wgs84 twd97差異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逢甲大學 土木及水利工程博士學位學程 周天穎所指導 穆青雲的 利用線性坐標轉換與不同空間資料索引結構提升空間巨量資料地圖匹配效率 (2014),提出wgs84 twd97差異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空間巨量資料、地圖匹配、數值差分法、邊際代數法、行程編碼。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海洋大學 商船學系所 蔡源二所指導 徐志輝的 全球定位系統結合個人數位助理於船舶上之應用 (2006),提出因為有 全球定位系統、個人數位助理、藍芽的重點而找出了 wgs84 twd97差異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wgs84 twd97差異,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利用線性坐標轉換與不同空間資料索引結構提升空間巨量資料地圖匹配效率

為了解決wgs84 twd97差異的問題,作者穆青雲 這樣論述:

隨著Google推出Google Maps、Google Earth免費地圖查詢服務,全球各大軟體廠商也陸續提出更多的免費地圖服務,加上行動設備結合GPS定位功能的普及化,頓時之間讓空間資訊技術(Spati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的應用快速地平民化,不用再花費昂貴的費用購買專業軟體,一般民眾也可以隨時輕易的利用空間資訊技術來解決工作、或生活上的問題。因應此一趨勢,各國政府及民間單位,也都加速空間資訊基礎資料建置的腳步,期望能提供更完整的空間資訊內容,以滿足民眾對空間資訊應用的需求。在各種空間資訊技術應用的領域中,最基本的功能需求就是所謂的「地圖匹配」(Map Ma

tching),本研究所謂的「地圖匹配」主要解決一個基本問題:以某種方式取得、或從其他地圖所查到一組空間坐標(Coordination),坐落(Locate)在目前所使用地圖上的哪一個點(Point)上?哪些條線(Line)上?或哪些面(Polygon)上?惟有先經過這種「地圖匹配」技術進行判斷後,才能開始進行後續的空間分析過程。然而,要利用電腦來要進行「地圖匹配」分析,看起來像是一件簡單的工作,但是卻必須經過一些複雜的數學運算的程序;過去,當點位坐標要進行「地圖匹配」判斷時,大多利用「向量資料結構」(Vector Data Structure)的「穿刺法」(Puncture Method)、

或「角度法」(Angle Method),來進行空間幾何的數學方程式運算判斷,當面對大量點位坐標資料時,很容易造成運算的瓶頸。有鑑於此,本研究即針對「地圖匹配」最常碰到的「點、面地圖匹配」為研究標的,以「線性坐標轉換方程式」簡單、快速地將經緯度地理坐標,轉換成一般常用的「平面坐標」,並利用加入「空間劃分索引」的向量(Vector)資料結構、與應用「資料編碼、壓縮」方法的網格(Raster)資料結構,來有效提升「地圖匹配」效率。本研究實證測試結果,以「線性坐標轉換方程式」配合2,(分)區間劃分「坐標轉換區域」進行WGS 84「地理坐標」經緯度轉換為TWD 97 TM 2°「平面坐標」的程序,不僅

轉換時間較「傳統坐標轉換方程式」效率大幅提升約37%,同時,坐標轉換誤差又可控制在1 以內;另外,關於「點、面地圖匹配」效率方面,傳統利用「向量資料」以「穿刺法」進行「地圖匹配」空間判斷時間為0.1354秒,但加入「空間劃分索引」後,判斷時間縮短0.00292秒,效率提升46.4倍,表示「空間劃分索引」確實可以有效提升「地圖匹配」效率。而將「向量資料」網格化成「網格資料」,再配合資料「編碼、壓縮」後,利用「查表法」進行「地圖匹配」空間判斷,平均每筆判斷時間為0.00037秒,比前述加入「空間劃分索引」的向量資料「地圖匹配」空間判斷時間0.00292秒,效率提升7.89倍,更比傳統利用「向量資料

」以「穿刺法」進行「地圖匹配」空間判斷時間0.1354秒,效率提升365.9倍。另外,本研究實證數據結果也發現,雖然「空間劃分索引」的確可以大幅提升「向量資料」的「地圖匹配」空間判斷效率,但判斷效率也會隨著道路路網的複雜程度,而有所差異;整體而言,仍不及「網格資料」配合「查表法」進行「地圖匹配」空間判斷效率;同時,GPS點位坐標資料數量的多寡,並不會影響網格資料「查表法」地圖匹配空間判斷的效率。雖然「網格資料」的「地圖匹配」空間判斷效率高,但是也有資料容量較為龐大的缺點、及資料「網格化」的前置處理時間較長的缺點;同時,只要每次更新資料,就必須重新進行「網格」資料「擷取」、「編碼」、與「壓縮」的

程序;同樣的情況,也會發生在加入「空間劃分索引」的「向量資料」中,只要資料有更新,就必須重新建立空間劃分的索引表;但是,只要「網格資料」、或加入「空間劃分索引」的「向量資料」空間劃分索引表建立完成,就可以換取後續「地圖匹配」空間判斷的效率提升。就總體而論,以資料的前置處理時間,來換取後續應用效率的提升,應該具有其實質應用的價值。

全球定位系統結合個人數位助理於船舶上之應用

為了解決wgs84 twd97差異的問題,作者徐志輝 這樣論述:

由於硬體科技的進步讓個人數位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得以成為一台掌上型的電腦,並且在結合了紅外線、無線網路、藍芽等無線技術之後,個人數位助理本身具有的移動性特點更能充份發揮。本論文是將全球定位系統(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結合個人數位助理應用於船舶上,以突破以往船上固定式GPS設備的有線限制。藉由實際量測藍芽GPS與船用GPS接收機的精確度差異與藍芽傳輸距離,並對PDA與GPS衛星導航進行各方面的探討,以瞭解PDA與GPS結合應用於船上的可行性。根據本研究的實驗結果,藍芽GPS接收器傳輸範圍為9至12公尺。若要於

超過9公尺長度的船艙使用,建議應將接收器中的藍芽晶片規格自class 2改為class 1,以確保艙內各處使用PDA定位時皆能接收完整的定位資料而不中斷。軟體方面則建議採用可自製圖資的GPS軟體並搭配Windows Mobile作業系統的PDA進行船上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