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535說明書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國立臺灣大學 地質科學研究所 陳宏宇所指導 謝(王亭)妮的 頭前溪與蘭陽溪流域之降雨量、山崩及河川化性之關係 (2019),提出ya535說明書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顆粒性碳、溶解性碳、離子濃度、山崩、輸砂量、颱風。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 江大樹、廖俊松所指導 張力亞的 永續社區的治理困境與建構策略 (2014),提出因為有 永續發展、社區治理能力、永續社區指標、社群跨域治理、金華社區、桃米社區的重點而找出了 ya535說明書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ya535說明書,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頭前溪與蘭陽溪流域之降雨量、山崩及河川化性之關係

為了解決ya535說明書的問題,作者謝(王亭)妮 這樣論述:

本研究主要在探討北台灣西半部的頭前溪,以及東半部蘭陽溪兩個集水區流域,自 2009 年至 2017 年間,其降雨、崩塌和輸砂量在 5 個相同颱風事件中的相互關係與特性。調查工作並於 2018 年 9 月至 2019 年 3 月期間,進行兩個流域上游及下游的河川採樣,分析顆粒性有機碳、無機碳與溶解態有機碳、無機碳之濃度與含量在不同流域的分布特性,以及上下游空間上之差異關係。另外,從溶解態離子濃度的分析,包括 Na+、K+、Mg2+、Ca2+、SO42-和 Cl-,可以進一步探討兩集水區流域之矽酸鹽類和碳酸鹽類之風化速率。研究結果也發現,頭前溪與蘭陽溪流域之溶解態離子,主要是分別由矽酸鹽與碳酸鹽

類所貢獻。從近十年 SPOT 衛星影像在颱風事件的崩塌判釋結果發現,蘭陽溪流域之崩塌率介於 0.98%至 2.17%之間,2012 年蘇拉颱風過後崩塌率最高,達 2.17%,頭前溪流域之崩塌率介於 0.22%至 0.3%之間。在空間分布上,山崩事件大部分集中在上游地區,其崩塌的重現率高於新生率。輸砂量的估算結果顯示,蘭陽溪流域各颱風事件的總輸砂量與降雨量以 2012 年蘇拉颱風的 12.7 百萬噸及 1880.5mm為最高;頭前溪流域則以莫拉克颱風之總輸砂量 0.46 萬噸及總降雨量 1050mm 最高。在颱風期間,兩集水區流域之降雨量與輸砂量呈現正相關。年平均輸砂量在蘭陽溪集水區下游及上游分

別為 4.65 百萬噸與 1.21 百萬噸,頭前溪集水區下游及上游分別為11.1 萬噸與7.6 萬噸,也即兩集水區流域之下游輸砂量均高於上游。整體而言,位於東部的蘭陽溪流域之輸砂量高於西部之頭前溪流域,其年平均輸砂量的差異介於 11 至 60 倍之間。

永續社區的治理困境與建構策略

為了解決ya535說明書的問題,作者張力亞 這樣論述:

在極端氣候變遷的時代,植基地方社群意識與日常生活,以公民參與為主體的永續社區治理模式,是實踐環境治理重要途徑之一。其中,如何協助公民面對自我社區內部的永續發展問題並且培力其具備組織治理能力,乃是永續社區治理模式運作的基礎要件。值此,本研究將聚焦探究永續社區治理能力建構的各項學理與實務課題,並研擬各種可行的實踐機制。學理方面,結合「永續發展」與「社區治理」兩項理論,研擬一個永續社區治理能力分析架構,並採文獻回顧、比較分析、政策德菲等三種研究方法,輔以「以生態為基礎的永續發展觀」與「組織治理能力建構的優位性」兩個論點作為基礎,建構一套兼顧良善治理機制、生態環境保護、社區經濟發展、社區生活網絡、社

區文化保存等5個面向、43項次級要素的永續社區治理能力指標體系。實務方面,則從永續發展與社區營造兩項政策,歸納出:脆弱的永續政策觀點、側重「環境景觀」的永續社區政策設計、跨部門整合觀念與制度設計不穩固、單向「由上而下」的政策執行邏輯、「社造行政化」的政策執行、府際治理的連結斷裂、社造政策資訊透明化不足、公民參與培力制度的不健全等八項舊官僚思維的政策執行缺失課題;傳統為公而行的個人化善行、地方士紳的頭人文化與地方派系、公民參與意識、當代國族教育衍生的歸屬感,以及現代生活型態的轉變等五個傳統社群生活結構的運作課題;以及隨「政府計畫」而居的社區輔導模式、專家導向的培力思維、組織自主性的不穩定等三項社

造輔導團隊的培力課題。面對三種社區治理不持續性的實務課題,臺灣如何逐步落實永續社區治理能力的建構?本研究參酌臺南金華與南投桃米兩個社造經驗,分別從「民主行政與官僚創新、驅動社區永續治理動能、強化輔導團隊培力效能」三個面向研提政策改革:首先,「民主行政與官僚創新」方面。應積極落實「將生態實踐領導價值引領社群跨域治理的後設思維融入政黨政綱、加速推動永續社區相關業務的法制化時程、設置永續社區辦公室統籌跨部會政策、持續執行行政社造化與公務人員能力之養成、研議多元化社區營造培力政策,設計學習型組織觀點的考評制度」等六項政策項目。其次,「驅動社區永續治理動能」方面。應該積極推動「釐清鄰里社區組織職能分工、

培育社區領導人才、鼓勵社區多元化組織發展、創發各類鄰里社區會議模式、培養社區營造專業人力與團隊、善用在地生活記憶與小型實作案例、行銷社區營造成果」等七項政策項目。再者,「強化輔導團隊培力效能」方面。應該將「長期陪伴培力與社群組構兩項觀點、混和運用教學與實作課程、社會企業組織經營理念、以社區見學模式串聯社區共榮發展的模式」等五項,作為輔導團隊的組織轉型與培力操作機制原則。總之,筆者殷切期盼藉由這本研究論文的探討,能為臺灣的環境治理與社區營造學理及政策實務,注入若干嶄新的討論題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