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分數迷思概念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三年級分數迷思概念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佐佐木彈寫的 一生受用的統計學思維 和許惠珺的 在家自學的四個孩子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2014年7月15日星期二 - 台中市國中數學領域輔導團也說明:以四年級數學問題探討學生數學迷思概念 ... 三、錯誤類別分析與迷思概念. (一)計算題分析 ... 學生在三年級已經學習了在具體情境中,初步認識分數。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楓葉社文化 和道聲所出版 。

國立清華大學 課程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詹惠雪所指導 翁鈺婷的 桌上遊戲融入在國小二年級「加減法」學習扶助教學之行動研究 (2021),提出三年級分數迷思概念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桌上遊戲、學習扶助、數學、國小二年級、加減法。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清華大學 課程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詹惠雪所指導 王銘玉的 數學遊戲融入國小四年級分數教學 之行動研究 (2021),提出因為有 數學遊戲、分數教學、行動研究的重點而找出了 三年級分數迷思概念的解答。

最後網站8.數學科補救教學教學策略則補充:學生數學學習概念迷思,需對症下藥,提出 ... 常見數學學習迷思主題. 17. 整數四則運算. 時間. 幾何-角與角度、扇形. 分數 ... 迷思3:認為弧度越大、角越大.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三年級分數迷思概念,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一生受用的統計學思維

為了解決三年級分數迷思概念的問題,作者佐佐木彈 這樣論述:

~東大教授的數學革命!職場超有用的統計與機率概念~ 拋開與生活脫節的課本,從加減乘除起步,打造全新的思考策略     ◆◆今天開始,就用機率和統計重新思考生活大小事!◆◆     ●街頭到處可見彩券行,明明收益低,為什麼卻不會關門呢?   ●身體平時明明很健康,可是拿到健檢報告卻是紅字滿滿,難道是醫生的陰謀?   ●飛機一降落就解開安全帶,發生事故的風險機率一定會比不解安全帶高嗎?   不知道各位讀者,是否曾思考過上面的問題呢?     每天打開電視,都能看到「今天下午的降雨機率為20%」這類天氣預報。   天氣預報可說是離我們最近的統計學,不過像是機率、機率預報的定義,我們真的了解嗎?

  所謂的「降雨機率20%」,是指當在100次氣象條件相同的日子裡,其中約有20次會下雨。     【假設一】天氣預報說「降雨機率有20%」,我們是否能解釋為因為有80%的機率不會下雨,所以天氣預報有80%的機率會失準呢?     【假設二】假設根據過去10年的統計,總共有387天的天氣預報告訴我們降雨機率為20%。可是實際上,當中真正下雨的日子只有59天,比例大約15%,明顯低於預報的20%。     這樣的計算結果,可以用來證明天氣預報果然「失準」嗎?     不光是天氣預報,在日常生活當中,還有更多這類深入思考後反而找出矛盾的例子,需要我們作出合理的評價。這時候,正是統計學派上用場的時刻

!     本書將透過這類生活化的題型,一步步展示「機率」的計算與「假設檢定」的思考方式。     不只學習數學層次的抽象運算,更懂得如何實際援引統計概念,藉以判讀新聞媒體揭露的大量訊息,破除假新聞的迷思。     統計學是一門奠基於資料與數據的學問,在資訊進展愈發加快的近未來,統計概念的重要性將不同於以往。唯有扎根基礎學習、廣泛活用於各領域,才能提升自身的軟實力,不被龐大資訊所淹沒。     期望各位在閱讀的過程中,能學會勇於思考,培養新的思維習慣。   本書特色     ◎普林斯頓經濟學博士、東京大學社會科學教授執筆,鎔鑄多年教學現場經驗,從統計學的觀點切入,讓抽象的數學知識真正應用於生活

。     ◎全書架構以各階段的數學教材為軸,分為國中小程度的【基礎篇】、高中職難度的【理論篇】,以及研究分析常見的【應用篇】,由簡而繁,最終學會如何運用。     ◎每個章節皆附有練習題,書末更附詳細解析。培養全新的思維習慣,就從每日的練習開始。

桌上遊戲融入在國小二年級「加減法」學習扶助教學之行動研究

為了解決三年級分數迷思概念的問題,作者翁鈺婷 這樣論述:

本研究旨在探討運用桌上遊戲融入數學學習扶助「加減法」單元教學之實施歷程,以及學生的學習成效,採行動研究法,以國小二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研究者設計三個加減法單元課程,運用三款桌上遊戲,於109年11月至109年12月進行教學,歷經兩循環的教學歷程,透過教學觀察、訪談、學習單、前後測試卷、省思札記等資料,分析學生在桌上遊戲融入教學後學習成就與學習態度之改變情形。本研究獲致之結論如下:一、桌上遊戲用於數學學習扶助透過分析學生加減法學習狀況、教師複習重要概念、再選擇符合學習目標的桌遊進行練習等歷程,協助學生提升能力。二、桌上遊戲用於數學學習扶助教學時有遊戲時間不足、遊戲規則不完全以數學能力為主、以及

小組合作競賽功能無法發揮等問題,有待更妥善設計遊戲規則來解決。三、桌上遊戲融入數學學習扶助課程有助於加減法數學概念的建立,並提升基本運算能力。四、桌上遊戲融入數學學習扶助課程有助於改變學生學習態度,學生能提升自信降低對數學的恐懼,也改變對數學的看法,認為數學變好玩。五、運用桌遊融入課程有助研究者的教學專業成長。最後,研究者依據本研究結論提出建議,對後續教學者、學校行政以及未來研究者提出建議。

在家自學的四個孩子

為了解決三年級分數迷思概念的問題,作者許惠珺 這樣論述:

  本書顛覆大多數人對教育、文憑和工作的看法,擺脫體制內的教育思維。   想要找到好工作,學位文憑不是必要。   必學的,只有三項──能讀、能寫、能算。若再加上好品格和工作實力,一輩子不愁吃穿。   學習讀寫算,塑造品格,培養實力,最佳的場所在哪裡?   在家裡。   在家自學,如何踏出第一步?   -自學教材,怎麼選?   -自學時段,怎麼訂?   -自學課程,怎麼進行?   -自學進度,怎麼訂?   -共學活動,必要嗎?   -學校,需要去嗎?   -自學申請書,怎麼寫?   -申請自學,怎麼送件?   -心動,卻不敢行動? 作者簡介 許惠珺   來自雲林鄉下的孩子,躍龍門進了

北一女,而後考上國立交通大學計算機工程學系,最後再進入紐約州立大學奧本尼分校,拿到電腦科學碩士。   一個非常適應台灣教育體制的學生,求學過程步步順逐,卻感慨自己是傳統教育體制下的受害者。   如今四個孩子都在家自學,按照學校編制,分別是八年級、六年級、四年級、三年級。   六年來,看見四個孩子在家自學,快樂又充實,不勝羨慕,感觸萬千。   二○一五年底,和美籍夫婿何恩,帶著四個從嬰兒時期就收養的孩子,從台北移居台東長濱。一家六口在家工作、在家自學、在家開伙,在美麗的太平洋海岸,展開豐富的農莊生活。   著作:   《這樣做,寶寶超好帶:百歲醫師教我的育兒寶典實踐篇》、   《這樣學

翻譯就對了──口譯、筆譯、影視翻譯實用秘笈》、   《像我們這樣一個家──收養,可以很幸福》、   《這樣做,寶寶超好帶增訂版──實踐百歲醫師育兒法十二年》   作者部落格:jeanheidel.blogspot.tw/   在家自學粉絲專頁:www.facebook.com/homeschoolingbook/ 【自序】 從懷疑到篤信不移 【前言】 沒學位文憑,行嗎? 【孩子要上學了】 老大上小一了 輪到老二上小一 老三老四 沒上過一天小學 【啊,不去學校?】 不去學校上學,怎麼學合群? 不去學校上學,怎麼學人際關係? 不去學校上學,不就沒有同學了? 【學位文憑=工作?】 有

學位文憑,才找得到工作嗎? 白費九年,慘烈非常 自學成為專業譯者 事業的選擇(一):家庭為先 事業的選擇(二):不往高處爬 事業的選擇(三):不做奴隸 低薪世代的出路:不是文憑,是實力 【在家自學,怎麼開始?】 必學的,只有三項 自學教材,怎麼選? 上課時段,怎麼訂? 自學課程,怎麼進行? 自學進度,怎麼訂? 共學活動,必要嗎? 學校,需要去嗎? 自學申請書,怎麼寫? 申請自學,怎麼送件? 心動,卻不敢行動? 【自學家長經驗分享】 原來自學一點都不難! 你想培養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 能在家自學真好 【自學人生】 數學,學多少才夠? 自學英文很容易 自學鋼琴也成 家事廚事,從小就做慣 養狗

是在學習 玩火也是在學習 農莊生活,學習機會多 【問與答】 如何安排每個孩子不同需求的學習? 如何讓長輩安心? 經濟不佳也能自學嗎? 自學生會不會和群體格格不入? 不去學校,如何為基督的信仰做見證? 怎麼知道學得夠不夠? 自學會不會讓孩子輸在起跑點上,或是失去競爭力呢? 如何引導學齡前幼童自學呢? 有沒有一套最適合的自學教材和方法? 不打分數,如何知道學習效果? 獨生子女在家自學,會不會太孤單? 選擇在家自學,是不是在走窄路呢? 想自學卻一直被澆冷水,該如何心理建設? 不能在家自學,怎麼辦? 【結語】 家庭最重要   自序 從懷疑到篤信不移   六年前,先生決定讓即將升上小三的老大

在家自學。當時我對自學尚無清楚概念,甚至有疑慮:沒學位文憑,行嗎?   想要找到好工作,沒學位文憑行嗎?我也有這個根深蒂固的觀念。   孩子在家自學這六年來,我們不斷摸索適合的自學教材與方式,一路跌跌撞撞,不斷從錯誤和失敗的經驗中學習,與孩子之間更是教學相長。   如今孩子在家自學已邁入第六個年頭,我們仍覺得自己在自學領域,該學的還有很多。然而,雖然懂得不多,感觸卻很多。六年的時間不算短,看著孩子一天天成長,我對自學,也從起初的懷疑,到現在的篤信不移。   我們家四個孩子都在家自學,按照學校的編制,各是八年級、六年級、四年級、三年級,老師是爸爸,我這個做媽的,只需專心料理家務,不需插手

。對於在家自學,我算是扮演旁觀者的角色。雖是旁觀者,感觸卻深。   我是個感性的人,容易感動,看見自己的孩子在家自學後,生命更加散發光采,就忍不住拿起筆來,想要寫寫這六年來的心情與心得。   這不是一本「在家自學教戰手冊」,您若期待書中詳細指導父母如何給孩子在家自學,恐怕會感到失望。本書只是在抒發心懷,聊聊在家自學帶給我們的種種啟示與領悟,也稍微分享我們在家自學的經驗。如果我們的經驗分享,能幫助到其他的父母,那麼寫本書所費的工夫,也就值得了。   二○一八年於台東長濱 前言 沒學位文憑,行嗎?   我從小就是個適應台灣教育體制的孩子,能夠自動自發唸書,對成績有榮譽感,課業表現優異。雖

然在雲林鄉下讀國小國中,高中卻能一舉考上北一女,讓父母和學校很有面子。高中畢業後,順利考上國立交通大學的電腦工程學系,後來又到美國留學,拿到電腦碩士。   求學過程這樣順遂,又擁有學位文憑,我卻自認是傳統教育體制下的受害者。   台灣的教育體制,擅長培養會考試的學生。我從國小、國中到高中,一路追求分數,以為人生在世,分數最重要,考上好學校最重要。我丟棄課業外的一切,專心把自己變成一台會考試的機器。   等到終於考上好大學,目標達成,才突然發現接下來沒有奮鬥的目標,人生不再有意義。這是傳統教育體制對我的第一個傷害。   第二個傷害是──錯過發展興趣和家事能力的機會。我從小只顧著讀書,沒有

心思培養任何才藝或興趣,鋼琴學沒多久就放棄,合唱團也參加沒多久就放棄,連畢業旅行都沒參加過,只為了多騰出時間唸書。   長大後,學位是拿到了,卻也成了一個乏善可陳的人,只有滿腦子呆板的知識。更慘的是,因為我在校成績好,父母為了保護我唸書的時間,不讓我幫忙做家事,使得我連基本的家事能力都不具備。直到要結婚了,還不會做飯,母親才開始擔心,我將如何為人妻、為人母?   傳統教育體制對我的第三個傷害是──扼殺自學的能力。我太習慣填鴨教育,太習慣死記死背的學習方式,因此,長大後不管想要學什麼,都因為大腦的學習模式已經僵化,導致學習路上困難重重。因為困難,就容易挫折,挫折太多,就容易放棄,漸漸的,對自

己的學習能力失去信心,不再有學習新事物的動力。   第四個傷害是──攔阻我朝天分去發展。我從小最喜歡、最擅長的學科是國文、英文和數學。在我成長的年代,數學好的人,不會選讀文組,因為社會灌輸給父母的觀念是:「數學成績好,應該學理工,不要學文,將來才找得到好工作。」一切選擇和決定,都是以將來能不能找到好工作為依據,天分和興趣並不重要。當時我腦中雖然曾經閃過讀英文系的念頭,卻不敢違背社會和父母的期待,勇敢選讀文組。   考上大學後,才發現大事不妙──我一點都不喜歡電腦!硬著頭皮讀完四年大學,畢業後在電腦公司工作兩年,表現平庸。當時以為繼續深造會有幫助,就出國讀研究所。讀完後,再度進入電腦行業時,

仍發覺自己對電腦毫無興趣。   經過痛苦的掙扎,我終於下定決心離開電腦行業。父母對我的決定極為失望,但我實在無法再強迫自己做不喜歡、也不擅長的工作。   感謝上帝為我開路,我後來很奇妙的走上翻譯之路。在翻譯工作中,我獲得無比的肯定和樂趣,生平第一次發現,原來人可以樂在工作,可以享受工作,原來工作不見得要很痛苦。   我漸漸醒悟到,追求學歷是一件毫無意義的事,人若有工作實力,就算沒有大學文憑,還是可以成就一番大事業。自古至今,這都是不變的事實。   我的美籍丈夫,八歲開始自己在家玩電腦、寫程式,等到高中畢業時,早已成為電腦高手。因為有工作實力,不必靠文憑加持,就有電腦公司願意高薪聘用他。

  而我的翻譯能力,也是透過自學和前輩的指點而來,從未在學校受過正式的訓練。當年改行做翻譯工作,我那張電腦碩士文憑完全幫不上忙。後來長期為出版社和電視台翻譯書籍和節目,他們看上的是我的翻譯實力,而不是一紙文憑。   經過廿年的翻譯筆耕,文字能力不斷精益求精,我又發掘自己喜愛寫作,這些年陸續寫了三本經驗分享書。求學時代,我喜愛國文與英文,卻礙於社會與父母的期待,加上自己也被洗腦,不敢選讀文組。如今人生走了一大圈,還是回到上帝賦予我的天分上—文字工作。   我從前對在家自學的疑慮,如今終於豁然開朗。父母若能看清學位文憑的迷思,鼓起勇氣帶領孩子走出傳統教育體制,選擇在家自學,孩子反而更有機會

成為佼佼者。這是因為在家自學不受限於體制的框架,孩子能夠把大部分的時間和心力,拿來發展自己最擅長的才幹。憑心而論,古今中外有多少功成名就的人,確實是拜學校教育所賜?   我親身體驗到,學位文憑,並非必要。真正必要的是──工作實力。   然而,培養工作實力的最佳場所在哪裡呢?   在家裡。   必學的,只有三項   我們家四個孩子的自學,是由先生全權負責,他對教學有想法,也有興趣。對他來說,能夠把教育理念貫徹在自己孩子身上,是很寶貴的機會和經驗。   經過這六年來對自學教育的研究、摸索和體驗,他有感而發的說:「受教育,真正必學的,其實只有三項──閱讀、書寫、算術。」他說,只要能充分掌

握這三項學習,就足夠好好過一生了。   這話我第一次聽到時,嚇一大跳,心想:如果人生只需要學習這些就夠用,我唸那麼多年書,不是白白浪費了很多時間?   但是繼而一想,確實沒錯。從小學到高中,我花了整整十二年在學校學習。但是,當我長大成人,嫁作人婦,開始養育兒女之後,學校教我的這些,百分之九十九派不上用場!   我天天需要用到的,確實只有閱讀能力、書寫能力和算術能力。這個覺悟,太讓我驚訝了。   在這三項必學的知識中,閱讀能力可說是最重要的,因為只要閱讀理解能力強,這世上浩瀚的資訊就能任意取用,套句英文的說法:The sky is the limit(無可限量)。閱讀能力,可以帶領人進入

無窮的知識寶庫,一切學習,都可以透過閱讀自學。   很多孩子的考試成績不好,學習能力不佳,很可能是因為閱讀能力不好。我們家老二曾在學校讀過一個學期,她的母語是英文,當時中文程度低。最近她才告訴我們,她上課時都是鴨子聽雷,考試時,考卷上的試題也看不懂。難怪她的分數總是慘不忍睹,根本都是亂寫。我跟她開玩笑說,乾脆都用猜的,也許分數還比較高。   我們對孩子閱讀能力的培養,有幾個做法:一是打好識字的基礎;二是提供有趣好看的書;三是家中有閱讀的氣氛。   識字的基礎,若是學中文,就要把注音符號學好;若是學英文,就要把自然發音學好。孩子剛開始學習閱讀時,我們會找一些內容好的繪本和漫畫書,引起孩子看

書的興趣。父母若是喜歡閱讀,家中有閱讀的氣氛,孩子自然而然也會愛上閱讀。有些孩子太愛閱讀,整天埋首書堆,父母反而擔心孩子會近視,不時的要趕孩子出去戶外玩呢。   第二項必學的,是書寫能力。書寫能力很重要,因為這是一個表達和溝通的工具,自我表達、與人溝通、記錄等等,都需要書寫能力。   學習書寫,首先是學寫字。字體要寫得多工整、多漂亮,是由父母的期待來決定。有些孩子花了很多時間、下了很多工夫之後,能夠寫出漂亮工整的字體,但有些孩子不行,這也和孩子的天分有關。先生的要求標準是,字跡能看懂就好,因為寫出漂亮的字需要花很多時間。假如要花100個小時才能練出漂亮的字,他寧願孩子花少一點時間練字,省下

的時間拿去學習更重要的功課。基本上,要花多少時間練字,是依據父母對學習優先順序的看法。   我們家孩子是先學英文,剛開始練習寫作的階段,先生不會糾正拼錯的字,因為他認為最重要的,是孩子能不能學會表達。在這個階段,能夠把自己想表達的意思寫出來,會比英文字母拼對,或是把中文字寫工整,來得重要。   會寫字之後,就多給孩子機會練習寫作。寫作能力的培養,祕訣無他,就是多寫。但是剛開始不用寫很多,一小段也可以,重要的是,持續給孩子機會寫作。   過去兩年來,我們家的孩子,自己找出一個很好的書寫表達方式,很有意思。事情的起源是這樣的,我和先生很喜歡看大陸劇,尤其是民國以前描述各個朝代的歷史劇。我們挑

選電視劇的標準是內容好、演技好、中文也好。過去十年來,我們看了快三十齣,也因此,美籍先生的中文程度進步神速,不時可以脫口說出中文成語。   兩年前,我們開始讓孩子跟我們一起看,這成了全家愛做的一件事。無心插柳的一件事,後來成了珍貴的家庭時間。跟孩子一起看電視劇有一個很大的優點,就是隨時可以針對內容來引導孩子,若有不合適的畫面,可以跳過;若有令孩子困惑的情節,可以立刻解說。結果孩子在看了兩年之後,中文能力大大提升,也大略了解中國歷史的一些背景。   在清劇裡,常會看見朝廷官員上奏摺的場景。這招,被孩子學了下來。孩子在遭受委屈或是心情不好時,會把心裡話寫成一份奏摺,拿給父母。很意外的,這個做法

竟大大拉近了親子之間的關係。不是每個孩子都能夠開口表達心情,這時,書面文字的表達,成了他們抒發的管道。每次閱讀孩子表達心情的奏摺,看見那稚嫩的字體,充滿童真的文字,有時還配上可愛的插畫,心頭都好溫暖。   每個孩子的特質都不相同,如何引導孩子寫作,沒有公式可以套用,父母需要運用巧思。只要父母不操之過急,很多機會就會自然出現,可以藉機一步步找到適合孩子練習書寫的方式。   第三項必學的,是算術能力,也就是加減乘除的基本運算能力。   對這點,我有很深的感觸。從小學、國中到高中,我上了十二年的數學課,但是長大後,日常生活中需要用到的數學,就只是加減乘除的算術而已。買賣東西、記帳,生活中大概只

有這些事用得上數學(算術)。只要加減乘除可以運算自如,會背九九乘法表,甚至會背20以下數字的加法和乘法,應付生活就綽綽有餘了。   有很多孩子的天分和興趣不在數學,但是十二年義務教育要求每個孩子必須上相同的數學課程。跟不上的孩子,一方面浪費了許多時間學習,二方面因為怎樣學也學不好,自信心受到打擊。   假如,一個沒有數學天分的孩子,只需要好好學習加減乘除的運算能力,把學習其他數學課的時間,拿來學習有天分和興趣的事,成效該有多好!   這正是促成我們在家自學的主因──先幫助孩子精通這必學的三項,然後,再按著個別的天分和興趣,給予量身打造的學習內容。這樣,就不會浪費時間在永遠學不好、也用不到

的課程上,自信心也不會受到不必要的打擊。   張藝謀有一部溫馨電影小品,叫「我的父親母親」。電影中描述的這位父親,是個小學老師,他熱愛教學,把學生當自己的孩子看待。這個老師總會在小一生開學時,教他們背一首詩,叫「識字歌」。我很喜歡這首詩,它恰如其分的指出,人生最重要的學習是──能讀、能寫、能算,以及良好的品格。  

數學遊戲融入國小四年級分數教學 之行動研究

為了解決三年級分數迷思概念的問題,作者王銘玉 這樣論述:

本研究旨在以數學遊戲融入四年級分數教學,運用數學遊戲從精熟數學概念到以數學遊戲建立數學概念。研究者以「數學遊戲設計檢視原則」設計兩個循環課程,研究對象為新竹市快樂國小四年級24位學生,實際教學歷程第一循環自106年12月26日至107年1月9日,共計十節課,第二循環自107年6月12日至6月22日實施,共計九節課。研究過程中以教室觀察、文件蒐集、教學省思札記等質性資料,輔以學生成就前後測及錯誤題型分析之綜合分析,以了解學生數學學習表現。最後綜合歸納之研究結論如下:一、數學遊戲可用在概念的複習與精熟,也可運用在數學概念建立的活動,教師需視單元的性質靈活運用。二、在數學遊戲中可適時加入不確定性,

讓中、低分組學生在數學遊戲中也有翻盤機會,提高學習動機。三、實施數學遊戲時可依任務難易度靈活運用彈性分組模式,提高學生學習信心。四、數學遊戲融入教學,學生反應熱烈,但仍應關注學生數學解題的基本練習。五、數學遊戲融入教學,有助於學生對於數學的理解,但仍應關注低成就學生需求。六、在行動研究中教師獲得如何運用數學遊戲進行教學的專業成長。最後,研究者根據研究結果加以討論,並提出建議以作為教學者、未來研究者之參考。關鍵詞:數學遊戲、分數教學、行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