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輪佛教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三輪佛教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YongeyMingyurRinpoche寫的 帶自己回家:藏傳佛法前行修持指導 和瑞克.韓森的 簡單的事持續做,就不簡單!:改變心念、發現美好,培養佛陀智慧的修鍊書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釋心念- 「三輪體空」的觀念是源自【金剛經】。 昔日 - Facebook也說明:說到布施,佛教把它列為修持中的「四攝」與「六度」之首,可見布施之重要性。 一般人會直覺地想到「施」是財物上的施與,其實布施可分為:財布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眾生 和臉譜所出版 。

國立臺東大學 兒童文學研究所 游珮芸所指導 王翊馨的 漫畫《鬼滅之刃》研究—以大母神原型為詮釋工具 (2021),提出三輪佛教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母性象徵、榮格心理學、日本神話。

而第二篇論文法鼓文理學院 佛教學系 陳清香所指導 釋天佑 (陳秋華)的 佛教造像背光之研究─以五世紀前漢譯佛典為主 (2021),提出因為有 背光、三十二相、造像、毫相光、焰肩佛、犍陀羅的重點而找出了 三輪佛教的解答。

最後網站問:回向的方式有哪兩種? - 喇嘛網則補充:喇嘛網全球顯密圓融最佳平台介紹藏傳佛教、藏傳佛法、大師法談、法相 ... 有這樣的見解,進入這樣的境界,站在三輪體空的角度,用證悟空性的智慧來回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三輪佛教,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帶自己回家:藏傳佛法前行修持指導

為了解決三輪佛教的問題,作者YongeyMingyurRinpoche 這樣論述:

  每個人都是想家的,因為我們真正的家在內心   所有「外在」的都「在裡面」   在我們還未認識它時,我們都會向外尋找家的慰藉   重點是我們能否找到回家正確的道路   前行帶我們走上回到自己的旅程   而我們帶回家的是一個新的自己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顆閃閃發亮的鑽石   我們其實已經擁有可以快樂的一切   藏傳佛教的前行修持,幫助我們認識一直捧在自己手中的鑽石,將我們帶離造成迷惑和不快樂的習氣,引導我們走向真實本質的清明。前行包含所有佛陀教法中出現過的最精要的重點,它也能讓你改變對自己的看法,知道如何瞭解自己的能力,以及如何與他人互動。   對於任何對佛法教理和實修

方法有興趣,以及對邁上藏傳佛教修行道路充滿熱忱的人來說,這本書提供了詳細的指導,既有親和力,也具激勵性的建議。詠給明就仁波切在書中指導如何通過特定的禪修和思維方法,進入前行的修持,並提供讀者溫和透徹的教導,協助和鼓勵行者邁上佛法的道路。   本書的特別之處在於明就仁波切在依循傳統的教導中,還穿插了關於偉大上師們極其活潑的回憶和故事,以及仁波切自己在精神道路上的體悟,將前行教法鮮活飽滿的呈現出來。對發願要開始前行修持的行者,這是一本必讀的著作。   西藏很多偉大的上師完成前行後,又從頭開始作前行修持。很多修行精深的喇嘛,乃至大師,終身在修前行。前行是起點,也是終點。而我們其實已經擁有這段旅程

所需的一切,它是一條帶你回家的路。 本書特色       繼《世界上最快樂的人》、《你是幸運的》   禪修暢銷書作者詠給明就仁波切最新著作   ■藏傳佛教新世代上師獨特的教學風格   詠給明就仁波切是一位同時具足淵博的學識和修證的上師,他獨特而簡潔精妙的教學風格,結合佛法奧義與當今世界所關注的主題,在本書中提供了前行修持詳盡的教導,以便行者可以依照這不可或缺的指導,遵循傳統,無誤的修持。   ■藏傳佛法前行修持者的必讀之作   現代很多人修持者匆匆做完前行,就期待著「高階」的修持。然而,沒有什麼修持比前行更重要。西藏的偉大上師完成前行後又從頭開始作前行修持,其中一位證悟極高的喇嘛一生中

完成了十六遍前行修持。此書的讀者,有了前行這個穩固的基礎,後續的修持會自然圓成。 當代心靈修持者的推薦與好評   明就仁波切對現代社會不同文化的理解,帶給他與時俱進能與時下聽法大眾分享交流的知識和智慧。--第12世大司徒仁波切   前行修持的教導,形成了金剛乘經教學習和實修最根本的基礎。  透過詠給明就仁波切鮮明的個性、對佛法的精通和當今世界精辟的理解,將前行教法超凡的呈現於此書當中。對發願要開始前行修持的行者,這是一本必讀的著作。--敏珠林傑尊康卓仁波切   明就仁波切以他對心性的細緻領悟和精湛教導,在本書中呈現了前行修持所具備的透徹度和轉化力,說明為何前行修持是如此為過去的偉大上師

所珍視,以及對現代修行人如何的重要。--索甲仁波切,《西藏生死書》作者   這是對金剛乘前行修持生動、有助益和激勵人心的一本指導書。--竹慶本樂仁波切,《叛逆的佛陀》作者   明就仁波切展現了甚深觀修的成果,作為一位有天賦的老師,他將心靈道路開端的前行修持教導分享給我們。仁波切以他不尋常的幽默、智慧和成就,呼應我們對進入法道的熱忱。--丹尼爾高曼,《EQ》作者   本書的特別之處在於:仁波切在依循傳統的教導中,還穿插了關於偉大上師們極富激勵性的回憶和故事,以及仁波切自己在精神道路上的體悟,將前行教法鮮活飽滿的呈現出來。--馬修李卡德,《快樂學》作者

三輪佛教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今天是藏曆六月初四【釋迦牟尼佛初轉法輪吉祥日】🙏
這是有關釋迦摩尼佛的四大節日之一,
釋迦世尊在菩提迦耶悟道成佛後,
來到鹿野苑對曾經侍奉他的五個比丘尊者講解佛法,
向他們宣說了四聖諦(苦、集、滅、道)、八正道(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緣起論以及三法印,
指明了脫離生死的出路,
比丘們聞法後,
當下得法眼清淨,即証入了初果!
成為世上最早的佛教僧侶🙏
正因為佛陀的這一次說法,
世間具足了「佛、法、僧」三寶,
也被稱作「初轉法輪」,
播下了正法的種子!
感謝釋迦牟尼佛不懈地宣說佛法,
使眾生得以證悟智慧與慈悲,
自無明煩惱中解脫~
請與我一同虔心念誦釋迦牟尼佛心咒🙏
【嗡‧牟尼‧牟尼‧嘛哈牟尼耶‧梭哈】
在這個殊勝的日子裡,
做任何善事功德皆增長十億倍!
請大家廣發菩提心~點燈~煙供~
佈施~茹素~祈福~報名法會~
🙏頂禮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頂禮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頂禮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願眾生能廣積福慧資糧,
正法永駐~功德迴向~
一切有情眾生離苦得樂,
世間疫情早日恢復平靜,
天災人禍遠離!
國泰民安降臨!
~雨揚合十

#請訂閱 #開啟小鈴鐺
-----------------------------------------------------------------------------------------------------------
❤ 網友最愛單元馬上看 ❤
❤【每週生肖運勢】https://pse.is/3e4zvn
❤【3分鐘!招財X開運秘法】https://pse.is/3ce2cv
❤【佛曲線上聽】https://pse.is/3ewk53
❤【超易學!健康快料理】 https://pse.is/39cqc3

-----------------------------------------------------------------------------------------------------------
▷ 訂閱 Youtube 頻道得好運 ➤ https://pse.is/KJKE8
+ LINE 好友: https://goo.gl/MQTRvh (官方帳號 ID:@yohofans )
+ FB粉絲團:https://pse.is/yohofate

▷ Make sure you subscribe to my channel and hit the notification bell, so you don’t miss any of my new videos → https://pse.is/KJKE8

漫畫《鬼滅之刃》研究—以大母神原型為詮釋工具

為了解決三輪佛教的問題,作者王翊馨 這樣論述:

日本熱血少年漫畫《鬼滅之刃》以其改編之電視動畫及劇場版動畫,於2020年新冠疫情影響全球經濟活動之際,仍締造了驚人的觀賞人次及周邊銷售數據,能如此廣泛地吸引各年齡層的觀眾,必有其造成社會現象的背後原因與文化意涵,故事中對母親形象的溫柔刻畫及其對主要角色的重大影響,亦吸引了筆者的注意。本論文以漫畫《鬼滅之刃》作為研究文本,以榮格弟子埃利希.諾伊曼的「大母神原型分析」為主要研究理論,結合日本心理學家河合隼雄的日本神話觀及榮格心理學,重新詮釋漫畫中的角色刻畫與情節鋪陳。首先在世界設定及角色刻畫中提取出正面與負面的母性象徵,接著從大母神原型的功能結構發展路線,探究主角於情節鋪陳中的個人發展命題與團體

發展命題,最後在故事結尾的文化意涵上,發現《鬼滅之刃》服膺了日本的傳統文化精神,將一切回歸到「均衡」、「無我」的境界。透過以上研究,筆者認為主角的大母神原型滿足了人們希望與內在母親建立良好關係的需求、撫平了喪親者的創傷及對「死亡」的恐懼,以「輪迴」作為恢復生命循環的機制,並將母親犧牲包容的情操擴大為人與人之間的普世價值,走出了一條不同於以往、蘊含母性原則的英雄之路。

簡單的事持續做,就不簡單!:改變心念、發現美好,培養佛陀智慧的修鍊書

為了解決三輪佛教的問題,作者瑞克.韓森 這樣論述:

  簡單的事持續做,就不簡單!  ──改變心念、發現美好,培養佛陀智慧的修鍊書   管理好自己的心,是渾然天成,不需要努力或學習嗎?   作者瑞克.韓森以他神經心理學家的專業,透過科學驗證「心」與「腦」的傳導關係,將人人具有複雜、難以掌控的「意識心」,轉化成可練習、導正心念的方法。   並將其影響生命存在的五大關鍵情緒:如何善待自己、享受生命、培養能力、擁抱世界、平靜自處,化繁為簡52個正念的修鍊方法,以一年52週為週期,每週擇一練習反覆做,培養佛陀的智慧大腦!   每天,只要一件事的簡單修練,就能改變大腦運作,深化幸福感、獲得無條件的快樂--   .「看見好事」很容易嗎?  一天結束之後,通

常你會想著今天那五十件做對了的事;還是那件做錯了的事?   .「為自己著想」需要練習嗎?  試想成為一個人的好友是什麼感覺:我有像對待一位好友一樣對待自己嗎?   .「享樂」只是尋求感官刺激嗎?  什麼東西聞起來很香?嘗起來很美味?看起來很漂亮?聽起來美妙?觸感很好?……你可曾從感官開始,真正品嘗生活的樂趣?......   乍看之下,你可能會低估這些看似簡單的修鍊所帶來的能量。   然而我們的心與腦是一條雙向道:當你的腦袋改變,你的心就跟著改變;而當你的心改變,腦袋也會跟著改變。我們無法阻止大腦變化,但是現在,藉由這些簡單的修鍊,就能將它漸漸變成我們想要的樣子。   本書結合了佛陀的智慧、現

代神經心理學,以及隨處可做的簡單修鍊法,用科學的角度闡述佛陀教導的智慧,不僅是修行者的參考手冊,更讓不了解佛陀的讀者,也能體驗其教導對日常生活的助益。提供你情緒支持、增強正念:獲得安全感、自我價值、復原力、洞察力以及內心的平靜。   如何使用本書  你可以用幾種方式來修鍊。   首先,你可以從書中找一項可以改變你生活的修練。   再者,你可以挑選本書中你特別需要的部份來進行練習,例如:如果你是個容易自我批判的人,你可以練習第一部份的善待自己;若你容易焦慮或不耐,你可以練習第五部分的平靜自處。   第三,你也可以依照你的喜好跳著選擇對你有幫助的修練。   第四,你可以每一週從本書52項修鍊中挑選

一項,體驗幫助自我轉化的「修練年」。   現在,請以開放的心,開始心的練習! 作者簡介 瑞克.韓森(Rick Hanson)   www.rickhanson.net/  www.amazon.com/Rick-Hanson/e/B002I5X2X2/ref=ntt_dp_epwbk_0   瑞克.韓森是一位神經心理學家,也是加州柏克萊大學(UC Berkeley)泉源神經科學與觀慧學院(Wellspring Institute for Neuroscience and Contemplative Wisdom and Affiliate of the Greater Good Science

Center)的創立者,曾教授於牛津大學、史丹佛大學、哈佛大學,以及歐洲、北美與澳洲的禪修中心。   韓森博士是「自我導引的神經可塑性」專業的權威,其研究曾被英國廣播公司(BBC)、全國公共廣播電台(NPR)、消費者健康報告(Consumer Reports Health)及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U.S. News and World Report)所報導,著作也曾載於《三輪》佛教雜誌(Tricycle Magazine)、《洞察》期刊(Insight Journal)及《探索之心》雜誌(Inquiring Mind)。身兼《智慧的腦學刊》(Wise Brian Bulletin)編輯,同時

主筆「Just One Thing」電子周報,訂閱人數多達兩萬五千人,文章也在許多網站同時刊登。 第一部分 善待自己1. 為自己著想2. 看見好事3. 對自己慈悲4. 放鬆5. 放慢腳步6. 看見自身的好7. 原諒自己8. 睡眠充足9. 對你的身體友善10. 滋養你的大腦11. 保護你的大腦 第二部份 享受生命12. 享樂13. 為事高興14. 對事感恩15. 微笑16. 多多休息17. 發掘美妙事物18. 說「好」19. 保持信念20. 為事興奮 第三部分 培養能力21. 尋求庇護22. 發掘能量23. 保持正念24. 稍作停頓25. 保持耐心26. 享受人性27. 洞察生活28.

不畏可怕經驗29. 運用意志力30. 嚮往卻不執著31. 繼續向前 第四部分 擁抱世界32. 保有好奇心33. 感受雙手34. 「不知道」35. 盡力而為36. 接受自己有限的影響力37. 照料「因」38. 勇敢作夢39. 別當驚弓鳥40. 撲滅惡火41. 慷慨大量 第五部分 平靜自處42. 意識你的當下43. 感受安全44. 為自己的氣質為傲45. 疼愛內心的孩子46. 別捕風捉影47. 釋放對不完美的焦慮48. 回應而不反應49. 別看得太嚴重50. 填補心裡的破洞51. 放手52. 愛 推薦序用你的心改變你的大腦   這是一本有關修鍊的書--一本讓你在內心透過簡單小事反覆練習的書,

提供你情緒支持並增強正念,提升安全感、自我價值、復原力、成效、福祉、洞察力以及內心的平靜。舉例來說,書中的修鍊包含:看見好事、保護大腦、感受安全、釋放對不完美的焦慮、「不知道」、感受雙手、尋求庇護與填補心中的破洞等。   乍看之下,你可能會低估這些看似簡單的修鍊所能帶來的能量。但是它們卻能透過一種叫「經驗-依賴的神經可塑性」的方式,漸漸地改變你的大腦。   每時每刻,無論你意識到聲音、感覺、想法,甚至發自內心的渴望,都是來自底層的神經活動,這樣的活動與記憶穩固歷程 或呼吸這類的潛意識心理活動相同。我們的大腦如何產生非物理的意識至今仍是一個謎,但是除了超自然元素可能帶來的影響--它們可能被稱作神

、靈魂、鬼魅或甚至根本沒有名字--我們的精神與神經活動之間其實是相互對應的。   我們的心與腦袋是一條雙向道:當你的大腦改變,你的心就跟著改變;而當你的心改變,大腦也會跟著改變。這個意思就是很明白地說:你注意到的事物、你的想法、你的感受與慾望,以及你如何回應這些事物的方式,都正在以不同的方式形塑你的大腦:   腦部活躍的區域需要更多的氧氣與葡萄糖,因此也獲得較多的血流量。   神經元中的基因會或多或少受到活化,例如:經常放鬆的人,他們緩和壓力反應 的基因較能發揮作用,讓人更容易從心理創傷中復原。   較不活躍的神經連結會漸漸萎縮;這也是神經系統的一種達爾文主義,只有最繁忙的神經連結得以存活下來

--用者生存,不用者淘汰。   「同步激發的神經迴路,會形成緊密的連結。」這句話來自心理學家唐納‧赫伯(Donald Hebb),意即活躍的突觸(神經元之間的連結)會變得比較敏感,並刺激新的突觸生長,而產生較厚的皮質層。舉例來說,倫敦的計程車司機由於需要記住像義大利麵一樣繁密的街道,他們腦部負責視覺空間記憶的海馬迴(hippocampus)在這般訓練之後變得比較肥厚。相同的,經常進行正念禪修的人則在掌管身體與感覺的腦島(insula)以及控制注意力的前額葉皮質(prefrontal cortex)會發展出較厚的神經元層。   神經系統如何作用非常複雜,但是重點卻很簡單:你的大腦將會依你運用心念

的方法而改變--無論是變好或變壞。有一個傳統的說法是這樣的:心靈的形狀是由它所依靠的事物形塑而成;而現代的說法則是:大腦的形狀是由心靈所依靠的事物形塑而成。舉例來說,當你的心常常煩惱、自我批判與憤怒,那麼你大腦的神經架構與神經動態就會漸漸發展出焦慮、自我價值低落、對待他人充滿尖刺的形狀。相反的,如果你的心常常意識自己當下一切都好、看見自身的好並懂得放下(也是本書的三項修鍊),那麼你的大腦就會漸漸發展出具有沉靜能量、自信與內在平靜的形狀。   你無法阻止大腦變化,因此,我們唯一要問的問題就是:它是不是漸漸變成你想要的樣子?   ●需要的只是修鍊  這也就是我們為什麼需要修鍊的原因。修鍊的意思就是

不斷地付諸實行--用心念、文字或行動--來增加自己內在的正向能量並減少負面能量。舉例來說,研究調查顯示保持正念(第二十二章)可以活躍大腦左前額葉皮質,由於大腦的這個部份能夠減緩負面情緒,你的正向情緒便會因此提升。保持正念同時也能減低有人類大腦警鐘之稱的杏仁核(amygdala)的活躍度。相同的,同情自己則能夠建立我們的復原力並減少負面思考。   基本上,修鍊就是將我們意識花園裡的雜草拔除,並種下美麗的花朵(同時也等於對大腦做一樣的事)。修鍊可以讓你的意識花園朝氣蓬勃,也讓你成為更好的園丁:你將會更能集中注意力、思路更清晰、更擅於情緒管理、自我激勵、更有復原力,並且在起起浮浮的人生中也能更應付自

如。   你所做的特定修鍊還具有更深植人心的好處。舉例來說,做任何修鍊都是一種對自己慈悲的行為;修鍊是一種看重自己的自我對待方法,特別是當你感覺自己像個不受他人尊重或關心的孩子或大人時,它更是具有重要的療癒效果。另外,透過修鍊,你採取的是一種積極而非消極的行動,也因此提升你的樂觀態度、復原力與幸福感,並降低憂鬱的風險。當人們感受到財務、他人行為與社會事件等外在壓力以及自身對於這些事件的反應所壓迫時,那種「至少我們能夠掌控自己生活中某些面向」的那種感覺是很棒的。   最終,修鍊是一種個人轉化的過程,廣義地說便是逐漸地將貪婪、恨意、痛心與幻覺的根拔除,然後換上知足、平靜、關愛與清晰的感受。修鍊有時

像是從內在改變自己,而有時就像從自己心裡發掘出覺知、良善與慈心等原本就存在的美好事物。   無論是哪種體會,你都是在進行一種稱為「覺知的大腦(buddha brain)」的修鍊過程,一個徹底理解苦痛來源並知道如何終結苦痛的大腦,而buddha一字原本指的就是「知曉、覺醒」(這裡的buddha刻意不以大寫開頭,意在與一般所指的特定對象也就是偉大的導師佛陀作出區別)。因此在這個廣義的概念下,投入心理成長與精神修鍊的任何人--無論是基督徒、猶太教徒、穆斯林教徒、印度教徒、不可知論者、無神論者,甚或都不歸屬這些類的人--都是在修鍊「覺知的大腦」以及與它所相關的同理心、品德、正念與智慧等特質。   ●簡

單小事的法則  如果修鍊是一件麻煩事,大多數的人(包括我)才不願意去做呢!因此,本書中的修鍊包括了一天可以練習幾次的簡短動作,例如:發掘美麗;或者是單純保有一種看待事物的態度或角度,例如:釋放對不完美的焦慮或別看得太嚴重。   當你單獨看每一次的修鍊時間時,通常都感覺很微不足道,但是這些時間會不斷積累。這就是簡單小事的法則:精神活動慢慢地在神經架構中所積累的小小改變,可能會摧毀你的幸福,相同的,許多慢慢積累的簡單小事也可能讓你變得更好。就像運動一樣:你每一次跑步、做皮拉提斯、舉重,並不會立即看出效果,但是只要持之以恆,你便能鍛練出肌肉。相同的,持之以恆地作出一點努力便能漸漸鍛練出大腦的「肌肉」

。而且,最新的大腦科學研究也證明了這樣的觀點,所以只要你保有信心開始行動,修鍊的成果將指日可待。   ●如何使用本書  不過,你必須要持之以恆,因此「一次只專心一事」的方法非常有幫助。現代的生活太過忙碌與複雜,因此只要一件事是非常難能可貴的,千萬別忘記了。   當然,它必須也要是「一件對的事」。四十年來我從一個尋求快樂的年輕人,到成為每天需要面對工作與家庭生活的丈夫及父親,到成為一個神經心理學家與禪修老師,在這過程中我不斷地修鍊並將修鍊的方法傳授給其他人。因此,在這本書中,我挑選了我知道最能夠幫助建立復原力、福祉、智慧與內在平靜神經基質(基礎)的練習。書中所提的修鍊沒有一項是我發明的:它們都是

人們在新年許的願望卻鮮少付諸實行的基本內容,而付諸實行才是讓世事有所不同的原因。   你可以用幾種方式來修鍊。首先,你可以從書中找一項可以助你改變生活的修鍊。再者,你可以挑選本書中你特別需要的部份來進行練習,例如:如果你是個容易自我批判的人,你可以練習第一部份有關善待自己的修鍊;若你容易焦慮或不耐,你可以練習第五部份的內容,幫助你平靜自處。第三,你也可以依照你的喜好或是現在你最需要的內容,從書中隨意選擇適合的修鍊。第四,你可以每一周從本書五十二項修鍊中挑選一項,體驗幫助自我轉化的「修鍊年」。   無論你的方式是什麼,我建議你每次、每天或一段更長的時間之內只單純地專注在一項修鍊上(這裡指的「每次

」可能是一個事件或情況,例如:與同伴的一次煩躁對話、工作中出現狀況的方案或是一次打坐)。當然,其他修鍊與其帶來的效果會持續在你的腦海中作用著,舉例來說,當你的意識前景正練習著別看得太嚴重,尋求庇護則在意識的背景作用著。   你要知道,修鍊就是每日的生活,當你將修鍊放在心上,它就對你更有幫助。除了時而想起修鍊這件事,你也可以透過小小的提醒讓你的心更投入在修鍊之中,例如:你可以用便利貼寫上關鍵字提醒自己、寫有關修鍊的文章或者告訴朋友你現在正在做的練習。你也可以將練習帶入自己的心理或精神活動,例如:心理治療、瑜珈、禪修或禱告。   為了只挑選五十二項修鍊,我必須要做出一些取捨:   這些修鍊都是極為

簡潔的,也就是說還可以針對每項修鍊作更多的闡述。每個章節的標題即是練習的主題,章節的一開始都提供了為什麼要進行這項修鍊的理由,接著告訴你如何修鍊。每個章節的長度也因主題而有所不同。   除了最後一項修鍊之外,其他的內容都著重於內在的修鍊,而非你與他人之間的互動,例如:對事感恩。(若你對著重與他人互動的簡單修鍊形式有興趣,你或許會喜歡我在www.RickHanson.net網站上的「只要一件事」免費電子報。)同時,你也可以將書中的修鍊運用在自己的一種或數種人際關係上,與自己的夥伴(例如:朋友或是伴侶)或團體(例如:家人、工作團隊或讀書會)中的成員一同練習。   雖說書中大多的修鍊都與內在修鍊有關

,但身體力行並與這個世界互動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心理與精神成長方面有三個重要的階段:與困難情緒相處(例如:舊的創傷、憤怒情緒);釋放它;並透過更有助益的事物來取代它。簡單地說,即是面對(let be)、放下(let go)與取代(let in)。你將在本書中看到著重於不同階段的修鍊,不過由於第三階段的修鍊是能最直接又快速減輕壓力與不幸福感,並從內心建立正向特質的方式,因此我將重點放在第三階段的修鍊。   雖說我曾體驗並相信心靈與物質之中都含有超自然的力量,但此書的內容還是僅規範在西方科學的框架之下。   當你投入這些修鍊時,請盡情享受。不要把這些修鍊(或你自己)看得太嚴重。你可以隨興發揮創

意並且將它們運用在自己所需的面向。舉例來說,每章節中「如何修鍊」的部份通常包含了多種建議,但你不需要全部都練習,你只需找到那些對你最有幫助的建議即可。   總歸一句,好好照料你自己。有時候某些修鍊可能太難持之以恆,或撩起令人傷痛的話題,那麼就暫時(甚至永遠)地放下那項練習。為自己的修鍊尋求資源,舉例來說,當你深化自己倍受他人關心的感覺時,你也會更容易修鍊原諒自己。請記得修鍊並不能用以取代適當的心理或身體專業醫療。   ●持之以恆  大家都知道想要熟練地駕駛卡車、管理一個部門或打網球,必須要經過長時間的努力;但不知為何,人們卻以為管理好自己的心,應該要是渾然天成而根本不需努力或學習的。   然而

,由於我們的心是基於生物學,屬於物理領域,因此也適用於相同的法則:你投入愈多的練習,便獲得愈多。要從實踐中得到回報,你必須要身體力行並持之以恆。   在此再一次強調,修鍊就如同運動一樣:如果你只是偶爾舉舉重,你便只會看到小小的成效;但如果你持續地做重量訓練,你將會看到長足的進步。我曾聽人說:訓練心智就好像一種輕量級的運動,關鍵在於決心與勤奮--而這兩件事情有時候是非常具有挑戰性並且令人不自在的。修鍊不能朝三暮四,持之以恆你將會得到益處。   因此請為自己持之以恆的修鍊為榮。它雖說只是基本功,沒什麼特別,但卻是非常深刻又令人夢寐以求的。當你修鍊,便是在滋養、增強、發掘自己內在最好的部份。你採取的

是高明的方法而不是粗淺的手段。你運用的是誠意、決心與堅忍的態度來修鍊。你是在馴服、淨化一顆不羈的心--而大腦便是叢林,群居著爬蟲類、哺乳類、靈長類等不同層次的動物,你正為了未來的自己準備一份美好的禮物。未來的自己是你在這世上最能發揮影響力的對象,因此你也是最需要為「他」負責的人。而修鍊的果實不僅是自己的收穫,也將使他人受益(無論是認識或不認識的人)。請不要懷疑修鍊的能量,也不要擔憂你所選的修鍊之路能領你到什麼地方。   願你在修鍊的路上一切順心! 簡單的事持續做,就不簡單!──改變心念、發現美好,培養佛陀智慧的修鍊書 PART I善待自己為自己著想當你要為自己的福祉採取任何行動時(例如:開始

進行此書中的修鍊),你必須要先站在自己這邊。這並不代表你需要與他人對抗,但你需要為自己著想。 對許多人來說,為自己著想說得比做得容易。這可能是因為你在一個被教導自己不如他人重要的環境長大;或因為當你過去試圖為自己著想時,曾被拒絕或擊垮;又或是因為在內心深處,你感覺自己不值得獲得幸福。 試想成為一個人的好友是什麼感覺,然後問你自己:我有像對待一位好友一樣對待自己嗎? 如果沒有,那麼你便可能對自己太過嚴苛;太快讓自己感覺不符合期待;太輕視自己每天所完成的事。或者,你可能在受到不當對待時不夠認真保護自己,或無心告訴他人你的需求。亦或是對於自己的苦痛太過認命,或太慢做出那些能夠讓生活更美好的行動──無

論只是升起採取行動的想法或是確實付諸實行。 另外,若你不能先幫助自己,你又如何能真正幫助他人呢? 所有修鍊的基礎都是希望你自己能夠過得好,認真對待自己的苦痛、需求、夢想。如此一來,無論你做什麼,都能夠有真正的活力支持著你。【如何修鍊】 每天幾次,問問自己:在這件事情上我有站在自己這邊嗎?我有照料自己的最佳利益嗎?(這個問題中也往往包含了對他人的最佳利益。) 進行這項修鍊的好時機:• 當你感覺不好(例如:悲傷、受傷、擔憂、失望、受不當對待、沮喪、緊張或煩躁)• 當有人逼迫你做些什麼• 當你知道該為自己的利益做些什麼,卻遲遲沒有行動(例如:當你在他人面前為自己辯護、找新工作或戒菸)在這樣的情況下或

平常任何時間裡,你可以:• 將「與關心自己的人相處」這樣的想法帶進心中。這個方法會幫助你感覺自己的重要性與價值,也正是為自己著想的基礎。• 回想為他人著想時的感覺──可以是對一個孩子、寵物或者是好友。注意這個經驗中的其他面向,例如:忠誠、關懷、溫暖、決心或擁護。讓這種為他人著想的感覺充滿自己的意識,讓身體轉換到一種代表著支持、擁護的姿勢:可能是坐正或站直、稍稍挺胸、神情熱切;如此便是透過肢體的認知以及大腦中形塑想法與感覺的感覺運動系統來強化為他人著想的體驗。• 回想過去你為了自己必須要堅強起來、打起精神、態度強烈或緊繃的一次經驗。它可以簡單得像運動到了最後階段,你必須要用盡最後一絲意志力來完成

的那種經驗。它也可以是你必須逃離一個危急狀況的經驗、為了為自己辯護而對抗親密的人,或者頑強使勁地完成一項工作或課業上的專案。就如上段所說,啟動這個經驗,並且調整身體迎合當下的感受,讓它盡可能地擬真,如此一來,你便能夠刺激並強化潛藏在這個經驗下的神經網路。• 把自己看待成一個年輕的孩子──甜美、脆弱又珍貴──並用這樣的態度將忠誠、力量與關懷延伸至這個孩子身上。(你可以放一張自己小時候的照片在皮包或袋子裡,並且時時拿出來看。)• 想像用相同的忠誠、力量與關懷的感覺及態度來看待今天的自己。• 對「為自己著想」的那種身體感受保持正念。盡可能地開放心胸並鼓勵這種感覺的存在。注意自己是否有任何抗拒的感覺,

並放下它。• 問問自己:什麼是為自己著想最好的做法?• 接著,盡自己所能地付諸實行。請記得:• 為自己著想簡單地說就是關心自己。你想要感受幸福而不是感到擔憂、悲傷、內疚或憤怒。你想要別人善待你而不是誤待你。你想要幫助未來的自己(那個下周、明年、下個十年你將成為的人)盡可能地擁有美好的人生。• 你的體驗是很重要的,而這個體驗包括了生活中每一刻的體驗以及遺留在你大腦結構中想法與感覺的痕跡。• 待人得體、尊重、保有同情與慈悲是有品德的行為。而「人」也包括你自己!你就如同世界上其他所有人一樣擁有被善待的權利,而你的選擇、需求與夢想也同等重要。• 當你好好照料自己,你便更有能力為他人付出──近如身旁的人

,遠至世界上的每一份子。

佛教造像背光之研究─以五世紀前漢譯佛典為主

為了解決三輪佛教的問題,作者釋天佑 (陳秋華) 這樣論述:

本文佛教造像背光之研究,以五世紀前漢譯佛典為主,以經典文獻之考據、解讀與分析為主軸,佛像背光圖像題材為輔,探尋其意涵與源流,呈現出古來繪師於「佛光相」內容所傳達之深意。研究進路如下:(1)歷史背景角度等文獻考據(2)背光相定義、意涵(3)以造像背光之主題、樣貌、題材等為線索,考據其相關譯典之源流與脈絡。首先,敘述印度佛教藝術造像起源,從佛塔到人間像佛像演變的過程、原因、影響、發展及造像依據;彙整三十二相譯典文獻,梳理其相異處與修證方法。進一步釐清放光相之特徵、意涵、種類、目的、光色,及「常光」與「放光」之間的差別與放光處等探討,循著問題脈絡,分析解讀,藉由考據佛典文獻,一一論述,掌握其全貌。

本文以五世紀前佛教造像遺品中雕塑式的佛像背光為範疇,從背光的形制、樣式、題材等方面研究。先以五世紀前之印度造像,探討犍陀羅與秣菟羅佛像背光的形制與特徵,並分別考證四天王奉缽、梵天帝釋二脇侍與觀音彌勒菩薩二脇侍等群像組合,以及三道寶梯、三十三天為母說法等題材,著眼於佛像背光樣貌與經文考證之關係,以釐清其發展脈絡與特色。再者,論述後期犍陀羅「焰肩佛」造像背光之特色。關於「過去七佛」的法身思想,闡明六波羅蜜意涵及其漢譯佛典源流。並以漢譯經典文獻為本,考據燄肩佛名稱的由來,及其淵源與流變。最後,梳理分析舍衛國神變、降伏毒龍度三迦葉、燃燈佛為儒童菩薩授記等背光主題,並追溯其漢譯佛典文獻之源。此外,考據五

世紀前中國佛像背光與特徵,以五胡十六國時期造像背光特色,考據世尊頭現高肉髻相、肩上火焰紋飾四道色光之意涵與沙門脇侍弟子之流變。接著,以北魏太和元年銅鎏金釋迦牟尼佛坐像的背光為例,分析「多寶佛」與「七佛」法身觀思想之關聯。論證法華「二佛並坐」思想的糅合轉化,及釋尊降生四龍吐水浴佛之漢譯佛典源流與演變脈絡及其依據。並且探討背光樣貌與當時的時代背景之間的關聯,更進一步釐清、闡釋佛像背光的特色、承襲風格與深層意涵,冀望從經典文獻中發掘出前人所未發現的史料,並且證明經典文獻與造像兩者間密切的相互關係,冀為佛教造像背光之研究提供確鑿可信的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