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州科技大学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另外網站中州科技大學- 教育百科也說明:本校自100學年度起正式改名為中州科技大學,為全面提升校際能見度與校園人文藝術氣息,黃政傑校長上任後,於推展校務、精進學術水準之際,特聘請臺灣師範大學視覺設計 ...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文化資產維護系 司馬品岳所指導 李宜蓁的 台灣女性的家:家務勞動作為戰時體制下的後援基地 (1937-1945) (2021),提出中州科技大学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戰時體制、女性、家事、治理、規訓。

而第二篇論文東吳大學 日本語文學系 陳淑娟所指導 張詩玉的 警大畢業生日語自學者的生命敘事分析 (2021),提出因為有 生命敘事研究、日語學習、自學、動機變化、持續學習的重點而找出了 中州科技大学的解答。

最後網站中州學校財團法人中州科技大學 - 海外聯合招生委員會則補充:中州科技大學 是一所強調理論與實務教學型卓越學府。設有工學院、觀光與管理學院、健康學院共14各系所。 2.本校設有專責單位協助瞭解生活環境及適應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中州科技大学,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台灣女性的家:家務勞動作為戰時體制下的後援基地 (1937-1945)

為了解決中州科技大学的問題,作者李宜蓁 這樣論述:

本文發現二戰時(1937-1945)臺灣的女性被鼓勵參與戰爭,成為可以保家衛國的存在。雖然當時的女性地位看似提升,卻仍無法脫離家庭的身份任務。本研究取徑於傅柯(Michel Foucault, 1926-1984)的系譜學(genealogy)與治理術(governmentality),從大量檔案中建立國家訓練女性家事背後的權力關係,重新論述臺灣女性、家事與家三者在戰爭中的定位。本文發現「女性做家事」此現象,是國家治理國民生活刻意建構的性別分工意識型態,亦為戰時國家動員女性協助經濟統制的機制。國家也透過此機制掌握非戰場的民生物資資源,同時藉由女性的家事能力確保國民健康。「家」成為國家的戰時後

援基地供給人力資源,為日治時期住宅史與軍事動員研究提供另一種討論面向。

警大畢業生日語自學者的生命敘事分析

為了解決中州科技大学的問題,作者張詩玉 這樣論述:

本研究旨在解析警大畢業生延續自學日文的歷程,研究目的有二。其一、持續學習日文的動機變化何在。其二、釐清離開教育機構後,延續學習的因素,其歷程藍圖或許可供學習資源多元的臺灣現今社會人士參考,或為畢業後想持續學習外國語文的人士提供規劃模式。針對研究對象,本研究將「自學者」定義為畢業後自學,並具備以下條件者:一、畢業後持續學習日語達五年以上。二、離開學校後,主要透過自學方式學習,輔以其他學習方法來補強自己認為不足的部分。三、日語能力不斷提升,JLPT檢定一級(N1)合格、在公務上能活用日語者。研究方法採取敘說取向的生命敘事研究法(Life story,ライフストーリー),以半結構式的訪談來分析三位

警大畢業生的學習情感與經驗,並整理出他們「學習日語的持續性理由」、「學習日語遭遇的困難及解決策略」及「學習日語的個別性經歷」。研究結果發現,每個人各有不同的學習日語歷程,各自走出了不同的路,但在「學習日語的持續性理由」方面,三位研究對象同時顯現「興趣及嚮往」、「自我設定目標」兩項共同特徵。「興趣及嚮往」可說是初期開始學習日語的契機,亦是持續學習日語的動力來源。「自我設定目標」及目標達成的成就感、成功體驗讓學習者對自己選擇的學習策略感到滿意,進而產生信心,於是再投入時間、金錢等資源在學習日語上,這種正向循環推動著他們持續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