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式長袍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中式長袍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林春菊新裝如初寫的 別出心裁:香港華服製造的故事 和SirEdmundTrelawnyBackhouse的 太后與我﹙穢亂清宮﹚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秀禾服男士新郎唐裝大紅古裝喜服中式敬酒服長袍馬褂.新年 ...也說明:莫妮卡小屋Rakuten樂天市場線上商店,提供秀禾服男士新郎唐裝大紅古裝喜服中式敬酒服長袍馬褂.新年快樂新年禮物.全館免運可開發票等眾多優惠商品、會員獨享下殺優惠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萬里機構 和印刻所出版 。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客家文化研究所 洪馨蘭所指導 李洛鈴的 「觀」美濃什麼事?一個客家鄉鎮在不同旅遊階段下的解說策略 (2012),提出中式長袍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美濃、客家、反水庫運動、解說員、解說系統。

最後網站龚俊新年很“抢手”,有人质疑有人支持,粉丝的反应说明了一切則補充:粉丝为龚俊绘制的这张新春画像中,他身穿中式长袍,一手拿着挂有中国结的挂坠,一手则提着福字大灯笼。 加上背后氤氲缭绕的祥云和霸气的老虎纹理,整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中式長袍,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別出心裁:香港華服製造的故事

為了解決中式長袍的問題,作者林春菊新裝如初 這樣論述:

新裝之革,百年焉成。 金縷自縛,不如自真如初。 長衫,不只是一件「衫」。 長衫新穿,細味華衣蛻變的故事。   《花樣年華》令東方旗袍為世人所識,但旗袍的故事不是太多人說得清。旗袍有轉折而豐富的意涵:從滿服演變卻盛載新思潮;是上海摩登,卻於香港發展出其黃金時代。《別出心裁》補足了一般時裝書漏掉的香港旗袍歷史,也為南方長衫正名。──方太初(作家)   長衫與旗袍,其實兩者是有分別的。   旗袍,專指二十年代後上海流行的女裝袍服,至今仍為上海的代表性符號。   長衫,由海派旗袍蛻變而來的男女中式長袍,是廣東地區獨有的服飾文化。   在廣東人佔多數的香港,長衫,盛載濃厚的本土文化和情懷。

  10+1個匠人故事,16套新裝演繹。   回到初衷,讓手作技藝代代傳承,展現華服新生。 本書特色   1.    有別於一般手工藝書,全書以華服文化為基調,結合長衫的歷史淵源、旗袍老師傅的故事和華服愛好者的分享,從新演繹華服的傳承與蛻變,推廣華服文化,重振香港式微的手作技藝。   2.    備有長衫製作小知識,以圖解構領位、袖式、襟型等華服元素,讓入門者有初步了解,兼具實用價值。   3.    圖文並茂,輔以短片(QR Code),是實實在在的聲畫圖文書。 名人推薦      每次看見旗袍,都會浮現我對母親的回憶:兒時定期跟她往中環或銅鑼灣找師傅度身訂造旗袍。唐裝,更直接勾起

我對她的思念:母親平日在家都會穿唐裝,不時帶我到花布街買布,再自行畫紙樣、剪裁、結紐……一針一線親手縫製,這或許也是六、七十年代女士們日常生活的一部份。雖然我對旗袍或唐裝認識不深,但我認為旗袍及唐裝不只是衣服,它們還包含了香港文化、歷史、工藝和創意的傳承。八十後的Janko,一直致力推動中華服飾文化,身體力行,打造當代華服時尚。喜見她牽頭編撰《別出心裁》,訪問了多位隱世名師,將他們的寶貴經驗公諸於世,這份誠意實在難能可貴。──馬桂榕太平紳士(亞太文化創意產業總會榮譽會長)      今年,Janko榮獲亞太文化創意產業總會的亞太文化創業產業大獎,作為創會會長,本人非常高興香港仍有設計師對華服有

這麼大的熱情及堅持。《別出心裁》一書見證着她對華服的鑽研過程,其中〈華服學堂〉篇章也充分體現她致力傳承此珍貴的文化,此書值得香港新一代再三細讀。──蔡漢成教授,MH(亞太文化創意產業總會創會會長)      創意是社會進步與動力的來源,春菊的「新裝如初」為中國傳統服裝注入源源創意,帶動香港大眾進一步重視欣賞東方服飾,可說是文化與產業的有機結合;今年更用心編撰《別出心裁》一書,在保護及推廣本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上,實在不遺餘力。──許曉暉,SBS,JP(民政事務局副局長)      旗袍是中國優秀的傳統服裝,Janko的「新裝如初」,將創新概念結合經典元素,使旗袍成為時尚和典雅的服飾,有助傳承旗袍的

技藝和中華文化。而《別出心裁》一書,必定是旗袍愛好者的珍藏。──嚴志明教授,太平紳士(香港設計中心主席)      推廣華服任重道遠,春菊身體力行,以其設計專才及過人魄力為瀕危的寶貴文化傳承注入新生命,開闢新出路,值得鼓掌!──李惠玲博士(西藏文史及香港長衫文化研究學者)      《花樣年華》令東方旗袍為世人所識,但旗袍的故事不是太多人說得清。旗袍有轉折而豐富的意涵:從滿服演變卻盛載新思潮;是上海摩登,卻於香港發展出其黃金時代。《別出心裁》補足了一般時裝書漏掉的香港旗袍歷史,也為南方長衫正名。──方太初(作家)    作者簡介 林春菊(Janko Lam)   香港中式時裝設計師,「

新裝如初」創辦人,以推廣華服文化普及化為己任。   香港時裝設計師協會會員,畢業於香港明愛白英奇專業學校時裝紡織設計系。畢業後任職無線電視廣播有限公司(TVB)服裝設計師,為旗下藝員設計舞台及劇集服裝,作品包括《蒲松齡》、《正識第一》、《巴不得爸爸》等。2011年參加香港慈善機構Redress主辦的「衣酷適再生時尚設計」比賽奪得金獎,獲邀前往英國知名可持續時裝品牌From Somewhere實習。   一直以來,林積極參與各項可持續時尚活動及展覽,作品曾於巴黎羅浮宮、德國、上海、港澳等地展出。2012年與品牌Esprit合作,在香港推出首個以再生織物為主題的再生活時尚別注系列;同年獲香港時

裝設計師協會邀請在「時裝•視野」展覽作品,並獲香港文化博物館永久收藏。2013年,獲透視雜誌頒發「40 under 40 2013」時裝及首飾獎項,及後受邀參與本地獲獎年輕創意人才廣告項目「靈感傳港」。2014年7月在元創方PMQ開設新店,推廣自創品牌「新裝如初」。 新裝如初  Classics Anew   致力於傳承中華傳統生活之風雅,保護日漸枯竭的民間衣藝。以現代語言闡釋傳統旗袍理念,沉浸於一針一線的巧妙構思,為新時代女性圓一個舊上海夢,又遊刃有餘地行走在國際潮流尖端,迎來一個新的衣着時代。   第一章  香港長衫的歷史變遷 初露尖芽──晚清至1920年代 暫緩過渡──1930至

1940年代 黃金時代──1950至1960年代 光華漸黯──1970至1980年代 華麗回歸──1990年代至今 長衫小知識 一、長衫各部位名稱 二、長衫領位和袖式 三、長衫襟型 四、長衫製作工具 五、製作長衫測量部位名稱及位置   第二章  與師傅對話 《花樣年華》背後──梁朗光師傅 塑造一幕幕經典──殷家萬師傅        裝飾她人的夢──簡漢榮師傅 「紐」轉乾坤──浦明華師傅 妙「針」生花──范小英師傳   第三章  女裝長情 長年的婀「娜」多姿──華慧娜女士 萬麗叢中「旗袍男」──袁建偉先生   第四章  新瓶老酒  脫胎不換骨 新裝演繹 華服學堂 新裝如初 自序 給  我的

兒子陳霖        今年是忙碌的一年,除了忙着公司「新裝如初」的旗袍展覽和長衫工作坊外,更在年頭迎來一個小生命:我的兒子陳霖。在他未出世之前,其他人都跟我說:「現在你即管盡情發展自己的事業!到孩子出生後,他會是你的一切。」我以前不相信,說「新裝如初」就是我的孩子,現在我相信了──我偏愛剛出生的小兒子。話雖如此,我兩個「孩子」都想兼顧,為母則剛,於是便要在工作和家庭中取個平衡。        兒子生於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我這個當媽媽的除了希望他健康快樂成長外,有時不禁想怎樣為他遮風擋雨,怎樣才能教導他成為頂天立地的人。我想我一定會教他有關長衫的一切,我想沉蘊細緻的文化承傳可以豐富他的見識和內

涵,他日面對五光十色的大千世界,希望他可以不忘追求一絲不拘的耐性,和謙虛勤勉的初心。        於是,這本書就此誕生。 林春菊 二零一六年九月 第一章 香港長衫的歷史變遷百年霓裳.源遠流「長」旗袍,於上世紀二十年代開始流行的一種傳統中國女裝袍服,起源說法不一:有指是晚清旗人與漢人服飾交融而生,有指是旗人長袍和外穿的馬甲背心合二為一,更有說法指是清末民初期間女權覺醒,男袍女穿再另行演化。但在廣東人佔多數的香港,由於袍款與廣州婦女慣常穿的「衫」相似,只是加長蓋着褲管,是以百年來「長衫」一詞更廣泛通用於香港男女裝的長袍。綜觀兩岸三地,除了香港在二次世界大戰後才交替使用「長衫」和「旗袍」

二詞,其他地區一律採用後者。長衫,盛載着我們濃厚的香港本土文化和情懷。香港女裝長衫的發展過程或者稱不上為一段「歷史長河」,但亦非資歷顯淺;泰若娓娓道來,可分作五個階段,分別是:萌芽期、過渡期、黃金期、低潮期,以及回歸期。初露尖芽──晚清至1920年代清代中晚期典型的旗女長袍寬身平直、闊袖,長及掩足;服裝裝飾花紋極為繁縟,低領圈、袖邊、衣襟、袍身都有多重的精美彩繡鑲邊,大方華麗。同期漢族婦女維持上衣下裳的傳統,下身穿裙或穿褲子。上衣及褲子以寬大為有穩重美,綴以寬鑲邊或精緻花邊;裙子有繁縟刺繡,花團錦簇。滿漢經過了近300年的長期接觸,服裝文化互相交融:漢女的上衣變得越來越長,似滿族長袍;滿族的長

袍向上縮短,似漢女露出足部。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推翻滿清政府,把滿族長袍暫時打入冷宮。1920年代,旗女長袍脫胎換骨,興起一種新式「馬甲旗袍」――套在上衣外面的背心長袍。長馬甲及後逐漸與短襖合二為一,變成了連袖的長袍,消除了中間重疊的部份,成為現代旗袍的雛型。清代長袍式的寬闊平直,配以簡單滾邊、「倒大袖」短袖至手腕或手肘,衣袖、袍身隨時間慢慢收窄、裙擺短至小腿,形似當時男性長袍。相比於內地大城市長衫文化風靡,二十世紀初期的香港女性,除了大家閨秀和影視名流之外,一般甚少穿着長衫。當時長衫全用人手縫製,直身無曲線,剪裁、設計較為簡單,大多不能水洗。

中式長袍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曾多次登上國際時裝周媒體版面、善於運用光與未來材質的設計師汪俐伶,日前為素還真出道30周年盛事「蓮華誕」量身打造時裝版造型,以最先進的材質技術與俐落的風衣剪裁,重新解構麒麟星的意象,融入服裝的設計細節中,在光的明滅轉換間,獨特呈現素還真氣宇非凡、高深莫測的賢者城主形象。而為了本次特展,設計師汪俐伶再次跨界,為素還真量身定訂製古裝版新造型,重新演繹超凡脫俗、足智多謀且武藝高強的麒麟星素還真。

設計師汪俐伶在古裝的服裝上依舊選用清雅脫俗的白色系搭配具有神秘魅力的紫色系,來詮釋素還真半人半仙的超脫氣質,而長袍與披風的搭配則更能顯現不動城城主的王者風範與氣勢。

細看服裝細節,可見設計師以WANGLILING品牌獨特的感光元素來勾勒重新解構的麒麟圖騰與中式風格的線條背景。全新為素還真所創作的麒麟圖騰以低調的色澤隱藏在布面中,唯在強光(閃光燈)的照射下,才可見其眩目的七彩光芒。以低調隱晦的方式呈現素還真在亂世中而不被汙濁所染、光芒內斂、極具才華及武藝的獨特魅力。而此特質與WANGLILING品牌精神與設計理念「在涅貴不緇,曖曖內含光」不謀而合。

在此造型中的另一亮點為前身的麒麟角盔甲,取古代戰袍做為設計發想,採用金屬色澤材質立體層疊結構中,再次展現設計師善於玩味光影的折射變化,充滿霸氣的銀色盔甲披掛於長袍之外,顯現素還真的剛柔並濟,以及城主的王者風範。

◎展區實況網頁全新上線
https://event.pili.com.tw/expo2018/live/

◎霹靂藝術科幻特展 官方網站
http://suhuanjen30.pili.com.tw/expo2018/

◎霹靂藝術科幻特展 官方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piliexpo2018/

「觀」美濃什麼事?一個客家鄉鎮在不同旅遊階段下的解說策略

為了解決中式長袍的問題,作者李洛鈴 這樣論述:

臺灣南部客家小鎮,美濃,在2012年經專家學者評選與民眾投票後,被選為「臺灣十大觀光小鎮」之一。作為一個客家人口比例近九成的客家鄉鎮,本研究欲探究美濃從一個農村變成一個旅遊熱門小鎮的發展歷程,及其期間催生機制(平台)的各個時代性。依據問題意識,本研究採用社會人類學者John Urry探討旅遊觀光時所使用的「凝視」理論,來分析美濃旅遊發展的歷程。根據Urry的看法,「凝視」是觀光旅遊的重心,旅客在旅遊中是一種蒐集「符號」的過程,而凝視對象會隨著年代和社會不同而有所差異,因此凝視對象會不斷被複製、翻新、創造,進而回饋社會,修正或增補。另一方面,「解說」在旅遊中是擔任環境教育並刺激遊客思考與培養生

態、文化保護情感的重要角色。解說員又是解說中的靈魂人物。本研究想要探討解說員「如何」透過解說展現美濃,重現「客家」?並且在不同時代展現了什麼樣多元的解說策略,這些都是本文欲探究的問題。本研究提出以下三點研究目的:一、 觀察美濃作為傳統「客家鄉鎮」如何發展出不同階段旅遊模式,各階段特色、發展契機、時代背景與遊客凝視目標差異。二、 分析遊客來美濃旅遊凝視什麼樣的「客家」?在地居民的角色如何在多樣的旅遊過程中轉換。三、 解說是帶動遊客與旅遊地間互動的重要橋樑。本研究欲探究各個旅遊階段解說體系建構的過程,以及解說人員所運用的解說策略(包含解說內容與技巧)。本研究採民族誌研究,並採參與

觀察、深度訪談等研究方法,在田野調查過程中與旅遊業者、不同背景的解說人員、在地居民進行訪談,並且與相關文獻作對話,欲重現美濃發展旅遊的各階段契機、轉變與特徵,與各階段旅客凝視焦點、解說人員解說美濃的策略與在地居民的調適與角色轉換。透過上述研究方法與架構,得出以下結論:一、 美濃的旅遊發展歷程可分為三大階段:1. 1980年代因文學、影視、生態興起的鄉村旅遊2. 1990年代因反水庫運動帶動的文化、生態旅遊3. 2000年至今由樂活風潮帶動的食材、農村體驗旅遊模式。二、 遊客所看的客家從物質的美濃到物質的客家,進而透過參加在地組織舉辦活動的經驗,接觸到社群與精神層面

的客家。現在美濃多元的旅遊發展,皆可看到不同層次的客家文化交錯出現的情況。三、 解說具有不可替代性。美濃在地解說人員透過社區參與經驗,使解說不僅具有傳統資訊傳遞功能,讓遊客從心感動,認同地方,進而支持美濃地方的社會運動,為美濃旅遊營造永續經營環境。

太后與我﹙穢亂清宮﹚

為了解決中式長袍的問題,作者SirEdmundTrelawnyBackhouse 這樣論述:

慈禧太后的英倫情人   塵封68年的清末宮廷性祕實況  百年前同性戀者在北京的歡愛樂園   《亞洲周刊》獨家報導  「寫給一個逝去時代的性愛情書」   ……在我們眼前展開的,是一幅絕美、感官爆炸、所有物件皆漂浮鬆脫的詩意盎然的愛之太虛幻境。而這似乎是納博可夫《羅麗泰》,或徐四金的《香水》,或波赫士的《阿萊夫》,以讓人眼瞎目盲的爆炸感官達到的──它們早已遠遠超過「精神病學的案例」、「藝術作品中贖罪的觀點」,或「感官與美感之間的精確畫分」,如「地下室的某處燃亮……在可企及遠處的熾熱,安靜引爆」(納博可夫)──這個不可思議的慈禧,到了書的最末章,竟讓我們驚駭震撼地以這樣的一段文字,同感於作者恐怖

、哀慟,時光將一切吞噬的空無,但那後面又像烈焰中的金閣矗立無比輝煌的,他曾目睹經歷的,如夢幻泡影,瞬間爆漲瞬即塌縮的宇宙,所有亭台樓閣、湖山畫舫、女王的眷愛與威嚴……成為他自己一個人的,不為人知的祕密。 ─駱以軍   如果沒有想像,記憶全無用處。想像是不可知論者對於永恆的真實頌歌,它用青春的晚霞照亮逝去的時光。這些關於過去的美好幻景,即使不能讓人生活得更美好,至少可以助人面對生活的煎熬。「活過,愛過」:我復何言? ─埃蒙德.巴恪思   他徜徉在一個曾經擁有繁榮藝術和燦爛文學、現在業已消失的王朝,在一個非比尋常的宮廷中出入,與他交談之間,他所遇的那些生動多彩、如今已經屬於歷史的人物都回來了,在他

的言語中栩栩如生。 ─雷哈德.賀普利   披露京畿貴族、伶人、太監間的同性戀盛景,慈禧的性生活與宮廷爭鬥,慈禧與光緒的真正死因,以及作者與慈禧4年的性關係。文字描寫充滿細節與現場感,對話亦生動貼合,使人很難不相信其內容的真實性。 作者簡介 埃蒙德.巴恪思 爵士   生於1873年英國約克郡列治文市(Richmond),祖上是曾經顯赫的奎克 (Quaker)家族。長子,承襲男爵爵位,就讀牛津大學。1898年來到北京,1944年去世。精通漢語、滿語和蒙語,為《泰晤士報》以及英國外交部的翻譯。1903年,滿清政府擢升他為京師大學堂(後為北京大學)法律和文學教授。一年後成為英國外務處專員。1910年巴

恪思與《泰晤士報》記者布蘭德(J. O. P. Bland)合著《太后統治下的中國》(China under the Empress Dowager)一書,出版後旋即風靡世界。該書首次以獨特視野,向讀者展示中國帝制史上最後一位強權統治者慈禧太后與搖搖欲墜的清朝形象,被傳為曠世之作。之後繼續與人合著《北京宮廷回憶錄》及編寫英漢辭典。1943年以71歲之齡寫作此書與另一本懷想早年歐洲歲月的《往日已逝》,1944年1月8日去世於北京。1976年,特雷弗羅珀出版了《隱藏的一生:埃蒙德.巴恪思爵士之謎》,之後改為《北京隱士》,描述了巴恪思相對陰暗的一面。 編者簡介 雷哈德.賀普利   1930-1941

年間是北平協和醫學院的職員,太平洋戰爭期間為瑞士榮譽領事,負責美國、英國和荷蘭在北京的事務。因之與埃蒙德爵士相識,為其故事所震撼,而勸說埃蒙德爵士寫下來。 譯者簡介 王笑歌   小說家,翻譯,上海外國語大學英語語言文學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