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研院生醫所所長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中研院生醫所所長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理查.費曼寫的 費曼的主張:誠實.獨立思考.不知為不知 和吳成文,劉傳文的 傳承:耕耘生命科學的下一世代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MEMBER 人員與職掌 - IBMS, Sinica - 中央研究院也說明:本院【研究成果管理系統】生醫所管理者 ... 列管本所核心設施單位印鑑相關事宜; 副所長交辦與授權事務; 公文系統管理; 論文修改費專案報院核准; 跨部門代理業務:生物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天下文化 和金塊文化所出版 。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文教法律碩士班 呂理翔所指導 江鴻福的 公立研究機構中具公務員身分之研究人員利益衝突法制研析—以兼職限制為討論中心 (2020),提出中研院生醫所所長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科學技術發展、公務員兼職、工作權、研究自由、利益衝突。

而第二篇論文中央警察大學 行政管理研究所 黃慧娟所指導 林洸霆的 政府採購錯誤行為態樣之案例分析 (2020),提出因為有 採購、錯誤態樣、招標文件、資格審查、利益衝突的重點而找出了 中研院生醫所所長的解答。

最後網站中央研究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本所簡介 - IBMS, Sinica則補充:行政組織. 生醫所所長綜理所內各項學術及行政職掌,並由二位資深研究員擔任副所長以協助處理業務。所內亦成立各種委員會,處理並評估相關事務,重大議案則在所務會議中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中研院生醫所所長,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費曼的主張:誠實.獨立思考.不知為不知

為了解決中研院生醫所所長的問題,作者理查.費曼 這樣論述:

一手開創奈米時代 一腳踢爆「草包族科學」 我有一種毛病,是碰到任何神祕的東西,都想把它解開。 ──費曼   物理大師費曼有著充沛的好奇心與求真心,   他常用前所未有的手法,有效的解決物理難題。   費曼自稱,他對量子電動力學的貢獻只是在「玩」物理和數學,   儘管因此獲得諾貝爾獎,但他所獲得的最大獎品,   卻是發現事理時的樂趣。   費曼認為探討任何問題時,都必須有懷疑的空間,否則不會進步。   唯有心存懷疑,才能提出問題,進而學習;為了繼續進步,   我們不能完全關死通往未知的門,必須留下一些縫隙。   他甚至說量子電動力學留下太多問題沒有回答,像是「騙局」。   許多人好奇,費

曼是如何一方面做出高水準的研究工作,   一方面又保持尖銳深沉的懷疑態度?   要了解所謂費曼之祕,最好的辦法就是閱讀《費曼的主張》,   因為比起其他作品,本書更能清楚展示出他對追求知識的熱衷。   我們能在書中看到費曼的真實面貌,他看似嬉戲於不同觀念之間,   卻一直掌握三個關鍵,就是誠實、獨立思考、承認不知為不知的雅量。   此書也廣泛探討費曼深思過的許多問題。   除了物理,還包括宗教、哲學、未來的電腦、由他開創的奈米科技、   謙虛的美德、科學的趣味、科學與文明的未來……   費曼更告訴科學界新手,如何用好奇心、開放的心靈,   以懷疑的眼光來觀察這個世界。   作者簡介

理查.費曼(Richard P. Feynman)   1918年5月11日生於紐約。美國理論物理學家、教育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參與了研發原子彈的曼哈坦計畫(Manhattan Project),雖然年紀很輕,卻是計畫中的重要角色。隨後,任教於康乃爾大學以及加州理工學院。由於在量子電動力學(QED)的成就,在1965年與許溫格(Julian Schwinger)、朝永振一郎,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獎。   熱心參與物理普及,著作豐富。《費曼物理學講義》(中文版有十四冊)與《費曼物理學訣竅》是教師及最優秀入門學生的指南。較通俗的《物理之美:費曼與你談物理》入選為「近代世界最佳書籍」大系,

與達爾文的《物種起源》、亞當.斯密的《國富論》等經典並列,同為「人類思想精粹」。兩本回憶錄《別鬧了,費曼先生》與《你管別人怎麼想》,作品裡外都散發出多采多姿的個性。   在物理學家正務之餘,曾把時間花在修理收音機、開保險櫃、畫畫、跳舞、表演森巴鼓、甚至試圖翻譯馬雅古文明的象形文字,所做所為都符合「永遠對周圍的世界感到好奇,一切都要積極嘗試」的精神。   參與「挑戰者號」太空梭失事調查工作,在聽證會上示範即席實驗,只用了一杯冰水,證明橡皮墊圈不耐低溫,就此成為家喻戶曉的公眾人物。   1988年2月15日在洛杉磯與世長辭,另留下遺作《這個不科學的年代》、《費曼的主張》、《費曼手札:不休止的

鼓聲》等書。 譯者簡介 吳程遠   (翻譯第一、三、八、九、十、十二章)   香港英皇書院中學、美國古斯塔夫.阿道夫大學(Gustavus Adolphus College)畢,主修物理及數學,後獲北卡羅萊納大學教堂山分校(UNC-CH)物理碩士。曾在皇冠電子公司任職及擔任台灣大學物理系助教,又曾在《牛頓》雜誌、翰園資訊公司、天下文化出版公司、天下雜誌出版部、遠流出版公司、《科學人》雜誌、讀書共和國等各編輯部門從事編輯工作。   譯作有《實現創業的夢想》(與齊若蘭合譯)、《別鬧了,費曼先生》、《這個不科學的年代!》、《神經外科的黑色喜劇》等。 師明睿   (翻譯序、編者的話、第二、

四、五、十三章)   臺灣大學化學系畢業,美國印第安納州立普度大學(Purdue University)生物化學博士。一九九二年回國之後,曾在衛生署預防醫學研究所、中研院生醫所及生農所籌備處從事研究,參與台灣疫苗政策評估規劃、日本腦炎新款疫苗研發、以及中草藥金線蓮藥理之動物研究。   暇時嘗從事自由翻譯工作。譯作有《費曼的6堂Easy物理課》、《費曼的6堂Easy相對論》、《萬物簡史》等。 尹萍   (翻譯第六、十一章)   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系畢業,淡江學美國研究所碩士。曾任職於綜合月刊、中國廣播公司、中央日報和聯合報,後擔任遠見雜誌主編、天下文化出版公司主編。專事翻譯與寫作多年,文筆誠

摯優美,廣受好評。現為自由撰稿人,旅居紐西蘭。   翻譯作品有《樂在工作》、《2000 年大趨勢》、《長大的感覺真好》、《居禮夫人——寂寞而驕傲的一生》、《你管別人怎麼想》、《個人歷史》(上、下)、《偶然生為亞裔人》、《病人狂想曲》、《重生》等多部。著作有:《發現台灣》(合著)、《海洋台灣》、《出走紐西蘭》、《堤河邑冒險學校》(合著)。 王碧   (翻譯第七章)   臺灣大學化學系畢業,美國華盛頓大學化學碩士。專長環境化學,曾任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環境檢驗所所長。另譯有《熵的神祕國度》。   序    我的偶像   戴森 編者的話 一盞智慧之燈 羅賓斯   第一章  發現

事理的樂趣——對於人生的主張 第二章  未來的電腦——對於科學預言的主張 第三章  仰看羅沙拉摩斯——反官僚作風的主張 第四章  科學文化在現今社會扮演的角色——對於科學家之責任的主張 第五章  這下面空間還大得很呢!——對於奈米科技的主張 第六章  科學的價值——「擁有懷疑之自由」的主張 第七章  費曼的挑戰者號太空梭調查報告——工程管理的主張 第八章  科學是什麼?——對於科學教育的主張 第九章  世界上最聰明的人——對於研究物理的主張 第十章  草包族科學——對於誠實的主張 第十一章 就像數一、二、三那麼簡單——動手做實驗的主張 第十二章 費曼蓋了個宇宙——對於科學方法的主張 第十三章 

科學與宗教的關係——對於文明砥柱的主張   資料來源 第八章 科學是什麼?——對於科學教育的主張 很感激狄羅斯(DeRose)先生給我這個機會,跟各位老師共聚一堂。我也是一位科學教師,不過,我的教學經驗都只是在研究所裡教研究生物理。我教書教得太久了,因此結果呢,我知道我並不怎麼懂得教書。 我很確定,各位貨真價實的老師,在整個教學架構的最底層工作、指導老師的老師,以及教材專家們,我很確定你們也不懂得怎麼教書,否則你們就不會跑來參加這個研討會了。 〈科學是什麼?〉這個題目並不是我挑的,而是狄羅斯先生挑的題材。但我想說的是,我覺得「科學是什麼」和「怎樣教科學」並不是相等的兩句話,而我必須要大家注

意這件事,原因有兩個:首先,從我準備給你們做這場演講的樣子,很可能看起來我在嘗試告訴你們怎樣教科學。但我完全沒這樣打算,因為我完全不懂得怎樣教小孩子。我有個小孩,因此我曉得我不懂怎樣教科學。另一個原因是,因為有那麼多的演講和那麼多的論文,以及那麼多的專家都在弄這方面的研究,我想在你們之中,大部分人都多少感覺到信心不足了。在某方面來說,你們永遠都在聽別人說教,都在告訴你們情況不太妙,你們又應該學習如何能教得更好。我不想再貶損你們,不要再告訴你們,你們的表現有多糟,怎麼樣又有辦法改善一切;這不是我的用意。 都是因為我爸爸 一切都是由於我父親而起的。我母親還懷著我時,據說(我沒親耳聽到這段對話)我父

親說:「要是這是個男孩,他將成為科學家。」他怎麼做到的呢?他從來沒告訴過我,我應該會成為一名科學家。他本身並不是科學家,而是個生意人,是一家制服公司的業務推銷員,但他讀了些關於科學的東西,十分喜歡。

中研院生醫所所長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更多新聞與互動請上:
PNN公視新聞議題中心 ( http://pnn.pts.org.tw/ )
PNN 粉絲專頁 ( http://www.facebook.com/pnnpts.fanpage )
PNN Youtube頻道 ( http://www.youtube.com/user/PNNPTS )
PNN Justin.tv頻道 ( http://zh-tw.justin.tv/pnnpts )
公視新聞網 ( http://news.pts.org.tw )

發生在去年六月、前中研院生醫所長陳垣崇涉嫌採購貪汙案,經過半年多來的偵察,士林地檢署認為陳垣崇沒有圖利犯意,且研發專利移轉並不適用政府採購法,昨天偵查終結,以不起訴處分。

地檢署訊問了多名專家證人,而前中研院院長李遠哲,也曾寫信向檢方說明國內生技產業困境。檢方偵查認為,生技專利產業往往無人願意投資,陳垣崇將專利轉移給自家公司,以及採購相關專利產品,並無圖利故意也無違反採購規定,因此以不起訴處分。檢方同時也呼籲政府應該儘快立法,解決目前國內生技專利研發、法令不足的問題。

公立研究機構中具公務員身分之研究人員利益衝突法制研析—以兼職限制為討論中心

為了解決中研院生醫所所長的問題,作者江鴻福 這樣論述:

科學技術發展為我國產業升級及社會進步之重要基石,我國政府基於此目的下,修法放寬公立研究機關(構)具公務員身分之研究人員得基於科學研究業務需要,兼任企業、機構或團體之相關職務。然放寬兼職之結果,利益衝突之問題亦伴隨而來,在公立研究機關(構)之本職工作與外部兼職之事業間,形成承諾衝突之境地,並將進一步提高利益衝突之風險。此外,上開人員除了須遵守自身公務員身分所衍生之義務外,其作為研究者,更不得違背研究誠信、研究倫理及避免試驗對象、社會大眾權利受到損害。惟從政府資助之研發成果後續商品化及推廣至產業界使用之角度思考,公立研究機關(構)具公務員身分之研究人員又扮演研發成果與產業銜接之關鍵角色,究竟在立

法政策上,應在防範利益衝突之目的下完全禁止上開人員兼職,抑或基於科學技術發展,例外在符合一定條件或就公務員職務性質,允許其兼任特定職務,乃為本研究所欲探討之問題。目前有關公務員兼職事項分別由公務員服務法、科學技術基本法及生技新藥產業發展條例規範,惟法規適用上卻可能發生競合或防弊不周之處,在探討上述問題前應優先釐清。再者,公立研究機關(構)具公務員身分之研究人員是否受憲法工作權及研究自由之保障,涉及國家立法限制其基於科學研究需要兼職時,得否恣意為之,此問題亦亟需探究。最後,如何在以科學技術發展為目的之科學研究兼職下,妥善降低利益衝突風險,並同時保障研究職公務員憲法上之基本權,提高其投入研發能量至

我國產業之意願,除參考國外公務員兼職之立法例外,亦分析我國公立研究機關(構)利益衝突案件,以綜合歸納並得出符合我國需求之建議作法。

傳承:耕耘生命科學的下一世代

為了解決中研院生醫所所長的問題,作者吳成文,劉傳文 這樣論述:

台灣生醫發展三十年的回首與前瞻   吳成文陳述故事的痕跡,永遠是一場進行式,這一段親身為臺灣學術殿堂的作為,也是他企盼為臺灣學術教育環境有所回饋的使命感。   這是一本具有反省與思索的重量級出版品,是吳成文院士以全球化的觀點、國家的策略高度,結合他曾經領導國家級學術機構的經驗,針對目前臺灣在原地打轉的現況,所回饋出之有關未來生醫教育與國家發展的遠景。   吳院士三十年前義無反顧返國,秉持一份理想,期盼自己的國家能有高水準的學術機構及學術研究,迎頭趕上科學先進的歐美國家,他帶進了許多學術新制度,改變了舊有的學術文化及學術環境,養成了一批批年輕菁英。他以歲月、智慧、行動來完成台灣今日的生

物醫學的發展及繁盛,期盼我們的生醫研究能永續發展,再創高峰!   ▌亞洲基因轉錄研討會的開創、傳承與衍續   二○○五年,吳成文決定自國家衛生研究院院長下任,這一個決定在吳成文的心中醞釀許久,他覺得國衛院已經發展到一個規模,達成開創的階段性任務,這時候應當是讓新的領導人幫助國衛院起飛的時機,而他,即可回到最愛的學術研究,不用再為行政職的責任寡佔所有的心力。   這一個消息不脛而走。他的許多海外科學家友人,及過往在美國培育的學生們,得知吳成文離開行政職後,將投注更多的時間在實驗室,一則期待、一則希望為吳成文回臺後這一段學術旅程記下註腳,同時也感謝他雖回到臺灣,卻依舊以前觀的視野為亞洲建立一

個新的跨國學術組織——「亞洲基因轉錄學術研討會」(Asian Conference on Transcription,簡稱ACT),促動亞洲在基因轉錄這一學術領域的發展,所以決定第九屆的「亞洲基因轉錄學術研討會」在臺灣舉辦,大會同時將為吳成文舉辦「吳院長榮退紀念活動」。   這一場學術豐宴在二○○五年十二月十五日於國衛院竹南院區舉行,吸引來自十一個國家共計一百六十三位學者參與,有三十八篇口頭報告論文及五十四篇壁報論文展示,研討會歷經四天,第九屆ACT是自一九九○年成立迄當下最盛大的一次。   最後的高潮自然就是大會於研討會結束前,為吳成文舉辦的「榮退紀念會」,由他在美國的學生、已經為國際知

名的日本學者島本伸雄(Nobuo Shimamoto)教授,致贈ACT大會的終生紀念獎給吳成文。這時與會科學家一起為吳成文回臺在亞洲所引起的學術效應與成就,起立鼓掌,現場熱情洋溢,科學家們的友情讓吳成文的心緒溫馨湃然。   前瞻眼光,引進高登學術會議   這一場研討會及吳成文的榮退學術慶典,得以吸引這麼多國外卓越科學家參與,大家為吳成文的學術貢獻歡聚一堂,看得出來國際學界對他的尊敬,及ACT這個學會組織對亞洲甚而南太平洋的影響。   說起一九九○年ACT的成立,這也是吳成文另一項學術的意外成績。一九八八年,吳成文回臺接任中研院生醫所籌備處主任乙職,積極自海外引進學術人才,及透過學術研討會

的方式,幫助國內外科學界的互動與交流,而在這過程中,吳成文察覺了當時國內學界舉辦研討會的單一模式。   那當刻,他發現國內習常舉辦的大型國際學術研討會,參與人員動輒數百人,時程或一天或三天,會中雖邀請國際知名的科學家發表學術演說,但因為大型學術會議的學門過廣,兼之時間有限,所以互動與討論的機會不多,說嚴格一些,像是一場熱鬧的學術辦桌,喧嘩一陣之後,大家一哄而散,非常可惜。   吳成文記得在美國時,有一種專門針對特定學術領域所舉辦的研討會議,稱之為高登會議(Gordon Conference)的小型學術研討會,這種學術會議所邀請的學者均集中在同一個學術範疇,多數人甚而彼此熟識,會議的舉辦時間

也較長,以三到五天為主,邀集的學者多不過百人,舉辦學術會議的位址也儘量避開熱鬧的地點,所以,這三到五天的時間,大家集中住在一處,一起生活,會議的議題自然放在他們所熟知的學術領域。   而高登會議最特別的地方是,在研討會中,科學家可以將他們最新的研究發現、但尚未發表的學術新知,分享給與會的所有學者,參與的科學家們也互有共識默契,亦即在研討會中所聽到的新知新訊,絕對不可以對外透露或是私自引用。也因為大家領域相同,兼之彼此信賴,所以在學術研討會中可以盡興地交流互動,沒有一絲罣礙。在此基礎上,與會的科學家均能汲取到他人的智慧養分,會議結束之後,大家都收穫滿滿的互道珍重,無形中更建立了獨特的情誼。

  吳成文說,早年他在美國發展之際,高登會議給他非常多的促動與啟發,他非常懷念此種集中以及伴隨著互益、學習的研討會模式,一心想引進到國內的學術界。   一九八九年,吳成文在韓國的首爾參加學術研討會,遇見了幾位自己早年在美的學生,有來自日本的島本伸雄、印度的洽德治(Dipangkar Chatterji),以及他的韓國學生姜昌洪(Chang Won Kang)。他們是在吳成文實驗室中訓練出來的科學俊彥,回到自己的國家後,都有過人的學術表現,當時已成為亞洲基因轉錄學域的科學新秀。而這一次會議中,也見到亞洲最早進入基因轉錄學術研究的一位資深科學家——日本京都大學的石濱朗教授(Akira Isiha

ma),幾位師生及學術老友見面自然是相敘歡暢。   亞洲基因轉錄學術會議激揚學術效應   那天吳成文跟他們說及在亞洲建立高登學術研討會模式之會議組織的構想,沒想到大家不約而同地贊成,因為在各自國家所舉行的大型學術會議中,也有同樣的問題,也覺得大型學術會議因為學門的分野,使得大家互動的機會不多,學習的效果有限,所以希望吳成文登高一呼,一起把亞洲第一個高登會議做起來。   有亞洲學者的熱情支持,吳成文又把這一學術組織的構思告知了在澳洲進行基因轉錄學術研究的畢塔教授(James Pittard),當時澳洲科學界鑽研基因轉錄的學者也不是很多,畢塔非常希望能參與這樣的高登學術會議組織,藉此吸引紐、

澳的學者一起為這個學術領域邁進,就這樣一句話,範疇從亞洲擴衍到了南半球。   沒想到一場在首爾舉行的學術會議,科學家們馬上取得共識,大家把這個高登會議組織定名為「亞洲基因轉錄學術研討會」(Asian Conference on Transcription,簡稱ACT),商議決定每兩年舉辦一次學術會議。吳成文是發起人,所以在首爾發起會議的次年(一九九○年),第一次ACT學術會議就在中研院生醫所舉行,有來自世界各國七十多位科學家參與,他的三位回到自己國家的學生島本伸雄(日本)、姜昌洪(韓國)、洽德治(印度),及同是發起人的石濱朗教授(日本)、畢塔教授(澳洲),成為ACT國際執委會的中堅幹部。看得

出來ACT在建立之初,已具備了跨國風格的良好基礎。   從第一屆到現在,ACT已舉辦了十四次,參與的國家及科學家愈來愈多,像是從事基因轉錄研究亞洲學者與世界學者交流切磋的「同學會」,研討會亦同時邀請多位歐、美知名基因轉錄學者與會;例如紐約Sloan Kettering癌症中心的Jerard Hurwitz、洛克斐勒大學的Robert Roeder等國際科學界基因轉錄領域之泰斗;不論老、中、青,學者們各擅其才,暢所欲言自己的學術新發現,這個具國際型態的高登會議,無法想像的衍生影響,造成了對各國學術研究的衝擊。   ACT每兩年舉辦一次,從一九九○年第一次在臺北舉辦,歷屆ACT的足跡已經越過北

半球。看一看ACT發展的腳程,真是一山還有一山高。   ACT就像是一個亞太地區的學術大轉盤,到各地去汲取與分享這一特定領域的「最新」學術成果,每場都是「華山學術」大論「見」——非「劍」爾,因為不是在比較各自的學術成果,而是在學習與聆聽所有老、中、青科學家們,在基因轉錄這一學術舞台上,如何精益求精地引領出創意的火花。   而ACT設立,當然對亞洲各地學界有相當大的影響。   引燃學術火焰——中國印象   若是以吳成文個人來說,其實回到臺灣之後,他的學術研究已經轉了一個方向,現在他的實驗室並沒有用太多的心力進行如此核心(hard core)的基因轉錄研究,但是吳成文只要參加ACT還是安排

相關的學術演說,他的學生們一樣驚艷老師寶刀依舊。倒是這一群當年在美國被他訓練出來的學生,個個已經成為世界級基因轉錄學術研究的卓越科學家,除了擔任ACT學術組織的重要幹部,負責所屬地主國ACT的會議舉辦事宜,還一路帶領他們的學生加入這一個學術大家庭,有形無形地讓自己的學術能力更上一層樓,衍生的效益是幫助自己國家在此學域的紮根發展。   另一個重要的影響是,ACT在亞洲及紐澳引起的學術啟動角色。舉二○○○年,ACT於中國北京舉行為例:當時中國開放後赴國外留學的海外學人已有多人回到大陸,一心希望藉助科學研究,提升中國的國際地位;而因為文革而斬斷學術生命的上一代科學家,更是積極回到學術崗位,專注於研

究,希望為中國的學術開啟一條更新發展的大道。所以,二○○○年中國的這一場學術會議,是老師帶學生撩起袖子一起賣力幹活,即令這一群在學的學生還是生澀,舉辦跨國學術活動的經驗不足,但認真的程度讓吳成文的印象依舊深刻。   也是在這一年,吳成文的一位學生有學術海報展出,舉辦這一次學術會議的大陸科學家沈珝琲教授一直讚揚這一張學術海報。她說:「吳教授,您的學生做得很好啊!」學生的研究受到讚揚,吳成文心中自然高興,但卻發生了一件小小的插曲,在學術海報展示結束後,這一張海報孤伶伶地掛在海報架上,因為他的學生忘記了,早已經離開會場。   倒是這一位珍惜年輕人學術成長的大陸教授及一位參與學術會議的國衛院工作同

仁,將這張被遺忘的學術海報收起來,交給了吳成文。吳成文收到這一張海報是有感慨的,回到臺灣後,他把這位學生叫來,輕輕地說了一句話:你的東西倒是別人比你還珍惜。說得這個學生非常不好意思。雖只是一件小事,吳成文已經觀看得出,海峽對岸對科學研究的珍視及企圖心了,他們絕不輕忽任何一個學術成績,尚且愛惜年輕人的學術成果。   果不其然,這幾年因著中國的經濟發展,學術的宏圖愈來愈大。一場跨國性的學術會議對當年中國的衝擊也許就是:要快步加油,因為別的國家跑在前面了!   欣喜得意門生開枝散葉,學術有成      二○○八年,ACT-10在印度舉行,吳成文的學生洽德治為主辦人,他受邀進行專題演講:”Iden

tification of a trans-acting transcription factor, c-Myc,involved in a fine-tuned bidirectional regulation of a brain-disease-related gene pair SERPINII”他的三位亞洲學生洽德治、島本伸雄、姜昌洪均在場聆聽老師即令是不再以所有心力進行基因轉錄研究,但依舊精彩的學術演說。   這時,他的學生們在自己的國家已經開枝散葉了。島本伸雄是日本生物物理研究分子生物學的開創者,他更撰寫了日本第一本奈米生物學教科書,洽德治在印度技術研究院(Indian Ins

titute of Technology)擔任講座教授,而在韓國的姜昌洪還被韓國稱為最有實力獲得諾貝爾獎的七位韓國科學家之一。學生們在自己的國家發展得這麼好,甚至帶動其國家的學術發展,是吳成文最欣慰的地方。   韓國、日本、印度分別舉辦過兩次ACT學術會議,這當然與三位學生已經在其國內學術界站立起來有關,因為唯有發展成熟的科學家,方能擁有行政及學術資源,舉辦重要的學術會議。二○○八年,吳成文前往印度,學生洽德治還特地安排老師參訪重要的學術研究機構,讓吳成文瞭解印度政府進軍生物醫學研究及生物科技的雄心。   因著這一次會議,吳成文瞭解到印度政府雖然因為人口浩繁而財務壓力沈重,但自上世紀八○年

代開始,已經將生物科技視為國家未來發展的重點項目,甚而從法令的規範開始,以政府為後盾,大力支持基礎科學的研究。也因為政府積極希望人才回流,他所訓練的學生洽德治才能回到印度安心發展。   中國及印度在上世紀其科學研究的起步並不比臺灣早,但從上述兩國科學研究者的態度及國家的支持度來看,現今這兩個大國家的學術研究能急起直追,也部分算是因為ACT共融的學術舞台,成為亞洲各國科學家可察覺到的學術風氣吧!   吳成文無論多麼忙碌,一定盡可能參加ACT每兩年舉辦的學術會議。當年一起發起這一個學術活動的幾位科學家,包括石濱朗教授,及自己的學生如年紀較大的島本伸雄教授,都已經自原來的學術單位退休,轉往其他學

校繼續進行研究。吳成文笑言,他們都是ACT的老生代了。   ACT在亞洲已經運轉了二十多年,是亞洲第一個自發性跨國高登會議成功的範例。他說,參加ACT對他們這一群「資深」科學家來說,是老朋友的「敘舊同學會」,還能欣賞各國新生代科學家那磨刀霍霍粉墨登場的學術表現,心中充滿著寬慰與欣喜。   跨國會議提攜學術新秀   想一想,在泰國、在馬來西亞、在澳洲、在印度、在中國、在臺灣、在韓國、在日本、在新加坡等,這些地區已經含括了亞洲重要的科學國度,是這群科學家們一起把這學術研究的火炬傳承下去。吳成文知道,有一天,所有上世紀啟始ACT的老成會凋謝,即令是他的學生們,在學術高峰之後也會漸次退休,或是跟

他一樣轉換學術跑道,但是這一個學術接力傳承,已經由點而面的不同國度、到老而少的不同世代。   「感謝有你,感謝ACT!」這是來自馬來西亞的科學家Kalai Mathee說的話。她說,她在ACT成長,在ACT學習到前輩科學家的睿智,在ACT結交到相同學術領域的好朋友。因為ACT,她在學術上站了起來,而她現在已經是美國佛羅里達州邁阿密大學基因中心的教授,也是二○一七年ACT-15的主辦人。   「感謝有你,感謝ACT!」這句話當然不是針對吳成文個人所言,即連吳成文也想對所有的ACT科學夥伴們說這一句話,因為他在這裡享受到了超越學術的友誼,以及他創建ACT那股學術理想的成就感。 的確,這是屬於A

CT最驕傲的歷史,最值得衍續的未來! 本書特色   台灣生醫三十年發展回顧   ──以不同事項、逐一的篇幅,來記述三十年來上面言及科學思索的作為,自學術學會的創立、學術單位的建置,以及為求學術卓越所引進的學術改革新制,甚而綜觀臺灣三十年來的科學發展與政策作為。   檢討及前瞻台灣生醫產業   ──這是一本具有反省與思索的重量級書版,是吳成文院士以全球化的觀點、國家的策略高度,結合他曾經領導國家級學術機構的經驗,針對目前臺灣在原地打轉的現況,所回饋出之有關未來生醫教育與國家發展的遠景。 名家專文推薦   ——台灣的生醫研究,由傳統醫療走向現代精準醫學,處處都是困境,新舊觀念的轉變和磨合

,有限資源的分配、人才培育的重點必須聚焦,新的實驗設施、先進的研究儀器,以及領導人的尋訪安置等,也都必須解決。誰來解決?吳成文院士扮演著吃重的角色。(中研院院士曾志朗)   ——吳院士三十年前義無反顧返國,秉持一份理想,期盼自己的國家能有高水準的學術機構及學術研究,迎頭趕上科學先進的歐美國家,他帶進了許多學術新制度,改變了舊有的學術文化及學術環境,養成了一批批年輕菁英。他以歲月、智慧、行動來完成台灣今日的生物醫學的發展及繁盛,期盼我們的生醫研究能永續發展,再創高峰!(中研院院士吳妍華)   ——這是一本具有反省與思索的重量級書版,是吳成文院士以全球化的觀點、國家的策略高度,結合他曾經領導國

家級學術機構的經驗,針對目前臺灣在原地打轉的現況,所回饋出之有關未來生醫教育與國家發展的遠景。(前國衛院代理院長余幸司)  

政府採購錯誤行為態樣之案例分析

為了解決中研院生醫所所長的問題,作者林洸霆 這樣論述:

政府採購法之制定,是為落實政府採購制度公平、公開之精神,確保採購之品質,預防採購缺失之發生。對政府機關而言,於採購過程中一旦發生錯誤態樣致衍生採購爭議,均須耗費更多人力、財力及時間,處理不當時,輕則行政處分、影響採購效率,重則官司纏身、延誤預算執行。鑑此,我國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於2019年12月6日以工程企字第1080100594號令發布所修正「政府採購錯誤行為態樣」供各行政機關參考,其將採購錯誤行為態樣分為13類,分別為「準備招標文件」、「資格限制競爭」、「規格限制競爭」、「押標金保證金」、「決定招標方式」、「刊登招標公告」、「領標投標程序」、「開標程序」、「審標程序」、「決標程序」、「

可能有圍標之嫌或宜注意之現象」、「履約程序」及「其他不法不當行為」,本文介紹政府採購之錯誤行為態樣內容,並將每類擇一透過案例分析之,說明實務上之觀點供相關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