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工作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中科院工作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劉錫輝寫的 從荒謬的年代到弔詭的年代 和陳世榮曾小歌的 你在怕什麼?想一千次不如勇敢一次:由經國號戰機受奬工程師到創建十四國行銷平台,陳世榮告訴你勇敢追夢的法則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中科院最犀利的武器-人才| 曹郁芬 - 遠見雜誌也說明:在一次高級軍事將領雲集的座談會中,蔣經國總統聽完當時中科院院長唐君鉑的報告後裁示:積極羅致與培養人才,是今後發展國防科學最重要的工作。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致 和財經傳訊所出版 。

佛光大學 未來與樂活產業學系 張美櫻所指導 張忠君的 有影無影--一個沒長大的孩子自我追尋之路 (2018),提出中科院工作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意識、潛意識、光明面、陰暗面。

最後網站國家中山科學研究院簡介 -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資訊工程學系則補充:工作 地點:桃園、台中、高雄、屏東. 「中山科學研究院」成立於民國58 年,40 餘年來,迄今員工8000 餘人,逐步. 建立航空、機械、電子、雷達、通訊、化學、材料、光電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中科院工作,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從荒謬的年代到弔詭的年代

為了解決中科院工作的問題,作者劉錫輝 這樣論述:

  八十餘年的艱辛歲月,八萬多里的坎坷路,從中國大陸到台灣,再從台灣到美國。因為戰亂被迫離鄉背井,終身揹負「殺父之仇」的枷鎖。從「不志願兵」變成「職業軍官」,是參加過金門島兩次戰役的倖存者,是國防科技尖端武器研發的參與者。人生遭遇,堪稱舉世罕見。   1949年胡璉部隊從江西成軍,一路敗退經廣東省,17歲的少年劉錫光從此改變了一生的命運,他的父親劉展文,時年41歲的公教人員,被搶奪糧食的敗軍槍殺,他被抓當兵,未穿軍服即被趕赴古寧頭戰場,一場戰爭勝利,兩岸從此分治。劉錫光自此之後為求生存,就讀陸軍軍官學校,以全期總成績第一名畢業,變成職業軍官,被改名為劉錫輝,參與八二三砲戰,立下戰功,在砲戰中

幾乎殉職,幸運的逃脫劫難,但返回台灣的承平時期,卻遭受到軍中暴行,身受重傷,住院療養一年。棄武就文,就讀民間大學及研究所,變換職業從事高科技工作,參與國防科技尖端武器研發,突破技術瓶頸,成效傑出,獲颁等同作戰有功的雲麾勳章。開放大陸探親,卻受到公職人員的管制,飽受煎熬,童年的美好回憶反而變成痛苦的負擔。為探親而急流勇退,舉家移居美國。因為戰亂被迫離鄉背井,終身揹負「殺父之仇」的枷鎖,沒有選擇職業的自由,隨著國家的發展所給予的機會,讓他能夠逆流而上,在人生旅途中,以不平凡的人生遭遇,歷經滄桑,從大陸到台灣,再從台灣到美國,堪稱不枉此生。今出版《從荒謬的年代到吊詭的年代》,作為紀念先父劉展文受難7

0周年獻禮,並為歷史作見證。 作者簡介 劉錫輝   原名劉錫光,1932年在廣東出生,1949年被抓當兵,1952年進陸軍官校25期,以全期總成績第一名畢業,初任少尉軍官時被國防部改為現名。先後參與古寧頭戰役,八二三砲戰,獲頒陸海空軍褒狀,被選拔為作戰有功官兵代表,返台渡榮譽慰勞假一週。成功大學機械工程系學士及研究所機械工程碩士。1969年進中山科學研究院工作、同年與李梅芳結婚。1972年赴美國聖母大學深造獲航空工程碩士後返中科院,參與研發天弓飛彈獲頒莒光獎章、雲麾勳章。1992年舉家移民美國,育二女一子均大學以上畢業。2013年出版《大變動時代的滄海一粟 劉錫輝回憶錄》,博客思出版社

出版。2018年出版《錫輝文集 滄海一粟的餘波盪漾》,詩藝文出版社出版。 自序 讀《大動亂時代的滄海一粟》有感/馬忠良 碧海青天夜夜心──寫在劉錫輝兄《錫輝文集》之前/馬忠良 追求 向人性回歸的轉型正義──劉錫輝《錫輝文集 滄海一粟的餘波盪漾》序/曾建元 《滄海一粟的餘波盪漾》序文/陳定中 致謝詞 前言 第一章 金門古寧頭戰役前後 胡璉兵團重組及增援防守金門 被迫從軍 我所參加的古寧頭戰爭 誰指揮古寧頭大捷 還湯恩伯將軍公道 紀念古寧頭大捷 還湯恩伯將軍榮耀、還老兵公道。 第二章 陸軍軍官學校鳳山復校 黃埔軍校鳳山復校 陸軍官校畢業六十周年慶祝大會巡禮 第三章 金門八

二三砲戰 國軍整編 陸軍第十四師的組成和解散(1949~1954) 擴充砲兵部隊 八二三砲戰 金門「八二三砲戰」六十週年感言 砲彈不長眼睛,死傷無分省籍──記823砲戰 第四章 戰爭後創傷壓力症候群 1959年南投血案:為何八二三砲戰重量級的連長會變成兇手 軍中暴行被殺重傷住陸軍第四總醫院將近一年 創傷壓力症候群 第五章 就讀成功大學機械工程系及研究所 就讀成功大學機械工程系及研究所 就讀成功大學時的花絮 「老照片說故事」李克讓教授獎學金 第廿九屆李克讓教授獎學金頒獎典禮觀禮側記 第六章 國防部中科院工作與留學美國聖母大學 國防部中山科學研究院 留學美國聖母大學(Notre Dame U

niversity) 混合計算機實驗室(220館) 飛彈系統模擬室(671館) 第七章 參與中科院「天弓飛彈研發計畫」 參與「天弓飛彈研發計畫」 天弓飛彈研發花絮(上) 天弓飛彈研發花絮(下) 憶當年「天弓飛彈」首次試射成功之秘辛!/羅順德 天弓飛彈研發花絮後記 艱辛歲月的溫馨留念 第八章 我的家庭及移民美國 童年到成年 我的父親 接老母親到台灣居住 「老照片說故事」婆婆在台灣的日子/李梅芳 緣分 父母子女的緣分 陸軍官校學生自傳 移民美國 年金改革之我見~十年河東十年河西 烽火奇蹟,小小的世界。 一碗飯一世情 第九章 出版《回憶錄》及《錫輝文集》 出版《大變動時代的滄海一粟 劉錫輝回憶

錄》 老兵回憶錄 記錄大時代小故事/記者李榮 滄海一粟的餘波盪漾 再次向蔡政府陳情 寧為太平犬莫作亂世人 嘆人不如狗 國軍老兵:誰還我公道/記者李榮 以文會友 胡璉兵團與歷史正義 戰爭撕裂族群 不死老兵追尋正義/記者江禹嬋 悲憤中自我療癒 台老兵:坦然放下/記者江禹嬋 抓伕:未曾出現的道歉/曾建元 我的坎坷返鄉路 無語問蒼天 第十章 兩岸關係與轉型正義 轉型正義的缺角,古寧頭戰場上的亂葬崗 我的迷惘 為何而戰?為誰而戰? 匪諜之女獲平反,我父遭國民黨軍殘殺得不到道歉 我爸只是碎念一下……國民黨軍卻槍殺他 投書:國共內戰時掠奪糧食、殘殺平民,國軍至今不用受促轉? 兩岸關係現狀是通緝犯的天堂 兩

岸關係與轉型正義―兼向彭蔭剛先生進言 第十一章 從荒謬的年代到弔詭的年代 從荒謬的年代到弔詭的年代 國民黨附隨組織?不知「為誰而戰」的國軍 令人驚駭的將軍謬論 老兵心聲:回不了家?認同哪裡就是家 死難寃魂未渡,倖存悲憤難平 聲討網上酸民的霸凌 悼念先父受難70周年 〈國共內戰後期撤臺國軍拉伕行為之法律評價〉讀後感 第十二章 金門島兩次戰役拾遺 金門島兩次戰役拾遺(上) 金門島兩次戰役拾遺(下) 重返金門島 追憶戰地時光 古寧頭戰役回憶 見證古寧頭戰役70周年 古寧頭戰役70周年 老兵憶殘酷烽火/記者李榮 第十三章 夠了就是夠了 「二二八」過了七十三年之後 夠了就是夠了 編後語 附錄:國共

內戰後期撤臺國軍拉伕行為之法律評價/曾建元、吳靖媛   序   1945年中日戰爭結束,日本無條件投降,台灣、澎湖列島歸還中華民國。此後,中國大陸內戰再起,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0月25日一場金門古寧頭戰爭,中華民國軍隊獲得連年戰敗的首次勝利,從此之後兩岸分治。   廣東省興寧縣水口鎮石塘村,名實相符的窮鄉僻壤,八年對日抗戰沒有遭受到災難,卻在1949年9月,突然發生了一個幸福家庭,被戰敗的國軍違法亂紀毀滅的悲慘故事,17歲的少年劉錫光從此改變了一生的命運,他的父親劉展文,時年41歲的公教人員,被搶奪糧食的敗軍槍殺,他自己被抓當兵,未穿軍服即被趕赴金門島古寧頭戰場

,兩岸從此分治,老家突然變成「匪區」,音訊不通,生活在兩個互相敵對的環境之下。   劉錫光自此之後為求生存,就讀陸軍軍官學校二十五期,以全期總成績第一名畢業,變成職業軍官,被改名為劉錫輝,參與金門八二三砲戰,立下戰功,在砲戰中幾乎殉職,幸運的逃脫劫難,但返回台灣的承平時期,卻遭受到軍中暴行,身受重傷,住院療養一年。棄武就文,就讀民間大學及研究所,變換職業從事高科技工作,參與國防科技尖端武器研發,突破技術瓶頸,成效傑出,獲得國家頒發等同作戰有功的雲麾勳章。開放大陸探親,卻受到公職人員的管制,飽受煎熬,童年的美好回憶反而變成痛苦的負擔。為探親而急流勇退,舉家移居美國。因為戰亂被迫離鄉背井,終身揹

負「殺父之仇」的枷鎖,沒有選擇職業的自由,隨著國家的發展所給予的機會,讓他能夠逆流而上,在人生旅途中,以不平凡的人生遭遇,歷經滄桑,從大陸到台灣,再從台灣到美國,堪稱不枉此生。   個人與國家密不可分,時代不能分割,從1949年到2019年整70年,劉錫輝的人生旅途中,從大陸到台灣,象徵了兩岸關係不能分割。中華民國國軍缺糧缺兵,掠奪糧食殘殺了中華民國平民,強迫被害人的兒子當兵,一個月後在金門島打了勝仗,保住了中華民國。可是,這個中華民國卻在1999年頒布《國軍軍事勤務致人民傷亡損害補償條例》,該條例第2條規定本法適用之時間及地點之範圍:認為「本案事發地點為廣東省,不在條例範圍內」,這是法律的

錯亂。民主進步黨執政把1945年到1992年定義為「威權時期」,是歷史的錯亂。制訂《促進轉型正義條例》,在行政院設立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平復白色恐怖受害者時,竟將經過軍法審判的「共諜」一起「除罪」,這是歷史和法律的雙重錯亂。   本書最後四章是筆者在媒體刊出的有關文章,對所謂「轉型正義」的不公不義,發出「為何而戰」、「為誰而戰」的感嘆!   出版回憶錄是偶然,再將療癒文字彙集出版是必然,今出版《從荒謬的年代到弔詭的年代》,作為紀念先父劉展文受難70周年獻禮,期盼先父的無辜犧牲能化作對民族的大愛長留人間世。   本書內容部分取自《大變動時代的滄海一粟 劉錫輝回憶錄》及《錫輝文集 滄海一粟的

餘波盪漾》,因此,再將馬忠良教授,曾建元教授,陳定中將軍以前惠賜序文,加入本書以示一以貫之。本書多篇已經媒體刊登的文章,各篇單獨敘述,為保留原貌,未加刪改,彙集成冊後,部分內容顯現重複,敬請讀者寬恕及指教。   第十一章 從荒謬的年代到弔詭的年代2014年陸軍官校25期學生畢業60週年慶,筆者夫婦由美國返回台灣參加,有機會和同學會長李楨林上將合影留念。當年有1030位同學,分編為八個隊。生活起居作息,以隊為單位。在校期間,除了同隊的同學,基本上是不容易互相認識的。筆者和李楨林上將,在校期間不同隊,畢業後各奔前程,經過60年的漫長歲月,才得到的見面機會,是人生旅途中的偶然,因為以前沒

有交往,所以連他的名字都寫錯了,「楨」誤為「禎」。最近我將前幾年寫的文章彙集成冊,書中敘述1949年胡璉部隊從大陸敗退時,軍紀敗壞,用手榴彈丟入我家門口池塘炸魚,我的父親出言批評,竟被當埸槍殺,接下來我被該部隊抓走當兵。四年前向政府陳情,期待政府為此事件採取補救措施,撫平我家族所受的傷痕卻未能獲得,只能以寫作方式自我療癒,最後選擇「放下它!」以作解脫。我的書出版後贈送親友。李楨林將軍看完後來信表示:「……我們成長在國家大動亂的年代,你親睹41歲的父親,被政府軍槍殺,錐心之痛終生難平,我感同身受。我的父親被共黨以「地主」罪名,幾經清算鬥爭後,在1951年「鎮反」運動中被屠殺,他當年50歲。……你

身為人子,已盡了力,值得尊敬。你選擇聖嚴「放下它」解脫負擔了結無奈,是智慧的決定。……」。從李楨林將軍的來信可知,他也是同樣有殺父之仇,也是有錐心之痛,不同的是「殺手」來自何方?是國仇?還是家恨?受害人所承受的傷痛之輕重,有如天壤之別。  

中科院工作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中科院,眾所皆知,其業務範圍與國防息息相關,其主要業務為:
1.國防科技及主要武器裝備之研究發展、生產製造及銷售。
2.軍民通用科技之研究發展、生產製造及銷售。
3.國內外科技之合作、資訊交流及推廣。
4.國內外科技之技術移轉、技術服務及產業服務。
5.國防科技人才之培育。
6.重要國防軍事設施工程。
7.重要國防軍事設施工程。

因此,中科院員工的職務範圍,常就是軍事機密。

團隊之前查詢相關法條,《中科院組織條例》第二條載明其為「行政法人」,故無法適用《國家機密保護法》,且國密法主管機關 - 法務部也未有函釋解釋可供查詢,引起我們對國安方面的憂慮。後來經團隊追查,法務部僅在去年7月9日以一紙公文,將中科院納入國密法規範。

雖然《中科院設置條例》有規定,執行業務有涉及國家機密、軍事機密或國防秘密之事項時,應由國防部,比照國防部軍備局及其所屬機關(構)相關規定,予以機密之核定與等級變更,並善盡監督本院保護機密之責。

但即便法務部有了這一紙公文,日前同為外交國防委院會的趙天麟委員發現,去年從5月到9月之間的5個月內, 中科院涉密境管人數竟從5697人變0人;在這5個月間中科院統計資料竟有413人次出境。

移民署事後追查,這5個月空窗期間,有302位涉密人員出境。離境的302位裡,第一站前往香港計有15人,柬埔寨計有3人,但中科院掌握柬埔寨只有2人次,根本就是管制不實,且若從第三地前往中港澳地區,更是無法掌握。

若依據國防部解釋,中科院應適用《國家機密保護法》,為何還是出現中科院下架員工出境管制資料的問題?既然確定中科院適用《國家機密保護法》,我們要求國防部此類下架出境管制人員名單的事件不應再發生。

國軍的體質要強健,除了機密的漏洞要補上,還要留意傳染病的預防。

這個月17日,美國五角大廈傳出了37例確診,美國防部正副部長被隔離。 同時間中共軍機頻繁繞台, 美軍也頻繁出現在台灣周遭,台海局勢風起雲湧。

在全球防疫關鍵時刻,中國輸出不合格的防疫設備、用大外宣方式想轉移武漢肺炎的責任,或持續對台進行武力威嚇,顯示他們並沒有世界居民的認知,並不想參與防疫,反而極可能藉疫情趁火打劫。因此維持台灣軍力、隨時備戰非常重要。

目前國防部防疫物資狀況,應包含口罩、耳溫槍、酒精等消毒用品、防護衣等,大多來自原本儲存的戰備物資,目前需求也主要交由部隊自籌。至於口罩來源,目前有原本戰備庫存與中央配給兩部分,中央配給10000片/日,主要配給門口管制人員、密閉空間工作人員等。

以這次疫情說,時間已持續兩三個月,甚至還可能更久,全世界傷亡人數很可觀,對我個人來說,我覺得這已是準戰爭狀態,只是我們的對手是病毒。面對戰爭,要提高我們的警覺性,不能讓基層的官士兵、第一線的戰鬥人員,讓這些台灣戰士,覺得物資不足,或是有群聚感染的煩惱。

國防主管機關在聽取建議後,後續也允諾積極投入防疫物資的補強,我和我的團隊,樂見其成,並在此感謝行政主管機關的配合,更感謝在台灣第一線的將士官兵,你們就是台灣之盾,台灣最前線!

武漢肺炎就是準戰爭狀態
面對中國國安機密也是準戰爭狀態
戰爭中要冷靜更要超前部署

#3Q陳柏惟 #中二立委 #台灣基進
===============================
◆ 訂閱3Q的Youtube → https://www.youtube.com/c/3QChen
◆ 追蹤3Q的FB → https://www.facebook.com/3Q.PehUi/
◆ 追蹤3Q的IG → wondachen
◆ 追蹤3Q的噗浪 → wondachen
◆ 追蹤3Q的推特 → https://twitter.com/wondafrog
===============================
◆ 台灣基進官網 → http://radicalwings.tw/
◆ 訂閱台灣基進官方Youtube → https://pros.is/L8GNN
◆ 追蹤台灣基進官方臉書 → https://www.facebook.com/radicalwings/
◆ 捐款支持台灣基進 → http://radicalwings.tw/support.php

有影無影--一個沒長大的孩子自我追尋之路

為了解決中科院工作的問題,作者張忠君 這樣論述:

在向內探索自我生命意義的過程中,面對自己生命的歷程,發現生命中有個記憶模式,我只會選擇記憶事情,而事情中的人及人我之間的關係,自動不放入記憶之中,應該說不放在我的意識之中,但卻放入了我的潛意識裡,無形之中影響著我的生活。而這個記憶模式,在回憶中因為某些在我的意識層面,某些在我的潛意識裡,所以我無法有一個包含了人、事、時、地、物的完整回憶。這讓我的生命隨著時間的前移,因為沒有人我之間的關係在其中串聯,我的生命有一種切成一段一段的感覺(破碎)。所以自己以前就會有一種感覺,在我這一世之中,存在著許多許多的過去世。隱隱約約知道生命中經歷了甚麼,可是又回憶不出甚麼。這對我來說是很重要的發現,因為生活上

大大小小的事情都是這個模式。既然發現有這特殊的記憶模式,那它是怎麼形成的呢?遍尋不到答案後,最後我不得不去面對小時候,經歷過性騷擾的事情,那是被我深埋在心裡,希望永遠不要被人知道的事情。其實性騷擾這件事情,是不是造成我的記憶模式的原因,我不知道,可是這個面對是遲早的事,只是我一直拖著。有一天,這一股醞釀已久的能量,終於衝出了一個裂口蠢蠢欲動,而潛意識主導除夕啟程的機車環島之旅,像是在宣告,我願意面對了。人與物是不同的,物在追求極致的完美過程中,稍有瑕疵可以毀掉重製,直到完美。可是,人不能重製,若遇到不如意的事情,要能認清那就是發生了,在物質層面來看,那是不可能改變的事實了,這時如果自怨自艾日子

會很不好過。還好人除了物質生活還有靈性生活,透過心靈,化腐朽為神奇,有了靈性生活的超越,人還是可以達到圓滿的。我知道自己正透過敘說自己的生命故事,一步步走向一條屬於我的,自我成長的道路。這一路上的體會,讓我知道不是一昧的追尋光明,達到圓滿,而是要將自身所擁有的,不論是光明面或陰暗面整合起來,這時真實的我,完整的我才能活出來,圓滿的生命才會展現。

你在怕什麼?想一千次不如勇敢一次:由經國號戰機受奬工程師到創建十四國行銷平台,陳世榮告訴你勇敢追夢的法則

為了解決中科院工作的問題,作者陳世榮曾小歌 這樣論述:

想創業、想換工作?但是擔心現實問題而不敢行動? 「全能職場冒險家」陳世榮敢於嘗試,而且從不失敗,他的成功法則是什麼   陳世榮,獲頒「經國號戰機傑出貢獻獎」的傑出工程師、擔任過有線電視公司總經理、在貿易公司賣過軍火及代理美國雞肉、也曾自己創立廣告公司。最後在美商國際環保郵購超市企業創建了跨越十四國的行銷平台。他歷經許多性質天差地別的工作,而且都表現傑出。   對許多上班族更有啟發性的是,他不惜為了追求更廣闊的視野而換工作。國中時曾因一時付不出補習費,而被老師上門追討,因此雖然對文科的興趣大於理科,讀大學選系時,還是選擇好找工作的資訊相關科系。三十四歲那年,他在漢翔航空捧著一個月八萬元的金飯

碗,但是發現自己對行銷的領域深感興趣,於是毅然的離開工作十一年的工作。後來又因為機緣及興趣,轉換工作跑道,並多次創業。多半有良好的表現,但是也有創業賠錢的時候。   不管如何,他認為每一個年輕人都應和他一樣有追求海闊天空的勇氣,而不是委屈求全的追求小確幸。   這樣的作法很冒險?如果你能改變自己,讓自己具備重要關鍵能力:學習力、行銷力、領導力、執行力,夢想和現實就是同心圓而不是平行線。你可以大膽創業或是自由的轉換跑道,找尋符合理想的工作。   學習力:莫忘總結   首先是學習力。在中科院工作時,他獲得可以公費到美國雪城大學留學的機會。但是他不想局限在工程的領域,於是決定考交通大學的工業

工程研究所,以得到管理及行銷等相關知識。公費留美不用考,交大要考,他為了擴大視野,在工作加班之餘,用一百天的時間一次考取。他每天讀完書一定把讀過的內容默寫一次,以求徹底了解。時代在進步,每一個上班族都必須不斷的突破工作上的知識關卡,也許是一個資格考試,也許是一項重要的技能,陳世榮教你如何在重大的工作壓力下,展現學習能力。   領導力:順性而為   其次是領導力。再有能力的人只靠單打獨鬪,也成不了大局。成功的人一定要有激勵他人的能力,而不只是用職權去壓迫別人。陳世榮在參與經國號戰機研發時,是個「反面」教材,如果其他部門的人無法及時提供支援,他一定直接向對方的上級提出抗議;而在剛從事行銷工作時

,他仍是一個「反面」教材。當下級發生違規的情況,會忍不住直接斥責對方,最誇張的是他曾因為幹部遲到怒而要求他們罰站。不過後來他發現與其指責他人,不如順著對方的個性來激勵對方。他將人的性格分為老虎、海豚、企鵝、蜜蜂及八爪魚等五個類別,找到合宜的對應方法。如果你能讓工作夥伴真心樂於和你合作,那麼將向功成前進一大步。   行銷力:不斷接觸   再者是行銷力,如果沒有行銷力,你不只不可能創業,在公司的發展也會受到限制。你也許認為成功的行銷業務都員都是天生的社交動物,不是天性如此就不必試了!不過工程師出身的陳世榮一向不愛和人打交道,從來不參加社團活動,但是他如何成為頂尖行銷領袖?如果他可以,其實你也可

以!方法很簡單,每天堅持拜訪三個客戶,談公司的商品。每天不到十一時,車絕對不往家的方向開。累積久了,自然會找到消費者,或是創業夥伴。   執行力:堅守計畫   最後是執行力。每個人的一天都只有二十四小時,如何善用這二十四小時以達到最大的產值?一個簡單而有效的方法,訂定長時間的工作計畫。陳世榮永遠排定未來兩個月的工作計畫,設定明確的目標,而且不讓瑣事干擾計畫的執行。他更養成運用零碎時間的習慣,讓他在短時間內,達成自己設定的任何目標。   你還在考慮現實優先還是理想優先?何不改變自己,讓現實與理想變成同心圓! 本書特色   只要你願意做,就一定會有效果的方法   一個不愛和人哈啦的人沒有

辦法做行銷推廣的工作?其實你只要願意每天固定拜訪客戶,就會有突破。就是這麼簡單。執行力不夠?坐下來把未來幾天的工作排好行程,執行力立刻提高。就是這麼簡單。準備考試或是讀書?讀到一個段落,一定要把讀過的東西默寫一次,就是這麼簡單。   最完整的職場經驗,給年輕人全面的建議   從研發到行銷、從高階主管到勞力工作者、從日常的消費品銷售到軍火的代理、從自營商到「零風險創業」。工作範疇涉及職場的所有重要職能,能以全面的觀點給年輕人全面的職場建議。   心路歷程真誠展現!就業生涯徹底反省   作者在負責經國號戰機研發時,因為工作壓力大,常常兇同僚,罵屬下;在進入有線電視公司擔任總經理時,也曾把同事罵

到哭;他後來發現自己總是認為自己是對的,於是自然可以兇別人,但是後來轉念一想!難道別人永遠都是錯的?如果不處理人的問題,其實對誰都沒有好處。作者不諱己,不藏私,全面公開所思所慮,供讀者參考。   不用是全能天才也能成功,只要你願意目標而改變   作者在擔任研發人員時,被人評價為言語乏味,不擅交際。這樣的性格對於從事行銷工作,並沒有優勢。但是在他發現創業的過程中不可避免的要推廣業務後,他不因此而退卻,反到是要求自己改變。相對於一般人習於待在舒適圈,有很高的參考性。   激勵的最佳範例   作者帶領無底薪的行銷團隊。因為不支薪,所以凝聚向心力,唯一的方法是激勵夥伴的事業心。如果你能在不支付固定

底薪的情況,帶動士氣、維持紀律,你就可以在任何市場,建立強有力的團隊。   本書版稅全數捐贈美樂家慈善關懷基金會   作者簡介 陳世榮   現任姜維國際有限公司董事長、美商國際環保郵購超市企業總監     中興大學應用數學系資訊組學士、交通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研究所碩士   大學畢業後,進入中科院任科技預官,榮獲「經國號戰機傑出貢獻獎」   退伍後續留中科院,前後在科技領域服務長達11年。   公費讀完研究所後,於朝陽科技大學、中台科技大學兼任講師。   歷任中科院航發中心各部門主管,   於經濟部漢翔航空公司航電處業務組組長任內離職。   曾任溪南有線電視公司總經理、冠綸企管顧問有

限公司總經理開過二家廣告公司、連鎖休閒茶棧。   1998年在美商國際環保郵購超市企業,以「零風險事業」模式內部創業,從事市場開發及 團隊發展之工作。以一個沒有業務經驗、沒有市場團隊的新手之姿,卻能在1年內晉升執行總監,成為兼職最快晉升紀錄的保持人。   2006年在美國接受表揚,以英語發表演說。其後,晉升企業總監三   2006~2012年5度蟬聯「年度風雲人物」,目前為亞洲市場紀錄保持人   在兩岸三地及星馬等14個國家地區,均培育出無數的最高級別領導人   榮銜:   1988年榮獲「經國號戰機傑出貢獻獎」   2006年榮獲「慈善協會最佳公益獎」   2013年榮獲美國愛達荷州州

長C.L.Butch Otter來台頒發「傑出領導人獎」   2015年榮獲「執行長特別獎」   今周刊706期「一億人生」庶民學堂專訪,為8位白手起家創業致富億萬富翁之一   天下雜誌專訪、TVBS專訪、非凡電視台專訪、工商時報專訪、蘋果日報專訪、大師輕鬆讀專訪 曾小歌   學生時代擔任過文藝社團社長,長於寫詩,   中學時得過小說獎及作文比賽第一名,   台大畢業後,曾短期擔任電影公司編劇,   考進報社後,長期投入新聞編採工作,   採訪過各行各業老闆菁英至少3000人以上,   離開報社後,旅居中國大陸10年專事寫作,   新浪網個人博客(blog)點擊率超過500萬。   曾小

歌的勵志作品,在台灣進入暢銷排行榜的有:   《人生,沒有彩排》、《選擇,重於一切》、《幽默,改變一生》   《用心,活出精彩》、《歪理雄辯的說話藝術》、《改變,才有機會》   《習慣,決定未來》……等等20多種。   其中多本著作,入選港台兩地學生優良課外讀物。   除繁體版外,還發行簡體版、韓文版、馬來西亞版、泰文版。   近期著作:   《陳婉芬行銷密碼》(時報出版公司)   《大陸創業王—從8萬到8億台幣的台商傳奇》(博揚文化出版)   二書都曾進入台灣企管類暢銷書排行榜前3名。   第一部曲:捨科技高峰,走向海闊天空 參與經國號戰機研發,獲國防部頒「傑出貢獻獎」 只為趕上進度,

兇同僚逼屬下磨自己 與主管相處?做最好的建議,不介意最爛的選擇 如果重來,一定妥善處理人的情緒 讓成功發生「視網膜效應」 月薪八萬,收買你只有三萬天的人生? 第二部曲:享受人生,而不是忍受人生 國中老師上門要錢,成就今日的我 人都有潛能,只是不懂如何發揮 耳骨輸入正面信念,失聰者漸康復 父債子還?捨理想而就現實 打工經驗,建立成功信心 命好不如習慣好 「理想」和「現實」,有時是同心圓 大學迎新舞會,我在當家教 買喜美轎車,來自成功學的啟示 挑戰目標,要步步高 未來有多大出息,取決於自己 該「忍受人生」?還是「享受人生」? 敢想,就做得到! 第三部曲:「考試」高手,用學習擴展人生 為何捨公費

留美,選擇難考的交大研究所? 找對教科書,重點掌握題庫 讀書小撇步,重新默寫一遍 交大K書風氣盛,研究所渴求知識 公費生,被點名想要創業 沒有膽識,就無法播下成功種子 哈佛大學啟示錄:記得你是誰 「行銷」無非是設法讓顧客喜歡你 我們都是天生贏家 因材施教,可以奠定未來的競爭力 沒有優勢也可以善用缺點 第四部曲:想要快速致富,大膽創業吧! 有線電視公司的賺錢邏輯 郭台銘一天有八百萬個小時 看懂「資產型收入」很重要 為錢工作,還是讓錢為你工作? 快速致富的祕訣 縮短人生理想的達成,要有方法 「逆水行舟」vs.「四兩撥千金」 分享的原理 當老闆,有必要「留一手」嗎? 設法讓九五%的客戶回購 幸運與

努力,是事業成功的雙翼 不要因急著創業,而一腳踏進紅海 創業要積極的像一個教徒 幫助弱勢團體和沒本錢的人打天下 第五部曲:無趣的人也可以變成行銷高手 颱風天幹活,逮到大老鷹 深夜11時前,車頭不往家裡方向開 追逐目標,心無旁騖 我被朋友的媽媽轟出去 要有把吃苦當做吃補的勇氣與生活態度 耐性就是誠意 成長,是包裝挫折的禮物 最困難、最需要克服的,就是下決心 決定成為不平凡的人 忠於自己,不要給自己設限 創造機會,夢想就比較容易實現 在身上裝個「按鈕」,提醒自己改變 第六部曲:體貼的人反而善於領導 20/60/20法則 把幹部都變「分身」,工作效能就會增強 不找經理找主廚,體貼入微 五種天性,

包容、順性成其大 鼓勵、讚美、愛,讓白痴也變天才 改變別人,不如改變自己 標榜「小確幸」,就不會有大成功 舜禹都是人,我們也做得到 抓住機會,會有意外收穫 你最好喜歡和錢做朋友 第七部曲:貫徹長期計畫、善用零碎時間就是執行力 不要浪費自己的時間和機運 學著善用零碎時間 提升簡報能力,加大溝通效率 解決難題三步驟 創造高效團隊先承認自己會犯錯 滿足不當的要求,會拖跨團隊的效率 第八部曲:夢想放眼天下,目標設定踏實 文化差異反而擴展視野 小地方可以發現新觀點 目標不斷提高,分段完成 站在第一線,持續行動 做事全力以赴、絕不分心 做對四件事,成功就不遠了 渴望、勇敢、熱情、堅忍   序  

 從前有一個國王,添了一個非常漂亮的小王子。孩子洗禮的那一天,有十二個仙女受上帝的派遣前來祝賀,每一個仙女都帶來了珍貴的禮物。   第一個仙女帶來的禮物是「智慧」,國王很高興地收下了。第二個仙女帶來的是「珍寶」,國王同樣高興地收下了。第三個仙女帶來的是「力量」,第四個帶來的是「財富」,第五個帶來的是「英俊」,第六個帶來的是「情感」,第七個帶來的是「健康」,第八個帶來的是「朋友」,第九個帶來的是「愛情」,第十個帶來的是「知識」,第十一個帶來的是「關懷」,國王都非常高興地一一收下了。   但是,到了第十二個的時候,國王愣住了,因為她帶來的禮物是「不滿」。   國王認為,我的兒子什麼都不缺少,

要什麼有什麼、想什麼來什麼,怎麼可以讓他「不滿足」呢?他立刻拒絕了第十二份禮物,甚至把那個仙女逐出門去!   隨著歲月的流逝,王子漸漸長大了,終於繼承了王位。這時,他外貌英挺、性情溫和、身體健康,可是卻沒有因不滿而產生追求未來的雄心壯志,也沒有因為不滿而產生建功立業的偉大抱負。他對國家大事從不設法改革創新、勵精圖治;對待碌碌平庸的大臣,也得過且過,睜一眼閉一眼;久而久之,因為慵懶怠惰且不思進取,於是,國家就落後了、窮困了,再也沒有什麼戰鬥力,終於被鄰國併吞了。   當他的國家被消滅的時候,老國王還沒死。面對災難,他幡然醒悟,原來是自己把上帝送給兒子的最珍貴禮物——「不滿」拒絕了,才造成姑息

、墮落和毀滅。   台灣老一代的企業家——新光集團創辦人吳火獅先生說過:「維持現狀,就是落伍。」意即成功必須有創新的精神,才能在競爭激烈的市場突圍而出,成功締造一片屬於自己的藍海商機。光是守成而不居安思危、不敢冒險而只求穩定,很快的就會被有野心的企業比了下去。所以,人應該追求更高更大的目標、存有更深更遠的夢想,才可能「取法乎上,得乎中」。   長久以來,「人生不設限」一直是我的原則。惟有不滿足小小的成就,敢想敢夢,才能向上提升、超越顛峰。我一向對謹守「小確幸」就沾沾自喜的思維,非常不以為然。任何人的成功都源於艱苦奮鬥,沒有一項榮譽是可以不付出一滴汗水而輕易得到。在我們的成長經驗中,一直印證

著一項事實:如果不給自己設限,人生就沒有跨不出的藩籬。如果你是鐵砧(或捕手),可以穩穩保固自己;如果你是鐵鎚(打擊者或投手),就得盡力發揚自己。但是,真正成功之後,大家只記得投手或打擊者,沒人記得捕手!   逆風的方向,更適合飛翔;不怕萬人阻擋,只怕自己投降。現在大家都稱我為億萬富豪,怎知我也是苦過來的?從小的家境不好,更使我懂得力爭上游。因為我知道,沒有退路,就要自己找出路。我從逆境的「不滿意」中,汲取到成功學的營養,慢慢由徒步→腳踏車→摩托車→汽車,由小學→中學→大學→研究所,不斷放大自己的目標,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我的人生永遠不設限,永遠向上提升!因而造就了今日的我!   人們總是問

我,何以捨棄一個「科技菁英」穩定的生活,要出來為理想(或夢想)而創業?我想,年輕是我們唯一擁有權利去編織夢想的時光。只有敢於向自己提出偉大的目標,並以全部力量為之奮鬥的人,才是幸福的人。成功,不就是為了幸福嗎?惟有敢於冒險,美好的生命才會充滿期待、驚喜和感激。當你能飛的時候就不要放棄飛,當你能夢的時候就不要放棄夢,當你能愛的時候就不要放棄愛。這就是我對人生的告白。追夢、築夢、織夢、圓夢,需要的是膽識!   大家常說「人因為有夢想而偉大」,其實真正偉大的是不斷努力實現理想、夢想的過程。本書只是提供一個可供參考的樣本而已。   原本無意出書,但是曾來採訪過我的名記者方宗廉兄,擔任財經傳訊編輯後

,認為我的奮鬥歷程以及創業理念,非常值得年輕朋友借鏡,多年來一再敦請我出版這本書,我深為他的殷勤懇切所感動。尤其出版社建議由我口述,由台灣暢銷書作家曾小歌執筆,更使我有義不容辭的感覺。讀過小歌的其他著作,使我對他的寫作能力相當放心。其次,本書的出版,也承蒙師長及事業夥伴的期待與祝福,更是銘感於心。是為序。   陳世榮 第一部曲 捨科技高峰,走向海闊天空參與經國號戰機研發,獲國防部頒「傑出貢獻獎」我的人生中最光榮的一頁,開啟於參與經國號戰機的研發。我大學畢業就考上「中山科學研究院」(即中科院)。當時擔任參謀總長的郝柏村先生希望國人能自製戰鬥機、自製飛彈(雄蜂、天弓飛彈),於是衍生出一個「國防役

」的計畫,就是希望國內優秀的、有理工專長的大學生,畢業後不用服役,而是進入國防部中科院各單位工作,以代替兵役。我是第三屆的科技預官,當時是穿便服上班的。一九八五年,我被分發到台中的「空軍航空工業發展中心」(航發中心),服「國防役」,這是「漢翔航空」的前身。我很榮幸的參與了研發經國號戰鬥機(IDF)的案子,那是我第一份工作。當時,我帶領著一個軟體的測試小組,覺得非常幸運。為什麼感到這麼光榮呢?並非我們的貢獻特別大,而是我覺得,在經國號戰鬥機工作期間非常辛苦,試飛過程更是危險,還有一位試飛員甚至殉難了。歷經千辛萬苦,試飛成功,才能開始量產。經國號戰鬥機終於試飛成功,大家都很感動。因為惟有試飛成功,

才能量產。經國號戰鬥機的軟體功能非常特別,這種戰機包括前機身、中機身、後機身、左機翼、右機翼。上面有很多的訊號線、電源線、試飛線,都必須接到電腦,接到控制面板。這是一種飛機的「線束」系統,絲毫馬虎不得。這些線路的生產,一點也不能出錯。何況這些線束的接頭非常大,和一般情況不太一樣。做完之後,還要經過我們的測試,而且當裝上飛機時,又可能被機上的某些工具鑽孔時弄破。此外,在安裝雷達等各種空用電子裝備時,也都要經過測試,才能試飛。如果一點點小小的細節沒做好,一燒燬可能就損失幾百萬美金!我當時帶領的就是這個系統的測試小組。我所帶領的線束系統小組的成立,有它的時空背景,特別要感謝擔任我們航發中心主任的空軍

重量級人物、過去曾經飛過「黑貓偵察機」的華錫鈞上將。他任內就是因為參與經國號戰機研發有功,被譽為「IDF之父」,後來並兼任中山科學研究院副院長,甚至也因此晉陞空軍二級上將。他以上將之尊來領導我們,給我們很大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