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天盛夏光年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五月天盛夏光年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馬欣寫的 階級病院 和馬欣的 階級病院(限量題字親簽珍藏版)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快手短视频App】快手,拥抱每一种生活也說明:快手是一款国民级短视频App。在快手,了解真实的世界,认识有趣的人,也可以记录真实而有趣的自己。快手,拥抱每一种生活。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麥田 和麥田所出版 。

國立中興大學 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 陳國偉所指導 劉郁芳的 2000年後台灣搖滾樂團的音樂政治性──以農村武裝青年、閃靈與五月天為例 (2017),提出五月天盛夏光年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音樂政治性、文化政治、基進音樂、土地正義、民謠搖滾、身體政治、國族想像、性別越界、資本市場。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國文學系 蘇慧霜所指導 林金桃的 現代流行樂府研究 ─以1996~2017臺灣流行歌的歌詞為例 (2017),提出因為有 現代流行樂府、流行歌、樂府精神、社會寫實、社會文化的重點而找出了 五月天盛夏光年的解答。

最後網站唐绮阳2020年12星座5月运势​​​​ 酷燃视频則補充:酷燃视频(krcom.cn)致力于打造中国领先的优质短节目视频生产、传播、消费一体化平台。酷燃视频内容涵盖影视、娱乐、文化、动漫、旅行、美食、育儿等。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五月天盛夏光年,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階級病院

為了解決五月天盛夏光年的問題,作者馬欣 這樣論述:

 「原諒我是個怪物,因為我依然對這世界懷有希望。」 暗黑系影評人馬欣首本雜文集。 看她撕痂般扯開所有幸福拼貼, 原來,整個世界都是一座正瘋魔的階級病院。   ★ 馬欣第一本深度解剖自我、洞穿社會的雜文專著,戳破隱埋於家族、校園、性別與社會的病態實況。 ★回望成長以來走過的階級之路,透過頹靡妖異的破格筆觸,集結生命書寫、時論、深度書評與影評,完整俱現當代階級眾生相。 李明璁、李取中、李屏瑤、祁立峰、紀大偉、馬世芳、徐佳瑩、陳雪、陳珊妮、陳建騏、陳德政、張硯拓、五月天瑪莎、雷光夏、楊雅喆、鄧九雲、鄭宜農、膝關節、謝盈萱        各界好評推薦(依姓氏筆劃排序) 她是踩在流冰上、

穴居黑暗裡的文字拾荒者, 不追逐合諧,著迷現世安好下的血腥氣味。 那些關於階級的事她從不避諱; 畢竟看穿了才好應付,說破了才教人安心…… 「階級是視野死角,誰看誰都妄求、誰比誰都自賤。只有製造『羨慕』,才讓人像瞎子一樣,走向上層階級帶領的地方,鬼才知道那是哪裡,終究不是上層人待的地方。多麼奇妙啊,因為羨慕而產生的聰明,往往都是愚笨的,這不就是我們身處的當代嗎?」──馬欣 同樣一只歪掉的蝴蝶結,老師對窮女孩不耐說道「又是妳」, 換了個家境好的,卻是呵護至極,硬要調整至完美狀態。 同一輛校車駛過破落家屋與華美洋房, 女孩們一個個上車下車,小小心眼遂在車中蔓延開來…… 輪到家族間的權衡角力,誰上

了位咬住權勢,誰下了戲隱身離場, 她記下長輩打破男女階級往上爬,又再度被階級撂倒的身影。 而當同志情感在當代顯影,最大的拒斥來自父權社會的無法想像,種種藉口只是擦脂抹粉。 寫到從階級突圍的那些人,她深刻描繪香港風華, 記住了張國榮、梅艷芳不合時宜,卻如此絕美的凝眸身姿; 跟著椎名林檎妖魅歌吟,解開咒語、嗤咬掉文明, 讓心中爛泥滔滔湧出,原來我們皆有不振作的自由…… 本書分作四輯:輯一「流冰上的童年:關於家的階級暗湧」書寫作者成長經驗、家族變遷中所經歷的階級樣貌;輯二「撕不掉的另類魔咒:身體與性別的階級戰爭」探討性別自主、同性戀情,以及女性面對自我身體與社會期待的多重困境;輯三「我們真的面對霸

凌了嗎:階級下的人性之惡」深刻描繪強勢與弱勢,階級內的種種欺壓,以及人們面對自身夢想的無力;輯四「貧瘠中各自妖異:試圖衝破階級的那些人」則透過張國榮、椎名林檎、是枝欲和等人物描寫,於階級藩籬之外尋找自由的可能;輯五「黑暗前的殘響:文字與影像的階級展演」透過作者觀影、閱讀經驗,分享種種生命思辨。馬欣華麗又蒼涼的筆觸,試圖鑽探階級、翻轉階級;丟下一個個你我無法迴避的永恆命題。步步為營的人生就怕自階級骨架跌落,而我們該如何生存?又如何拾回碎散的靈魂? ◎ 名人推薦語 (依姓氏筆劃排列) 「看過無數電影聽過無數音樂,會發現自己匍匐而來的這段人生,原來竟是至今最為荒謬費解的一個怪奇文本。感謝馬欣奮

力投出的這記直球,既無閃躲也沒取巧,勝負的定義已被改寫,因為勇敢、不羈,所以超越、自由。」   ──李明璁(社會學家、作家) 「尼采言『當你長久凝視深淵時,深淵也在凝視你。』但當那深淵的黑如同白晝般的光亮,抑或那沉化作空氣般的吞吐時,身處在這世界中的我們,又有多少人知道自己在凝視著深淵?於是馬欣透過文字讓深淵來凝視你,同時提醒著我們,這句話的前半是『與怪物戰鬥的人,應當小心自己不要成為怪物。』」   ──李取中(《大誌雜誌》、《The Affairs 週刊編集》總編輯)   她以文字修出一頂頂娉婷樹蔭,在這個正能量高掛的當今,讀者於是動心了, 到底要繼續給明亮地曬,還是縮進一種黑暗,不

再想做英雄,而能如同《四重奏》 的角色般──幸福地卑微著。 《階級病院》篇篇均為作者沒有藏招的洪荒之作,堂堂有精選輯之姿,慎重推薦給各位喜愛馬欣、喜愛觀影,以及喜愛深刻思考之人。 ──吳曉樂(作家)   「我是看了馬欣影評才知道她這個作家,邊看邊想這何止影評,更像質地純粹、體貼人心的散文,如今才有幸讀到她的《階級病院》。馬欣的文字有種獨特聲腔,淡淡說出極愛極痛,熾熱轇轕的光景。就像她的『流冰』意象。冽冽冷冷、底下卻是鮮烈熱情。每個人都是一座浮島,都像一塊流冰,沒法溶解成海水,也回不去原本的冰層。魑魅搏人,世情消磨,只能這麼漂流下去。」   ──祁立峰(作家、中興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馬欣

說話的聲音很細,臉上總掛著『外頭處處是陷阱所以要小心!』溫室花朵的表情,不像讀她文章時,字裡行間盡是豁出去的篤定。在我心目中她是輛在文字裡衝撞的跑車,零到一百之間的距離緊密到已經分不清是靜止還是疾行、是黑是白、是淡然、還是悲傷,只看到整本……一頁頁的煞車痕,情感濃度之高,觸目驚心。 從《階級病院》,看見她心中如履薄冰的世界原來不只有腳下踩著的天寒地凍,更多的是胸懷裡無限滿載的細膩情意,輻射般投向人心的能量太熱太重,釀造著時事以及專屬於自己的史詩。這杯美酒,我喝得過癮!」   ──徐佳瑩(創作歌手)   「我一直是馬欣的讀者,她自在出入於各種寫作題材的功力,總是教我敬佩,而且,她是一位這麼知道

節制的,把自己的ego掩藏在文脈中的書寫者。《階級病院》所收集的文章,是馬欣多年來第一次比較明確地談到自己,她在回憶的暗室裡,反覆沖洗出一個早熟少女的身影。 保守的教會女中、餐桌旁的家族角力,她像《海灘的一天》裡那個離家前的女孩,隔著一塊毛玻璃,觀察著、窺視著,也丈量著那病態的校園戰場,以及偽善的大人世界。當時站在玻璃後面張著冷靜的眼,覺得自己『不成形狀』的女孩,正是後來我們知曉的,作家馬欣的原型。」 ——陳德政(作家) 「多年來閱讀馬欣的文字,總感覺她的寫字桌旁有一扇小門,裡面藏著各種幽魂與哀傷,不時會衝出來在紙上留下字跡。那是被她封印的,關於世界的真相吧!所以這一回,我真高興看到她終

於打開門,直接走進去了。關於幸福的空缺,性別的面具,霸凌者的模糊臉孔,甚至體制的沉默殺人,看她直面這一切,過癮又心疼,又隱約知道:這才是讓她覺得安適的地方。雖然名之為病院,亦即是各種苦痛、異常聚集的地方,但傷口就是要通風,才能夠好好地結痂,乾燥,風化。走完這一遭,她是不是好些了呢? 至少身為讀者的我,真的覺得強壯一些些了。」   ──張硯拓(影評人、釀電影主編)     「童年終於摘下了它歡愉的面具,那些當你還未意識到之前即已發生的階級傾斜。所有的孩童都必須奮力生長,或選擇性遺忘。一直到某個年紀之後,馬欣重新喚起了它們。恍然大悟之後你明白:原來在那麼幼小艱困的時光裡,如果曾擁有一本書,或僅僅

是一個人的理解,那是多麽幸運,也是少數可以在幽暗中保護自己的事。謝謝馬欣。」   ──雷光夏(音樂創作者) 「馬欣說過,每個人的天堂或許就是對別人的一點善意。宇宙萬物都是共生並存的,有了天堂的人肯定走過了地獄,而每個人的地獄都不一樣。我一直好奇馬欣經過什麼樣的地獄,讓她的筆鋒像手術刀。劃開皮膚,不需麻醉也不會疼痛,你立刻看清裡面潰爛壞死的組織細胞,還來不及哭喊她已幫你輕輕關上傷口,像魔術一樣。告訴你,沒關係,知道就好。請充滿善意吧。」   ──鄧九雲(演員、作家)   「即使世代更迭,在各種思想上除舊佈新,『階級』確實依然存在於空氣與血液,只是後天上多了更多改變位階的可能。像馬欣這樣去抽

絲剝繭世界每一角落階級之痕的人,實在是非常勇敢。畢竟,憤怒悲傷都是赤裸,而階級裡的眼光,即使邪惡了也鮮少自知。於是在閱讀這本書的同時,或許讀者們都被迫檢視了自身也不一定。最後可能沒有誰特別清高,但如果能發現自己內心掩藏的情感比想像中不孤獨一些,那其實挺好的。」   ──鄭宜農(創作歌手)   「馬欣老師的文字,像是捨生取義的烈士,像是照見啟示的先知,在你試圖放棄,準備把自己塞進妥協的舒適圈裡,她總有辦法點醒我們這些不合期待的怪胎女孩們,然後靈魂能再次被啟動、被覺醒。」   ──謝盈萱(演員)  

五月天盛夏光年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五月天 [ 盛夏光年 Eternal Summer ]
Mayday 2020 live in the sky
-
from 阿信:

盛夏將至
帶你走出那個蟄伏已久的小房間
走進充滿幻聽吶喊的體育場

這是屬於萬人
也是屬於你一人的演唱會

這是一場我們永遠不會忘記的
2020五月的 Last Dance

/

我驕傲的破壞
我痛恨的平凡
才發現那些是我最愛⋯

原來一直以來的平凡
竟然如此珍貴

/

和你們一樣
我的老同學群組傳來了
一張張平凡的家居照片。

啤酒、零食、鹹酥雞、
演出的螢幕翻拍、
飛舞的孩子跟看熱鬧的長輩、
還有從沈睡中被喚醒的
滿載回憶的螢光棒。

我希望這是不平凡的2020中
一份最平凡的幸福。

/

“ 我竟然跟我的每一任男友
一起看了同一場演唱會 ”

有人說 她在一片洗版的社群中
發現了這個秘密⋯

(會不會你的他也⋯ ? ⟩ ∇ ⟨ )

如果不是這個時空
也許我們不會這樣的貼近

這是如此不平凡的一年
未來的所有人類
歷史課本上都不會遺漏的一年

/

那一年
我們發生了好多的事情
還一起參加了一場
平凡又難忘的演唱會

老歌曲、老情人、老司機、
還有老友如你⋯

[ 隨時加場 ] 全程搖滾區入口:
https://youtu.be/eIib9hh2UCE
-
▍盛夏光年 Eternal Summer

我驕傲的破壞 我痛恨的平凡 才想起那些是我最愛
讓盛夏去貪玩 把殘酷的未來 狂放到光年外 而現在

放棄規則 放縱去愛 放肆自己 放空未來
我不轉彎 我不轉彎 我不轉彎 我不轉彎

讓定律更簡單 讓秩序更混亂 這樣的青春我才喜歡
讓盛夏去貪玩 把殘酷的未來 狂放到光年外 而現在

放棄規則 放縱去愛 放肆自己 放空未來
我不轉彎 我不轉彎 我不轉彎 我不轉彎

我要 我瘋 我要 我愛 就是
我要 我瘋 我要 我愛 現在
一萬首的mp3 一萬次瘋狂的愛 滅不了一個渺小的孤單

我要 我瘋 我要 我愛 就是
我要 我瘋 我要 我愛 現在
盛夏的一場狂歡 來到了光年之外 長大難道是人必經的潰爛

放棄規則 放縱去愛 放肆自己 放空未來
我不轉彎 我不轉彎 我不轉彎 我不轉彎

-

影像導演:8ID Studio

相信音樂
音樂製作:五月天 / 黃士杰
平面攝影:周浩詠
視覺設計:吳建龍
化妝:杜佳蓉
髮型:李宗諺
造型:曹偉康

必應創造
製作人:五月天 / 周佑洋 / 吳育璇
執行製作人:陳思潔
執行製作:林欣慧 / 郭容純 / 彭思瑾
技術總監:譚明文
硬體統籌:游東翰
硬體執行:宋采儒
Monitor 音響設計:莊志揚
燈光設計:施皓哲 / 傅喬怡 / 張家銘
視訊統籌:陳彥志
現場視訊執行:鄭宇翔 / 蔡晏彤
視訊設計:
陳彥志 / 鄭宇翔 / 蔡晏彤 / 林子德 / 王語
林昀嬋 / 晚熊創意 RAQOON STUDIO
舞台設計:林沂柔

8ID Studio
導演:魏奕旻 / 張天城
副導:張家毓 / 劉任修
動態攝影:
張天城 / 洪建凱 / 劉俊宏 / 陳翔科 / 陳韋翰
郭彥澤 / 王建智 / 莊竣瑋 / 章弘毅 / 吳東峻 / 朱華陽
攝影大助:余書豪 / 楊家哲 / 陳紀唯
燈光:
林宏洋 / 許原毓 / 楊青翰 / 鄭智遠 / 吳思賢
曾宥運 / 林建志 / 葉丞遠 / 林盈宏 / 王厚恩 / 連翊翔
製片:王漢聲
執行製片:王璽皓
剪接:
魏奕旻 / 張天城 / 何政霖
何冠臻 / 李依純 / 蘇志豪
歌詞字幕:吳東峻

錄音室場景美術:寓囍制映工作室
現場字幕:黃品瑄
音響助理:莊硯凱

工程統籌:必應創造
結構工程:鉉儀結構
舞台工程:銓閎舞台
燈光工程:必應燈光
視訊工程:必應視訊
音響工程:必應音響
樂器工程:發聲現場
特效工程:宏益特效
電力工程:助盛電力
攝影工程:無限映像
燈飾佈置:順裕昕光電
場地佈置:玩美企業

五月天是
怪獸 / 石頭 / 瑪莎 / 冠佑 / 阿信
與你

#2020五月之約
#五月天
#盛夏光年


‥‥訂閱・看更多‥‥‥‥‥‥‥‥
▶ 追蹤 五月天 Mayday 相關資訊
https://imayday55555.soci.vip/

訂閱相信音樂YouTube官方頻道
音樂MV http://bit.ly/YTBinMusic
相信日常 http://bit.ly/YTBinNow

按讚相信音樂官方FB Like on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ibinmusic

2000年後台灣搖滾樂團的音樂政治性──以農村武裝青年、閃靈與五月天為例

為了解決五月天盛夏光年的問題,作者劉郁芳 這樣論述:

搖滾樂經常與反叛、抗爭、革命等政治意識連結在一起,然而深受青少年喜愛的搖滾樂,一旦廣受歡迎又難免於被資本主義的商業機制收編之風險。如何在表達政治意識、社會介入與商業機制的行銷手法中取得平衡,一直是搖滾樂者必須面對的難題。本論文以農村武裝青年、閃靈樂團及五月天樂團,三個創作、表演及行銷風格迥異的搖滾樂團為代表,試圖從他們的創作歷程、創作歌曲、MV、演唱會及社會行動中,探討2000年後的台灣搖滾樂團,如何透過創作與行動傳遞音樂政治性,以及如何與資本主義市場對話,以達到不違創作初衷的平衡。 農村武裝青年的音樂被視為基進音樂的代表,除了透過音樂反應台灣全球化所遭遇到的土地與農村問題,還將台灣民

謠與走唱文化融入表演之中,發展出具有台灣特色的民謠搖滾曲風;更實踐其創作的理念:回歸農村生活,將搖滾樂帶到農村庶民空間中,開創出新世紀的在鄉生活。閃靈透過獨特的黑金屬搖滾,從身體形象的展演中,建立其政治主體性;進一步透過音樂重新詮釋台灣歷史,建立海洋視角的史觀與母島台灣的國族認同;並透過音樂祭、陳抗行動,甚至直接參政,實踐其政治理想。五月天利用市場音樂的操作模式,凝聚歌迷的認同、形塑其對主體的想像,催化歌迷的政治行動;更透過創作與展演,重新定義搖滾為一種生命態度,勾勒出後千禧世代的圖像,亦成就了搖滾樂的文化政治性。 台灣的搖滾樂團雖然並非全都進入主流音樂的生產鏈中,卻也無法全然擺脫市場經

濟的影響,他們透過全球化的資訊科技,爭取發表與展演的空間,以突破華語圈的限制,經營國際市場;甚至直接利用市場機制,在與資本主義進行拉鋸的過程中,展現自我的理念,更凸顯出搖滾樂的音樂政治性。

階級病院(限量題字親簽珍藏版)

為了解決五月天盛夏光年的問題,作者馬欣 這樣論述:

 【獨家紀念,作者首次題字親簽珍藏版】 「原諒我是個怪物,因為我依然對這世界懷有希望。」 暗黑系影評人馬欣首本雜文集。 看她撕痂般扯開所有幸福拼貼, 原來,整個世界都是一座正瘋魔的階級病院。   ★ 馬欣第一本深度解剖自我、洞穿社會的雜文專著,戳破隱埋於家族、校園、性別與社會的病態實況。 ★回望成長以來走過的階級之路,透過頹靡妖異的破格筆觸,集結生命書寫、時論、深度書評與影評,完整俱現當代階級眾生相。 李明璁、李取中、李屏瑤、祁立峰、紀大偉、馬世芳、徐佳瑩、陳雪、陳珊妮、陳建騏、陳德政、張硯拓、五月天瑪莎、雷光夏、楊雅喆、鄧九雲、鄭宜農、膝關節、謝盈萱──各界好評推薦(依姓氏筆劃

排序) 她是踩在流冰上、穴居黑暗裡的文字拾荒者, 不追逐合諧,著迷現世安好下的血腥氣味。 那些關於階級的事她從不避諱; 畢竟看穿了才好應付,說破了才教人安心…… 「階級是視野死角,誰看誰都妄求、誰比誰都自賤。只有製造『羨慕』,才讓人像瞎子一樣,走向上層階級帶領的地方,鬼才知道那是哪裡,終究不是上層人待的地方。多麼奇妙啊,因為羨慕而產生的聰明,往往都是愚笨的,這不就是我們身處的當代嗎?」──馬欣 同樣一只歪掉的蝴蝶結,老師對窮女孩不耐說道「又是妳」, 換了個家境好的,卻是呵護至極,硬要調整至完美狀態。 同一輛校車駛過破落家屋與華美洋房, 女孩們一個個上車下車,小小心眼遂在車中蔓延開來……

輪到家族間的權衡角力,誰上了位咬住權勢,誰下了戲隱身離場, 她記下長輩打破男女階級往上爬,又再度被階級撂倒的身影。 而當同志情感在當代顯影,最大的拒斥來自父權社會的無法想像,種種藉口只是擦脂抹粉。 寫到從階級突圍的那些人,她深刻描繪香港風華, 記住了張國榮、梅艷芳不合時宜,卻如此絕美的凝眸身姿; 跟著椎名林檎妖魅歌吟,解開咒語、嗤咬掉文明, 讓心中爛泥滔滔湧出,原來我們皆有不振作的自由…… 本書分作四輯:輯一「流冰上的童年:關於家的階級暗湧」書寫作者成長經驗、家族變遷中所經歷的階級樣貌;輯二「撕不掉的另類魔咒:身體與性別的階級戰爭」探討性別自主、同性戀情,以及女性面對自我身體與社會期待的多

重困境;輯三「我們真的面對霸凌了嗎:階級下的人性之惡」深刻描繪強勢與弱勢,階級內的種種欺壓,以及人們面對自身夢想的無力;輯四「貧瘠中各自妖異:試圖衝破階級的那些人」則透過張國榮、椎名林檎、是枝欲和等人物描寫,於階級藩籬之外尋找自由的可能;輯五「黑暗前的殘響:文字與影像的階級展演」透過作者觀影、閱讀經驗,分享種種生命思辨。馬欣華麗又蒼涼的筆觸,試圖鑽探階級、翻轉階級;丟下一個個你我無法迴避的永恆命題。步步為營的人生就怕自階級骨架跌落,而我們該如何生存?又如何拾回碎散的靈魂? ◎ 名人推薦語 (依姓氏筆劃排列) 「看過無數電影聽過無數音樂,會發現自己匍匐而來的這段人生,原來竟是至今最為荒謬費解

的一個怪奇文本。感謝馬欣奮力投出的這記直球,既無閃躲也沒取巧,勝負的定義已被改寫,因為勇敢、不羈,所以超越、自由。」   ──李明璁(社會學家、作家) 她以文字修出一頂頂娉婷樹蔭,在這個正能量高掛的當今,讀者於是動心了, 到底要繼續給明亮地曬,還是縮進一種黑暗,不再想做英雄,而能如同《四重奏》 的角色般──幸福地卑微著。 《階級病院》篇篇均為作者沒有藏招的洪荒之作,堂堂有精選輯之姿,慎重推薦給各位喜愛馬欣、喜愛觀影,以及喜愛深刻思考之人。   ──吳曉樂(作家) 「尼采言『當你長久凝視深淵時,深淵也在凝視你。』但當那深淵的黑如同白晝般的光亮,抑或那沉化作空氣般的吞吐時,身處在這世界

中的我們,又有多少人知道自己在凝視著深淵?於是馬欣透過文字讓深淵來凝視你,同時提醒著我們,這句話的前半是『與怪物戰鬥的人,應當小心自己不要成為怪物。』」 ──李取中(《大誌雜誌》、《The Affairs 週刊編集》總編輯) 「我是看了馬欣影評才知道她這個作家,邊看邊想這何止影評,更像質地純粹、體貼人心的散文,如今才有幸讀到她的《階級病院》。馬欣的文字有種獨特聲腔,淡淡說出極愛極痛,熾熱轇轕的光景。就像她的『流冰』意象。冽冽冷冷、底下卻是鮮烈熱情。每個人都是一座浮島,都像一塊流冰,沒法溶解成海水,也回不去原本的冰層。魑魅搏人,世情消磨,只能這麼漂流下去。」 ──祁立峰(作家、中興大學

中文系副教授) 「馬欣說話的聲音很細,臉上總掛著『外頭處處是陷阱所以要小心!』溫室花朵的表情,不像讀她文章時,字裡行間盡是豁出去的篤定。在我心目中她是輛在文字裡衝撞的跑車,零到一百之間的距離緊密到已經分不清是靜止還是疾行、是黑是白、是淡然、還是悲傷,只看到整本……一頁頁的煞車痕,情感濃度之高,觸目驚心。 從《階級病院》,看見她心中如履薄冰的世界原來不只有腳下踩著的天寒地凍,更多的是胸懷裡無限滿載的細膩情意,輻射般投向人心的能量太熱太重,釀造著時事以及專屬於自己的史詩。這杯美酒,我喝得過癮!」 ──徐佳瑩(創作歌手) 「我一直是馬欣的讀者,她自在出入於各種寫作題材的功力,總是教我敬佩,而

且,她是一位這麼知道節制的,把自己的ego掩藏在文脈中的書寫者。《階級病院》所收集的文章,是馬欣多年來第一次比較明確地談到自己,她在回憶的暗室裡,反覆沖洗出一個早熟少女的身影。 保守的教會女中、餐桌旁的家族角力,她像《海灘的一天》裡那個離家前的女孩,隔著一塊毛玻璃,觀察著、窺視著,也丈量著那病態的校園戰場,以及偽善的大人世界。當時站在玻璃後面張著冷靜的眼,覺得自己『不成形狀』的女孩,正是後來我們知曉的,作家馬欣的原型。」 ——陳德政(作家) 「多年來閱讀馬欣的文字,總感覺她的寫字桌旁有一扇小門,裡面藏著各種幽魂與哀傷,不時會衝出來在紙上留下字跡。那是被她封印的,關於世界的真相吧!所以這一

回,我真高興看到她終於打開門,直接走進去了。關於幸福的空缺,性別的面具,霸凌者的模糊臉孔,甚至體制的沉默殺人,看她直面這一切,過癮又心疼,又隱約知道:這才是讓她覺得安適的地方。雖然名之為病院,亦即是各種苦痛、異常聚集的地方,但傷口就是要通風,才能夠好好地結痂,乾燥,風化。走完這一遭,她是不是好些了呢? 至少身為讀者的我,真的覺得強壯一些些了。」 ──張硯拓(影評人、釀電影主編)   「童年終於摘下了它歡愉的面具,那些當你還未意識到之前即已發生的階級傾斜。所有的孩童都必須奮力生長,或選擇性遺忘。一直到某個年紀之後,馬欣重新喚起了它們。恍然大悟之後你明白:原來在那麼幼小艱困的時光裡,如果曾擁

有一本書,或僅僅是一個人的理解,那是多麽幸運,也是少數可以在幽暗中保護自己的事。謝謝馬欣。」 ──雷光夏(音樂創作者) 「馬欣說過,每個人的天堂或許就是對別人的一點善意。宇宙萬物都是共生並存的,有了天堂的人肯定走過了地獄,而每個人的地獄都不一樣。我一直好奇馬欣經過什麼樣的地獄,讓她的筆鋒像手術刀。劃開皮膚,不需麻醉也不會疼痛,你立刻看清裡面潰爛壞死的組織細胞,還來不及哭喊她已幫你輕輕關上傷口,像魔術一樣。告訴你,沒關係,知道就好。請充滿善意吧。」 ──鄧九雲(演員、作家) 「即使世代更迭,在各種思想上除舊佈新,『階級』確實依然存在於空氣與血液,只是後天上多了更多改變位階的可能。像馬

欣這樣去抽絲剝繭世界每一角落階級之痕的人,實在是非常勇敢。畢竟,憤怒悲傷都是赤裸,而階級裡的眼光,即使邪惡了也鮮少自知。於是在閱讀這本書的同時,或許讀者們都被迫檢視了自身也不一定。最後可能沒有誰特別清高,但如果能發現自己內心掩藏的情感比想像中不孤獨一些,那其實挺好的。」 ──鄭宜農(創作歌手) 「馬欣老師的文字,像是捨生取義的烈士,像是照見啟示的先知,在你試圖放棄,準備把自己塞進妥協的舒適圈裡,她總有辦法點醒我們這些不合期待的怪胎女孩們,然後靈魂能再次被啟動、被覺醒。」 ──謝盈萱(演員)

現代流行樂府研究 ─以1996~2017臺灣流行歌的歌詞為例

為了解決五月天盛夏光年的問題,作者林金桃 這樣論述:

我們身處在一個影音技術發達以及網路普及的年代,音樂透過數位資訊得以快速的在網路平台上流通。時下的年輕人喜歡上網聽歌,各有各支持的偶像以及樂於傳唱的曲目,因此筆者藉由接受度高的流行歌,解析歌曲中蘊含的教育性質與文學價值,置入課堂教材,引導學生感受歌詞中的情感刻劃、意象書寫,透過閱讀擴充生活知識、關注當代社會議題,分析歌詞中的主題意識,啟發孩子的獨立思考,進而培養對周遭人事物的關懷,達到知、情、行的教育目的。筆者從臺灣流行歌的發展中發現,現代流行歌從歌曲風格的形塑到容主題的訴求,皆能表達當代人民的情感思想和生活面貌,由此也印證一個時代的改變,政治、社會、文化和環境氛圍,皆會影響當代人民的創作風格

與表達在歌曲中的內心感受和期望。自1996年後,社會風氣的開放、獨立樂團的發跡,聽眾能接受的音樂風格也變得分眾多元,因此在這個期間有越來越多勇於表達自己思想的創作,不畏政治強權的選擇用音樂和政府對話,積極地表現出人民參與社會公共議題的心態,進而揭發社會的黑暗,反映民生疾苦,表現「惟歌生民病」的樂府精神。透過本論的研究,可知現代流行歌的寫實性、文學性、教育性、時代性、可歌可唱的特色和社會批判的精神,實際符應傳統樂府寫實的精神,因此筆者將現代流行歌定名為現代流行樂府,透過音樂專輯的整理樂聽,收錄符合漢樂府的實錄精神、且符合唐新樂府「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的歌詞,整理了歌詞中的文學質素和當

代的語言習慣、創作特色,從「政治、社會、人權、生態」等四大方面,勾勒出當代的社會樣貌,反映出當代人的集體意識與文化現象,概括出現今的臺灣圖像。儒家強調「樂」的教育功能,《禮記.樂記》闡述了儒家思想一脈相承的音樂思想。音樂是源於「人心感於物」的心理活動,作為人的情感活動,音樂不是孤立的藝術活動,「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有各種不同的慾望,透過音樂來陶冶性情,傳達需求,期許在未來有更多人注意到現代流行樂府的地位與價值,將音樂引入教育。透過好的流行音樂的傳唱,無形中也能教導孩子體察字詞之間的國文教育,感受正向價值觀的薰陶,了解到更多當代的社會文化背景,間接地也輔助了學校教育,達到穩定社會秩序的教化

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