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法子意思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佛教法子意思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岡波巴大師,第9世堪千創古仁波切寫的 岡波巴四法:心趣法‧法入道‧道斷惑‧惑顯智 和釋繼程的 禪觀修學指引:漢傳禪修次第表解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法子意思,法子注音,拼音- 辭典 - 三度漢語網也說明:⒈ 佛教語。佛的弟子。 引《觀無量壽經》:“法子,汝行大乘,解第一義。”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創古文化 和財團法人法鼓山文教基金會-法鼓文化所出版 。

最後網站認識佛教 - 馬來西亞淨宗學會則補充:現代的變體佛教 佛陀教育的目標 佛陀教育之入門——地藏經 佛法修學五大科目 佛法的修學次第 ... 「佛」這一個字,是從印度梵文音譯過來的,它是「智慧、覺悟」的意思。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佛教法子意思,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岡波巴四法:心趣法‧法入道‧道斷惑‧惑顯智

為了解決佛教法子意思的問題,作者岡波巴大師,第9世堪千創古仁波切 這樣論述:

★藏傳佛教噶舉派的共同傳承祖師★ 岡波巴大師的岡波巴四法 是為了利根、有智慧的弟子所說的法門   ◎佛法入門者的修行藍圖   「岡波巴四法」不是屬於指導類的教法,但是開示了更重要的內容,包括為什麼要修行、禪修是在修什麼,以及心識可以分成幾種等等,是精要中的精要,修持中的標竿,也是佛法入門者最基礎、正確的知見。   學習岡波巴四法,就是掌握了修行的藍圖,讓你在修行的道路上,能夠有明確的方向,不致於偏廢或走歪。最簡要的四句口訣,卻是最精深的內涵,創古仁波切娓娓道來四法的修持次第,每一法中要避免的是什麼、要修持的是什麼,次第都非常的清楚分明,能讓你瞭解每一個修持階段會面臨的問題、障礙,以及如

何克服,進而能跟著四法的修持,持續的進展,最後達到智慧的開顯,抵達成佛的目標。   ◆第1法——心趣法:追求真理的路上,有最大的三種障礙!   學習佛法,比起外在形式上的改變,一開始從自心趨向於佛法是最為重要的。但是,追求真理的路上,還有最大的三種障礙,必須克服這三種障礙,才能讓心趨向於法。第一法——心趣法,教導有哪三種障礙、對治之法,以及如何突破障礙。   ◆第2法——法入道:為什麼要學習佛法?「成佛」為什麼是大誤解?   學習佛法的目標應該是什麼?為什麼「成佛」的目標會造成大誤解?第二法——法入道,教導什麼才是學習佛法的目標,有了清楚的目標,修行才會變得更有效率。   ◆第3法——道

斷惑:如何一門深入?   我們的心就是在無明的障蔽之下,不明白萬法的真實情況,使得本具的智慧無法展露。修行就是要淨除心上的垢染,斷除迷惑才能證得佛果。第三法——道斷惑,教導如何一門深入,從「心」入手,才能斷除迷惑。   ◆第4法——惑顯智:成佛後會變成怎樣?成佛後還要做什麼?   在修行的過程當中,我們不清淨和受到迷惑的心識,就會得到淨化,慢慢就能展現出清淨的五種智慧。這五種智慧會如何展現?五智開展成佛後,我們還要做什麼呢? 第四法——惑顯智,一一述說。   ◎本書特別收錄——心識與本智,問答中有甚深口訣   本書最後針對第四法「惑顯智」,特別收錄了創古仁波切1998年在德國開識的「心識與

本智」,能讓你對於八識有更清楚的認識,還有對於我們都具有的本智——如來藏,也就是成佛的潛能有更深入的瞭解,進而瞭解如何透過修持顯化我們本有的智慧潛能。此次開示的最後,還有非常詳盡的問答,在仁波切的答問中,隱含著仁波切甚深的修持口訣,仔細閱讀,才能找到仁波切珍貴的修持錦囊喔!   未來的弟子,閱讀我的著作   就像見到我一樣,毫無區別——岡波巴(1079-1153)

禪觀修學指引:漢傳禪修次第表解

為了解決佛教法子意思的問題,作者釋繼程 這樣論述:

漢傳禪法有修行次第嗎?如何掌握修行條件和禪觀要領? 繼程法師最系統完整的禪修開示   繼程法師以〈禪觀修學次第簡表〉、〈具足正見表〉,   詳解漢傳禪修的次第、思想內容與方法運作。   讀者可依此掌握修行之道,透過禪修顯發內在的智慧與慈悲,   舉手投足自然流露禪心,生活日日好日,   效法歷代祖師於菩薩道上勇往直前,直至圓滿成佛。   ●以禪修次第表建立漢傳禪觀系統——繼程法師   許多人都對漢傳佛教的禪法有一極大的誤解,認為漢傳禪法沒有系統;然而實際情況並非如此,甚至恰恰相反。漢傳禪法的系統其實是最完整的,單單看天台宗的二十五方便,或是《小止觀》、《六妙法門》述及的修行次第與方法

,即可窺見這個完整系統的雛型,至於更深廣的《禪波羅蜜》、《摩訶止觀》,所呈現的則是更加完備的系統了。   直至禪宗出現後,才將如此繁瑣而豐富精彩的內容簡化,所以在六祖惠能大師的《六祖壇經》裡,他提出的是非常簡單的禪修理論,而且他不單是在理論上化繁為簡,在修行的方法上亦如是。但化繁為簡的前提,是以上述豐富深廣的內容為基礎,若非如此,簡化就有可能產生偏差的現象,或將修行導入誤區。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必須很有系統地學習漢傳佛法的止觀法門,爾後奠基在這個完整系統之上,再將中國佛教開發出的禪法與之貫通,如此一來,才是漢傳佛教完整的禪法。   漢傳禪法的系統不但完整且次第分明,卻還有不少人在修行中誤入了歧

途,這就是只看到它「簡」的部分,而忽略了「繁」的基礎,所以藉著這次機會,我們就把繁簡貫通,將完整的系統重新建立起來。雖然我製作的這張簡表,仍無法涵蓋整體,不過已足以將漢傳佛教禪法的重要觀念及系統,做一簡單介紹。   具備正知見   我將〈禪觀修學次第簡表〉分為兩部分,一是「方便」,二是「正修」。所謂的方便,是指在進入正修前,所需具備的各種條件,這些條件有的與實際用功直接相關,有的則涉及日常生活層面。後者乍看和修行用功沒什麼關聯,但其實非常重要,因為如果日常生活沒有具足修行的先行條件,進了禪堂就會發現很多工夫都用不上去,而且妄念特別多,這是大部分初學禪法的同學會遇到的問題。   而在進入方

便與正修前,還有一個更重要的條件,即是禪修所依的原理,也就是諸位所具備的知見究竟屬不屬於佛法。我把正見視為禪修最重要的首要條件,所以我根據印順導師的《佛法概論》,製作了一個〈具足正見〉的表格。   具足正見的重要性,在於提醒修行必須依佛法而修。假如不是依佛法的正見而修,則所修的禪法未必能引導你趨向佛法的終極目標。   佛法的終極目標是什麼呢?解脫生死。佛陀覺悟真理後,認為佛法的主要作用和學佛的目的,就是為了解脫生死,所以在傳授佛法時,便是以解脫生死為學習的終極目標。假如不具備這個正見,很可能修到最後,你會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要修行,或是為什麼要解脫生死。   很多學禪的人,由於忽略且缺乏正見

的引導,即使很用功,卻容易迷失修行方向,被一些身心變化和神祕體驗所誤導,產生修行的障礙,甚至走入偏差的道路。這種現象不只出現在非佛法的禪修裡,有些打著佛教名義的禪修課程,也有類似的問題,問題的癥結都在於沒有建立正見,導致修行目標不明確,由此可知,具足正見有多麼重要了。   坊間有不少禪修課程,由於忽略具足正見的重要性,只把重點放在談方法、談體驗上,這些方法和體驗是共世間的禪法,也就是共外道法,修行方向很容易偏差。如何避免走入偏差?關鍵在於建立正見。因此,我在製作〈禪觀修學次第簡表〉時,就把「具足正見」放在首要第一條,以強調重要性。   天台止觀法門的學習,總是先以相當大的篇幅談論理論,即先

建立正見,接著再談發願、發心,也就是如何建立正確的目標。我曾在禪修課程向同學談及此,很多同學後來反映,因為有此理論的引導,他們禪修確實比較有明確的方向和目標,修行過程也獲得了明顯的受用。所以這一次課程的開示,我希望也能就這個部分,有充分的時間好好地分析、講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