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戰台灣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冷戰台灣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JohnleCarré寫的 此生如鴿:間諜小說大師勒卡雷的38個人生片羽(修訂紀念新版) 和田飛龍的 抗命歧途 香港修例與兩制激變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後冷戰時期台日特殊關係發展分析 - 台灣國際研究學會也說明:183-200, Summer 2007. 後冷戰時期台日特殊關係發展分析. 蔡東杰. 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副教授. 摘要. 儘管美國可說是近半個世紀以來,迄今影響日本與台灣對外關係.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木馬文化 和新民主出版社有限公司所出版 。

國立政治大學 台灣文學研究所 崔末順所指導 翁智琦的 反共所繫之處: 冷戰前期臺港泰國民黨報紙副刊宣傳研究 (2019),提出冷戰台灣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文化冷戰、宣傳研究、副刊研究、國民黨報紙、反共文藝、區域研究。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中山大學 中國與亞太區域研究所 林文程所指導 林揚庭的 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兩岸領導人兩岸政策之研究 (2018),提出因為有 改革開放、兩岸領導人、兩岸政策、兩岸關係、中國大陸的重點而找出了 冷戰台灣的解答。

最後網站蔣經國的台灣時代:中華民國與冷戰下的台灣 - Readmoo則補充:《蔣經國的台灣時代》電子書- 本書以三大篇十個章節的篇幅,從軍事情報、政工、白色恐怖、外交、台獨運動、民主化、本土化、民生與經濟建設、兩岸關係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冷戰台灣,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此生如鴿:間諜小說大師勒卡雷的38個人生片羽(修訂紀念新版)

為了解決冷戰台灣的問題,作者JohnleCarré 這樣論述:

間諜小說大師勒卡雷唯一自傳 倘若他的小說是真實世界不為人知、黑暗的那一面, 他的自傳便是真實人生與黑暗世界的灰色重疊。     ☆《冷戰諜魂》的利馬斯、《榮譽學生》中的傑里•威斯特貝……令人難忘的悲劇英雄經典角色的原型人物從何而來?   ☆《女鼓手》中的以巴對抗、《蘇聯司》裡蘇聯的改革開放……故事靈感來源與取材過程   ☆勒卡雷與諾貝爾文學獎最近的距離   ☆深入險地,與人道救援組織、戰地反抗軍、「恐怖分子」、黑幫老大訪談交涉的親身經歷   ☆間諜小說的真實與虛構……   所謂愛國與叛國的一線之隔,間諜任務與作家的良心拉扯,盡在其中。     ——

嚴格來說它甚至不像一本自傳,至少不是你我想像中那種、從童年經驗娓娓道來,一直講述到他如何踏進又離開英國情報單位、如何靠著寫作功成名就的制式自傳。     全書38個章節,勒卡雷訴說了人生中最令他印象深刻、影響他寫作至深的經歷——     首度談到自己對世紀間諜金•費爾比的看法;他諸多個性鮮明、設定生動的角色來源,他的小說改編成電視電影的經歷,與好萊塢知名演員、導演、編劇打過的交道……     與戰地記者大衛•葛林威溜進烽火漫天的金邊(間諜小說家說這是他第一次真實感到子彈從頭上飛過)。在那裡勒卡雷結識了英勇的法國女子伊薇特•皮耶波利,她與情人在金邊開運輸公司,平常用飛機運

毒品或寶石,戰時偷渡烽火孤兒出來並為他們向法國領事館申請庇護,她堅稱:「他們全是她生的孩子,都是法國人。」這段經歷提供了他《榮譽學生》裡的一個角色、一段場景,伊薇特的人生則催生了他動人的《永遠的園丁》女主角。     諸如此類的故事,有些令人感到驚奇、不可思議;有些令人潸然淚下或呀然失笑。訪談遭美國刑求關押、最後無罪開釋,與《頭號要犯》男主角命運相似的所謂「伊斯蘭恐怖分子」、親眼直擊《使命曲》裡非洲軍閥角力真實情況、《蘇聯司》裡俄羅斯改革開放經驗的觸發……     作家的生命與經歷,和他關注的戰爭、歷史重疊;倘若他的小說是真實世界不為人知、黑暗的那一面,他的自傳便是真實人生與黑

暗世界的灰色重疊。     這些經歷中,勒卡雷無可避免地以頗具分量的篇幅寫下了他的童年:他身為騙徒的父親、感情冷漠的母親。     「逃避與欺騙是我童年非有不可的武器。青少年時期,我們都是某種間諜,而我卻早已是退役的老兵。情報世界擁我入懷的時候,感覺就像回到家一樣。」   「格雷安‧葛林告訴我們,童年是作家的存款簿。若以此來計算,我生來就是個百萬富翁。」   這次,我們終於看到文學界的百萬富翁與成功企業家,坦承向世人分享他最珍貴的財富。     ※本書初版為木馬文化《此生如鴿:間諜小說大師勒卡雷的40個人生片羽》   本書特色     ☆ 勒卡雷唯

一親筆回憶錄   ☆ 特別收錄,作者親撰台灣版序   ☆ 台灣各界推崇紀念文   各界推崇紀念     郭重興(讀書共和國出版集團社長)   他是我心裏的一座大山,他那些故事和人物五十多年來一直陪伴著我,給我快樂也帶來悲傷。對我來說,他亦師、亦父亦友。如今山倒了,我頓失憑藉,所幸文學還在、小說還在。除了感謝,真不知還可以說些什麼。     李靜宜(翻譯家、東美文化執行長)   在翻譯寫作與閱讀的漫長旅程裡,勒卡雷是恆常的存在。那幽深的文字雖然繁複纏結如迷宮,但也像一束稀微卻不滅的光,穿透心性深淵,讓人再也無法自欺欺人。謝謝勒卡雷,讓我在文字裡找到了自己。

    顏擇雅(作家)   他當然是寫冷戰的最厲害作家。難得的是,冷戰結束他並沒選擇金盆洗手,而是與時俱進。每本新作都換一個題材。   柏林圍牆倒塌後,他有好幾本書是寫跨國企業的邪惡。《永遠的園丁》寫製藥商。《the Mission Song》寫礦產商。《Single and Single》寫專門幫人成立紙上公司打通洗錢管道的倫敦顧問業。《夜間經理人》寫軍火貿易。另外,《頭號要犯A Most Wanted Man》寫反恐戰爭。二○一九出來的最後一本,第二十五本,《Agent Running in the Field》寫到英國脫歐與烏克蘭。他寫後冷戰的成績並不亞於他寫冷戰。

  大概,歐美菁英最關心哪一類的國際新聞,他就會寫到哪裡。但是,全球化結束了,如今我們已進入第二次冷戰。台灣與香港可能就是新的柏林。勒卡雷在此時過世,誰會是新的勒卡雷?     詹正德(影評人、有河書店店主)   沒有人比間諜更明白冷戰時代種種對人性的試煉與摧殘,沒有人比勒卡雷更明白間諜這份工作對人性的洞悉與提昇,而如今他走了,「冷戰」這個名詞或許才是真真正正地走入歷史了。     施清真(譯者)   閱讀勒卡雷的小說如同步入霧濛濛的迷陣,你不知孰善孰惡、孰是孰非,因為世間的善惡,原本就不是黑白分明。你隨著勒卡雷的佈設前進,各個轉角都是驚喜,呈現人性種種面向,行至終點,

你會想要再來一回,自此離不開勒卡雷扣人心弦的小說世界。     張惠菁(作家/衛城出版總編輯)   勒卡雷的小說不是那種很輕、很隨意就可以進入的世界。初讀會有一點門檻,那門檻往往首先是細節的。你看著他一塊磚一塊磚地蓋出通道來,還不知道他要把你引往何處去。於是或許你會開始想,值得嗎?我還要跟隨他多久,才能進入那個世界呢?我是不是把時間拿去追「愛的迫降」就好了呢?   在那樣的開始時,你要有一點盲信。你要把自己的感官敞開給他的文字。跟著他去想像,倫敦濕冷的空氣,陰暗大樓裡的房間,拿著昨天的報紙做暗號跟蹤你的人。你要花一點時間越來越進入那世界,直到你意識的瞳孔適應那光線。   然

後,你就會開始看見。那時,我認為,勒卡雷給予你的回報將是無可取代的。一個巨大的世界,一種專屬的閱讀樂趣,會在跨越起初的困難門檻之後抵達。   如果是作為閱讀勒卡雷的第一本,我覺得《冷戰諜魂》是個好的起點。長度適中。這本是勒卡雷最早期的成功之作,想必也是很有感情的一本,因為後來勒卡雷在五十年後又為這本書寫了續集—《間諜身後》。那時他會從老去間諜的視角,把五十年前的故事說一次,在一個價值觀已然改變的時代,回頭問當初所作所為是否真的出於正義……。對,勒卡雷的世界就是這麼複雜。     龍貓大王通信(影評、粉絲頁「龍貓大王通信」)   說實話,勒卡雷執筆五十八年,而早從八○年代後期開始

(他五十多歲時),他平均最慢三年就會出一本書,這種高速創作力與內容品質的高水準,很難想像出自一位人生已經步入晚年的作者(史蒂芬金有時都會偷懶了)。勒卡雷的逝去,不只是文壇的損失、是影壇的損失(我們只能重複翻拍史邁利了),但最重要的,是往後再也沒有人提醒我們,冷戰與人心,永遠比任何一個凜冬都要冷。     路那(台灣推理作家協會成員)   一九九一年蘇聯解體,冷戰宣告終結。在後冷戰的年代,間諜看似已然不合時宜。然而勒卡雷面臨這樣的「生存危機」時,卻直白地指出,只要世界上還有秘密,間諜便永不止息:「你們的職業絕不過時」,史邁利對聆聽他講演的後輩情報員這樣說。事實證明他是正確的:就在去年

,「新冷戰」的呼聲再起,情報員色誘與被捕的新聞又開始登上版面—只是遺憾地,我們再也看不到勒卡雷會如何以他洞察世事的眼光,寫出這些新聞背後那亙古不變的愛與殤。     朱宥勳(作家)   勒卡雷的小說,表面上寫的是最陰暗最不能見光的角落,內裡卻涵藏了光亮世界的一切不堪。我們不是間諜,但我們也都活在背叛與夾殺裡;我們沒有活在小說裡,卻也日日因為語言而傷害人,或被傷害。他每一次寫到間諜如何在審訊過程中彼此誤導的場景,就再一次提醒我文學的本質:說話與聽話,原來是那樣一件「在刀口上遊走」的事情。     李志德(鏡文學副總編輯)   勒卡雷走了,但圓場老總、史邁利、彼得.紀堯姆、

比爾.海頓和見首不見尾的卡拉……他們會一直在那裡,展演著國家與國家、群體與群體鬥爭的真實面貌。套上人間詞話的句式:間諜題材到勒卡雷「眼界始大,感慨遂深。」正是他,把大眾娛樂的間諜小說,變成了知識分子的間諜小說。     【全球讚譽】   「間諜小說家第一人。」――格雷安・葛林 Graham Greene   「文學巨人,人道主義者的心靈。」――史蒂芬・金 Stephen King   「不只是偉大作家,更深富卓識遠見。」―― 保羅・科爾賀 Paulo Coelho

冷戰台灣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訂閱【少康戰情室】https://bit.ly/2sDiKcZ
完整版HD集數快速找➔https://bit.ly/2Etctbf
【少康重返國民黨選總統!】https://pse.is/39r2t6
【誰來feat.趙少康】全新特企點我看➔https://pse.is/38ehnc
【新聞翟急便】特別企劃➔https://bit.ly/2JiJgoA
趙少康X陳文茜談國際➔https://reurl.cc/4my5pY
美國下一步怎麼走?➔https://bit.ly/3qlGCig
少康談美豬議題➔https://bit.ly/2VqaSdD
兩岸關係怎麼辦➔https://bit.ly/3qmFmeI
關心新冠肺炎疫情➔https://bit.ly/2tXmOJU
頻道LIVE直播專區➔https://reurl.cc/5qokMR
中美台緊張關係➔https://reurl.cc/q8mzZR
少康戰情室每週精彩回顧➔https://bit.ly/2JiKS1C

●鎖定TVBS TV 56台首播
●按讚【少康戰情室】fb粉絲頁:http://bit.ly/2fMs1us
●【新聞翟急便】fb粉專馬上按讚:https://www.facebook.com/realmicrophone/

《少康戰情室》YouTube頻道,部分影片因版權限制以致海外地區無法觀看,造成不便敬請見諒。歡迎海外觀眾鎖定網路獨家影片。

#少康戰情室 #趙少康 #誰來feat趙少康 #TVBS #新聞翟急便 #超錢新聞 #翟翾 #錢子

反共所繫之處: 冷戰前期臺港泰國民黨報紙副刊宣傳研究

為了解決冷戰台灣的問題,作者翁智琦 這樣論述:

本文作為文化冷戰史的研究,透過檢視冷戰前期(1950-1971)的國民黨報紙副刊,討論臺灣《中央日報》、香港《香港時報》以及泰國《世界日報》在這段期間反映了何種反共宣傳修辭。宣傳作為隱蔽的修辭,本文試圖探究的便是它所繫之處。本文題目「反共所繫之處」,參考自法國歷史學家皮耶・諾哈(Pierre Nora,1931-)的《記憶所繫之處》(Les Lieux de memorie)一書。書名原文Lieu,字義為地方、場所,它並非一個具有具體空間與地點的「地方」,它可以是地理上的地方,也能是各種意義上的「地方」。諾哈對法國史上的各種「地方」如何被述說的思考,提供本文在理解「反共」如何被生產、建構、傳

承,進而影響當今社會的觀察。反共究竟如何被記憶,並且持續地再利用?反共作為冷戰記憶,它又是以何種姿態被維繫在各種「地方」?反共雖看似一種立場明顯的政治主張,然而它的內容有其複雜與曖昧不明之處,這些又該如何感受?本文好奇的是,戰後的國民黨政府如何接受美國的文化冷戰宣傳,並與美國介入政局的舉措產生抗拒、協商的關係,使得國民黨政府的反共政策在臺灣、香港以及泰國有著因地制宜的在地性,是本文的討論目標。具體而言,本文以「冷戰」以及「反共」兩個面向切入,希望跳脫傳統文化冷戰史以美、蘇為中心的研究,而是以受援助國如何回應美援為焦點。因此,本文關注報紙副刊如何透過節慶以製造愛國的修辭,而國民黨政府與美國又是如

何在副刊中共構一場又一場的宣傳戰。

抗命歧途 香港修例與兩制激變

為了解決冷戰台灣的問題,作者田飛龍 這樣論述:

透視修例風波,探討香港前景   依據憲法學和政治學原理,條分縷析地批駁「佔中」、反修例中出現的挑戰「一國兩制」底線的種種謬說,剖析有關特區政府自治緊急權、反蒙面法和高院裁決的各種爭議,正本清源,激濁揚清,從法理上糾正坊間流行的錯誤認識。   本書把修例風波置放於一個宏大的特定時間、空間節點來考察,從香港社會固有的深層次矛盾說起,談到「一國兩制」新憲制秩序下的尶尬局面,從香港本土主義的嬗變談到港獨蔓延中的台灣因素,從中美間政治、經貿較量談到大國關係夾縫中生存的香港,把觀察香港問題的視角提升到一個必要的新高度。 本書特點   學術價值在於作者對“一國兩制”香港實踐的理性探索,在於對新時期中

央對港政策的創新性學理解說與對策思考。抱持對”一國兩制”方針的真誠信奉和維護,該書勇於直面“一國兩制”實踐中的深層次問題,勇於觸及頂層設計和對港工作中的敏感問題,善於從理論上闡釋充滿挑戰和困擾的社會疑難問題,以批判性創意思維給予理性歸納和提升。   【核心賣點】   第一本深度剖析修例風波的理論著作 作者簡介 田飛龍   北京航空航太大學高研院/法學院副教授,一國兩制法律研究中心執行主任,碩士生導師,北京大學法學博士(2012),香港大學法律學院Leslie Wright Fellow(2014-2015)。   主要研究方向為憲法與政治理論、行政程序法、港澳基本法、全球治理與憲制

。兼任北京市人民政府行政覆議委員會專家委員、全國港澳研究會理事、中國法學會海峽兩岸關係法學研究會理事、北京黨內法規研究會常務理事、北京台港澳交流促進會理事、中國人民大學台灣法律問題研究所研究員、中央社會主義學院統一戰線高端智庫駐站研究員、人民日報海外網智庫特聘專家、香港“一國兩制”青年論壇副秘書長以及澳門濠江法律學社理事。譯有《聯邦制導論》、《美國革命的憲法觀》等10部。著有《現代中國的法治之路》、《香港政改觀察》、《政治憲法的中國之道》、《後佔中治港:法理與政治》等5部。“政治憲法學”流派青年學術代表、政府諮詢專家和公共專欄作家,具有較高的學術與社會影響力。   序言 “

一國兩制”關鍵性挑戰的創意闡釋 饒戈平 導言 修例風波,驚起眾生 第一章 運動背景:新冷戰、台灣因素與香港本土 第二章 運動過程:反法治、勇武化與底線挑戰 第三章 自治緊急權、反蒙面法與高院裁決 第四章 外部干預:聯合聲明與美國涉港立法 第五章 警權合法性、區選逆轉與融合式治理 第六章 “一國兩制”新氣象:港澳比較與啟示 第七章 以治理為中心:中央治港方略解讀 第八章 重讀香港:城市性格與國家理性 結語 “一國兩制”進入下半場 序 “一國兩制”關鍵性挑戰的創意闡釋     窗外飄着北京罕見的漫天大雪,電視裏不斷播送防控新冠病毒疫情的新聞,整個寒假幾乎都在封閉狀態中度過,已經十多天沒出家門

了。我埋首在田飛龍文稿的閱讀中,每每掩卷沉思,回味着這部新作《抗命歧途-----香港修例與兩制激變》傳遞的學術信息。     2019年,對實施“一國兩制”的香港而言,的確是一個始料未及、意味深遠的不尋常年份。一場涉及逃犯移交條例修訂的爭議竟然引發出回歸以來最大規模的反政府政治運動和暴力騷亂,嚴重破壞了香港的社會秩序和法治,矛頭直指“一國兩制”原則底線,改寫了香港政治版圖;嚴峻局勢曠日持久,深遠影響令人憂慮。香港市民、內地民眾在驚諤、痛心的同時,也都在思考這場運動的來由和影響,思考香港何去何從,都更加關注中央對港政策和“一國兩制”的未來走向。當此關鍵時段,如何向社會民眾提供一個有關這場運動的令

人信服的理性解說,如何揭示表象背後的深層次原因和本質,引導民眾尋求解困危局、爭取光明前景的路徑,責無旁貸地落在了有良知、有責任感、有能力的學者身上。從歷史上看,但凡一次重大事件之後,通常都會湧現出一批有關該事件的學術著作,為歷史留下一道理性光輝,而這恰恰也是學者的責任所在。內地青年學者田飛龍正是在第一時間交出一份應景的答卷。     飛龍的新作《抗命歧途-----香港修例與兩制激變》可說是最早在香港出版的總結、反思這場運動的學術專著之一,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內地部分青年學者的觀點。但該書內容又不限於反修例運動,還包括對新時期“一國兩制”和基本法的再學習和再認識。全書共有八章,前五章構成一個集束羣,

聚焦於對反修例運動的觀察和思考,後三章構成一個集束群,聚焦於對”一國兩制”下香港治理的總結和建言;兩部分前後呼應,相互關聯。作者試圖從香港內外雙重視角,以法學與政治學方法,對這一場反體制的社會運動加以深度剖析,對“一國兩制”憲制原理予以反思重構,並提出運動後期治理與新時代“一國兩制”發展的若干對策思考,有鮮明的現實意義和學術價值。相信該書的出版會引起社會各界的關注。     反修例運動發生在回歸22年的香港,但其誘因、衍變、後溢效應卻是遠近、內外多種因素合力作用的結果,絕不限於香港。該書把反修例運動置放於一個宏大的特定時間、空間節點來考察,從香港社會固有的深層次矛盾說起,談到“一國兩制”新憲制

秩序下的尷尬局面,從香港本土主義的嬗變談到港獨蔓延中的台灣因素,從中美間政治、經貿較量談到大國關係夾縫中生存的香港,把觀察香港問題的視角提升到一個必要的新高度。該書依據憲法學和政治學原理,條分縷析地批駁了“佔中”、反修例中出現的挑戰“一國兩制”底線的種種謬說,剖析有關特區政府自治緊急權、反蒙面法和高院裁決的各種爭議,正本清源,激濁揚清,從法理上糾正了坊間流行的錯誤認識。特別是針對英國從《中英聯合聲明》中引申出的“監督權”之說,以及美國國會涉港立法所依託的“長臂管轄權”之說,進行了針鋒相對的辯說和反駁。該書有關香港警權正當性的論述,有關影響區議會選舉的六大因素的歸納等等,更是論證充分、擲地有聲。

人們從全書構思嚴謹的每一章中都不難發現令人眼前一亮的精彩論述和獨到觀點,都可以看到研究成果的理性光輝和專業擅長。     在我看來,該書更大的學術價值在於作者對“一國兩制”香港實踐的理性探索,在於對新時期中央對港政策的創新性學理解說與對策思考。抱持對“一國兩制”方針的真誠信奉和維護,該書勇於直面“一國兩制”實踐中的深層次問題,勇於觸及頂層設計和對港工作中的敏感問題,善於從理論上闡釋充滿挑戰和困擾的社會疑難問題,以批判性創意思維給予理性歸納和提升。對於既有的“一國兩制”學說,作者致力於堅守與創新的結合,處理好繼承與發展的關係;不是靜止孤立地談論“一國兩制”、重複現有結論,而是通過對港式資本主義的

深度反思、對“一國兩制”方針的再學習、再領悟,把香港實踐置於國家憲制秩序和經濟發展全局的宏觀視野來考察。作者指出反修例運動的後期治理與香港繁榮穩定的重建,將考驗國家治理智慧與香港自身的高度自治能力。作者斷言“一國兩制”將由此決定性地轉入了中央權力合法進場、香港管治改革及社會重建的“下半場”。他預言,“香港實施‘一國兩制’已經出現了從‘分立模式’的 1.0 版本向‘融合’模式的 2.0 版本的轉型”,“我們將以審慎的客觀立場期待‘新香港’的理性塑造與二次騰飛”。從這一部分的娓娓論述中,人們不但能深切體驗到作者那種基於理性思考的積極向上的世界觀,而且能感受到一股撲面而來的理論清風,讓人耳目一新、久

久回味,能夠啟發、引導人們進入更宏大的“一國兩制”學術研究空間,推動香港研究邁向一個新的理論階梯。     看起來我對田飛龍的新作似有不吝褒獎之嫌,但這並非意味着我對他書中的所有觀點都表示贊同,也沒有這種表態的必要。事實上,該書的某些新概念、新論斷確有尚待商榷之處,個別推理論證也還需要更嚴謹、更充實一些。但這些似都無關宏旨,這裏且不予細說。對一個重大歷史事件的觀察和評價,從來很難取得完全一致的看法,見仁見智,各持己見,實屬正常,當予包容。在這裏,重要的不在於各自的見解是否一律,而在於是否共有對國家、對香港的責任感,是否共有對事實、對法律的尊重,是否贊同學術探索的科學態度。這恰恰也是我欣賞認可飛

龍新作的理由所在。飛龍新作最能打動人心的,或許是他對“一國兩制”不容置疑的擁戴之心,是他熱情洋溢的理性真誠,是他執着探索的學術勇氣,是他高度抽象的思維能力。對於一個年輕學者而言,這些品行和素質恐怕是比他的研究成果更被人看重的地方。     內地學界研究港澳問題的學者不多,年輕人更屬鳳毛麟角。飛龍的專長本在憲法學和政治學,是內地“政治憲法學”流派年輕學者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對“一國兩制”香港實踐的觀察、學習源於北大讀研期間,但正式介入研究是從2014年香港大學訪學聚焦“佔中”主題開始的,距今不過五六年時間,而其論著的高產出、在媒體上的出鏡率,使他成為近年來廣受內地和港澳關注的一位青年學者。飛龍屬於

天資加勤奮一類的青年才俊,在同齡人中具有超凡的理性思維能力,才思敏捷,文筆犀利,出手快,產出高,學術潛力大。讓人對他刮目相看、得以脫穎而出的,往往是他深厚廣闊的理論功底,順暢嚴謹的邏輯思維,運用自如的語言能力。飛龍出道時間不長,書生意氣,揮斥方遒。雖然他的一些觀點難免略顯稚嫩,尚待商榷,甚至曾遭人物議,但是他真誠的使命感,執着的學術探討勇氣,卻是難能可貴、誠堪嘉許的。相信飛龍能夠一秉謙恭謹慎、博采約取、精益求精的科學態度,再接再厲,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為中國的憲法學與“一國兩制”理論研究做出更多貢獻,取得更大成就。     年初飛龍請我為他的新書作序,我不揣冒昧,匆匆命筆,擬就上述文字,願與飛

龍引為共勉。         饒戈平 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 全國港澳研究會副會長 2020年2月於北京大學燕園

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兩岸領導人兩岸政策之研究

為了解決冷戰台灣的問題,作者林揚庭 這樣論述:

面對中國崛起的威脅,如何藉由提升兩岸關係,促進兩岸之間經貿往來、國家安全、社會交流,是攸關臺灣未來生存與發展的重要關鍵。本研究針對中國改革開放以來中共歷屆領導人(包含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習近平)對臺政策進行探討,希望藉由中共歷任領導人之對臺政策之思維,解析大陸對臺政策對臺灣所產生的影響;續而探究臺灣不同時期政府(包含蔣經國、李登輝、陳水扁、馬英九、蔡英文)的兩岸政策變遷,期能對於兩岸關係的互動和發展建立對照、比較的基準,盼能對於中國大陸對臺政策與兩岸關係的發展趨勢有更清楚瞭解。研究發現兩岸在競合的歷史過程中,原本臺灣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各層面的發展程度遠優於大陸,但隨著大陸改革開放

後經濟起飛,大陸在各領域的發展程度已突飛猛進,有些部分甚至已經超越臺灣;加上臺灣長年的政治惡鬥,導致經濟發展面臨停滯的困境,年輕人低薪、就業困難的問題日益嚴重。臺灣如何開創有利國家發展的國際環境,建立與中國大陸良好的兩岸關係,營造有利於我國經濟發展之國際環境,臺灣必須更有更開放的措施與積極的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