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配正義程序正義匡正正義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分配正義程序正義匡正正義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美國公民教育中心寫的 超級公民:正義 和財團法人民間公民與法治教育基金會的 正義:教師手冊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法治教育| 課綱內容 - 大安國中也說明:法治教育,旨在培養現代公民之法律基本素養,包括能實踐公平正義之理念、認識法律與 ... 在資源、責任的分配(分配正義)、或在錯誤與傷害的糾正與彌補(匡正正義),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五南 和五南所出版 。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社會與區域發展學系碩士班 曾慧佳所指導 陳奕廷的 民主基礎系列叢書《認識正義》運用於國小高年級之教學歷程行動研究 (2018),提出分配正義程序正義匡正正義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民主基礎系列叢書、正義、思考工具、國小高年級、班級經營。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社會與區域發展學系碩士班 曾慧佳所指導 陳佩琦的 「民主基礎系列叢書」運用於國小六年級學童 「正義概念」教學歷程之探究 (2016),提出因為有 民主基礎系列叢書、正義概念、國小六年級、教學歷程的重點而找出了 分配正義程序正義匡正正義的解答。

最後網站大 生你的公民素養夠了嗎?-公平與正義則補充:大㈻生你公民素養了沒-案例分享. 何謂正義. 分配. 正義. 匡正. 正義. 程序. 正義 ... 分配正義. 以公平合理的方式分配事物,可能是利. 益,也可能是負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分配正義程序正義匡正正義,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超級公民:正義

為了解決分配正義程序正義匡正正義的問題,作者美國公民教育中心 這樣論述:

  ★繼「挑戰未來公民」、「民主基礎系列少年版」之後,又一最新系列「超級公民」,延續討論正義、隱私、權威、責任四主題,培養孩子的公民素養。   ★正義分為程序正義、匡正正義以及分配正義,現在的社會到底哪個不正義?孩子能否自己判斷?如何成為一個正義的社會?   馬丁‧路德金恩博士(Martin Luther King, Jr.,1929 年~1968 年)於1963 年8 月28 日在林肯紀念堂台階上發表〈我有一個夢想〉的演說,呼籲世人重視正義的訴求撼動人心。他所說過的這段話,直至今日仍然鼓舞著我們。我們時常有機會看到公平或不公平的事,正義的問題在生活中處處可見。   不管新聞媒體、娛樂節

目、政府施政作為及其他領域中,俯拾皆是。美國憲法的前言指出,政府的主要目的就在建立一個公平的國家。美國公民對國家的「效忠誓詞」(the Pledge of Allegiance)最後一句更是強調,「人人享有自由與正義」(with liberty and justice for all)。   正義的中心思想就是公平(fairness)。大家都知道要捍衛正義,但是很多時候卻難以判斷怎樣才算公平。本書的目的就是要教你分析各種情形,做出符合正義的決定。你會學到一系列的「思考工具」,幫助你應對各種正義的難題。   什麼是正義?如何判斷一件事情公不公平?   這本書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增進你的判斷能

力。大家都知道,公平是正義的根本。可是,我們生活周遭,處處可見不公平的現象。譬如:分配上有人可能沒有獲取他/她應得的部分;有人則沒有得到公平的機會,去主張自己的意見;或者有人對於他/她錯誤的行為,受到了不公平的處罰。   正義分為三種:分配正義、匡正正義、程序正義。本單元概略介紹三種正義,教你區分三種正義,並了解區分正義的好處,同時懂得分辨日常生活大大小小的事情,屬於哪一種正義。   編者簡介 財團法人民間公民與法治教育基金會   2003年,財團法人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與中華扶輪教育基金會、台北律師公會共同組成「法治教育向下扎根特別委員會」,正式取得美國公民教育中心授權,在臺灣翻譯出

版「民主基礎-權威、隱私、責任、正義」系列叢書,並開始培養種子律師到校園推廣相關理念和課程。   2006年,為擴大參與層面,中華扶輪教育基金會將「法治教育向下扎根」執行工作交棒,民間司改會即運用美國金士頓公司孫大衛先生之一部分捐款成立「法治教育向下扎根中心」,將金士頓公司期望用於人權、法治等相關教育推廣工作之捐款款項專款專用,持續深入在國內校園及社區推廣民主法治的理念。   2010年歲末,為回應社會各界的期待,並加速提升臺灣公民與民主法治教育的廣度與深度之理想。民間司改會、扶輪社、教育界、律師界,以長達一年多的時間,號召超過兩百多名的民間人士及單位共同捐助發起、籌備並募集新台幣三千萬基

金,於2011年12月正式成立了全國性的「財團法人民間公民與法治教育基金會」。   我們深切期盼藉著本會的成立,能夠凝聚更多元的民間力量,共同打造及深耕我國公民與法治教育的基礎工程-人人重視且具備公民與法治意識與涵養,並參與實踐,讓我國的公民與民主法治素養邁向嶄新精進的里程。   出版緣起‧推薦序‧序言 簡介 第一單元 何謂正義? 第一課 正義的議題有哪些類型? 第二課 美國立國文獻如何促進正義? 第二單元 分配正義? 第三課 分配正義的思考工具? 第四課 州政府應該如何分配補助款? 第五課 如何達成公共教育的分配正義? 第三單元 匡正正義? 第六課 匡正正義的目的

? 第七課 匡正正義的思考工具? 第八課 匡正正義應該考量的價值與利益? 第九課 評估匡正正義? 第四單元 程序正義? 第十課 為何程序正義很重要? 第十一課 如何評估程序是否公平? 第十二課 程序正義應該考量哪些價值與利益? 第十三課 評估程序正義?   序   《民主基礎系列》介紹四個概念,這四個概念構成了美國憲政體制政府的基礎:權威、隱私、責任與正義。它們不但是了解美國政府基礎必備的關鍵詞,也是用來評估民主國家和非民主國家之間差距的重要因素。   自由與其他價值是立國的基礎,為了維護它們,我們必須付出一些代價,或承擔一些責任。很多時候我們需要在相衝突的價值和利益之間做出困難的

選擇。在這套課程中,我們將有機會針對涉及運用權威與保護隱私的情況,加以討論和辯論,也會根據不同的情況,決定應該如何履行責任和實踐公平正義。   你將會學到評估這些情境的方法和概念,也就是所謂的「思考工具」(intellectual tool )。思考工具幫助我們清楚透徹的思考權威、隱私、責任和正義的相關問題,形成自己的立場,並且能提出支持自己立場的理由。   從這套課程習得的知識和技能,有助於解決公共政策或個人每日生活處境所面臨的各種問題。藉由獨立思考、做出自己的結論、以及為自己的立場辯護,我們就能在自由的社會中成為更有效能(effective)且主動(active)的公民。  

第一課 正義的議題有哪些類型?本課目標本課介紹三種正義:分配正義、匡正正義與程序正義。課文中有許多例子,幫助你檢視及討論這些概念。學完這一課,你就能區分三種正義,並且了解區分正義類型的好處。關鍵詞彙分配正義distributive justice益處benefits匡正正義corrective justice負擔burdens程序正義procedual justice檢視有關正義的議題大家都知道正義的核心,就是公平(fairness)。所謂公平,就是平等對待每一個人。不過,從前面法朗士的話可以看出,就算要求大家遵守同樣的法律、用同樣的方式懲罰違法的人,未必就能達到公平。有關正義的問題,往往

涵蓋很多層面,相當複雜,需要仔細分析。首先,必須了解正義的問題分為幾種,處理方式各有不同。現在,請你閱讀下面三個例子,思考裡面的主角有沒有得到公平的對待,再回答「你的看法如何?」的問題,把你的答案跟全班同學分享。珍在週末領到275 美元的週薪,當她得知保羅的工作內容和份量跟她一模一樣,卻拿到410 美元的週薪,珍因此感到不舒服並且憤怒。暴動發生時,祕密警察逮捕漢斯,把他強行押走,關進窄小的牢房。當天晚上,漢斯被帶到一間密室,裡面坐著滿臉怒氣的三個人,他們大約花了10 分鐘問了漢斯一堆問題。就在漢斯搞清楚原來這些人是在審問他後,其中一人拿起木槌,往桌上狠狠一敲:「這個人犯了叛亂罪,把他拖出去槍斃

!」幾個人馬上把漢斯拉到外面,讓他靠著牆,將他當場射殺。作家雨果(Victor Hugo)的小說《悲慘世界》(Les Miserables)中,主角尚萬強偷了一條麵包,給他快餓死的妹妹及外甥吃,他因此被判入獄十九年。你的看法如何?1. 你認為上述例子中的情況,是否公平?請說明理由。2. 你有沒有類似的經驗?或者有沒有看過類似的事情?3. 上述各例與你生活週遭曾發生的事,是否有相似之處?4. 你知道有哪些習俗(customs)、規則(rules)或法律(laws),是為了促進類似這類的正義或公平而制定的嗎?5. 上述有關正義的例子中,有哪些相似與相異之處?請說明理由。 

民主基礎系列叢書《認識正義》運用於國小高年級之教學歷程行動研究

為了解決分配正義程序正義匡正正義的問題,作者陳奕廷 這樣論述:

本研究運用美國公民教育中心出版的《民主基礎系列叢書》,在國小六年級實施「認識正義」及「認識責任」課程前導研究,根據前導研究結果修改教材內容與教學策略,在國小五年級實施「認識正義」課程正式研究。本研究分析前導研究及正式研究「認識正義」授課歷程與結果,提出教材修改方向及教學策略的建議,並探討高年級學生在正義課程後的認知及行為發展,以及研究者的自我省思與改變。前導研究的研究期間為2017年9月中旬至2018年6月中旬,研究對象為臺北市某國小六年級學生共24人;正式研究的研究期間為2018年9月上旬至2019年5月中旬,研究對象為臺北市某國小五年級體育班學生共8人。 本

研究採行動研究,共有「民主基礎系列叢書-第一堂課」、「何謂正義」、「分配正義」、「匡正正義」、「程序正義」、「延宕學習成果」等六個主題,搭配該叢書所提供的思考工具,培養學生系統性思考的能力,並融入在分組討論活動中。教學過程中,運用觀察、訪談、錄影、錄音、日誌、文件蒐集等方式蒐集資料,再將資料編碼,針對研究目的與問題進行省思與詮釋,研究結果如下:一、 民主基礎系列課程適合培養學生系統思考與說理的能力。二、 教師應考量文化因素修改教材。三、 教師應發揮教學自主性適度調整教學策略。四、 思考鷹架有助認知成果。五、 經常複習熟悉思考工具有助運用所學解決難題。六、 學生最常運用分配正義思考工

具。七、 行為表現比紙筆測驗更能展現學生學習成果。八、 諮詢夥伴應連續觀課兩節以上,並知無不言。九、 思考工具表有利班級經營。十、 實施民主基礎系列課程,教師的民主素養也會提升。 基於上述研究結果,本研究對教學實務、學校行政及未來研究提出相關建議,以供教師、教育行政機關及後續研究者參考。

正義:教師手冊

為了解決分配正義程序正義匡正正義的問題,作者財團法人民間公民與法治教育基金會 這樣論述:

  本套叢書之特點,在於利用生活週遭的實例和問題出發,讓讀者認識民主憲政與公民社會中最基本的觀念和原則,並喚醒大眾的問題意識。同時並透過討論、對話的過程,激發受教者批判、反省與思辨的能力。與一般人權或民主法治教育書籍,僅抽象的論述或說明制度的價值或內容者,大異其趣。   本套叢書的另一主要特色為:提供一套問題分析的架構(即Intellectual Tool,譯為「思考工具」),並舉出實例問題引導讀者「辨別」、「描述」、「解釋」、「評估立場」、「採取立場」、「為立場辯護」,協助讀者運用邏輯技巧,發展參與公共議題討論的能力。   作者簡介 財團法人民間公民與法治教育基金會   2

003年,財團法人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與中華扶輪教育基金會、台北律師公會共同組成「法治教育向下扎根特別委員會」,正式取得美國公民教育中心授權,在臺灣翻譯出版「民主基礎-權威、隱私、責任、正義」系列叢書,並開始培養種子律師到校園推廣相關理念和課程。   2006年,為擴大參與層面,中華扶輪教育基金會將「法治教育向下扎根」執行工作交棒,民間司改會即運用美國金士頓公司孫大衛先生之一部分捐款成立「法治教育向下扎根中心」,將金士頓公司期望用於人權、法治等相關教育推廣工作之捐款款項專款專用,持續深入在國內校園及社區推廣民主法治的理念。   2010年歲末,為回應社會各界的期待,並加速提升臺灣公民與民

主法治教育的廣度與深度之理想。民間司改會、扶輪社、教育界、律師界,以長達一年多的時間,號召超過兩百多名的民間人士及單位共同捐助發起、籌備並募集新台幣三千萬基金,於2011年12月正式成立了全國性的「財團法人民間公民與法治教育基金會」。   我們深切期盼藉著本會的成立,能夠凝聚更多元的民間力量,共同打造及深耕我國公民與法治教育的基礎工程-人人重視且具備公民與法治意識與涵養,並參與實踐,讓我國的公民與民主法治素養邁向嶄新精進的里程。   前言 導論 第一課 什麼是正義? 第二課 怎樣分配才算公平? 第三課 如何解決分配的問題? 第四課 怎樣回應錯誤和傷害才算公平? 第五課 

如何以公平方式回應錯誤和傷害? 第六課 怎樣找出真相才算公平?     怎樣做出決定才算公平? 第七課 如何以公平方式找出真相?     如何以公平方式做出決定? 附 錄:主角人物圖案和面具   認識正義 導論 我們在閱讀報紙或看電視時,幾乎每天都看得到所謂不公或不義的事情。例如,個人或團體所受的待遇、某些物品、資源或負擔分配的方式,或嫌犯面臨的審訊。為什麼呢?有一種解釋:人類的社會自始就自然地在追求正義,這一點在許多國家的政治和法律的基本文件都可清楚的看見,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美國憲法」和「獨立宣言」。 正義課程設計的主要目標,在於幫助學生們在檢查正義問題時,了解一些基本原則及考

量,並懂得如何應用,使他們在特定情形中能自行判斷該怎麼做才符合正義。學生不但能逐漸了解正義在日常生活及現代社會中的重要性,更能有效的培養處理正義問題的能力和智慧。 在學習正義的過程中,學生們會了解到正義跟公平幾乎指的是同一件事。每個人在日常生活裡,不管是家裡、學校或社區都會碰到與正義相關的問題。要討論範圍如此廣的問題,課程設計採用常見的分類方式,將正義的問題分為三種類型:分配正義(distributive justice)、匡正正義(corrective justice)、程序正義(procedural justice)。這樣分類的用意是在幫助我們能適當的提問,運用「思考工具」來檢視正義問題並

公平的解決問題。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們可以練習如何檢查不同的問題,進而做出公平適當的決定。第一課    什麼是正義? 課程概述 這一課會學到正義和公平是同一件事。公平可分成三個方面:在團體中公平的分配事物(分配正義)、公平的回應錯誤行為(匡正正義),以及公平的查明真相或做決定(程序正義)。同時也學習把正義的議題加以分類,並運用一組題目(或稱為「思考工具」)來檢驗不同問題和做決定。

「民主基礎系列叢書」運用於國小六年級學童 「正義概念」教學歷程之探究

為了解決分配正義程序正義匡正正義的問題,作者陳佩琦 這樣論述:

本研究採取行動研究,使用《民主基礎系列叢書》對國小六年級學生進行正義概念教學探究,從教學活動設計、教學實踐以及教學後師生省思與成長的歷程分析,並了解學生在正義課程實施後的認知改變及實踐正義行為的情形,以提出相關的研究結果與建議給有志於進行正義概念教學的教師參考。研究時間為2016年9月至2017年6月,教學實施時,透過觀察、訪談、日誌、學習單、錄音等方式進行資料蒐集,再將資料編碼分析,對研究目的與問題進行省思與詮釋,所得到的研究結果如下:1.直接以故事情境帶入思考工具討論,解決教學時數不足問題。2.小組討論透過「認知衝突」有助於概念理解。3.用新聞時事當作素材增加學習興趣。4.思考工具能建立

師生共同語言有助班級經營,並讓學生更理性處理人際問題。5.志同道合的合作夥伴,有助教學效能的提升。基於上述研究結果,本研究針對教學實務提出相關建議,以供後續研究參考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