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十公里免費申請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台中十公里免費申請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王浩一寫的 旅食小鎮:帶雙筷子,在台灣漫行慢食(上下冊合集) 和張學孔,張馨文,陳雅雯的 綠色交通 慢活‧友善‧永續:以人為本的運輸環境,讓城市更流暢、生活更精采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12/1起「市民限定」台中公車綁卡看這裡!各年齡綁卡一看就懂也說明:台中 市前陣子推出公車新政策,將10公里免費的優惠縮減至「台中市民 ... 可申請兒童卡,校園巡迴期間將透過學校發放兒童卡,兒童卡可享雙十公車優惠及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有鹿文化 和新自然主義所出版 。

世新大學 傳播研究所(含博士學位學程) 彭懷恩、陳清河所指導 黃采瑛的 警專學生自我角色認知、形象建構及其與民眾的溝通技巧:體驗式教學研究 (2019),提出台中十公里免費申請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警民溝通、體驗式教育、邀請式語藝、形象建構、悅納異己。

而第二篇論文高雄醫學大學 高齡長期照護碩士學位學程 蕭世芬所指導 葉清軒的 促進老人生活支援照顧服務之探討-以復康巴士交通接送服務研究方案為例 (2019),提出因為有 身心障礙者、復康巴士、成本效益分析、高齡社會的重點而找出了 台中十公里免費申請的解答。

最後網站雙十公車綁卡政策學生族不知僑光科技大學以LINE群宣導則補充:台中 雙十公車,以十公里免費,超過十公里最多扣交通卡十點優惠,但自110年1月1日 ... 處申請地點辦理綁卡作業,以使用明(110)年1月1日起使用綁定卡片即可續享雙十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台中十公里免費申請,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旅食小鎮:帶雙筷子,在台灣漫行慢食(上下冊合集)

為了解決台中十公里免費申請的問題,作者王浩一 這樣論述:

這是一趟比好玩還好吃,比好吃更好看的旅程!   ★王浩一繼《小吃研究所》後,漫行全台灣,慢食力作!   ★56座小鎮,200家店鋪推薦,吃記憶,吃人情   ★最詳盡的店家資訊情報,文化食旅,立刻上路   「我閱讀台灣小鎮方式是不同的、有趣的也是幸福的,走在美食足跡上,探索台灣的食物歷史與美食文化……我以為,食物文化的層層疊疊與改變過去、創新未來,這件民生大事需要被記錄。」—王浩一   他記錄山丘、河流、平原與人的流動,不同美食像繽紛的花開;   他用小鎮風土取悅味蕾,讓十隻手指、腳趾通通快樂地動起來!   王浩一繼暢銷作品《小吃研究所》後,對台灣食物文化的起源與過程,有了更進一步的追尋

。他走出府城,行遍全台,像是一張張打開島嶼的複寫紙,從而找出不為人知的文化痕跡。美食故事失佚的,尋找出來;美食傳說不詳的,挖掘出來;美食典故混亂的,爬梳出來。他用味蕾來閱讀台灣小鎮,用筷子書寫與壯遊,並彩繪出土地的豐富層次。   ◆王浩一旅食小鎮精選   【四代傳承豆腐老店,充滿濃濃人情味】   「錦興豆腐店」是新埔小鎮的驕傲,四代老店除了生產嫩白軟綿、豆香四溢的豆腐,還大方分享壓豆腐流出來的豆腐水,豆腐水適合當天然的碗盤洗潔劑(因為含有鹼),許多熟門熟路的新埔人,至今常常到錦興取用豆腐水。看到門口的那只人情味桶子,店家以管子接引出來,盛裝著壓豆腐殘流出來的水,方便自由任意取用。古味,卻是

有韻。   【通宵「煎包武林」始末,不可不知】   關於「通霄煎包武林」始末,最早,通霄第一家煎包張家,在菜市場裡獨家販售。後來廟口多了競爭者邱家煎包,幾年後邱家搬到現址,而市場內的張家改賣水餃,退出煎包武林。僅剩的邱家煎包,後來面臨新的競爭者:王家煎包在媽祖廟廟口開了店面。而原來邱家的廟口地點則冒出來了賴家煎包,加入煎包武林行列……   【有一棵香蕉樹,賣的是美味香菇肉羹】   位於后里的「香蕉樹」,店名由來,網路流傳一個版本:以前沒有店名,只見招牌就寫著「肉羹麵」三字,但在兩側多畫了兩株對稱的香蕉樹圖案補白。大家在口耳相傳美食之際,講不出店名,只能形容「招牌旁邊有畫兩株香蕉樹的那家啦!

」久之,講「香蕉樹」,大家都知道是哪家肉羹麵了。   【在「赤牛麵」老店,你吃不到牛肉】   「赤牛麵」不是牛肉麵。這爿老店第一代湯麵大師傅廖全得,外號「赤牛仔伯」,麵攤所以得名,時間久遠,當地老饕沒有懸念,知道這是一間湯麵店。外地人則傻傻搞不清楚。此家麵食,早年曾被譽為「台灣三大名麵」,與府城的度小月擔仔麵、彰化的貓鼠麵齊名,可見其崇高的「江湖地位」。   【「蚵仔嗲」、「扣仔嗲」都是好嗲】   「扣仔嗲」名稱特別,是南投、草屯地區對於蚵仔嗲特有的稱呼。走過的那麼多小鎮,有六十年以上蚵嗲老店,而且非靠海地方的員林、麻豆、南投、草屯、竹山等等,他們的共通點:「這些喜歡吃蚵仔,都是有錢的小鎮

」。我在不濱海的草屯小鎮樹下享受百公里外的「海上牛奶」蚵仔,多看到了一道先民的美食路徑。   【吃過古早味的涼麵「豆芽麵」?】   所謂「豆芽麵」,至今依然常見於嘉義縣與台南市交界的八掌溪南北岸各個小鎮,可以稱之「古早味的涼麵」,這是日治時期這個區域的辛苦蔗農之「非正餐的體力增補麵食」,下水煮熟放涼的黃麵,加了些爽脆的豆芽菜,最後淋上肉臊滷汁,即成。西螺小鎮的「豆芽麵」與八掌溪流域的豆芽麵有地域差異,算是「遠房親戚」吧!   【「椪皮」「爆皮」「蹦蹦皮」,備受女性期待】   椪皮麵是民雄在地名產。所謂「椪皮」就是豬皮,先民惜物,捨不得丟棄,將其油炸料理,因為曬乾的豬皮炸過後會膨脹,所以稱之

「椪皮」(員林人稱「爆皮」,西螺人稱「蹦蹦皮」)。一般人得知「椪皮」就是炸豬皮,總以為口感肯定油膩,不知入口後,卻是清爽滋味。不過,現代女生卻知道豬皮含有豐富膠原蛋,也對「椪皮」美食有了新期待。   【像是披薩的黃金煎餃?】   看到鄰桌的一大盤「黃金煎餃」,終於見識了什麼是「玉餃」,就是用蛋液一口氣包覆二十顆水餃的重量級「像是披薩的黃金煎餃」。店家現點現煎,當圓形煎鍋上的煎餃快起鍋前,加入大量蛋汁,加熱後,蛋汁跟煎餃底部就會連成一片,微焦,起鍋。為了這一道「玉餃」美食,我怎能不「旅食關廟」?   【加九層塔牛肉湯vs.加嫩薑絲牛肉湯】   牛肉湯端上桌,咦?湯裡提味的是九層塔,非嫩薑絲(

台南牛肉湯全部是薑絲提味 ),我先嚐一口湯,肉汁味道豐腴,迥異加了薑絲的肉湯,這次的「初體驗」,自忖:這個味道也行!夾起肉片端看,比較厚(相較於台南牛肉湯),肉量遠遠多於台南(這一點,很幸福),入口慢慢咀嚼,鮮軟多汁,口感十足!   【恆春東粉鴨學藝自何處?】   「冬粉鴨」是恆春「宵夜美食」之一,幾間知名度頗高的店家,各自有擁護「粉絲」團。恆春貞好冬粉鴨店與夥計鴨肉冬粉兩間老店,算是恆春小鎮冬粉鴨的先驅。話說他們的祖字輩創店者,早年都跟雲林某一間鴨肉冬粉店學藝,之後把戰火延伸到恆春。我還很好奇,早年這兩間恆春老店的創始者,他們究竟跟雲林那間店家學藝的?   —更多王浩一旅食小鎮之旅,精采

百分百! 名人推薦   ★劉克襄(作家)林彥輝(公視浩克慢遊節目製作人)聯手推薦! 作者簡介 王浩一   學的是數學,喜歡的是建築,醉心的是歷史,曾經從事國際貿易,現在也是工業設計人和品牌管理人。出生於南投,在嘉義讀國中、台北上高中、台南念大學,戲稱自己是島內小留學生。先在台北工作十多年,現定居台南。   熱愛穿梭在舊城的大街小巷,記錄各種人文歷史和生活典故。為台南城市作家、文史工作者、生活考古學家、輕歷史論述者。台南市政府珍貴老樹保護委員、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諮詢委員、《美印台南》專欄作家、高雄醫學大學「經典文化領域」通識課客座講師、俠客行文創顧問公司董事長、公視「浩克慢遊」節目主

持人。   著有《小吃研究所:帶著筷子來府城上課》《著時:南方‧美時‧美食》《當老樹在說話:那一年,他們在台南種下的樹》《台南舊城魅力之旅》《慢食府城》《在廟口說書》《黑瓦與老樹》《漫遊府城:舊城老街裡的新靈魂 》《英雄的頓挫學》《英雄的大抉擇》《英雄的十則潛智慧》《人生的十堂英雄課》。曾獲時報開卷2007年度好書美好生活獎、金鼎獎2009「最佳藝術生活類圖書獎」提名、《講義雜誌》2016年度最佳美食作家。   (上冊) 【推薦序】快樂地食指大動劉克襄 【推薦序】在食物中,尋找失落的記憶拼圖林彥輝 【自序】用小鎮風土,取悅你的味蕾 台南州 日治時期的「台南州」,即是今天的雲林縣、嘉義縣

市、台南市,此區許多小鎮歷史紋理清晰,人民生活文化更是「有跡可循」。 雲林‧西螺 雲林‧虎尾 雲林‧斗六 雲林‧北港 嘉義‧新港 嘉義‧民雄 嘉義‧朴子 嘉義‧布袋 台南‧鹽水 台南‧新營 台南‧學甲 台南‧佳里 台南‧麻豆 台南‧玉井 台南‧新化 台南‧歸仁 台南‧關廟 高雄州 日治時期的「高雄州」,即是今天的高雄市、屏東縣,高屏溪由北向南流經此區,沖積出台灣第二大平原,小鎮有其獨特的人文。 高雄‧茄定 高雄‧湖內 高雄‧岡山 高雄‧旗山 高雄‧美濃 高雄‧大樹 高雄‧左營 屏東‧屏東 屏東‧萬丹 屏東‧潮州 屏東‧東港 屏東‧恆春 (下冊) 【推薦序】快樂地食指大動劉克襄 【推薦序】在

食物中,尋找失落的記憶拼圖林彥輝 【自序】用小鎮風土,取悅你的味蕾 台南州 日治時期的「台南州」,即是今天的雲林縣、嘉義縣市、台南市,此區許多小鎮歷史紋理清晰,人民生活文化更是「有跡可循」。 雲林‧西螺 雲林‧虎尾 雲林‧斗六 雲林‧北港 嘉義‧新港 嘉義‧民雄 嘉義‧朴子 嘉義‧布袋 台南‧鹽水 台南‧新營 台南‧學甲 台南‧佳里 台南‧麻豆 台南‧玉井 台南‧新化 台南‧歸仁 台南‧關廟 高雄州 日治時期的「高雄州」,即是今天的高雄市、屏東縣,高屏溪由北向南流經此區,沖積出台灣第二大平原,小鎮有其獨特的人文。 高雄‧茄定 高雄‧湖內 高雄‧岡山 高雄‧旗山 高雄‧美濃 高雄‧大樹 高雄

‧左營 屏東‧屏東 屏東‧萬丹 屏東‧潮州 屏東‧東港 屏東‧恆春   推薦序 快樂地食指大動   美食家友人為了完成一雙筷子凸全台灣的願望,走到哪裡,都像一隻餓了三天三夜的棕熊,靈敏地嗅聞著哪裡有好吃的。   我們一起搭擋拍片,不時看到他總會設法挪空探問。若是撞見喜歡的小食,那更像遇著了上溯的鮭魚群,若不徹夜大塊朵頣,絕不會拔身離去。   有天我們去彰化二水,才下車,他便發揮靈敏的食物嗅覺,朝不遠處,一間熱鬧的小吃攤奔去。那店面擺設在騎樓,開設了六十年,吃的都是在地人。他彷彿回鄉子弟,大剌剌便點了炒麵和一碗肉羹湯,坐下來享受。我很吃驚,畢竟前一刻,才吃過早點,他居然能在塞滿食物的

肚腹,硬是騰空,挪出另一個位置。   我沒事做,乾脆去瞧他狠勁的吃樣。餐桌前擺了一罐辣椒醬,他看到我端詳,馬上警告,這是給外行人取用。隨手指者自己旁邊的另一罐,色澤不盡相似,「這是老板自製的,不添加防腐劑。」   此時,一位老漢走進,點了相同的食物,但他挑的既非老板自製的,或沒廠牌那種,而是選擇中部著名的東泉辣椒醬。老漢跟我們同歲數,一邊驕傲地自擂,一甲子了,此攤小吃內容沒改變,仍然保持小時的美味,但重點更在辣椒醬的選擇。才說完,便倒了一大把,暢快地攪拌。看來,美食家有了當地的老饕對手。   緊接,他又點了一道油豆腐,乃炒麵必搭配的內容。我們東探西問,他嫌回答麻煩,二話不說,再請老板多給

一份,由他作東。鄉下人初見面就這麼阿沙力,十足展現此一沒落小鎮的溫暖風情。   我抬頭看小吃攤沒掛牌子,亦無店名。探問下,老板苦笑搖頭,當地人則因它在國小前面,便以此為名。叫久了,嗯,好像這個店就稱為「國小前面」。   很多遊客來此,必訪的是火燒麵、青草藥舖,或買三義泉的醬油,但在地人偏好這間早上的小吃攤。它是典型搦仔麵形式的炒麵,百年前即尋常生活小食。滾水煮熟的黃麵,加上肉燥和韭菜。從大安溪以南到濁水溪以北,剛好是這一款小吃的重要區域。   台灣這類鄉鎮小店,無名無牌的還真不少,光顧者多為周遭在地熟客,尤其是中老年人。舉凡此類,都是早上推出,勉強過午即收攤,食客彷彿在自家享用早餐。我若

非清晨到來,根本不知它的存在。   以往都是近午時抵達,看到的街景裡,就是少了此一味。但也因為這一回的遭遇,我對二水有一新看法。   百年前的二水,在佐藤春夫和鹿野忠雄的遊記,我都讀到了它的繁榮。今日車站前荒涼的旅社、靜寂的街道騎樓,彷彿仍有當時的身影。小說家龍瑛宗則以翔實的文筆,描述庶民百姓的貧困生活,流露在地知識分子的苦悶和無奈。   半世紀前,二水依舊活絡,台鐵、糖鐵和集集線繼續在此三鐵共構,小鎮的繁榮,延續了日治時期的風華。二水以這樣的文學質地,讓人迷戀不去。縱使現今沒落了,依舊有一小吃攤,好像殘存的火苗繼續點燃,延續著這一繁華風景的生活滋味。   相信浩一也會感同深受。兩年多

來,一起拍攝「浩克慢遊」,浩一如今更是進化二‧○版的棕熊,有時品嚐快樂無比,有時吃得驚心動魄。在此回夾吃夾史中,用其對廟寺文化的專業,爬梳出另一番小鎮內涵。   我在旁貼近觀看,地方小吃的箇中三味,他的腦海裡絕對有一綿密而豐厚的飲食地圖。美食作家有此磅礴實力者,真是屈指可數。那是親自造訪,跟在地人話八拉肯,才能建構的。   這樣的小鎮旅遊,以筷子為觸鬚,探觸食物的美味和文化。我們若追隨,勢必得再帶這本書,方能看到更多有趣的小吃風情。 ◎劉克襄(作家、主持人) 推薦序 在食物中,尋找失落的記憶拼圖   在「浩克慢遊」節目中,兩位主持人各有專業。劉克襄老師擅長人文、環境生態的觀察,所以

「生」的部分由劉老師負責,而「熟」的部分則非王浩一老師莫屬,舉凡美食、歷史、古蹟等都是王老師的強項。   關於吃,學問真的很大,層次也頗有不同,如何吃得巧、吃得美味、吃出文化內涵,是需要學習的。   王老師對於食物的領略,除了講究食材的特性、產地、當令著時,烹調方式也要適切妥善,再加上細緻的調味,才能創造出絕佳的食物風味。   除此之外,王老師對於食物背後的文化涉略頗深,不同地域產生的特色小吃,往往有其獨特的歷史背景,或和居民生活的型態息息相關。   有次到嘉義布袋外景,中午吃飯時,王老師語氣堅定:「到布袋,一定是豆菜麵!」豆菜麵是大份量的放涼麵條,加上豆芽菜,淋上少許蒜蓉油膏。  

 大夥開心坐定,吃了之後,感受不到與那個堅定相符的美味,王老師於是緩緩道來:「早期這個靠海相對貧脊的小鎮,簡單以在地平價食材料理,能吃飽才是最重要的……。」原來,王老師這次要讓我們感受的是布袋早年生活的記憶。   小學寒暑假時,我總是會回到南投草屯的祖母家,那裡有我最珍貴的童年回憶,在那裡我學會了抓青蛙、黏蜻蜓。除了感受田園小溪赤足的快意,最難忘的就是祖母總是會到處張羅不同的食物,然後笑著對我說:「吃卡慢咧……。」   其中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一個小小圓型、白色又有點透明像飛碟的甜食,祖母總在市場買菜後帶回幾個給我。我會仰起頭、伸長手,將這個白色飛碟高高對著天光,晶瑩剔透的,然後慢慢讓它降落進

我的嘴巴裡。那個時刻,我擁有全然的幸福。多年過去,祖母不在了,白色飛碟也在草屯消失,沒人賣了。這個白色飛碟聚集了我對祖母的記憶。   之後,我在台灣各地小鎮拍片時,只要有機會經過傳統市集,我都會試圖尋找這個不知名的甜食。很意外地,似乎沒人聽懂我的形容,我再也見不到它。直到五年前一次南投外景,在市場的小攤看到,只能用震驚形容,原來它是南投一帶限定,其他地方很難見到,叫「綠豆粉粿」。很高興地,在王老師的《旅食小鎮:帶著筷子,在台灣漫行慢食》中能再見到它的蹤影。這次我得知它的材料不是綠豆直接磨成的粉,還有好幾個它會出現的地點可追尋,真是如獲至寶。   我不知道王老師是如何能像「苦行」般,一步一腳

印地吃遍台灣,綜合歷史、地域、人的生活,記錄下這些累積台灣人生活與智慧的小吃美食,像是站在一個高度俯瞰台灣地圖,山丘河流平原、人的流動,不同的食物像繽紛的花開,一個個從地圖冒出,豐厚我們的生活,更深刻地理解生活的這片土地。   謝謝王老師為我們留下記憶,《旅食小鎮:帶著筷子,在台灣漫行慢食》絕對不只有食而已。 ◎林彥輝(公共電視浩克慢遊節目製作人) 自序 用小鎮風土,取悅你的味蕾   在父親節這一天,我獨自前往恆春小鎮,聽起來有些悲情?一點兒也不!隻身前去恆春舊城旁的白羊道柴燒麻糬,吃喝,有台東紫米、原住民黃色小米、白色糙糯米與原生種旱稻紅米,所研磨炊蒸的四色麻糬,佐著台灣最南端的港

口茶,以茶碗就口,分別細嚼品味台灣米及職人的專注。我坐在麻糬吧台前,店家認出我的「浩克慢遊」身分,特別贈送雨林咖啡,也多聊了一陣台灣土地的稻米故事。   《旅食小鎮:帶雙筷子,在台灣漫行慢食》從桃園大溪市場的客家刈包開始,一路往南,走食到台灣尾的恆春。最後一道台灣米,算是這本書的「殺青美食」,真是壓軸的好食物,也多了完工後的好心情。下午三點半,我該驅車北上回台南了,二十多公里的屏鵝公路,一邊是山色,一側是海光,這是所有開車人最暢快的一段路途。過了車城小鎮,公路沿著瘦瘦長長的枋山鄉境,右手邊高聳的層巒疊翠就是獅子鄉。今年夏至,我從此東行,走越南橫到了台東,屏鵝公路上的鄉公所旗幟「獅子好芒」,看

得我大樂,風中的宣傳布旗颯颯作響。自忖,這真是好標語啊!鄉公所應該申請這個當是地方品牌,行銷小鎮觀光也販售夏日芒果。   車子到了枋寮小鎮,右側山脈已經雲霧籠罩,天色暗沉,但是左邊的台灣海峽卻在偏西陽光下,依舊波光粼粼。我臆測,再一陣子可能就會下雨,台灣島不大,天氣差異卻是多端,像是許多鄉鎮相鄰卻是風情迥異。在六都行政區政策尚未成立之前,台灣有三一九個鄉鎮,改制後鄉鎮數量變少了,有些地方改稱「區」,感覺雖然少了小鎮浪漫風情,但是玫瑰改了名字,還是依然芳香。這次的五十八座小鎮「書寫與壯遊」,歷史的軸線從日治時期一九二○年的州郡改制以降說起,地理的軸線則有大漢溪、濁水溪到高屏溪,也有雪霸山脈、桃

園台地、台中盆地、嘉南平原到恆春半島。可是,文化的軸線的「理解與認識」最最有趣:   有早餐愛豬血湯的台中山線區域,以蘿蔔絲做筍絲肉羹湯的台中海線;有曾文溪分野南北的彰化肉圓與屏東肉圓地圖,一個是地瓜粉塑製,先蒸後炸,一個是在來米捏製,只炊泡醬;有台南新豐地區的香煎肉粿早餐;有新竹竹東地區炒米苔目早餐;也有苗栗通霄煎包早餐三家競爭。一路南北,暢食東西,我企圖多多享受接地氣的食物:在彰化吃韭菜蒸餃,在笨港吃花生酥糖,在竹山大快朵頤筍食,在二林葡萄園喝紅酒,在旗山則是香蕉蛋糕香蕉冰,在東港大口大口生魚片等等。   到了苑裡市場試吃鯊魚的魚丸,到了鹿港老街體驗鳳眼糕。我又在玉井清晨感受芒果旺季,

與果農聊有機,專程到屏東拜訪種可可樹製作巧克力的職人,也拜訪了新埔製作柿餅的果園,又在西螺小鎮找尋釀製黑豆醬油的傳人。我計畫地前進,尋覓有故事的小吃,在鹽水小鎮吃了傳承八十多年月見紅豆牛奶冰,在岡山小鎮窄巷吃了台灣第一間牛肉麵店老滋味,又走訪八掌溪流域小鎮的昔日蔗農果腹的古早涼麵店家,還有令人感動的神父涼麵……。我嘗試追蹤有故事的地方食物。旅食小鎮,我知道要吃應該吃的,而不是吃喜歡吃的。美食故事失佚的,尋找出來;美食傳說不詳的,挖掘出來;美食典故混亂的,爬梳出來。我帶著筷子、放大鏡與相機走遊小鎮,從旅行、旅食到旅讀,從街上小吃到暴飲暴食。   我的閱讀台灣小鎮方式是不同的、有趣的也是幸福的,

走在美食足跡上,探索台灣的食物歷史與美食文化。我是學數理的人,橫向思考是我的專長,把不相干的東西找到新關係是我的強項。八年前,我受邀到金門文化局說了一場「從金門、廈門到鹿耳門的美食之旅」,開始思索台灣食物文化的起源與過程。近四百年的台灣歷史,這座島嶼像是被不同顏色的複寫紙,一層一層書寫過,有重疊的,有抹去的,也有一些文化殘跡!我以為,食物文化的層層疊疊與改變過去、創新未來,這件民生大事需要被記錄,於是,我嘗試說說食物故事,也談談小鎮的風土食材。   車子到了萬丹、潮州之間,果然下雨了,風雨不大不小,但是景色模糊。繼續前行,橫越高屏溪之際,西北雨驟停,遠山近水,中間一抺墨綠新綠的田野和一些房舍

,整個窗外景色突然變得非常「席德進的山水」,帶有渲染迷離效果的山嵐水湮。父親節這天的恆春獨旅過程,多了一個念頭:我用筷子,也在彩繪台灣鄉土的豐富層次。   台中州‧彰化鹿港鹿港舊名馬芝遴社,是平埔族巴薩布族居住地。明鄭時期漢人看到此地有大量鹿群棲息,所以稱「鹿仔港」,曾是清領時期僅次於台南府城的第二大港市。走在星期一的鹿港老街,避開假日人潮喧囂,享受閒散悠哉「老街氣味」,緩慢獨行。我以為:古老的美麗是留給速度慢的人,慢行鹿港老街,我以「文創心」的眼光「掃描」老街的現況,理解一些店家為了觀光客的「迎合」,也欣賞一些老店的「孤芳自賞」與堅持。閣樓街屋維持城市的記憶,街道則是淨朗優雅的,遊人不多

,冬陽煦煦,我自樂暢遊。鹿港位於彰化平原西北邊,也是鹿港溪口北岸。至於鹿港溪口南岸,則是福興鄉。漢人未來此地以前,這裡稱之馬芝遴社,是平埔族巴薩布族居住地。明鄭時期早來的漢人看到此地有大量鹿群棲息,所以稱「鹿仔港」。雍正九年(一七三一)正式成了島內貿易港,到了乾隆四十九年(一七八五)與福建蚶港(石獅市蚶江鎮)對渡。史料記載,當時往來兩地的商船有三百餘艘,鹿港的郊商最盛時有泉郊兩百餘家。在那個「一府二鹿」的年代,鹿港留下甚多重要古蹟,也留下泉州移民的習俗與文化,當然許多精采的地方小吃、傳統糕點與文化工藝也傳承了下來。然而,後來卻因縱貫鐵路沒有經過,加上港口淤積,商業發展逐漸停滯。鹿港的古蹟數量僅

次於台南,去鹿港,建議直抵青雲路「文武廟」,這是由文開書院、文昌祠、武廟所組成的一字排開古蹟群,彼此相鄰。這裡設有免費停車場及旅遊服務中心,也提供腳踏車出租服務。因此適合做為鹿港古蹟之旅的第一站。接著去不遠處的國定古蹟「鹿港龍山寺」。主祀觀世音菩薩,創建於明鄭時期的永曆七年(一六五三,比鄭成功來台的年分更早),是台灣目前保存最完整的「清領時期建築物」,完整的閩南式傳統建築,為三進二院七開間的大格局,擁有精采而重要的雕刻,處處是驚喜,步步是藝術。每次去鹿港,龍山寺總是讓我歡喜與靜觀,歡喜的是建築群依舊美麗如昔,靜觀的是古廟恢宏雅緻。關於美食之事。話說鹿港繁華時期,居民生活富庶,對美食講究,自然也

吸引一些大陸烹調師傅來此,有些是自己渡海前來,有些是富商的隨行師傅,每人擅長不同,時間久遠了鹿港的美食成了傳統,也造就了懂吃的鹿港人,迄今美食店家數量與品質,依然豐富與精采。

警專學生自我角色認知、形象建構及其與民眾的溝通技巧:體驗式教學研究

為了解決台中十公里免費申請的問題,作者黃采瑛 這樣論述:

本研究係以在當代網路社群發達時,透過更加重視口語能力的體驗式教育,教導警察如何從自我形象的省思與自我溝通中進入社會體系與民眾溝通。為此,本研究以當前警民溝通的教育現場與實施體驗式教育後警民溝通的未來發展作為研究主軸。以了解:現在警民溝通的教育目的與教育方式為何?以及,本研究所進行的警民溝通體驗式教育實踐效果為何?因為本論文為一行動研究,為求提高研究結果的信度與效度,其研究方法採質量並重的方式進行,涵括:內容分析、實驗研究、問卷調查、論述分析、視覺語藝批評、焦點團體與深度訪談。其中前三項屬於量化研究,其餘乃質化研究。研究結果發現,現行的警民溝通教育從溝通的方法論開始,主要內容以警察倫理與警察學

作為課程核心,且修課人數不多,仍然有待推展。而本研究採行的體驗式教育從「戲劇化的經驗」、「經設計的經驗」帶領學生邁向「直接目標經驗」,讓學生對於溝通的掌握,能從自我溝通開始,並具備語境多元脈絡的想像。因此,學生不但能在與民眾溝通受挫時自我療傷,亦較能與民眾達成邀請式語藝的溝通情境:愛人如己,悅納異己。

綠色交通 慢活‧友善‧永續:以人為本的運輸環境,讓城市更流暢、生活更精采

為了解決台中十公里免費申請的問題,作者張學孔,張馨文,陳雅雯 這樣論述:

  綠色交通   新潮流‧新生活風格   綠色交通Green Transport:以環境永續發展為基礎,所打造的低污染或零污染運輸環境。包括使用再生能源的公共運輸,或以步行、單車為主的運輸方式等等……。   當世界城市競相在宜居城市的排名上較勁,其關鍵的因素之一,就是它的公共運輸、步行與單車為主的慢行空間市占率的程度,這些城市大致有一半以上的居民,不依賴小汽車而都是靠公共運輸和慢行到達他們想去的地方。因此便捷的移動影響了城市宜居的條件。   本書以深入淺出的方式,告訴大家綠色交通的概念,以及想要成為綠色交通城市應該具備的關鍵策略,需打造城市友善的慢行空間,且必須以新技術、

新能源、新概念做為推手,才能擘畫出理想的城市交通藍圖。   《綠色交通:慢活‧友善‧永續》中提供許多國外城市在邁向此目標的作法與範例,做為台灣城市的借鏡。而台灣也藉由朝向低碳家園的同時,逐步構築了自己綠色交通的模樣,致力成為宜居城市的高雄市,在捷運通車後,一步一步提供便捷的公共運輸與慢行空間,打造屬於高雄的綠色交通。   Part1觀念篇【朝向永續與人本的綠色交通】   Part2策略篇【綠色交通都市的關鍵策略】   Part3慢行篇【友善的慢行交通環境】   Part4創新篇【新技術、新能源、新概念,綠色交通好行】   Part5實踐篇【台灣實踐‧高雄經驗】 本書特色

  一、深入淺出闡述「綠色交通」的概念—— 一種新時代潮流   當慢活已成為人們對生活最強烈的渴望,綠色交通正是以此對人、對環境最友善的態度,它是一種健康生活風格的建立,更是時代的潮流。   回歸到以人為本的思維,對環境永續的態度與作法,才是真正可長可久的路,世界潮流近數十年來的反思,新生活型態的崛起,新的移動型式也正逐漸被接納中。   二、以使用者角度來書寫,將綠色交通轉換為生活意象   隨著雲端技術的成熟、巨集數據運算能力的提升,將來,智慧型運輸方案即時為你精算出各種通行方式,出門不必上網查,只要將手機輸入你的起迄點,聰明的運算軟體自然會提供各類資訊給你。   三、省錢的創新

作法   除了自行車可以共享之外,電動汽車是目前最流行的共享概念,過去流行於美國大學生畢業後第二優先的買車夢,在三十年後的現在也被智慧型手機所取代──需要用車時用手機蒐尋附近提供車輛租借服務的地方。這些轉變都代表著小汽車從過去的「擁有者」漸漸轉為「聰明使用者」,我們不需要為了短暫使用而買輛小汽車,當有需求時在短時間內即可「找到」小汽車,租車比自己買車還划算。   四、提供創新的運輸服務構想   交通服務也可以客製化!針對人口少、偏遠的地區,或者身障群族、行動不便的老者,「民眾提出預約或申請,業者才發班車」,由大量供給的大眾運輸服務轉化為客製化的公共運輸服務。公共資源適當的運用也是可以滿

足弱勢族群的需求。   五、綠色城市的精采典範   歐美城市為了減少碳排,早於十多年前積極改善交通所衍生的環境問題,積極建構完善的公共運輸、闢建自行車專用道、打造舒適的步行空間,如蘇黎世沒有公共運輸到不了的地方、溫哥華的自行車上陸下海到哪都行、日本的行人最大,許多精彩的城市案例均在本書一一呈現。   六、台灣城市的實踐作為   台灣許多城市積極興建公共運輸系統、打造公共自行車系統、闢建自行車道等,也是一步步邁向綠色交通的目標。曾被評選為亞洲最適合騎乘自行車城市第三名的高雄市,是全台最早建置自行車道的高雄,且闢建最長的自行車道,象徵城市美學的輕軌電車也開始動工,從工業城市努力邁向低碳

宜居的城市,不僅在產業上進行調整,更針對交通建構低碳的路網。

促進老人生活支援照顧服務之探討-以復康巴士交通接送服務研究方案為例

為了解決台中十公里免費申請的問題,作者葉清軒 這樣論述:

背景:台灣已邁入高齡社會。由於老人人口數逐年增加,政府早已注意到老人行動及交通接送市場的需求性。政府雖已投入大量資源增購復康巴士,以及民間企業投入無障礙計程車的營運來提供老人與障礙者行動服務的運輸需求,但無障礙交通服務需求現況以及其成本效益如何,尚待檢視。研究目的:為解決身障者與失能老人交通接送與行動服務的困境,本研究欲瞭解目前台灣使用傳統復康巴士接送之需求與現況,以分析現行所使用之小型復康巴士的成本效益分析與可行性,作為提供導入交通接送服務以促進老人生活支援之政策參考依據。研究方法:本研究以現行四種復康巴士車款做成本效益分析,包括單一輛車的採購成本、五年平均投資報酬率、損益平衡點,以及回收

期,進而比較具有最高投資報酬率和最短投資回收期之能維持營運、有盈餘的復康巴士。同時,估算四種復康巴士車款在年度改善供需情形,進而比較出何種選項可能改善復康巴士供不應求問題的成效。結果:在比較台灣現有使用的復康巴士-三菱Delika、福特Tourneo Custom、福斯Kombi 2.0和福斯Caravell等四種車款來進行評比,評比的指標包括投資報酬率、損益平衡點及回收期,皆不如預期理想。結論:以目前所使用之四款車型均難見到適當之投資報酬率以吸引業者繼續投入長照市場。未來建議尋求安全性佳之國產車款以作為小型復康巴士之用。若能滿足購置成本低、改裝費用低、稅金保費輕、開車油耗省等要求,即能提高投

資報酬率、降低回本門檻,並可促進政府及民間企業持續投入長照市場之交通接送服務,減少社會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