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立大學藝術治療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台北市立大學藝術治療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徐玟玲寫的 哲學樹.心繕卡:心靈的鍊金術【88張牌卡+說明手冊+精裝磁扣書盒】【遍路學堂】 和江學瀅的 藝術治療圖卡的100種應用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臺北市立大學111 學年度日間碩、博士班考試入學招生簡章也說明:三、 應繳資料. (一) 成績複查申請表. 1. 報考以下系所之考生:. 碩士班:特殊教育學系語言治療組、心理與諮商學系諮商組、視覺藝術學系藝. 術治療組,及英語教學系碩士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漫遊者文化 和商周所出版 。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輔導與諮商學系 王智弘所指導 陳美伊的 藝術治療使用作品展示的倫理議題之本土化探討:以藝術治療師為例 (2021),提出台北市立大學藝術治療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藝術治療、藝術治療倫理、藝術治療作品、藝術治療作品展示、本土化。

而第二篇論文中國文化大學 心理輔導學系 江學瀅所指導 洪敏甄的 藝術介入會談對大學生個案自我概念影響之研究 (2018),提出因為有 自我概念、藝術介入會談、大學生、自我探索的重點而找出了 台北市立大學藝術治療的解答。

最後網站北市大藝術治療組則補充:國內藝術治療研究所--台北市立大學臺北市立大學視覺藝術學系藝術治療組 ... 本校於2005年更名為「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的同時成立「藝術治療研究所」,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台北市立大學藝術治療,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哲學樹.心繕卡:心靈的鍊金術【88張牌卡+說明手冊+精裝磁扣書盒】【遍路學堂】

為了解決台北市立大學藝術治療的問題,作者徐玟玲 這樣論述:

與牌卡對話, 進一步與自己對話, 穿越情緒山谷,找到平衡, 看見更豐盛的自己。   樹的成長過程經歷四季的循環變遷,人的心理發展也像樹一樣,隨著心緒的流轉,時而沉落,時而飛揚。   榮格從鍊金術師文獻裡領悟到,哲學之樹是每個人都擁有的原型,而這棵樹,顯然是可以自我更新的。他也把「樹意象」所隱喻的生命原型象徵,稱為「曼荼羅」或「心靈圖像」。   心繕   =心靈鍊金術   =自我的英雄之旅   =更完整、豐盛的自己   榮格也是第一位正視塔羅牌的心理學家,他認為,塔羅牌能象徵人或其境遇的原型。後來,許多心理學家跟隨榮格的腳步,把塔羅牌視為一種表達潛意識的方式。《哲學樹.心繕卡》在規劃

時的取材對象,正是榮格的心理類型學、哲學之樹、原型。   這副牌卡的設計概念,是希望透過原型象徵、共時性與個體化原則,讓用牌者能開啟潛意識大門,覺察情緒、觸發感受,或者繞過意識,讓深藏的訊息浮現,看見事情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加以接納,並做出改變,從而繼續成長。   這是透過心靈圖像展開的探索歷程,   也是與內在對話、整合自我的心繕之旅。   【哲學樹.心繕卡的特色】   ◎由實務經驗和理論兼具的藝術治療師──徐玟玲博士設計,結合榮格心理學、哲學之樹、個體化之旅、藝術治療,適合諮商、療癒,也可以每天用來自我對話、平衡心緒。   ◎以塔羅牌22張大牌原型為輪,再搭配66張具輔助功能、劣

勢功能的牌,一共88張,重新精彩論釋傳統搭羅。   ◎22張心靈圖像,形成一個隨著時間循環的曼陀羅輪,也顯示生命流轉中22個階段的心理時空,並呼應塔羅牌22張大阿卡那牌所象徵的意義。   ◎採用榮格《心理類型學》的四個心理功能原型(感覺、思維、情感和直覺),來類比小阿卡那牌的四種元素(火、土、風、水),且更聚焦在個體內在的心理環境。   ◎88張牌共同發揮功能,平衡個體意識與潛意識之間的張力,也像日復一日累積而成的歷程,傳達出內在整合的鍊金之旅。   ◎每張牌卡皆有對應的「關鍵字」和「諭言文字」,可幫助使用者經由投射、聯想而與牌卡對話。無論自我探索、一對一、團體互動、工作坊,都能從中得

到不同的靈感和啟示,覺察情緒,觸發感受。   ◎用牌者也可以透過冥想、藝術塗鴉與創作、身體雕塑、演劇、重新創作等藝術活動方式,覺察從牌卡圖像上經驗到的感覺,並進一步感知自己獨特的生命故事。   藝術是療癒最好的藥引,   《哲學樹.心繕卡》的用途不是占卜,   而是支持。   【牌卡套組規格及內容】   ◎牌卡尺寸:8.9 × 12.8公分,圓角裁切。   ◎牌卡圖像:結合攝影、手繪、數位拼貼⋯⋯等多種媒材與技法,圖像主題包含各種原型象徵,以及不同的環境、色調、情緒氛圍,引導用牌者以直覺靈感與牌卡交流,逐漸領會生命流動變化、多彩多姿的本質。   ◎牌卡說明手冊:全彩印刷,精要說明牌

卡的內涵、設計原理、預期效應、用牌方法、牌卡或牌陣評估、關鍵字和諭言文字,協助用牌者在最短時間內透過牌卡找到平衡之道。   ◎外盒:精裝磁扣書盒,用紙、裝幀精緻,使用或攜帶皆方便,也適合收藏。   【牌卡的預期功能】   ◎從樹原型象徵遇見愛的成長與轉化   ◎從眾多原型象徵遇見自我的生命本質   ◎開啟想像力,遇見自我拓展的心智   ◎穿越情緒山谷,看見平衡   ◎透過圖像與藝術活動,發展出從抽象概念轉化到具體的穿透力 暖心推薦   周詠詩(台灣牌卡協會理事長)   陳盈君(諮商心理師/左西人文空間創辦人)   蘇益賢(臨床心理師)   鐘穎(愛智者書窩主持人/諮商心理師)   (

依姓名筆畫排序)  

台北市立大學藝術治療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遠離失眠與焦慮的惡性循環!
不吃藥也能好好睡。
透過練習,
重新認識自己,活化心靈,
用24週的時間帶你擺脫失眠,
回歸正常生活。
  
★剖析壓力,解決失眠困擾
  12個面臨不同困境的案例故事,告訴你日常的壓力源有哪些?搭配不同的互動練習,一步一步從根本解決問題。
  
★五大向度練習,認識自己
  透過心理、運動、活動、飲食、藝術創作,五大不同向度的練習方式,重新認識自己,調整心境與作息,給大腦快樂的暗示,解除你的壓力源。
  
★互動式治癒,激發新思維
  透過設計好的題目與互動練習,激發你用不同的角度去看日常的變化,幫助你學會新的思考方式,讓過熱的腦袋降速,進入放鬆的狀態。
  
作者簡介:劉貞柏(阿柏醫師)
  劉貞柏醫師現任柏樂診所院長,國立中央大學諮商中心兼任醫師,前台北榮總新竹分院主治醫師。曾在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接受完整訓練,包括門診精神分析式心理治療及住院藥物暨認知行為治療訓練。推廣使用人文藝術創作媒材結合精神醫學、心理治療領域專業知識來提升靈性感知、豐富生命。著有《失眠關鍵50問》、《請問醫生,我的孩子有問題嗎?:精神科醫生教你聽懂孩子的內心話》等書。

藝術治療使用作品展示的倫理議題之本土化探討:以藝術治療師為例

為了解決台北市立大學藝術治療的問題,作者陳美伊 這樣論述:

摘 要本研究採取紮根理論質性研究法,旨針對在台灣執業的專業藝術治療師面對藝術治療過程所產生之作品,進行公開展示時所遇到的倫理議題,進行本土化研究。研究目的:1.瞭解台灣藝術治療師對藝術治療作品展示之經驗與倫理意識、2.瞭解台灣藝術治療師對作品展示倫理議題之因應方式和3.瞭解台灣藝術治療師對藝術治療作品展示倫理之建議。根據紮根理論之理論取樣的原則,徵得具有藝術治療作品展示經驗的專業藝術治療師,分別來自台灣北中南區,不同工作場域、族群議題、培訓機制和展示經驗,直到資料飽和原則,使用半結構式的訪談大綱,共得12位研究參與者的訪談資料,進行資料分析。過程中與協同研究者觀察編碼測量評分者間的一致性,

以提升資料分析的客觀性,達.89的程度。本研究結論如下:1.根據參與者的實務經驗資料分析,建立了「觀察知策展跟」藝術治療作品展示之四階段六任務倫理實踐模式,以供新手治療師和使用藝術治療作品的助人工作者所參考;2.由「藝術治療作品展示倫理挑戰十字路口」呈現參與者所面對的複雜倫理議題,與「藝術治療作品展示之多層次多角度倫理考量模式:從向內到向外,自助到他助」,建立參與者對藝術治療作品展示倫理的因應方式,以供專業藝術治療師和藝術治療倫理教育者所參考;3.透過「原則中有彈性的藝術治療作品展示實務建議」和「藝術治療作品展示創藝之路」形成兼顧人與作品的倫理教育模式,並凸顯藝術治療創作歷程的建設性建議以供藝

術治療培訓和繼續教育決策者參考之。關鍵字:藝術治療、藝術治療倫理、藝術治療作品、藝術治療作品展示、本土化

藝術治療圖卡的100種應用

為了解決台北市立大學藝術治療的問題,作者江學瀅 這樣論述:

藝術治療圖卡全指南 或中或西,或絢麗或可愛,繽紛多樣的圖卡已經是藝術治療或諮商專業的常見工具。 作者是臺灣藝術治療圖卡應用的先驅者之一,並設計有多種藝術治療圖卡, 本書是她十多年實務經驗的無私分享。 市面上的藝術治療圖卡日趨蓬勃發展,幾乎專業人士手邊都有好幾套藝術治療圖卡,但要如何把手邊的藝術治療圖卡綜合運用,不僅能應用圖卡主題,同時應用不同圖卡,還能開發出具有創意的用法。 閱讀本書之後,你將可以瞭解: ──為什麼圖卡可以用於藝術治療? ──透過藝術進行會談的理論依據是什麼? ──臺灣常見的藝術治療圖卡有哪些?可以在哪裡買到? ──藝術治療圖卡和藝術作品應用於會談時有哪些原則? ──不同的

藝術治療圖卡,如何交互運用? ──藝術治療圖卡的延伸創作引導方法有哪些? 書中不僅闡明藝術治療圖卡的應用通則,更有延伸使用技巧與應用實例,是專業工作者必備工具書。 〈好評推薦〉 本書極具實務性,是學瀅將多年在專業工作上的心得,不論是教學、團體或個人諮商的經驗寫入這本書中,造福藝術治療師與相關專業工作者。這是一本藝術治療師必備,心理師更要擁有,助人專業者必看的好書。 ──中國文化大學心理輔導學系副教授 管貴貞   藝術治療圖卡的豐富與有趣,只有身歷其中的你才能明白,相信所有喜愛圖卡的朋友們,能透過閱讀學瀅老師的這本書,讓內在產生新的理解,更豐厚扎實有底蘊! ──心理治療/藝術治療圖卡設計者、左

西人文空間創辦人 陳盈君 〈專業推薦〉(依姓氏筆劃序)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教授 田秀蘭 國立清華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助理教授 朱惠瓊 心理學家、榮格分析師 呂旭亞 臺北市立大學視覺藝術系藝術治療組助理教授 黃凱嫈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諮商學系教授 賴念華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學生諮商中心兼任藝術治療師 蔡汶芳  心理治療/藝術治療圖卡設計者: 王釋逸、李泓、林維良、林盈君、周詠詩、姜亞岑、胡綺祐、陳怡婷、賀孝銘、康依婷、黃子琳、孫守宏、賴麗筠、蘇銘昌 作者簡介江學瀅現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助理教授,曾任中國文化大學心理輔導學系助理教授、台北市立大學藝術治療碩士學位學程兼

任助理教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教育博士、美國紐約大學藝術治療碩士、國立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碩士。擁有美國藝術治療學會登記之藝術治療師資格(ATR),台灣藝術治療學會專業認證會員,高考及格諮商心理師。著有:《玩藝術,酷思考》(商周出版)、藝術治療圖卡《心文字:字字療心,畫畫理情》、《我的任意門:打開心門.看見自己》、《生命樹》、《貝殼卡》等。相關著作:《心文字:字字療心,畫畫理情(中英對照)(拆封不退)》《玩藝術,酷思考:親子一起學藝術,培養美力與思考力》 〈推薦專文〉既學術又實用的無私分享 管貴貞 〈推薦專文〉在牌卡世界中,我與自己相遇 陳盈君 〈前言〉以圖像引導創作   第一

部 藝術、藝術治療與藝術治療圖卡  第一章 藝術能應用於治療?  第二章 臺灣的藝術治療圖卡發展與應用   BOX 何處找圖卡 第二部 面對作品.理解圖像  第一章 現象直觀法的藝術治療實務應用  第二章 現象統整與現象詮釋循環  第三章 四個濾鏡與其應用  第四章 強調美學觀點的藝術評論法之應用  BOX 作品象徵意義的探索  第五章 藝術治療與諮商會談  BOX 藝術治療過程的行為觀察  第六章 圖解藝術治療歷程  BOX 個別藝術治療與團體藝術治療   第三部 不只是圖卡  第一章 圖卡的藝術治療應用  第二章 全圖像圖卡應用於藝術治療的原則  1.情境引導  2.象徵性表達引導  3.

投射引導  4.敘事引導  5.綜合圖卡應用  BOX 圖卡基本引導方法  第三章 以主題為主軸之應用圖卡具體引導  延伸探究的十種主題:   1.我   2.我的內在外在   3.我的童年   4.今天我想說OO   5.我的生涯   6.我感覺很OO   7.我對OO(事件)感到很OO(感覺)   8.我與我的朋友   9.我的家人   10.我與我的環境   結語:最高境界之自發性創作 後記:圖卡的美麗境界 附錄:學術性讀本的實務應用範例 〈推薦專文〉既學術又實用的無私分享 中國文化大學心理輔導學系副教授/管貴貞   我喜歡這本《藝術治療圖卡的100種應用》。 這幾

年圖卡(牌卡)在心理治療領域流行,實務界與學術界都有高度的興趣與好奇,實務界的夥伴期待知道有那些好用的圖卡?如何用於工作中?學術界想知道它的理論基礎在那裡?有效嗎?在眾說紛紜中依然有許多治療師紛紛地投入,也覺得運用上是有實用性和意義性的,如何學習這些圖卡只能透過各種工作坊提供大家嘗試的機會,卻沒有相關書籍提供我們在使用這些圖卡的參考工具,讓學術界感到不安,實務界卻又充滿疑惑。 終於出現了契機,學瀅寫了這本書,看到這本書讓我又驚又喜,它為現在這個模糊狀態提供說明,讓藝術治療圖卡的運用有所依據,也讓學術界和實務界對於圖卡的運用有更深入的認識。這本書說明了藝術治療理論基礎,介紹了臺灣目前的圖卡,更

有意思的是把會談技術整合於藝術治療圖卡,讓藝術治療師能善用助人技巧的部分,心理師也可以在圖卡中妥善掌握各種助人技巧,讓圖卡能充分發揮其效能,這是這本書非常有意義的部分。透過這本書,完整且清楚地說明如何運用藝術治療圖卡在治療工作上。 那幾年有幸與學瀅共事,那真是美妙的日子。學瀅是一位學養深厚的藝術治療師和諮商心理師,能兼具這兩種身分的大學教師不多,她能把藝術治療概念巧妙的融入教學和實務上,常常令我嘖嘖稱奇。這本書極具實務性,是學瀅將多年在專業工作上的心得,不論是教學、團體或個人諮商的經驗寫入這本書中,造福藝術治療師與相關專業工作者。這是一本藝術治療師必備,心理師更要擁有,助人專業者必看的好書。

  〈推薦專文〉在牌卡世界中,我與自己相遇 左西人文空間、學爾國際教育機構創辦人/陳盈君   從第一次接觸牌卡,我就深深的著迷。從此一頭栽進牌卡的世界,開始自己創作各種牌卡,結合心理諮商、藝術治療、心靈療癒的概念,在台灣開始進行本土化的出版,並在牌卡教學中傳遞力量。 投射牌卡,是擁有魔法般的工具,能夠直接帶出內心想望,引導出潛意識的隱藏訊息,帶領我們進入更深的探索。這是一個與自己相遇的過程,更是一個看見自己的歷程。 在輔導諮商的運用中,經過引導,讓抽卡者能夠有一個與自己內心對話的機會,投射出自己內在的所思所感,並進而找到自己心中的答案,帶出解決策略以及智慧力量。透過投射及敘說,內在產生心

理位移,說著說著,生命板塊能進行重組,建立新的生活架構。 目前的許多牌卡都自國外進口,而台灣創作者的作品,也在這幾年開始蓬勃發展,產量與輸出,有不小的累積。然而,在使用方式及相關書籍的參考上,目前還是少之又少。 很開心,學瀅老師出版了《藝術治療圖卡的100種應用》,詳細羅列了台灣創作者的出版作品集,不僅解答了我們在使用上可能會有的疑問,並有系統地整理了透過圖像對談的內容,整合了各個層面的資訊,對於牌卡愛好者,真是一大福音。 書中篇章層次分明:藝術能應用於治療、現象學方法之應用、四個濾鏡與其應用、強調美學觀點的藝術評論與其應用、藝術治療與諮商會談、圖解藝術治療歷程⋯⋯等等。我特別喜歡其中現

象學與四個濾鏡的應用,不只滿足了我研究的好奇心,更讓我能從不同層面去思考,帶出新的高度與切入角度。藝術治療圖卡的豐富與有趣,只有身歷其中的你才能明白,相信所有喜愛圖卡的朋友們,能透過閱讀學瀅老師的這本書,讓內在產生新的理解,更豐厚扎實有底蘊!無限祝福。 〈前言〉以圖像引導創作 受訓成為一名藝術治療師的過程當中,實習是一件重要的事情。 依稀記得,我的實習場域在紐約市立療養院系統底下的一個日間留院機構,樓下是藥酒癮患者中心,樓上是因毒癮引起之思覺失調者長期心理復健的機構。紐約市政府提供給這裡的成員很好的福利,裡面有完整的醫療團隊,藝術治療團體是其中的重要部分。藝術治療師必須參加晨會,和醫療團隊

的每一位成員開會討論各種最好的處遇做法。若藝術治療師在藝術治療團體發現成員什麼樣的特殊狀況,透過會議報告與討論,共同形成最好的治療方法。 每週兩次每次一個半小時的藝術治療團體是機構內的開放團體,只要機構內成員有意願參與,隨時可以加入。團體以自發性創作引導為主,參與者被視為具有創作能力的個體,能夠自由取用創作媒材,自由決定創作主題。團體結束後,無論作品有沒有完成,都會收在一個個人作品檔案夾當中,課程進行時,參與者可以自由取用前一次沒有完成的作品繼續創作。機構的牆面上掛滿了成員在藝術治療團體當中創作的各式藝術作品,整個走廊和公共空間就像一個小藝廊。 藝術治療團體在這個機構是長期且常態進行的團體,持

續的進行之下,參與成員從未因為擔憂自己不會畫畫而無法參與。每次課程開始,藝術治療師會把參與成員的作品資料夾拿出來,讓參與者決定要繼續畫未完成的作品,或是開始新的作品。他們多數都很有創造力,可以直接拿起自己想要的媒材開始創作,能夠很有信心的以圖像表達,也能支持其他成員的作品表現。 樓下和樓上的成員們雖然診斷上的分類不大相同,但藝術治療團體的自發性藝術創作引導模式是一樣的。參與成員通常不會表示自己不會畫畫,有時候他們會很委婉的說「今天不想畫」,或是「今天不知道畫什麼」,通常藝術治療師就會推出各種各樣的畫冊供欣賞。 猶記得機構有一部行動推車,上面滿滿的畫冊和攝影集,提供不想畫畫和不知道畫什麼的人,隨

意取用與翻閱。有些人享受翻閱並欣賞藝術作品,有些人則很快地從畫冊中找到靈感。這一部作品集推車是團體成員找資料和增廣鑑賞眼界的好去處。

藝術介入會談對大學生個案自我概念影響之研究

為了解決台北市立大學藝術治療的問題,作者洪敏甄 這樣論述:

本研究主要為了解自我概念對大學生所產生的影響,以及藝術介入會談之下對於個體的自我概念所產生之影響。探討大學生個案在會談歷程中的自我概念之發展,與藉由藝術介入會談之創作過程對個體的覺察程度與影響。本研究以個案研究法為主,針對一私立大二升大三之大學生進行藝術介入會談,每週一次,每次50分鐘,共計12次,每次的會談歷程中皆進行作品的創作、分享與會談。同時,本研究於每次活動後進行反思,調整形成活動計畫,並整理會談歷程紀錄、研究者省思及作品影像成為研究結果。研究結果顯示經由藝術介入會談有助於大學生提升其自我概念,覺察其內在真實狀態,且能促使個體自我肯定並用更正向的觀點看待自我,藉由藝術創作作品協助大學

生看見自身的轉變,並將內在力量具象化,提升個體對於自我的自信。最後,依研究結果提出結論與建議,僅供相關研究人員與實務工作者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