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開放空間獎勵上限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台北市開放空間獎勵上限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王英欽寫的 土地開發實務作業手冊(2018年)第四版【一本專為土地開發從業人員所寫的專業工具書】 和王英欽的 土地開發實務作業手冊(2015年)第三版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1110301檢送修正台北市都市更新建築容積獎勵辦法.pdf也說明:受文者:社團法人臺北市都市更新學會電話:02-27815696轉3054 ... 條第六項規定之建築容積獎勵上限辦理重建,不適用前條規 ... 建築基地集中設置開放空間.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詹氏 和詹氏所出版 。

國立成功大學 都市計劃學系 陳志宏所指導 陳鼎融的 以作業研究建構總樓地板面積最大化基地配置先驗模型之研究──以高雄市綜合設計獎勵案件為例 (2018),提出台北市開放空間獎勵上限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基地配置、建築基地綜合設計、總樓地板面積最大化、先驗模型、作業研究。

而第二篇論文中國文化大學 建築及都市設計學系 邱英浩所指導 王中逸的 以環境公益性探討容積獎勵制度 (2017),提出因為有 容積獎勵、容受力、環境公益性、臺北好好看的重點而找出了 台北市開放空間獎勵上限的解答。

最後網站都市危險及老舊建築物加速重建條例則補充:第六條重建計畫範圍內之建築基地,得視其實際需要,給予適度之建築容積獎勵;獎勵 ... 都市計畫法第八十五條所定施行細則規定基準容積及增加建築容積總和上限之限制。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台北市開放空間獎勵上限,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土地開發實務作業手冊(2018年)第四版【一本專為土地開發從業人員所寫的專業工具書】

為了解決台北市開放空間獎勵上限的問題,作者王英欽 這樣論述:

  土地開發是建設公司的首要工作,其中尤以購地階段的篩選、調查、產品定位、規劃配置、投資評估與土地簽約等的土地開發核心作業,更是決定購地成本與案場去化的關鍵。   筆者將其從事土地開發卅年的工作心得整理成籍,提供我輩土開人參考,期望能成為得力的助手。同時作為以建設公司為主要業務的建築師、代書事務所、房屋銷售從業人員的專業工具書。   本書共計九講,每講以本文扼要陳述,再以附註詳加說明。且彙整上網途徑,讓讀者善加利用網路資源。並以查核表、附件輔助相關作業。最後提供大樓、透天實例詳加說明。全書重點整理如下:   ● 本文九講:土開概論(1st)、四大(現地、地政、市調、法

規)調查(2nd~5th)、開發構想與規劃配置、毛利評估(6th~8th)與土地簽約作業(9th)。   ● 附註:針對各講作業細節以附件(共120條)詳加說明解讀。   ● 附表:相關作業內容整理成表(共19附表),以方便快速核對套用。   ● 附件:32項附件為各講內容輔助說明。   ● 上網要徑:作業涉及法規與網路服務,整理成網址與上網查詢要逕表,以方便使用者自行上網查詢核對,並配合法規變動訊速更替調整。   ● 查核表:針對簽約作業提供check list,以免遺漏。   ● 案例:大樓、透天各一案例,除配置圖外,且彙整其規劃面積、銷售面積與評估效益表為單一作業表(透天還加

入售價擬議表),說明「最大允建面積」及「投資效益評估」,供我輩土開人、規劃者參考,以提高工作效益與作業精確度。

以作業研究建構總樓地板面積最大化基地配置先驗模型之研究──以高雄市綜合設計獎勵案件為例

為了解決台北市開放空間獎勵上限的問題,作者陳鼎融 這樣論述:

都市係由建築基地組成,綜合設計獎勵規定等蘊含整體開發之機制,本為促進個體的基地配置對整體的實質環境產生正面影響。然而在市場機制的運作下,開發者往往將其視為達成總樓地板面積最大化的途徑,反而加劇對環境品質的衝擊。爰此,本研究應用作業研究方法,解析開發者如何應用營建法令,達成總樓地板面積最大化,以釐清前述實際開發結果與規劃原意發生矛盾的原因。首先將建築物、沿街步道式開放空間、廣場式開放空間、其他空地等空間之尺寸及位置設為決策變數;將法令規範設為限制式;將總樓地板面積最大化設為目標函數,以建構模擬基地配置之先驗模型。接著,分別操縱法定建蔽率及法定容積率、面積、形狀與臨路條件等建築基地條件進行敏感度

分析,藉此由模型中提出以下基地配置法則:(一) 依建築基地面積與法定容積率決定高度限制上限為50公尺或100公尺、(二) 建築物高度等於高度限制上限、(三) 實設建蔽率為法定容積率之1/7或1/14、(四) 開放空間留設面積為建築基地面積之1/3、(五) 沿街步道式開放空間寬度與建築基地鄰接道路長度呈反比。前述法則經與實證樣本比對檢驗後,證實與基地配置現象高度相符。由此推論,在市場機制的運作下,開發者將總樓地板面積最大化之目的對基地配置現象具高解釋力;反觀現行都市設計審議等控管機制則較難以約束個體決策。研究貢獻方面,本研究將都市計畫、營建法令重疊管制的實際效果以模型演算具體呈現,並可視化。除可

有效掌握計畫施行落差的嚴重性,亦期將模擬結果回饋至法令與計畫修正,以更緊密地連接規劃理念與開發實務的兩端。

土地開發實務作業手冊(2015年)第三版

為了解決台北市開放空間獎勵上限的問題,作者王英欽 這樣論述:

  土地開發是建設公司的首要工作,其中尤以購地階段的篩選、調查、產品定位、規劃配置、投資評估與土地簽約等的土地開發核心作業,更是決定購地成本與案場去化的關鍵。      筆者將其從事土地開發卅年的工作心得整理成籍,提供我輩土開人參考,期望能成為得力的助手。同時作為以建設公司為主要業務的建築師、代書事務所、房屋銷售從業人員的專業工具書。      本書共計九講,每講以本文扼要陳述,再以附註詳加說明。且彙整上網途徑,讓讀者善加利用網路資源。並以查核表、附件輔助相關作業。最後提供大樓、透天實例詳加說明。全書重點整理如下:     ● 本文九講:土開概論(1st)、四大(現地、地政

、市調、法規)調查(2nd~5th)、開發構想與規劃配置、毛利評估(6th~8th)與土地簽約作業(9th)。     ● 附註:針對各講作業細節以附件(共120條)詳加說明解讀。     ● 附表:相關作業內容整理成表(共19附表),以方便快速核對套用。     ● 附件:32項附件為各講內容輔助說明。     ● 上網要徑:作業涉及法規與網路服務,整理成網址與上網查詢要逕表,以方便使用者自行上網查詢核對,並配合法規變動訊速更替調整。     ● 查核表:針對簽約作業提供check list,以免遺漏。     ● 案例:大樓、透天各一案例,除配置圖外,且彙整其規劃面積、銷售面積與評估效益表

為單一作業表(透天還加入售價擬議表),說明「最大允建面積」及「投資效益評估」,供我輩土開人、規劃者參考,以提高工作效益與作業精確度。

以環境公益性探討容積獎勵制度

為了解決台北市開放空間獎勵上限的問題,作者王中逸 這樣論述:

臺灣的容積獎勵制度多元,該制度訂定的主要目的是期望增加私部門投入開發意願,公部門能取得公共設施,但是在提高土地開發效益的同時,環境容受力的衝擊增加,為環境帶來許多負面的影響,該制度施行至今已三十餘年,雖然開發市場廣為接受,但由於臺灣南北土地價值差異,及後續管理維護成效不彰,使容積獎勵制度仍然存著許多的問題。本研究藉由國內外相關容積獎勵研究及文獻歸納後,研提環境公益性指標,以容受力、開放性、經濟效益、民眾觀感、社會成本及必要性等六項指標,以專家學者問卷方式調查,並藉由重要性-表現績效分析法(IPA)分析各指標的重要性及滿意度成果。再利用「臺北好好看系列二」計畫之三處基地,以民眾滿意度問卷調查,

瞭解民眾對於容積獎勵制度之觀感,並透過深度訪談瞭解該計畫推動過程與現行容積獎勵制度所遭遇之困難等,檢視「臺北好好看」系列二容積獎勵執行成果,及其對整體環境與永續發展所造成的影響。本研究發現,由於都市的環境容受力有限,且都市環境是相當複雜且多變的,因此對於容積獎勵總量的控管是相當重要的,經本研究歸納發現臺灣在容積獎勵制度上仍有一些課題與待解決問題,包含容積獎勵制度缺乏上位指導計畫、獎勵條件應確保具有公益性、應有因地制宜的差異性、應訂定額度上限及應訂定一套管理機制檢驗容積獎勵後續執行等,本研究期望後續容積獎勵制度能提升環境公益性,並更能符合政策的預期目標,達到提升地區環境品質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