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第二師範學校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台北第二師範學校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宜蘭縣政府文化局寫的 美術教室的鐘聲:楊乾鐘繪畫歷程 和鄭麗玲的 躍動的青春:日治臺灣的學生生活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林秋錦: 雲雀的天籟美聲 - 第 54 頁 - Google 圖書結果也說明:... 二十日) ,在台北舉行「檢討音樂座談會」,參加的人士除了全體鄉土音樂訪問團人員由領隊(或稱監督)楊肇嘉帶領出席外,其他與會者有:日本籍的台北高等學校教授嶺協四郎、台北第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宜蘭美術館 和蔚藍文化所出版 。

佛光大學 中國文學與應用學系 張瑋儀所指導 周俊雄的 日據時代非暴力抗爭的黃金十年(1921-1931) --以蔣渭水醫師思想及言行為例 (2020),提出台北第二師範學校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蔣渭水、台灣文化協會、台灣民眾黨、台灣民族運動、非暴力抗爭。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社會與區域發展學系碩士班 何義麟所指導 董玲佩的 臺灣近代學校之衛生教育與健康檢查 —以臺北師範學校及其附屬小學為中心 (2014),提出因為有 公共衛生、衛生教育、健康檢查、台北師範學校、學籍簿的重點而找出了 台北第二師範學校的解答。

最後網站中學生網站- 中學生網站則補充:【現正進行】 第1121010梯次全國高級中等學校閱讀心得寫作比賽: 截稿時間2023-10 ... 網站建置與維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心理與教育測驗研究發展中心. loading. 【提醒】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台北第二師範學校,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美術教室的鐘聲:楊乾鐘繪畫歷程

為了解決台北第二師範學校的問題,作者宜蘭縣政府文化局 這樣論述:

  二次大戰之後蘭陽平原出現一位西畫播種者楊乾鐘(1925~1999),從美術課堂中栽培出不少在地藝術專業人才,宜蘭各界為感念楊老師為宜蘭美術園地耕耘的功勞,是以推出本企劃展,讓宜蘭子弟重新認識楊乾鐘。   1950年代宜蘭北部最大城鎮頭城,有一位師大畢業後返鄉執教的青年,在頭城中學用心發掘對美術有興趣及天分的學生,後來他又轉任羅東高中,亦鼓勵學子投考大學美術系不遺餘力。前後30年間,照亮了宜蘭藝術星空,催生一顆又一顆的藝術新星,這個人正是宜蘭資深美術教育家楊乾鍾。   楊乾鐘是頭城人,就讀頭圍公學校,自幼深受日籍導師人格風範之薰陶,影響他一輩子正直、謙遜、自律甚嚴的性

格。1937年公學校畢業,投考私立台北中學(今泰北中學),離鄉展開求學生涯,1943年又考取台北第二師範學校,直到1946年畢業,回到故鄉頭城。   頭城聞人盧纘祥是戰後首任頭城鄉長,積極籌辦頭城中學並兼任校長,楊乾鐘也受聘任教。翌年,台灣省立師範學院(今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成立勞作圖畫專修科(今美術系),少年時代楊乾鐘中最大的夢想,就是上大學,從此不僅圓夢,而且更大的心願是學美術,期許未來朝向畫家之路。1950年楊乾鐘以第一名成績畢業。   因與盧纘祥早有約定,學成必返頭城任教,楊乾鐘重然諾,婉辭師大美術系助教聘書。起先楊乾鐘優先分發至宜蘭中學,盧纘祥將之調回頭城中學,從此開啟家鄉美術園丁

之漫長生涯。教學期間,戮力發掘美術人才之餘,自己也投入西畫創作,本展所要呈現的就是課餘默默作畫之總結。   1969年轉任羅東高中,繼續以輔導蘭陽子弟投考大學美術科系為使命,直到1974年退休。美術教室的鐘聲雖然停歇,但美術傳承的回響仍餘音未輟,宜蘭出身的美術家,分別在世界各地活躍,這都是楊乾鐘辛勤灌溉,方得以如此茁壯。   之後,楊乾鐘轉戰台北,也遷居台北,任教文化大學及中國科技大學。關心台北畫壇的動態,觀摩與創作並進,開啟畫作高峰,不少旅行速寫和歐洲寫生,乃至抽象畫,累積不少作品,1999年74歲辭世。   本展於楊老師去世21年後全面調查所有遺作,分析題材、畫材及保存狀況經過精挑細

選之後,用5個子題呈現,首先是課後原鄉情,大都屬於宜蘭執教期間的畫作。其次是域外視野與海外遊蹤的寫生。接著展出恩師廖繼春感召下之色彩樂章。最後是明暗法表現室內景物,以及探索抽象新畫境。策展主題「美術教室的鐘聲」,是緬懷作育英才的貢獻,取楊乾鐘之「鐘」字對應美術課的辛勞,但畫展用意旨在彰顯他西畫創作的歷程。

台北第二師範學校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單元主題:2014年小狼少年音樂夏令營
  
時間:2014/08/06~10
地點:新北市平溪國中
  
首先是張政漢執行團長給家長的一段話-

敬愛的小狼夏令營學員家長:
謹先以十二萬分的敬意,歡迎您的子弟參加2014小狼戀戀平溪音樂夏令營!
  小狼音樂夏令營是「中華民國童軍文教基金會」屬下「小狼合唱團」所主辦的夏、冬令營隊,迄今已進入第15次營隊。「小狼合唱團」創立之初即以「創造被利用之價值及散播喜樂的音符」為宗旨,本著童軍服務社會的理想,自2005年冬天即展開以「童軍生活體驗、音樂啟蒙及肢體開發」為主要重點之非營利營隊,所有服務員均由童軍伙伴義務參與,目的在提供參加學員寒暑假一個有意義的短期營隊,同時能進一步認識童軍並享受童軍的好。
  
  其中夏令營除對外開放報名外,同時以含來回車資在內費用全免的方式,邀請北區之清寒學生及外地原住民學生參加,經費不足部份均由「小狼合唱團」家長向外募捐支應,迄今有口皆碑。
本(2014)年小狼音樂夏令營,於新北市平溪國中舉辦,著眼於讓參加學員在音樂啟蒙課程外,能在童軍體驗中進一步學習自我管理,並在互動中學習生命關懷與大自然體驗,別忘了大自然規律下的每一個天候元素,諸如晴雨風寒都有可能在營隊過程中碰上,因此祈望家長都能在心理上做好營隊因應天候而應變之種種措施,更祈望家長放心的把您的子弟,交在羅浮溫柔雙手的照顧之中,讓我們一起許諾孩子們一次快樂奔放的營隊體驗! 謹此
  
敬頌夏安
2014小狼音樂夏令營執行團長 張政漢 謹誌
  
  
此次全部學員有145位,共分為四個分團,主持人是在8/9下午一點到達平溪國中,採訪至8/10早上八點離開。
  
  下午一點到達之時,正進行是分團的操作,二個分團是音樂課、二個分團進行樹攀活動。音樂課的部份又分成二組,第一組是音樂的啟蒙,排練「灰姑娘的音樂劇」分再為三組,樂器組、舞蹈組、杯子組。授課老師是師範大學音樂教育組碩士生 #王品方 和 #陳若曦,原音重現了當時的上課情形,課中休息也採訪了陳若曦老師。而第二組則是肢體的開發、打擊樂器的學習,一樣原音重現了當時的上課情形正在排練「拉丁節奏狂想」,還有課後採訪了打擊樂授課老師,台北藝術大學音樂系碩士班畢業的 #吳沛奕 老師。
    
  另二個分團則是進行樹攀活動,由 吳慶華團長帶領,採訪了吳慶華團長樹攀的重點與技巧,吳團長也說明了,當初原本只是為了在樹上進行觀察,最後卻演變成樹攀體驗課程。
  
  下午三點半,是「童軍與傳統的結合」,小狼是用個人闖關的方式,在學校的操場上,設了20個傳統的童玩關卡,這是一個很愉快的下午,小狼們有吃有喝又有得玩。
  
  晚上七點,是今天的重頭戲「營火」,整個營火的節目都是由東吳大學為主的羅浮群再加各校精英的幫忙,而組成的活動組,來帶領現場100多位小狼,渡過一個美好的夜晚。
  
  最後爐邊談話,張政漢團長說了當年為何會創立小狼合唱團,11年前第一次參加小狼夏令營的小狼們現在都是家長了,而後面參加的,則現在成了羅浮群。
  
家長出錢出力,羅浮群出力。一起讓整個小狼合唱團日益茁壯,老爹團長也期許這次參加的小狼們,以後一樣能反哺小狼合唱團,這才是真正童軍精神的延續。
  
戶外專訪: 張政漢(老爹) 團長
  張政漢團長(老爹),接觸童軍運動54年,生長在宜蘭鄉下,在一個貧窮農家長大,學生時代開始接觸童軍運動,當年求學時,早上上課前都要先拿菜到市場賣,賣完才能去上學,因此天天遲到被童軍團長罵。有一天團長到菜市場才無意發現,從此才改變他的一生,以後他家的菜只要帶去學校,就由學校老師、同學,幫忙認購。老爹團長才能有正常的求學生活。後來在美國退休後,他一直念念不忘的事情是,如何才能再為故鄉(台灣)再做什麼事?他一生最擅長就是童軍技能與本領,於是他回到台灣。2003年老爹問了一句話「我們童軍難道不能有屬於自己的合唱團嗎?」試著告知當時的楊朝祥理事長,沒想到楊理事長一口就答應了,十月展開籌備,十一月「小狼合唱團」已正式成立了。如今已經過了11個年頭,也辦了16次的冬夏令營。當年喊出二個口號「創造被利用的價值」與「散播喜樂的音符」,人常說:學音樂的孩子不會變壞。而老爹說:參加童軍的孩子除了不會變壞,還要變得更好。這11年來小狼合唱團也有面臨到困境,老爹團長都在專訪中,娓娓道來…

日據時代非暴力抗爭的黃金十年(1921-1931) --以蔣渭水醫師思想及言行為例

為了解決台北第二師範學校的問題,作者周俊雄 這樣論述:

  台北大稻埕大安醫院蔣渭水醫師,在日據時期1920年代,結合同志組織台灣文化協會、台灣民眾黨,催生台灣工友總聯盟,又成為《台灣民報》的「保母」,共同為台灣人非武裝、非暴力抗日運動寫下可歌可泣的史頁。蔣渭水一生被捕入獄十數次,仍甘之如飴,書寫監獄人權文學,他以「文化醫生」的角色,為「世界文化低能兒」台灣把脈診斷,他在〈臨床講義〉開出極大量的基礎教育和社會教育藥方,希望在二十年內讓台灣恢復強健身心。  本研究使用歷史文獻法為經,吉恩•夏普(Jene Sharp)「非暴力行動」研究法為緯,佐以艾麗卡•切諾韋思(Erica Chenoweth)「3.5%定律」抗爭成功模式,鎖定蔣渭水醫師投身台灣民

族運動為核心,透過「抗議與說服、不合作、非暴力干預」三個層次,驗證日據時期非武裝、非暴力抗爭黃金十年(1921-1931),抗日先賢志士的興衰成敗歷程和經驗。  研究發現,日據時代前期以軍事鎮壓武裝抗日分子,後期著重利益榨取勝過教化,因此發展農工經濟、抑制教育文化。蔣渭水等台灣民族運動家力圖以智識啟蒙大眾,推動設置台灣議會爭取自治活路。受到日本殖民政府極權鎮壓,非暴力行動只能集中在消極性的初級「抗議與說服」,較少進展到經濟的、社會的和政治的「不合作」第二層級,至於積極性的第三層級「非暴力干預」則更為罕見。由於日治政府施行嚴刑峻法,實際參與抗爭的人數仍然有限,注定其一切努力化為失敗。  本研究結

論為,蔣渭水堅持以非暴力抗爭,發展台灣民族與民主運動,其過程以啟迪文化,發展教育,喚起民心,團結民眾,仍然給予統治當局相當壓力。蔣渭水以徹底的性質和不妥協精神,鞠躬盡瘁,足以贏得後世的敬重和景仰。

躍動的青春:日治臺灣的學生生活

為了解決台北第二師範學校的問題,作者鄭麗玲 這樣論述:

或許有一天,門前曬太陽、嚼土豆的阿公阿媽, 忽然說要去日本參加他(她)的中學同窗會,你也不用太驚慌。 因為他們和我們一樣,也曾經歷過酸甜苦辣,多采多姿的學生生活。   1890年代寬袖長裙大襟衫的女學童,1920年代換上泳衣去海水浴場。同一時期中等學校的武道館,傳來的是日語呼喝的劍道、柔道練習聲音。一旁戶外泳池,亮燦燦的陽光下,滿溢著水聲與池畔加油嬉笑喧嘩聲。操場上,一邊是揮汗練習準備進軍甲子園橄欖球社團練習,野球場邊有呼喊要超越嘉農的奧援團。   即將畢業的師範生,包圍警察署抗議,學生拿起書包內的英文書對警察說:「你看得懂嗎?」生猛有力地展開屬於他們的太陽花學運——大正民主期學生運動

。身經百戰進入台北高校的學生,一大群勾肩搭臂,敝衣破帽、腰掛長巾,腳下的木屐清脆地敲響西門町電影街。路人側目的眼光,是鼓動他們更張揚狂放的催化劑。   流洩著波麗路樂音的喫茶店裡,女給巧笑倩兮地與台北帝大生討論最新進口的西洋樂曲大碟。榮町三丁目上,穿著海軍領水手服的高女學生們路過掛著年終大特價招牌的菊元百貨,討論著兒玉町野田書店的二手書交換會。   工業學校機械科的學生,正在老師帶領下,在松山鐵道工場進行他們的校外參觀,組立工場的大型天車,忙碌地吊掛待整備的車廂。已經在日本展開為期三週多的畢業旅行學長們近日將要回台,參觀工場的學弟們偷偷討論可能收到哪些歐咪壓給。   這就是日治台灣學生生

活的吉光片羽。   想像近百年前的台灣學生們走出黑白相紙與研究論文,重新發現歷史裡年輕光彩的痕跡。回到八十年前十五至二十歲學生的生活時空,也許會不經意地看到我們自己過去曾經有過的類似生活與煩惱。也曾身歷少年十五二十時的讀者們,可從中看自己的迷惘,或者共同的熱血。   然後發現:透過這片共同的土地,情感會跨越時空,我們和下一代、上一代、上上一代,會有相同的共鳴。日治台灣那個時代、那些人,他們的所思所想,他們的喜怒哀樂,台灣社會的多元與活潑,高校生如夢一般的青春,不斷上演。 本書特色   ★兩百多張珍貴照片   本書以豐富的圖片與史料,生動活潑地讓我們看到當時的真實景象,圖文並茂,為讀者

帶來親臨現場的感覺,既深刻又親切。   ★日治台灣學生。生活縮影紙上劇場   裝幀設計師「剪花王子」黃子欽利用書中的老照片拼貼創作,全彩12幅跨頁視覺╳大尺寸拉頁設計,以最鮮明的視覺感受傳達日治台灣年輕學子的澎湃青春。 專業推薦   蔡錦堂(台灣師範大學台灣史研究所 副教授/前台灣歷史學會 理事長)專文推薦   這一本圖、文、表格並茂的作品,並不只是一般的「通俗」書籍,而是兼有堅實學術研究內涵的著作。從某個角度來說,本書乃是鄭教授將幾年來學術研究的結晶,改寫成淺顯易懂、讓一般民眾也能接受閱讀的成品。 作者簡介 鄭麗玲   高雄人,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博士。現為台北科技大學文化

事業發展系教授。   專攻台灣史,以日治時期社會、教育為研究主軸。近年來開始發展歷史文化的創意開發與應用,與文化事業發展系學生共同進行立基於土地,結合歷史與文化的創意發想,開發文創產品。著有《台灣人日本兵的戰爭經驗》(台北縣文化中心,1995年8月);《國共戰爭下的悲劇—台灣軍人回憶錄》(台北縣文化中心,1996年8月)、《百年風華  北科校史》(共著 台北科技大學,2008年)、《台北工業生的回憶》(1-3輯) (台北科技大學,2011年)、《百年風華  台北科大學校史》(共著 台北科技大學,2011年)、《台灣第一所工業學校》(稻鄉,2012年,3月) 推薦序 前言 一

、慘綠少年的考試生活 二、社會菁英:高校生 三、大學生的閱讀世界 四、帝大生 五、學生的社會運動 六、高校生的學寮生活 七、休閒娛樂 八、實業教育與鐵道工場 九、飛行熱 十、學生社團 十一、游泳課與海水浴場 十二、近代教育慶典:運動會 十三、從蹴球到橄欖球:球類運動 十四、台北帝大的最愛:馬術運動 十五、英式風格的曲棍球 十六、榮譽的象徵:學生服 十七、女子學校課程與職業女性 十八、中學生的修學旅行 後記 參考文獻 前言   開始注意到學生生活的歷史細節,應該要追溯到我寫的那篇以台北帝國大學為主題的博士論文,一九二○年代,在台灣的日本人極力鼓吹在殖民地建立一所頂尖大學,為此出版專刊,力陳

其中好處,並貼心地為官方想好如何以既有的學校快速設立。他們構想將醫學專門學校、高等商業學校等校升格併為大學。同一時間,朝鮮的知識分子,以《東亞日報》為言論舞台,也正奮力推動民立大學設置運動,並成為一股結合民族運動的風潮。相對於在台灣的日本人,台灣的知識份子如蔣渭水等,卻以《台灣民報》為中心,社論或報導文章均有不少反對意見。朝鮮人、在台日人對近代高等教育的渴求與台灣人的反應竟有如此大的差異,其中原委引起我的興趣。   因探尋帝國大學的問題,卻掉進當時另一個學制——高等學校的神秘世界。然後我開始對台北高校的敝衣破帽、蠻風高歌感到興趣,相當驚訝一九三○至一九四○年代,台灣社會的多元與活潑,台北高校

生揮灑其如夢一般的青春,他們的生活方式與處事態度與我們過去在國民黨時代教科書所教導的日據時代歷史全然不同,像是與台灣平行的異次元空間。此後,我才猛然理解,每當年幼時,我們咬牙切齒提到日本統治時,老一輩台灣人眼中的那種失落感。原來,我們不曾真正進入他們曾經生活過的台灣。   寫博論時,我在台北帝大——現在的台大圖書館研究生圖書館,發現一本日治時期的舊書。對於許多台灣史研究者而言,戰前舊書幾乎是一定得參考的資料,這沒什麼特別。但這本書相當薄,裡頭的訊息卻很有趣。那是一九三八年,台北帝大出版的《學生生徒生活調查》,書裡其實沒有什麼描述性的文字,只有一張原始調查表,以及用這張表調查五百多位台北帝大學

生的統計數據。看完之後,才發現原來當時大學生是這樣在生活,原來文政學部的學生看比較多外國電影……。在反對帝國大學的蔣渭水與極力推動設立帝大的日本人的各種意見中,當時學生的樣貌漸漸浮現出來。   後來,我取得日本另一份調查,更進一步知道,那年整個日本帝國總共有一百二十八校,六萬兩千零二十八名高等教育的學生參與了該次的調查,台北帝大是其中一小部份。那是一個以日本帝國為中心,當時日本國內高等教育系統的學生都納入的大規模調查,可以看到當時日本高等教育青年層的所思所想。   不過,在日治時期的台灣,除了高等教育之外,若以數量計,中等教育才是許多人第一次遠離家鄉,為了求學進入縣市級的城市生活。他們和高

等教育的學生求學歷程相似,成為現代教育系統的學生世代。過去的傳統私塾教育,除了獲取功名者可能因擔任官吏而離鄉,多數人不會因為要受教育而離家。當然也沒有一大群年齡相仿,因為求學而同窗共學,甚至同室共眠的同儕。現代教育產生一批有共同知識與生活背景的階層。在台灣,這樣的階層在日治時期出現,大約是在一九二○年代左右,到一九三○與一九四○年代前半達到高峰。戰前「學生」一詞通常指大學生,高校以下的學生稱為「 生徒」,本書所用「學生」一詞,係泛指小學到大學就學的學生。   一九二○年代,中等以上學校大量興設,到一九三○年代後期,已有相當數量的中學生族群。當時的行政規畫,總督府之下的五州三廳——即台北州、新

竹州、台中州、台南州、高雄州與花蓮港廳、台東廳與澎湖廳。大約每一州都至少有一所以上中等普通學校與中等實業學校。據一九三四年前後的統計,中等學校程度的高等女學校,除了澎湖與台東兩廳沒有設立之外,各州廳都有一所以上的高等女校,中等女學生數已達五千四百多名。   男子所就讀的普通中學亦同,學生數也有五千兩百餘名。比較大的州如台北州包含基隆在內,男子普通中學有六所,高等女學校有六所。台南州包含嘉義在內,男校有三所,女校有三所。此外還有以州為單位所設立的中等實業學校,在一九三○年代,也已達十二所之多,其中就包含以打入甲子園棒球廣為台人所稱道的「台南州立嘉義農林學校」。工業、農林、商業等實業學校的學生數

,同樣在一九三四年的統計也有三千一百多名。師範學校在一九三○年代已有台北第一師範學校、台北第二師範學校、台中師範學校與台南師範學校,人數大約千人左右。另外,一九二五年以後,可直升東京、京都等帝國大學的台北高等學校也已成立。一九二八年,第一所大學——台北帝國大學成立。   日治台灣普通中等學校進一步升學之處,是台北高等學校。台北高校校風自由活潑,學生文化教養內涵十分深厚,學校的教學核心以培養具深厚文化素養的知識菁英為其宗旨,學生也如此自我期許。近年,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因為學校前身為台北高校,已經進行深入的研究,甚至還出版了《台北高校物語》的漫畫。台北高校之後,則可進入台北帝國大學。高等教育除了綜

合型的台北帝國大學之外,還有各工業、商業、醫學、農林等高等學校或專門學校。中等實業學校與普通中學同一位階,但走實業方向。   總之,從數量上,在一九三○年代的台灣,至少有一萬五千名中等學校以上的學生,因為讀書之故,居住在台灣幾個大城求學。他們有共同的學校例常行事、共通的學習語言,相近的生活習慣,構築一個跨越族群與地域的同儕經驗。這樣的學生族群,是過去台灣歷史上不曾出現過情況。由於近代教育持續發展,學生生活文化成為近代社會一個非常引人注意的主題。近十年來,台灣歷史研究的活潑與多元化,讓我們可以很驕傲的說,台灣史的年輕研究者,對近代日常生活的關注,研究題材非常廣,使得台灣歷史研究更細膩且立體。出

版多本台灣歷史通俗書籍的陳柔縉,主題也都在描繪我們以為細微而重要的生活變遷。由於有這些人貢獻研究成果,我才得以追著學生生活史的腳步,從大學、高校到中等學校。   期待透過本書,管窺一九三○至一九四○年代台灣中等以上學生的日常生活。全書以十八個主題切入,分別從成為學生身份的入學考試、為了考試而產生的如補習、考試用書、考題等主題,到學生的社團、娛樂、休閒等等,也在介紹範圍內。當然,學生生活與一般人有許多共通點,藉由學生為主角,我們也看到他們的那個時代,那些人的生活。   當我們走入時光隧道,回到八十年前十五至二十歲學生的生活時空,也許會不經意看到我們自己年輕時類似的生活與煩惱。二十一世紀,正是

少年十五二十時的讀者們,也許可從中看見自己的迷惘,或者共同的熱血。此外,我們可能會發現,原來,透過這片共同的土地,情感會跨越時空,我們和下一代、上一代、上上一代,有著相同的共鳴。日治台灣那個時代、那些人,他們的所思所想,他們的喜怒哀樂,還有好多故事等待我們去挖掘。   最後,謹以此書,獻給我永遠的老師——張炎憲教授與一位持續關心台灣的日本人三田裕次先生。感謝炎憲師啓蒙我台灣意識,引領我走向台灣歷史研究,以具體的行動教導我真正的歷史,是屬於在這塊土地認真生活的人。謝謝三田裕次先生無私的奉獻精力收集台日兩地有關台灣的書籍與史料。兩位老師的精神,一直是我工作、生活的指導。請兩位老師在天上好好安息,

每一天、每一片和煦的陽光灑落,我會當做是您一如往常溫暖的目光,在您的注視下,我們會繼續努力實現您的夢想。 鄭  麗玲   寫於2014.12.27 九、飛行熱 校園飛行熱與鳥瞰台灣 一九一○年代,台灣很多地方都曾有過飛行表演,部分有經濟能力的富商、名人會搭著飛行員駕駛的飛機,自空中鳥瞰台灣。此後,掀起過一股飛行熱潮,我們現在所見的空拍照片,很多出自當時飛機空拍的鳥瞰圖。此外,當時的飛行表演會到學校進行,這些到學校公開的飛行表演,激發過許多年青學子翱翔天際的夢想。 飛行與商業宣傳 一九一六年四月,クラブ公司邀請年僅二十九歲的高左右隆之來台飛行表演,這可能是第一場以飛機進行商業行銷的活動。活

動宣稱在飛行的同時,會灑下贈品券,共有一百一十個名額,可以從空飄贈品券中得到該公司的美白粉、乳液化妝水、牙膏等商品。 這並非高左右隆之第一次來台,一九一五年,新竹的筏安太郎就曾集資邀請過高左右隆之。當時從四月一日到五日,飛行兩次所需費用就要兩千四百元。高左右氏曾自行研發過好幾代飛機,也到美國進行研習。 不過台灣人更熟悉的一次飛機空飄傳單經驗,則是一九二三年二月,在東京的一次活動。該年林獻堂等人所組織的台灣議會設置請院運動代表團,帶著由台灣各地收集而來的請願書前往東京,要求日本在台灣設立台灣議會。為了聲援這個活動,台灣第一位飛行士謝文達駕機從天空撒下上萬張傳單。 定期飛行航線的出現 在一九三○年

代以前,飛行若不是以飛行表演方式呈現,就是由熱心人士集資,與商業活動結合。真正開始作為交通工具,有定期航線,要從一九三六年大日本航空開通「福岡──那霸──台北」航線開始。此後島內連通線以及台北至東京一日可達,已經實現。 但是搭飛機畢竟所費不貲,一般中學、高校生還是只能在飛行表演時仰頭觀賞。

臺灣近代學校之衛生教育與健康檢查 —以臺北師範學校及其附屬小學為中心

為了解決台北第二師範學校的問題,作者董玲佩 這樣論述:

「學校衛生」是「健康」與「教育」兩種概念之結合,藉由教育向學生傳遞衛生知識,同時在學校進行衛生改善。日本深知國民統合之重要,引進「近代學校」之概念及體制,透過教育來改變大眾。更透過對學校的控管,確實掌握學生的身體情況,改造殖民地人民身體的素質,進而達到規訓的目的。1930年以後進入戰爭時期,學校衛生的目標由整備學校環境、防治傳染病轉而成為以「國民體位向上」為目標,日治末期台灣開始實施國民義務教育,學校更成為傳達衛生觀念的重要管道。利用學校衛生教育,將衛生觀念、知識帶入家庭中,一方面影響社會,同時促成人民觀念與文化上的轉變。戰後初期,伴隨戰爭留下的破壞及體制的荒廢,大量的中國移民在未經妥善檢疫

的狀態下移入台灣,造成台灣大規模的傳染病流行,但也因此使得國民政府開始重視公共衛生的問題,並漸漸發展出一套適合台灣的衛生防疫制度與體系。本文從台灣近代初等學校體制的出現、師範教育體制的變遷中,探討學校衛生與衛生教育之關係。日治時期透過警察系統,嚴密控制台灣人民包含教育在內的一舉一動,戰後時期國民政府則分設各種組織制度,試圖階層管理教育、學校衛生等層面,雖然各時期衛生教育的內容在教科書中均占有相當程度的比例,但透過比對不同時期師範學生與小學生學籍簿的紀錄,發現健康檢查的落實程度,在不同時期出現了執行上的落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