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 開放式課程 統計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台大 開放式課程 統計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王泰升寫的 去法院相告:日治台灣司法正義觀的轉型(修訂版) 和WalterLewin的 我在MIT燃燒物理魂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機率線上課程】機率論-清華大學開放式課程-... +1 | 健康跟著走也說明:機率論、線性模式、統計學、廣義線性模式、實驗設計與分析、類別資料分析、品質 ... ,台大電機系Prof. 葉丙成機率與統計線上課程. 葉丙成; 14 videos; 176,235 views;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和遠流所出版 。

國立中央大學 資訊工程學系在職專班 楊鎮華所指導 張晃銘的 應用成分分析萃取閱讀行為並探索與學習成效及SQ3R的關係 (2021),提出台大 開放式課程 統計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線上學習、電子書、SQ3R、探索性因素分析、線性迴歸。

而第二篇論文東海大學 工業工程與經營資訊學系 潘忠煜所指導 程翊緁的 肺癌病人護理指導認知率-翻轉教學模式介入之成效探討 (2020),提出因為有 翻轉教學、護理指導、認知率的重點而找出了 台大 開放式課程 統計的解答。

最後網站統計學2】中華科大李柏堅老師則補充:中華科技大學數位課程(YouTube 「CUSTCourses」頻道) ... 01-01 統計學的目的; 01-02 抽樣; 01-03 尺度; 01-04 資料集中的趨勢 ... 南臺科大開放式課程.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台大 開放式課程 統計,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去法院相告:日治台灣司法正義觀的轉型(修訂版)

為了解決台大 開放式課程 統計的問題,作者王泰升 這樣論述:

  台灣於1895年改由日本統治,過去「去衙門打官司」的台灣人,也開始改口稱「去法院相告」。面臨傳統中國式與近代西方式兩種國家法制的更替,人們的「司法正義觀」是否已被引導至新的方向,或仍延續著舊有觀念?這項法律觀的轉型,會因不同的社經階層、地域、性別等而有差別嗎?   本書先從制度面及其整體運作,指出「現代」的司法裁判相較於「傳統」的斷罪聽訟,存在著判調分立、審辯分立、審檢辯分立,以及行政司法分立等司法正義觀上的差異,但兩者在日治台灣國家法上卻不時相互交織。接著將《日治法院檔案》運用於法實證研究,收集日治時期台北地方法院數萬份民刑事判決所載個案資料(年代、案由、當事人特質

〔性別、法律上屬性、住所地〕、訴訟代理人特質、訴訟結果等),當做變數而為編碼。再藉由上述變數交叉分析的結果,詮釋人們的司法正義觀可能已有怎樣的轉變。本研究發現,日治50年確實開啟了台灣人司法正義觀從傳統走向現代的路徑,但前進的步伐,亦即轉型的程度,猶相當有限,處處可見傳統司法正義觀的遺緒。   作為本書論述基礎的台灣法律史,讀者亦可參閱臺大開放式課程:「台灣法律史──從前不教的一門課」 名家推薦:   王曉丹(政治大學法律學系教授)   吳密察(國史館館長)   吳聰敏(臺灣大學經濟學系教授)   張永健(中研院法律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郭書琴(成功大學法律學系教授)   陳恭平(中研

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主任)   曾文亮(中研院臺灣史研究所助研究員)   黃富三(中研院臺灣史研究所兼任研究員)   (依姓氏筆劃排列)   司法正義觀反映了人民是否信賴司法,也是法律合法性的關鍵。學術討論多半集中在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的對立或轉變,很少有本土資料與研究指出人民司法意識轉變的社會過程。王泰升教授《去法院相告》這本書補足了這方面的缺憾,也指引了台灣本土學術分析自身社會、走向國際的可能。這本書將成為台灣法律社會學的經典著作,文字精準而淺顯易懂,開啟了以實證資料分析法律與社會互相建構的學術討論。──政治大學法律學系教授 王曉丹   相對於傳統中國式的衙門審判,日本殖民政府所

建起來的法院之司法訴訟,不論在理念上,或是制度上,都立基於另一種正義觀。本書用司法檔案、統計書等資料,分析了「到法院相告」這種台灣人的新經驗。──國史館館長 吳密察   台灣在20世紀的百年當中,從一個落後的傳統農業社會,脫胎換骨變成一個現代化的經濟,轉型速度之快,人類史上少見。台灣如何成就此一轉變?學者都同意,日治初期的基礎建設是關鍵。   台灣在20世紀初期的基礎建設涵蓋硬體與軟體建設,前者如縱貫鐵路與基隆高雄兩港之建設,後者包括司法制度與財產權制度變革等。   王泰升教授以研究台灣司法制度變革為終身志業。本書深論日治初期司法制度之變革,並以實際案例分析台灣人民如何因應調整。台灣從傳統走

向現代的步伐雖然緩慢,但讀過本書之後,我相信讀者會引以為傲。──臺灣大學經濟學系教授 吳聰敏   王泰升教授「篳路藍縷、以啟山林」,幾乎以一人之力,開創了臺灣法律史的研究。除本身著述不綴,作育英才無數,在他領導下建置的「臺灣法實證研究資料庫」,將許多日治時期文件,由圖書館中難以檢索的故紙堆,變成唾手可得的數位資訊。為寫作本書,王教授的研究團隊更進一步將上萬筆日治時期判決轉譯為數據庫。由此而生的量化實證分析,結合王教授長年思考、研究而積累的理論框架、歷史知識、質性研究成果,造就這本法經驗研究的新書巨著。──中研院法律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張永健  

應用成分分析萃取閱讀行為並探索與學習成效及SQ3R的關係

為了解決台大 開放式課程 統計的問題,作者張晃銘 這樣論述:

近年來,隨著科技的演進,線上學習不再是一個新奇的名詞,而是逐漸的被社會大眾所接受與喜愛的一種學習方式,並且也深受本國各大專院校所廣泛推廣,像是台大、清大和成大,都有學校自有的線上開放式課程,透過線上學習的方式,學生不論是處於靜謐的公園中還是熱血的球場上,都可隨時隨地的參與線上課程。近年由於新冠病毒的傳播,要盡量減少與他人的接觸,因此也造就了人們進行線上學習的一股熱潮。目前各大線上學習平台都能讓授課教師更輕鬆與更快速地進行課程設計,不論是教學影片與電子書的搭配,或是設定線上教學後的隨堂測驗。在課程中,教師可透過平台提供的統計資訊,隨時了解當下課堂狀況,例如: 課堂影片學生觀看人數統計、課堂測驗

學生答題率…等,而學生於平台上所有對於系統的操作行為,也會被學習平台所記錄,建立起完整的操作紀錄,課堂教師雖然能透過這些統計資訊了解當下課堂的狀態,但沒辦法透過這些資訊來發現學生在學習中是否遭遇問題,以利給予適當的協助。本研究建立於BookRoll線上學習平台上,透過此平台記錄學生操作電子書所產生的行為資料(log),經由方法論,將資料進行處理且編碼成學習物件。之後經由探索性因素分析(Exploratory Factor Analysis, EFA)萃取出其中的閱讀樣式(reading pattern),並探討其與學期成效之間的關聯性。因學生於學習的過程中有使用SQ3R的閱讀策略,所以會再藉由

線性迴歸 (Linear regression) 建立起閱讀樣式、SQ3R及學習成效的迴歸結果,找出閱讀樣式、SQ3R及學習成效之間的關聯性。

我在MIT燃燒物理魂

為了解決台大 開放式課程 統計的問題,作者WalterLewin 這樣論述:

  華爾達.盧文(Walter Lewin),當代頂尖的天文物理學家,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任教逾三十年,發表科學論文超過450篇。但花去他最多心力的,卻是開設在大學部的三門基礎物理課。   「我一直嘗試將物理活生生地呈現在學生面前……幫他們用不同的角度看這世界……這也是本書的用意:幫你開啟雙眼,讓你看到物理是以多麼特別的方式支配著這世界,也讓你見識到物理本身令人讚嘆的優雅與美麗!」   他把自己的身體當成實驗器材,而上課,則經常像魔術表演或玩命的特技,「畢竟,科學需要有人做點犧牲。」這是他的口頭禪。   例如在教室裡變出一片藍天及一朵白雲;教你在自家做出一道彩虹,並且把它握在手上;

或者在課堂上對著兩個油漆罐開槍,結果裝滿水的那罐炸了開來,九分滿的卻沒有,目的是跟學生證明,水是無法壓縮的,但是空氣可以;甚至將自己充電到三十萬伏特,讓頭髮全都豎立起來,然後告訴學生:高電壓本身並不會致命,關鍵是穿過你身體的電流有多少……   「物理是對的!」他大叫。 作者簡介 華爾達.盧文(Walter Lewin)   在荷蘭出生、長大,1965年於德夫特理工大學(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in Deft)拿到物理博士學位。1966年他到麻省理工學院擔任博士後研究員,同一年成為助理教授,並在1974年升任正教授。他是傑出的天文物理學家,是X射線天文學的先驅,已發表的

科學論文超過450篇。   三十多年來,盧文在MIT教授三門物理學核心課程,由於非常受歡迎,因此還被拍成影片放到MIT開放課程(OpenCourseWare)、YouTube、iTunes U及Academic Earth上,點閱率極高──每年都超過一百萬人次。包括《紐約時報》《波士頓環球報》《國際先驅論壇報》等著名媒體,都曾報導他這些課程獲得的高評價。   他的學術榮譽與獲得的獎項包括NASA傑出科學成就獎(1978)、亞歷山大.范.洪堡獎、古根漢基金獎(1984)、MIT科學委員會的傑出大學部教學獎(1984)、MIT物理系的布奇納(W. Buechner)獎(1988)、NASA的團隊成

就獎(1997)(因為發現了爆發脈衝星),以及獎勵傑出大學部教學的貝克獎(Everett Moore Baker Award)(2003)。1993年,他成為皇家荷蘭人文與科學研究院的通訊院士,以及美國物理學會的院士。 沃倫.高斯坦(Warren Goldstein)   哈特弗大學歷史系教授兼系主任,曾因學術創新而獲頒班特獎(James E. and Frances W. Bent Award)(2006)。   他對物理一直都非常感興趣。同時,他也是多產而且獲獎無數的歷史學家、評論作家、記者及演說者。作品包括Playing for Keeps: A History of Early Bas

eball及評價很高的傳記William Sloane Coffin, Jr.: A Holy Impatience;其他關於歷史、教育、宗教、政治及運動的評論文章則散見《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高等教育紀事報》等報刊。 譯者簡介 蔡承志   畢業於台大物理系。英國愛丁堡大學數學博士。目前為馬偕醫學院全人教育中心副教授。著有《邏輯學的故事》《邏輯學入門》(與林照田教授合著);譯有《學微積分,也學人生》《超高效心智圖學習法》《數學馬戲團》《語言與真實》等。

肺癌病人護理指導認知率-翻轉教學模式介入之成效探討

為了解決台大 開放式課程 統計的問題,作者程翊緁 這樣論述:

提供肺癌病人完整且一致性的化學治療護理指導,可提升其自我照顧能力與生活品質。然於臨床環境中,護理人員執行肺癌病人化學治療護理指導出現差異性及缺乏正確性,不僅無法提升護理品質,更會危害病人安全。本研究以翻轉教學模式,介入肺癌化學治療護理指導教育訓練課程。經由課堂上的互動與討論,提升學習者的學習動機及學習成效。進而,提升護理人員對肺癌病人化學治療護理指導的認知率。結果顯示,翻轉教學介入後護理人員認知正確率由之前68.9%提升至99%。表示護理人員接受計畫性的教育訓練能有效提升學識知能,進而提供肺癌病人正確的護理指導訊息。在深度訪談部分,能得知護理人員在進行護理指導時所遇到的困難及對於翻轉教學的想

法與期待,及病人、家屬所期望的護理指導的方式。進而提升對化學治療護理指導的的認知率與一致性,並有效提升護理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