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師大國文系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台師大國文系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黃作炎寫的 陸海空‧綠白藍 我的時空旅行 和夏婉雲的 頑石也點頭:別樣花蓮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文學院人文教育研究中心也說明:師資:陳廖安(台師大國文系教授,易學、民俗、道教學者). (2)歲時與禮俗:以年節為序,介紹各民俗節慶的相關禮俗,並以舊曆年為核心,重點介紹台灣新年禮俗。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遠景 和秀威資訊所出版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教育學系 卯靜儒所指導 劉星倫的 Bernstein教育論述分析──以高中國文課綱的「文白之爭」為例 (2013),提出台師大國文系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高中國文課綱、文白之爭、伯恩斯坦、教育論述、再脈絡化規則。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成功大學 台灣文學系碩博士班 王右君所指導 陳奕翔的 族裔書寫與自我身分形塑:駱以軍作品中所再現的匱乏與焦慮 (2009),提出因為有 族裔、文化認同、自我身分、匱乏、焦慮、再現的重點而找出了 台師大國文系的解答。

最後網站台灣師範大學家教-台師大家教中心 - 家教網則補充:師大 家教(台灣師範大學師資"家教中心"). 提供各種家教英文、數學、物理、化學、理化、國文、生物、歷史、地理、會計學、經濟學、微積分、電子學、機械學、統計、英文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台師大國文系,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陸海空‧綠白藍 我的時空旅行

為了解決台師大國文系的問題,作者黃作炎 這樣論述:

  近十年來,黃作炎在地中海沿岸、中東、東歐遊走。曾走過:伊朗、土耳其、希臘、東歐(維也納、布拉格)、波羅的海(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波蘭、北歐(芬蘭、瑞典、挪威、丹麥)、北非摩洛哥、肯亞,蒙古國、俄羅斯、西伯利亞鐵道等地。       將旅行中所見所聞,導入上世紀80年代高中開始看電影,將異國電影情節和場景,以電影加上旅行的手法,陸續寫成《跟著電影去旅行》、《我的美國國家公園之旅》、《美國心電影夢》、《我的中東電影旅行》、《摩洛哥古城沙漠聖羅蘭》、《走讀俄羅斯》、《光影北歐》等書。      書寫多本異國人文的書之後,他想自己也曾在臺灣各地遊走,身為臺灣人,何不書寫一本與自己生長

地方有關的人文旅行的書。「眷村」議題是他所關注的,可能與生長背景有關,從小在他家出沒的長輩,好多是住在眷村,也曾到叔叔、伯伯家住過幾天。      2021年5月中,他來到高雄,在左營「再見捌捌陸─台灣眷村文化園區」發現《創世紀詩刊》相關的史料,在詩詞中找到一種歸屬感,也驚覺高雄與幾年的印象有些差距,開始做田野調查,蒐集資料,於是有了《書寫高雄 陸海空/綠白藍時空旅行》的架構。      人生就像是一趟奇妙的旅程,似幻似真,你我都是匆匆的過客,匆匆的來、匆匆的去,眼看身邊的人飛黃騰達,看他們意氣風發,卻見另一批人負債累累、窮困潦倒。就如大文學家蘇軾《臨江仙·送錢穆父》所言: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

人。      我們都在不同的人生客棧,停歇、離開。踏盡紅塵天涯、短暫旅居之後,又得離開,走了又停、停了又走,無論送行是在日正當中,還是淡月微雲之時,短暫與當地人接觸,終須一別,不要為過往傷懷,何妨豁達看待離別、生死之事。      人生沒有回頭路,留戀、不捨,只是徒增自己的煩惱,瀟灑地往人生的下一站前行!      早年在眷村聚集來自大江南北的軍人,他們每個人都有故事,屬於國共戰爭的故事,因為內戰使他們不得不離開家鄉,逃離戰火,來到臺灣,又再臺灣建立一個新的家庭,在眷村裡,總在用餐時間,聞到五湖四海的家鄉味,這是一種鄉愁,也是住過眷村的一種美好回憶。      早年的高雄,除了是臺灣重工業的

發展,也是臺灣捍衛國家生存發展的三軍培訓搖籃,高雄是臺灣唯一擁有陸、海、空三軍基地與軍校的城市,也是全國保存面積最大、涵蓋最廣的眷村,這三處分別位於高雄的鳳山、左營、岡山。      高雄鳳山陸軍官校、陸軍步兵學校、中正預校,左營海軍官校、海軍陸戰隊學校、海軍技術學校,岡山空軍官校、空軍航空技術學校,形成陸、海、空鐵三角的三軍重鎮。      眷村故事是大時代的故事,是中華民國近代史重要的一頁,也是臺灣史不可分割的部分。隨著時代演進與發展,臺灣眷村面臨著凋零與瓦解的命運,但它曾經孕育過不少人才,成為臺灣軟實力的亮點。      黃作炎來到升格後的到高雄市,走到鳳山、左營、岡山、走進歷經眷改後、

還同時保有陸、海、空三個軍種,或多或少來自於神秘軍事管制區域的好奇。包含眷村、軍校和基地的城市,鳳山有陸軍的黃埔新村、左營有海軍的明德和建業新村、岡山留下空軍的醒村和樂群村,欣賞特有的住居記憶與人文故事。      他聽到風聲,微微地吹、微微地吹進我耳朵,閉上眼睛,感受到是綠色、是白色、是藍色,陸、海、空軍的生命故事。他的探索、追尋,如此的真實而美好,於是趕緊提筆寫下一篇又一篇,訂為《書寫高雄 陸海空/綠白藍時空旅行》!

Bernstein教育論述分析──以高中國文課綱的「文白之爭」為例

為了解決台師大國文系的問題,作者劉星倫 這樣論述:

本研究企盼能藉由伯恩斯坦的教育論述理論視角,尤其是他的再脈絡化規則,剖析高中國文課綱制訂時,為何會選擇文白比例作為論述競爭的焦點,其背後又有哪些社會團體如何藉由論述達成其對權力的掌握和競逐。全文分成兩大部分,第一部份先對伯恩斯坦的教育論述機制進行探討,以釐清其概念上未詳盡之處;第二部分則是以文本分析為方法,針對官方再脈絡化場域和教育再脈絡化場域如何對國文課綱進行教育論述,加以分析。從對伯恩斯坦再脈絡化規則之討論,可以發現教育論述是一種「關於社會秩序、關係和認同」的「規約性論述」去挪用「關於特定能力」的「教學性論述」,而「規約性論述」可包括「教學理論」與「意識型態」。從第四章的結果與討論裡顯示

,國文課綱的教育論述大抵可分為三種:由官方專案小組和召集人所建構的官方教育論述,以及教育再脈絡化場域中贊成官方立場者與反對官方立場者。相較起課程標準,課程綱要修訂上,官方乃是採取「提高語體文比例」以「增進學生語文能力」的教學性論述,而非官方場域的反對、贊同兩派,則分別將焦點置於維持(提高)或降低文言文比例,才能增進學生語文能力上。但在整個辯論中,可以發現正反雙方的論述終歸還是回到以國族意識型態為主的支配性論述,也就是用「傳承中華文化命脈」與「建立台灣主體意識」去關聯教學性論述的內涵,包括國文教學在語言教育上的「文言文」與「白話文」比例,以及文學教育上的「中國文學」與「台灣文學」比例;值得注意的

是,在教育再脈絡化場域的論述裡,由教學理論去調控文白比例的程度和空間反而不大。由上述結論,本文建議國文課綱的修訂,應透過能穩定發展和改進的「教學理論」作為再脈絡化之依據,而非以「意識型態」規約之,因此,高等教育學校中的國文和教育系所,尤其是師培院校,更應致力於彌補國文教學理論之空缺。此外,「教育再脈絡化場域」之組織或行動者,尤其是教育現場的教師,應把握創造具有教育相對自主性論述的機會,去思索如何透過教育的角度而非意識型態影響國文課綱的官方論述。

頑石也點頭:別樣花蓮

為了解決台師大國文系的問題,作者夏婉雲 這樣論述:

  夏婉雲鑽研兒童文學,爾後寫散文、新詩、評論。她以婉約之筆記錄成長的花蓮,既能掌握山海、族群、人與土地的關係,又能呈現獨具的風貌、深厚的懷鄉之情。本書以花蓮的人文景觀為起點,以不同的觀點望向眷村與部落,走回作者記憶中的少女時光,寫下屬於自身的洄瀾,是一本深入在地的文學行旅地圖。 本書特色   1.夏婉雲鑽研兒童文學,爾後寫散文、新詩、評論。她以婉約之筆記錄成長的花蓮,以陽光、正向的態度凝望生命中的每一事物,以一顆感性的心與生活、記憶的核心彼此撞擊互相迴盪,是一種動人的書寫面向。   2.這是一本時光之書,召喚遊子去而復返;把一度碎裂的故鄉風土人物,重新以詩句縫補成一

張魔毯。只消安心乘坐,就會騰空飛起,飛越太平洋上空,穿梭在花東縱谷、海岸,回到舊日時光,體會別樣花蓮之美。 名人推薦   向陽(詩人)   須文蔚(台師大文學院副院長)   葉莎(詩人)   楊昌年(台師大退休教授)   蕭蕭(詩人)   (按姓氏筆畫排列)──齊聲推薦   「她從人文、地誌寫到原民部落、眷村,也從童年、少女時期的回憶寫到成長後重返故鄉的感受,讓讀者看到花蓮女兒筆下動人的花蓮之美。」──向陽(詩人)   「這是一本時光之書,洄瀾再次施展魔法,召喚遊子去而復返,匯流記憶與思念的百川激盪匯流,把一度碎裂的故鄉風土人物,重新以詩句縫補成一張魔毯。」──須文蔚(台師大文學院副院

長)   「婉雲以陽光、正向的態度凝望生命中的每一事物,以一顆感性的心與生活、記憶的核心彼此撞擊互相迴盪,是一種動人的書寫面向。」──葉莎(詩人)   「從小學老師到大學教師,她的勤力持續是為諸生之冠。」──楊昌年(台師大退休教授)   「在和尚圍坐池邊為眾石說法的那當下,她想的卻是池底的大石如果突然歡聲 舉起,會不會溫暖了身旁的桃樹,會不會桃花忽然旋飛如雨?單單這樣的念頭,一起,就是詩了!」──蕭蕭(詩人)  

族裔書寫與自我身分形塑:駱以軍作品中所再現的匱乏與焦慮

為了解決台師大國文系的問題,作者陳奕翔 這樣論述:

  整體觀之,二○○○年世紀交替及其後的家族敘事,不同於解嚴初期揭露大歷史創傷、重構歷史記憶的鮮明意圖,呈顯出更多元族裔、身份的家族記憶,並且轉而將焦點移至自我與家族的交織關係上,自身的記憶與經歷清晰浮現,取代集體歷史成為構築家族面貌的根基。本論文即在個人與家、族書寫的焦距中,以駱以軍的小說文本為研究對象。一來由於駱以軍的外省族裔身分,家、族的想像與追尋一直是其創作的重要主題,然而,相較於其他書寫外省父祖輩的文本,駱以軍顯然在大歷史、家國層面的處理遠少於個人與家、族的鋪寫,文本中以敘事者為核心,從個人向外擴展,溯源自我身世、想像父族遷徙,再現外省後裔所面對的社會處境。在個人的記憶片段流竄的文

字中,過往的歷史往往僅作為背景存在,呈現出有家而無國的狀態,主要以自身的經驗與感受羅織個人與家、族記憶間的情感網絡,清楚的展現出筆者前述有關世紀交替及其後的家族書寫轉向。另一方面,相比其他回歸外省父系的書寫者,如朱天文、朱天心、張大春、郝譽翔等人,駱以軍「擁抱父親」的姿勢又顯得格外尷尬,文字中不時呈顯其探尋文化身分∕認同過程中所遭遇的匱乏與不足,使得文本中處處展現出焦慮、彷若被遺棄的感受。  當駱以軍藉由書寫再現其文化認同時,實際上也對於自我身分進行重新的思考與形塑,本論文即試圖透過駱以軍家族書寫中匱乏與焦慮情境的多層探析,聚焦並深化文本的詮釋,探勘駱以軍藉由書寫所再現出的文化身分∕認同位置,

以及自我身分形塑的路徑,並且透過敘事技藝的探究,結合美學形式與文本內涵,期望能從一個新的觀看視角,為駱以軍小說的研究開啟新的面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