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歡山北峰入山證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合歡山北峰入山證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朱和之寫的 樂土(全球華文文學星雲獎首次歷史小說首獎)(二版) 和山女孩Kit的 山之間:寫給徒步者的情書(博客來獨家攝影書衣)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南投。仁愛】合歡山北峰。西峰。陡上陡下。手腳並用翻過六 ...也說明:一日單攻來回全紀錄 一日走合歡北峰,時間上是很充裕的,合歡北峰圖文 ... 1、進入合歡北峰與西峰需向警察機關辦理入山證,可利用網路辦理或親自至太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聯經出版公司 和遠流所出版 。

國立東華大學 華文文學系 吳明益所指導 陳泳曆的 通往桃源的路—戰後太魯閣書寫研究 (2011),提出合歡山北峰入山證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太魯閣、太魯閣書寫、山岳書寫、花蓮文學、自然書寫、旅行文學。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嘉義大學 園藝學系研究所 黃光亮、曾碩文所指導 凃博淪的 應用視覺模擬法評估雪霸國家公園雪東線登山步道之社會心理承載量 (2010),提出因為有 視覺模擬、社會心理承載量、雪霸國家公園、登山步道的重點而找出了 合歡山北峰入山證的解答。

最後網站兩天一夜山野之旅入門路線-LaVie漂亮 - 雜誌則補充:百岳之中也有不少入門路線,比如合歡山北峰的北鞍營地,全程只有4.7公里,雖然揹著 ... 海拔1,800公尺,無須入山證,但由於山勢地形及氣候變化大,容易迷失方向,建議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合歡山北峰入山證,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樂土(全球華文文學星雲獎首次歷史小說首獎)(二版)

為了解決合歡山北峰入山證的問題,作者朱和之 這樣論述:

全球華文文學星雲獎 首次歷史小說首獎之作 新銳小說家朱和之,撼動文壇之作   太魯閣戰爭,台灣歷史上重要的一場戰役,改寫了台灣命運 朱和之以《樂土》出入於正史記載的縫隙,適時填補豐富的想像 在歷史真相與文學虛構之間,人性與人情盡顯其中 將太魯閣戰爭激烈戰勢始未,生動地躍然紙上!     大正二年(一九一三)三月,合歡山發生臺灣史上最大的山難。總督府技師野呂寧率領探險隊測繪內太魯閣地區,為次年的軍事行動做準備,途中卻遭遇暴風雨,造成八十九名漢人夫役死亡的慘劇。     半年後,高齡七十的臺灣總督佐久間左馬太親率由軍警組成的七百人探險隊,分兩路登上合歡山和奇萊主峰,完成地圖測繪工作。     

佐久間左馬太被明治天皇賦予開發臺灣山地的任務,推出以武力強行鎮壓的「五年理蕃計畫」。儘管官方宣傳為「聖代之偉業」,實際上在臺灣和日本國內都遭遇極大反對。     負責執行計畫的蕃務總長大津麟平,眼見四年間付出兩千餘名警察部屬傷亡的慘重代價,加上過度徵用漢人夫役也使民心不穩,因此公開反對理蕃政策,試圖阻止軍事行動;以糖業界人士為首的日本資本家們,抨擊總督為了不事生產的山地而荒廢平地政務;而日本國內正逢「大正民主」風潮,藩閥政治體制崩解、陸軍失勢,出身海軍的新首相要求佐久間中止武力征伐,更意欲撤換總督。     儘管如此,佐久間左馬太為報答已故天皇的知遇之恩,並重振「維新精神」,依舊在大正三年(一

九一四)夏天,發動六千軍警以及一萬七千名夫役進行「太魯閣蕃討伐」,從南投和花蓮港兩路夾擊,攻打總人口九千,壯丁只有三千人的太魯閣原住民。雖然取得壓倒性勝利,但總督本人卻也在前線墜崖受傷。     ●     吉揚‧雅布是內太魯閣古白楊社的青年,資質與偉大的獵人祖父諾明‧巴可爾相近,獲得傳授其背賀靈(bhring),在山林間擁有準確的直覺與萬無一失的獵技。他在十六歲那一年首次參加獵團出草,斬獲敵首而歸,引導對方魂魄前來增加部落靈力,福佑豐收。     祖孫兩人前往部落領域邊界打獵,諾明‧巴可爾意外負傷,返家後迅速衰老,遺言要吉揚永遠記得祖先的訓示。     太魯閣地區被日本人封鎖,禁止任何交易,

族人生活困頓不堪。為了準備婚聘用的食鹽,吉揚‧雅布和父親前往外太魯閣,與當地總頭目哈鹿閣‧納威一同向日本警察請願,抗議過程中吉揚‧雅布誤觸通電鐵條網陷入昏厥,首次感受到文明的威力。     族人得知日本人即將大舉來襲,群情洶洶意圖出戰。哈鹿閣‧納威分析利弊,決定在具有優勢的山上迎擊,誓死保衛家園。     日本軍警攻入山區,各部落奮勇應戰,但缺乏組織聯絡,又敵不過大砲和機關槍,因而死傷慘重。吉揚‧雅布因妻子臨盆,礙於禁忌錯過部落保衛戰。禁忌解除後他憑藉高超的背賀靈發動游擊戰切斷日軍補給線,更狙擊總督,使對方驚嚇墜崖。     ●     兩次颱風過後,族人飢寒困頓已極,為延續血脈,並遵照祖訓按

時舉行感謝祖靈的豐收祭,被迫陸續出降。原本各自獨立生存的不同部落,意外在「歸順式」上會盟,產生了「太魯閣」的一體意識。     佐久間左馬太風光凱旋,一年後辭去總督一職返回日本,旋即逝世。諷刺的是,在他辭世前後,布農族起而反抗,漢人也爆發規模龐大的西來庵事件,戳穿總督府「平定全島」的假象。而開發山地獲得的樟腦,更因德國人工樟腦技術突破而產值一落千丈。     一場開拓「樂土」的戰爭最後徒勞而終,只留下無盡的唏噓與疑惑。   好評推薦     朱和之的《樂土》,在評審眼中是多年來少見的佳構。這部小說集中在二十世紀初期的「太魯閣蕃討伐事件」,以辯證手法彰顯了日本總督「理蕃」政策的矛盾。作者的文學筆

法,相當動人。他純熟地在史料之間穿梭,利用歷史敘述的縫隙,適時填補了豐富的想像。除非是行家,否則不可能如此天衣無縫讓所有的登場人物進出自如。作者既要照顧歷史事實,又要帶出抒情的文字,那種過人的擘畫能力,甚為罕見。──陳芳明(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講座教授)

合歡山北峰入山證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人生必做清單中有登上台灣百岳這件事,登上玉山主峰是我的人生必做清單之一,玉山主峰是台灣第一高峰,同時也是東北亞第一高峰,這次抽到了籤可以前往,是突如其來的驚喜!

#玉山主峰 它是 #台灣百岳 中的入門百岳,對不少百岳新手們是必去的里程碑!

在登百岳時,有一些注意事項跟準備事項,小羽會在影片中細細跟大家分享!

希望影片跟文章可以幫助到剛好也準備要登 #玉山 的山友們►►https://reurl.cc/Zn1vZW

影片章節:
00:00 影片開始
00:16 迪卡儂登山包
01:43 泰安休息站
02:02 南投GO比爾民宿
06:55 塔塔加遊客中心
07:08 上東埔停車場
07:18 繳交入山入園證
07:41 轉程玉山接駁車
08:11 玉山登山口

▲來看看小羽去戶外活動時,都帶些什麼裝備▲
運動內衣1(白)
運動內衣2:Mizuno美津濃(深灰L)
上衣底層1:排汗長上衣(白)
上衣底層2:Mizuno美津濃排汗衣(綠M)
上衣中層:DECATHLON迪卡儂- MH100 FLEECE W PURPLE STRIPES
薄外套:DECATHLON迪卡儂- WC HELIUM 100UV HOLLYHOCK (紫L)
輕羽絨背心:Uniqlo-ULTRA LIGHT DOWN(灰M)
輕羽絨外套:Uniqlo-ULTRA LIGHT DOWN(白M)
外套:DECATHLON迪卡儂-10000mm防水男防風透氣登山外套QUECHUA MH500 (紅M)
登山帽:DECATHLON迪卡儂- TREK 500 A HAT BEIGE(卡其58cm)
毛帽(黃)
保暖頭帶:Smartwool
壓力褲:WIWI- MIT纖腿曲線遠紅外線活腿壓力褲 (黑M)
登山褲:DECATHLON迪卡儂- PANT FOR100 BLANC PANTHER
雨衣
雨褲:DECATHLON迪卡儂-OVERPANT RAINCUT WOMAN BLACK
登山鞋:Salomon- XA LITE GTX(桃紅)
涼鞋:Teva-W HURRICANE XLT(黑)
登山包:DECATHLON迪卡儂- BACKPACK FORCLAZ 50 BLACK CURRANT
攻頂包:DECATHLON迪卡儂-Abeona New YELLOW(果綠)
斜側小包:MUJI無印良品(黑)
太陽眼鏡:Ray-Ban
水袋:Camelbak-100oz OMEGA RESERVOIR蓄水內袋(黑)
水壺:HydroFlask-532ml寬口霧面(黃)
頭燈:Black Diamond-STORM 375
枕頭:DECATHLON迪卡儂-PILLOW HELIUM 900 GREY TREK
運動相機:Gopro Hero 7 Black
相機:Casio EX-TR70(白)
手機:Apple IPhone7(黑)
手錶:Apple Watch series 4(玫瑰金)
腳架1:MEFOTO-MK10(紅)
腳架2:Telesin

玉山特輯:

●延伸閱讀-登上玉山主峰看日出以及如何克服高山症►►http://bit.ly/35AJwp5

●延伸閱讀-五星級的排雲山莊,玉山主峰的攻頂前哨站►►http://bit.ly/32uDt3e

●延伸閱讀-台灣第一高峰-探訪玉山主峰,欣賞玉山的美►►http://bit.ly/31jtIDG

#南湖大山 特輯:

●延伸閱讀-挑戰台灣五嶽之一的帝王之山-南湖大山►►https://reurl.cc/VaRlMy

#合歡山 特輯:

●延伸閱讀-被譽為最親近的台灣百岳- #石門山►►https://reurl.cc/5YXdv

●延伸閱讀-親民又好入手的台灣百岳- #合歡主峰►►https://reurl.cc/Na6VDp

●延伸閱讀-小羽的首座百岳 #合歡北峰►►https://reurl.cc/8doVg

●延伸閱讀-小羽挑戰最難的 #合歡西峰►►https://reurl.cc/a2nD3

●延伸閱讀-小羽的入門百岳 #合歡東峰►►https://reurl.cc/MrEV4

●延伸閱讀-小羽的第一天住宿-雲海景觀渡假山莊►►https://reurl.cc/9lRL8

●延伸閱讀-小羽的第二天住宿-Mountain山行旅火鍋城►►https://reurl.cc/mg04V

也一起來關注我的更多其他平台吧!
※丁小羽的FB粉絲團:
https://pse.is/3l2x2x
※丁小羽的IG很好看:
https://pse.is/3lhmc6
※丁小羽的部落格:
https://pse.is/3kpdq2
※丁小羽的Youtube:
https://pse.is/3kvjb5
※丁小羽的Twitter:
https://pse.is/3k54un

通往桃源的路—戰後太魯閣書寫研究

為了解決合歡山北峰入山證的問題,作者陳泳曆 這樣論述:

本文以太魯閣國家公園此一以山岳為主要地理環境的空間為範疇,整理台灣光復後至今人們對此空間的較富文學性的描寫,希望從中歸納出台灣人與山的情感及文化。由於人們到達太魯閣的方式、心態與台灣社會發展關係甚深,文學的出版也與此中體制、思潮以及各類文學類型的演變息息相關,本文首先會交代與文學相關的社會背景。接著分為兩個主軸探討太魯閣書寫的特質,一是以較大的視野討論台灣整體創作方向,幾個較重要的主題如中橫開通前與開通後一般旅遊的視野、七○年代興起登山活動如何深入山林、八○年代以後國家公園成立後人們對太魯閣自然與人文環境的深入發現。二是聚焦在花蓮作家身上,探討他們因在花蓮出生、長期生活而對太魯閣有特殊的血緣

與地緣關係,以及花蓮多元族群、混居後所激發出的特殊歷史感,從中產生的視野、記憶與情感皆有異於外縣市的作家。最後以桃花源這個一定頻率地被用來形容太魯閣此一理想環境的概念,歸納人們對太魯閣中仙鄉般無人的自然環境與實際有人生存之環境的想像與關注,這裡既是宏偉靈秀神聖的造化遺產,也是提供生養與日常活動的家園,而在這兩端中還有著更複雜又因時代而異的仙鄉與人境之互滲。本文透過整理太魯閣書寫歸納出此一特質,也希望日後可能與台灣整體山岳書寫作更大的連結。

山之間:寫給徒步者的情書(博客來獨家攝影書衣)

為了解決合歡山北峰入山證的問題,作者山女孩Kit 這樣論述:

不一定要離職才能走出壯舉,不一定要攻頂才算完整了意義   打開登山的新章節,一本寫給徒步者的情書   Instagram萬人追蹤收藏,療癒眼球世代的書寫者   山女孩Kit邀你一起翻越到山的另一面   窺看你脆弱、勇敢、誠實、活得最像自己的一面     生命終究會碰上一些沒有答案的謎,無論男女老幼,無關國籍年紀,每一個人都可能因此展開自我追尋的過程,跑步、旅行,甚至往山裡走去……     有沒有可能,山其實不那麼遠方?   有沒有可能,往復山林的路徑就是通往心的方向?     一名同你我般的平凡女孩,朝九晚六,加班出差。幸運的是,在我們生活的這座島嶼上有連綿的山脈,超過兩百座三千尺以上的高山

,甚至只要開一小時的車就能停在登山口。於是她在週末時,以拜訪朋友的姿態向山走去,在山之間寫下對家人的思念,對情感的豁然,還有許多走過長路而能緩緩傾訴的生活之事。而在她的筆下,連孤獨,連寂寞,都像是難得一見的風景。     ◆有時候,我們對山有些想像……     山女孩說——   爬山的年資很短,所以我還記得第一次看日出的瞬間。   宇宙微微震動,風像溪流般潺潺流過耳邊。   緩慢的心跳、凍結的血液,   融化在某種能量催眠召喚而來金色空氣裡。     ◆有時候,我們對自己有些恐慌……     山女孩說——   原本是這樣,想從山裡得到一些勇氣,   以為那才足以面對所謂已成定局亦無力改變的現實

。   但其實所有的信心都來自於自己,   原來那不是山,是我自己。     ◆有時候,山讓我們成為更好的人……     山女孩說——   有些事情,我們做起來都開心。   一起爬山,一起遠行,一起肚子餓,一起看星星。   你說的話我懂,我說的話你想聽,笑在對的時候,不計較背多重的東西。   我想你就是這樣的夥伴。     ◆有時候,我們因為山而有了專屬的故事……     山女孩說——   如果不確定交往的對象是否該朝永遠前進的話,   那我真摯地建議,   和對方走上一條超過兩個星期的步道,總不會錯的。     32篇山行療癒書寫,16首悸動心靈之詩,山女孩Kit寫的是背包、帳篷,是離開日常

舒適後,對生活最終的信念與堅持;同時也是風雨、霜雪,是體力與能力的極限,還有卸下武裝後,最真實的、自己的樣子。 獨家書衣版內含:   一、限量作者親簽扉頁   二、博客來獨家版攝影書衣,凝雪映畫美術紙彩印,絕美雙書封設計,由閱讀者自由詮釋,一次典藏兩種不同風格的《山之間》。   三、首刷限量隨書贈送山女孩「到山裡走去吧!」漫遊書卡2張組(9*12公分,維納斯萊妮紙質) 感動推薦   李豪(詩人/作家)   林書煒(POP Radio電臺臺長/主持人)   林婉瑜(詩人/作家)   知寒(作家)   法蘭 Fran(法蘭黛樂團主唱)   神小風(作家)   海苔熊(心理學作

家)   徐珮芬(詩人)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陳泓名(「每天為你讀一首詩」編輯)   陳德政(作家)   莊鵑瑛 小球(歌手/自由創作者)   蔡瑞珊(青鳥書店創辦人/作家)   ──感動推薦     讀Kit 的《山之間》終於領悟了……也許遠行才會發現家的可貴,走出城市才會想起當初走進來的原因;離開那些熟識的人群,才會知道有哪些是我們該珍惜。──李豪(詩人/作家)     這本書優美而詳細地描寫了在Kit眼中關於山她所知道、所感受到的一切。當一個人誠實地攤開自己……那其實是難以言喻地動人。──知寒(作家)     在某個早晨讀它,我好像也跟著去了山裡一趟……我要輕輕悄悄,跟著字裡行

間的靈動與溫柔,一步一步接著下去。──法蘭 Fran(法蘭黛樂團主唱)     期許這本書能夠變成我們和山之間的一座橋梁,用我們的想像,跟隨著Kit的文字影像,一起翻越重重山巒,找到愛與希望開始萌芽的地方。──海苔熊(心理學作家)     那文字是有魔力的,那圖像是有靈魂的,最後,也會帶你回歸平靜……就讓我們跟著山女孩,走進山裡,回到心裡。──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作者同時擁有調控語言的能力,將每個片段做出獨特的展演,用對話設立出專屬、精密的一段,山屋與山屋之間巧妙剛好的人生羽光。──陳泓名(「每天為你讀一首詩」編輯)     喜歡音樂的人透過音樂表達,喜歡研究的人透過鑽研獲得回饋,喜

歡滋養的人透過實作給予,而某部分的我們,都隱身於文字供人探尋。──莊鵑瑛 小球(歌手/自由創作者)     山女孩Kit,她從豢養的舒適走向未知,把自己交給嶄新的世界……看完這本書時你也能放下疑問,讓自己踏上五感開啟的旅行。──蔡瑞珊(青鳥書店創辦人/作家)     作者簡介 山女孩Kit   台北人,重度低山症患者。   在廟宇異常密集的豬屠口長大,不是泡在游泳池,就是泡在圖書館,反正兩邊她最愛的媽媽都找得到她。是游泳校隊,是競技啦啦校隊,贏的時候喜歡訓練,比賽輸的時候討厭運動選手的爸爸。   成為上班族時喜歡上跑步,跟著村上春樹跑去夏威夷完成了初馬。開始爬山以後,將山告訴她的

事寫在每日清晨七點的日常,寫著寫著,走著走著,就有人跟著她一起往山去了。     在Instagram上累積萬人追蹤,以清新溫暖的風格,深度探索台灣女孩戶外徒步的可變性。書寫散見於《WILDER登山道具年鑑》、「健行筆記」網站、「GQ」線上風格雜誌專欄,更是戶外品牌Mammut、Helinox、Merrell、Outdoor Research、Patagonia、Keen等常態合作的風格大使。   Instagram|kit_fang   推薦文 心遠地自偏/李豪 推薦文 關於山,她知道……/知寒 推薦文 向心徒步而去/法蘭Fran 推薦文 山巒之間,就是愛的起點/海苔熊

推薦文 走進山裡,回到心裡/陳志恆 推薦文 未離開塵世的遠行/陳泓名 推薦文 大自然教我的事/莊鵑瑛 小球 推薦文 舒適圈外,未知的吸引力/蔡瑞珊   序章 登山口   輯一 第一個日出 生日快樂 複雜與簡單 過度美化 不然你來 島的孩子 為誰而走 背包 活成自己的樣子 準備好了嗎? 一個人的山 帳篷   輯二 途中的負片 年輕有錢 天生溫柔 說到底 你先加油 站起來的路 志佳陽大山迷路記 累不過山下的世界 不想和妳爬山 波卡拉誤點 失去感覺 進化湖 雪 一萬條河的跨越   輯三 途中的正片 你要去遠方 浪費時間 停頓 風的辦法 便宜的光 凌晨三點 山的寵兒 山屋日常 營地生活 女孩的山 山

食物 不能睡 四千兩百分之一的相遇   輯四 山與你之間 走長長的路 陽台 彆扭的青春 與愛無關 是山要我來的 壞掉的人 愛了很久的朋友 許可證 按下快門的人 永遠溫柔 天使的眼淚   推薦文 心遠地自偏 李豪/詩人、作家   冷漠的城市寂寞著每個人,於是,我們快樂著自己,我們時尚著生活,我們世故著人生。我們努力地使自己值得被愛,也努力地武裝自己,好讓自己看來不如外表的那麼脆弱。   只是,寂寞的城市仍然冷漠著每個人,我們快樂自己後仍然得找尋快樂,我們時尚生活後仍然得追逐時尚,我們世故人生後仍然得練習世故。我們努力地使自己值得被愛,卻仍舊拼湊不出理想的愛;我們努力地武裝自己,卻矛盾自

己,總是左心防右心事,事實上我們依然不堪一擊,都是假裝。   因為我們真的太久沒有體會到最初的感動,活在這個社會,人便顯得矮小,我的視網膜呈現得過於擁窄,我的腦前葉記憶層總是短暫,我的愛老是被解讀得很狹隘,建築物之間的距離也僅僅三米,我們困獸之鬥著我們,自己精疲力竭著自己。   讀Kit 的《山之間》終於領悟了,我們是山,長在同一座島嶼;我們是林,生命都從土地來。人類終歸是大自然的產物,總需要一段時間回歸自然,所以好想去旅行,好想抬頭看見一整片浩瀚的宇宙,好想閉眼聆聽一整首洶湧的海洋,好想深深呼吸一整座鬱郁的森林,好想放肆品嚐一整條歷史的老街,好想好想憑記憶剪輯一整幕關於青春的風景,所以,

好想去旅行。   都說旅行的意義是為了出走,山女孩卻是為了回來。字裡行間散發著眷戀,也許遠行家裡才會發現家的可貴,走出城市才會想起當初走進來的原因;離開那些熟識的人群,才會知道有哪些是我們該珍惜。   關於山,她知道…… 知寒/作家   「為什麼要爬山呢?」   問一百個人這個問題,可能會得到一百種不重複的答案,有人會說是為了抒解壓力,有人會說是希望身體健康,有人會說是想要挑戰自己,一定也有人會說出那句頗具禪意的經典名句:「因為山就在那裡。」而在今天以後,又多出了一種爬山的理由,就是因為讀了這本《山之間》,而湧起那股往山裡走去的衝動。   以前我曾經聽過這樣一個說法:「離家,是為了回家

。」在與原先的家──不管是房屋或是家人──隔開距離以後,才使得所謂「家」的意象變得具體,會更明白「家」之於自己的意義與想像。我想,對於Kit以及許多登山客而言,也有著相似的道理存在:「走進山裡,是為了走進自己。」   這本書優美而詳細地描寫了在Kit眼中關於山她所知道、所感受到的一切。當一個人誠實地攤開自己,闡述花費長久時間、力氣與情感才得以完善並有所承擔的這些生命歷程,或許還是會有些害怕,提筆寫下,或甚至只是想起都還是會傷感落淚的那些曾經,她還是願意分享,那其實是難以言喻的動人。   我特別喜歡她用一些登山所需物品作為篇名的那幾篇,包括〈背包〉、〈帳篷〉、〈許可證〉等。或許因為是耳熟能詳

的東西,原先不帶期待地去讀它,反而帶來驚喜,平凡中的不平凡格外閃耀。   跟著她的文字,像是跟隨她的目光與腳步,所以看見,所以走過,所以成長。   向心徒步而去 法蘭 Fran/法蘭黛樂團主唱   在某個早晨讀它,我好像也跟著去了山裡一趟,眼前是那片星輝班斕的澄澈夜空,好像還吸進了一點冰涼的空氣;睡前再讀一些,冰霜折射出亮晃晃的金色陽光,籠罩了整片山,做夢一樣的我居然也走在山稜。   讀《山之間》對我來說,其實有點像某種窺看或跟蹤,不敢大聲呼吸,怕要是騷擾了情節,打斷了情緒,寫日記的人就換個口吻、換個鎖了;我要輕輕悄悄,跟著字裡行間的靈動與溫柔,一步一步接著下去。   我想每個人都會找

到屬於自己的方式,去了解自己、面對世界,像擁有一面照鑑的鏡,映射出自身於世界萬物的相對關係。在過程中領略快樂、苦痛,做各種內心活動的練習;對自己的情感抽絲剝繭,然後才對自己認識、認知、認同;也可以在自己給自己的擁抱之中,代謝現實世界的各種疲乏,最後獲得一些亮晶晶的小物件,像是勇氣、力量。   山女孩Kit的方式就是爬山,堅持的勞動,在其中人好像特別能獲得平靜與平和的喜悅,於是腦內與心眼裡的聰慧才能順利開啟。看山女孩在其中找尋自我、反思各種價值;看她展現著溫柔,有時候也迷惘,有時候也失去;跟著她爬過一座又一座的山,讀著讀著,爬著爬著,哎,就連失去的,也好好地被呵護了呢!   「我就是山的寵兒

。」山女孩寫下這樣一句,她與山之間相互地給予,以及相繼發生的思考,梳理出同情的智慧光輝。我想,她的確是山的寵兒啊,山給了她很多無價的贈禮。那月夜裡的十二隻水鹿,與她的細膩善良,她的故事,都會永遠和她在一起,在山之間。 山巒之間,就是愛的起點 海苔熊/心理學作家   如果是年輕時候的我,大概很難理解作者文字的厚度,會覺得只是假山巒之手,寫出堆疊連綿的字句。   但隨著年紀也有了一些,開始懂得蹲下來欣賞那穿透柏油路面的勇敢小草,擁抱在路邊平淡無奇、矗立無言的行道樹。甚至,一直到前陣子我親自花了兩個多小時,走入司馬庫斯的深山裡面,擦著全身的汗珠,因為那巨大的神木群而震懾。眼看著十人環抱的大樹,

而覺得自己是如此的渺小,才漸漸明白作者所說的,接近大自然就是一種療癒、一種戀愛、一種怦然心動的曖昧。與其說是愛上那個步道、那片雲彩,不如說是愛上每一次獨步行走於山林之間的那種自我對白,愛上在不同海拔高度氣喘吁吁裡的那種內心詰問,愛上在每一個酷熱與凜冽的山巔,那個願意把行囊與生命托付給你的信任。   近期心理治療新興起一種方式叫做「森林療癒」,隨著你愈深入森林的深處,你也愈靠近自己內心那個久久沒有觸及的國度。但也因為這樣,進入山林,需要莫大的勇氣,與熟悉的嚮導,否則就會像進入潛意識的大海,被無止境的黑暗給吞沒。幸好有山女孩Kit,她用細膩的文字,帶著膽小的我們,在漫長重複的紮營與拔營之際,一起

攀爬內心這座關於夢想,關於愛,關於未來,關於告別與離開、後悔與重來的大山。   山在那裡,而我們在這裡。   在我們還沒有累積足夠的勇氣之前,在我們還不敢踏上自己蛻變的旅程之前,期許這本書能夠變成我們和山之間的一座橋樑,用我們的想像,跟隨著Kit的文字影像,一起翻越重重山巒,找到愛與希望開始萌芽的地方。 走進山裡,回到心裡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作家   自古以來,不少文人雅士從攀登山岳中得到啟發。當你仰望群山壯闊時,便能感覺自身渺小;當你深入山林小徑時,你能感受到自然萬千。置身於大自然中,蘊含著多少人生智慧,於是你看,古今多少文學佳作,不是在描寫自然山林,就是在森林山野中產出。   

為什麼待在山林,總能讓人頓悟些什麼呢?這讓我想起,身心科學的研究早已證實,接觸大自然,有助於釋放緊張與抗憂抒壓的功效。也許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大腦的思緒最能活絡,也有最多的創造力吧!   但光知道這些,不如你親自走一遭,體會一回來得踏實。   有好幾年,我的住處附近就有一座小丘,每逢假日,我總會起個大早,獨自前往走個一回。老實說,爬山並不是想征服或證明什麼,也不是想尋求什麼心靈上的啟迪,純粹就是想動一動,享受一下忘我的感覺。   因此,對我而言,走進自然、在山林中健走,為的是追求從煩惱中解脫,也就是拋下塵俗紛擾、忘卻人心糾結,徜徉森林、心曠神怡。只不過,山裡蚊蟲多,豔陽高照、汗流浹背時,

即使登山步道不難走,我也總是氣喘吁吁,這是自討苦吃。一會兒來到山頂,喝著水、迎著風,俯視遠處,方才的抱怨一掃而空。   我常想,或許人們就是得自討苦吃,才能嘗到一口甘甜美好的滋味吧!   那麼,要不要試試超越極限,討更多的苦吃呢?   麻煩的是,我才沒有攀爬百岳的雄心壯志,更不願意花個好幾天在山林裡駐足,所以,我恐怕體會不到那箇中的辛苦與美好。   就在閱讀《山之間》這本書,和作者一同感受,卻能讓我彷彿身歷其境。翻開書,字裡行間流露著作者真誠樸實的內心話,讀著讀著,心也跟著平靜下來。   我總算能明白,不過就是記錄自己在群山之間心路歷程的文字或攝影,作者在社群網路上卻如此深受歡迎。因為,

那文字是有魔力的,那圖像是有靈魂的,它會帶你直擊內心深處,擾動你的情感味蕾,而最後,也會帶你回歸平靜,那個我們都渴望的狀態。   對於像陀螺般轉不停的現代人,能平靜下來,真是求之不得呀!   就讓我們跟著山女孩,走進山裡,回到心裡。   未離開塵世的遠行 陳泓名/「每天為你寫一首詩」編輯   山調味過的一切,   以及樸實的背包。   起初看到這本書的時候,心中是有些猶豫的,或說是有些不了解。書寫著自然,卻不似傳統的自然書寫,而是專注在物品之間、人物之間的哲學辯證。書寫著登山經驗,又不如市面上的登山書籍,描述著驚心動魄,又偶有的山間軼聞。   然而隨著閱讀的過程,我注意到一件事。  

 這本書反覆提及:背包、愛、記憶、煩惱。竟在高山的雪白之地(亦或者那些荒蕪不草的),從未離開過塵世間,從未與人斷絕。「我沒有把握在醉生夢死的現實裡找到一個安身立命的原因,於是我想上山。」透過這句話之中,我們發現,無論從詩裡面、從散文裡面,都反覆地看見她揹著背包的樣子。   難以重荷,卻一再起身前行。   「我背著你一直走、一直走,走過千山萬水,走到愛與你相遇的時候。」   因此,我們更深入來看,在各式各樣的登山之中,山往往隱藏在多情的文字裡面。而旅程裡面,充滿了愛的調味,孤獨地宣告想要把一切都裝到背包裡面。而每個片段都在兩千字左右戛然而止,如同雪山的亂石區,仰望時充滿了孤立的木與石,並白

茫茫一片。   作者同時擁有調控語言的能力,將每個片段做出獨特的展演,用對話設立出專屬、精密的一段,山屋與山屋之間巧妙剛好的人生羽光。   一般的登山之書中,最精密的情緒,當是征服大山大海的調味。   而這本的背包、暗戀,以及孤失。不僅僅存在於山,更存在在塵世。 大自然教我的事 莊鵑瑛(小球)/歌手、自由創作者   所有勇氣都擁有契機,所有山巒都藏著祕密,所有存在都為了找尋,所有故事都源自Kit的步履。   科技讓我們取得資訊更方便且多元,許多問題與答案只需彈指之間,不管來源好壞,其實都是旁人的建議與生命經驗的萃取分享(有些還是待查證的假消息)。唯獨人生的路沒有任何解答可以精準符合每

個人的需求,只有靠自己嘗過、體驗過、摔傷且受挫後,才從中了解自己喜歡什麼、在意什麼、需要什麼。知道自己的光明與黑暗,知道失敗時哪隻手、哪隻腳才最好施力讓自己爬起,也會慢慢知道自己的極限在哪。   我還記得首次和朋友參加溯溪,一路隨著地形上上下下,每刻保持警覺之外還要膽大心細,同時注意團隊合作。那次回程時要先跨上一塊超大塊的石頭,我一直搆不到上層的石塊,朋友怎麼指導,彼此怎麼伸長了手也沒辦法拉到彼此的手,大家又急又慌,最後我是手腳並用加上拉著旁邊樹枝才把自己撐起,再馬上由朋友接手把我抓上去,那一刻真的覺得大自然是不說話的老師,讓我明白別人覺得理所當然的方式,對我來說不一定管用;當我找到自己的施

力點時,就算用著別於他人的方法,也是順利爬上去了。那是屬於我的方式,源自我的身高限制。   而人生這條路啊,就算說要一起陪到最後的人,仍是彼此的生命過客,總有一天還是得靠自身學會生存技能才能讓自己走的路愈走愈遠,愈走愈長。但路要走多遠、多長,都沒比走的多堅定、多踏實重要,即便迷惘是人生中必經,而且還不會因為長大而變少(笑)。   漸漸成長的我們都在用自己的方式逃避或找尋,不管高山或平地,建構或廢墟,喜歡音樂的人透過音樂表達,喜歡研究的人透過鑽研獲得回饋,喜歡滋養的人透過實作給予,而某部分的我們,都隱身於文字供人探尋。 舒適圈外,未知的吸引力 蔡瑞珊/青鳥書店創辦人、作家   讀這本書彷

彿走入山裡,心留在山裡的呼吸。   在山間,我像是另一個個體,行走在三千公尺上的樹林裡,雙腳快速往前移動,整片的芒草隨著突如其來的風迎面撲倒,冷空氣剎時找到機會穿入,侵襲我光裸的脖子,我感到從骨子裡透出的寒冷。繩索在左邊,右邊是樹幹,我拉起繩索往上跳躍,從沒想過自己的身手可以如此矯捷。   對於每一次即將前行的高山,讓自己處於未知。當置身在知識以外的世界時,身體被迫在短時間內接收和判斷,反射性讓知覺變得靈敏。第一日我心跳異樣地快速,持續整天;深夜無法入眠,腦袋裡的畫面豐滿到快要溢出來,牽引著心臟跳動,愈來愈快;隔日看見清晨曙光,我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平靜,耳朵得以聽見始終忽視的聲響,任何一點點

歧異都會驚動我在準備狀態中的冷靜。   從置身危險中開拓未知,在城市豢養舒適的生活中,是多麼詭異的思考,且沒有任何一項指標可以告訴你,山林有多麼安全。即便現今我坐在舒適的書店裡,回想在山中、在懸崖邊,我依舊能嗅到危險的氣息,那是理智判斷下的恐懼。   長久以來,人類的知覺是被封閉的,被安於習慣的豢養,就連我也在創造一座美麗的監獄,豢養各式喜好舒適的人們。   都市生活是在層層系統底下的完美場域,所有的學問最終都導向控制,它形塑了一道像監獄一樣的框架,禁錮住我的心靈,我不知不覺忘了行走,只想安穩的處在舒適圈裡,終老。臨死之時或許墓誌銘會刻上:終其一生都為了安逸而努力。   而山女孩Kit

,她從豢養的舒適走向未知,把自己交給嶄新的世界,並且「持續地練習成為更好的人,即便是微小的進步都覺得開心。不管別人有沒有喜歡我,我都要滿意這樣的自己」 。   將自己置身在恐懼裡,卻能從新世界裡感受到興奮、愉悅和新奇,接著萌發欲望,知覺開啟,有了馳騁世界的想像力。然而沒有人知道一切是怎麼開始,書中Kit說:「第一次聽見遠方的鼓聲,就是在山裡。」看完這本書時你也能放下疑問,讓自己踏上五感開啟的旅行。 生日快樂太早開始相愛,又太晚遇見山,以至於心還未攀附之前就衰敗,而肉體卻在盛年後掙扎。 生日當天南湖投下的第一道曙光,烈陽在我臉頰印記最深刻的雀斑,讓喘不過來的一口氣永隔今世來生。 然後我貧

乏的人格此時豐滿。曾經讀過的書、聽過的旋律、寫過的信、愛過的人、懨懨然的心,補綴成專屬我的氣息與輪廓,仍勉強算是人生。 為誰而走 很想告訴她,我有好好用力呼吸著。困難的事情沒有消失,但我不會再給自己縱容的理由了。 每一個人走進山的理由都不一樣,我只是多了一點心碎。 在二○一四年前,我是一個全程馬拉松跑者,早上五點從榮總安寧病房醒來,與清晨第一班抽痰的護士交班完後,沿著磺溪跑一個小時,差不多就是十 公里。這樣跑了四年,然後我再也沒有從醫院醒來去跑步的機會。媽媽走了, 連我跑步的靈魂一起帶走了。 無法跑步後,我意志消磨了一陣子,身體想要做些什麼卻都提不起勁,整整一年任由強壯起來的肌肉連同精神一起癱

軟。我在這一年無所事事地看了太多的書,並且沉溺在厚實且黑暗的高度混亂。我極喜歡並反覆地背誦米蘭.昆德拉在《緩慢》裡面對時間與記憶的方程式:「介於緩慢與記憶,速度與遺忘之間,有一個祕密的關聯⋯⋯緩慢的程度與記憶的濃淡成正比;速度的高低則與遺忘的快慢成正比。」 每天總是無聊地刷著手機的我,無意間看到朋友分享一篇雪季爬山的文章,是阿泰(楊世泰,《折返》作者)描寫他那天在身體狀況不好的情況下,與妻子呆呆完成合歡西峰,最後在下山時兩人看到此生最壯觀的星空。我反覆地看著那些合歡山的照片,突然有一股衝動想要親眼看看這只能靠雙腳走到的地方,於是就在二○一五年九月,我開始了第一座山。 從合歡群峰開始,再來是玉山

、嘉明湖、雪山主東、奇萊南華、奇萊主北,一路走到南湖大山、中央尖。在山上和在跑道上是不一樣的,山只能慢,山不許你快,緩慢的步伐逼迫我不得不想起一些人、一些事。山上每一個喘不過氣來的時刻、每一段心臟幾乎快要衝破胸膛的上坡、幾近壓碎肩膀的重量、泡在雪水裡失去感覺的腳趾,常常在走到肉體匱乏、走到失去輪廓的時候站著哭了起來,不是因為累,是因為想念。

應用視覺模擬法評估雪霸國家公園雪東線登山步道之社會心理承載量

為了解決合歡山北峰入山證的問題,作者凃博淪 這樣論述:

從1990年代開始便有學者提出利用電腦模擬活動人數,以相片呈現的方式供受訪者評估遊憩地區之社會心理承載量,如今此視覺模擬法已證實在評定各種遊憩區之社會心理承載量具有良好效果。本研究利用視覺模擬法以評估雪霸國家公園內雪東線登山步道的社會心理承載量。研究方法將相片分作前景與中景,針對登山者調查不同模擬人數組合之合成相片之擁擠感、管理措施、滿意度與可接受度等四項不同管理指標。研究結果顯示隨著模擬人數的增加,登山者的擁擠感與管理措施程度平均值也增加,可接受度與滿意度平均值則降低。登山者在相同模擬人數的相片中,對前景與中景不同人數組合的擁擠感、可接受度、滿意度與管理措施程度皆有顯著性差異,前景人數越多

其擁擠感與管理措施程度也越高,滿意度與可接受度則降低。影響登山遊憩體驗不舒適的原因以休息地點過少為主,而登山者的遊憩替代行為以改變入山時間為主要方法。本研究建議雪東線瞬間社會心理承載量以20人為宜,並建議將雪東線承載量調整為每日100人為上限,且每4個小時人數最大通行量以20人為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