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識別ci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品牌識別ci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idea》編輯部寫的 建構視覺文化的13人 和黃靜謝蔚莉梁佳韻的 CI設計:為品牌注入生命力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50個知名品牌logo 他們成功的秘密? | 國際智家整合設計有限公司也說明:創意總監GABO 商標換新(Logo Redesign)的原因可能有很多。通常Read more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臉譜 和崧燁文化所出版 。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視覺傳達設計學系 傅銘傳所指導 王嘉程的 互聯網企業標誌之構成形式與易讀性研究 (2021),提出品牌識別ci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標誌、易讀性、表現形式、造形元素。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高雄科技大學 國際管理碩士學位學程 邱彥婷所指導 沈怡君的 影響植物肉購買意願之因素 (2021),提出因為有 植物肉、知覺行為控制、購買意願、態度、個人規範的重點而找出了 品牌識別ci的解答。

最後網站品牌識別設計Projects - Behance則補充:FUKUI PHARMACY 福井藥局|品牌識別設計. Save. FUKUI PHARMACY 福井藥局|品牌識別設計 · 慢熟工作室/ 楊少鈞. 32 409. 山研所Into the Wild — 品牌識別設計.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品牌識別ci,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建構視覺文化的13人

為了解決品牌識別ci的問題,作者《idea》編輯部 這樣論述:

日本平面設計界最具代表性的十三人從童年、在學、沒沒無名到獲獎無數,他們的初衷和想法身處設計界巨大變動的時代,他們如何因應,又如何集其大成 本書蒐錄了日本設計雜誌《idea》依序訪談的十三位重要平面設計師及其代表作,這些指標性人物,儘管身處於二十世紀末的平面設計巨變浪潮中,依然能發揮超越市場邏輯的文化影響力。所謂平面設計的巨變,簡單地說,就是戰後建構起的產業結構、價值體系面臨解體和重整。在資訊技術革新和全球經濟加速之下,過去制度化的領域,逐漸成為網路化的資訊架構及市場原理的一部分。而設計這種行為,也隨之擺脫魔術般的光環,逐漸普及,設計師的職能開始分化為兩極,一是構思整體的指導

者、諮商者,一是實際執行作業的操作者。 而在這波浪潮裡依然能堅守主導權的設計師,是以何種方法或態度開展其具主體性且自主性的活動?《idea》訪談特輯的主題之一,便是引介可供參考的實踐案例。 在此之前,並非未曾出現過平面設計師如藝術家般的自主性活動,只是多半由享有威望的設計師,在專業領域之餘才能做到。而本書所介紹的人選,不單只是「設計師」,也能在時代當下與相關合作者有良好的互動,體現出另一種超越了純粹作者論的典範。訪談過程中主要的關注點,並非各人的「感性」或「靈感」,而是他們如何將自己置於社會、文化與技術的脈絡當中,創建出屬於自己的世界。讀者可從他們的言論中有所收穫、有所觸發,本書也將成為形塑二

十一世紀設計史的一股助力。葛西薰 最值得參考的就是自己。一九四九年生於北海道。一九七三年進入SUN-AD廣告公司。以藝術總監之職長期負責三得利烏龍茶(一九八三年~)、United Arrows(一九九七7年~)等品牌的廣告製作,操刀虎屋的企業識別、空間計畫、包裝設計(二〇〇四年~),統籌三得利、三得利美術館、TORANOMON TOWERS等的企業識別、標誌計畫,以及電影戲劇宣傳製作,攝影集和小說的裝幀等。曾榮獲朝日廣告獎、東京ADC大獎、每日設計獎、講談社出版文化獎書籍設計獎、原弘獎、龜倉雄策獎等。服部一成 不如把自己的弱點完全暴露出來吧。一九六四年生於東京都。二〇〇一年起轉為自由接案的藝術

總監、平面設計師。擔任丘比、JR東日本等廣告之藝術總監,雜誌《真夜中》、《流行通信》、《here and there》的編輯設計,設計「三菱一號館美術館」、「Utrecht」等商標字型,負責東京國立近代美術館、橫濱美術館等展覽之平面設計、包裝設計、書籍設計等。曾榮獲東京ADC獎、第六屆龜倉雄策獎、原弘獎、東京TDC大獎、JAGDA獎、每日設計獎等。有山達也 「雜亂」對雜誌來說是必要的。一九六六年生於埼玉縣。一九九三年設立有山設計商店。參與雜誌《馬可孛羅》(文藝春秋)的設計後,陸續擔任《ERiO》(NHK出版)、《store》(光琳社出版)、《夢未來》(倍樂生企業)等雜誌藝術總監。目前以《ku:

nel》(MAGAZINE HOUSE)、《雲之上》(北九州市)、《座・高圓寺》(座・高圓寺)等編輯為主軸,從事各種平面設計的藝術總監、設計。山口信博只留心意、不留意義。一九四八年生於千葉縣。一九七八年獨立,設立山口設計事務所,以書籍設計為活動主軸。二〇〇一年起創辦折形設計研究所,進行日本自古以來的「折形」研究及開發。折形與神道相關,因此也獲得了神職「權禰宜」的資格。俳句社團「澤」的同人之一,俳號為方眼子。松本弦人 不用格線的設計,就像素描速寫。一九六一年生於東京都。一九九〇年設立Sarubrunei。在以電腦從事平面設計的黎明期,即率先採用尖端技術,運用在各種創意設計上。在數位作品《Pop

up Computer》、《Jungle Park》、《動物番長》中擔任企畫、導演、設計。二〇〇七年創立可製作電子書的網站「BCCKS」,兼任BCCKS首席創意長/概念設計、企畫、設計負責人。平野甲賀 書本做完了,思想和設計未必完結。一九三八年生於京城(現稱首爾)。曾任職於高島屋宣傳部、京王百貨宣傳部,後成為自由接案平面設計師。此時期起與津野海太郎合作,負責過《黑色帳篷》等戲劇的舞台、宣傳美術。一九六四年起接下晶文社所有的書本裝幀,確立了該社的形象。一九七三年創立雜誌《Wonderland/寶島》。一九七八年創立《水牛通信》。此時期起參加高橋悠治等人「水牛樂團」的活動。一九八四年以木下順二《本

鄉》(講談社)一書的裝幀,榮獲講談社出版文化獎書籍設計獎。羽良多平吉 無法言語化的東西反而充滿更多可能性。一九四七年生於東京都。一九七九年三月設立了編輯、設計事務所「WXY」,一九八九年六月起擔任「EDiX」代表。以「愉快編輯、有趣設計」為關鍵字,兼具可自在操控補色特色的纖細色彩感,以及橫斷活字到斑駁字型的獨特字型設計感,發展出獨一無二的設計。一九八七年以「第二十二回竹尾紙展覽」Paper Show海報,榮獲通產大臣獎、生產局長獎。一九九一年以稻垣足穗《一千一秒物語》(透土社),獲講談社出版文化獎書籍設計獎。二〇〇二年以《機動戰士鋼彈公式百科事典》(講談社),獲第三十六屆裝幀競賽日本印刷產業聯

合會會長獎。松田行正看起來「像」,其實是很重要的想法。一九四八年生於靜岡縣。以其簡單強力的設計,負責過許多以書籍為主的設計工作,同時對包含文字和記號等各種「形狀」的起源和生成現場、發想「形狀」的瞬間帶有無盡的好奇,自行持續研究。創立牛若丸迷你出版社,以一年一本的速度,創作具挑戰性的內容和書籍裝幀。也曾負責過仙台媒體中心、大社文化堀兼、港都未來21的元町中華街車站月台、松本市民藝術館、富弘美術館等建築之識別系統設計。仲條正義彆扭也是一種美的要素,或者說設計的意志。一九三三年生於東京。曾負責資生堂企業文化誌《花椿》、The Ginza/Tactics Design的藝術總監及設計。松屋銀座、華歌爾

Spiral、東京都現代美術館、細見美術館CI計畫。資生堂沙龍(Shiseido Parlour)的商標字體及包裝設計。主要以東京銀座資生堂大樓的商標及標識計畫等平面設計為活動主軸。擔任東京ADC會員、JAGDA會員、TDC會員、TIS會員及女子美術大學客座教授。曾獲ADC會員最高獎、TDC會員金獎、JAGDA龜倉雄策獎、每日設計獎、日本宣傳獎山名獎、紫綬褒章、旭日小綬章等眾多獎項。北川一成 假如刻意脫軌能帶來效果,我會刻意這麼做。一九六五年出生於兵庫縣。一九八九年進入GRAPH(前北川紙器印刷株式會社)。目前擔任GRAPH董事長/首席設計師。二〇〇一年獲選為國際平面設計聯盟(由世界約兩百五十

名頂尖設計師組成之世界最高設計組織)會員。二〇〇四年法國國立圖書館以「近年來印刷和設計均優異的書籍」為由,永久保存其多數作品。二〇一一年秋在巴黎龐畢度中心舉辦的現代日本平面設計展中,獲選為十五位作家之一。宮田識 設計就像「空氣」一樣,無緣無故就想接近。一九四八年生於千葉縣。一九七一年設立宮田識設計事務所,一九八九年公司更名為Draft股份有限公司。一九九五年創立自家品牌「D-BROS」,開始產品設計之開發、銷售。主要作品有麒麟啤酒「一番搾」、「麒麟淡麗〈生〉」、麒麟飲料「來自世界的Kitchen」、新日礦控股公司、Panasonic、「PRGR」、「摩斯漢堡」、「LACOSTE」、「BREIT

RING」、華歌爾「un nana cool」、「salute」等。東京ADC會員。曾獲日宣美獎勵獎、朝日廣告獎、ADC大獎、ADC會員獎、日本宣傳獎山名獎等眾多獎項。淺葉克己不做多餘的事,每一顆到眼前的球都打回去。 一九四〇年生於神奈川縣。一九七五年創設淺葉克己設計室。以藝術總監身分製作許多在日本廣告史上留名的知名海報、廣告。一九八七年設立東京字體指導俱樂部(東京TDC)。主要作品有西武百貨店「美味生活」、三得利「夢街道」、武田藥品「合利他命A」等廣告、長野奧運官方海報、三澤房產「三澤・設計・包浩斯」海報、民主黨商標等。東京TDC理事長、東京ADC委員、JAGDA會長、AGI(國際平面設計聯

盟)日本代表,設計協會會長。日本桌球協會評議員、桌球六段。曾獲東京TDC獎、每日設計獎、日本電影學院獎最優秀美術獎等眾多獎項,二〇〇二年獲頒紫綬褒章。寄藤文平 說得愈有把握愈有說服力。一九七三年生於長野縣。藝術總監。武藏野美術大學中輟後參與博報堂廣告製作。一九九八年成立寄藤設計事務所,二〇〇〇年設立文平銀座。近年來主要活躍於廣告藝術指導和書籍設計領域。負責JT「成人吸菸禮儀講座」、「禮儀中的新發現」、東京地鐵禮儀海報、雜誌《Brain》、《孫之力》等的藝術指導,《海馬》(池谷裕二/與糸井重里共著、朝日出版社),《SWISS》(長島有里枝著、赤赤舎)等書籍設計。   

互聯網企業標誌之構成形式與易讀性研究

為了解決品牌識別ci的問題,作者王嘉程 這樣論述:

當前社會被互聯網和大數據所緊密聯繫著,互聯網企業作為提供互聯網服務的源頭,其標誌設計非常具有研究意義。本研究分為前後兩部分,研究一:透過KJ法與內容分析法整理歸納互聯網企業標誌及其背後行業屬性與標誌的表現形式、構成元素之分類概念,並進行交叉分析,最終得到不同的行業屬性對於標誌設計的表現形式以及使用元素的偏好。研究二:問卷調查取得標誌易讀性相關數據,對上述變量進行比較分析,通過問卷形式得到差異性顯著的標誌量化數據,分析結果可得知:1.發現在對於具象類和幾何形襯底類的表現,企業採用較為居多均佔有25件,其中具象類以信息聚合(5%)、電子商務(5%)以及自媒體(5%)三者最多採用。2.標誌設計造形

元素,使用單純線元素的企業最多,其中企業信息化服務(5.6%)最高,從整體上來看使用單一元素的更多,而且大多集中在企業信息化服務(10.4%)、信息聚合(9.6%)、電子商務(7.2%)。而在組合類造形元素中,採用這種方法的企業多數為目標客戶族群較為青年化的企業。3. 在標誌的表現形式中,具象類與幾何襯底類均為最多的,具象類中不論單一或者組合均偏好使用「面」元素。4. 代表性與易讀性的數據結果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標誌的易讀性的程度十分依賴於企業(產品)的使用與普及率,不然很難達到企業經營理念(內容)被正確理解的目的。若一時間企業(產品)無法達到較高的普及率或使用率,透過具象類的表現形式或使用象

徵性的元素進行設計可以有效的提升易讀性。以上歸納整理的內容以及交叉分析得到的企業標誌設計偏好,可以為日後互聯網企業標誌甚至企業識別系統設計創作提供參考;標誌易讀性的問卷調查法以及差異性顯著的樣本數據,可以為後續標誌設計易讀性研究提供思考方向與參照。

CI設計:為品牌注入生命力

為了解決品牌識別ci的問題,作者黃靜謝蔚莉梁佳韻 這樣論述:

  CI 設計進入中國企業家、設計師、消費者的視野已超過30年。現階段的設計師培養,已經不能僅僅停留在怎麼做 CI 設計這一層面,我們必須將學生培養放置在一個未來的職業環境中去考量──要成為一名優秀的視覺設計師,他們需要具備什麼樣的能力。   本書首先概述CI設計,包括CI設計的基本概念、CI設計解決什麼樣的問題;再介紹CI設計的基本元素,包括理念識別、行為識別、視覺識別三節;基礎論述都結束以後,接下來便進入CI設計中實際的流程階段;最後三章特別將CI設計中尤為重要的視覺──也就是VI設計的部分,再作更進一步的說明,包括VI設計的基本元素、VI設計的應用以及VI設計的手冊製作。   本書的

編寫不僅僅立足於CI設計課程各環節的教學內容,更著重走訪了設計公司相關的從業人員,針對設計行業對未來設計師的從業要求進行了梳理,從而確定了我們所培養的設計師應該具備什麼樣的能力。   Sequence 序 Preface 前言 第一章 CI 設計概述 第一節 CI 設計的基本概念 16 一、何謂CI  16 二、CI 設計的新載體 20 三、CI 設計的經濟價值 20 第二節 CI 設計解決的主要問題 22 一、當我們談論CI 的時候到底在談論什麼 22 二、對於企業而言CI 意味著什麼 23 三、對於消費者而言CI 意味著什麼 24 四、對於設計師而言CI 意味著什麼

27 第二章 CI 設計的歷史沿革與發展趨勢 第一節 CI 設計的歷史沿革及理論體系的建立 30 一、CI 的萌芽階段 30 二、CI 的發展 31 三、CI 傳入亞洲 34 第二節 CI 設計的發展趨勢 35 一、設計流程的變革 35 二、視覺設計表現的變革 36 第三章 CI 設計的基本要素 第一節 理念識別 44 一、什麼是理念識別 44 二、理念識別的功能 45 三、理念識別的內容 46 四、理念識別的歸納與提煉 48 五、面向消費者的理念識別 49 第二節 行為識別 49 第三節 視覺識別 51 第四章 CI 設計的流程 第一節 導入CI 的基本程式 60 一、提案階段 60

二、調查研究階段 61 三、策劃階段 62 四、設計階段 64 第二節 CI 設計的基本程式 66 第三節 CI 設計提案 68 第五章 VI 設計的基本要素 第一節 形象開發 78 一、企業形象開發的重要性 78 二、企業形象的概念 78 三、視覺形象開發的內容 78 四、視覺形象開發的主要立足點 79 第二節 品牌命名 87 一、傳達企業內涵 87 二、命名簡潔 88 三、貼近消費者生活 88 四、命名方法與策略 88 第三節 標誌設計與規範 89 一、標誌設計 89 二、標誌的分類 100 三、標誌設計的規範 101 第四節 標準字設計與規範 104 一、標準字設計的基本概念 104

二、標準字與字形標誌的區別 104 三、印刷專用字體與標準字的區別 105 四、標準字設計的原則 105 五、標準字設計考慮要點 106 六、標準字的設計表現技巧 107 第五節 色彩計劃 110 一、色彩的基本特點 110 二、色彩計劃 111 三、色彩計劃執行 115 第六節 輔助圖形設計 117 一、輔助圖形的設計方法 117 二、輔助圖形的運用 120 第七節 吉祥物設計 122 一、吉祥物的設計依據 122 二、吉祥物的角色塑造 122 第八節 系統設計及規範 124 第六章 VI 設計的應用要素 第一節 應用要素分類 130 一、辦公用品類 130 二、公關贈品系列 131 三、

員工制服規範 131 四、交通工具類 131 五、環境導視系統類 132 六、包裝類 132 七、數位媒體類 132 八、再生設計樣本 132 第二節 優秀案例解析 133 一、聖誕節推廣 133 二、關於「愛」的視覺表達 134 第七章 VI 手冊 第一節 VI 手冊的功能 138 第二節 VI 手冊的內容 143 一、VI 手冊基礎識別系統設計 143 二、VI 應用識別系統 147 第八章 案例分析 案例一 希頓國際廣場推廣策略思考 156 一、項目介紹 156 二、前期思考和調查研究 156 三、希頓國際廣場項目的視覺系統設計 158 案例二 「須彌間」全案剖析 163  

序   歲月流轉,市場已經基本完成了對設計的確認,日常生活表現出對設計的強旺需求,文化建設正在對設計注入新的活力……隨著各行各業對設計的投入越來越大,人們對設計和設計師的期望也越來越高。這一切,或許也是設計教育長存不衰的緣由。   確實,設計和設計教育的勃興無疑對高速發展的社會提供了些許前所未有的新動力。這一點,隨著時間的推移,還會進一步獲得印證。隨著設計概念的普及,越來越多的人懂得了設計在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文化建設中的關鍵性作用;懂得了在現今這一歷史階段,離開了設計,幾乎一切社會活動都將難以進行。無論是理性的、商業的,還是激情的、文化的,無論是學習西方的、先進的,還是弘揚民族的、傳統的

,無論是大型的、宏觀的,還是小型的、私密的;只要是公開的、需要展現的,就不能缺少設計的參與。隨著設計理念的深入人心,設計師們的藝術智慧和設計創意源源不斷地流向社會,越來越多的人懂得包裝設計不只是梳妝打扮,裝飾設計不等於塗脂抹粉,產品設計不僅僅變換樣式,時尚設計不在於跟風賣萌,視覺設計已經不再滿足於搶眼球,環境設計也開始反思一味地講排場、求奢華……設計內涵的表達、功能的革新、樣式的突破、情感的滿足、文化的探索等一系列原本屬於設計圈內的熱門話題,現在都走出了象牙塔,漸為普通大眾所關心、所熟知。   當然,在設計事業風光無限的同時,設計遭遇的尷尬也頻頻出現。一方面,設計在幫助人們獲得商業成功的同時

,也常常一不小心,成為狹隘的商業利益的推手。另一方面,設計教育在持續了十多個年頭的超常規發展之後也疲態畢露,尤其表現在模式陳舊、課程老化、教材雷同、方法落伍、思維凝結……甚至,一定程度的游離於社會實踐。   不僅如此,設計和設計教育的社會擔當和角色定位還仍然處於矛盾和糾結之中。設計的社會作用和社會對設計的認可還遠沒有達到和諧一致,這使得我們的設計師往往需要付出比已開發國家設計師多得多的代價,而他們的智慧和創意還常常難以獲得應有的尊重。設計教育在為社會培養了大批優秀設計師的同時,還承擔著引領社會大眾的歷史職責。諸如設計和生態環境、設計和能源消耗、設計和材質親和,以及設計如何面對傳統和時尚、面對

歷史和未來、面對發展和可持續,所有這些意想不到的種種糾葛、矛盾,都會在第一時間遭遇設計思維,也都會在整個過程中時時叩問著設計和設計教育的良心。   設計教育的先驅,包浩斯的創始人格羅佩斯斯認為,「設計師的職責是把生命注入標準化大量生產出來的產品中去。」設計師的職責是偉大的,設計教育的使命是崇高的,可面臨的挑戰也不言而喻。   工業革命以來,設計一直站在社會變革的最尖端,如果說,第一次工業革命在給人類帶來效率和質量的同時,把人們束縛在機器上;第二次工業革命在給人類帶來財富和質量的同時,把人們定格在工作上;第三次工業革命,以資訊為主導的交互平台成功地將人類「綁架」在手機上,那麼,設計在這三次工

業革命中所起的作用是否值得我們反覆思考呢?   對於初期的機器生產來說,設計似乎無關緊要;對於自動化和高效率來說,設計的角色僅限於服務;而隨著資訊社會的臨近,設計也逐漸登上產業進程的頂端。我們曾經很難認定設計是一種物質價值,可設計締造的物質價值無與倫比。我們試圖把設計納入下里巴人的實用美術,以便與陽春白雪的純藝術保持距離,可設計卻以自身的藝術思維和創意實踐,不斷縮短著兩者的間距,並且使兩者都從中獲益。   如果說,在過去的20年中,設計的主要功能是幫助人們獲得了商業成功。那麼現在,毫無疑問,時代對設計提出了新的挑戰。這就是,在商品大潮、市場法則、生活品質、物質享受、權力支配等各種利益衝突的

糾葛中,如何透過設計來重新定位人的尊嚴和價值,如何思考靈魂的淨化和道德的昇華,如何重建人際間的健康交往,如何展現歷史和地域的文化活力,如何拓展公眾的視野,如何讓社會變得更加多元和包容,如何感應人與自然的利益共享及可持續發展。這也是人們今後對設計和設計教育的期望。   新的挑戰也是我們的新動力。   我們相信,在新一輪的社會發展過程中,設計的作用將越來越重要,設計教育的發展應該越來越健康。   楊仁敏 前言   CI 進入企業家、設計師、消費者的視野已超過 30 年。現階段的設計師培養,已經不能僅僅停留在怎麼做 CI 設計這一層面,我們必須將學生培養放置在一個未來的職業環境中去考量——要

成為一名優秀的視覺設計師,他們需要具備什麼樣的能力。因此,本書的編寫不僅僅立足於 CI 設計課程各環節的教學內容,更著重走訪了設計公司相關的從業人員,針對設計行業對未來設計師的從業要求進行了梳理,從而確定了我們所培養的設計師應該具備什麼樣的能力,也為本書的寫作確定了基本方向。   作為一名設計師,應具備較高的設計品位。較高的設計品位不僅僅需要設計師能夠用視覺圖案來表達設計概念,更重要的是在清晰表達設計概念的同時,創造出一個個精彩紛呈、富有高審美情趣的獨特的視覺形象。雖然,品位的培養不是在較短的時間內就能夠解決的問題,它源於一切美好事物長期的浸潤,但是,作者仍然認為「優選」是本書必須堅持的一個

寫作原則,不論是圖例展示,還是案例分析都力求優中選優,這也是本書作者為培養具有高品位設計師所做的努力之一。   作為一名設計師,應具備獨立思考、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思考是一種習慣,學習探索的過程實際上就是一個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而提出問題的能力往往反映了思考的深度和廣度。因此,本書堅持的第二個寫作原則——探索問題解決型的教學方法。透過教材中閱讀前思考、閱讀後思考、課後推薦的引導和啟發,使讀者能夠開闊視野,使課堂上進行的不再是簡單的灌輸式教學,而是深入型問題解決式教學。   作為一名設計師,還應具備快速、高效、準確地將設計意圖及設計效果展現給客戶和與客戶充分溝通的能力。因此,本書

堅持的第三個寫作原則——關鍵案例深度解讀的原則。透過深入的設計師訪談,將設計師的設計思路完整地呈現出來,力求還原設計案例的創作過程,並詳細闡述了設計提案的過程和提案需要注意的事項,使讀者能夠盡快適應從業需求。   黃靜

影響植物肉購買意願之因素

為了解決品牌識別ci的問題,作者沈怡君 這樣論述:

科技飛速的進步為人類的生活帶來了便利和改變。減少肉類消費可以減少疾病、人口、水資源、溫室氣體等問題。本研究選擇肉類替代品品牌來識別消費者的購買意願,並使用TRA、TPB和食品選擇動機理論來分析。共有328 名受訪者填寫本問卷。本研究以 SEM 為主要分析數據的工具,其中包括了 SPSS 統計分析軟件。本研究結果表明,個人規範和感知行為控制正向地影響消費者對品牌的態度。同樣地,消費者對品牌的態度對購買意願有正向的影響。主觀規範調節個人規範與品牌態度之間的關係。食品選擇動機的部分只有環境意識調節品牌態度與購買意願之間的關係。因此,本研究對有意打入亞洲市場的肉類替代品企業提出了一些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