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陽之歌作詞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夕陽之歌作詞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陳浪寫的 旅行的形狀:影像札記 Into Solitude : Photo Diary 和陳浪的 旅行的形狀:影像札記 Into Solitude : Photo Diary (博客來獨家作者親簽筆記本版)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夕陽之歌日文歌詞夕陽之歌與妙卡心中情的那一晚(上) - Bdrbmi也說明:八十年代日本改編歌之一曲多詞一首近藤真彥的《夕陽之歌》,竟然有四個改編版本 ... 《千千闕歌》是陳慧嫻演唱的一首粵語歌曲,由林振強作詞,馬飼野康二作曲,盧東尼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尖端 和尖端所出版 。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系 耿湘沅所指導 陳柔安的 晏殊詞研究──以北宋士人文化為中心 (2020),提出夕陽之歌作詞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晏殊、珠玉詞、士人文化。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國文學系 林佳蓉所指導 楊允宏的 民初世變下的文體思索:盧前「詩」、「詞」、「散曲」理論及創作研究 (2019),提出因為有 盧前、舊體詩、詞、散曲、世變、文體、民初舊體文學、民國文學的重點而找出了 夕陽之歌作詞的解答。

最後網站《千千闕歌》和《夕陽之歌》曲子一樣,為什麼得獎的是梅豔芳?則補充:兩首都是極為經典的歌曲,可是別忘了,當年英雄本色何其大火,梅姐一出場簡直就像自帶夕陽之歌的bgm一樣,兩首歌詞都不相伯仲,但是當電影配上歌,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夕陽之歌作詞,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旅行的形狀:影像札記 Into Solitude : Photo Diary

為了解決夕陽之歌作詞的問題,作者陳浪 這樣論述:

  「走近島嶼,走進山海,走靜自己。」   一本沒有地名的旅行紀錄、一次直面孤獨的內心書寫     以前的我,覺得旅行是條無限延伸的線;   後來的我,認為旅行是個盈缺有時的圓;   現在的我逐漸明白,軌跡無法界定,更難以分類。   旅行真正的美,原來藏在故事情節。   那些勇敢的、脆弱的、絢爛的、平淡的片刻,都成為了我,也成就了我。     喧囂未平,徬徨仍在,而旅人依舊走著,沒有停下。   在路上經歷著旅行的形狀,尋找著自己的模樣。     ▌大疫之年後,再推新作,以「未完成」概念發想     當整個世界因為疫情封鎖,當關乎夢想的道途都中斷,在紛紛擾擾的生活裡,帶上所有情緒,重新走進大

自然,也通往自己的內心。     回顧2020,相信「未完成」是所有人共同歷經的情緒,「原定計畫生變」,以這樣的概念發想,陳浪寫出了一本「未完成」的書。     不同於以往以背包客視角出發敘寫旅程故事的單純旅行文學,這回陳浪希望帶領讀者走入「旅行作家」的創作過程。刻意拿掉旅行書寫裡的部分資訊:沒有地名、沒有景點介紹,讓這本作品與其說是「書」,反而更像一本記錄著途中風物及旅人心境的「札記」。使閱讀過程不僅僅是「看」,更可以參與補足缺失的資訊,使這本札記更完整、豐富。     七大章節的32篇短文,分別紀錄在台灣不同自然環境裡的旅程。     有冬雨綿綿的湖泊、海岸壯闊的離島、橫越森林的百年古道,

還有荒漠裡傾頹的燈塔。透過這些並不遙遠,卻同樣精彩的旅程,重新找回生活失去的色彩,也拾回自己的形狀。     這次,讓所有旅人決定這本作品的形狀。   它既能是書,也能是札記,也可以什麼都不是--只是一個旅行作家的心情隨筆。      ▌讓照片說話,反思社群媒體現象     近年來隨著網路媒體愈趨發達,旅行的門檻或許降低,但人們也更容易受到社群媒體的制約。無數網紅景點的誕生,不僅替山林海洋帶來不必要的嘈雜和想像,也使得我們愈來愈不懂得為「自己」旅行--我們的旅行,更多時候只是複製他人的建議,重走別人的旅途。     不同於以往作品,影像僅作為文字情緒的輔佐,這回讓照片和文字一比一地呈現,放大其

角色,也拿掉圖說,讓影像能夠訴說自己的故事。     或許,在這樣一個喧囂難平的時代,我們都該讓事物回歸最初的模樣。讓山只是山,海只是海,而旅人,也只是單純熱愛,渴望探索的旅人。     ▌「寂寞不是本意,時間卻選擇讓我成為孤獨的人。」     「Into Solitude」,Solitude意謂著獨處,卻不代表孤獨。     有時刻意地讓自己隻身地踏上旅程,是能更好地和自己對話的方法。   即便沒有人喜歡,但孤獨卻是人生必經的情緒。當世界因為疫情封鎖之際,人們比起以往更需要懂得如何和自己相處。     新作雖然以孤獨為題,但更多故事則是自我療傷--關於旅人如何面對自己的孤獨,帶上它,並珍惜它

,重新面對雖然未完成,而依然絢爛的世界。   本書特色     ‧全彩印刷、1:1圖文收錄。讓照片說話,讓文字躍然紙上   ‧全書旅程皆源自台灣。除去旅遊資訊,重溫旅行的醍醐味:發掘。   ‧陳浪睽違兩年最新作。創作歷年來最為坦露內心的告白之作   ‧知名設計師田修銓由外到內全書操刀設計,特別邀請眾藝人御用攝影師王晨熙拍攝封面   特別推薦(按筆劃排列)     作家_Aida   歌手_Hush   插畫家_徐至宏   詩人_陳延禎   作家_翁禎翊   歌手_黃建為   作詞人_葛大為   推薦好評     「願我們在人生這趟旅途中,能在偶然出現的人事物裡成長,理解到極度衝突的事物並不存在

,從中學習如何取得那所謂的完美平衡。」——作家 Aida     「塔羅中有張無編號的『愚者』,站在懸崖上,肩負的僅是簡便的行囊。他並不需要詳盡的地圖,甚至可以拋下地圖。因為在異邦,去到哪裡都是新的。唯有將自己的心放逐至異鄉人的境界,一個人才得以見證,其行囊所能承載的,或許,是整個世界。」——歌手 HUSH     「天空的雲朵、林中的霧雨、樹上的楓紅、海邊的礁岩,一片片大自然的拼圖,在作者的拼湊下形成了生活的樣貌。循著書中的步伐,也回想起自己好幾次的旅行,總是在大自然的線索中一次一次更了解自己,謝謝陳浪。」——插畫家 徐至宏     「那些或曾相識的景點都成為拼圖的碎片。咖啡館、石板路與月台

,陳浪走在每個人都曾經過的小道上,提醒我旅行並不只是搭車、排隊或是打卡拍照。他有著詩人的眼睛,讓我想背上行李,心甘情願的跟著他一起上路。」——詩人 陳延禎     「旅行對我而言重要的是一個人在路上感知到了什麼,還有想到了什麼。陳浪在這本書裡告訴我、告訴很多人:我的感覺是對的。真正讓世界獨一無二的原因,是因為我們每個人的過去、快樂、還有傷心,都各不相同。」——作家 翁禎翊

夕陽之歌作詞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粵語)千千闕歌
作詞:林振強
作曲:Kohji Makaino

(日文)夕陽之歌
作詞:大津あきら
作曲:Mark Dayis

(中文)風中的承諾
作詞:呂國樑
作曲:馬凱諾

(粵語)
徐徐回望 曾屬於彼此的晚上
紅紅仍是你 贈我的心中艷陽
如流傻淚 祈望可體恤兼見諒
明晨離別你 路也許孤單得漫長
一瞬間 太多東西要講
可惜即將在各一方
只好深深把這刻盡凝望

來日縱使千千闕歌 飄於遠方我路上
來日縱使千千晚星 亮過今晚月亮
都比不起這宵美麗
亦絕不可使我更欣賞
Ah... 因你今晚共我唱

(日文)
この都会(まち) 谁(だれ)れを迎(もか)い入(いる)れ
また谁(だれ)れを追(お)い出(だ)すのだろう
這座都市,誰在被迎接著 ,誰又被驅趕著

はじめて恋(こい)したお前(まえ)は
俺(おれ)の目(め)が 好(す)きと言(い)ったのに
第一次戀愛的你,不是說過喜歡我那(明澈)的雙眼嗎?

握(にぎ)りしめたこぶしが
空振(からふ)りする度(たび)
何(なに)が宝(かから)と言(い)えば…
握緊的拳頭,每次揮空時,要說什麼才是最珍貴的……

ゆらゆらと俺(おれ)の頬(ほほ)に焼(や)きつく
あの顷(ごろ)と同(おな)じ 夕焼(ゆうやき)け空(そら)
搖搖晃晃地斜射到我的臉頰上,同那時一樣的夕陽

土下座(とけざ)したいほど
爱(あい)が欲(ほ)しいだけ
あぁ春夏秋(はるなつあき)…も
即使是跪地祈求,也想得到爱情,僅此而已。啦啦啦,春夏秋~

(中文)
多少纏綿編織成的夢 多少愛恨刻畫的鏡頭
為何一切到了終究 還是空
曾經在雨中對我說 今生今世相守
曾經在風中對我說 永遠不離開我
多少纏綿編織成的夢 多少愛恨刻劃的鏡頭
為何一切到了終究 還是空

(粵語)
來日縱使千千闕歌 飄於遠方我路上
來日縱使千千晚星 亮過今晚月亮
都比不起這宵美麗
都洗不清今晚我所想
因不知哪天再共你唱
來日縱使千千晚星 亮過今晚月亮

※使用目的:為撫慰人心,散播正能量,非營利使用,歡迎購買原版專輯。

晏殊詞研究──以北宋士人文化為中心

為了解決夕陽之歌作詞的問題,作者陳柔安 這樣論述:

  晏殊被稱為「太平宰相」,是北宋真宗、仁宗時期重臣,以詞名顯於後世。其詞不僅展現雍容嫻雅的上層文人性格,也反映了北宋士人的生活風貌。本文從北宋社會環境和士人文化的角度,探討外在因素和內在因素對晏殊詞作和詞風的影響,並企圖透過晏殊詞作,窺見其身處時代的文化風貌。  全文分為六章: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範圍與方法,以及前人研究文獻之整理,和本文研究綱要。第二章「北宋文化與詞的發展」闡述北宋文化特點、士風轉變,談論詞的興起原因和詞與北宋文化的關聯。北宋推行重文抑武的政策,商業繁榮與經濟發達導致世俗文化興起,加之帝王提倡聲色享受和士大夫宴飲文化的盛行,促成了詞的興盛。第三章「晏殊詞的風

格形成」先論北宋詞壇概況,而後談論晏殊所處的時代環境、背景和其生平遭遇與性格如何形塑其詞風。北宋士大夫普遍將詞視為「小道」,而有「為宰相而作小詞」之議論。晏殊在公務之餘作詞,因社會環境、風氣和其自身遭遇、性格,促成其富貴嫻雅的詞風。第四章「晏殊詞的題材內容與文人思致」由宴飲詞、園林詞、節序詞與壽詞三方面談論晏殊詞的題材內容,並討論當中蘊含的文人哲思。北宋士大夫階層盛行宴飲和園林文化,而節慶和祝壽則是宋代上至帝王下至平民百姓盛行的風俗;這些文化、習俗皆成為晏殊填詞的素材。而從晏殊詞中,可以同時見得其身為政治家的理性和文人的感性,理性與感性在詞中調和,形成情中有思的獨特風格。第五章「晏殊詩與詞呈現

的文化風貌」將晏殊的詩詞作對比,談論晏殊寫作的題材側重和選體傾向,以及晏殊詩詞構成的文化圖像。晏殊詩詞展現了節慶、祝壽等民俗文化,以及園林文化、宴飲酬唱文化、茶酒文化和歌妓文化等士人生活,並且有雅化和詩化的現象。晏殊作詞的場合和詩有所區別,通常是宴席間勸酒侑觴和祝壽,或者是個人幽微情感的抒發,這和詞的音樂性以及「要眇宜修」的特質相關。第六章「結論」綜合論述晏殊詞與北宋文化和士人生活的聯繫。

旅行的形狀:影像札記 Into Solitude : Photo Diary (博客來獨家作者親簽筆記本版)

為了解決夕陽之歌作詞的問題,作者陳浪 這樣論述:

  「走近島嶼,走進山海,走靜自己。」   一本沒有地名的旅行紀錄、一次直面孤獨的內心書寫     以前的我,覺得旅行是條無限延伸的線;   後來的我,認為旅行是個盈缺有時的圓;   現在的我逐漸明白,軌跡無法界定,更難以分類。   旅行真正的美,原來藏在故事情節。   那些勇敢的、脆弱的、絢爛的、平淡的片刻,都成為了我,也成就了我。     喧囂未平,徬徨仍在,而旅人依舊走著,沒有停下。   在路上經歷著旅行的形狀,尋找著自己的模樣。     ▌大疫之年後,再推新作,以「未完成」概念發想     當整個世界因為疫情封鎖,當關乎夢想的道

途都中斷,在紛紛擾擾的生活裡,帶上所有情緒,重新走進大自然,也通往自己的內心。     回顧2020,相信「未完成」是所有人共同歷經的情緒,「原定計畫生變」,以這樣的概念發想,陳浪寫出了一本「未完成」的書。     不同於以往以背包客視角出發敘寫旅程故事的單純旅行文學,這回陳浪希望帶領讀者走入「旅行作家」的創作過程。刻意拿掉旅行書寫裡的部分資訊:沒有地名、沒有景點介紹,讓這本作品與其說是「書」,反而更像一本記錄著途中風物及旅人心境的「札記」。使閱讀過程不僅僅是「看」,更可以參與補足缺失的資訊,使這本札記更完整、豐富。     七大章節的32篇短文,分別紀錄在台灣不同自然

環境裡的旅程。     有冬雨綿綿的湖泊、海岸壯闊的離島、橫越森林的百年古道,還有荒漠裡傾頹的燈塔。透過這些並不遙遠,卻同樣精彩的旅程,重新找回生活失去的色彩,也拾回自己的形狀。     這次,讓所有旅人決定這本作品的形狀。   它既能是書,也能是札記,也可以什麼都不是--只是一個旅行作家的心情隨筆。      ▌讓照片說話,反思社群媒體現象     近年來隨著網路媒體愈趨發達,旅行的門檻或許降低,但人們也更容易受到社群媒體的制約。無數網紅景點的誕生,不僅替山林海洋帶來不必要的嘈雜和想像,也使得我們愈來愈不懂得為「自己」旅行--我們的旅行,更多時候只是複製他人

的建議,重走別人的旅途。     不同於以往作品,影像僅作為文字情緒的輔佐,這回讓照片和文字一比一地呈現,放大其角色,也拿掉圖說,讓影像能夠訴說自己的故事。     或許,在這樣一個喧囂難平的時代,我們都該讓事物回歸最初的模樣。讓山只是山,海只是海,而旅人,也只是單純熱愛,渴望探索的旅人。     ▌「寂寞不是本意,時間卻選擇讓我成為孤獨的人。」     「Into Solitude」,Solitude意謂著獨處,卻不代表孤獨。     有時刻意地讓自己隻身地踏上旅程,是能更好地和自己對話的方法。   即便沒有人喜歡,但孤獨卻是人生必經的情緒。當世界因

為疫情封鎖之際,人們比起以往更需要懂得如何和自己相處。     新作雖然以孤獨為題,但更多故事則是自我療傷--關於旅人如何面對自己的孤獨,帶上它,並珍惜它,重新面對雖然未完成,而依然絢爛的世界。   本書特色     ‧全彩印刷、1:1圖文收錄。讓照片說話,讓文字躍然紙上   ‧全書旅程皆源自台灣。除去旅遊資訊,重溫旅行的醍醐味:發掘。   ‧陳浪睽違兩年最新作。創作歷年來最為坦露內心的告白之作   ‧知名設計師田修銓由外到內全書操刀設計,特別邀請眾藝人御用攝影師王晨熙拍攝封面   特別推薦(按筆劃排列)     作家_Aida   歌手_H

ush   插畫家_徐至宏   詩人_陳延禎   作家_翁禎翊   歌手_黃建為   作詞人_葛大為   推薦好評     「願我們在人生這趟旅途中,能在偶然出現的人事物裡成長,理解到極度衝突的事物並不存在,從中學習如何取得那所謂的完美平衡。」——作家 Aida     「塔羅中有張無編號的『愚者』,站在懸崖上,肩負的僅是簡便的行囊。他並不需要詳盡的地圖,甚至可以拋下地圖。因為在異邦,去到哪裡都是新的。唯有將自己的心放逐至異鄉人的境界,一個人才得以見證,其行囊所能承載的,或許,是整個世界。」——歌手 HUSH     「天空的雲朵、林

中的霧雨、樹上的楓紅、海邊的礁岩,一片片大自然的拼圖,在作者的拼湊下形成了生活的樣貌。循著書中的步伐,也回想起自己好幾次的旅行,總是在大自然的線索中一次一次更了解自己,謝謝陳浪。」——插畫家 徐至宏     「那些或曾相識的景點都成為拼圖的碎片。咖啡館、石板路與月台,陳浪走在每個人都曾經過的小道上,提醒我旅行並不只是搭車、排隊或是打卡拍照。他有著詩人的眼睛,讓我想背上行李,心甘情願的跟著他一起上路。」——詩人 陳延禎     「旅行對我而言重要的是一個人在路上感知到了什麼,還有想到了什麼。陳浪在這本書裡告訴我、告訴很多人:我的感覺是對的。真正讓世界獨一無二的原因,是因為

我們每個人的過去、快樂、還有傷心,都各不相同。」——作家 翁禎翊

民初世變下的文體思索:盧前「詩」、「詞」、「散曲」理論及創作研究

為了解決夕陽之歌作詞的問題,作者楊允宏 這樣論述:

盧前為民初著名詞曲學家,不僅致力建構舊體韻文理論,亦兼擅新、舊各體文學創作;更與任訥聯袂擘劃「散曲」理論體系,成為「散曲」學科的重要奠基者之一。為了探索盧前在民初學界的特殊意義及重要貢獻,本論文採取「跨文體」研究視角,觀察盧前在民初世變的多重情境下,如何省思「新」與「舊」、「中」、「西」、「白話」與「文言」的關連,如何重新架構「詩」、「詞」、「散曲」文體論;並且從文體「理論」與「創作」的參差映照之中,分析盧前如何活化各式舊體韻文,以回應世變,定位自我。本論文運用三種層次解決上述問題:第二章「文體觀的生成背景」以政體轉變、戰爭動盪、教育制度、學術思潮作為世變背景,詳細考察盧前一生行止如何在世變

影響下,奠立其理論及創作的視野基礎。第三章「文體論的架構體系」探討盧前利用學科分化的架構,如何從「共性論」、「辨體論」、「發展史論」三大層面重新建立「詩」、「詞」、「散曲」的義界、性質與流變;詳述盧前如何援用各種策略,建構散曲的學科版圖。「文體實踐的轉變歷程」一章挽合上述二章觀點,將盧前的創作實踐分為前、後二期,探索每一階段的文體觀、創作意識與特點的細部漸變軌跡;進而觀察創作實踐理論的過程中,如何從廣泛涉獵到迷惘游移,最終拓闢「民國詩」的新格局。經由三方面層層分析,展示盧前不同於其師吳梅以及學衡派第一代的新視野。他致力溝通新舊文體的隔閡,而散曲則是立足於新、舊兩端的平衡點;他延續吳梅的理念,彌

縫理論與創作的斷裂,並且為理論注入時代元素,為創作開拓新變空間,賦予舊體韻文新的存續生機。民初學人雖然已往,但是餘波猶存,他們極力開創學科以及創作新實踐的成果,對當代影響深遠,如何重新鑑往而知來?則是當代學人值得深入反思的課題。本論文所提出的一套文學研究法――――通過「世變」與「文變」的互動考察,以「跨文體」視角連結「理論」與「創作」,希冀能開展「民初舊體文學」以及「專家研究」的新向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