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興紫砂壺名家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宜興紫砂壺名家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李兆杰寫的 茶香的真相:一個老茶人的堅持 和陳傳席的 紫砂小史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历代宜兴紫砂壶名家名录 - 普洱茶网也說明:历代宜兴紫砂壶名家名录 ... 金沙寺僧、供春、董翰、赵梁、元畅、时朋、李茂林、时大彬、李仲芳、徐友泉、欧正春、邵文金、邵文银、邵盖、陈用卿、陈信卿、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知音 和三聯所出版 。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工藝設計學系 梁家豪所指導 林靖崧的 相˙象——林靖崧陶藝創作論述 (2019),提出宜興紫砂壺名家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琺瑯、紫砂、陶藝。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文化創意設計碩士學位學程 唐硯漁所指導 白桂華的 1980 至2015 年台灣陶瓷茶壺發展與探索 (2019),提出因為有 台灣陶瓷、台灣壺、傳統手拉坯壺、手揑壺、藝術社會學、文化創意的重點而找出了 宜興紫砂壺名家的解答。

最後網站宜興紫砂壺名家比價格 - 諸彼特市集則補充:宜興紫砂壺名家 比價結果,共123個商品,價格由550元到150000元。宜興紫砂壺名家商品:超豐國際宜興紫砂壺名家全手工紫砂茶壺杯茶具原礦老紫砂匏尊壺1入、超豐國際宜興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宜興紫砂壺名家,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茶香的真相:一個老茶人的堅持

為了解決宜興紫砂壺名家的問題,作者李兆杰 這樣論述:

  有別於茶藝師的講求茶的美學,與茶農、茶商講求茶的滋味。本書作者,是一位經驗豐富而務實的茶工作者。   本書是作者四十年來從事茶行業的工作心得,記載著他的經歷、他的摸索、他的堅持。   從迷人的茶香出發,作者追尋茶的本質,茶與人的健康,追尋茶最佳的製作方式。     作者娓娓道來,他製茶的經驗、製茶的創新。這些敘述,不僅記錄了臺灣茶葉輝煌發展的過程,也呈現了一代茶人努力不懈的精益求精。     作者堅持茶葉製作的本質,呼籲回歸醱酵與烘焙的傳統工藝。作者數十寒暑的親力親為,是臺灣茶葉多采多姿的主頁之一。

宜興紫砂壺名家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News金探號】邊玩邊賺!大陸收藏投資術

00:00 比鑽石還貴!?田黃價格超乎想像
15:46 老撾石投資有潛力?!普洱茶投資術
25:42 挑選潛力好茶 普洱投資心法大公開
36:38 有證書就是真品?揭密紫砂壺市場亂象
#News金探號 #大陸投資 #邊玩邊賺
--
主持人:王軍凱 楊智捷
電視首播頻道:非凡新聞台
每週六日晚上:22:00-23:00

相˙象——林靖崧陶藝創作論述

為了解決宜興紫砂壺名家的問題,作者林靖崧 這樣論述:

本創作研究以陶與琺瑯的結合為題,奠基於傳統工藝價值,陳述兩種材料之於個人的陶藝創作理念。筆者從材料的特性與背景探討紫砂與琺瑯文化脈絡,並從中梳理兩者於清代結合與停滯發展的原因,作為筆者省思工藝美術史的觀點,並作為筆者創作上的契機。本創作研究以「相˙象」為題,涵蓋包羅萬象的視覺可能性,依此發展出四系列之創作:「心相˙心象」、「印相˙印象」、「丞相˙丞象」與「山相˙山象」,形式有容器、雕塑與裝置,筆者以鑽研琺瑯之配比與技法,藉由造型呼應琺瑯流動的效果。筆者將琺瑯燒製研究應用於紫砂創作之中,是為提出對於材料的創新見解,以及再造身處這個時代的傳承與創新精神,並透過本創作研究給予人們前所未見的視覺經驗

,同時提供當代陶藝創作者以琺瑯作為裝飾的參考資料。

紫砂小史

為了解決宜興紫砂壺名家的問題,作者陳傳席 這樣論述:

  一壺一味,鑒古今紫砂演變,品千年文人茶心   梳理千年紫砂演變歷史   盤點製壺大師及代表工匠   圖解紫砂名作、審美細節   一書在手,縱覽逾千年來文人與紫砂壺之間的清典雅趣   本書是對中國紫砂藝術從宋代至今逾千年歷史的全面盤點,分為濫觴期、興起期、成熟期、發達期、衰落和復興期、鼎盛期等六大階段,從中可見不同時期的社會狀況、文化背景、藝術理念,以及相應的製壺知識、鑒賞風向、工匠師承、名壺展示、茶文化細節。可謂以壺濃縮大千世界。對紫砂好奇的讀者,可將此書作為紫砂陶的入門級欣賞、鑒別指南,還可從中獲取深厚的歷史和美學養分。  

1980 至2015 年台灣陶瓷茶壺發展與探索

為了解決宜興紫砂壺名家的問題,作者白桂華 這樣論述:

探索台灣壺與中國宜興壺的演變,將台灣壺的本土藝術和文化特色,溶入生活美學,傳播台灣陶藝家人文素養,並闊展臺灣壺行銷市場,為台灣壺未來闢出一康莊大道。本研究以1980年至2015年台灣壺藝創作作品為研究樣本,以「文獻分析法」、「文本分析法」、「田野調查法」、「專家訪談法」四種方法為主,加入「藝術社會學」觀點,收集台灣陶瓷史、台灣壺的源起和台灣當代陶藝家創作理念、風格等文獻,進行分類、歸納、整理並以實物拍攝或文本資料進行分析研究。由文獻資料歸納台灣壺背景、源起及台灣壺與中國宜興壺和日本常滑急湏的歷史淵源。分析台灣壺從1980-2015年,台灣創意壺、手揑仿生壺和傳統手拉坯壺,台灣陶藝家內在創意思

潮與藝術手法,外在製作茶壺形體的式樣與風格。台灣壺依作者年代前後、成名、受獎時間及作品行銷期間的盛衰,分為三個期別:(1)從1980年到1989年是台灣壺萌芽期間,陶壺家以林添福、曾財萬、劉鎮洲、陳景亮、陳實涵、李懷錦等為代表。陶藝家受歐美現代新陶藝思潮衝擊下,追求形象美學表現,打破傳統造型,在釉藥上追求突破、表現,以不對稱裝飾或塑雕的技法為煤介,勇敢表現自我追求。(2)1990-1999年是台灣壺成熟期,百花齊放、百家爭鳴,陶壺家以李幸龍、范仲德、潘俊任、吳金維、古川子、劉世平等為代表。陶壺陶藝家在創作風格以形象美學與茶器功能並重,也盛行不對稱藝術手法,並將異媒材與陶相互融合,並加入中國元素

、圖騰與色彩。(3)2000-2015年是台灣壺的復興期,是台灣壺走出台灣走向大陸與世界各地的前鋒,陶藝家以卓銘順、許旭倫、張山、游正民、劉福先、許水源等人為代表。作品創作風格是材料、式樣、窰燒方式呈現多元化;使用複合式設計,一壺多功能,藝術手法常使用原住民圖騰、台灣當地的地標、有濃厚本土意識,也採用工業設計理念,將壺器變成好玩公仔或遊戲機器人壺,作品呈現強烈時尚與現代感。2008年鶯歌陶瓷博物館舉辦金壺奬,加上兩岸三通,兩地人民與單位往來頻繁。台灣壺在大陸茶器市場逐漸打開知名度,藉由淘寶、京東等通路,或由天仁茗茶集團及大陸各省茶藝博覧會與台灣陶藝學者行走於大陸大學講學的擴展下。台灣壺人文內涵

、文化創意呈現多元化,深耕於兩岸土地上,也為台灣壺開創一片屬於自己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