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血汗工廠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富士康血汗工廠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RobSchmitz寫的 長樂路:上海一條馬路上的中國夢(改版) 和史明智的 長樂路:上海一條馬路上的中國夢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血汗工廠也說明:富士康 (Foxconn)發生連續跳樓事件,引起各界關注。在與此事件有關的討論當中,「血汗工廠」一詞,經常出現,而公司本身也表示自己不是血汗工廠。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時報出版 和時報所出版 。

東吳大學 法律學系 王煦棋所指導 羅曉薇的 外資企業對於中國大陸勞工權益保護之研究 (2016),提出富士康血汗工廠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勞動合同法、勞動法、外商投資企業、勞動制度、職工、工會、住房公積金、沃爾瑪、富士康、寶成裕元。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北大學 社會學系 沈幼蓀、林宗弘所指導 曾瑋琳的 治理世界工廠-以富士康為例 (2012),提出因為有 勞動體制、全球商品鏈、中國工人、台商、富士康、公司治理的重點而找出了 富士康血汗工廠的解答。

最後網站富士康的發家史:14次員工跳樓的血汗工廠,負債千億但成功上市則補充:富士康 是世界上最大的代工企業之一,他們現在一共擁有26.9萬人員工,每年營業收益達到了3545億元,利潤高達158.7億元。但他們卻發生過14次員工跳樓,目前工廠...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富士康血汗工廠,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長樂路:上海一條馬路上的中國夢(改版)

為了解決富士康血汗工廠的問題,作者RobSchmitz 這樣論述:

橫跨三個世代,在上海一條馬路上共築中國夢 每個真實人生故事,都是中國百姓的希望與哀愁   《紐約時報》《經濟學人》《衛報》專文推薦   落的個人夢想,或是宏大的中國夢……這是一個獨一無二的時代,我希望能捕捉這個時代的細微感受。──史明智(Rob Schmitz)   今日的上海是國際大都市,也處於巨大變革,每日有無數懷抱上海夢的人子,不斷湧入這個以資本、想法與機會交織而成的洪流。美國知名記者史明智就是其中一位。   1996年,他以和平隊(Peace Corps)志願者身分首次抵達四川,2010年遷居上海後六年,決定以自己生活環境為主題書寫中國。他居住在上海前法租界的長樂路,不但融

入當地生活,更與居民發展深厚情誼。本書描繪這些尋常小人物,如何從上海的天際線看到未來天光,又如何創造命運的新機會。   書中的陳凱,八○後,從一個小城的國家企業「逃」到外省,靠銷售義大利手風琴賺到第一桶金,之後與友人合開一家小店;他是中國未來的象徵,是有文化的憤青,他的夢想失落於大城市與鄉村之間。另位書中人物傅大嬸,五○後,是資本主義擁護者,不斷找尋快速致富的方法;她是失落的一代,一生過著挫折又貧窮,對中國的不平等表現出憤世嫉俗。令作者驚訝的是一盒塵封數十年的神祕信件,裡頭滿是無止盡的權勢與貪婪,不但改變荒蕪社區人民的命運,揭開的不僅是一個家庭的過去,更是中國黑暗的歷史。   這本關於21

世紀中國尋常百姓的人生故事,以各具特色的人物描繪每個世代,讀者透過本書能了解這些人追尋夢想的盼望與哀愁。由旅居中國二十餘年的美國記者,以上海長樂路的真實故事與生活其中的尋常人家為主角,勾勒出當今中國社會的真實面貌,交織成精彩生動的眾生相。 獲獎紀錄   亞馬遜網路書店5顆星讚譽   《電訊報》年度最佳選書 名人推薦   獨立記者 白曉紅 導讀   《意外的國父》作者 汪浩   跨界評論家 范疇   ──推薦   「本書令人感嘆又欣喜……透過作者生活在長樂路的見聞,讓讀者更了解中國一般百姓。」──《紐約時報》   「上海一條馬路上的眾多故事,勾勒出當今中國的面貌。」──《經濟學人》

  「作者筆下的真實故事,反映出中國政府的政策如何阻礙人民追尋夢想。」──《衛報》   「作者於故事中穿插史實,引領讀者深入了解中國文化正在經歷的複雜轉變。」──《出版人週刊》   「作者揭露了中國活躍經濟下,政府的的貪腐與無能的面目,毀了無數百姓的生活……但上海的生活卻有溫柔的一面。」──《書單》   「讀這本書,就像闊別二十年後回到外婆家,遇見許多老鄰居,生活還是這麼艱辛,你會相信嗎?可這些是真實的故事。」──汪浩,《意外的國父》作者   「《長樂路》記錄的不只是一條馬路上的故事,而是當今中國社會的故事。它是對統治者塑造的「中國夢」做出的一份深切的質疑和批判。」──白曉紅,獨立記

者   「只要讀過本書,你就不可能以之前角度看待中國崛起或中國模式。多年後,人們會再次透過本書理解這個時代的中國。」──法羅斯(James Fallows),資深媒體人   「《長樂路》是一本以上海為主題的報導作品,這條道路反映出今日中國的各種複雜矛盾,及令人驚訝的趣味視野。」──何偉(Peter Hessler),《尋路中國》作者   「史明智為我們做了珍貴的紀錄,他耐心描繪了這個缺乏耐心的國家,以及人民生活中各種真切的悲喜、貪婪與溫柔。」──歐逸文(Evan Osnos),《野心時代》作者   「在這本貼身記錄的書中,我們看到一條約三公里的街道體現了現代中國人,抱持的夢想及忐忑不安

。」──張彤禾(Leslie T. Chang),《工廠女孩》作者   「偉大的城市都會有一本書捕捉它的起落,而《長樂路》屬於上海。」──梅英東(Michael Meyer),《在滿州》作者   「這是記錄中國歷史的萬花筒,從饑荒、文化大革命到一胎化政策。最重要的是,這些故事記錄活在中國夢裡的苦難與希望,以穿透人心的見解與迷人的流暢書寫。」──方鳳美(Mei Fong),《獨生子女》作者

富士康血汗工廠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本集主題:「長樂路:上海一條馬路上的大城市夢」新書介紹
 
專訪:林進韋企劃
 
▲橫跨三個世代,在上海一條馬路上共築大城市夢
▲每個真實人生故事,都是當今中國百姓的希望與哀愁
 
▲旅居中國二十年的美國記者,勾勒出當今中國面貌
  
  「人們總是心懷大夢,無論處於中國哪個角落的個人夢想,或是宏大的中國夢……這是一個獨一無二的時代,我希望能捕捉這個時代的細微感受。」──史密茲(Rob Schmitz)
  
今日的上海是國際大都市,也處於巨大變革,每日有無數懷抱上海夢的人子,不斷湧入這個以資本、想法與機會交織而成的洪流中。美國知名記者史密茲就是其中一位。
  
  1996年,他以和平隊(Peace Corps)志願者身分首次抵達中國四川,2010年遷居上海後六年,決定以自己生活環境為主題書寫中國。他居住在上海前法租界的長樂路,不但融入當地生活,更與居民發展深厚情誼。本書描繪這些尋常小人物,如何從上海的天際線看到未來天光,又如何創造命運的新機會。
  
  書中的陳凱,八○後,從一個小城的國家企業「逃」到外省,靠銷售義大利手風琴賺到第一桶金,後來和友人合開一家小店;他是中國未來的象徵,有文化但憤怒的年輕人,他的夢想失落於大城市與鄉村之間。另位書中人物傅大嬸,五○後,是資本主義擁護者,不斷找尋快速致富的方法;她是失落的一代,一生過著挫折又貧窮,對現在中國的不平等,表現出憤世疾俗。令作者驚訝的是一盒塵封數十年的神祕信件,裡頭滿是無止盡的權勢與貪婪,不但改變荒蕪社區人民的命運,揭開的不僅是一個家庭的過去,更是中國黑暗的歷史。
  
  這本關於21世紀中國尋常百姓的人生故事,以各具特色的人物描繪每個世代,讀者透過本書能了解這些人追尋夢想的盼望與哀愁。由旅居中國二十年的美國記者,以上海長樂路的真實故事與生活其中的尋常人家為主角,勾勒出當今中國社會的真實面貌,交織成精彩生動的眾生相。
   
作者簡介:羅伯‧史密茲(Rob Schmitz)
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碩士,國家廣播電台(NPR)、廣播媒體Marketplace駐上海記者。1996年,以和平隊(Peace Corps)志願者身分首次到中國。他是第二位獲得蘋果與富士康同意,進入工廠採訪的記者。2012年,因撰文批判美國男演員戴西(Mike Daisey)在電視上捏造富士康血汗工廠,而獲得「調查記者與編輯獎」(IRE Awards )。他曾獲頒穆羅獎(Edward R. Murrow Award),教育作者協會(EWA)獎章。此書是他的第一本著作。

外資企業對於中國大陸勞工權益保護之研究

為了解決富士康血汗工廠的問題,作者羅曉薇 這樣論述:

1978年改革開放後,中國大陸由歷時多年的中央計畫經濟體制轉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過程中,除原有的國有企業之外,外商投資企業與私營企業、鄉鎮企業等組織的興起,使中國大陸原有的經濟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構成了最具增長潛力的經濟成分,成為助長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推動器,同時,亦使得原有的社會關係變得複雜,改革開放前的行政分配制之勞動關係亦產生新的變化,因此雇傭勞動制度下的勞資關係成為改革開放後社會主義的一個新問題。隨著外商投資企業進入的領域與投資規模不斷的擴大,外資企業對於推動中國大陸的經濟發展與工業科技進步起了積極的作用。由於中國大陸的勞動力成本相對低廉,外商投資企業在中國大陸工業增加值比重中占

了四分之一,所引起相關的資金、人力的流幅,對中國大陸造成巨動的影響。從世界工廠轉型為世界市場的過程中,外資所須聘用從事生產、銷售、研發等工種,也遠較過去複雜,增加了外商投資企業在中國大陸勞動人事管理的難度。工會問題、血汗工廠、五險一金等勞工合法權益的爭議問題,也是社會大眾所注目的焦點,因此本文舉三個案例,美商沃爾瑪、台資富士康與台資寶成集團裕元鞋廠之案例,作為探討的對象。在工業發達國家,大多是以立法形式確定了一系列關於企業勞資關係與勞動保護的規定或管理辦法,並且按照慣例,這些規定或辦法同時也適用於國內的外商投資企業。隨著中國大陸社會經濟狀況的發展變化,為了適應發展趨勢,中國大陸政府不斷調整其勞

動政策與新法規頒布,成為了一個龐大的勞動體系,故外商投資企業對於中國大陸勞工的權益保護及相關法律的演變,如由三個外資類型分別適用各該法律,轉變為三個外資一體適用外商投資企業相關法律,再形成內外資合併適用一般法律的過程,為本文所欲釐清、梳理的方向。

長樂路:上海一條馬路上的中國夢

為了解決富士康血汗工廠的問題,作者史明智 這樣論述:

橫跨三個世代,在上海一條馬路上共築中國夢 每個真實人生故事,都是當今中國百姓的希望與哀愁   旅居中國二十年的美國記者,勾勒出當今中國面貌   如果沒讀過這本書,就不該以為了解中國   「人們總是心懷大夢,無論處於中國哪個角落的個人夢想,或是宏大的中國夢……這是一個獨一無二的時代,我希望能捕捉這個時代的細微感受。」──史明智(Rob Schmitz)   今日的上海是國際大都市,也處於巨大變革,每日有無數懷抱上海夢的人子,不斷湧入這個以資本、想法與機會交織而成的洪流中。美國知名記者史明智就是其中一位。   1996年,他以和平隊(Peace Corps)志願者身分首次抵達中國四川,2

010年遷居上海後六年,決定以自己生活環境為主題書寫中國。他居住在上海前法租界的長樂路,不但融入當地生活,更與居民發展深厚情誼。本書描繪這些尋常小人物,如何從上海的天際線看到未來天光,又如何創造命運的新機會。   書中的陳凱,八○後,從一個小城的國家企業「逃」到外省,靠銷售義大利手風琴賺到第一桶金,後來和友人合開一家小店;他是中國未來的象徵,有文化但憤怒的年輕人,他的夢想失落於大城市與鄉村之間。另位書中人物傅大嬸,五○後,是資本主義擁護者,不斷找尋快速致富的方法;她是失落的一代,一生過著挫折又貧窮,對現在中國的不平等,表現出憤世疾俗。令作者驚訝的是一盒塵封數十年的神祕信件,裡頭滿是無止盡的權

勢與貪婪,不但改變荒蕪社區人民的命運,揭開的不僅是一個家庭的過去,更是中國黑暗的歷史。   這本關於21世紀中國尋常百姓的人生故事,以各具特色的人物描繪每個世代,讀者透過本書能了解這些人追尋夢想的盼望與哀愁。由旅居中國二十年的美國記者,以上海長樂路的真實故事與生活其中的尋常人家為主角,勾勒出當今中國社會的真實面貌,交織成精彩生動的眾生相。 好評推薦   獨立記者 白曉紅 導讀   自由撰稿人 汪浩   跨界評論家 范疇   ──真情推薦   Amazon網路書店5顆星讚譽   《世界雜誌》(World Magazine)年度最佳選書   《電訊報》(The Telegraph)年度最佳

選書   《紐時》書評(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   《衛報》(The Guardian)            一致好評   「本書令人感嘆又欣喜……透過作者生活在長樂路的見聞,讓讀者更了解中國一般百姓。」──《紐時》書評   「上海一條馬路上的眾多故事,勾勒出當今中國的面貌。」──《經濟學人》   「作者筆下的真實故事,反映出中國政府的政策如何阻礙人民追尋夢想。」──《衛報》   「作者於故事中穿插史實,引領讀者深入了解中國文化正在經歷的複雜轉變。」──《出版者周刊》   「作者揭露了中國活躍經濟下,

政府的的貪腐與無能的面目,毀了無數百姓的生活……但上海的生活卻有溫柔的一面。」──《書單》   「只要讀過本書,你就不可能以之前角度看待中國崛起或中國模式。多年後,人們會再次透過本書理解這個時代的中國。」──法羅斯(James Fallows),資深媒體人   「《長樂路》是一本以上海為主題的報導作品,這條道路反映出今日中國的各種複雜矛盾,及令人驚訝的趣味視野。」──何偉(Peter Hessler),《尋路中國》作者   「史明智為我們做了珍貴的紀錄,他耐心描繪了這個缺乏耐心的國家,以及人民生活中各種真切的悲喜、貪婪與溫柔。」──歐逸文(Evan Osnos),《野心時代》作者   

「在這本貼身記錄的書中,我們看到一條約三公里的街道體現了現代中國人,抱持的夢想及忐忑不安。」──張彤禾(Leslie T. Chang),《工廠女孩》作者   「《長樂路》是一本有趣、動人、悲慘,但讀來令人讚譽的作品。如果你沒讀過這本書,就不該以為了解上海或當代中國。」──明特(Adam Minter),《一噸垃圾值多少錢》作者   「偉大的城市都會有一本書捕捉它的起落,而《長樂路》屬於上海。」──梅英東(Michael Meyer),《在滿州》作者   「這是記錄中國歷史的萬花筒,從饑荒、文化大革命到一胎化政策。最重要的是,這些故事記錄活在中國夢裡的苦難與希望,以穿透人心的見解與迷人的

流暢書寫。」──方鳳美(Mei Fong),《獨生子女》作者   「讀這本書,就像闊別二十年後回到外婆家,遇見許多老鄰居,生活還是這麼艱辛,你會相信嗎?可這些是真實的故事。」──汪浩,《意外的國父》作者 作者簡介 史明智(Rob Schmitz)    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碩士,國家廣播電台(NPR)、廣播媒體Marketplace駐上海記者。1996年,以和平隊(Peace Corps)志願者身分首次到中國。他是第二位獲得蘋果與富士康同意,進入工廠採訪的記者。2012年,因撰文批判美國男演員戴西(Mike Daisey)在電視上捏造富士康血汗工廠,而獲得「調查記者與編輯獎」(IRE

Awards )。他曾獲頒穆羅獎(Edward R. Murrow Award),教育作者協會(EWA)獎章。此書是他的第一本著作。 譯者簡介 葉佳怡   木柵人,現為專職譯者。已出版小說集《溢出》、《染》、散文集《不安全的慾望》,譯作有《恐怖時代的哲學:與尤根.哈伯馬斯&雅克.德希達對話》、《被偷走的人生》、《死亡之心》、《返校日》、《缺頁的日記》、《被抱走的女兒》、《為什麼是馬勒?:史上擁有最多狂熱樂迷的音樂家》、《史東先生與他的騎士夥伴》等十數種。 導讀  一條路說出當代中國社會的故事      白曉紅/獨立記者 第一章     CK及體制:長樂路八一○號 第二

章     城市,讓生活更美好:麥琪里 第三章  熱熱鬧鬧:長樂路一○九號 第四章  再教育:長樂路一六九號 第五章  一盒信件:長樂路六八二弄七○號 第六章  傅大嬸的快速致富計畫:長樂路一六九號 第七章  新娘的價格:長樂路一○九號 第八章  文化青年:長樂路八一○號 第九章  被掠奪的夢想:麥琪里 第十章  逃離:長樂路六八二弄七○號 第十一章  零風險:長樂路一六九號 第十二章  農村婚禮:長樂路一○九號 第十三章  CK的朝聖之旅:長樂路八一○號 第十四章  家 第十五章  中國夢們 導讀 一條路說出當代中國社會的故事 白曉紅/獨立記者   過去十年來,每回到中國都觀察到,人

們的自信心越來越強厚。這種自信心有時是以反帝的歷史觀展現出來,而有時更是以發展成頗具侵略性的民族主義情緒表達出來。記得六年前在從北京前往烏魯木齊的火車上,幾位中國人高談國際政治。一位年輕人就對中國與東南亞國家關係發表己見,認為中國要「強硬」才好。他忿忿地說,「我們今天可以抬頭挺胸了!今天的中國不一樣了。中國崛起了!」   「中國崛起」的期望,在習近平的「中國夢」口號下,得到最全面的發揮。由國家來談夢想,那這夢想就必須是普遍、全面的了。它就必是「整個中華民族的復興大業」了。而這「中國夢」對中國人民具有什麼意義呢?它究竟代表了誰的夢想?   Marketplace的駐中記者史明智(Rob Sc

hmitz)所著的《長樂路》,就是以中國人民的聲音,來探索國家標榜的「中國夢」意義何在。史明智以自己從二○一○年以來居住上海的時間裡,在生活周遭所做的觀察體驗,著寫成這本真真實實,第一手的報導文學,可說是當代中國人民生活的縮影故事。他的人物集中在他和家人居住六年的長樂路,也就是過去屬於法國租界、故事豐富的一條路。   《長樂路》可被看作過去十年,西方出現書寫中國的趨勢的一部分:以顯微鏡式的書寫,呈現大社會。它將視角集中在一個社區,一條馬路,從個人的成長和奮鬥經歷,來呈現社會變遷,突顯個人發展和大體制之間的關係。《長樂路》書中人物來自各行各業,他們在時代變遷和國家體制之中求生存,求進展。他們的

個人期許和夢想在體制中不斷受挫、妥協、扭曲,但仍必須繼續走下去。   《長樂路》的故事道出了這個城市在改革開放下的變化,而這些變化並不代表著進步。上海自一九九○年代就已由建築業改頭換面了,人民的住宅,地方政府想拆就拆,既然土地是屬於國家的,要拆房做任何開發改建,人民除了小規模的抗議也束手無策。地方政府就這麼靠著一批批的建築計畫賺錢,地方官富了,開發商富了,給居民一點補償就了事。不願被拆房的,下場有目共睹:被威脅,被暴力對待,甚至喪命的都有。   《長樂路》裡,史明智居住的樓房地點,就曾有一對老夫妻,因為拒絕搬遷,而遭開發商雇來的流氓縱火致死。官商共利的體系導致的這場無人聞問的悲劇,在史明智

筆下不斷與國家的「街道精神教育」對立著:「城市讓生活更美好」和「文明」標語充斥在公共廣告空間裡,要求人民共同為「塑造文明城市」來努力。每有重要節日,地方政府更是加強精神教育,比如在博覽會數月前,全市民都收到了厚達兩百多頁的「禮儀小冊」,督促大家「如何做個好上海人」,其中指南包括如何剪髮,如何吃西餐。這是《長樂路》上不時出現的悲鬧劇,或者說,以鬧劇(「街道精神教育」)來道出悲劇(人民死亡)。   國家的「中國夢」是不是人民的夢,那在中國城市裡的上億民工那裡,最能得到答案。「中國夢」要達到理想小康社會,它的一環,就是要控制城市化。對中國當政者來說,「城市人口要是沒管理好,那國家就亂了」。三十年來

的改革開放期間,許許多多農民都決定離鄉到城裡改變自己和家人的生活。中國向世界市場開放後,本國發達起來的各項製造業都需要勞工,當農村男女來到都市謀生時,像上海這樣的城市也成了世界工廠。《長樂路》上最突出的人物之一,就是來自山東一個礦村的趙小姐。她和上百萬農村人一樣,心滿憧憬的來到上海,這個對她來說連名字都美的地方。   而上海並非她夢中那個美好城市。在一家電子工廠的流水線上吃了兩年苦後,老闆開除了當時三十一歲的趙小姐。他的理由是,她年紀太大了。哭求一番也沒用,工廠政策是,女工一到二十五歲就得走人。哪裡有什麼法規來規範這些工廠的聘用規則和勞動條件呢?國家政策關心的,是要維護這樣的體制:農村來城裡

工作的,只得販賣最廉價勞力,不可享有任何城裡人享有的權利。   在戶口制度下,趙小姐的孩子不能在城裡就學,成了「留守兒童」。「留守兒童」占中國兒童人口的五分之一。趙小姐將大兒子帶到城裡,想讓孩子努力學習,在上海長大。但校方知道他的戶籍後,他必須立即停學,回到礦村裡。她的二兒子因母親遠在上海,長期無人照顧關心,個性自閉,精神焦慮。   在中國探訪期間,我曾看到許許多多農民工帶在身邊的子女,在大城市裡無法享有平等的教育權,不被學校接受,不能入學,只能在農民工社區裡自設的,設備缺乏的學校裡上學。比如在北京期間,曾看到這些自發的農民工子女的學校被一一關閉,因為他們不合建校規範。而民工子女無處就學,

因為國家不給他們平等教育權。這些孩子的福利和個人發展,不是中國大夢的關注。他們只能在體制的縫隙間求自保。曾有位在北京討生活的民工對我說,「我們都是在同一個天空下生存,為什麼我們沒有和他們同樣的權利?」   《長樂路》裡的趙小姐問著同樣的問題。她和她的孩子常年體驗到什麼是「城市暴力」:就是在城市裡國家政策造成的社會隔離。她知道,對她這個階級的人來說,夢想的實現,必是得吃苦一輩子才能掙得的。或甚至是吃苦一輩子也掙不得。農民的身分,在中國是從未改變的,不論中國怎麼變,怎麼崛起,怎麼強大。身為農民,就算在城裡奮鬥一輩子,還是農民。《長樂路》裡道出她不服輸的精神,她與體制搏鬥的故事。   史明智以他

切身的觀察和細膩的文字,描繪出許多中國人民的夢想。《長樂路》記錄的不只是一條馬路上的故事,而是當今中國社會的故事。它是對統治者塑造的「中國夢」做出的一份深切的質疑和批判。 長樂路長約三公里,當交纏的路樹枝枒在冬日落光葉子,你就能穿過枝幹看到遠方這座城著名的天際線:金茂大廈、上海環球金融中心、上海塔。這三大巨人矗立在比鄰的幾個街區,每一棟都比紐約的帝國大廈還高。 路樹底下的人們卻忙到無暇欣賞此景。在長樂路中段的上海第一婦嬰保健院裡,許多新生兒展開了人生的首日;長樂路西側的華山醫院急診室中,許多人則度過了人生的末日。兩院間的這段則是形形色色的生活:一個蓄鬍的乞丐坐在街邊吹竹笛,情侶手牽

手經過他,一堆車子被堵住圍著兩個男人按喇叭,兩人互啐口水爭論到底誰撞到誰,穿制服的學生聚在一旁圍觀,一個拄著拐杖的老婦人為了荔枝的價錢嫌惡地吼著一個小販,至於其他區段則是被川流不息的人潮推著走,不時傳來一陣陣肉包攤的鹹香及車流廢氣的苯甜味。這裡的生活喧鬧、髒亂,又生猛。 地圖上的長樂路不過是上海中心人民廣場西南側一條彎彎曲曲的細線。我家就位於這條細線的西側。從我家望出去便是樹冠,兩層樓高且幾乎終年成蔭。在那底下唯一立定不動的生命只有這些樹。有許多早晨我繞著這些樹幹迂迴前進,從人行道走上路面再回來,身處爭搶樹蔭的行人之列。 中國少有街道像這裡一樣種滿路樹。到了週末,當地工人的擾攘被中國各地的遊客

取代,他們用長焦鏡頭捕捉這兩排枝幹,欣賞其中的異國風情。這些樹是在十九世紀中期由法國人所種下,當時歐洲人和美國人正瓜分此城為租界。近一個世紀後,法國人離開,樹卻留了下來。日本人曾轟炸上海,一度占領了這座城市,但最終是撤退了,留下這些法國人種的樹毫髮無傷。接著是毛澤東帶領的共產黨發起革命,階級鬥爭,數百萬人英年早逝。樹卻長存無礙。這條街現在充滿資本主義,兩側滿是餐廳與各式店家,當我在人行道上漫步,偶爾會從關閉的閘門縫隙中瞥見傾頹的歐式家屋,心想這條街目睹了多少歷史的殘酷動盪。此地猶如一朵帝國玫瑰,凋落後又重新綻放。始終屹立的只有這些樹。

治理世界工廠-以富士康為例

為了解決富士康血汗工廠的問題,作者曾瑋琳 這樣論述:

本文以台商鴻海富士康集團位在深圳的工廠為例,說明近年來中國世界工廠的生產體制特徵。我們認為富士康深圳的工廠具有下列三種組織特徵:(1) 內部全球化:以富士康和電子業龍頭蘋果的合作為例,試著說明上游品牌商如何干預企業的生產過程(2) 組織碎裂化:其公司治理採取事業群高度自治,導致企業組織內部嚴重縱向分裂,以及台灣與中國大陸、甚至其他不同國籍員工之間,出現族群隔離所造成的橫向分裂; (3) 專制化:中國籍員工,車間作業員權威式的管理;為了滿足客戶,過於細緻的製程,逼使員工更加原子化,再加上國族隔離,員工不易對企業產生志願性服從。台灣籍員工大多數是在物質的誘因下派駐中國,而非甘願於企業。綜上所述,

我們將富士康集團所建立的世界工廠體制,稱為全球碎裂化的專制主義。這個生產體制的概念,有助於我們解釋鴻海集團所面對的企業困境,與富士康員工自殺事件的發生經過。關鍵詞:勞動體制、全球商品鏈、中國工人、台商、富士康、公司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