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幣美金匯率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巴西幣美金匯率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陳文正寫的 人民幣非霸不可 和麥克.史賓賽的 經濟大逆流:大創新潮為何帶來大失業潮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美元兌換成巴西雷亞爾(USD/BRL) - 線上貨幣換算器也說明:美元兌換成巴西雷亞爾(USD/BRL)。檢視圖表、一般換算、匯率記錄等。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商訊 和時報所出版 。

淡江大學 財務金融學系碩士班 李沃牆所指導 陳澤芳的 金磚國家投資組合風險值研究-運用GJR-GARCH -Copula模型 (2017),提出巴西幣美金匯率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金磚國家、投資組合、風險值、GARCH、copula。

而第二篇論文淡江大學 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班 張五岳所指導 陳培箴的 QE2與人民幣升值的政治博奕 (2012),提出因為有 貨幣寬鬆、貿易逆差、美中關係、人民幣升值、人民幣匯率的重點而找出了 巴西幣美金匯率的解答。

最後網站巴西币换美金_巴西雷亚尔兑美元计算器(BRL/USD) - 福华网則補充:美金 对巴西实时汇率,美金对印尼盾实时汇率. 请带美金前往,RMB在那还不是很好用。money changer能兑换货币,现在好像RMB1=RP1400-1500吧,涨跌很厉害,最好出去前在查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巴西幣美金匯率,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人民幣非霸不可

為了解決巴西幣美金匯率的問題,作者陳文正 這樣論述:

  美元夢   時序就在本書即將截稿前,2012年4月1日,也就是在愚人節的那天,美國史上彩金最高的大樂透-大百萬Mega Millions,彩金高達6.4億美元揭曉了。據美國廣播公司新聞網報導,至少有馬里蘭州、伊利諾州和堪薩斯州的3名幸運兒,將平分此美國史上最高額樂透彩金,若三人平分彩金,每人稅前可分得約2億1,300萬美元(約新台幣62億8,700萬元)。連槓兩個月頭彩,累積到相當於新台幣192億,創美國歷史新高。大百萬樂透發行一美元一注樂透彩,範圍涵蓋美國42個州以及華盛頓特區。雖說買愈多、中獎機會愈大,但是一億七千六百萬分之一的中獎率,比被閃電打到,還要低了五十倍。即使這中獎機率比

被閃電打中還要低,照樣讓全美瘋狂,甚至吸引了全球的羨慕目光。   開獎這兩天在電視上看到全美國各地大排長龍,就是要買大百萬樂透彩,長長的人龍裡每個人都滿懷期待,洋溢著財富夢想。不過美國的一個律師說,他買樂透,不是為了賭中獎的實際機率,而是替自己買幾天的白日夢,光是想想假使中獎,要怎麼享受接下來的人生,就樂趣無窮。這麼多的錢如果換成一元美金面額的鈔票,疊起來的高度竟然相當於6座聖母峰,難怪全美的民眾都做起了發財夢。若此中獎幸運兒可以拿到6.4億美元的話,已經有美國媒體CNN開始幫民眾計算,要是中了頭彩該怎麼花?他可以買14座紐約帝國大廈住戶、買下造價1.33億美元的F-22戰機,一次買下4架還有

找,或者是瑞士蘇黎世的湖畔豪宅,或2架波音787夢幻飛機,或者是米蘭足球隊,也可以買下金鶯棒球隊,不過林書豪曾效力的尼克隊要價7.8億美元,若是幸運地中了樂透至少也能買下2/3的尼克隊。   美國大百萬樂透在國內外媒體不斷的報導,同時都巧妙地引用了實際商品的換算,頓時就能夠讓人印象深刻茅塞頓開。這筆超級大額的彩金,對於一般民眾來說那就是意外之財(Windfall),在台灣比較通俗的說法是「天上掉下來的禮物」。這樣的一次性的意外之財,也是一種「暴利」的形式。無論說這是意外之財,或說是任何形式的暴利,美元的發財夢想是如此的吸引大家的目光,就是因為美元是全球通行無阻的真實貨幣,任何人都可以用美元來換

取全球實際的商品或勞務。事實上,美元的實際價值,大家都已經在腦海中具體化了。   美元的財富夢深植人心,這樣的印象根深柢固地在我們每天的生活當中。說到美元財富的最具體化象徵,當今大家最為耳熟能詳的美國著名財經媒體雜誌—富比世(Forbes)可說是當之無愧了。這份雙周刊雜誌最令人注目焦點就是在於定期發布全球企業財富名單,以及全球億萬富翁名單了。富比世雜誌總編輯史迪夫.富比世毫不諱言地指出該雜誌的名言,稱之為:資本主義的工具(The Capitalist Tool)。可以肯定的是,史迪夫.富比世把自己比作為希臘神話中的米達斯國王(the King Midas)擁有來自酒神戴歐尼修斯(Dionysu

s)賦與他點石成金術。米達斯國王可以將他接觸的任何東西都變成黃金。   而在史迪夫.富比世的筆下任何企業、個人、商品或服務,都可以貼上美元標籤、訂價,甚至於預測未來財富趨勢。其中,最吸睛的名單肯定就是全球億萬富翁排行榜了。《富比世》雜誌於2011年3月10號發布了2011年全球億萬富翁排行榜,這些排行榜內的富豪們幾乎都是大家津津樂道耳熟能詳的名人,例如墨西哥電信大亨卡洛斯.斯利姆.埃盧以740億美元資產蟬聯首富寶座,美國的比爾.蓋茨和沃倫.巴菲特分列二三位。在兩岸三地華人中,長江實業的李嘉誠資產260億美元位列香港首富,名列全球第十一。百度的李彥宏以94億美元(618億人民幣)成為中國大陸首富

,名列全球第九十五。宏達電的王雪紅與陳文琦夫婦資產68億美元為台灣首富,全球第一百四十三。對於他們這樣的美元財富的累積,只能說是嘆為觀止了。   除了全球的富豪排名外,更令人目不暇給的就是林來瘋奇蹟了。2012年2月全球突然颳起了「林來瘋」效應,也就是在於林書豪口中的「奇蹟」持續發生,每天的發燒話題不斷,成為全美甚至全球媒體的追逐焦點。這位「哈佛小子」除了占據美國各大體育新聞頭條版面外,連一些原本屬性不太相關的媒體,也紛紛爭相報導,知名商業雜誌《富比世》就對過去2月的「林氏效應」做了「品牌估值」,稱他是世界上成長最快、價值1,400萬美元的運動品牌。不可思議的是,林書豪兩年前還是個沒沒無聞的板

凳球員,運動生涯隨著林來瘋的奇蹟瞬間而起,這樣奇蹟般的故事,富比世仍然可以侃侃而談引用數據,直接就把林書豪貼上美元標籤,待價而沽了。   我們就從這些美元財富的比喻可知,美元代表的不只是財富的象徵,更重要的是他更是代表著美國政府的信用,還有就是全球政府無條件地支撐著美元。因此,美元的強勢國際貨幣的地位遍布全球,無所不在。   大家肯定都有這樣的經驗,我們只要出國旅行,除了攜帶有效的信用卡外,那就必須兌換美元現金或是旅行支票了。甚至就算我們到中國大陸旅行,新台幣也不是中國內地銀行到處可以兌換的,但是美元卻可以在中國各地飯店、酒店、銀行都可以兌換使用,甚至搭計程車也可以用美元直接支付,省下回到飯店

兌換當地貨幣的麻煩及兌換成本。這就是美元強勢之所在。   美元的暴利   2012年愚人節時候,全球注目的美國大百萬樂透彩得主,幸運的中獎得主獲得這樣一次性的意外之財,或稱為是一種「暴利」的形式。然而,相較之下,美元所擁有的國際貨幣地位,就可說是細水長流形式的暴利了。美元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這種優勢地位給美國帶來了巨大的利益。   首先,美元的發行散布全球使得美國獲得巨額的鑄幣稅。美國印製一張1美元鈔票的材料費和人工費只需0.03美元,卻能買到價值1美元的商品,美國由此得到每年大約250億美元的巨額鑄幣稅收益,第二次大戰以來累計收益估計在2兆美元左右。當一張毫無價值可言的紙幣被國家印製出來時,鑄

幣稅就等於這張紙幣所能購買到的商品和服務價值,中間的差額即為美國的「鑄幣稅」。根據美國國家安全局1994年公布,全世界美鈔流通量為3500億元,1/3在美國境內流通,2/3在外國流通。紐約聯儲局報告稱,在2002年末,在市面流通的6,200億美元貨幣中,有大約55%到60%,即3,400億到3,700億美元左右是在美國以外地區流通的。根據聯邦儲備體系最近的估計,在所有流通的美元中,大約三分之二為美國境外持有。目前在全世界流通的美國貨幣總額已達將近7000億美元。如此鉅額鑄幣稅的利潤是否就應該稱之為美元的暴利呢?天上掉下來的禮物?還是不義之財?   除此之外,美元的國際貨幣地位使美國可以不受限制

地向全世界舉債,以他無與倫比的全球貨幣信用地位,發行美國政府債券,但其償還債務卻是不對等的或者乾脆是不用負責任的。因為它向別國舉債是以美元計值的,它可以讓印鈔廠毫無節制地加印美元,美國政府就可以向全球換取所需要的商品與服務,這些實質的商品和服務大大地提升了美國家庭的福祉,成為全球最大的消費國家。即便美元散布全球造成美元貶值,這樣也能減輕其對外債務的負擔,又可刺激美國商品出口,改善其國際收支狀況。這是因為其他國家出口商品和服務運到美國,賺取美元轉而投資美元政府債券,不幸的是,美國恰恰可以毫無顧忌地提供更多的美元讓它貶值。這樣一來,其他國家所持有以美元計價的政府債券,就變得愈來愈不值錢了。   此

外,由於美經濟實力雄厚,投資環境比較穩定,在美投資能帶來較多利潤,因此,許多人都想在美國投資。而大量流通性美元資金的到來,使其利率下降,彌補政府財政赤字的成本得到壓縮,換句話說,全球投資人提供了便宜的資金,挹注在美國國內投資,購買股票、債券、房地產,使得資金成本降低,當然就有助於政府財政預算,美國政府一定是舉雙手歡迎的。另外,在通常情況下,當一個國家的國際收支出現逆差時,也就是進口大於出口,造成貿易赤字,一般要進行經濟政策的調整,例如鼓勵國內企業出口、出口財稅補貼或是減少國內企業的對外投資等等措施,藉此政府的介入,使得一個國家的國際貿易進出口達到平衡狀態。神奇的是,而美國卻不必這樣做。因為美元

是國際貨幣,當美國出現外貿逆差時,美政府可通過印刷美鈔來彌補政府赤字,維持國民經濟的平衡,而將通貨膨脹轉嫁給其他國家。這正是戰後的美國雖經歷了數十年的高額財政赤字,卻依然能保持經濟狀況穩定的主要原因。   兩樣情的愚人節   對於美元暴利這樣的說法,並非危言聳聽的。如果有人問2012年的愚人節周末假期最夯去處是哪裡?很多人都會說是「加油站」。這不是4月1日愚人節捉弄人的把戲,這是真真實實發生在台灣,因為,自2日零時起,汽油將大幅漲價!根據經濟部於4月1日下午的會議後宣布,4月2日零時起,中油公司的92無鉛汽油調漲2.3元漲幅達到7.25%、95無鉛汽油每公升調漲新台幣3.1元漲幅9.56%、9

8無鉛汽油調漲3.6元漲幅為10.62%,就連柴油都將調漲3.2元漲幅也達到10.7%。汽油這樣大幅度的調漲是以往少見的現象,一般大眾只好等候在加油站附近大排長龍,想盡辦法加油,甚至拿出家裡的各種儲存器具排隊加油,能加多少就加多少。台中市豐原區與潭子區交界的中油豐源加油站,等著加油的車輛大排長龍,民眾戲稱「從豐原排隊排到潭子去了」,民生大眾苦中作樂的無奈溢於言表。緊接著,5月分電價及瓦斯也醞釀漲價的說法。這些是國家經濟發展和民生需求最基本的必需品—汽油、電力,無可避免地將帶動其他民生必需品的漲價。台灣油價引領上漲,國內的物價壓力鍋頓時爆開,勢必帶動其他民生商品的連環漲,令人憂心的是通貨膨脹陰影

,籠罩在大家的心頭上。一般大眾總是怨聲載道「什麼都漲,只有薪水不漲」,大家怎麼樣也開心不起了。   兩相對比之下,最諷刺的畫面是,2012年的愚人節人們同樣的都是在大排長龍,大家都是一樣的排隊卻是有著兩樣情:美國人排隊是為了搶買大百萬樂透彩券,神情愉悅的大做美元發財夢;而在台灣的人們大排長龍,卻是痛苦地限時搶購便宜的汽油。   無可諱言的,全球原物料大漲的罪魁禍首無疑就是美元了。源自於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為了解救國內的金融危機,推出量化寬鬆政策QE1及QE2,拚了命地印製美元推向全世界。美元就像是潮水般湧入全球金融市場,無疑地陷入了經濟學家們所說的需求拉動的通貨膨脹。換句

話說,過多的貨幣,太少的商品,就是指商品及勞務的總需求大過總供給,會造成物價上揚。經濟學家們認為,「過多的貨幣追逐太少的商品及勞務」是造成需求過多的主要因素,也就是說,如果大家手上都有很多錢,就可能會競相出高價搶購商品,而造成物價上揚的現象。   全球過多的美元到處流竄,進而轉進原物料市場,國際油價就開始蠢蠢欲動,價格逐步攀升。但是這不是單一現象,各項原物料商品價格均大幅上漲,無論棉花、黃金、食品、穀物等價格屢創近年來的新高。國際原物料價格攀升,對以進口原物料為主的台灣而言,必然會有一定的衝擊產生,台灣也就深受其害了。這一次油價的大幅調漲,就是因為美國次貸危機後,美元衝擊國際原物料市場的必然結

果了。   上帝也瘋狂   美元的國際地位是天神賜的禮物,美元才會有如此的優勢及暴利,全球政府或任何人都無能看管美國政府不負責任的行為,看來也只有「上帝」才能夠制約美國的暴利行為了。   話說從頭,然而,這是一個重要的開端。沒有貨幣作為基礎,我們這個世界的經濟幾乎就不能騰飛,生活品質無法改善。沒有日益擴張的全球貿易與金融的往來的關係網,當今的全球經濟將停滯不前,商品貨物及服務也難以交易。有首著名的歌曲寫道,「貨幣並不能使地球旋轉」,恰恰相反,貨幣令人吃驚地讓貨物、服務和大眾人們融入世界各地,這誠然是貨幣的基礎,讓國際貿易往來走向全球化。   我在本書中要提出的建議是,儘管我們對美元「不義之財」

存在根深柢固的成見,但貨幣是人類進步的根源。一張印刷精美的美元紙張,它的後台實力夠硬,可以遍布全球,人們用來計算財富;它信用超群,可以用來購買全球商品和服務;它甚至可以權當武器,用來攻擊其他新興國家弱勢貨幣,引爆金融危機。   歷史上的貨幣競爭舞台上,「智者從中取功利,仁者從中看因果」。如果說美元的崛起來自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契機的話,足智多謀的哈利.迪克特.懷特(Harry Dexter White)背後有美國政府強大實力撐腰,他就在布雷頓森林(Bretton Woods)會議上舞弄權謀,從此撐起了美元的一片天。再又是如果歐元的崛起的契機來自於柏林圍牆的倒塌的話,那赫爾穆特‧科爾(Helmut

Kohl)的長袖善舞、居間協調,掀起了歐元的浪潮,偏安於國際貨幣的一席之地;那麼我們就可以說,人民幣的浮出水面,來自於美、歐接連引爆全球金融風暴的契機,就在此刻,善於謀劃且深諳競爭遊戲規則的周小川號角響起,打響了國際貨幣戰爭的戰鼓。一觸擊發,一發不可收拾。    熱鍋上的三國   每一次重大歷史現象背後都隱藏著貨幣秘密,本書要展開述說其中最重要的內容。   我們不妨將三國看做競爭市場中三個國家的貨幣,一個是實力雄厚、發行之貨幣占據市場半壁江山的國家,美元就是挾天子以令諸侯,天下莫敢不從;一個是一具特色,固守一塊市場伺機擴張的中小型區域聯盟,這聯盟所共同發行的貨幣叫做歐元;還有一個是白手起家,

迅速崛起的新興國家,其主權貨幣就是人民幣了。那麼,三國鼎立就是三種不同類型貨幣的競爭者,運用適合自身發展策略,搏擊貨幣市場的故事。   我借三國的智慧與貨幣競爭於一體,把「天下三分」的抗爭,用一群智勇雙全、鉤心鬥角的風流人物,鮮活地展現在讀者眼前。凱恩斯、懷特、柯爾、周小川表現出超凡的智謀,他們堪稱是古今難得的超級智慧大師。   大國崛起的歷史地位也是如此。GDP不是國家崛起的標準,國際貿易的繁榮也並不一定保證成為強國。相反地,國家的戰略能力提高,抓住契機,才是國家興衰的關鍵。國家戰略能力就包括了化解和利用危機,尤其是國際性大危機的能力。   時至今日中美貨幣戰爭箭在弦上,一觸即發,就某種意義

言,說已經開打了,也未必為過。   由於2008次貸危機及後續經濟衰退陰影的影響,美國不惜啟動了國際貨幣戰爭。此前,歐巴馬就多次宣稱,當下美國的一大國際挑戰就是匯率問題,中國應該採取「市場導向的匯率政策」。美國國會內部更是法案、聯名信不斷,要求歐巴馬政府界定中國為「匯率操縱國」,甚至要求直接對中國實行貿易制裁。2010年3月15日,130名美國眾議員要求將中國認定為「匯率操縱國」,並要求美國商務部對中國商品實施反補貼制裁。   第二天,美國參議院兩黨小組跟著就拋出一項法案,要求歐巴馬政府向被認定存在匯率操縱的國家採取報復措施,矛頭直指中國。參議員施塔貝諾(Stabenow)宣稱,人民幣幣值低估

了20%~30%,因此大量中國商品輸往美國是「不公平」的。   另一方面,中國也不是省油的燈。中國央行行長周小川2011年2月17日堅定地表示,中國政府將自行決定人民幣的升值步伐,而不會妥協於其他國家的壓力。   中美貨幣戰爭劍拔弩張態勢已經相當明顯了。歐債風暴後,歐元也出了問題,更是讓美國在提人民幣匯率問題時顯得有恃無恐。此輪對人民幣「開戰」,包括之前運用隱性手段打擊歐元,美國的主要目的都是為了維持美元的霸權地位。   熱鍋上的三國,正在上演著一場沒有硝煙味的貨幣戰爭。   人民幣要出氣   戰爭是一場控制性的遊戲。在競爭面前,你只有兩種選擇:或者,你確信自己能贏,於是你投入足夠多的能量來贏

得一切;或者,你不進行這個遊戲。因為競爭是一種控制性的遊戲,權威就是一種控制性的力量。   首先發難的是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他在2009年3月23日發表了一篇名為《關於改革國際貨幣體系的思考》談話,議題是:應創造可保值幣值穩定的超主權儲備貨幣。這次周小川談話意有所指,主要就是針對美元的信心問題。同時,他寄望SDRs可以建立新的分配機制,突破SDRs使用的限制。從這裡可以看出,他的意圖很明顯的,中國的經濟發展需要脫離對美元的依賴,不惜另起爐灶,這才是他內心最想說的話。   美國在上游發動洪水,還不允許下游搞抗洪救災,這是不公平的,這也正是典型的得了便宜還賣乖。中國政府對於美國政府金融監理的疏

忽,美元強權不道德的壓制中國人民幣升值,大感不耐。美國政府債券是美國的痛處,中國應意識到這一點,主動奪取話語權。    中國總理溫家寶在「兩會」期間舉行中外記者會中提到,「我們把巨額資金借給美國,當然關心我們資產的安全。說句老實話,我確實有些擔心。」「希望美國保持信用,信守承諾,保證中國資產的安全。」之後,在人大閉幕後的新聞稿也提到中國今後將堅持外匯「安全、流動和保值」的原則,並且實行多元化的戰略。因此在外匯儲備問題上,中國第一位的考量是維護國家的利益,同時也會考慮國際金融整體的穩定。   美國作為人類歷史上最大的貨幣操縱國家,孰可忍、孰不可忍,人民幣要出氣,中國政府不再容忍美國對人民幣匯率說

三道四的。   螞蟻靠什麼絆倒大象   貨幣戰爭既然已然箭在弦上了,但螞蟻真能絆倒大象嗎?兩軍對峙,如果螞蟻採取了正確的方法,是有可能絆倒大象。兵法有云:「不敵其力,則削其勢」。而奪其勢之法,則莫若於釜底抽薪、攻心為上。美元雖然是大象,可到底是離不開全球信心。在全球貨幣市場,貨幣信心就宛如貨幣腳下的大地。如果人民幣能夠贏得大家更多的信賴,那麼政府、投資人就會把信心從美元的腳下轉移。   我們在孫子兵法的戰略概念裡了解到,戰爭不單是勝負問題而已,因為代價太大,風險太高,後果太嚴重,就一定要有更深層、更宏觀的戰略思考,他開宗明義說到:為何而戰?為了「勝敵而益強」。所以,只有在滿足了三個條件之下,才

能開戰:「非利不動、非為不戰、非得不用」。我們用白話來說就是,打了有什麼好處?是不是不打就會有危險?有沒有把握打勝?   打了有什麼好處?歷經近20年的持續國際貿易交流的順差,中國積累了天量美元外匯儲備。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貿易國和外匯儲備國,人民幣理應取得與中國經濟、政治實力相當的地位。這樣一來,人民幣可以對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肆無忌憚地發行美元行為構成一定的約束,同時也可以促進中國的對外貿易、降低企業的匯率風險。   是不是不打就會有危險?美國自次貸危機之後,持續增加的淨外債和急劇惡化的財政狀況,嚴重威脅著中國外匯儲備的安全。作為全球第一大外匯儲備的國家,其中絕大部分是持有美元資產,

因此,人民幣是被美元滲透的貨幣,美國可以毫不負責任地貶值美元,而造成中國外匯儲備存量的巨大損失。那最後呢,有沒有把握打勝?   人民幣讓時間快速增值的戰略構想   有沒有把握打勝?孫子的戰爭哲學是「勝敵而益強」。換句話說,打仗最重要的目的,是為了使自己愈打愈強,所以一定要打勝。沒有把握的仗不能打,因為沒有人承擔得了敗仗的損失。換言之,仗不打則已,一開打就必須打勝仗,要打勝仗就必須先盤計盤計,我有多少本錢可以玩,敵人又有多少家當可以耗,兩相權衡之下,帳面勝算多少,贏面多少,否則,就別輕啟戰端,否則虧損太大,埋不了單,也把自己給賠了進去了。   兵貴勝、不貴久。戰爭的時間拖得愈長,實力必然逐漸減弱

。首先,人民幣讓時間快速增值的戰略構想,來自於箍水桶的學問。中國政府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的第一步,也就是加強區域經濟與貿易的合作。2005年東協的合作在中國政府積極推動和努力,計畫在2015年開始,人民幣作為東協自由貿易區的廣泛應用是指日可待的趨勢了。中國把東協加三的水桶箍得愈緊愈扎實,這就可以裝滿愈多的水,人民幣就可以遍布亞洲了。   另外,美元之所以能成為國際貨幣,是因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他利用了歐洲國家變成了廢墟,推動援助歐洲的「馬歇爾計畫」,強取豪奪地搶占先機,讓美元遍布全球。現在,人民幣也可以設法將人民幣推向國際。如今,美元的優勢不再,人民幣為什麼不使用這種胡蘿蔔理論蠶食鯨吞,攻城掠地,

有多少需求就有多少胡蘿蔔呢。而這樣的胡蘿蔔就是對外援助和對外投資,甚至是以國家與國家間優惠貸款等的方式,進一步把人民幣推向亞洲,甚至全球其他需要貸款或援助的國家,就在2012年3月9日的外電報導中,明顯地看到這樣具體的行動。據英國《金融時報》報導,中國國家開發銀行在3月29日於印度新德里與巴西、俄羅斯、印度、南非等國簽署一份協議,在海外主要提供美元貸款的中國國家開發銀行將提供人民幣貸款,並鼓勵在國際貿易和跨境信貸中多使用人民幣,以進一步推動人民幣國際化進程,提高人民幣的國際地位。   孫子兵法說到:「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這也就是說,善於作戰的人,一定先削除自己的弱點,修練好

自己的實力,造成不可被敵人打敗的條件。人民幣匯率操控,一向都是美國政府攻擊的目標。中國政府深知匯率改革是無法避免的戰略,擴大匯率波幅的制度改革需要逐步推進,才能為人民幣應對國際匯市波動提供足夠緩衝,而市場決定匯率走向,並接近自由浮動匯率機制後,美國將失去以匯率做為貿易戰的藉口和刁難大陸企業的可能性。人民幣要走向國際,擴大交易價浮動幅度是先決條件。減少政府對人民幣的人為控制是人民幣國際化的必要條件。最終還是要在2015年形成一個人民幣自由兌換的平衡點,這個平衡點一旦形成之後,對於人民幣在國際市場上的地位是非常有幫助的。改革持續下去,匯率形成機制會越來越市場化,最後2015水到渠成,人民幣國際化,

實現自由兌換。   緊接著,根據大陸國家發展改革委正式印發的《十二五時期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規畫》,2015年將基本確立上海全球性人民幣產品中心的地位。由此可知,人民幣在亞洲地位的提升已是劍及履及了。   人民幣暢行亞洲   一般我們出國觀光或商務旅行,行前攜帶美元或旅行支票是必須要的,美元做為國際貨幣已經是根深柢固,幾乎是在任何國家通行無阻。然而,我們可以預見到,2015年東協國家區域內,來自大陸的旅客或商務人士甚至台商到東南亞做生意,身上帶著人民幣就可以直接支付酒店旅館費用。當地銀行ATM更會提供銀聯卡提款或轉帳,逛街購物可以人民幣或銀聯卡直接在商場內支付價金,搭乘當地計程車以人民幣支付也

是暢行無阻了。   2015年時我們甚至可以預料到,東北亞的韓國、日本,當地銀行ATM已經普遍提供銀聯卡提款和轉帳,人民幣得以任意在商場上逛街購物使用。   在台灣2015年時透過ECFA「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的運作,兩岸金融事業的往來更為緊密。屆時兩岸貨幣清算機制已經上路了,台灣的銀行業以及陸資銀行在台分行都提供人民幣帳戶開立、存提款及轉帳,一般民眾可以在銀行或是金融機構投資人民幣計價商品,包括基金、債券、黃金等投資商品。同時,由於大陸旅行團及商務人士頻繁,高居來台旅客人數的第一位,台灣都會地區的旅館、商場、觀光景點及店面,甚至計程車運輸,人民幣的收付成為最重要的外幣了。   這些可能預見

的跡象,在亞洲大多數國家中,美元不再是唯一的強權貨幣,這就足以顯現出人民幣成為國際貨幣的便利性和優勢了。   赤壁之戰2015   赤壁之戰那一年,長江邊上眼見大軍雲集,戰雲密布。某月某日的一個晚上,百萬大軍鼓聲震天,大江上煙焰彌天,喊殺聲動地。那夜之後,從此奠定了三國鼎立的格局。   「勝可知,而不可為」。換句話說,勝利雖然可以先知道,卻不能從單方面主觀達成的。中國政府深知箇中道理,成王敗寇可不是自己說了就算了。可見得這場貨幣戰爭,中國已經是胸有成竹,積極努力地提升人民幣做為國際貨幣的信心。   中國政府強勢主導人民幣一步一步走出去的發展進程。從種種跡象都顯示,中國政府正逐漸地匯集所有能量,

聚焦在2015年,提升人民幣的國際地位,正因為人民幣與美元之間實力懸殊,此番出擊,必然會打他一個出其不意。   一場貨幣赤壁大戰是避無可避的,一觸即發,眼看著2015年就快到了,人民幣先發制人,劍及履及,必然有利可圖,有了長期抗戰的準備,以時間換取空間,枕戈待旦、嚴陣以待。   2015年那一年,黃浦江畔眼見金融大樓內人聲鼎沸,戰鼓喧天。貨幣赤壁之戰,市場上戰聲雷動,嘶吼搏鬥。在這之後,從此奠定了貨幣三國鼎立的格局。   人民幣走向國際化,真正成為國際貨幣,可說是歷史必然的趨勢。屆時,國際貨幣歷史的三國鼎立格局,將從此打開展新的一頁。   我期盼讀者們閱讀完本書後,大家可以獲得更深刻的了解。

作者簡介 陳文正   學歷  .天津南開大學,經濟學院,國際金融專業博士班,2010年7月畢業  .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華盛頓特區,會計碩士,1990年12月畢業  .美國馬里蘭州會計師資格檢定考試及格,1990年5月通過  .美國奧勒岡大學,奧勒岡州尤金市,商學院文學士主修會計,1989年8月畢業   工作職務與經歷  陽信商業銀行,台北總公司  財務部協理,自2010年4月至2011年3月  康和比聯證券投資信託公司,台北總公司  KBC Concord Asset Management Co., Ltd., Taipei Head Office  執行副總經理,自2007年12月至200

9年6月  倍立證券投資信託公司,台北總公司  總經理,自2005年9月至2006年10月  全國農業金庫公司,台北總公司  財務部經理,自2005年四月至今  英國保誠證券投資信託公司,台北總公司  研究投資部副總經理,自2003年10月至2004年10月  玉山綜合證券公司,台北總公司  債券部協理,自2000年11月至2003年10月  玉山票券金融公司,台北總公司  交易部經理,自1998年2月2000年4月  玉山商業銀行,台北總公司  信託部副科長,自1993年5月至1995年8月  TRADE UNION INTERNATIONAL, INC., 美國加州安大略市  會計,自19

91年5月至1991年8月  SYSTEM MAINTENANCE & TECHNOLOGY, INC., 美國馬里蘭州華都夫市  會計專員,自1989年11月至1991年5月   個人著作與教學  .「金融英文一本通-投資規劃」,金融研訓院,2011年7月出版  .「解讀貨幣市場─趨勢、分析與實務」,台灣金融研訓院,2007年7月初版  .「貨幣市場—操作與實務」,財團法人金融人員研究訓練中心,1999年9月出版  .「票券百科」,金錢文化企業股份有限公司「理財金點系列7」,1997年3月出版  .財團法人金融人員研究訓練中心「票券業務」課程講師  .財團法人台北金融研究發展基金會「

票券業務」課程講師  .台灣金融研訓院「理財規劃人員專業能力測驗」命題及審提委員   獎勵  .美國華盛頓特區執業會計師公會會員  .美國大學榮譽社團「Golden Key National Honor Society」會員  .美國大學商學院榮譽社團「Beta Gamma Sigma-National Scholastic Society for Business Administration」會員  .美國大學低年級1988年榮譽學術獎勵「Motor Board Award for 1988」

巴西幣美金匯率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一言不合就拿坦克碾你?!失控的委內瑞拉
🍎柏瑜吃果子 ep.10 🌍
 
(不方便看影片的朋友,也可以看內文喲)
 
其實委內瑞拉曾經非常富裕,20年前南美洲的諺語是「委內瑞拉人從樹上掉下來,掉進一台凱迪拉克」
 
但是今日,委內瑞拉經濟崩潰,通貨膨脹達到不可思議的1千萬%,超過百萬人成為難民,跨過邊境到哥倫比亞、厄瓜多、巴西、秘魯等地。
 
【從能源口國變進口國】
 
委內瑞拉是盛產石油的國家,能源出口每年帶來大量的資金,當時的前總統查維茲,就利用這龐大的資金來推動「玻利瓦爾任務」,提供公共服務,改善社會狀況。
 
任務分成三個部分:(1)企業收歸國有(2)民生物品價格管制(3)外匯管制
 
當時的改革有效地改善了委內瑞拉貧窮的狀況,卻也在後續造成一連串影響。高漲的油價讓委內瑞拉錢淹腳目,卻讓委內瑞拉出現俗稱「荷蘭病」的經濟問題。
 
「荷蘭病」是指當一國大量輸出自然資源,導致貨幣匯率上升,國內工業出口減少,製造業出現衰退的現象。
 
等到2014年油價開始走跌,過度依賴石油的經濟也因此嚴重衰退。同時玻利瓦爾任務把石油公司國有化之後,因為管理不善和設備不足,產量不斷減少,到了2017年,委內瑞拉甚至必須進口天然氣供國內使用。
 
【原來發財這麼容易】
 
石油不是壓垮經濟的唯一原因,還有失敗的匯率政策。
 
玻利瓦爾任務其中一項是外匯管制,企圖控制匯率的結果就是黑市猖獗。當時美金在黑市的匯率是官方的150倍!這產生了一條很明顯的發財之道,就是拿美金賺匯差。
 
許多企業被收歸國有後,由總統任命了非產業專業的軍人高官來擔任企業高層。他們就不斷以購買原料或設備的名義,向政府要求資金補助,再拿著這些美金到黑市變賣,賺取暴利。
 
也因為企業產能大幅降低,爆發嚴重的民生物資缺乏,加劇了經濟的崩潰。
 
現任的總統馬杜洛,在上任之初為了解決問題,提出的法竟是大量印鈔,提油救火地加速了通貨膨脹,物價平均19天就上漲一倍,連食物和藥品都嚴重短缺,更爆發大規模饑荒,90%的人民生活在貧窮線之下。
 
上個月我在西班牙瓦倫西亞參加IFF網路自由節,會中遇到來自委內瑞拉的參與者,從他口中證實許多國內的問題。
 
根據朋友的描述,目前國內處於極度缺乏物資的狀態,甚至醫院都沒有足夠的藥物。但是馬杜洛卻拒絕了國際人道救援,只接受來自中國、俄國的援助。
 
【不被承認的馬杜洛政權】
 
為何國際上不願意承認馬杜洛的統治正當性?
 
經濟危機只是自爆,原因在於選舉的合法性。2018年5月馬杜洛競選連任成功,卻被外媒報導選舉委員會不讓反對黨、反對派重要人物參加選舉。甚至利用糧食券操縱選民,如果不投給他,或不去參加造勢晚會就拿不到食物配給。
 
嚴重的舞弊情形,讓大部分西方國家與南美洲國家,都不承認這次選舉結果,只得道中國、俄羅斯和古巴等國家的支持。
 
年初馬杜洛就職後,國會議長瓜伊多就跳出來,批評委內瑞拉變成獨裁政權,宣布進入緊急狀態,呼籲軍人發動政變,國會並宣佈瓜伊多為代理總統。
 
開頭的衝突畫面,就是4/30瓜伊多和軍方到首都的軍事基地發表談話,希望軍人停止支持馬杜洛,呼籲支持者到總統府推翻政權,最後雙方在首都爆發激烈衝突,政變宣告失敗。
 
【相挺一時爽錢丟火葬場】
 
事實上,中國這次的押寶可說是損失慘重。
 
中國對委提供超過600億美金的貸款,投資基礎建設宇石油產業,再以石油出口來還債。但是石油產量嚴重不足,對中債務一再違約,中國的370項投資項目中,大部分因為貪腐和沒有效率而失敗了。
 
原本中、俄盤算透過援助馬杜洛,拉攏南美洲的盟友。沒想到因為龐大的難民潮,造成周邊國家的不滿,反而讓大部分國家選擇支持瓜伊多的政變。
 
這場國際政治角力,中、俄兩國可說是人財兩失。
 
根據消息,瓜伊多還在試圖發動下一次政變,美國也揚言全力站在民主這邊,同時中國的援助也在上週抵達委內瑞拉。
 
雙方的政治角力從貿易戰一路打到南美洲,委國的人民卻還在等待著重建國家的契機。

#委內瑞拉

金磚國家投資組合風險值研究-運用GJR-GARCH -Copula模型

為了解決巴西幣美金匯率的問題,作者陳澤芳 這樣論述:

  本文應用GJR-GARCH-Copula模型來評探討金磚國家投資組合風險值,以及金磚五國的投資組合是否能在近幾年全球金融環境劇烈變化下,還能持續提供穩定的合理報酬,研究選取金磚五國中最具代表性的指數。本文也透過加入copula模型來做金磚五國投資組合風險值的探討與衡量標準,進一步希望能夠得到較精確的風險值估計。 研究結果發現:一、透過GARCH模型檢測本研究中的金磚國家投資組合相關性高,且在全球金融海嘯後,各國的相關性有所上升。二、GARCH-Copula模型不論在全樣本或是在全球金融海嘯後,在顯著水準99%下的Student''s t Copula較為合理的估計風險值結果,也優於傳統變

異數-共變數模型。由於投資組合報酬呈現非常態且非線性,故比起傳統線性結構,非線性比較能提供相對合理的風險值。

經濟大逆流:大創新潮為何帶來大失業潮

為了解決巴西幣美金匯率的問題,作者麥克.史賓賽 這樣論述:

金融冰風暴,全球經濟何去何從?   二戰結束,新興國家開始脫貧轉富,以每年超越7%的空前成長率高速成長,首度與自工業革命分道揚鑣發展250年的先進工業國家趨同、匯流,中國的表現尤其驚艷世界,這趟從1945開始的全球經濟世紀之旅的終點,可能是全球75%的人口居住於高所得已開發國家中。   這波自2008延燒至今愈形惡化的全球金融危機,讓歐美日等先進國家深陷泥淖中,自顧不暇,中印南韓等新興國家卻一枝獨秀,擔綱成為推動全球經濟勉力前行的火車頭;南韓六月正式躋進「20-50」俱樂部,成為全球第七個平均國民所得超過二萬美元,總人口超過五千萬的國家;作者更直接指出,十五年內中國將超歐趕美。我們不禁要問,究

竟是什麼樣的力量點燃了這波新興國家空前的成長?這樣的成長有極限嗎?還是這波全球金融危機只不過是更具毀滅性的金融災變先兆?……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麥克.史賓賽,在這本回顧與前瞻1945~2045百年全球經濟發展的書中,對於驅動新興國家高速成長的力量,以及當今全球史無前例的經濟崩壞與解決之道,提出了宏觀的深入分析,是一本深入淺出、引人入勝的經濟成長史。讀者讀了本書之後對於今日全球經濟為何會發展到今日局面,會有豁然開朗的體悟。 本書特色   1.作者麥克.史賓賽(A. Michael Spence)是2001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以「資訊不對稱市場分析」(Asymmetric Informat

ion Market Analysis)獲獎,本書是他嘔心瀝血,關懷時局,一語道破當今全球經濟亂象,十年磨一劍之作。   2.本書明確說明在工業革命後250年來,新興國家的經濟成長第一次超越工業國家,而工業國家過去是全球經濟的領頭羊,為何變成金融風暴的罪魁禍首?   3本書特別強調全球經濟大創新潮,為何帶來大裁員潮?開發中國家再創富過程當中,貧富差距欲來愈大如何解決?全球政府如何面對資本主義發展到極至,金錢遊戲劫貧濟富,貧富懸殊的窘境? 作者簡介 麥克.史賓賽(Michael Spence)   二00一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世界銀行「成長暨發展委員會」(Commission on Grow

th and Development)前主席。史賓賽目前是紐約大學史登商學院(Stern of School of Business)經濟學教授,和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所(Hoover Institution)高級研究員。目前定居美國加州與義大利。   史賓賽於一九八四~九0年間,出任哈佛大學文理學院院長。一九九0年~九九年間,出任史丹佛大學商學所所長。一九八三年當選為美國藝術暨科學院院士(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 Sciences)。   二00一年,史賓賽與加州柏克萊大學阿克勞夫教授(George Akerlof)和哥倫比亞大學史提格里茲教授(Joseph Sti

glitz)共同獲頒諾貝爾經濟學獎,以表彰他們在「資訊不對稱」市場分析方面所所做出的開創性研究。麥克.史賓賽其餘著作:   ■《市場訊號:聘雇及相關篩選流程之資訊移轉》(Market Signaling: Informational Transfer in Hiring and Related Screening Processes)  ■《開放經濟裡的工業組織》(Industrial Organization in an Open Economy)共同作者包括理查.考夫(Richard E. Caves)及麥克.波特(Michael E. Porter)  ■《投資銀行的競爭結構》(Comp

etitive Structure in Investment Banking)共同作者包括塞繆爾.海斯(Samuel Hayes)及大衛.馬克斯(David Marks) 專文推薦I 全球經濟大未來 彭信坤專文推薦II 維持全球經濟永續發展 洪德生專文推薦III 全球經濟面臨嚴酷考驗 郭崇倫導讀 苦日子如何了考驗世人智慧 吳惠林 自序 開發中國家締造新猷緒論 全球經濟二百五十年首度匯流 第一部全球經濟及開發中國家第一章一九五○年:非凡世紀揭開序幕第二章全球經濟的冰河解凍期第三章戰後全球經濟的突變第四章經濟全球化的發軔第五章成長才能創造財富第六章開發中國家拼圖似馬賽克 第二部開發中世界的經濟

奇蹟 第七章 亞洲四小龍帶頭狂舞 第八章 開放的全球經濟 第九章 知識活水與追趕成長 第十章 開放全球貿易大門 第十一章 私部門是成長驅動引擎 第十二章 持續高成長的關鍵驅力 第十三章 均衡調控開放與成長 第十四章 華盛頓共識與政府角色 第十五章 管理貨幣各顯神通 第十六章 南韓戲劇化轉變震驚全球 第十七章 廉能領袖領航經濟成長 第十八章 落後開發中國家成長路難行 第十九章 坐擁天然資源是福是禍 第二十章 小國寡民面臨挑戰 第二十一章 爆發累加問題? 第三部 金融危機與餘波盪漾 第二十二章 金融災變考驗新興國家 第二十三章 金融風暴源於自我監管失靈 第二十四章 異心難以成城 第二十五章 重新

恢復全球經濟平衡 第二十六章 中國超額儲蓄的挑戰 第二十七章 全球體系開放與世界貿易組織 第二十八章 歐債危機拖累全球經濟 第二十九章 週期性系統風險 第四部 經濟成長的前景第三十章 新興經濟體持續高成長?第三十一章 中印牽一髮動全世界第三十二章 中國還在脫蛹化蝶第三十三章 印度邁向高成長旅程第三十四章 巴西是雙元經濟體第三十五章 能源政策不能原地踏步第三十六章 氣候變遷壓力重重第三十七章 資訊科技如虎添翼第三十八章 歐洲整合與跨國治理 第三十九章 後危機時期G20任重道遠第四十章 G20、先進國家與全球成長第四十一章 永續成長:經濟匯流的下半世紀 專文推薦1全球經濟大未來 開發中國家脫胎

換骨   麥克.史賓賽(Michael Spence)以對「資訊不對稱市場分析」(Asymmetric Information Market Analysis)的理論創見,獲得二00一年諾貝爾經濟學獎,他對市場之資訊結構有深入之鑽研及創見,在存在市場資訊缺口之情況下,他提出如何評估市場結構資訊不對稱及縮小資訊缺口,以有效提高市場交易效率,而與喬治.阿克勞夫(George Akerlof)及約瑟.史提格里茲(Joseph Stiglitz)同時獲獎。    近年來,他專注於開發中國家高速之經濟成長及全球經濟急遽變遷之現象,在世界銀行所成立之「成長暨發展委員會」(Commission on Gro

wth and Development)工作計畫下,他花了四年時間,走訪開發中國家,拜訪了許多知名的政治及經濟政策領導人和決策者、學術界同仁、商界、勞工界及公民社會領導人,並與他們深入對談,再經其專業之經濟知識的理解與融合轉化,完成這一本書。雖然,這是一本寫給非學術性讀者閱讀的書,但它卻提供給一般讀者,甚至其後代子孫,關於現今世界經濟情勢之快速變遷,以及未來的發展趨勢,尤其是開發中國家經濟快速成長,產業結構失衡,所得分配不均,中產階級萎縮,貧富差距幅度不斷擴大,以及全球經濟急速變遷等現象一個完整、全面之圖象,與豐富的知識。    史賓賽教授撰寫這本書的目的,是希望讓讀者更加理解開發中國家經濟成

長之動態,並對這些開發中國家經濟成長與全球經濟的關係和相互依存度,有更深入與廣泛的了解。開發中國家的經濟成長使得一些主要新興經濟體成為全球經濟體系重要的一環,這些國家的成長過程及發展經驗對全球經濟與先進國家的影響,是一個複雜、有趣、充滿不確定,而且不易全面了解的動態過程。這股來自於開發中國家的經濟成長,及其對全球經濟發展的影響極為重要,不容有所輕忽,在本世紀乃至於下一個世紀,全球絕大多數人都將深刻感受到它的重要性及影響力。 成長與發展四部曲    這本書首先從一七五0年的工業革命談起,說明為何工業革命之後,每人平均國民所得逐年增加,經濟快速成長,以及二次世界大戰後,世界經濟及其產業結構如何快速

改變。其次,在書中,第二部,他詳細陳述開發中國家持續高速經濟成長之動力及相關的減貧計畫,他觀察到不同的開發中國家的成長之原因及時間均有所不同,他更嘗試深入分析落後地區成長緩慢之關鍵因素。本書第三部分,他則精闢剖析了二00八年之後全球經濟動盪,以及金融危機對開發中國家所造成的長、短期衝擊及影響。他在這一部分著墨甚多,從各國政府對於外匯之操作,資產泡沫之源起,以及對銀行體系,乃至於政府財政所造成的嚴重衝擊談起,進而觸及開發中國家的超額儲蓄,面對世界貿易組織所要求的市場開放,匯率管制鬆綁等議題,最後,再詳細論述先進國家的主權債務問題,以及所衍生的系統性風險。   第四部,他則嘗試納入「全球治理」之思

維,以及對「後危機時代新興經濟成長之持續性」,提出他的看法及建議。在這一部分,除了論述不同開發中國家在未來所面對之情勢不同,本身所採用的經濟發展策略也將有所差異。同時,他也將能源政策、氣候變遷和資訊科技等與經濟發展及成長密切相關之議題,以及未來長期發展做了詳細的論述。    在台大任教十多年,對於廠商及產業之跨國、跨區競爭、合作、產業間及產業內貿易,以及整合、投資和研發等議題,一直是授課的重點及研究之議題。這些議題與開發中國家的產業結構與經濟成長的之關係,均非常密切。在開發中國家經濟快速成長,先進國家經濟結構急速變遷,使得全球經濟之持續發展及穩定,均面臨極為嚴酷的挑戰。有感於傳統的經濟理論,在

經濟全球化之今日,需不斷地因應複雜的經濟結構做修正,更應建構符合全球化經濟發展趨勢之理論模型,以及創新嶄新的研究方法去解決所衍生的複雜問題。這本書提供了史賓賽長期以來面對這些問題的經驗,以及他的想法與理念,可提供給政府政策制定者、企業決策者及執行者、廣大的勞動工作人口及消費者等一個普及又淺顯易懂的經濟知識,以及我們目前所面對的挑戰和因應之道,值得大家閱讀。 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兼所長∕彭信坤 專文推薦2二十一世紀中葉,誰與中國爭鋒?   本書旨在探討開發中國家、先進國家,以及全球經濟持續成長的要素和條件。作者麥克.史賓賽從研究許多開發中國家的經濟成長經驗中,提出許多精闢的脫貧成長策

略,尤其更重要的是,需要重視長期持續的經濟快速成長,才能大幅提高所得水準,降低貧窮、增加提升生產力與創造力的機會。作者另一項主要的貢獻是,金融海嘯後,更需要關注開發中國家與先進國家之間的合作發展模式,並提出全球治理機制的遠見,以維持全球經濟的永續發展。 二戰後,開發中國家脫貧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開發中國家從原先窮困的低所得國家,邁向中高所得國家的分水嶺。由於全球化經濟逐漸開放產品與服務的貿易與資本流動,其中最重要的是知識與科技的移轉,使得戰後許多開發中國家的經濟得以快速成長。過去二十五年來,全球化經濟造就了十三個開發中國家持續維持7%以上快速的經濟成長。尤其是以中國為首的新興經濟體,挾其龐大的

成長人口及快速的經濟成長,正逐步擴大在全球經濟中的版圖。至本世紀中葉,如不發生重大變故,在全球經濟中,中國將成為最重要的一個經濟體,而印度也會很快地迎頭趕上。世界經濟總規模可能增加兩倍以上,而新興經濟體的總體規模將佔舉足輕重的地位。  作者麥克.史賓賽指出,不可否認地,經濟誘因是成長動力的重要因素,但其他要素包括領導力、治理、體制和政治,以及這些要素間與經濟成果的相互影響,也是不容忽視的。在開發中國家,領導者是否具有強大的政治才幹、道德勇氣和決心,通常是經濟成功成長的關鍵。經濟要持續成長更需要不斷地進行結構性轉變,以及持續不間斷的適應性政策改革,尤其是公部門投資對成長與長期就業的貢獻。公部門在

基礎建設、人力資本、促進資訊移轉與傳播的體制,以及許多時候在住屋及不動產等方面的投資,皆扮演著促進成長的重要角色,因為它會增加私部門投資的報酬。 全球金融重建,中印舉足輕重   在金融海嘯發生前,全球化經濟下,先進國家秉持自由資本的市場經濟成長模式,而新興經濟體則緊密地與一個開放、規律的全球化經濟體相連結,在相當分歧的成長模式下各自發展,呈現全球經濟共榮發展的情境。然而,全球化的發展已經達到國際連結遠遠超越國家政策和全球體系結構效力可及的一個水準,但整個體系卻缺乏該具備的體系彈性機制與防火牆機制,隨即爆發金融危機。二00八年金融海嘯爆發後,全球的經濟與政治秩序正在改變之中,先進國家經濟遭受重創

,至今仍陷於復甦緩慢及高失業率的困局中,而新興經濟體雖不免受到波及,但在積極得宜的財政和貨幣政策施展下,已快速回復至金融海嘯前的經濟水準。全球經濟結構正面臨先進國家失業率居高不下、金融動盪劇烈的環境,包括美國、英國、加拿大及歐元區絕大部分國家,在金融海嘯後,為了彌補之前的赤字狀況,民間部門開始增加儲蓄,金融資產已呈現盈餘現象,這樣的調整過程還需要持續一段較長的時間。至於,中國及亞洲新興工業國家多年累積經常帳盈餘的超額儲蓄,導致全球資金呈現巨大失衡的現象,在金融海嘯後,也該把握改革調整的契機。  在經歷金融海嘯後,無論是全球經濟秩序的重新平衡,還是中國經濟發展方式的再平衡,都需要發展出一種不同的

成長模式,既能滿足經濟需求,也能保護環境資源。而在改變經濟成長模式、調控全球經濟的過程中,中國和印度將陸續扮演愈來愈重要的角色。光是中國加上印度兩個國家的人口即占全球人口的四0%,以中國為首的新興經濟體將對全球經濟,諸如:氣候變遷、食物價格與消費、能源及其他天然資源,以及貿易與資金的流量與結構等課題,產生極大的影響力,如何讓新興經濟體在國際機構保有適當的發言權和代表權,將是全球治理體制改革的重要課題之一。  全球經濟與金融體系的互相關聯程度與日俱增,全球化經濟促成了開發中國家的快速成長,但全球經濟的管理、法規與監管卻遠遠落後於這股愈來愈深的互聯通性,同時也缺乏同步建構有效且正統的超國家政治經濟

機構,經濟整合效果自然受限。目前,歐債危機的持續動盪,正考驗區域經濟、財政及政治的跨國治理機制能否順利運作。確實要管理一個愈來愈複雜,步調不一的跨國連結,所面對的挑戰至為嚴峻,目前迫切需要的是更好的全球體制和治理。原來的全球經濟與政治秩序已不復存在,G20高峰會已取代了G7,成為解決全球經濟問題的最高階溝通平台。G20高峰會是否能夠維持全球經濟持續開放,恢復需求和金融穩定,仍有待觀察。  儘管作者麥克.史賓賽對解決後金融危機時期的全球失衡現象提出深謀遠慮的見解,能否獲致共識也在未定之天,但對今後凝聚較穩固的國際合作與治理的基礎,成功解決全球長期成長、就業及結構性轉變必有所助益。 台灣經濟研究

院 院長∕洪德生 專文推薦3經濟大逆流導讀   經濟現象是非常複雜的,而且我們越來越發現,全世界的變化的衝擊,沒有任何國家可以倖免,就是因為複雜,常常我們傾向接受簡單的觀念,主宰我們的思考,像是:「地球是平的」、「美國已經過氣,中國正在崛起」、「希臘人揮霍懶惰,咎由自取」。   但是諾貝爾獎經濟學者史賓塞﹝Michael Spencer﹞卻要把經濟現象,尤其是某些國家的快速成長,用複雜的方式解釋,也許這才是對的,任何知識體系,沒有速成的,都要經過反覆論證,而對讀者來說,這是一本需要正襟危坐研讀的書。   史賓塞過去研究的重點是資訊不對稱,但是近年他將注意轉移到經濟發展與成長,尤其是在1950年

之後,持續廿五年每年維持增長速度在7%以上的高成長國家,按照他的歸類,共有十三個國家﹝包括台灣在內﹞,這些國家為什麼重要?因為他們正衝刺到一半,原本是年收所得平均五百美金的,可以在五十年後,達到兩萬美金,進入已發展國家之列。   在這場賽跑中,韓國已經把大家拋在後面,即將於6月進入「20-50俱樂部」,成為全球第7個平均國民所得超過2萬美元、總人口超過5000萬的國家。目前全球僅有6國是「20-50俱樂部」的成員,比韓國更早加入的國家有日本(1987年)、美國(1988年)、法國和意大利(1990年)、德國(1991年)、英國(1996年)6個主要發達國家。   但按照目前發展的態勢,史賓塞預

測到了2050年,這十幾個國家都可以達到兩萬美金,尤其是當人口佔全球六成的中國與印度達到時,全球有75%的人都可以屬於已發展國家,這並不意味發展中與已發展國家之間的差距已經消失,而是顯示,最近的250年以來,全球發展的趨勢不再是背離﹝divergence﹞,而是首次逐漸趨同匯流﹝convergence﹞。   但是增長不是自動可以達到的,快速增長﹝每年7%﹞尤其困難,台灣今年保四都很辛苦之際,尤其可以體會,史賓塞歸納了成功的經驗,得到的結論不同於一般的經濟學家,他認為市場供需與開放國際,並不是成功的唯一法門,事實上,治理、領導力、政治、機制都同樣重要。   史賓塞甚至並不教條的認為,民主是致富

的必要條件,事實上從中國、新加坡等地的例子,只要政府懂得放出足夠的經濟自由,就可以促進成長。   在最後,史賓塞提出:過去幾年,已開發國家面臨空前的金融危機,美國市場的消費整整少了一兆美元,開發中國家再也不能像之前一樣搭便車,高速成長,那要怎麼辦呢?   包括中國在內的開發中國家第一反應,祭出的是,財政與貨幣政策,來彌補貿易巨幅下滑,但這不能無止境的做下去。2012年第一季,中國的出口低的可怕,外面紛紛傳言可能要仿照2008年年底,一出手就是四兆人民幣救市,但是中國官方否認,因為這治標不治本。   史賓塞看的是長遠的趨勢,如果照發展中經濟體增長態勢來看,這些國家佔全球GDP的比例不到十年就會超

過五十%,而且這些國家內逐漸增加的中產階級,會成為激勵成長的因素,但是金融危機的另外一面,則是已發展國家會進一步拖累發展中國家。   史賓塞擔心,已發展國家的金融問題與高失業率,會產生貿易保護主義,認為其他國家的成長對自己是一場零合遊戲,在全球貿易金融機構中的參與,也會很忌妒的守著自己的權益,讓新興經濟體的要求改革,無法落實,G20無法成為有效的論壇機制,這就會造成全球治理的大問題。   現在金融危機尚未消退,這些發展中國家的衝刺還沒有結束,但是從史賓塞的這本書中,我們可以體會,他對少數國家長期富有,絕大部分國家群困的處境,是有批判性的,但史賓塞終究不是「依賴理論」或「世界體系」的耽溺者,他觀

察到有些國家可以掙脫,找到自己的快速發展模式,從而建構起他自己的架構,從這個角度看,他不僅是經濟學家,更是充滿著人文情懷的知識份子。 郭崇倫﹝中國時報主筆﹞ 導讀放下私心攜手同心向前行   「2012大蕭條」是一本暢銷書名,而「全球停滯性膨脹」將至也沸沸揚揚,甚至於「2012毀天滅地」的馬雅預言也即將見真章。這些訊息無非都表示全球面臨極為嚴酷的局面,而歐債危機一波接一波,非但沒止歇跡象,反而趨向惡化,政經糾葛詭譎,政府「撙節」支出受到鉅大力量的抗拒,在法國政權變天左派興起下,要「成長」、反撙節的政策又興起,在大選壓力下的美國總統歐巴馬加持下,成長至少已與撙節平起平坐,魚與熊掌可以兼得嗎?或者兩

敗俱傷的下場會出現?雖在未定之天,但全球正在崎嶇震盪道路上舉步維艱,卻是無可置疑的,「苦日子」如何了正考驗世人的智慧。 好一本科普經濟成長故事書   找出病根再斬草除根是治本之道,借鑑歷史,以史為鏡,由歷史演化中找答案最為實在,而「穩健成長」、「永續發展」還是最好的方式。可能做到嗎?可能的話,又該如何做呢?這本《經濟大逆流》(The Next Convergence:The Future of Economic Growth in a Multispeed World)為我們指出了明路。   本書由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之一麥克.史賓塞(A. Michael Spence)寫作,令人訝異

的是,全書非但沒有一絲艱澀學術味道,反而是深入淺出、平易近人,是一本科普經濟成長故事書。不算多的篇幅卻分為四大部共四十一章,每一章平均不到四頁,可見其長話短說的精緻度。第一部概述二百五十年的全球經濟,第二部聚焦於開發中世界的經濟奇蹟,第三部陳述發展中的危機,最後一部則指出經濟成長的前景。   史賓塞在前言中詳細交待撰寫此書的動機,讓讀者感受他的真誠和悲天憫人胸懷,也讓讀者明白一個原本是個體經濟學專家為何寫作總體經濟大著作,增添閱讀的信心。大致而言,可歸為三點:   一是網際網路科技或資訊科技這項現今影響全球經濟活動的成長與分配最強大的一股力量,而史賓塞之所以獲頒諾貝爾獎,就是因為他在「資訊不對

稱市場分析」的重大貢獻,由此也顯示史賓塞對資訊科技的了解,進而得以較精確掌握全球經濟的未來。   二是史賓塞對開發中國家,尤其是降低貧窮與進步的因素非常關心,而最重要的「經濟成長」這個因素正經歷一個空前低潮,史賓塞答應世界銀行擔任2005年該銀行舉辦的「滅貧與經濟管理網路」研討會主講人,結果得到肯定迴響,於是他在世銀及幾位贊助者支持下,邀約幾位開發中國家知名的政治與政策領導人,加入2006年春天成立的「成長暨發展委員會」,該委員會旨在學習開發中國家及其他許多國家與學術研究機構的經驗,將它們過去十五年學習過程中的收獲,傳達給同為開發中國家領導人及新一代領導階層,作為他們的實用指南。   史賓塞感

性的認為,這是一種終生受用的經驗,是一場快速學習的過程。他從中學習到成長與發展,學習到複雜、務實與堅持,還學習到領導力。對他這一位在先進經濟體接受訓練的經濟學者而言,非常驚訝看到可供開發中國家用以指導如何選擇政策的架構與模式,是如此不完美與不健全。然而,他也看到開發中國家多麼有效地在複雜、且不確定環境下勇往直前,很令人震驚。史賓塞最終領會到,這過程像是帶著不完整且有時候矛盾的海圖進行的長途海上之旅,頗像早期開始發現、探索及繪製地球輪廓、並善加利用其中資源的探險家。 實際了解並學習開發中國家經濟發展   史賓塞在投入這份工作四年多的期間,拜訪委員們的母國,不僅和他們的同僚對談,也和商界、勞工界及

公民社會領導人對談。儘管圈外人無法產生像圈內人所具備的那種結構化的知識,他卻努力透過他們的眼睛觀察這個世界。不是從西方商業或政策議題的角度觀察,而是從他們的成長與發展課題中所深藏的希望、渴求與目標中觀察。在這場探索之旅中,史賓塞了解開發中世界的成長與減貧模式正在擴散與加速,而且愈來愈樂觀。他也漸漸明白,它們仰賴先進經濟體的程度開始降低,尤其是後面這十年,開發中世界也逐漸成為全球經濟中愈來愈大且愈來愈重要的環節,所有機會與挑戰皆伴隨這股成長而至。先進國家與開發中國家各自運作的世界正混同化,結果,開發中世界的成長將逐漸成為每個人生活的一部分,無論他們在哪兒住或在哪兒工作,都會受到或多或少的影響。

  由於得到深刻的啟發,史賓塞乃決定撰寫一本描述開發中世界高速成長及全球經濟急遽變遷的書,而且想要這本書可以評估開發中世界的成長對子孫們的影響,這就是先進與開發中國家之間巨大的不對稱關係還沒消失,但是卻正逐漸在縮減中,而且是二百五十年來首次朝匯流、而非背離的方向前進。   這是一個其中有許許多多人更樂觀看待自己的未來,以及下一代的未來世界,但是這也是一個面對因為愈來愈繁榮而衍生大量新挑戰的世界。史賓塞指出,關於成長的未來的真正情況是:下一世代有多麼了解人類愈來愈深的相互依存度,與其正負面的影響,並找出具創意的方法來處理新課題。的確,史賓塞這位樂觀報佳音者的這本著作,可說是對囿於馬雅預言毀天滅地

陰影中的世人,提供一盞明燈。   三是史賓塞擔任十五年之久的學術行政工作,雖然時間長到足以讓一個人脫離經濟學領域的日常探索,但也學習到有關組織管理與激勵人心等的豐富經驗,而經濟成長要能順遂,人與人間、組織內和組織間、國家與國家間的合縱連衡非常重要。曾擔任高層管理者才能理解其中的奧妙,也才更能洞悉內涵和問題所在,並能有效解決。   史賓塞深深體認到,全球未來的發展需要人類分工合作,而永續成長和環境息息相關。他明白表示,我們的經濟及生活型態是由許多資產支撐的,不只是像基礎建設這類常見資產,還包括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生態及知識基礎等較廣義的資產。如果我們逐漸耗盡那些資產,那麼以某種方式,物質福祉及生活

品質將深受其害。我們或許會在幾個構面危及未來世代的機會。最起碼,我們將會加諸成本於未來世代身上,而那成本是連我們自己都無法承受的。我們多數人認為,在道德上我們不應該這麼做。 以道德約束並內化環境等資產價值   如果我們接受這種道德約束,那麼人、企業及政府便得內化這些價值,並採納新的指導方針,以加強保存影響經濟福祉、機會與生活品質的資產。它應該鼓勵我們比平常更努力地思考那些資產是什麼?那會引領我們朝正確方向前進。   但是光是那樣還不夠,我們要的遠比維持現狀還複雜許多,維持現狀只是不危及我們經濟體有形無形資產的基礎。接下來五十年即將來臨的轉型挑戰,需要的不只是防止「資產負債表」降級而已,而因應未

來成長需要的也不只是維持現狀而已。為了適應我們眼前全球經濟的大幅改變,光是體制與知識的舊資產基礎是不夠的。我們將需要新事物:治理結構、科技、誘因體系、體制、甚至是價值,讓我們可以使先進國家及開發中國家之間的不對稱有計劃地縮減,以及治理強而有力且多元參與者倍增的情況下,順利走過未知領域的一些事物。演化過程的部分環節,無疑將會涉及了解並接受治理結構的新進成員。   史賓塞認為,政治、商業及學術菁英已經失去許多國家民眾的信任了。我們對影響人們生活的經濟體之重要特性及對分配議題相對無感的判斷有誤。全球開放的好處被過度推銷,而潛在不利的分配影響卻遭到漠視。然而,判斷失誤並沒有讓我們更加謙卑。失去人們信任

的菁英徒留的真空被愈來愈對立的政治所填補,這些政治各自堅持自己的立場,鮮少有共同的目標,而對未來世代將繼承的這個世界的投資遠遠低於理想狀態,而且看起來也不是高優先要務。   重建一個具包容性、溫和中立且務實的議題,並採取合作的方式加以解決,需要一些時間與努力,這一點是重要的。在這個經濟大匯流世紀的最後五十年,持續成長及擴大機會當前的挑戰頗大,我們創造與適應能力也一樣。我們需要堅定地承諾提升全球包容性,並願意把諸如「一體適用」這種過度簡單且有點理想化的觀念擺一旁,不管它們係源自政治範疇的哪一點。 把握經濟大匯流的契機提升全球包容性   史賓塞承認,面對2008年金融海嘯危機的巨大衝擊、恢復就業的

困難、貿易保護主義解決方案的誘因,以及引發政治不合的可能性等情況,保持悲觀或許還容易些。但是,他本質上是一個樂觀的人,不過,即使是樂觀的人,都會合理地認為我們未來幾年將面對一條崎嶇且震盪的道路。但是,延續開發中國家新發現的動力,加上先進國家經濟結構調整,這些可能會讓我們朝往一個能持續下去的新方向。那將是一個前進步伐快慢不一的世界,也是一個難以管理的世界。儘管風險頗高,卻不是人類的聰明才智無法解決的問題。過去的經驗與概念工具將會有一定程度的幫助,但是光是如此還是不足的。我們及未來世代將必須在這條佈滿障礙的崎嶇道路上找出我們的解決之道。   其實,史賓塞的分析結果,正是要當代人返還亞當.史密斯(A

dam Smith)的世界,那就是世人要有誠信倫理道德,透過分工作合作,讓公益與私利相互調和。史賓塞雖然稱許中國、印度等龐大新興經濟體的成就,卻也對它們耗用資源和爭爭鬥鬥有很清楚的認知,因而明白指出先進國和新興世界(亦即當前的G20)必須真誠合作,消弭現時的嚴重發展失衡,不但不能再債留子孫,而且要為子孫們保留永續發展的資源。   我很希望更多人能閱讀這本書,尤其政策決策者都能閱讀,並從中獲得啟示,扭正當前「只有當下、沒有明天」的短期、酗酒、吸毒式的政策,才能通過崎嶇艱難的道路向前行,人類也才有光明的未來。 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吳惠林 2012/6/28 緒論全球經濟二百五十年首度匯

流這是一本闡述工業革命後第三世紀的書,也就是我們目前所生活的這個世紀。從有限的資料及嚴謹學術研究中,我們可以很有把握地說,直到一七五○年前的幾百年時間裡,全球各地的經濟成長都微不足道。就我們的標準而言,大多數地區的人民都過著貧窮的日子(除了有錢的精英份子),部分地區則有少數以經商維生的中產階級,財富與權力緊密相關。零成長世界玩的是零和遊戲,因此財富與權力高度相關,這一點並不令人意外。這是當時全世界的大致面貌。工業革命:貧富世界分道揚鑣然後,大約在一七五○年左右,英國開創了一個新的局面,那就是工業革命。人均所得(pecapita income)開始逐漸增加,經濟成長加速,而且也是近代史上經濟得以

首度持續成長。這個模式相當快速地在十九世紀的歐洲大陸擴散開來,然後是美國及加拿大,接下來是澳洲和紐西蘭。知名學者安格斯.麥迪遜(Angus Madison)將後面四個國家歸類為歐洲的旁系。這個模式持續了兩世紀之久,直到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並以零星形式擴展至拉丁美洲部分地區。一九五○年,這些國家的平均所得增加二十倍之多,從每年大約五百美元,增加到每年超過一萬美元,許多工業國家甚至更多。拜下列事件所賜帶動了這波經濟的成長:科技廣泛應用於生產、物流與通訊上,以及管理與制度的創新、治理的革新,還有政治與政府和經濟的互動方式的改變—簡言之,影響面廣及當代經濟各個面向。這波經濟成長模式的戲劇化轉變,只限於我

們今日所說的先進或工業化國家(有時又稱為成熟國家)。它影響了全球大約百分之十五人口的生活,然而,在這些國家之外,前面幾百年來延續下來的模式依舊持續著;經濟成長極為緩慢。人們依舊貧窮,殖民主義拿走他們賺得的財富,並分配給工業化的帝國強權。其中當然有一些改變發生,像是火車、汽車、電力和電話的相繼出現,但是它們對絕大多數人的影響不大。因此,先進國家(當時正處於開發階段)和其餘國家快速分道揚鑣,遂成了全球發展模式之一。一九五○年世界經濟的發展概況,是二百年來表現非凡的經濟所致:那是世界少數人口的突圍時期,其中七億五千萬人生活在工業國家,其餘的四十多億人口則遠遠瞠乎其後,這個世界過去從未出現如此巨大的差

別。

QE2與人民幣升值的政治博奕

為了解決巴西幣美金匯率的問題,作者陳培箴 這樣論述:

近年來,全球金融環繞在股市起伏劇烈的壓力,危機爆發使人們收入減少,政府卻立即開始增加支出,負擔失業給付、減稅…等,來刺激景氣回升。許多國家民間部門的債務也由政府來承擔,各國政府採取投入龐大金額紓困方案,解救其金融系統免於崩壞。   為此,美國舉債數字日益攀升,國債總額已超越14兆美元,與GDP之比接近100%。因此美國於2010年11月由聯準會展開第二次貨幣量化寬鬆政策(QE2, Quantitative Easing Monetary Policy 2),以持續大量印製鈔票,平均每月750億美金的規模來收購美國長期公債,公債購買額度共約為六千億美金。然而,政策實施後,大規模的投資熱錢進駐新

興市場國家,而使其幣值上升,首當其衝即為人民幣。中國在匯改後,人民幣對美元雖有大幅升值的空間,但中國政府依舊刻意壓低人民幣。另一方面,美國政府一面強調對中國貿易逆差問題,一面又不放寬對中國出口管制,僅以要求人民幣單方面升值來挽救美國境內經濟。   本研究之目的為了解中國將如何應對此次QE2對其整體之衝擊。並探討貿易逆差與人民幣間匯率之變動趨勢及原因。最後並分析美中雙方針對此議題不同立場上的斡旋及近期美中關係之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