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梅縣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廣東省梅縣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潘步釗寫的 一本讀懂中國文學史(增訂版) 和梁幹喬趙龍文的 從「托派」到軍統特務:梁幹喬的跌宕一生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梅縣人民廣場, 梅州, 廣東, 中國必遊景點 - Expedia HK也說明:廣梅中路107 號, 梅州市, 廣東省. 歡迎在梅州入住此4 星級酒店。這裡備有免費機場至酒店接駁車、客房送餐服務及店內泊車,任你盡享。梅縣人民廣場及劍英公園等熱門景點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三聯 和新銳文創所出版 。

國立中央大學 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 唐維敏、王俐容所指導 徐亦德的 家園、記憶與連結:《印度商報》和印度塔壩客家華人凝視 (2018),提出廣東省梅縣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印度客家、塔壩、海外客家、社區媒體。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客家文化研究所 吳中杰所指導 邱玉珠的 屏東縣長治鄉四縣客家話之內部異同研究 (2014),提出因為有 客家話、長治鄉、方言比較、村落與年齡別的重點而找出了 廣東省梅縣的解答。

最後網站梅縣區_百度百科則補充:梅縣 區,隸屬廣東省梅州市,中央蘇區縣,位於廣東省東北部,韓江上游,梅州市中部,介於北緯23°55′—24°48′、東經115°47′—116°33′之間,轄區總面積2482.86平方千米。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廣東省梅縣,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一本讀懂中國文學史(增訂版)

為了解決廣東省梅縣的問題,作者潘步釗 這樣論述:

  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孟子.萬章下》   閱讀文學經典,是學習做人處世,欣賞世間美好事物的開始。了解中國文學史,就是讓你進入文學世界的一扇大門。   知人而論世,了解中國文化、學習中國文學,絕不能抽離時代發展,只憑文本想像。對文學史的基本了解,是學習中國文學最重要的第一步。   潘步釗,元朗裘錦秋中學校長,對中國語文、文學教育有着深厚經驗。他整理零碎史料,歸納華夏三千年;並經是次修訂,增補文學知識,為你寫出這本簡明易懂的中國文學史。   只要你有志於了解中國文學,感受古人寫作的真情意趣,請翻閱本書,翻開從先秦到清代,中國古典文學發展的

第一頁。  

廣東省梅縣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惠鹽高速公路連接深圳至惠州再轉入惠河高速公路沿途行車隧道多姿多采,途中農家宴 梅州千佛塔與廣州光孝寺的東西鐵塔均屬千年遺物,葉劍英元帥故居及紀念館位於廣東省梅縣20個專題展示了葉劍英同志一生貢獻

家園、記憶與連結:《印度商報》和印度塔壩客家華人凝視

為了解決廣東省梅縣的問題,作者徐亦德 這樣論述:

隨著海外客家研究逐漸受到重視,過去台灣社會所陌生的印度客家族群,也透過各種媒體報導與紀錄片而被注意。據資料顯示,現今生活在印度加爾各答(特別是塔壩)的華人中,絕大多數是來自廣東省梅縣的客家人。他們以「客家話」作口說語言,以「中文」作為書寫語言。本研究將鎖定位於印度的客家聚落「塔壩」作為研究主題範圍,並以當地的社區媒介《印度商報》做為研究對象。以此報刊之功能與特殊地位,深描加爾各答的塔壩華人聚落之發展。 本研究透過歷史分析、文本分析、論述分析等研究方法,對《印度商報》文本及塔壩聚落進行觀察。塔壩地區曾因發展皮革業而使華人聚居,《印度商報》在皮革業最盛時發行至今,這份刊物與其所在社區、皮革業都

有著相當深的關係;即便目前皮革業榮景不如從前,塔壩面臨產業轉型、人口外流、少子化及高齡化的危機,印度唯一的中文報紙《印度商報》仍持續扮演塔壩內部溝通與外界訊息接收的重要傳統媒介。 研究發現,疊合報刊機構史與印度華人遷移史,《印度商報》、印度華人數、塔壩皮革業之間有著顯著的相關,透過對於《印度商報》的文本及論述分析,發現其對於當地華人社群的多重功能,且因其特殊性,使之成為塔壩社群再現的重要管道。

從「托派」到軍統特務:梁幹喬的跌宕一生

為了解決廣東省梅縣的問題,作者梁幹喬趙龍文 這樣論述:

  梁幹喬,廣東省梅縣人,一九二四年春隨父赴廣州經營商業,同年五月考入黃埔軍校第一期第三隊學習。一九二六年冬,赴莫斯科學習,接受托洛茨基的主張,成為當時所謂的「托派」,看似將往中國共產黨發展的背景,卻在一九三一年成為國民黨軍統十人團之一,參與籌組復興社。或許因為曾經信奉共產主義,他在特務組織中以研究反共政策著稱,一度受到戴笠的器重。然而抗日戰爭爆發後,他因企圖發展個人勢力而與戴笠決裂,此後才減少了對軍統活動的參與。抗戰期間,他在淳化、耀縣等地實行軍民一體的動員實驗,直到因病逝世為止,都心心念念著抗日戰爭的人力物力動員情形。   本書分為三大部分:其一是由趙龍文以白話文為梁幹喬撰寫的傳記。其二

是梁幹喬的遺作選輯,包含論文、散文、書信與詩,讀者可以從梁幹喬的遺作觀察、體會其人其史。其三是附錄,除了收錄梁幹喬之妻梁劉曉濂對他的追憶以外,也特別增補了梁幹喬一九三一年發表在《蘇俄評論》的長文〈回憶與展望〉,此文對於梁幹喬人生的轉變有多所著墨,可視為其回憶錄之一部分,與書中第一、第二部分相互對照,可讓讀者更加了解其從托派到國民黨的心境轉折,並窺見風雨飄搖的時代樣貌。 本書特色   ★揭露軍統特務梁幹喬在八年抗戰中的戰爭抗戰同時反共的政治策略!   ★在共產黨爭奪抗戰話語權的現在,提供另一觀點的歷史見證!   ★增補了梁幹喬一九三一年發表在《蘇俄評論》的長文〈回憶與展望〉,對其從「托派

」到國民黨的心境轉折多所著墨,反映國共曲折歷史!   作者簡介 原著/梁幹喬(1903-1946)   廣東梅縣人,1924年考入黃埔軍校第一期,畢業後歷任黃埔軍校教導二團排長,國民革命軍第三師營黨代表;1926年赴蘇聯學習;1931年加入復興社,成為軍統十人團之一,國民黨十三太保之一。 選輯/趙龍文(1901-1968)   原名華煦,字風和,別號遁庵,浙江義烏人。復興社、力行社的重要人物。 主編者簡介 蔡登山   文史作家,曾製作及編劇《作家身影》紀錄片,完成魯迅、周作人、郁達夫、徐志摩、朱自清、老舍、冰心、沈從文、巴金、曹禺、蕭乾、張愛玲諸人之傳記影像,開探索作家心靈風

氣之先。   著有:《人間四月天》、《傳奇未完──張愛玲》、《色戒愛玲》、《魯迅愛過的人》、《何處尋你──胡適的戀人及友人》、《梅蘭芳與孟小冬》、《民國的身影》、《讀人閱史──從晚清到民國》、《叛國者與「親日」文人》、《楊翠喜‧聲色晚清》、《多少樓臺煙雨中:近代史料拾遺》、《多少往事堪重數:百年歷史餘溫(1890-1990)》、《情義與隙末──重看晚清人物》等十數本著作。   導讀:從「托派」到軍統特務:梁幹喬其人其書/蔡登山 再版序/趙龍文 代序 梁幹喬先生小傳/趙龍文 少年時代 大塘唇 鮑魚之肆 夜奔 淡水之戰 莫斯科 亭子間 壯年時代 激流 炸彈洗禮 解脫 動員

試驗 鞠躬盡瘁 遺著(一)論文 論動員 告警備班官兵書 〈齊物論〉釋 遺著(二)散文 自訟 用才之道 戰後問題 論《韓非子》 論將才 論毛澤東 性格決定一切 晶亮人格 發現自己 午夜 持躬 儒家兵家法家一致處 心的修養 印證 政治家的襟懷 讀《呂氏春秋》 俗吏醜惡 讀佛羅依德 人事 書信 寄夫人劉曉濂綾摺手札 與周天僇書 復劉君培初函 與嚴靈峯書 遺詩 詩三首 附錄 一個悲劇的產生/梁劉曉濂 校後記/嚴靈峯 增補 回憶與展望/梁幹喬 導讀 從「托派」到軍統特務:梁幹喬其人其書   聽聞梁幹喬這個名字,是在七年前,那時我正在編局外人(筆名,至今不知何人)寫的一系列文章(書出版

時名為《戴笠與十三太保》),其中有一篇〈由戴雨農、胡宗南說到梁幹喬〉。一九三二年,蔣介石授意其心腹、黃埔畢業生賀衷寒、鄧文儀、康澤、桂永清等人成立特務組織「中華民族復興社」(仿照法西斯特務組織義大利黑衫黨、德國褐衫黨,又稱「藍衣社」),由蔣介石核定幹事十三人為該組織骨幹,被稱為「十三太保」。具體哪十三人,說法不一,有說賀衷寒、鄧文儀、康澤、桂永清、劉健群、潘佑強、鄭介民、葛武綮、梁幹喬、蕭贊育、滕傑、杜心如、胡宗南等十三人;也有說劉健群、賀衷寒、鄧文儀、康澤、桂永清、酆悌、鄭介民、曾擴情、梁幹喬、蕭贊育、滕傑、戴笠、胡宗南等十三人。不管哪種說法,梁幹喬都是名列其中的。   梁幹喬(一九○三─

一九四六),廣東梅縣人,一九二四年春隨父赴廣州經營商業,同年四月由國立廣東大學校長鄒魯及廣東大學法學院院長梁龍保薦投考黃埔軍校,同年五月考入黃埔軍校第一期第三隊學習。一九二六年冬,梁幹喬等一批黃埔軍校一、二、三期畢業的同學被保送到原蘇聯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其中就有後來與他並稱為復興社「十三太保」的同期同學蕭贊育、賀衷寒、鄧文儀;二期的鄭介民、三期的康澤;另外還有張炎元,還有後來成為國民黨憲兵創始人之一的張鎮及抗日名將左權)。在蘇聯,梁幹喬最大的收獲就是接受了托洛茨基的主張,成為一名「托派」。一九二七年十一月七日(俄曆十月二十五日)「十月革命十週年紀念」,莫斯科舉行盛大的閱兵式,梁幹喬在活動中用

俄語高呼支持托洛茨基的口號,當場被捕入獄,後被遣送到西伯利亞做苦工,其後他通過假護照並買通看守,逃回國內。   在「紅場事件」後,被蘇聯遣返回國的中國學生有十多人。他們回國後,被中共中央委派了工作。梁幹喬曾經是廣東省委委員,在廣東東江一帶工作過,於是中共中央就派梁幹喬到廣東海陸豐協助澎湃進行農民運動。但在一九二八年十二月初,梁幹喬即擅自離職,前往上海祕密參加托派組織「中國布爾什維克列寧主義反對派」成立的會議。該組織由區芳、梁幹喬、陳亦謀發起。梁幹喬為此起草了政治綱領,還被委派為華南方面的負責人。這是中國的第一個托派組織,梁幹喬等人也成為中國最早的托派。該派信奉托洛茨基的理論和主張。領導機關是

「全國總幹事會」。該派形成後,以托派「正統」自居,主要在上海、北平、華南、山東、武漢、香港等地的中國共產黨內同他們觀點相近的人中,以及大中學校的學生、工廠工人中進行活動。他們於一九二九年四月十六日出版地下刊物《我們的話》。因此這一組織也被稱為「我們的話派」,「我們的話派」翻譯出版托派反對派的文件、托洛茨基的文章,在中國共產黨內傳播,起到很大的作用。   一九二九年九月,召開全國第二次代表大會。同年秋,梁幹喬和區芳因在聯合「陳獨秀派」問題上發生爭執,梁幹喬將該派所有通信處和與托洛茨基聯絡地址,以及「二大」通過的組織決議案席捲而去。區芳以「全國總幹事會」的名義,於一九三○年二月給梁幹喬以「警告處

分」,並發動該派對梁幹喬實行圍攻。一九三○年四月二十五日,總幹事會分別致函梁幹喬和張師,指責他們自動辭職,並席捲所有通訊地址,造謠攻擊總幹成員,要求他們在一星期內聲明改正。五月一日,「我們的話派」總幹事會召集總幹、上海區幹、組長聯席會議。梁幹喬和張師在會上不承認錯誤,並提出「打倒總幹」。會議決議:開除梁幹喬和張師。   自此,梁幹喬和張師離開托派,梁幹喬參加托派活動數年,生活上困頓不堪,加之沒有成為托派的領導人,感到沒有出路,於是他糾合陸淵等人跑到南京投靠了國民黨當局。梁幹喬投奔國民黨後,寫了一篇名為《回憶與展望》的文章,公開發表聲明,聲稱共產主義不符合中國國情。算是和自己的托派生涯告別,此

次特別收入集子,這篇萬餘字的文章是他個人生涯中相當重要的記憶。   梁幹喬「背叛」後,首先以曾是廣州黃埔軍校一期同學的身份,投靠戴笠,那時蔣介石正在籌組法西斯組織「復興社」,戴笠正在為蔣介石籌建軍統特務機構的前身「復興社特務處」;於是梁幹喬先後擔任第三科(交通科)科長和特務處書記長,成為軍統開創時期十名骨幹之一,即後來俗稱的軍統「十人團」成員。他還是籌備組建「復興社」的「十三太保」之一;他在特務組織中,以研究反共政策著稱,由於反共有功,受到戴笠的「器重」,一度任特務處南京總處的書記長,主持特務組織內部的工作。抗日戰爭爆發後,他任特務處鄭州辦事處主任時,因企圖發展個人勢力,受到戴笠的忌恨和箝制

,自此以後,梁幹喬與戴笠決裂,後來他對軍統的活動也很少主動參與。   脫離了戴笠特務組織的梁幹喬,再次投奔了康澤,幹了幾個月,他覺得很是無味,遂在一九三八年八月中旬跑到西安,投靠胡宗南,任該部政治部主任,專門從事破壞陝甘寧邊區延安的反革命活動。   一九四○年十月,梁幹喬調任胡宗南在西安成立的「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陝西省軍隊組訓民眾動員指揮部」參謀處處長,企圖實行軍民一體,逐步吃掉陝甘寧邊區。為此,梁幹喬使出渾身解數,為胡宗南控制淳化、耀縣地區效力,卻不料一九四五年六月二十六日,梁幹喬部的耀縣警備營營長劉文化率士兵一部,向陝甘寧邊區警備一旅三團二營投誠,與此同時,高里鎮碉壘守敵一個排的士兵將

敵排長綁了起來,也向赤水保全大隊投誠。胡宗南聞訊後,怒氣大發,狠狠地訓斥了梁幹喬一頓。同年七月晉陝監察使童冠賢以「破壞行政,縱屬殃民」等六條罪狀彈劾梁幹喬。此前,梁幹喬的身體健康狀況就不佳,經過這一番罷官、彈劾,他精神大受打擊,遂一病不起,一九四六年一月八日在西安病逝。   《梁幹喬遺作集》是由戴笠與胡宗南的左右手―趙龍文裒集遺稿,並寫有白話傳記,在傳文脫稿時,梁幹喬錫書名曰《火焰的人生》,後來在梁幹喬去世後次年才由上海中華書局出版。直到一九六五年十二月又自印並改成今名。趙龍文在再版序中說:「今距君易簀之日,忽忽二十年矣。爰蒐補賸稿,由在臺友好醵金為之再版,而責序於余,余唯君在九泉,不可復作

,而遺作猶可激勵人心也,遂不辭而為之序。」而再版時更加入他與嚴靈峰書信十四封,此為嚴靈峰所提供,是初版所無的。   嚴靈峰(一九○三─一九九九)一九二八年在莫斯科東方大學畢業,是蔣經國的同學。後來成為托派、軍統特務、現代著名學者。他在再版校後記說:「幹喬與余二十年道義之交,精誠無間;『人之相知,貴相知心』;有以也夫!俞季虞、周天僇俱係留俄同學,季虞於民國三十八年一月二十七日乘太平輪由滬來臺,全家罹難;天僇亦於上海淪陷不久,以細故在法租界寓所被其族侄所戕。是皆志節堅貞有為之士,竟皆不得善終。人生到此,天道寧論!眷念故人,風流雲散;欲求取善輔仁,推心置腹之人,直如鳳毛麟角。」他特別稱讚梁幹喬說:

「謀國之忠,待友之誠,與夫進德修業之勤,在朋輩中殊不多覯。」「其操守之廉潔,處事之嚴正;固為人所共知也。」但最後卻「無辜遭僉人之謗,竟一怒嘔血,馴至臥床不起;良可哀也已!」   嚴靈峰也談及梁幹喬「及長,懷攬轡澄清之志,觀其所為詩、文,即可窺其人格。」「雖在顛沛困厄之中,軍書旁午之時,始終手不釋卷。」嚴靈峰當時已經寫成《老子章句新編》,曾寄給梁幹喬,梁幹喬回函說:「弟未深究《老子》,惟三數年來專讀《莊子》,頗有新見地;大有一掃郭子玄以來一切《註》、《疏》、《解》、《釋》者謬說之概。最近擬先將《莊子》中之〈齊物論〉加以新釋出版,故亦擬自附於吾兄之後,而為『老、莊』之徒也。」   此〈齊物論新

釋〉,後來並沒有單獨出版過,可能是篇幅太少之故,但此篇卻有不少他新的見解,尤其他取西方佛洛伊德的心理學來對照,得出不少新的啟發,他說:「至於《莊子》,則一字、一句、一點、一鈎,弟亦留意,且曾研究之。現搜集《註》、《疏》、《解》、《釋》,板本三十餘種,潛心研究之後,深覺無一人能依稀得漆園(按:指莊子)本旨也。惟章太炎依據佛典以釋〈齊物論〉,略有所窺;雖亦如『貓抓熱粥』,嘗嘗輒止耳;望道未見也。抑漆園之學,乃以心理學為基礎之人生哲學也。此除章太炎略窺一二外,自郭子玄以降,竟有一人能悟知者,亦可怪矣。」   而在新釋〈齊物論〉的過程中,他指出歷年解釋《莊子》者之缺陷,端在不知《莊子》所用之術語,例

如:「非『彼』無『我』,『我』無所取『是』;亦近矣」此句,歷來註釋者,均讀為「非彼無我,非我無所取;是亦近矣。」首先斷句就錯了,而竟然無一人知「彼」、「我」、「是」為何意義。梁幹喬認為:「彼」者,蓋指人類本性,相當於現代心理學之所謂「潛意識」;「我」者,為後天形成之心系統,相當於「自我」;「是」者,相當於思想系統(知覺意識)。而歷年來把彼當作他,把我當作個體的自己,把是作虛字連下讀。如此怎能瞭解到莊子的意旨乎?   本次重新出版,除重新打字排版外,其中〈齊物論新釋〉為讓讀者更清楚,《莊子》的原文以粗黑體標示外,每句每句分開各成一段,較之原來版本更為彰顯而易讀。另外編者找到梁幹喬發表在《蘇俄評

論》第一卷第三期(一九三一年十二月一日)的長文〈回憶與展望〉,此文對於梁幹喬人生的轉變有多所著墨,可視為其回憶錄之一部分,可惜的是當年再版時不知是避諱,還是其他原因而漏收,如今做一增補,讓該書更為完整。 蔡登山 再版序   梁幹喬兄,忠藎有幹濟才,民國三十五年一月嘔血死。胡公宗南深痛之,嘗謂余曰:此黃埔之龍象也,不可無傳,囑余裒集遺稿,為白話傳記,冀能激勵後死,為國效命,以繼君遺志也。傳文脫稿,公錫書名曰《火焰的人生》,取君遺書中語也。大陸變色,友人憶君動員名句,常以君不克展其抱負,賚志以歿為可哀。今距君易簀之日,忽忽二十年矣。爰蒐補賸稿,由在臺友好醵金為之再版,而責序於余,余唯君在九泉

,不可復作,而遺作猶可激勵人心也,遂不辭而為之序。   趙龍文 代序 梁幹喬先生小傳   黯淡的黎明   中華民國三十五年一月八日。   漫漫冬季的長夜,剛快過去,窗戶外面依然是陰沉沉地,朔風依然哀號,除了偶然聽見雞啼一二聲外,整個西安城,沒有一點聲音!樓上孤燈一盞,一位滿身傷痕的志士,在昏厥以後,似乎迴光返照模樣張開了眼睛。   「幹喬!幹喬!你……」床沿上伏著啼泣的妻,驀然看見他張開了眼睛,連忙叫他。   「……」由肺結核而喉頭結核的他,張口而不能成聲。   這時只有喘氣的份兒了!可是他掙扎著,他要等共同奮鬥的朋友來!他願意妻的頭髮、臉、手,接觸著他的手。他不信他會死;他始

終相信他的願力會克服病魔的。   夜神漸漸走了,光明一點一點地展開了,他期待著的同志聞信遠道趕來了。「忍死須臾待杜根」,在迴光返照的時候,肝膽相照的朋友們陸續地來了!牀面前屹然站著的胡將軍,終於最後見到一面,默默地代表千萬同志的精誠,祝福他靈魂的安謐;身體魁偉的范參謀長,坐在床頭上,盡了他最後的鄉誼;他的夫人拿了他的手伏在床沿上哭乾了眼淚,這一生為三民主義奮鬥對動員工作最有貢獻的梁幹喬,就這樣得到最後的安慰而與世長辭了!   靈車由同志們執紼,青年團員的會葬,把忠骸長埋在翠華山下一個公墓裏。翠華山自西南迤邐而來,公墓在這山脈支麓的一個高原上,青翠的松柏園繞著墓前一條流水,終年波濤澎湃地,陪

伴這寂寂的墳地。   「像幹喬這樣火焰一般的好漢,竟寂寂而去了嗎?」在墳前巡禮的同志們這樣憑吊著。   不!不會的!幹喬的肉體,像火焰的本身,終要熄滅的。可是,以他在世時的火焰,已經點燃了多少同志的內心,這一群同志的火焰,永遠不會熄滅的!尤其是他所創造的動員理論和方法,經過長時期試驗成功了的,可作為建設三民主義的國家,一個最有效的具體方案,一定可以風行天下,使他成為國民黨的史他哈諾夫的。   不錯,史他哈諾夫只增加了一點生產,便成為勞動英雄,成為萬萬千千人們所膜拜的英雄!梁幹喬呢?他發明了一面抗戰,一面增加生產,一面改造社會的方案,卻受到反對勢力的排斥,敵黨的揶揄,嘔血而死,好像絕不相同

。可是死得這樣壯烈,悽慘,使萬千同志懷念他,繼他起來奮鬥,使這黯淡的黎明,成為大放光明的前奏,那這一死的作用,與耶穌的十字架又有什麼兩樣? 趙龍文 【戰後問題】H. G. Wells於其所著之《未來世界》中曾說:「思想變化之第一階段,一定是破壞的。」蔣百里先生於Ludendorff《全民戰爭論》之序文中亦說「當一個民族吃了大虧之後,天然的會發生一種重新估計運動。但是革新運動的人物,大都是當時失敗過程中不曾負過相當責任。群眾本來是感情的,所以這時候只知道清算過去。因為破壞一切的理論,很容易成立,卻不能指導未來;因為改造社會的實際,不是靠理論,而是靠行動;民族第一次反省的過程總是這樣,所以真正

的成功,必在第二反省時代。」Wells和百里先生對於各自所敘述的見解,均是完全正確的。問題是:對付那些破壞的理論及行動應該是怎樣呢?應該採取何種辦法?我想:第一對付破壞的理論及行動的態度百分之百應該是嚴肅的。只有嚴肅的精神,和行動,而後能夠療治不安的人心。第二應該是組織的,戰鬥的。如能在組織及戰鬥的形式中灌輸入決然的生命活力,則一切問題,俱可迎刃而解。游移是一切敗事的根源!是長禍養患的腐敗因素!二十七年六月十六日【論《韓非子》】〈初見秦〉篇:鋒芒畢露,觸犯太多。雖能動秦王之心,而亦已種殺身之禍!此篇如非後人偽撰,則韓非亦祇聰穎而明法術之士耳,非真正王佐之才,有道之士也。〈存韓〉篇:似係後人綴記

,果如所記,則韓非亦非老謀深慮之士也。蓋存韓之道,在排斥秦王左右之謀而獨行非之計也。故關鍵在轉移王意,今秦王竟將非文發交李斯,韓益危矣。非益危矣。〈難言〉篇:措詞至為豔麗,然固尚不足以服秦王也。〈愛臣〉篇、〈主道〉篇:均有道理,惟臣主之間,若不能以道義相孚,相信,相守, 而祇用術,則術終有窮盡之日。道義之極可托三尺之孤,可寄百里之命,夫豈人盡叛徒,人盡賊奸哉!韓非以此教君,而不知君已防非如防賊矣!非非有道之士也。戰國之世,人皆以力相角,以術相尚,故非抱術以求售,術盡身亡,此固然矣,嗟呼!何今世之人之不自覺,而韓非之第二之多也。嗚呼!成業之道,在德不在力,在義不在術,以德為體,以義為用。德、慧、

術、智,其庶幾乎?二十七年八月二十日【論將才】曾文正論將才曰:「帶兵之人,須智深勇沉之士,文經武緯之才,……大抵有忠義血性,則四者相從以俱至,無忠義血性,則貌似四者,終不可恃。」

屏東縣長治鄉四縣客家話之內部異同研究

為了解決廣東省梅縣的問題,作者邱玉珠 這樣論述:

長治鄉是個多種語言的鄉,當地使用語言除了客家語、閩語、華語外,還有新住民及依華人祖籍來源不同而使用不同的方言,包括福建話、印尼話等。本文以廣東省梅縣及蕉嶺移民後裔客家話為研究對象,在如此多方言接觸的區域,長治鄉的客家話現況如何,值得我們深入探討。 於2009年筆者就讀高師大客文所就想對自己的母語能有更進一步的了解,在就學期間就紮根進行田野調查研究,所得語料將是具體呈現在論文中,臚列長治地區客家話的語音系統、內部語言的差異、語音及說法差別字表及基本詞彙後,本論文將透過訪談所收集的語料來做比較研究,及繪出同言線,最後總結研究成果。 首先,在長治鄉十村客家話內部的音韻比較中發現,元音中的

差異前高元音及央高元音同時存在,且有同言線在見組合口二等瓜、快、筷、慣、刮、關有-u-介音,且十村都存有-u-介音,蟹開二四等見組在長治客家村只出現-ie,在小稱詞綴中存有[i]及[e],在人稱變體中ki11 nen11、i11 nen11的說法,山開三四的元音高低在長治地區只出現-ien,進行體標記ten、kin、nen、nin、tin、nun都存在,對於水果「蓮霧」的說法則分為四種1.蓮霧2.蒜果3.白果4.茶泡。 其次,在長治地區的方言的詞彙中亦發現,1.長治鄉客家話明顯吸收鄰近的閩語,如「那時侯」就會說ke55 si11 tsun24;「國」kok2。最後,長治鄉的客家話從外部來

看是介於六堆地區的內埔及美濃地區的客家話,但在其內部仍有差異性存在,如i元音是否讀舌尖元音、小稱詞綴等均可作為其判斷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