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準 存股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建準 存股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中華徵信所寫的 2021台灣中型集團企業研究 和金融界的 突圍:88位基金經理的投資原則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建準受惠漲價效應- 工商時報也說明:建準 受到廠區調整及客戶端缺料影響,今年第三季稅後盈餘為8870萬元,年減61.78%,單季每股盈餘為0.35元;累計前三季合併營收為98.37億元,年增4.82%,惟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中華徵信 和中信所出版 。

中華大學 建築與都市計畫學系 楊明玲所指導 張簡怡青的 室內空氣品質控制策略之研究 (2021),提出建準 存股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健康建築、室內空氣品質、通風換氣、控制策略。

而第二篇論文靜宜大學 管理碩士在職專班 魏清圳、蔡政言所指導 郭珀嘉的 中小企業經營決策之研究-以利洲公司為例 (2020),提出因為有 中小企業、經營決策的重點而找出了 建準 存股的解答。

最後網站〈存股族必看〉股息年年增持股成本提早回本10檔連3年配息 ...則補充:存股 族善用「配息穩定度」原則選股,已經成為近年在台股投資的顯學,在 ... 年增長股,分別為:榮成、光磊、晶采、中華、南亞、勝一、建準、中鼎、建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建準 存股,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2021台灣中型集團企業研究

為了解決建準 存股的問題,作者中華徵信所 這樣論述:

  台灣產業新秀大洗牌 最新100中型集團全曝光!    唯一針對資產、營收介於20-50億元的新興集團研究    30家新興集團新入榜    揭露250家中型集團近三年排名起落    完整收錄100家中型集團基本資料、核心人物、經營行業分布    逐一蒐集非合併財報關係企業詳細資訊    掌握全球投資(含大陸)1,600家分子企業財務概況    近三年集團規模地位及經營績效分析 作者簡介   中華徵信所     中華徵信所自1961年成立,五十多年來,以工商徵信信為根本,由中心輻射至周邊,逐漸枝繁葉茂,衍生了各種工商資訊服務。為臺灣地區最早成立且規模最大的專業徵信信公司,2006年獲頒“老

字型大小”金招牌,亦是少數能夠提供全方位工商資訊服務且信譽卓著的企業集團,扮演著協助公共部門及工商企業的角色,掌握了臺灣經濟的脈動,深刻留下歷史見證的軌跡。     中華徵信信所自始即秉持著公平求證、誠信確認的原則,奠定各界良好的口碑。擁有超過200名專業人員,通過公司內部垂直與水準協調的工作團隊、全自動化平臺及電腦化系統,以專業化、制度化、資訊化嚴謹的組織管理,提供客戶快速、準確、最高品質的資訊服務。主要服務專案包括:工商徵信、資產評估、市場研究、專業出版、信用管理、財務顧問等,      1971年10月,中華徵信所開創風氣之先,出版《臺灣區年度壹百家最大民營企業》。由於深刻瞭解大型企業的

營運對經濟發展影響重大,四十年來,中華徵信所持續統計分析各大企業,這份資料既是企業競爭力的評比,也是企業績效的驗收機制,無論是對從事商業學術研究或長期投資經營者而言,都具有極大參考價值。中華徵信所每年編撰的《臺灣地區大型企業排名TOP5000》、《臺灣地區集團企業研究》、《臺灣地區工商業財務總分析》均是國內外企業作為徵信的最佳工具書,並曾榮獲臺灣出版界最高榮譽—金鼎獎。此外,中華徵信所不定期舉辦各類教育訓練及研討會活動,使得企業獲得最新的資訊與知識。 出版弁言7 編輯說明9 各項指標計算及公式說明11   綜合排名篇13 第1名至250名中型集團企業排名14   個體分析篇-資產排名1-10

0名25 力山企業306 力特光電209 三星科技322 大洋塑膠109 大眾205 川湖科技94 工信工程153 中友百貨71 中國航運61 中華電線電纜300 中櫃112 元晶太陽能科技319 六和化工122 六福旅遊106 友華生技醫藥312 世紀鋼鐵結構119 台航68 台耀化學142 台灣東洋藥品147 台灣苯乙烯182 台灣紙業169 台灣福興276 台灣數位光訊科技57 四維航業50 巨路328 生達化學製藥230 兆赫電子267 全興國際125 同致電子199 年興176 夆典科技開發294 宏致電子172 志聖90 事欣科技288 亞昕40 味王163 官田鋼鐵273 宜特科

技221 宜進65 岳豐科技240 承業生醫115 旺矽科技291 昇貿科技159 明安279 東捷249 東森46 東碱83 板信銀行27 金豐機器156 冠軍建材139 厚生87 建國工程252 建準電機166 皇翔建設33 飛宏科技150 凌華科技261 原相科技202 泰山193 泰博科技325 泰豐輪胎80 海光309 偉訓科技285 健喬信元醫藥生技237 健策218 國統國際103 康和證券43 連展投控185 敦吉258 智伸科技215 森鉅科技材料133 華友聯145 華城電機246 菱生282 隆大營造243 雄獅旅遊227 順天建設100 新至陞科技337 新美齊77 新

興航運54 遊戲橘子189 運錩鋼鐵303 達新工業136 鉅祥331 嘉新水泥36 福壽212 福懋油脂340 精華光學264 聚亨179 銘異科技270 廣運機械工程129 廣積科技334 德昌營造196 毅嘉255 興勤電子234 錢櫃97 龍巖30 總太地產74 聯發紡織297 聯鈞光電316 鎰勝 出版弁言 Preface      2021年版中型集團研究的出版問世,也是中型集團以書版方式出版的第14版。持續不斷的投入資源進行這項調查,是因為追蹤中型集團發展,是我們觀察台灣潛力集團的一個關鍵調查,也是觀察台灣經濟活力動能的重要指標。     不過2019年是美中貿易戰的高峰,也使

得中型集團整體表現不理想。同時若將時間軸拉長到10年,更發現中型集團的成長性明顯走弱,這對於未來要接棒為大型集團作為台灣經濟中堅的中型集團是一個不利的訊號,也值得我們關注其發展對台灣經濟前景的影響。     以下我們就本版中型集團的表現,以及10年的變化作一簡析。     本版中型集團營收總額僅1兆4,112億元較2020年版呈現2.20%的衰退,並為連續兩年營收總額成長後的首度衰退,亦為近5年版(2017版-2021版)的第三次營收總額衰退;同時2019年版及2020年版的營收總額成長幅度分別只有2.28%及0.12%,再對照2012年版-2016年版的5年當中,中型集團營收總額只有2013

年版衰退4.13%,其他四年不但都呈現成長,且2012年版及2014年版營收成長率還分別高達31.86%及29.83%。過去10年的營收成長軌跡,顯示中型集團全球營收成長趨勢呈現成長趨緩、成長停滯、成長下滑的三部曲進行的。     同時若以本版前100名中型集團的營收總額6,234億元,與2020年版的6,212億元比較,不但呈現2.69%的衰退,且連續兩年衰退,顯示位於前段班的中型集團的營收表現遜於整體中型集團。     2020年版及2021年版的營收成長弱勢,肯定與美中貿易戰有關,但是往前追溯到2016年版中型集團的營收成長率就不及1%,2017年版及2018年版又連續衰退兩年,顯示中型

集團的營收成長動能不足情況,早在美中貿易戰開打以前就已經存在。我們也注意到有部份營收成長高的中型集團,上升到大型集團,使得中型集團整體營收成長走弱,這也是一個正常的情況。至於影響中型集團營收成長走弱的最關鍵因素在於,新興中型集團的數量不足,使得接棒進入中型集團的樣本數明顯減少,中型集團因而出現後繼無力的情勢。     我們觀察中型集團由2008年版的213個集團,到2012年版增加到233個集團樣本,2013年版再增加到266個集團樣本,2014年版樣本數再增加到268個集團(進行首次250個中型集團排名),2016年版中型集團樣本數上升到273個集團的高峰後,樣本數就開始遞減。2017年版及

2018年版符合中型集團標準的集團都只有250個集團,2019年版及2020年版樣本數回升到266個集團,本版樣本數則又跌回263個集團,可見中型集團是從2016年版開始就出現新樣本集團不足的窘困形勢,直到目前新興中型集團的接棒者仍然顯得非常匱乏。     其次,本版合併資產總額超過50億元以上的中型集團雖然由2020年版的190個集團增加到197個集團,再創新高峰,顯示接近八成的中型集團的資產規模已經實質跨過大型集團的最低門檻。但中型集團的資產大型化的過程中,其中合併營收超過50億元的集團連續兩年停滯在112個集團,同時在197個資產總額達50億元以上的中型集團中,也有60個集團的營收規模小

於資產規模的差距超過一倍,資產規模與營收規模的不對稱,意味著這些集團的資產運用效益很低,以致難以帶動營收成長。     我們也注意到250個中型集團的合併資產總額由2020版的2兆2,138億元,成長至本版的2兆2,,837億元,整體資產總額雖小幅成長3.16%,但卻為連續第4年資產成長低於5%,且在2018年版及2019年版,中型集團資產成長率分別負成長22.55%及10.29%。自2017年版中型集團產總額達到3.04兆元之後,中型集團的資產擴張能力也呈現明顯趨緩。     再由獲利的角度看,整體中型集團的稅後純益總額由2020年版的837億元,下降到本版的755億元,創下的3年來新低,衰

退幅度則達到9.73%。尤其是前100大中型集團的稅後純益總額僅有361億元,較2020年版的464億元大幅衰退22.20%,同樣顯示位於前段班的中型集團獲利衰退高於整體中型集團的情況。     綜合上述分析,顯示中型集團在近5年呈現資產、營收與獲利擴張同步趨緩,這與全球產業供應鏈要求供應商大型化的壓力有關。台灣經濟若要發展,就必須注意到中型集團成長所面臨的壓力遠大於大型集團。 因此中型集團的「掘井見底」,才是中型集團發展上所面臨的最大問題。如何幫助中型集團恢復成長,以及積極培養新興中型集團是值得產官學重視的課題。     最後長期以來,我們對集團研究的目標是不僅要維持品質的一貫性,也同時要求

在資料蒐錄廣度上成長,中型集團取樣的完整性大為提升,參考價值也相對提高。如果書版研究仍不能滿足使用者的需求,我們竭誠歡迎使用者多利用集團網路資料庫的方便性。至於本版所收錄的前100名中型集團,因編輯時間至2021年2月,期間各公司資料或有異動,我們亦在時限內竭盡所能予以更新,但受限於截稿時間,後續的資料異動,實難以逐次更新,如有疏漏,尚祈各界不吝指正。   中華徵信所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總經理 郭曉薇 2021年3月   編輯說明 Explanatory Notes      一、本版中型集團收錄標準說明如下:     1、有關中型集團之定義。凡集團資產總額未達中華徵信所定義之大型集團企業標準(

資產總額及營收總額均達新台幣50億元以上),但其資產總額及營收總額均達新台幣20億元至50億元之間的集團,將其定義為中型集團。     2、雖符合中華徵信所定義之大型集團標準,但因其資產總額排名未能列入中華徵信所300大集團之內的集團企業,也將其歸屬於中型集團企業。     3、集團資產總額及營收總額其中有一項未能符合大型集團企業標準的集團,亦將之歸屬於中型集團。     4、雖符合中華徵信所定義之大型集團企業標準,但為300大集團遺珠未能收錄之集團。     5、符合上述條件之集團,合併資產總額須排名於250名內的中型集團,得列為本版中型集團排名。     6、本版中型集團企業第250名資產

總額之取決點為39.03億元。     二、本版中型集團企業研究書版之範圍為資產總額前100名(取決點為資產總額77.41億元)之中型集團,並羅列集團詳細資料(包含首頁集團簡介、核心人物、規模與地位、經營績效與財務狀況、各行業分子企業財務總表)。     三、本版蒐錄資料期間為2020年12月至2021年2月,惟各公司2020年財務資料尚未編製完成,故基本資料雖更新至2021年2月,但財務資料則為2019年度財報資料。     四、有關集團財務數據計算及分析基礎,說明如下:     1、為表現各集團最終獲利情況,純益總額指標係指稅後純益。有關純益率、淨值報酬率及資產報酬率之計算均以稅後純益總額

為計算基礎。     2、集團員工人數之計算,因絕大多數上市櫃公司已於合併財報已揭露其合併員工人數,係採同一集團內上市櫃(含興櫃)及公開發行公司合併財報員工人數加總,再加上未納入合併財報之分子企業員工人數方式計算。     3、在集團企業排名計算上,考量對集團內部關係人交易的消除,以及上市櫃公司的合併財報相當程度反應集團實力,各集團之資產總額、營收總額、及淨值總額指標之計算,採同一集團內上市櫃(含興櫃)及公開發行公司先以合併財報加總,再加上未納入合併財報之分子企業財務數字的計算方式來製作各項集團企業排名。對部份集團之分子企業交叉持股部份,因無法釐清其關係,故未能消除。     4、對各集團稅後

純益之計算,因考慮母公司合併財報對採權益法評價之長期投資,均已對按持股比率認列轉投資收益,故在合併報表稅後純益加總計算後,不再加計非合併財報之分子企業稅後純益。因此,對於採成本法評價之長期投資,如列為集團分子企業者,並未能加計其稅後純益。     惟在集團稅後純益計算及分析上,由於業界有二種不同的看法,其一是依集團對分子企業之持股比例認列損益,將最終轉入集團內的純益(損)視為集團的總純益(損),其二是將集團旗下所有分子企業之損益予以個別加總,將集團所有分子企業所創造出的損益視為集團的總純益(損)。惟集團分子企業處虧損狀態時,多數集團僅願意就其持股比例認列,若採第二種方式將擴大或高估集團整體之虧

損。因此本集團研究為避免此一情況造成之爭議,故採第一種方式衡量集團純益。     5、雖然本研究所採行之第一種計算方式,已盡可能考慮到對所有集團的公平性,惟此種計算方式對於集團具有交叉持股特性,且母公司對分子企業持股比率較高的集團來說,因子公司已合併於母公司之合併財報內,因此不再加計子公司稅後純益,不排除有發生短計稅後純益之可能。

建準 存股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重點個股】 : 建準(2421)、裕民(2606)、凡甲(3526)、揚智(3041)、晶技(3042)、網家(8044)、希華(2484)、台嘉碩(3221)、加高(8182)、金像電(2368)、博智(8155)、信驊(5274)、高技(5439)、

【重點族群】 : 5G概念股、蘋果概念股、中美貿易戰、防疫概念股、宅經濟

胡毓棠是協助投資人投資決策的合格分析師,非凡財經台特約來賓,
提供國內外重大財經新聞、理財建議,股票、期貨,AI期貨自動下單。
免付費專線 : 0800-615588

加入胡毓棠Line群組享受最即時投資資訊 : https://line.me/R/ti/p/%40ssn1438l

【專長介紹】
學歷:台北大學統計系、政治大學國貿研究所
經歷:非凡財經台、商業台節目來賓:錢線百分百、股市現場、財經晚報等
專長:深入產業研究,對於市場有極高的敏感度,擅長挖掘中小型黑馬股。
操作特色:穩中求勝,結合技術面、籌碼面操作輔助,追求穩定利潤報酬。

室內空氣品質控制策略之研究

為了解決建準 存股的問題,作者張簡怡青 這樣論述:

空氣,為人類維持生命的重要元素之一,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研究指出,國人每天約80%-90%的時間處於室內環境中;經美國環保署(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EPA)研究顯示,室內空氣污染為室外空氣污染的2-5倍,有時更高達100倍之多。因此,確保室內空氣品質環境極為重要。 依據2000年芬蘭《健康住宅》的國際會議,將健康建築定義為:「光、噪音、溫度、濕度、通風換氣率與空氣品質等物理因子」。隨著都市的繁榮發展,引起病態建築症候群(Sick Building Syndrome),使得室內空氣品質(Indoor Air Quality,IAQ)及健康建

築(Buildings Standaed)成為重要議題,並針對其研究與實行,顯著可見居住者之健康為室內空氣品質有直接關聯性。 本研究利用文獻分析法,透過文獻蒐集與彙整、分析與探討提出綜合性室內空氣控制策略流程,有效控制室內污染物的濃度,降低污染物對人體的危害。 經本研究可獲得主要研究結果:第一步驟-源頭減量:為有效阻止污染物存在於室內環境中,應將污染源源頭的移除,第二步驟-自然通風:藉由建築設計手法與開窗方式,讓室內外空氣產生自然對流,有效控制並降低污染物濃度,減低污染物對人體之危害,第三步驟-機械通風:在室內增設機械通風設備,可強制換氣增加室內通風量,配合空調系統使用可達到節約能

源之效能,第四步驟-空氣清淨設施:以各功能濾網及設備吸附與阻隔污染物,可有效的改善室內空氣品質。 此研究結果除可屏除室內空氣污染物,降低室內空氣污染物濃度,更可淨化室內空氣品質,提升室內居住健康環境。關鍵字:健康建築、室內空氣品質、通風換氣、控制策略

突圍:88位基金經理的投資原則

為了解決建準 存股的問題,作者金融界 這樣論述:

到2018年,中國的公募基金行業已經走過了20個年頭。這本《突圍——88位基金經理的投資原則》由基金行業領域內頗具影響力的自媒體“金融界”推出,由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作序推薦,集88家公募基金的88位基金經理智慧箴言,旨在當下股市動盪不安、投資前景不甚明朗的環境下,從專業投資者視角出發,通過方向篇、方法篇、機會篇三大篇章,為基金從業者及大眾投資者提振信心、總結經驗、介紹方法、展示未來投資趨勢。讓專業的人來做專業的事,雖然這些基金經理的從業背景、投資經歷、投資方法各有不同,但為持有人創造最大的回報是他們一致的信仰。 金融界創立於1999年,並於2004年在美國納斯達克首次公

開募股(股票代碼:JRJC)。作為在國內影響力較大的財經媒體平臺,金融界網站相繼獲得“中國互聯網協會中國互聯網100強及財經類網站第一名”“中國主流媒體市場經濟地位及商業價值資訊類十強網站”“德勤亞太區高科技高成長500強”等榮譽,是“首都互聯網協會”常務理事單位,也是中央電視臺財經頻道指定合作財經門戶。2018年,金融界網站年獨立訪問用戶超過3億。 方向篇 溯源價值 堅守估值紀律,兩維度選擇標的 / 王俊3 關注真價值,尋找大衛斯按兩下的行業和個股 / 彭淩志6 踐行價值投資策略,低估值是必要條件 / 丘棟榮8 真成長彌足珍貴,低估值保護很有必要 / 王克玉10 好公司加

好價格,押注實現價值的回歸和增長 / 駱海濤13 發揮工匠精神,將標準化與個性定制完美結合 / 王靜15 價值投資最基本的是安全邊際,要買得早並熬得住 / 趙曉東17 穩中求進,堅守基本面 / 陳立秋19 投資如登山,價值投資才是正確途徑 / 曹名長21 探路成長 把握黃金平衡點,看好泛消費前景 / 史博23 投資遵循一勝九敗規律,只有極少數能跑贏市場 / 楊棋25 中美百倍牛股的共同點 / 徐婕28 評估潛在的收益空間,看重個股的“性價比” / 是星濤30 短期博弈是一種“熵”,長期只能賺價值的錢 / 陳一峰33 杜邦拆解發現好公司,堅定“收藏”滾雪球 / 許文波34 價值投資包含兩個層面,

未來將展開價值成長行情 / 程濤37 基於兩個層次挑選創造價值的好公司 / 黎瑩39 估值歷史低點,正是價值投資最樂見的機會 / 李永興41 方法篇 主動管理 擁抱“原則”,穿越驚濤駭浪 / 王宗合47 從成長中尋找最深度的價值 / 邵健49 以絕對收益為綱:寧可錯過,不能做錯 / 王華54 長期收益來源於持有優秀公司而非神操作 / 安昀56 找到抵抗恐懼的“錨”,安享資產增值 / 楊銳文58 中微觀增速估值性價比匹配之刀 / 王睿61 不甘落後是理性投資的最大障礙 / 曹力63 平衡收益風險,實現可持續回報 / 吳昊66 相信真成長的力量 / 付斌69 四大要點捕捉未來行業龍頭 / 賀喆7

2 絕對收益居首,價值觀決定成就 / 王美芹74 賺企業成長與估值修復的錢,關注消費升級和創新 / 楊建華77 行業輪動投資法的更高層次 / 盧揚80 震盪市中的定心丸——掌握合理定價能力 / 喬遷82 融合時間要素,構築投資四維空間 / 何奇84 大道至簡,只做能看明白的投資 / 桂躍強86 股票投資的初心和進化論 / 劉江89 投票機與稱重機,龍頭公司的四大篩選之道 / 孔祥鵬94 通往絕對收益之路 / 周平96 複利下的長期投資與資產配置策略 / 楊夢98 價值博弈者的走鋼絲平衡術 / 蔡宇濱102 用絕對收益理念做長期投資 / 李雙全104 如何挑選具有阿爾法的標的 / 王華107 順

勢而為,投資必知三大要素 / 劉方旭109 尋找產業趨勢下的龍頭公司 / 陳嘉平111 投資方法和投資現實的結合 / 丁平113 投資反思錄:每一個組合都應有價值觀 / 張延閩114 新時代下的投資方法三部曲 / 莊騰飛117 克服線性思維,關注週期性規律 / 劉開運119 破譯尋找確定性機會的投資密碼 / 李怡文121 用“性價比”概念構建投資組合 / 鄒新進123 如何進入“看山還是山”的成熟階段 / 唐雷125 基金管理的終極追求:做正確的事情 / 馬文祥127 量化魔方 四大方法打開量化投資黑箱 / 陳士俊130 在量化選股中尋找超額收益因數的路徑 / 杜曉海133 人工智慧探索:大資

料引領精准投資 / 查曉磊135 被動投資 ETF是FOF最優選的底層配置工具 / 榮膺138 A股市場上的指數發展條件 / 許之彥141 指數化投資精髓 / 吳昊143 固收兵法 債券投資的長邏輯和短邏輯 / 唐弋迅146 債券收益率的價值與反價值 / 姚秋152 固收投資中需先做好確定的事 / 史向明156 鷹眼視角:捕捉風險收益比最高的類屬資產 / 劉麗娟158 深度分析,準確把握產品業績高低的關鍵 / 閆沛賢160 固收之道:投研的抽絲剝繭和化簡為繁 / 呂曉蓉162 聚沙成塔,守正出奇 / 王立164 構建準確、嚴格的信用風險體系 / 鄭猛166 機會篇 爭鳴市場 風物長宜放眼量

/ 莫海波171 如何理解基於價值的趨勢投資 / 肖志剛173 宏觀經濟下的資產配置之道 / 鄭源176 長牛正在路上,守正待時 / 蘇辛178 銘記新時代烙印,投資堅守初心 / 宋磊181 尋找中國轉型升級的中堅力量 / 胡耀文183 機遇挑戰並存,緊抓兩大投資機會 / 梁洪昀184 挖掘經濟轉型中更多的投資機會 / 毛矛186 禍福相倚,危中有機 / 林國輝188 借力長期投資,放眼未來發展 / 林翠萍190 論道A股 中小創的春天還遠嗎 / 曹文俊194 探求科技行業投資秘笈 / 張仲維198 A股底部或已現,優質賽道實現超車 / 劉晉晉200 股票長期投資業績靠什麼 / 範冰202 機

會大於風險,長期看好醫藥板塊 / 王大鵬205 明晰A股投資的三大圈層 / 談潔穎207 A股市場的藏獒投資理論 / 趙宏宇209 樂觀看市,錨定真成長 / 方倫煜212 股市是集體智慧的結晶 / 董山青213 做定投前需要解決3個問題 / 宮雪215 放眼海外 跨境資本流動對港股審美的影響 / 餘昊217 美股寬幅震盪,優選中性策略 / 董梁220 港股吸引力加劇,配置正當其時 / 付世偉224 後記 / 227  

中小企業經營決策之研究-以利洲公司為例

為了解決建準 存股的問題,作者郭珀嘉 這樣論述:

台灣中小企業長久以來都是穩定台灣經濟重要的推手之一,經濟部資料顯示,台灣中小企業占全體企業的90%左右,由此可知,中小企業對台灣市場上具有重大的影響力,本研究主要是探討中小企業在台灣市場所扮演的角色為何?公司中的主管在面臨決策時,影響力為何?接班人如何承擔重責大任,抓住接班的重點,使得自家企業長久延續?本研究採用深度訪談的方式取得資料,針對利洲公司接班人進行訪談,整理出中小企業常見的經營理念的問題,並從訪談中整理出改善策略,進而提出相關建議提供給管理決策者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