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印紙材質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影印紙材質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王振愷寫的 大井頭畫海報:顏振發與電影手繪看板(虎年限量親簽版) 和王振愷的 臺南全美戲院(2冊套書)大井頭放電影+大井頭畫海報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紙的種類& 紙類英文名詞 @ 百世達包妝設計也說明:四、影印紙(Plain Paper Copy,簡稱PPC):影印機所用之紙張,為使影印作業順利,紙張需具有尺寸安定、抗靜電、碳墨定著良好之特性。 五、偶(重)氮感光紙(Diazo Paper):將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遠足文化 和遠足文化所出版 。

華梵大學 哲學系碩士班 林正雄所指導 林偉玲的 古琴製作工藝美學之探究—以華梵斲琴工坊實踐研究為例 (2020),提出影印紙材質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斲琴工藝美學、琴材處理、古琴聲響、古琴髹漆。

而第二篇論文東吳大學 中國文學系 沈惠如所指導 沈孟琳的 中國古典文學與電子遊戲結合探析: 以湯顯祖《南柯記》改編互動式電影為例 (2020),提出因為有 互動式電影、戲曲改編、電子遊戲、南柯記的重點而找出了 影印紙材質的解答。

最後網站清絃子 on Twitter: "今天開始畫賀年卡原本以為是影印紙材質 ...則補充:今天開始畫賀年卡原本以為是影印紙材質,結果發現不對啊啊啊第一張風逍遙感覺毀了,只好給他補一張 畫到第三張才漸漸抓到紙感溫皇那張拍照後又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影印紙材質,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大井頭畫海報:顏振發與電影手繪看板(虎年限量親簽版)

為了解決影印紙材質的問題,作者王振愷 這樣論述:

【博客來限定虎年親簽版】   台灣國寶畫師顏振發 五十年手繪看板生涯全紀錄     位於台南「大井頭」旁的全美戲院,宛如時間封存的記憶堡壘,老戲院的傳統被保留了下來,本事櫥窗、宣傳放送車、寄車處、大廳販賣部、空襲警報告示、外牆上的大型電影看板⋯⋯。在對街騎樓下,一位身穿格子襯衫的忙碌職人,衣服上沾滿顏料,微微駝著背,靜默地坐在比他還高大的看板前。     飽和的灰色打底是他準備恣意揮灑的畫布,他一手握著A3數位影印的電影海報,上頭滿是原子筆打好的方正格子,另一隻手則緊握粉筆,慢條斯理地在看板上打底、畫框。板凳四周圍繞著五顏六色的油漆桶,他時而微蹲、時而思索,躲

在陰影下繪畫,彷彿時間並不存在。他沉浸於創作的世界裡,當白色粉筆描好輪廓後,他揮灑筆刷逐步展開一幅看板的旅程。他就是本書故事的主人翁──顏振發師傅。     在書中,顏師傅回憶下營老厝的童年、離鄉背井追求畫師生涯的磨難過程,每當想起多年的艱辛困苦,他就不禁潸然淚下。他也感慨看板江湖上只剩他還在作畫,當桃園中源戲院宣布歇業之後,「北有謝森山、南有顏振發」的台灣手繪看板傳奇也隨之落幕。從此,他成為台灣最後一個為戲院服務的手繪看板師傅,而全美戲院也成為全台碩果僅存、保留手繪看板傳統的老戲院。     昔日默默作畫、堅守執業的畫師們,一起走過台灣戰後電影、戲院與廣告的歷史。年輕時他們從

未想過自己會被時代淘汰、被數位與電腦打敗,當時都是單純地對畫圖充滿憧憬與理想,可能只是因為走進戲院看了一部電影、在報紙廣告上學著描繪明星肖像、仰望著一大幅大型看板而開始嚮往畫師職業,因為不同的因緣而在這片江湖裡交會。     在許多地方有無數隱姓埋名的畫師,他們離開江湖、轉行他途,畫筆被遺留在某個不再打開的抽屜中,桶裡的油漆也早已乾涸凝固,但身上仍留有手繪魂。這段熄滅不了的記憶與技藝被存放在心底深處。藏著不等於被遺忘,他們的精神正由顏振發與研習班的學員一同傳承下來。     他的雙手仍如少年般有力地緊握著筆刷和油漆,將電影、廣告、美術與手工藝匯集於一塊看板上。五十年來他畫過數千

部電影,終生奉獻給電影產業最末端的廣告招牌,卻是戲院觀眾面對每部電影時的第一印象。然而,他的名字在電影尾聲的工作人員名單中缺席了。     在這裡,顏師傅仍盡力為每一檔電影妝點門面,緊緊抓住觀眾的目光,手繪看板與老戲院已成為生命共同體。   本書特色     ★「大井頭」系列《大井頭放電影:臺南全美戲院》續集。   ★台灣國寶畫師顏振發50年手繪看板生涯、首部不藏私傳奇全紀錄。   ★描繪顏師傅的生命小史、手繪技藝,並首度彙整其精彩的看板和油畫作品。   ★攝影藝術家陳伯義親自操刀貼身記錄。   ★優美的文字充滿感情,搭配300張精彩海報和圖片,圖文並茂。

  名人推薦     方序中∣究方社創意總監、小花計畫發起人、SIDOLI RADIO小島裡創意總監   江振誠∣國際名廚   但唐謨∣影評人   李光爵(膝關節)∣台灣影評人協會理事長   林志明∣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藝術與造形設計學系教授   林育淳∣臺南市美術館館長   吳東龍∣美學設計觀察作家   吳俊誠∣全美戲院經理、赤嵌朋派發展商圈協會理事長   孫松榮∣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電影創作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徐明瀚∣台灣影評人協會副理事長   許承傑∣《孤味》電影導演   葉澤山∣臺南市政府文化局局長   聞天祥∣金馬影展執行委員

會執行長、影評人   蔡錦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兼任教授   魏德聖∣電影導演   藍祖蔚∣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董事長   (依姓氏筆畫)     「面對即將消失的故事,顏振發老師勇敢且堅持的走著,一筆一畫,感動更多人一起珍惜自己所生長的土地。」──方序中(究方社創意總監、小花計畫發起人、SIDOLI RADIO小島裡創意總監)     「如果人生的縮影是電影,全美戲院就是台灣最美的電影海報,而顏老師傅的一筆一觸代表的是那最美時代的證明。」──江振誠(國際名廚)     「曾經是一份日常到不行的城市視覺,經過台灣奇異的歷史軌跡,變成了最時尚,

最酷最炫的電影符號。《大井頭畫海報》透過看板藝術家顏振發師傅的生命史,全盤解鎖戲院看版的歷史與藝術,它背後的台灣青春成長史,以及更多好玩的fun stuff。對於影迷,電影的海報/看板/視覺,永遠是越大越漂亮越好,站在大井頭旁鐵皮捲門前朝著上方看,超級大看版的那份壯麗,滿足了我們這份永恆的癡迷。」──但唐謨(影評人)     「顏振發大師的電影手繪看板不愧是一部部會動起來的影片。他的手與眼,描繪出電影院的歲月流轉。銀幕內外的史事,由影音至話語,無論多麼眩目傾心還是千迴百轉,皆在王振愷的筆下娓娓道來,《大井頭畫海報:顏振發與電影手繪看板》有如一本閃動著亮光的動態影像繪本。」──孫松榮(國

立臺北藝術大學電影創作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從小張的電影本事、手繪海報,大到電影手繪看板,皆代表著一部電影從製作走向發行的最後一哩路,而這卻是電影的第一張臉,成為了電影走向觀眾的視覺文化起點。電影手繪文化在鼎盛時期,香港有阮大勇,台灣有陳子福,但隨平面設計與印刷材質的技術革新,手繪海報便愈來愈少見,而電影看板在今日更是稀有。在北台灣,擁有手繪電影看板師傅謝森山的中源大戲院於2018年歇業,而在台南迎接70週年的全美戲院,顏振發師傅至今仍振筆疾飛地繼續揮灑著廣告顏料。謝謝振愷,寫下了這部長達50年鮮活依舊的視覺文化史。」──徐明瀚(台灣影評人協會副理事長)     「貌似

大型油畫的看板裡,滿載戲院輝煌的今昔;與其說是宣傳品的臨摹,毋寧更是深植世代的手藝。這裡沒有CD般齊律的樂曲、PS後的完美無暇肌,有的只是木板、顏料、矮凳,和傾注一心的誠意。透過顏振發師傅充滿溫度的彩筆,主角的一笑一顰、字體的一捺一趯,豐富了城市的人文地景,也讓臺南更叫人著迷。感謝振愷的文字,讓我們看到了這一切!」──葉澤山(臺南市政府文化局局長)

影印紙材質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挑紙#水墨用紙#宣紙

今天想要介紹的是如何挑紙 ,在東方,無論是中國日本還是台灣 ,都擁有悠久的製紙歷史 ,也開發出許許多多不同紙性的紙張,當然也會對我們使用上造成不小的困擾 ,也因此往往是透過老師們的經驗與推薦來購買。

首先就製紙原料來論 ,用樹皮製成的紙張 我們統稱為皮紙 ,例如青檀皮、楮皮、雁皮、三椏皮和竹皮等 ,台灣水墨初學者 ,最常使用的是生棉紙 ,其實它是用楮皮製成 ,而毛邊紙 則是用竹皮製成 ,礬宣 則是用雁皮製成 ,至於宣紙 則是用青檀樹皮和稻草製成的紙張,不過台灣紙廠所生產的宣紙 則是用雁皮取代 。

又我們該如何挑選水墨用紙 ,最重要的選項 就是不能挑選過白的紙張 ,因為太白的紙張 往往是用強酸強鹼來漂白,這樣的紙張壽命通常不會太長 容易脆化。

此外就紙張的製作方法,也可分機器紙和手工紙 ,而影印紙就是我們最常接觸的機器紙 ,我們畫畫都是用手工紙 ,用抄紙師父手工抄製而成的紙張。

再來就是要選擇生紙還是熟紙 ,是要畫寫意畫還是工筆畫 ,生紙是會暈開的紙張,熟紙則是有塗過膠礬水 ,具有不透水的特性。

紙張的厚薄 ,宣紙和雁皮 紙張較薄 ,而生棉紙和楮皮紙較厚 ,當然越厚的紙張 越能承載較多的墨水與顏料 越適合繪畫需求。手工紙也分正反面 ,正面是屬於較光滑的紙面,也是一般作畫使用的地方 ,而背面因為有鬃毛刷過 所以會留有刷痕 。

如果我們喜歡使用宣紙作畫, 也可以選擇夾宣或三層宣來用 ,甚至先小拖一張命紙再畫 ,也能增加宣紙的繪畫性。 另外我們自己也可以用風礬、洗米水、無糖豆漿或礬水等 材質或方法,來改變生紙的紙性。

至於我們一次是該購買幾張紙才比較適合 ,是五張還是一刀 ,專業建議 如果是剛接觸的新紙,先買個幾張試試看畫畫看,如果順手再多買一些。

紙張的保存方式 ,要避免放置在過於潮溼的環境,否則會生斑發霉 ,最好的方式還是用塑膠袋密封起來,以減少紙張與空氣接觸的機會。 紙張的褶痕如何消除 ,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紙張四角先用紙鎮壓住 ,再用噴水器均勻的朝紙張四處微微噴濕 ,此時紙張會略微膨脹 ,再重新調整紙鎮的位置 ,直到完全攤平紙張為止 ,等待自然風乾後 ,就能獲得平整的紙張。

平心而論 在繪畫上, 礬紙或生楮皮紙還是生棉紙的紙性 ,是比較適合畫家使用 ,畢竟畫家的使用需求是與書法家不同 ,因為書畫同源的觀念影響 ,也對我們在水墨材料的挑選與使用 產生混淆的情
況 所以必須有所留意 ,以上就是我所分享的幾個挑選水墨用紙需要注意的重點。

►►►歡迎訂閱梁震明頻道:https://bit.ly/33R0bmf

►►►梁震明臉書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inkliang/

►►►梁震明痞客邦:http://tom20030208.pixnet.net/blog

►►►梁震明IG:https://www.instagram.com/liang_chenming_art/

【梁震明簡歷】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創作研究所畢業。

曾任國立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史系及東海大學美術學系講師。

個展12次,國內外聯展30餘次。

作品曾在香港蘇富比、羅芙奧及沐春堂拍賣成交。

著作「墨色的真相」與「台灣寺廟龍柱造型之研究」獲國立編譯館出版刊行。

現為羲之堂代理之專職水墨畫家。

水墨創作介紹:http://tom20030208.pixnet.net/blog/category/2797965

水墨材料介紹:http://tom20030208.pixnet.net/blog/category/2800158

藝術生活分享:http://tom20030208.pixnet.net/blog/category/2838915

台灣龍柱介紹:http://tom20030208.pixnet.net/blog/category/2797923

水墨藝術分享:http://tom20030208.pixnet.net/blog/category/2823594

台灣露營分享:http://tom20030208.pixnet.net/blog/category/2811651

國內旅遊分享:http://tom20030208.pixnet.net/blog/category/2798133

國外旅遊分享:http://tom20030208.pixnet.net/blog/category/2811654

空拍經驗分享:http://tom20030208.pixnet.net/blog/category/2798208

古琴製作工藝美學之探究—以華梵斲琴工坊實踐研究為例

為了解決影印紙材質的問題,作者林偉玲 這樣論述:

本論文自製作實踐的經驗出發,探討古琴製作的理論及美學。在華梵斲琴工坊中進行古琴製作時,筆者根據古代記載的斲琴工序,古琴美學等歷史文獻,以及現代古琴工藝的專書論著分析研究,並訪談國內外斲琴名師和漆藝名家,瞭解現今的工序作法。結合理論與實踐,不斷地修正與創新,而聚焦於在古琴傳統製程工序的突破。論文主要分為兩大部分:在古琴工藝研究的部分,從三大面向探討,做一張好琴的關鍵因素,一為選材之製真:以新舊材之辯,以及華梵斲琴工坊治材之道為主。二為音質展現之完善:以刳腹含音,隨刳隨合試其音韻。探討漆灰與裹布對古琴結構與音質的影響。三為漆藝髹飾之臻美:因古琴著重聲響之表現,本論文將漆器的髹漆方法,運用在古琴最

後的漆藝美學表現,並歸納古琴在髹漆中會犯的過失。在製作實踐的部分,記錄整理了琴胚處理、漆灰過程、弦路控制、隨刳隨合試其音韻、髹漆到合琴等的工法,遵循著曉雲法師的佛教教育理念:「人文與科技融合,慈悲與智慧相生」的精神,以人文內涵為本,與現代科技融合,完成了於華梵斲琴工坊中製作的三張琴。未來將以這三張琴的製作經驗,提出符合「製真」、「完善」與「臻美」的斲琴工藝美學,期望第四張琴的製作上有重大突破,讓古琴達到不僅是彈奏的樂器,更是精緻藝術品的目標。

臺南全美戲院(2冊套書)大井頭放電影+大井頭畫海報

為了解決影印紙材質的問題,作者王振愷 這樣論述:

  《大井頭放電影:臺南全美戲院》   臺南全美戲院是李安導演電影的啟蒙地,   顏振發師傅手繪看板的保存地,   「兩片同映,一票價」在地影迷流連的二輪戲院,   全球媒體爭相報導的老戲院。   說到全美戲院,許多人都會想到手繪看板師顏振發師傅,以古早的手工方式繪製電影海報;還有國際導演李安,在青少年時期背著父親,偷偷到全美戲院觀摩西方電影製作拍攝的技巧。   故事從1950年臺南富商與政要歐雲明先生在永福路投資興建的「第一全成戲院」說起,這間戲院與其他兩間「大全成、小全成戲院」結合為三家全成戲院系統,見證了「電影時代」的興起。之後由吳家接手經營,在1969年4月12日改名為「全美

戲院」,從此進入全美的時代。   為求生存,當時全美戲院採取「插片」的運作方式,後來因無法取得首輪電影的配額,而改為「二輪電影院」,甚至採「兩片同映、不加票價」的策略,開始邁向全然迥異於同業倒閉的命運,1970年代中後期是全美收入最豐厚的時期。到了1983年,吳家接手原小全成戲院,改名為「今日戲院」。於是「今日.全美戲院」成為臺南二輪戲院的代表。   歷經1980年代彩色電視的普及,1990年代第四台、錄影帶、VCD、DVD、盜版光碟的猖獗及網際網路的崛起,2000年前後「影城」進駐百貨公司,2010年初電影放映機全面從膠捲汰換成數位,2020年全美戲院邁入古稀之年,七十年來全美戲院孕育了

李安導演和顏振發師傅,也在每個階段絕處逢生。全美戲院距離大井頭不到十公尺,如果說大井頭帶給臺南庶民的水源與商業的興盛繁榮,那麼全美戲院就是帶給臺南人電影劇場的文化養分。   這間擁有獨棟戲院配置、保存相當多電影文物的大戲院,在臺灣已所剩無幾。本書以近兩年的時間製作,以過去今日.全美戲院所累積的資料、及經營者對於戲院歷史的詮釋作為基礎,然後透過大量口述訪談及作者在文創、藝術與電影評論的專業訓練,以嶄新的觀點爬梳今日.全美戲院的歷史。   當全美戲院老闆和員工述說七十年來如波浪般起伏的辛酸歷史時,我們從書中看到的不只是全美戲院史或臺南市的戲院史,也是整個戰後臺灣的戲院史。   《大井頭畫海報

:顏振發與電影手繪看板》   台灣國寶畫師顏振發   五十年手繪看板生涯全紀錄   位於台南「大井頭」旁的全美戲院,宛如時間封存的記憶堡壘,老戲院的傳統被保留了下來,本事櫥窗、宣傳放送車、寄車處、大廳販賣部、空襲警報告示、外牆上的大型電影看板⋯⋯。在對街騎樓下,一位身穿格子襯衫的忙碌職人,衣服上沾滿顏料,微微駝著背,靜默地坐在比他還高大的看板前。   飽和的灰色打底是他準備恣意揮灑的畫布,他一手握著A3數位影印的電影海報,上頭滿是原子筆打好的方正格子,另一隻手則緊握粉筆,慢條斯理地在看板上打底、畫框。板凳四周圍繞著五顏六色的油漆桶,他時而微蹲、時而思索,躲在陰影下繪畫,彷彿時間並不存在。

他沉浸於創作的世界裡,當白色粉筆描好輪廓後,他揮灑筆刷逐步展開一幅看板的旅程。他就是本書故事的主人翁──顏振發師傅。   在書中,顏師傅回憶下營老厝的童年、離鄉背井追求畫師生涯的磨難過程,每當想起多年的艱辛困苦,他就不禁潸然淚下。他也感慨看板江湖上只剩他還在作畫,當桃園中源戲院宣布歇業之後,「北有謝森山、南有顏振發」的台灣手繪看板傳奇也隨之落幕。從此,他成為台灣最後一個為戲院服務的手繪看板師傅,而全美戲院也成為全台碩果僅存、保留手繪看板傳統的老戲院。   昔日默默作畫、堅守執業的畫師們,一起走過台灣戰後電影、戲院與廣告的歷史。年輕時他們從未想過自己會被時代淘汰、被數位與電腦打敗,當時都是單

純地對畫圖充滿憧憬與理想,可能只是因為走進戲院看了一部電影、在報紙廣告上學著描繪明星肖像、仰望著一大幅大型看板而開始嚮往畫師職業,因為不同的因緣而在這片江湖裡交會。   在許多地方有無數隱姓埋名的畫師,他們離開江湖、轉行他途,畫筆被遺留在某個不再打開的抽屜中,桶裡的油漆也早已乾涸凝固,但身上仍留有手繪魂。這段熄滅不了的記憶與技藝被存放在心底深處。藏著不等於被遺忘,他們的精神正由顏振發與研習班的學員一同傳承下來。   他的雙手仍如少年般有力地緊握著筆刷和油漆,將電影、廣告、美術與手工藝匯集於一塊看板上。五十年來他畫過數千部電影,終生奉獻給電影產業最末端的廣告招牌,卻是戲院觀眾面對每部電影時的

第一印象。然而,他的名字在電影尾聲的工作人員名單中缺席了。   在這裡,顏師傅仍盡力為每一檔電影妝點門面,緊緊抓住觀眾的目光,手繪看板與老戲院已成為生命共同體。 本書特色   ★「大井頭」系列   ★攝影藝術家陳伯義親自操刀記錄。   ★優美的文字充滿感情,搭配300張精彩海報和圖片,圖文並茂。 名人推薦   《大井頭放電影》   李安∣國際電影導演   李崗∣影想文化藝術基金會執行長   李光爵(膝關節)∣台灣影評人協會理事長   但唐謨∣影評人   吳俊漢∣全美戲院負責人   蔡明亮∣電影導演   蔡錦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兼任教授   謝銘祐∣詞曲作者   藍祖蔚∣國

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董事長   《大井頭畫海報》   方序中∣究方社創意總監、小花計畫發起人、SIDOLI RADIO小島裡創意總監   江振誠∣國際名廚   但唐謨∣影評人   李光爵(膝關節)∣台灣影評人協會理事長   林志明∣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藝術與造形設計學系教授   林育淳∣臺南市美術館館長   吳東龍∣美學設計觀察作家   吳俊誠∣全美戲院經理、赤嵌朋派發展商圈協會理事長   孫松榮∣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電影創作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徐明瀚∣台灣影評人協會副理事長   許承傑∣《孤味》電影導演   葉澤山∣臺南市政府文化局局長   聞天祥∣金馬影展執行委員會執行長、影評人   蔡錦堂∣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兼任教授   魏德聖∣電影導演   藍祖蔚∣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董事長   (依姓氏筆畫)   《大井頭放電影》   「曾經有過一個大電影時代,你會看報紙廣告找電影時刻,進戲院要拿一張本事,那是電影院的黃金時期。王振愷的文字,像個穿梭於時空的攝影機,從臺南街市一口埋沒的古井出發,透過地景的變遷與文化的轉移,經歷了整個臺灣近代娛樂文化的過程:那些喧囂的影迷、廢一整天的二輪戲院、銀幕上方的「客滿」匾額、色色的『插片』、很想帶回家的手繪看板,以及所有愛過電影的人,共同組成了這份記憶。古井旁的全美戲院,正在持續這份大電影時代的記憶。」──但唐謨(影評人)   「這本

書由振愷執筆,為求盡善盡美,他花了一段時間,細心解讀當時報刊資訊、參考史料、檔案等各式各樣的記錄,並口述訪問社會賢達,做一系列的收集,唯恐漏掉一點珍貴的訊息,過程雖艱辛,但整個流程井然有序。身為全美戲院第二代負責人,深感任重而道遠,寄望藉著這本書來談談親身經歷,帶著大家走一趟時光隧道,心中自然具有一份格外濃烈的感受,或許這樣的感受能帶給大家許多恬然自得、洞察人心,觀察世情的人生智慧。」──吳俊漢(全美戲院負責人)   「全美戲院及其姊妹院今日戲院,在各個時代的動盪變革中,採取什麼對應方式維持生存而屹立不搖至今?讀者可以從本書中求得或許不是答案的答案,也可從全美戲院七十年的歷史中,感受到戰後臺

灣戲院發展的堅韌、辛酸,它是臺灣文化史演變中值得關注的一頁。」──蔡錦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兼任教授)   「〈午后〉:青春若是一整面獨立的拼圖,翹課去全美戲院看二場二輪電影,讓未來的壓力稍歇喘一下,或許是記持內頗大的一枚拼片。通常會是星期二的午場,我喜歡坐在二樓第一排(那時只有一個廳,好像還可以偷抽菸),人不多,銀幕洩出的故事似乎只為了我一個人對白著,抑鬱的年少也似乎走進了一個極私有的時空,自由地閒晃悠著。那天下午與年輕的作者振愷聊著這本書,發現不同世代的我們似乎因著書的內容,在那個私有的時空相遇了,一下子大全成與赤崁戲院的競賽,一下子黃梅調的重現,一下子又竄進一旁的街弄……對白

著……」──謝銘祐(詞曲作者)   「電影的黃金盛世在於集體歡呼,同聲一泣的群聚交流;電影院的魅力與魔力就亦在於能夠創造一個集體認同的夢境與祈願。寫下電影院的內外故事,就如同見證了一個世代的集體瘋魔,尤其歷經時光篩汰後,還能長存的電影院,繁華、滄桑與重生的對比就更耐人咀嚼了。」──藍祖蔚(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董事長)   《大井頭畫海報》   「面對即將消失的故事,顏振發老師勇敢且堅持的走著,一筆一畫,感動更多人一起珍惜自己所生長的土地。」──方序中(究方社創意總監、小花計畫發起人、SIDOLI RADIO小島裡創意總監)   「如果人生的縮影是電影,全美戲院就是台灣最美的電影海報,

而顏老師傅的一筆一觸代表的是那最美時代的證明。」──江振誠(國際名廚)   「曾經是一份日常到不行的城市視覺,經過台灣奇異的歷史軌跡,變成了最時尚,最酷最炫的電影符號。《大井頭畫海報》透過看板藝術家顏振發師傅的生命史,全盤解鎖戲院看版的歷史與藝術,它背後的台灣青春成長史,以及更多好玩的fun stuff。對於影迷,電影的海報/看板/視覺,永遠是越大越漂亮越好,站在大井頭旁鐵皮捲門前朝著上方看,超級大看版的那份壯麗,滿足了我們這份永恆的癡迷。」──但唐謨(影評人)   「顏振發大師的電影手繪看板不愧是一部部會動起來的影片。他的手與眼,描繪出電影院的歲月流轉。銀幕內外的史事,由影音至話語,無論

多麼眩目傾心還是千迴百轉,皆在王振愷的筆下娓娓道來,《大井頭畫海報:顏振發與電影手繪看板》有如一本閃動著亮光的動態影像繪本。」──孫松榮(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電影創作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從小張的電影本事、手繪海報,大到電影手繪看板,皆代表著一部電影從製作走向發行的最後一哩路,而這卻是電影的第一張臉,成為了電影走向觀眾的視覺文化起點。電影手繪文化在鼎盛時期,香港有阮大勇,台灣有陳子福,但隨平面設計與印刷材質的技術革新,手繪海報便愈來愈少見,而電影看板在今日更是稀有。在北台灣,擁有手繪電影看板師傅謝森山的中源大戲院於2018年歇業,而在台南迎接70週年的全美戲院,顏振發師傅至今仍振筆疾飛地繼續

揮灑著廣告顏料。謝謝振愷,寫下了這部長達50年鮮活依舊的視覺文化史。」──徐明瀚(台灣影評人協會副理事長)   「貌似大型油畫的看板裡,滿載戲院輝煌的今昔;與其說是宣傳品的臨摹,毋寧更是深植世代的手藝。這裡沒有CD般齊律的樂曲、PS後的完美無暇肌,有的只是木板、顏料、矮凳,和傾注一心的誠意。透過顏振發師傅充滿溫度的彩筆,主角的一笑一顰、字體的一捺一趯,豐富了城市的人文地景,也讓臺南更叫人著迷。感謝振愷的文字,讓我們看到了這一切!」──葉澤山(臺南市政府文化局局長)

中國古典文學與電子遊戲結合探析: 以湯顯祖《南柯記》改編互動式電影為例

為了解決影印紙材質的問題,作者沈孟琳 這樣論述:

隨著近年來數位產品大量出現與革新,資料的數位化、電子化逐漸成為趨勢,加之環保意識抬頭,儲藏空間不易取得,材質翻新困難等原因,紙質書本的需求越趨沒落,中國傳統文學在此一浪潮下亦不落人後,積極掃描、歸檔並製成微縮資料以供保存,達到紙質與數位的雙重保障。然而在運用層面上,中國傳統文學仍舊以教學目的為大宗,將書面文字轉載至數位產品上,實現便利轉移和防火的功用,這遠非中國傳統文學與數位載體的極限,文學尚能抒發情緒與傳遞情感,帶來精神上的娛樂;電子載體除去儲存與顯示外,亦可透過輸入資訊的設備獲得多重感官的娛樂體驗。既然兩者皆有娛樂用途,搭乘這波數位化的浪潮,文學與電子傳播媒介的結合可說是相得益彰,本文在

此背景下,開啟中國傳統文學與電子遊戲結合的研究及試作。電子遊戲(或稱電玩)是目前影視娛樂中最新的產物,囊括電影、電視劇、有聲書等數位傳播媒介的優點,並且加入「互動性」來強化涉入感,使觀眾成為半個演員參與演出,新奇的體驗方式帶來有別以往的深刻感受,電子遊戲逐漸在影視市場上展露頭角。感官上的刺激滿足後,精神上的豐富自然須要跟上,好劇本卻可遇不可求,是以向歷經時間淬鍊的中國經典文學取經會是一項品質保證,本文即探討目前與電子遊戲結合的中國傳統文學,其中的偏好與選擇限制,成功與不足之處,從結果得知章回小說最受青睞。可章回小說與電子遊戲的劇本有所差距,小說為純書面文學,電玩劇本則同時融合文字、音樂和美術的

表演藝術,在改編上有不小的障礙需要克服。而融合三者的中國傳統文學則有戲曲,何以不曾改編為電玩?本文企圖通過分析戲曲文體之特色,以及電子遊戲近年來的演化,找出兩者最初沒有互為首選、後來透露出合作可能性曙光的原因,透過湯顯祖《南柯記》作為實際操作案例,期望設計出保留戲曲之美,同時富有動態的綜合型表演藝術,讓學子通過電子遊戲學習戲曲細膩之處後,回過頭欣賞原著,達到保存與推廣的永續發展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