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師陪同費用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律師陪同費用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楊律師寫的 民事訴訟法大意與刑事訴訟法大意-2022司法五等(保成) 和喬律師的 家事事件法焦點掃描(6版)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常見問題- 禮麒律師事務所- 台北訴訟案件非訟事件精緻處理也說明:本所律師陪同警局、調查局、地檢署偵訊之費用為:(1)上班時間(星期一到五的9點至18點),每小時新台幣6000元整。(2)夜間或周末時間,每小時新台幣8000元整。凡委任陪同偵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志光教育保成數位出版 和讀享數位所出版 。

國立政治大學 社會工作研究所 蔡培元所指導 林妤柔的 社工執行監調訪視之實務現況探討 —以雙北市為例 (2021),提出律師陪同費用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監調社工、親權、成年監護。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法律學研究所 黃詩淳所指導 李容萱的 我國民事通常保護令之實證研究 (2019),提出因為有 民事保護令、通常保護令施行現況、家庭暴力行為、核發必要性、家庭暴力防治法第14條、通常保護令之證據法則、法實證研究的重點而找出了 律師陪同費用的解答。

最後網站2023律師費用行情大解密!超完整項目、計價方式則補充:最常見以鐘點計費的服務項目有:法律諮詢、討論案件、外出陪偵、陪同調解或製作筆錄等服務,這類型的服務比較能夠用時數來量化。但如果是夜間、假日或是較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律師陪同費用,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民事訴訟法大意與刑事訴訟法大意-2022司法五等(保成)

為了解決律師陪同費用的問題,作者楊律師 這樣論述:

  適用對象   欲報考司法五等考試的考生   使用功效   網路人氣楊律師,獨家傳授你最高報酬率的讀書技巧!   用白話通俗的文字讓民、刑事訴訟法不再乏味,   即使非法律系的讀者也能輕鬆上手,   基本概念搭配常考內容及歷年五等考古題交互演練,   事半功倍的讀書方式,一本書即可解決您對民、刑事訴訟法的所有困惑。   改版差異   1.調整民事訴訟法大意撰寫結構,使重點更加清晰易理解   2.依110年最新修法修訂內容 本書特色   一、這本書包括數年份的「司法五等錄事庭務員、身心障礙五等錄事庭務員、原住民五等錄事庭務員」的考古題及解答將近1737題,我的書向來是巿面上考古題及

解答最多的書。   二丶歷屆考古題及解答皆依章節排列,例如:當您看完「管轄」的章節後,立刻就會看到和「管轄」有關的考古題及解答。   三丶本書以白話通俗的文字來撰寫,不論您的法學程度有多差,縱使您並非法律系畢業的,也能看得懂,有助各位考生快速吸收。  

社工執行監調訪視之實務現況探討 —以雙北市為例

為了解決律師陪同費用的問題,作者林妤柔 這樣論述:

本研究旨在探討執行親權與成年監護訪視調查的社工人員,在與其他體系的合作上,以及在實務工作上可能會遇到的議題、如何解決,以及對於現存的議題是否有什麼改善建議。本研究採質性研究,透過立意抽樣邀請1位法官、1位家事調查官、1位社政人員、8位監調社工,並以深度訪談方式進行資料蒐集。本研究發現監調社工可能會與司法體系、社政體系,以及其他單位或個人,如個案的律師、社福單位、長照機構、醫療院所、學校單位、警政等體系有所互動,而在與不同體系的互動過程中,社工可能會遇到很多不同的議題。監調社工在與司法體系互動上,主要會遇到資訊提供、溝通聯繫,及訪視合作面三部分的議題;在與社政體系的互動上,主要會遇到委辦契約、

轉發法院函文缺漏,及聯繫會議之目的未被落實的議題;而監調社工在執行實務工作時,則可能會遇到資料蒐集面向、評估面向、體制面向、人身安全面向等四個面向的議題。綜合以上議題,在監調社工之體系合作面,本研究建議:(一)司法與社政部門能多了解監調訪視的流程與負責單位;(二)司法部門能建立統一的查詢案件進度系統;(三)定期舉辦親權及成年監護之相關講座;(四)社政部門能多促進社工、司法體系與其他部門的交流與合作。而在監調實務過程議題面,本研究建議:(一)評估面向:增加訪視資源與人力以及增加專業間的共訪;(二)體制面向:各單位間釐清監調業務之負責單位、將社工全國的評估表格統一規範、將成年監護的表格化繁為簡、以

共訪的方式來增加社工與其他專業的交流、監調機構提供新進人員工作手冊、監調機構安排足夠的法律相關教育訓練;(三)人身安全面:法院對於高風險案件提供更詳細且完整的個案資訊、社政部門提供監調機構社工相關的心理輔導課程或聘用兼任心理輔導人員的補助費用、監調機構提升高風險案件的督導支持、增強與警政系統的聯繫網絡、提供監調社工充足的防身裝備、增派特殊案件或高風險案件的社工人力。

家事事件法焦點掃描(6版)

為了解決律師陪同費用的問題,作者喬律師 這樣論述:

  本次改版蒐錄迄民國109年11月為止之學說見解及國家考試、研究所考試試題。延續前次改版的目標,考量考生在本科上可能投入的時間,希望秉持著一本書主義,控制本書厚度,並兼顧學理及考試兩方面的要求,使讀者能最有效率的研讀本法。相信無論是在學的同學、準備考試的考生,抑或需實際運用的實務工作者,本書都能就本法提供學理說明及具體運用上確實的幫助。

我國民事通常保護令之實證研究

為了解決律師陪同費用的問題,作者李容萱 這樣論述:

我國家庭暴力防治法於民國87年5月28日通過,民事保護令制度於隔年生效施行,至今已過二十多個年頭。民事保護令制度,因其非訟性質,法官裁量空間大,又涉及隱私而屬不公開裁判。正因為不公開的性質,讓保護令變得很神秘,許多研究也因此卻步,坊間也出現了許多謠言。本文係透過司法院少年及家事廳及法律扶助基金會,獲得了民國106年間終結之臺北地方法院、士林地方法院、新北地方法院、基隆地方法院共833件民事通常保護令裁定,故得以實證方法觀察影響法院裁定結果之因素與原因。本研究發現,「被害人性別」、「聲請人有無律師」、「施暴嚴重程度」為影響通常保護令裁定結果(准駁)之因素,然最主要的關鍵係施暴嚴重程度,施暴嚴重

程度愈高,法院愈有可能核發通常保護令。而「不同法院」、「未成年子女是否在場目睹家暴」為影響通常保護令核給保護期間長短之因素,亦即,不同法院間核發的時數普遍有所不同,尤其新北地院核給被害人的保護期間較長;相對人若於未成年子女面前施以家暴,法院通常核給被害人的保護期間較長。此外,本文亦透過通常保護令審理流程,逐步探討通常保護令在實務上遇到的五大爭點,依序為(一)聲請形式上合法與否;(二)兩造間是否為家暴法上定義之「家庭成員」關係;(三)聲請人得否證明相對人有其主張之某行為,此攸關於通常保護令的舉證責任與法院採信的證據多半為何;(四)若能證明有此一行為存在,然該行為是否屬於「家庭暴力」,此涉及一般家

庭紛爭與家暴行為的界線,得由施暴程度態樣觀察;(五)若為家暴行為,核發保護令是否具「必要性」,法院於審理核發必要性時參酌的因素為何。最後針對我國實務運作情況提出個人建議,包括:對於舉證責任之歧異要求,宜訂定統一之標準;家庭暴力行為認定上,不應以「長期性、習慣性與連續性」為構成要件;明定「核發必要性」的審理參考要素;擴展處遇計畫令之核發數量與對象;加強家事法庭法官對於家庭暴力事件專業訓練,並推動家事法庭法官專業久任;刪除家暴事件不得調解、和解之規定;保護令之各款命令得分次發放;擴大社工人員、衛生醫療體系介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