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人種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德國人種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吳豪人寫的 殖民地的法學者:「現代」樂園的漫遊者群像 和劉威良的 借鏡德國:一個台灣人的日耳曼觀察筆記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只為製造優秀人種?納粹這病態政策,令無數少女淪拋棄式配種機也說明:希特勒和他的黨羽們堅信猶太人是劣等民族,而雅利安人是神族的後代,是世界上最 ... 髮碧眼的德國婦女,和她們發生關係,以便為「元首」創造更多的「優秀人種」。1933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和貓頭鷹所出版 。

國立政治大學 歷史學系 彭明輝所指導 張揚舞的 北平輔仁大學與中西交通史的萌芽 (2021),提出德國人種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北平輔仁大學、學術共和國、中西交通史、現代中國史學。

而第二篇論文亞洲大學 經營管理學系 張庭彰所指導 姜惠娟的 品牌策略-以自創「Annvita」 英國茶品牌為例 (2021),提出因為有 英國茶、自創品牌、品牌架構、品牌策略的重點而找出了 德國人種的解答。

最後網站反亚裔种族主义加剧德国也不例外 - DW則補充:自去年德国爆发新冠疫情以来,这种歧视现象愈加明显。中国导演范坡坡说,他曾在地铁里被人大声称作“corona”(冠状)。他接着回忆:“我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德國人種,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殖民地的法學者:「現代」樂園的漫遊者群像

為了解決德國人種的問題,作者吳豪人 這樣論述:

作為統治核心的專業法律人,對殖民地台灣留下了什麼刻痕?   本書是一本正統的法思想史學術著作,運用嚴謹、專業的比較思想史的方法,加入法社會學的觀點,追溯日本在臺殖民法律人──法學者、法官、檢察官與律師──思想的根源、特質,歸納其類型,並且深入地評價其影響。   在〈導論〉之後,第一章分析及評價殖民統治初期,日本法學者岡松參太郎如何嘗試將台灣的慣習法體系,改造成近代德國法體系的事蹟及其法思想。第二章則以私法學的角度,檢討台灣的慣習法中與台灣人自我認同關係最深的「祭祀公業」制度的法律性質,以及祭祀公業之沒落,如何改變了台灣人民族認同的形式與内涵。   第三章以台灣進入現代法體系之後首次發

生的政治裁判──治警事件的裁判過程為背景,探討當時的台灣知識分子,如何運用法庭抗爭與殖民者進行對抗的戰術及其極限。第四章則透過顯密二教兩種類型的法學家的介紹與比較,說明「凡庸之善」姉歯松平與「凡庸之惡」増田福太郎,在知識與意識形態成反比例消長的歷史情境下如何自處,從而改變了殖民地台灣對於現代法的信念。 名人推薦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吳叡人——專文導讀   王泰升(臺灣大學法律學院臺大講座教授)   吳密察(國史館館長)   李茂生(臺灣大學法律學院教授)   若林正丈(日本早稻田大學教授)   許玉秀(前大法官)   黃文雄(台灣人權促進會前會長)   黃丞儀(中研院法

律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聯合推薦(依姓氏筆劃排列)   這本書告訴我:看起來掙脱於被殖民之外,卻又受困於被殖民之中;看起來致力於追求價值之中,卻同時置身於價值之外;看起來努力邁向現代化,卻更像處處背離現代化。是前進,是後退?衝突與矛盾的化解之道?一反省!——前大法官許玉秀   關心人權(human rights)的人都不能不同時關心「人枉」(human wrongs),不論後者——來自節制不足的國家權力、規約不足的市場經濟、還是帝國與殖民,法律都是一個重要的介面和機制。本書從透視現代性的視野,俯瞰日本把從德國繼受的法學和法制應用到殖民地台灣的「辯證」過程。因為所用的不是「通史」而是比

較少見的多觀點、跨觀點的「問題史」取徑,讓非法律人的讀者如我,反而在增加了對法律史的瞭解之外,不但對這段台灣史的掌握在其他面相上得到不少啟發,也對作者已立下「書」狀將處理戰後時期的下一冊,充滿期待。——台灣人權促進會前會長 黃文雄   日本統治台灣五十年,至少有三個世代的日本法律人投入殖民地的經營。過去對於日治時期的法律史研究較為側重法律規範與司法裁判,偶見以台灣法律人為對象的研究。本書當屬第一本全面針對日本法學家、法曹和律師在台灣的嘗試與業績,進行長時段、跨地域的比較與批判。從初期的舊慣調查事業、中期受到大正民主影響的內地延長和政治審判,到末期極富法西斯風格的皇道法學思想,本書縱橫捭闔,汪

洋閎肆,深入探究殖民者的內在理路,見人所未見。作者對於殖民地法學者的批判,不僅再次凸顯了日本近代國家的曖昧困境,也展現了殖民者與被殖民者共同經歷的探險,更反身指涉國族建構與階級宰制在當代台灣的臨水照鏡。本書不只是台灣法律史所結出的奇花異卉,更是關心台灣法律過去、現在與未來的人,不得不讀之書。——中研院法律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黃丞儀

德國人種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 成為七七會員(幫助我們繼續日更,並享有會員專屬福利):https://bit.ly/3eYdLKp
✔︎ 訂閱志祺七七頻道: http://bit.ly/shasha77_subscribe
✔︎ 追蹤志祺IG :https://www.instagram.com/shasha77.daily
✔︎ 來看志祺七七粉專 :http://bit.ly/shasha77_fb
✔︎ 如果不便加入會員,也可從這裡贊助我們:https://bit.ly/support-shasha77
(請記得在贊助頁面留下您的email,以便我們寄送發票。若遇到金流問題,麻煩請聯繫:[email protected]

#牛奶 #優越感
重點:
00:00 前導
01:39 右翼人士與牛奶的關聯
03:19 能喝牛奶的人種比較優秀?!
04:43 我們原本都有乳糖不耐
05:30 考古研究的證據是?
07:03 牛奶何時成為餐桌常客?
08:39 牛奶普及帶來的各種問題
10:06 我們的觀點
11:03 提問
10:44 結尾

【 製作團隊 】

|企劃:蛋糕說話時屑屑請閉嘴
|腳本:蛋糕說話時屑屑請閉嘴
|編輯:土龍
|剪輯後製:Pookie
|剪輯助理:歆雅、珊珊
|演出:志祺

——

【 本集參考資料 】

→人類也會被馴化?從乳糖不耐症,看人類基因的轉變——《祖先的故事》:https://bit.ly/37j9DCu
→牛奶:新納粹的象徵:https://bit.ly/2Vaoaed
→考古探密:奶與蜜: https://bit.ly/39pWxpM
→乳糖不耐症的亞洲人為什麼特別多?從喝牛奶的歷史談起:https://bit.ly/2KQEgrH
→乳糖不耐症怎麼辦?如何改善與治療?專家圖文完整教學:https://bit.ly/2Jj5Ixh
→為何牛奶會讓人「小時好好,長大拉拉」?乳糖不耐和基因調控──《生命如何創新》:https://bit.ly/3ljzsqZ
→德國青銅時代的戰士們,大多乳糖不耐:https://bit.ly/3mjibzQ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https://bit.ly/2VaoyJH
→Alkon, A. H., & Agyeman, J. (Eds.). (2011). Cultivating food justice: Race, class, and sustainability. MIT press.
→Archaeology: The milk revolution:https://go.nature.com/2JpUwza
→Are the US Dietary Guidelines on Milk Racist?:https://bit.ly/39n41K8
→Bertron, P., Barnard, N. D., & Mills, M. (1999). Racial bias in federal nutrition policy, Part I: The public health implications of variations in lactase persistence. Journal of the National Medical Association, 91(3), 151–157.
→Cohen, M., & Otomo, Y. (Eds.). (2017). Making Milk: The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of Our Primary Food. Bloomsbury Publishing.
→Doctor Explains Why Pro-Dairy USDA Dietary Guidelines Are Racist:https://bit.ly/3fMvaaz
→Dupuis, E. (2002). Nature's Perfect Food: How Milk Became America's Drink. New York; London: NYU Press. Retrieved November 12, 2020, from:http://www.jstor.org/stable/j.ctt9qfmj5
→Freeman, A. (2013). The unbearable whiteness of milk: Food oppression and the USDA. UC Irvine L. Rev., 3, 1251.
→Got milk? How lactose tolerance influenced economic development:https://to.pbs.org/36eEAIP
→Got Milk? Neo-Nazi Trolls Sure as Hell Do:https://bit.ly/39sODMB
→Got Nazis? Milk Is New Symbol Of Racial Purity For White Nationalists:https://bit.ly/2JiNigi
→How the alt-right uses milk to promote white supremacy:https://bit.ly/3fKh8Gl
→Is milk healthy? Canada's new food guide says not necessarily:https://bbc.in/3o1aNtc
→McClure SB, Magill C, Podrug E, Moore AMT, Harper TK, Culleton BJ, et al. (2018) Fatty acid specific δ13C values reveal earliest Mediterranean cheese production 7,200 years ago. PLoS ONE 13(9): e0202807. :https://bit.ly/3q7rPb0
→Milk, a symbol of neo-Nazi hate:https://bit.ly/2J7iNKB
→Miller, Alex. ‘White Power Milk: Art, Or Real, Or Advertising?’ VICE. 1 June 2011.
→Neolithic Europeans were lactose intolerant:https://bit.ly/3lfIHJ5
→No use crying:The ability to digest milk may explain how Europe got rich:https://econ.st/39sOIQp
→Smith, Jack. ‘Milk is the New Creamy Symbol of White Racial Purity in Donald Trump’s America.’ Mic Magazine.
→Stănescu, V. (2018). White Power Milk’: Milk, Dietary Racism, and the ‘Alt-Right. Animal Studies Journal, 7(2), 103-128.
→The Troubling Link Between Milk And Racism:https://bit.ly/39nF1CM
→Valenze, D. (2011). Milk: a local and global history. Yale University Press.
→Why humans have evolved to drink milk:https://bbc.in/39o7ckH
→WHY IS MILK BEING CALLED A WHITE SUPREMACIST SYMBOL?:https://bit.ly/33nN2Uo
→Why White Supremacists Are Chugging Milk (and Why Geneticists Are Alarmed):https://nyti.ms/3fIt7nT
→Wiley, A. S. (2007). Transforming milk in a global economy. American Anthropologist, 109(4), 666-677.
→Wiley, A. S. (2015). Re-imagining milk: Cultural and biological perspectives. Routledge.

【 延伸閱讀 】

→臺灣乳牛與飲乳文化:https://bit.ly/36cd5Qc



\每週7天,每天7點,每次7分鐘,和我們一起了解更多有趣的生活議題吧!/

🥁七七仔們如果想寄東西關懷七七團隊與志祺,傳送門如下:
106台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二段111號8樓

🟢如有業務需求,請洽:[email protected]
🔴如果影片內容有誤,歡迎來信勘誤:[email protected]

北平輔仁大學與中西交通史的萌芽

為了解決德國人種的問題,作者張揚舞 這樣論述:

本文以北平輔仁大學為個案,從學術機構之角度,分析史料收藏、時代回應、機構宗旨、人際網絡與典範傳承,如何促成中西交通史的萌芽與形塑?中西交通史大略在1920-30前後逐漸萌芽。然窮本溯源,可上溯至晚清域外史地、西北史地、元史學,與域外東方學之匯流。此專史類門之型塑,背後所體現之研究動能,除史料、方法之傳承外,亦反映在與歐洲文明交會後,知識分子再思對古代中國於世界上之地位。1922年梁啟超《中國歷史研究法》主張觀察「世界中的中國史」,1924年章太炎在〈救學弊論〉斥當代中國史研究是為外人而作,即反映了此專史之時代特性。1928年張星烺於《中西交通史料彙編》自序中對西與中的編排,明確表示出中西交通

史,所欲回應西力東漸後重思歷史中的中國與世界這個時代提問。張星烺此作,為中西交通史的價值作了說明,也為此專史日後之研究,奠下重要的史料與方法基礎。輔仁雖非最早開設中西交通史課程之學校,然以下四大原因,使其在中西交通史萌芽歷程中,輔仁佔有重要關鍵。其一,陳垣長年擔任輔仁大學校長,張星烺擔任輔仁史學系主任,兩學人在中西交通史方面有重大貢獻,以此兩人外擴的人際網絡構成一中西交通史學術共和國。其二,輔仁因為是教會大學,教師來源相較北大、清華等校較不拘一格,且因為外國教會背景,長年有不同國籍學者任教其中,並參與相關學術活動,特別能顯現出其跨國性學術共和國特徵。其三,輔仁雖為一天主教會設立之教會大學,然主

持者為中國人,且以國學研究作為創校之基礎,別具溝通天主教、西方科學與中國文化之意涵。中國基督教史本身即為中西交通的重要論題,輔仁在此方面有重大貢獻。例如陳垣對元代也里可溫之考據,即出自輔仁大學前身輔仁社的社課活動。其四,輔仁創校者與師生在中西交通史研究中具有承先啟後之特性。英華、馬良與陳垣、張星烺,上承晚清西北史地與天主教中國傳教史之史料與人際;張星烺、方豪又下啟中西交通史之研究典範。若以史學類門建構而言,輔仁大學在中西交通史研究萌芽中,實為重要之環節。本文除緒論與結論外,第二章〈中西交通史論題與萌芽背景〉,自晚清元史補證、西北史地與域外史地著手,說明西北、域外這些討論中西交通史的基本材料,何

以逐漸開始受到晚清士人如魏源(1794-1857)、徐繼畬(1795-1813)、姚瑩(1795-1873)等注意,並著重於探討史家與史家間的材料承接及其人際網絡。進而討論域外東方學下漢學研究的「審邊塞」傳統,由十六世紀開始之傳教士如利瑪竇(Matteo Ricci,1552-1610)、金尼閣(Nicolas Trigault,1577-1628),乃至十九世紀以來的歐美、日本學院漢學家如夏德(Friedrich Hirth,1845-1927)、伯希和、白鳥庫吉(1865-1942),何以著重傳統士人所不在意的邊塞、族群、外來宗教問題,並梳理域外漢學家與晚清士人的交流中,如何逐漸將這項傳統

,傳輸晚清士人與民國學者。第三章〈輔仁創校、課程與中西交通史研究傳統〉,探討輔仁大學的設立背景,自英華、馬良籌辦輔仁社談起,並整理二人之教會背景、政界背景,說明二人投入基督宗教高等教育與明清天主教研究的各項原因,揭出史料優勢與中西交通使命,乃輔仁自創校即著重於中西交通史的重要背景因素。續論陳垣、張星烺二人的治學歷程與學術貢獻,說明二人如何為輔仁立下中西交通史的研究典範,以及陳垣接掌輔仁大學,如何透過其人際網絡羅致師資團隊,建立中西交通史課程。第四章〈輔仁對中西交通史產生之影響〉,對輔仁三大學術刊物《輔仁學誌》、《輔仁英文學誌》(Bulletin of the Catholic Universi

ty of Peking)、《華裔學誌》(Monumenta Serica)刊載之中西交通史論題發展進行分析,並討論專書出版與後期教師研究成果,證明輔仁已然何成為一跨學校、跨國界之中西交通史學術共和國。北平輔仁大學由於其創校背景與史學系執行者陳垣、張星烺之傳統奠定、學術共和國創建與葉德祿、方豪的典範傳承,為促成此中西交通史萌芽之重要關鍵。輔仁或不足以呈現中西交通史萌芽之全貌,惟在此領域之發展過程中,確然舉足輕重,扮演關鍵性的角色。

借鏡德國:一個台灣人的日耳曼觀察筆記

為了解決德國人種的問題,作者劉威良 這樣論述:

  二十多年旅德經驗,最詳盡的第一手社會觀察報告──   這些德國做得到的事,換成在台灣,到底行不行呢?   在歐盟多國紛紛陷入經濟困境中時,德國憑什麼依舊強大?   德國明明是個鋼鐵作風的國家,為什麼可以催生出女總理?   在世界各國猶豫核電去留與否時,德國憑什麼可以當機力斷的決定廢核?   本書作者威良旅居德國二十多年,在德國念書、就業、結婚生子,她以護理背景培養出的敏銳觀察力與高度人文關懷,以直指核心、犀利直白的文筆,為你剖析德國社會現況,帶你窺看德國政府是如何處理勞動權益、國民教育、能源與環保等問題,並對比剖析德國與台灣兩個世界。 ★就業在德國   同樣面臨

缺工困境,相較於台灣大開低廉外籍勞工大門,德國卻祭出外籍勞工薪資不得低於國內勞工的政策,以保障國內勞工在就業上的競爭力。就算勞工薪資成本遠高於台灣企業,德國企業一樣可以傲視全球。 ★教育在德國   德國規定學前教育不准教幼兒算數、本國字母,更遑論外語,只訓練孩子如何與人相處,如何自立不耍賴。相較之下,台灣小孩從幼稚園就學習各項才藝,事事贏在起跑點上,而台灣大學以上學歷人數比,更是德國的數倍。然而台灣大學生的22K起薪,卻跟德國十六、七歲,正在職業訓練中的學徒,領到的實習津貼所差無幾。 ★生活在德國   德國消費高,可是許多生活必需品卻與台灣相差無幾,房價甚至更便宜。德國人雖然看起來很冷

酷,但對感情很誠懇;對朋友的定義很謹慎,但當你是朋友就絕對肯為你兩肋插刀。在德國人面前打嗝是很失禮的事,其嚴重程度就如同我們放了響屁一般不雅,但是擤鼻涕卻可以大聲到驚人還被誇很清潔乾淨? ★社會福利在德國   德國人的薪水在扣完稅與社福費後,只剩原有的一半。但因為在德國看病免費、上高速公路免費、學校教育從國小到中學免費,大學也多是免費的公立大學。老了之後還有淨所得六○~七○%的養老金。所以即使必須扣很高的稅,民眾卻能真實感受到「政府把他們的生活照顧得很好」。 ★綠色能源在德國   自日本三一一大地震引發核災後,德國立即停掉七個核電廠的運轉,連之前提過要延役的機組也一律免談。他們認為「安

全比經濟發展更重要」,更用選票決定自己的安全保障。 ★動物保育在德國   德國雞蛋的優劣分級,不是依品種而是以飼養的環境來做分類。德國人視狗為社會中的成員,所以狗可以上餐廳;由人用牽繩拉著時,也可以搭乘任何公共交通工具。而相較於台灣的動物收容所總是無情地將所內的動物賜死,德國是絕不宰殺健康及尚未病重到不能醫治的動物…… ★從德國看台灣   台灣憲法雖然保障男女平權,但女性候選人仍是難逃性別歧視的種種攻訐,反觀德國,不僅選出了有史以來最年輕的女總理,在她的帶領下德國更突破重重經濟難關,也成就了女性自我實現的新典範。   確實德國跟台灣,一個是國土面積達35.7萬平方公里,執歐洲經濟牛耳

的泱泱大國;另一個則是面積僅有3.6萬平方公里,經濟力敬陪亞洲四小龍末座的小島國。把這兩個放在天平上比較,就好比鯨魚對上小蝦米,確實沒得比。   但如果我們把德國當做巨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思考,或許有天小蝦米也能成為強權霸王。   本書的出版,就是期盼藉由向強國取經,讓台灣讀者能用嶄新的眼光,去看待自己生長的這塊土地,走出台灣自己的路。 專文推薦   鄭進發/台灣旅德書法家   名人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序)   皮爾斯夫人/《夢想德國》作者   林莉菁/旅法漫畫家   胡蕙寧/自由時報駐歐特派記者   曹欽榮/綠島人權園區參與規畫者   陳思宏/作家   劉辰旦/凌克港灣公司董事長  

 蔡丹喬/德國動保聯盟會員   蔡珮真/慕尼黑福福茶館主人   盧誌明/醫學前線社員   蘇正平/新頭殼網站董事長   念護理出身卻越界踏進動物治療專業領域,離開德國護理工作轉了個彎,又跑去照料德國失智老人。是媽媽又身兼德國台灣協會會長,威良在德國生活二十多年是她古道熱腸又急公好義的心領著她,不斷翻轉出每個階段精采的角色。   在她深入探索德國的各個面向,有著台灣當前最令人關注的──核能、流浪動物、自由民主人權議題等。在《借鏡德國:一個台灣人的日耳曼觀察筆記》一書,威良有精采深入的觀察與記錄,值得推薦給你!──皮爾斯夫人(《夢想德國》作者)   外國的月亮果真比較圓嗎?長居海外的人其實知

道,外國月亮不盡然完美,但也有它靜好可愛的一面。威良因生命中的機緣與德國優質生活環境而定居歐陸,在新故鄉遭遇過挫折,同時也逐漸能欣賞日耳曼與原鄉不同的價值觀。她希望點醒某些人對德國的盲目崇拜,並費心介紹德國綠能與教育等,作為台灣借鏡。這位台灣媳婦始終心繫台德兩家鄉,透過她率直明快的文筆,相信能讓國人更深入了解德國,一窺這個世界強國如何努力地打造出人間桃花源,國家富強,人民也能有尊嚴而和樂地過活。──林莉菁(旅法漫畫家)      從沒真正見過威良,但這未見絲毫阻擋不了對她的熟悉,因為在多年對她的報導裡,我知道這位同鄉在異鄉的鉅細體驗,都一再地以她特殊的方式回饋給台灣。如果要問人有關德國在各種生

活層次裡的細節,並拿來跟台灣相比,威良一定是不二人選。在跟她同樣經歷留德、遠嫁並成為高齡媽媽後,我誠摯推薦並熱切期盼分享她新書裡的心得。──胡蕙寧(「自由時報」駐歐洲特派記者)   敏銳書寫旅德生活點滴,令人反思。女性體貼心思,視角融入當地生活;關照育兒教育、老人照護、動物保護、綠能等,議題鮮活。   不只如此,讓我們認識德國:從二戰至今,經濟發展再創高峰、經歷兩次集權禍患,徹底清理歷史,不斷反省過去,迎向未來;此外,她告訴我們更多,我們為旅外的台灣女性說聲:讚!我們以「台灣媳婦」為榮。──曹欽榮(台北二二八紀念館、綠島人權園區參與規畫者)   因為足球、啤酒、旅遊,許多台灣人喜歡甚至嚮

往德國。德國到底長什麼樣子?有什麼值得我們借鏡的?這本書提供了許多答案。當然不是說德國人種了一朵太陽花,我們就馬上要跟著種一朵更大的太陽花。但作者指出許多德國路徑,值得我們思考。美國都勤勞竊聽、監看德國了,讀者不用非法繞路,閱讀就是。──陳思宏(作家)   本書深入淺出,以一種與朋友聊天的筆調,寫出台灣與德國之間的價值差異、制度設定的種種政策,讓台灣當局有所借鏡。   台灣與德國之異同,有歷史的背景,在討論問題優劣良莠有時候因基因的不同而很難去比對。作者很成功的將可比對的價值,描述在其作品中,讓讀者自己去取捨,而少有自我判斷,且以事實面呈現。──劉辰旦(凌克港灣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作者劉威良藉由此書架構起一座銜接兩地的橋樑。橋的一端緊拴住她出生、成長,眷顧、熱愛卻也讓她深懷不安的家鄉;另一端以平實的文筆,刻畫出戰後從廢墟建起的德國,其所倚恃的各種基礎面相:政治、經濟、社會、教育、弱勢族群與非人類動物的權益保障。傾讀此著作,闡釋出追求真善美目標的精神。──蔡丹喬(德國動保聯盟會員、海外推動制定台灣動保法主要發起人)   威良二十多年真實深刻的德國生活經歷,以及她長久以來對台灣這片土地的深愛與關懷,點點滴滴集結成這本書,幫助想更深入了解德國人文與社會的朋友,認識另類德國,引導新的價值觀,跳脫習慣的社會框架,對台灣未來有新的期待。──蔡珮真(慕尼黑福福茶館主人)   作者

威良是我大學學妹,小我三屆,同年畢業。她是愛狗成癡、不怕骯髒政治、很有想法的女生。我們年輕時剛好遇到百年變局,解嚴前夕,千年暗室一燈即明,德國病順應潮流大大流行。   因為鎖國,我們只能從選舉場子知道美國之外的世界,朱高正讓我們以為德國到處是石頭堆砌的城堡,彷彿造好的時候被蛇髮女梅杜莎看上一眼(狄更斯語),裡頭藏著上帝頒布的石板真理。接著,龍應台告訴我們,遇到生命中的頓挫,要生氣,不要坐在路邊哭。當然,還有錢鍾書的《圍城》。以致我們那大學社團各個都想插上翅膀,翱翔純粹理性的國度。然而我們這群多數終究沒長出翅膀,一一變成醫療機器人,一、兩位背著翅膀,往天國去了。只有威良,像兩個計畫往普陀寺的和

尚之中較窮的那個,真的出發去德國。   威良謙虛地說本書不是最深入、最特別的一本,但是透過她的個人特質和豐富履歷,沒有第二個人可以像她那般不鄉愿、不諂媚、不自卑、不迴避的告訴讀者,異國人與事的衝擊和反省。她寫的這本絕對是最真誠、最實用的國之鏡。──盧誌明(醫學前線社員、泌尿科醫師)   從旅居德國的各種生活小細節想像台灣,作者傳達了關心台灣前途,想要和鄉親同胞分享進步思潮的迫切感。──蘇正平(新頭殼新聞網站董事長)

品牌策略-以自創「Annvita」 英國茶品牌為例

為了解決德國人種的問題,作者姜惠娟 這樣論述:

自創品牌蔚為風氣,品牌潮起潮落,品牌成功的運作策略多如牛毛,但甚麼樣的策略運做,才能讓品牌生命力得以延續?而網路時代的資訊氾濫與日益高漲的商業運營成本,塑造品牌的難度日盛。欽羨於歐美知名百年品牌,在前人種下良田,後代持續耕耘,逾百年,品牌仍持續影響市場,這其中除面對市場的應變能力,必體現其堅持過程正確的品牌策略前瞻,還有歷史造就的品牌人文,沉澱在企業每一個角落。甚麼是品牌?若沒有長遠的品牌經營規劃,即使透過商業手段,短暫得到名或利,都不能算是品牌,只能說是掛個招牌做了一筆生意,但接下來呢?本研究是以一個在短暫時空經歷跨國運作的品牌,以上海為自創品牌的核心基地,自英國代理百年國際品牌,進而投資

英國百年瓷器廠,再與德國製茶商合作,並自台灣進口原物料…等,期間透過品牌架構品牌策略,最終成就自有品牌,將品牌推向大陸各個城市及進入其他國家的運作過程。本研究以品牌架構品牌為整體品牌策略,運作策略分為三個階段:1. 品牌塑造階段:品牌質化。2. 品牌成長階段之市場拓展策略,可比喻為品牌量化。3. 品牌成熟階段之品牌轉型,品牌升華質化。也就是在面臨品牌生命週期衰退期前,以新商業模式讓品牌轉型讓品牌昇華質化,延續品牌生命力。夢想是圓,堅持是半徑,走越遠,則圓越大,若沒有理念當圓心,正確的策略成為堅持下去的信心,圓不可能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