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音樂家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德國音樂家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日)西原稔寫的 音符里的歐洲史:遇見古典音樂作曲家和影響世界的名曲 和馬克斯.尚恩的 把太陽系帶到你眼前:最尖端科技、獵取最真實影像,匯集最頂尖天文機構全球唯一鉅作(讀者不斷要求,重版再來)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羅伯特·舒曼[德國音樂家] - 中文百科知識也說明:羅伯特.舒曼(robert schumann,1810年6月8日—1856年7月29日),19世紀德國作曲家、音樂評論家。 舒曼自國小習鋼琴,7歲開始作曲。16歲遵母意進萊比錫大學學習法律。19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中國對外翻譯 和大是文化所出版 。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音樂學系 呂淑玲所指導 郭愛丹的 布拉姆斯《大學慶典序曲》與《悲劇序曲》之探究與指揮詮釋 (2021),提出德國音樂家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布拉姆斯悲劇序曲、序曲、大學慶典序曲、悲劇序曲。

而第二篇論文東海大學 音樂系 陳玟佐所指導 陳怡萱的 布拉姆斯《A大調第二號小提琴與鋼琴奏鳴曲 作品 100》之演奏詮釋 (2020),提出因為有 布拉姆斯、浪漫樂派、小提琴、奏鳴曲的重點而找出了 德國音樂家的解答。

最後網站分類:德國音樂家-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則補充:德国 作曲家‎ (5個分類, 125個頁面) · 德国作词家‎ (1個分類, 1個頁面) · 德国古典音乐家‎ (3個分類, 1個頁面) · 德国指挥家‎ (58個頁面) · 德國鋼琴家‎ (1個分類, 17個頁面)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德國音樂家,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音符里的歐洲史:遇見古典音樂作曲家和影響世界的名曲

為了解決德國音樂家的問題,作者(日)西原稔 這樣論述:

日本音樂學家西原稔的音樂史暢銷書,以通史、社會史、美術史、戲劇史等與音樂史的融合為切入點,通過具體的例子,講述自16世紀中葉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期間,古典音樂與歐洲歷史的淵源與關聯、作用與反作用。   書中揭露了很多鮮為人知的歷史細節——安東尼奧·維瓦爾第是否向查理六世提供過機密情報?鋼琴的發明者是如何反抗拿破崙的?小提琴和歌劇的真正鼻祖是誰?哈布斯堡家族的聯姻如何影響了歌劇的發展?18世紀的歐洲到底發生了什麼樣的改變?   作者以時間為軸,重現那些反映時代風貌的作曲家和改變世界的名曲,並在梳理音樂發展的過程中讓讀者從跨學科的角度去看待歷史,同時也在特定的時代框架中思考音樂。

西原稔,日本桐朋學園大學教授,主攻18-19世紀的音樂社會史、音樂思想史。著有《歐洲大陸的鋼琴:19世紀市民音樂和古典音樂的誕生》《新編音樂家社會史》等。   譯者:   黃育紅,日本國立千葉大學文學博士,現任上海華東理工大學副教授。多年從事日本文化與文學研究與翻譯。   審訂者:   陳立,被譽為“古典音樂的傳播者”,著名音樂評論家。曾任國內十幾家主流媒體的古典音樂評論專欄主筆。其中有:《交響世界》雜誌執行主編、《中國百老匯》雜誌副總編、《環球音樂》雜誌副主編以及《光明日報》、《音樂週報》、《北京青年報》、《音樂生活報》、《人民音樂》雜誌等報刊的專欄撰稿。   第1章

宗教改革與歐洲基督教社會的重組 003 宗教改革的前哨——胡斯教徒和胡斯派的讚美歌 005 宗教改革與音樂 006 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與音樂 009 加爾文派的宗教改革和音樂 016 湯瑪斯·閔采爾的宗教改革和讚美歌 018 英國國教會的成立和宗教對立的時代 021 特利騰大公會議和反宗教改革 第2章 因宗教而紛亂的英國 025 伊莉莎白一世繼承王位 026 伊莉莎白一世和瑪麗·斯圖亞特 028 伊莉莎白一世逝世後的英國 030 清教徒克倫威爾的統治和君主復辟的英國 033 為天主教徒國王繼位儀式和國教會女王創作的音樂—— 珀塞爾《我心裡湧出美辭》《瑪麗女王葬禮音樂》 第3章 三十年戰

爭與薩克森 037 三十年戰爭背景下的薩克森作曲家群像 038 三十年戰爭的首場戰役——白山戰役 040 丹麥王室和薩克森王室的姻親關係——《宗教歌曲第二集》 045 三十年戰爭的終結與《上帝,您可曾深深憐憫》 第4章 國際政治與歌劇 051 美第奇家族的國家戰略與歌劇 054 切斯蒂與《金蘋果》——哈布斯堡家族間的權力結構 058 呂利與《魔法島的歡樂》—— 波旁家族的聯姻外交以及與哈布斯堡家族的對抗 第5章 王權至上時代的音樂 063 法國波旁家族的音樂 064 芭蕾劇《芭蕾之夜》——跳芭蕾舞的國王 067 路易十五世的統治和庫普蘭作曲的《王妃瑪麗》——圍繞波蘭王位繼承的國際戰爭 07

1 奧地利哈布斯堡皇室音樂 076 普魯士宮廷音樂 080 德累斯頓宮廷音樂 083 統治耶穌會的波希米亞 087 帝國自由城市漢堡與歌劇 089 薩爾茨堡大司教國的音樂 094 巴伐利亞宮廷音樂 第6章 王位繼承戰爭時代和古典樂派的開端 099 深受法國文化影響的德國和奧地利 102 英國文化流入德國 105 貧困的宮廷經濟和音樂 111 瑪麗婭·特蕾莎統治下的奧地利——審查和文化監管 第7章 從法國大革命到維也納會議 119 法國大革命前夜——《費加羅的婚禮》 121 共濟會自由、博愛、平等的思想 124 法國大革命和戈塞克 132 拿破崙的興與衰 135 維也納會議 第8章 梅特涅

體系下的音樂——審查和大眾文化的時代 141 大眾文化的開花結果 143 民謠與合唱的流行 145 風靡19 世紀的宗教合唱音樂 147 歷史主義盛行的19 世紀 148 鋼琴的普及——市民文化的象徵 150 迪亞貝利和維也納的音樂 第9章 19 世紀市民文化的背後——審查與猶太人問題 155 審查制度下的音樂 158 舒曼與畢德麥雅文化時期的維也納 159 猶太人問題——接納猶太人的普魯士 162 孟德爾松與梅耶貝爾 第10章 1830 年法國七月革命與波蘭十一月革命時代 171 柏遼茲與七月革命 175 蕭邦與十一月革命 第11章 維也納體系的終結——1848 年三月革命與音樂 18

1 巴黎二月革命和維也納三月革命 185 威爾第的《萊尼亞諾戰役》與老施特勞斯的《拉德茨基進行曲》 187 斯美塔那《布拉格學生部隊進行曲》與波希米亞的抵抗 189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死屋手記》——波及俄國、東歐的三月革命 190 匈牙利的獨立運動與愛德華·雷曼尼 191 1849 年德累斯頓起義與音樂家 196 鋼琴製造家海因裡希·施坦威格的反抗——施坦威鋼琴的誕生 第12章 帝國主義時代的音樂 201 工業化社會的到來和霸權主義 204 德國人眼中的普法戰爭—— 布拉姆斯的《凱旋之歌》與瓦格納的《貝多芬》 210 法國人眼中的普法戰爭—— 聖-桑的《歐姆法爾的紡車》和古諾的《高盧》 21

4 普法戰爭時馬斯內眼中的阿爾薩斯——《阿爾薩斯風光》 215 蘇伊士運河通航典禮和威爾第的《阿依達》 218 世界博覽會和音樂——殖民地統治的構圖 222 沙利文的《天子》——倫敦的日本人村與日本風味 第13章 風光不再的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 229 義大利獨立戰爭中奧地利的敗北與義大利的統一 232 普奧戰爭的戰敗與經濟蕭條—— 小約翰·施特勞斯的《藍色多瑙河圓舞曲》 237 世紀末的維也納之聲 238 奧匈帝國與東歐劇變 第14 章 第一次世界大戰烽火下的音樂萬象 245 德國音樂家與第一次世界大戰 251 法國音樂家與第一次世界大戰 255 英國音樂家與第一次世界大戰——埃爾加和沃恩

·威廉斯 259 讓-西貝柳斯的《芬蘭頌》與芬蘭 261 為波蘭獨立而戰的鋼琴家首相帕德雷夫斯基 266 薩爾茨堡音樂節的創立—— 馬克斯·賴因哈特與霍夫曼斯塔爾的願望 269 後 記 272 附錄:本書部分古典樂曲試聽

德國音樂家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專題籽:居安思藝】
在香港經營一個家,要很多「首先你要」的條件,儲完首期已剩半條命,想有選擇簡直奢侈。偏偏英國註冊建築師李宝祈(Becky)和德國音樂家余思傑(Domas Juškys)從外國回流,不加入買樓這累人遊戲,更在堆填區附近執到寶。

全新副刊,推動知識文化多元。培養品味,立足香港放眼世界。不畏高牆,我們站在雞蛋一方。
《果籽》 栽種品味,一籽了然。 https://hk.appledaily.com/realtime/lifestyle/

布拉姆斯《大學慶典序曲》與《悲劇序曲》之探究與指揮詮釋

為了解決德國音樂家的問題,作者郭愛丹 這樣論述:

德國浪漫樂派作曲家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 1833-1879),與巴赫 (Johann Sebastian Bach, 1685-1750)、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827)被德國音樂家畢羅(Hans von Bülow, 1830-1894)譽為 「德國三B」。布拉姆斯作品常運用古典樂派嚴謹莊重的音樂形式,融入浪漫樂派寬廣且極富情感的旋律色彩,以及大量「對位」、「模進」、「發展變奏」等創作手法,呈現深沈繁厚的音響織度。作品中高度連貫性、豐富厚重音響效果、具民謠風格旋律特徵等,展現出布拉姆斯除了「具保守樂派的古典主義者」,還融匯古典

與浪漫之精髓,進而走出屬於他個人獨特的風格。布拉姆斯創作涵蓋鋼琴曲、交響曲、室內樂及藝術歌曲等,而管弦樂序曲終其一生僅完成兩部:《大學慶典序曲》(Academic Festival Overture)和《悲劇序曲》(Tragic Overture)。這兩首作品皆為同一年完成,音樂情感性質卻截然不同。《大學慶典序曲》主要運用當時德國學生數首校園歌曲為題材彙編而成,描繪莘莘學子朝氣蓬勃的青春活力;《悲劇序曲》採用悲劇性格強烈的d小調,使用嚴謹奏鳴曲式結構創作。本論文共分為五章。第一章為研究目的、範圍及方法之撰寫;第二章概述作曲家生平、時代風格與序曲概論;第三章與第四章分別論述《大學慶典序曲》及《悲

劇序曲》創作背景、樂曲分析、指揮詮釋及有聲資料之速度與音色探討;第五章為結論。藉由兩部管弦樂作品探討與研究、樂團演練實踐等,深入剖析作曲家傳遞的音樂言語,達到作品真實且完整的詮釋。

把太陽系帶到你眼前:最尖端科技、獵取最真實影像,匯集最頂尖天文機構全球唯一鉅作(讀者不斷要求,重版再來)

為了解決德國音樂家的問題,作者馬克斯.尚恩 這樣論述:

  人類最新科技所能拍到的最真實影像,   全球唯一全部照片的太陽與星球寫真。   美國太空總署(NASA)、歐洲太空總署(ESA)、   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等全球頂尖天文機構通力合作提供。   《看得到的化學》臺灣暢銷超過60,000冊!   作者,科學家、創業家西奧多.葛雷(Theodore Gray)又一獨步全球製作鉅獻。   我們終於——   可以用眼睛直視太陽、知道哪個行星一天才10小時、星球未必是圓的、   人類可能移民哪些星球、「愛神」撞上地球時咱們連10秒鐘的逃命時間都沒有……   太陽系,顧名思義就是由太陽重力所主導,聚集形成的一個天體系統。   

八大行星(咦?不是九大嗎?)──四塊岩石、四團氣體──由距離太陽最近算起,   最前面是四顆岩石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距離較遠的後面四顆是氣態巨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至於在這兩群星之間的,是一大群繞行太陽的岩石塊。   這些行星跟你的生活很遙遠嗎?一點也不。本書讓你知道,   太陽系絕非闇黑無界,而是絢麗多彩,激發了文學與藝術無盡想像力:   ◎行星決定你的性格。不信?行星運行的軌道叫做黃道。   黃道有12區,分別代表12星座。你是哪個星座呢?   ◎英國倫敦地鐵的標誌,為什麼要以土星環為構想來源?   ◎美國科幻小說《一日之夏》筆下描繪之霧氣氤氳的火山國度

,竟然和金星一樣。   ◎哪顆行星最能激發文學家的創作想像?火星。   英裔愛爾蘭作家強納森.史威夫特在《格列佛遊記》中,   竟然準確預言了火星兩顆衛星的公轉期,比人類科技還早150年。   ◎你知道行星也有氣色好壞嗎?英國搖滾音樂家大衛.鮑伊   在〈太空怪人〉的歌詞寫道:地球這顆行星好藍好藍,我卻只能靜靜的看……。   光是這些就夠有趣了吧!還有更多出乎想像的事:   ◎6,500萬年前,到底是哪一個天體撞擊了地球,讓恐龍只剩10秒鐘可以逃?   ◎地球與火星的軌道間有顆小行星「愛神星」,名字有「愛」卻代表毀滅,   因為如果撞上地球……   ◎如果要移民太空,哪個天體最有可能?是曾經

有水又有大氣層的火星、   地表下可能有海洋的木衛,還是位於外太陽系適居帶的土衛?   ◎世界上如果真有外星人,他們可能來自哪個天體?   ◎地球的溫室效應繼續提升,我們會成為下一個金星嗎?那裡溫度高到可以融化鉛!     ◎天上的太陽將於50億年後耗盡,晚年將變成一顆水蜜桃般的恆星。   天啊!會有新太陽產生嗎?   ◎原來八大行星也要爭排行,有「星」還因此落榜摔出太陽系?   ◎為什麼有些行星如此古老,卻看起來很年輕?怎麼保養的?   ◎發現星星可不是天文學家的專利,天王星居然是德國音樂家赫歇爾發現的,   所以愛看星星的我也可以囉?   本書照片是人類有史以來最華麗的視覺饗宴,   你

可以站在地球看到太陽系的所有天體,也可以像太空人一樣在太空看地球:   目睹中國的沙塵暴跨越太平洋「侵略」北美五大湖;   地球的埃及尼羅河畔夜晚,竟然美如繁星密布的星河;   看見南極半島的拉森冰棚如何崩裂,恐怖特效絕非電腦合成……。   現在,就讓我們跟隨頂尖天文學家馬克斯.尚恩,暫時離開地球表面吧!   ◎隨書附贈八大行星拉頁海報 名人推薦   專業導讀   中央大學天文所太陽系實驗室指導教授/葉永烜   專業推薦   中央大學天文所教授/高仲明   臺灣首位SOHO彗星發現者/蔡元生   滬尾天文臺負責人/王寶勛 好評推薦   自從《看得到的化學》出版後,廣受歡迎。今天,

以同樣的技術和努力,把整個太陽系近距離呈現給各位讀者,探索我們的家園及地球的鄰居。本書以《看得到的化學》的筆觸和呈現方式,讓各位讀者在歡樂和啟發中獲得知識。──《連線》(Wired)   本書對天文愛好者來說,充滿驚奇與吸引力……內容和圖片都一樣精采且豐富。──《今日美國》(USA TODAY)   編輯曾在《看得到的化學》一書中,將元素週期表變得很迷人。如今,也不用花俏的內容,一樣創造出吸引人的太陽系。──美國科技網站「小發明」(Gizmodo)  

布拉姆斯《A大調第二號小提琴與鋼琴奏鳴曲 作品 100》之演奏詮釋

為了解決德國音樂家的問題,作者陳怡萱 這樣論述:

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 1833-1897)為十九世紀重要的德國音樂家之一。在浪漫主義盛行時,布拉姆斯堅持著古典時期的思想與架構,其作品除了豐富的和聲織度外,亦富有個人風格鮮明的節奏特色。 本論文著重於研究布拉姆斯A大調小提琴與鋼琴奏鳴曲作品100之創作背景、作曲手法、以及對各樂章之主題動機、節奏等進行分析與探討。文中將採納學位音樂會之演奏所使用的樂譜版本(G. Schirmer, 1918)以及Clive Brown於Bärenreiter版本之前言中所論述的演奏詮釋與註解(Practice performance commentary)於本文中運用及探究

,並將音樂會中演奏時所要傳達的表情、情緒和氛圍等作曲家所要求之細節加以闡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