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工手冊好處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志工手冊好處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筧裕介寫的 地方創生×SDGs的實踐指南:孕育人與經濟的生態圈,創造永續經營的地方設計法 和王美媛朱蕙玲張其東的 玩桌遊:樂活樂齡創意桌遊手冊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青年社會服務協會」志工系列活動-志願服務工作培訓課程也說明:參加志願服務工作培訓課程有什麼好處?1. ... 「青年社會服務協會」志工系列活動-志願服務工作培訓課程 ... 學員亦可自行攜帶志工手冊來記錄服務時數。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裏路 和道聲所出版 。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戲劇學系 張連強所指導 吳佳樺的 兒童戲曲之教育意涵分析與討論— 以《花木蘭的絕世武功》為例 (2020),提出志工手冊好處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教育意涵、《花木蘭的絕世武功》、兒童戲劇、兒童劇場。

而第二篇論文中華醫事科技大學 職業安全衛生系碩士在職專班 藍崇翰所指導 葉美欣的 探討區公所、監測及防疫志工人員對於登革熱防治知識、態度、行為之研究-以臺南市南區為例 (2020),提出因為有 登革熱、知識、態度、行為的重點而找出了 志工手冊好處的解答。

最後網站健保影音文宣 - 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則補充:健保有愛公益有情讓愛轉動「101年全國衛生保健績優志工暨團隊表揚活動」紀實|. 健保園地. 固定看診固定的醫師或醫療院所看診有什麼好處|. 健康身心靈.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志工手冊好處,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地方創生×SDGs的實踐指南:孕育人與經濟的生態圈,創造永續經營的地方設計法

為了解決志工手冊好處的問題,作者筧裕介 這樣論述:

SDGs永續發展x地方創生實踐 ~全民參與區域發展的時代來了~ 讓每個人都能找到生存價值與幸福的 永續生活方式   ◆「SDGs」是什麼?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是由聯合國於2015年提出的   全球2030年「永續發展目標」,共有十七大永續發展目標項目,   其中包含可負擔的潔淨能源、永續城市與社區、消除飢餓、促進性別平權、   負責任的生產與消費、減緩氣候變遷等。   不僅是透過政府機關或企業主的決策,   從小小孩到大人,每個人經由你每一次的行動和選擇,   都能將SDGs永續發展落實在日常生活中!   「SDGs不僅是聯合國永續發展目

標,   更一針見血地指出地方創生在第一線執行時所面臨的課題本質!」   本書作者以豐富的實作經驗,帶著讀者   從SDGs的立基點出發,賦予「地方創生」全新的心臟和大腦――   該怎麼做,才能打造得以永續發展的地方營造呢?   該怎麼做,才能避免社區營造流於曇花一現,而能綿延不絕呢?   永續發展的區域營造是長期性,   並非依賴單一的組織或領導者,而是以當地居民為主體進行區域的活化。   這樣的地方營造並非只是為了特定族群,而是服務「全體居民」,   以實現「不拋下任何一人」的永續美好生活。   ◆重新建立起熱絡的地方生態圈   地方創生最好入門、最佳實踐工具書   活著的地方系統

=「地方社群」x「未來願景」x「挑戰」x「新世代教育」   為了實現能永續發展的地方營造,   就必須在地方先建立起豐富而熱絡的「人與經濟的生態圈」,   作者以簡淺易懂的比喻,導入基礎必要知識與科學實作方式,   從社區、願景、挑戰、教育四大元素   具體說明經營實踐心法,   讓讀者不用再擔心無經驗不得其門而入、   或只聽說過其他地方的成功案例卻不知如何實踐。   ——建立 四種生態環境——   土壤:建立關係,彼此合作,切磋琢磨的「地方社群」   太陽:照亮方向,帶領大家前進的「未來願景」   風 :創造每個人生活意義的「挑戰」   水 :培育開創未來能力的「新世代教育」   —

—養成 六大實踐技術——   描繪地圖的技術/建立對話場域的技術   聆聽的技術/呈現未來的技術   提問的技術/創意的技術 各界實踐好評推薦   南臺科技大學創新產品設計系副教授  王文雄   輔仁大學景觀設計系助理教授  王忠融    電通行銷傳播集團 企業永續發展合夥人 王馥蓓   雲林縣計畫處處長 李明岳   林 事務所執行長 林承毅   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陳東升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森林系教授 陳美惠   「地方創生的人們」社群創辦人 胡庭碩   國立台南藝術大學視覺藝術學院院長 曾旭正   青平台董事長 鄭麗君   (順序依姓氏筆畫) 好評推薦   日本從二〇一八年

開始選定「SDGs未來都市」,台灣也在許多學者的提倡下,開始將地方創生政策與SDGs連結,一方面營造地方的魅力,建立在地方生活的價值與意義,另一方面從SDGs思考地方可長可久可持續的應有做法。讀完此書,我們可能感受到負面循環所帶來可持續社區問題的急迫性,例如地方消滅、文化崩解、環境惡化等,並理解十七項指標彼此的網絡關聯性,以及如何運用參與式設計並從SDGs細項中獲得地方創生的靈感。── 黃世輝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教授、本書審定(一~四章)   近幾年來,SDGs愈來愈成為顯學,不僅政府部門由中央到地方,層層要求政策呼應這股全球性的行動;教育界也在各級學校中思考如何有效帶入課程,培養學生的地球公

民素養;在產業界,從製造業到服務業乃至農業,也都開始提倡新觀念的學習。但,普遍遇到的困境是,不知從何下手?本書從地方創生切入,一方面跟上最新的政策風向,另一方面則站在地方真實的基礎上提供具體的案例,讓同時關心地方創生與永續發展的人,得以參考日本的經驗,找到實踐之道。── 曾旭正 國立台南藝術大學視覺藝術學院院長   聯合國十七項永續發展目標是全球邁向永續的共同指引,但如何行動卻是大家常問的問題,書中有詳加的解析與對應,讓我們了解SDGs在日常生活中融入與實踐的做法。人與組織的互信、規範、網絡與命運共同體等社會資本累積,一向是區域資本保全與活化的行動根本,本書以營造土壤、太陽、風、水四項生態系

的屬性特質,來說明地方永續發展的營造,點出關鍵,相當精彩。另外六大實踐技術,可說是現場實務工作系統化與步驟化的操作指引,很具參考價值。推薦這本內容豐富紮實、值得一讀的作品,給關心永續發展與地方創生的您。── 陳美惠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森林系教授、社區林業中心(Community Forestry Center, CFC)主持人、臺灣里山倡議夥伴關係網絡(Taiwan Partnership for the Satoyama Initiative, TPSI )統籌兼南區中心主持人   在地多元主題發展為社區營造的特色,然而其卻常常有難以跨界對話與互動之憾,本書作者則依自身經驗與研究,運用聯合國

SDGs中,社會、教育、生態、城鄉、經濟及永續等十七項核心目標,建構了一個讓執行者、關係者、研究者、政策制定者等,皆得以在看似無關連的在地主題中,找到解構、分析、調整、對話與合作的架構,並將其整理為六大技術,詳實的介紹了其實務施作的重點與執行方式,對於實務工作者及研究者皆深具參考價值。── 王文雄 南臺科技大學創新產品設計系副教授     SDGs是什麼?我想應不需我在多說,從二○一五年聯合國提出,五至六年間全球公私部門積極倡議,儼然已成為引領當代社會,成為迎向2030新未來的驅動願景,而在發展過程,也衍伸出對應企業端的CSR到ESG,學校端的USR等,讓永續與社會責任等進步價值,能更被正視

、理解,而更關鍵是,成為一個可溝通,遵循的實踐準則。老實說在台灣社會創新界,早已不是新鮮事,但那為什麼還需要這樣一本書呢?那就可以回到書名《地方創生×SDGs的實踐指南》來說,在台灣推動將近四年,風風火火的所謂地方創生,似乎相對於社創領域,對這樣概念相對陌生,但當如果我們信仰「安居樂業是地方創生的最後一哩路」,那包含環境,人文的永續,不應就是在實踐之路上,應念茲在茲帶上的心念。推薦這本書,給所有懷抱人本設計思維,在社會創新及地方創生實踐道路上的朋友們。── 林承毅 林 事務所執行長、國立政治/清華大學兼任講師、、作者   本書深入淺出詳述了多元的永續發展指標如何「具項在地化」的作法,以及社區

各項營造議題,和如何提升社區能力及思考議題的方法。作者將過去許多無法文字化的「暗默知識」的社區經驗,轉化成可閱讀的「形式知識」,適合不論是對社區議題有興趣的初學者,到精進技術的專家皆適合閱讀。── 王忠融 輔仁大學景觀設計系 助理教

兒童戲曲之教育意涵分析與討論— 以《花木蘭的絕世武功》為例

為了解決志工手冊好處的問題,作者吳佳樺 這樣論述:

綜觀現今兒童劇場的創作及演出模式,除了仿效西方劇場技法,自1996年「國立復興國劇團」兒童京劇作品《新編嫦娥奔月—當嫦娥遇上阿姆斯壯》,運用戲曲藝術特質演出兒童劇,展開了不同的創作方向。本研究選擇2020年「臺灣京崑劇團」自7月20至7月23日,於萬華區青年公園音樂臺演出之《花木蘭的絕世武功》為個案研究,以訪談法搜集研究資料,進行資料分析,論述為筆者結合了教育及戲劇的背景,以兒童觀眾的身心發展為考量基礎,對《花木蘭的絕世武功》進行劇本及演出分析,探究其兒童戲曲的教育性意涵。並輔以研究者的參與觀察經驗、學生學習單及教師回饋單,探究個案的教育功能,評估其演出成效。研究結果發現,《花木蘭的絕世武功

》不僅能增進兒童傳統戲曲文化的知能,在促進兒童人際與群性發展、品德教育、學習態度及性別平等議題均富含底蘊。而在學生學習單中亦驗證其豐富的教育意涵並達成預定之教育成效。此外,教師的回饋亦給予表演工作者不同面向的具體建議,筆者認為宜增加校園展演的場次,教師於演出前與表演工作者可先進行議題的探究與學習單的設計,並於觀戲後施作學習單及適度的引導,使教育性功能更趨完備。

玩桌遊:樂活樂齡創意桌遊手冊

為了解決志工手冊好處的問題,作者王美媛朱蕙玲張其東 這樣論述:

  為高齡社會的銀髮族,注入青春洋溢的活力!   為家庭營造親子同樂、親密的份圍、增進闔家團聚的歡樂時光!   為三代同堂的互動創造平等的PK!     以健老、緩老構思健康的脈絡,落實整全失智的預防。   藉著益智的玩樂,活化大腦的思維,帶動手足的伸展;達到全身運動的功能,進而促進身心靈全人的健康。     舒活長者的心、喚醒凍齡的青春、增長孩童的智慧和聰明、活絡青少年的人際關係,輕鬆入門、老少咸宜,所有年齡都需要桌遊帶來的快樂力量。     25款多元、多面向的健智桌遊,領你體驗不同的情境、創造無限的童趣和歡笑。 作者簡介   王美媛     成長於貧乏的澎湖,在基層工作時看到社會人群的

需要,因此以社區宣教回應呼召,就讀台南神學院。曾參與彰基醫療服務,配搭簡春安教授研究, 與夏忠堅牧師合作921重建,並以重建經驗建置1919基督教救助網絡,因需要再進修牧靈諮商。編著七種家庭教育培訓|教材、著書三本。深信家庭孕育人,健全的家庭功能讓人被愛、被支持;教會是靈性大家庭,人要回家享受上帝的愛。   朱蕙玲     致力於學齡前教育,獲全團第五屆幼鐸獎,家庭、職場順遂。罹患「急性骨髓白血病」,歷經死蔭幽谷時遇見上帝,從此展開新生命,投入「喜恩家族慢飛天使」服事。受洗成為神的兒女,領受長者家庭事工異象及迫切,積極參與長者培訓課程,成為服務帶領者。體認白髮是榮耀的冠冕,社區長者關懷是與時間

賽跑的服務,祈盼長者們有健康的身心靈,也聽聞福音進入永恆。   張其東     成長中,因奶奶服事主的心志,奠定成為傳道人的根基。秉持信仰不單一昧地停留在教會內,而是實踐於生活中每一件事與物。回應上帝呼召,就讀新加坡神學院;領受 doublemile  使命,開拓加倍愛教會傳揚福音。因應高齡社會需求開展長者事工,得著社區長者身心靈健康、播種、深耕、結果。運用超優質媒介「桌遊」,不只動腦增進入際關係,更在操作過程探討生命議題、翻轉生命。 推薦序 喜樂的心乃是良藥,來遊戲吧!-王亞灣/6 桌遊是不斷的學習與祝福-王雅涵/7 桌遊是未來娛樂治療的重要元素-李宗派/8 無人陪打麻將之

後-金玉梅/9 桌遊的應用與好處-連恩代/10 桌遊是族群與家庭的最佳良伴-許晟愷/11 桌遊啟蒙者-陳軍成/12 桌遊成為媽媽的動力-陳貞汝/13 陪伴長者進行有意義的活動-湯麗玉/14 桌遊好幫手陪伴長者共度好時光-劉力君/15 桌遊工作者的前線觀察-Jenny/16 作者序 從家庭開始-王美媛/17 跑道起始點-朱蕙玲/19 當桌遊遇到長者-張其東/20 前言/22 Ⅰ 成功老化的相關概念 第一章 認識老年/26 1. 老人 2. 老化 3. 成功老化 第二章 認識大腦/32 1. 大腦功能 2. 大腦老化 3. 大腦病變 第三章 成功老化與失敗老化―失智症/36 1. 減少生

理疾病與預防失智 2. 維持大腦功能與預防失智 3. 參與人際互動與預防失智 4. 參與靈性活動與預防失智 第四章 成功老化與休閒活動/42 1. 人類發展週期與休閒活動 2. 老年階段與休閒活動 3. 文化與休閒活動 4. 預防失智與休閒活動 Ⅱ 桌遊促進成功老化的實務 第五章 實務遊戲活動與桌遊/48 1. 常用的實務遊戲活動 2. 簡介桌遊歷史與發展 3. 桌遊與大腦認知功能 第六章 桌遊與成功老化/65 1. 桌遊特性與促進成功老化 2. 長者學習桌遊的實務 3. 高齡桌遊的分類與選擇 第七章 桌遊的實務操作/76 1. 接觸期的桌遊項目/76 1. 跳跳猴 2. 超級犀牛 3

. 疊杯派對 4. 彈指賽車 5. 籤籤入扣 6.UNO 疊疊樂 2. 投入期的桌遊項目/95 1. 格格不入 2. 摺足先登 3. 七巧板 4. 魚樂無窮 5. 水果擒拿手 6. 勝在有腦 7. 拉密 8. 原木形色棋 9. 黑白棋 10. 磁石三用棋 11. 步步高升 3. 培訓期的桌遊項目/128 1. UNO FLIP 2. 法老密碼 3. 奔跑吧蝸牛 4. 寶藏臺灣 5. 字字轉機 6. 傳情畫意 7. 什麼不見了 8. 猜猜我是誰 9. 換言一新 第八章 老服老―以桌遊服務落實 1. 成功老化的生活型態/157 作者序   從家庭開始     近三十年前,僅知道臺灣有麻將、四

色牌、棋類及大富翁等遊戲。在一次牧者退修會中,從內地會 Andy 宣教士接觸到「拉密」、「戰國風雲」兩款桌遊,我大開眼界,自此擴張了對德式桌遊的認識。婚後育有三子,家中沒有電視,我們運用「拉密」拉近了祖孫三代的親密關係。不僅家人彼此更加親近,孩子們的邏輯、反應、思考力等大腦學習能力也跟著進步;從事家庭教育的我與夫婿,便將桌遊定位為親子教育與家庭關係的好工具。     隨著青春期孩子的成長需要、父母邁入老年期、婆婆的失智治療,以及面對臺灣高齡社會帶來的失智議題,我們更加認同桌遊對家庭的貢獻。桌遊能促進孩童大腦發育成長、三代關係、失智預防及闔家歡樂,當然也能幫助更多家庭。於是禱告上帝賜我力量與資源

,助我完成此異象的推展所需。2010 年展開桌遊於各族群的運用規劃,上帝預備一群志同道合的桌遊高手,一起投入家庭社區外展事工。     桌遊豐富多元、生動有趣、動腦機制、人際互動等特質,成為我建置旺得福事工與高齡失智預防的重點策略。加倍愛社區關懷照顧據點的其東牧師、映佳師母與寶貝老師,從旺得福的測試模組開始,團隊齊步接受培訓、全力推展、將桌遊融入健康促進活動中。團隊多年累積的實務運作與觀察,發現長期參與活動的長者,不只減少罹病的風險,且能維持認知能力、持續社會參與。活動中長者的笑聲不斷、活力再現,促使我思考如何將此成功經驗,推廣至更多的社區。     心動不如行動,寫書計劃於是啟動。撰寫時人在

美國,有機會認識運用於高齡者的娛樂治療,提醒我可以善用RT,加入成功老化、老人服務老人的概念,藉以建立成功老化的生活型態。因此,本書是以成功老化(Successful Aging)理論為基礎概念,輔以桌遊的特質與實務經驗,希望形成老吾老、老服老的生活理念;幫助玩桌遊、動腦又緩老的長者,成為傳播快樂的服務者,為社會貢獻己力,讓高齡世代成為祝福家庭的正能量。     本書不是紙上談兵,而是成功經驗的彙整。感謝加倍愛團隊的長期投入及長者們的參與,證明玩桌遊能促進大腦活力、身體健康。感謝協助攝影的長者們留住快樂的身影。感謝小驢駒創意工作室熱心捐贈,提供未來老玩童桌遊服務器具,為推展失智預防作好準備。本

書版稅所得亦將全數捐作桌遊服務之用。     自助、人助,才有天助。祈賜人快樂天賦的上帝,使桌遊成為失智預防的好工具,讓桌遊成為高齡社會與家庭的祝福!   王美媛   跑道起始點     近三十年幼教歷程,看著孩子們啟蒙學習,從做中學開始點滴累積,由不會到會的訣竅,不斷地透過教具的刺激,反覆思考,推理判斷;由簡至繁的操作練習,最終達成學習目標。教具的分類有益智、語文、科學、美勞、積木等,大小肌肉訓練均包括在內,以達到全腦開發。     近年來,因緣際會走進銀髮族的服務領域。從健康為起始點,過程中不難發現,長者因為歲月增添,生活中身心靈缺乏人際互動、學習刺激,老化的速度是加快的,經常一個轉身,一

個動作,剛才的事都不記得了。思想著若把運用於孩童身上的啟蒙元素,植入長者生活中,加以刺激且善用其功能,應該有助於延緩老化,也能加深回顧舊時歲月的長期記憶,改善認知及大腦的靈活度。     有想法就行動吧!當我們把桌遊─不插電的桌上遊戲,融入長者健康促進活動中,漸進式地帶領長者玩桌遊、動動腦,從中發現不但激起他們高昂的生命活力,也帶動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彼此較勁的鼓勵話語增強許多,在此起彼落的驚呼和歡笑聲中玩出好心情;即時樂趣中,不但增加熱情的社交能力,反應思考力也大大地提升。看到長者們容顏的改變,互相幫助的過程中,不在乎輸贏,而是看重那份屬於銀髮的健康情誼,對我們來說是莫大的歡喜。     刻不

容緩地,我們將曾運用於長者事工的多款不同功能的桌遊,在長者身上玩出健康、美好的記憶與回顧,對腦、眼、手及專注力的好處,逐一記錄經驗點滴與過程後彙集成書。藉由資源共享,提供有效率且輕省的教材,協助致力於服務長者的單位和志工們,透過有溫度的語言、富同理且接納的心,幫助長者們舒緩目前所面臨的退化或失智的恐懼。   朱蕙玲   當桌遊遇到長者     我接觸桌遊已有一段時間,剛開始是在新加坡看見教會青少年一起玩,覺得還不錯。回到臺灣後,福音協進會美媛主任剛好有桌遊訓練,於是參與了一系列的相關課程。從基礎的認識到青少年營會的運用、對特殊兒與長者的桌遊服事等,讓我看見桌遊的運用真是廣泛。     從事長者

服務多年,桌遊運用是其中極爲重要的一環。剛開始,或許長輩們會覺得無聊,但是當用心地讓他們了解,玩遊戲的過程可以有不一樣的學習,而且是手腦並用、手眼協調的運作,長輩們便會認真學習,並確實發現它們的不同,從慢慢地接受,到著迷於桌遊的挑戰。     桌遊可以是單純好玩的遊戲、破冰的好工具,也可以進一步更深層的討論,讓參與者有更多的思考。舉例說明,我們運用桌遊「跳跳猴」來引導長者思考,遊戲時努力保護猴子不要掉落,就像保護自己的孩子一樣;這是很貼近長者的想法,若是非放手不可的時候,你會怎樣想、怎麼做?在桌遊活動結束後,進行這類討論會有不一樣的思考。當我們在桌遊中放入不同的思考元素時,藉由桌遊的催化,可以

引導出不同的經驗連結與想法。     期許本書的出版,提供讀者不同的思維想法與實務經驗,祈能拋磚引玉,相信許多的桌遊前輩會有不一樣的看見,在服事中有不一樣的發現,讓桌遊不再只是桌遊。   張其東 第三章 成功老化與失敗老化―失智症 老年退化性失智症的發生,可說是生理上失敗老化的結果之一。對於失智症的研究,有一說是與基因相關,但為數不少的大腦老化、病變與心血管、腦血管病變有關。這些疾病已得到許多研究證明,經由持續的運動及均衡的營養,可達到預防、降低失智症的罹患率。 1減少生理疾病與預防失智 臺灣大學黃宗正醫師指出:成功老化的指標狀態,包括生理健康、教育程度較高、經濟穩定、做事自主有效率、參加志

工活動,以及無精神病症狀等。此外,黃宗正引用Roos 等人在1971 ~ 1983 針對3,576位老人(65 ~ 84 歲)進行的十二年長期追蹤研究,提出該研究發現預測成功老化的三個重要因素: 1. 自我評估健康狀態越良好者,日後成功老化的機會越高; 2. 十二年間未曾得到癌症或糖尿病; 3. 十二年間未曾發生配偶死亡或住安養院。 根據Roos 等人的研究結論顯示,初老期的狀態,能預測日後老化的成功與否;而成功老化的人,通常較早達到自我統整的狀態,也就是成功老化的四項重點: 1. 維持「自覺健康」:包括樂觀、正向思考、提升健康狀態; 2. 避免慢性病; 3. 建構人際支持系統; 4. 儘早做

到上述三點。 有成功的老化,就有失敗的老化。以失敗老化的疾病而言,失智症是最大的疾病之一。雖然目前尚無根治失智症的有效藥物,但搭配以下五項非藥物療法,對延緩失智症患者的退化極為重要: 1. 規律的運動,至少維持每日30 分鐘快走; 2. 持續的腦部認知活動,學習新事物、動腦活動等; 3. 維持社交活動:人際互動能刺激大腦,尤其是相互關懷支持、助人及靈性提升活動,助益更大; 4. 均衡的飲食:以地中海型飲食,多蔬、多魚、五穀雜糧、豆類和橄欖油為主的飲食風格。 5. 減少、避免心血管疾病,例如:心臟病、高血壓、中風等,若已罹患也要積極控制。 (資料來源:臺大醫院健康電子報2018 年1 月122

期)

探討區公所、監測及防疫志工人員對於登革熱防治知識、態度、行為之研究-以臺南市南區為例

為了解決志工手冊好處的問題,作者葉美欣 這樣論述:

[目的]登革熱(DENGUE FEVER),是一種由登革病毒所引起的急性傳染病,藉由帶病毒之斑蚊傳播給人類,對於公共生活環境造成影響。全球登革熱的好發地區,主要集中在熱帶、亞熱帶等有埃及斑蚊和白線斑蚊分布的國家,而南台灣地區屬亞熱帶氣候,潮濕高溫的環境有利於登革熱病媒蚊孳生。台南於2015年爆發登革熱大流行,共有22,777病例數,其中南區排行第二名。登革熱防疫不單單靠一人就可以完成,需藉由各局處跨部會的合作,而各區公所、監測及防疫志工等第一線人員對於登革熱防治的知識、態度、行為等亦顯重要,因此本研究將探討相關人員需具備之正確登革熱防疫觀念,進而提出登革熱防治之改善建議,期盼降低登革熱疫情

的發生與流行機率。[方法]本研究對象為台南市南區區公所、監測及防疫志工人員,以問卷針對前述族群進行登革熱防治知識、態度、行為作調查與分析。問卷設計參考2012年張氏、2013年李氏及2020年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以下簡稱疾管署)與登革熱議題相關的問卷內容,分為「知識」、「態度」、「行為」三大部分,其中「態度」、「行為」的問項採用李克特(Likert)五點量尺設計。蒐集之資料採用SPSS (Statistical Product and Service Solutions)統計資料軟體進行「區公所、監測及防疫志工人員對於登熱防治知識、態度、行為」的差異性及關聯性分析。問卷並經專家效度檢定,及採

Cronbach’s α係數高於0.7之信度檢定。[結果] 有效回收問卷235份,以SPSS 統計資料軟體分析,結果發現:1. 登革熱防治知識部份:(1)教育程度愈高,登革熱防治知識也愈正確;(2)監測人員之登革熱相關防治知識相較其他兩者族群得分較高 (3)任職年資愈資深者,登革熱防治知識認知正確率相對較高。2. 登革熱防治態度部份:(1)教育程度較低(無就學、國小)者,行動障礙認知顯著高於其他教育程度;(2)「防疫志工」在「自覺嚴重性認知」與「自覺行動障礙認知」較兩者有較高的反應表現。3. 登革熱防治行為部份:(1)「60-69歲」年齡者之防治行為認知顯著高於「30-39歲」者,年齡越大越能

採取正確行為;(2)「防疫志工」防治行為高於「區公所」人員。4. 「登革熱防治知識」與「登革熱防治行為」呈現正相關(r=0.201,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