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工時數用途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志工時數用途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范毅舜寫的 公東的教堂:海岸山脈的一頁教育傳奇(精裝紀念版) 和JaneGoodall等的 用心飲食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中華民國內政部消防署全球資訊網也說明:... 志工菁英獎 · 優良防火管理措施場所 · 優良防火管理人 · 義消服務滿40年以上績優人員 ... 時應變. 地震避難方式 · 不同情境下避難原則. 震後救助. 受困時求救 · 鄰里互助共助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 和大塊文化所出版 。

中原大學 應用華語文學系 連育仁所指導 陳芳茹的 華語文師資培訓之科技內容教學知識 (TPACK)研究 (2021),提出志工時數用途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科技內容教學知識、華語文師資培訓、線上教學、線上遠距研習班。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環境教育研究所 張子超、邱文彥所指導 吳鈴筑的 臺灣環境教育政策與立法影響之研究 (2017),提出因為有 環境教育、環境教育立法、環境教育法、環境教育政策的重點而找出了 志工時數用途的解答。

最後網站志願服務則補充:提供志工服務時數、教育訓練時數、受表揚獎勵紀錄等之查詢。 各直轄市及縣(市)持榮譽卡優惠場所資訊 志工取得榮譽卡後,享有部分場所免費入場的優惠,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志工時數用途,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公東的教堂:海岸山脈的一頁教育傳奇(精裝紀念版)

為了解決志工時數用途的問題,作者范毅舜 這樣論述:

生而為人的意義是什麼? 一個神父,一間學校,一座教堂,一則愛與教育的傳奇 一群海岸山脈的瑞士人,將一生奉獻給台灣,已屆一甲子他們日漸凋零,獨留一座教堂,訴說這撼動人心的故事 2013年,臺灣每個人都應該讀的書邀請您,走進公東的教堂,找到再出發的勇氣 教育界、企業界、藝文界、媒體界知名代表人物盛情推薦   公東高工的聖堂大樓是一座外表低調的建築物,沉默矗立東海岸已五十餘年,  罕有外人知道,它是由一位遠從瑞士而來的錫質平神父催生創建,  辦學並非神父的原意,但他發現,唯有教育可從根本改善人們的生活,  做為神父,他撫慰人心,給予人們精神的支持,  但當他站在教育者的位子上,他直接地改變了許多人的

命運,  更深遠地影響了往後臺灣的木工與傢俱業。   「公東的教堂」是臺灣戰後現代主義建築思潮的典範,  卻見證了臺灣從貧困落後到虛榮浮誇以至今天的惶惑恐懼,  它保留了一段完整的時代記憶,也給予我們重新出發的勇氣。   世界知名攝影家范毅舜,幾年前受邀前往科比意設計的拉圖雷特修道院,  並在《山丘上的修道院》一書中與大師有一番超越時空的心靈對談。  他從遙遠的異鄉回到臺灣後,卻發現早在六十年前,在自己原生地最邊緣處,  早已矗立一棟深具意義與同等份量的建築。  他走得遠遠地,然後又回到原地,發現真正撼動心靈的原來一直在這裡。   范毅舜繼《山丘上的修道院》與《海岸山脈的瑞士人》,再度以獨特的

影像與文字,  分享這一段令人動容的教育與宗教的傳奇。  他將「公東的教堂」收入鏡頭,帶領我們親炙亦師亦父的錫神父的故事,  以及奉獻臺灣一甲子的白冷會士們在這塊土地上所做的事,  帶領我們回到過去,找回自己,重新思索如何定義自己的生命。   裝禎說明:  本書分為「精裝紀念版」與「平裝普及版」。   【精裝紀念版】  .書封採用40盎司灰紙板,呈現公東教堂清水模建築特色。  .開刀模軋形,模擬公東教堂彩色玻璃,正面出現錫質平神父部分臉部輪廓,反面為達興登設計公東高工時的建築藍圖。  .內文全彩,以高級輕塗模造紙印刷,完美呈現書中黑白歷史照片和彩色影像,同時也符合本書質樸人文的調性。  .部分

內文以拉頁方式呈現,完整揭露公東教堂木門開啟後的教堂實景,以及錫神父與學生的親筆信函。   【平裝普及版】  .除書封裝幀與呈現和精裝不同之外,內文部分皆為一致。   【關於公東高工與公東的教堂】   臺灣第一道陽光升起的後山,有一所揚名國際的技職學校,它是臺灣優質木工的搖籃、締造臺灣傢俱產業的重要支柱。它以歐式學徒制奠定基礎的教學傳統,訓練出來的學生還沒畢業,就有企業搶著要。在出生率陡降、學生人數大幅減少、學校不得不減班的2012年,它竟然獲教育部核准恢復木工科,是近年來復科的首例。   這所學校的第一棟校舍聖堂大樓,是臺灣第二棟現代建築,四層樓的清水模構造,今天來看仍很前衛,頂樓的教堂有臺

灣版「廊香教堂」之稱,興建時間相近於現代建築巨擘科比意聞名於世的系列作品。在臺灣僅能從有限的書本和雜誌汲取現代建築養分的年代,「公東的教堂」是有志建築的學子必定要朝聖的作品,是孕育臺灣現代建築重要的起源。   這所學校就是位於臺東的公東高級工業職業學校,簡稱「公東高工」 ,是天主教白冷會在臺第一任會長錫質平神父一手催生創立。   【關於公東高工創辦人錫質平神父】   為了讓當時後山貧困的孩子習得一技之長,將來能立足社會,錫神父特別引進德國的二元教育制,理論實務並重,為臺灣技職教育開立先河。   然而,公東高工曾經因為錫神父重實質、不重形式,理論課程時數不合教育部規定得不到補助而財政窘迫;也曾經

被迫升格為專科,為了確保後山孩子有學校讀、讀得起,錫神父極力抵抗,不惜與整個教育系統決裂,日後更為大學文憑掛帥,造成公東高工招生困難,而成為眾矢之的。   六十年過去了,曾言「不當神父就當將領」的錫質平神父早已長眠海岸山脈,獨留公東的教堂。而這棟作為學校精神象徵的建築,九二一大地震之後也成為危樓,差點被拆除。然而,「桃李無言,下自成蹊」。當年受錫神父照顧與教導的學子如今多成為臺灣傢俱木工業的支柱。 本書特色   ◎天主教白冷會主要服務地區為臺灣東部,有「海岸山脈的瑞士人」之稱,來臺已屆一甲子,貢獻臺灣良多,尤以創會會長錫質平神父催生的公東高工,影響最為深遠,為臺灣樹立技職教育典範,間接促成臺灣

傢俱產業。本書以多幅珍貴歷史照片和深情的文字,紀錄錫神父其人、其事、以及公東辦學的點滴。   ◎本書作者特地赴瑞士親訪歐陸知名建築師達興登,公東教堂的設計者,透過建築師在瑞士、與公東同期的作品,得到藝術和信仰雙重的啟發。   ◎白冷會在東海岸興建了百來座教堂,都是由傅義修士設計,是東海岸特殊的人文景觀,本書繪製精美地圖,標示這些教堂所在位置、詳細地址及聯絡方式,讀者可以按圖索驥,緬懷這群瑞士人為東台灣的守候與奉獻。 作者簡介 范毅舜(Nicholas Fan)   美國加州布魯克攝影學院碩士(Brooks Institute of Photography)。   曾受邀於美國華府參議院、德國的

Leica藝廊、法國尼斯的Alain Couturier藝廊、臺北的誠品藝廊及新光三越百貨公司藝文館舉行攝影個展。   著名的德國 Leica相機公司、瑞士的 Sinar相機公司、瑞典哈蘇Hasselblad相機公司、英國的Ilford相紙公司及美國的Kodak軟片公司,都曾以他的攝影作品做為產品代言。臺灣的Sony索尼公司,近年更支援他最新的數位攝影器材。   瑞典哈蘇專業相機公司更曾推崇他為全球最優秀的150位攝影家之一,他更是135相機發明者——德國Leica相機公司在德國總部舉行攝影個展的唯一華人。   美國會圖書館、參議院、加州布魯克攝影學院、臺北市立美術館皆收藏有他的攝影作品。

  除了中文媒體,極具影響力的《華盛頓郵報》、瑞典發行全球的《Hasselblad》攝影雜誌、德國的《Leica》攝影雜誌、美國的《Kodak影像新聞》都曾以大篇幅專文介紹這位傑出的攝影家及其作品。   除了專業攝影外,范毅舜的出版資歷也相當豐富,過去數年他已經出版了近五十本圖文並茂的著作。在臺灣出版的作品包括:《海岸山脈的瑞士人》、《走進一座大教堂》、《法國文化遺產行旅》、《德國文化遺產行旅》、《攝影行遊間──旅遊攝影的技法與欣賞》、《歐陸教堂巡禮》、《老家人》、《漫步普羅旺斯陽光中》、《悠遊山城》、《逐光獵影》、《山丘上的修道院》……等書。 推薦序    嚴長壽寫在書前序

前言第一章:異鄉來的撒種人---錫質平神父第二章:公東高工──升學教育體制的異數第三章:公東的教堂第四章:海岸山脈的瑞士人後記附錄各界推薦語 推薦序 一個代代傳頌的教育典範   ……近一甲子之前,在那個民生貧瘠時代的偏鄉,年輕人唯有離鄉背景才能改變現況,瑞士來的神父們為孩子培養技藝,找到離家生存的路。隨著時間挪移,曾幾何時花東成為台灣最後一塊淨土,在這個自然、生態、原住民文化豐富的地方,許多的年輕人卻盡離家鄉,於是,基金會努力耕耘的,反而是為離家遊子「保留一條回家的路」,看似違背卻和神父為孩子搭建自信與生存的路,是為殊途同歸啊。   更讓人讚嘆的是毅舜這本大作的主角《公東的教堂》,過去幾年來

,不管是藝術家朋友、社會名流或總統夫人,在我的引介下參觀了我心目中花東建築歷史最精華一頁的「私密景點」--公東教堂。每次的拜訪,我都駐足許久,抱著最虔誠的敬意緬懷這些海外神父與志工們的遠見、格局與愛心。承蒙公東藍校長慷慨,讓我們得以盡情一覽這座具備柯比意美學建築的全貌。每次在教堂裡,想起這些來自瑞士的宗教家,以他們幾十年的年輕歲月,對那個時代的花東用心珍惜,以超乎常人的身體力行照顧著偏鄉的居民,由衷感佩懷念。毅舜以其質樸中有調皮的細膩筆法、對神父們穿越時空的深遠感情,找不到第二個更適當的人描繪其美麗的故事,那些神父小小卻令人迴盪久久、久久……的故事。衷心祝福! 文.嚴長壽 作者序   臺東對我

曾像外國一樣的遙遠。   我對歐洲歷史人文遺跡的涉獵可能比臺東的自然山川還多,不只是我,我有好幾位在國外拿到高學位、通曉世界局勢、事業有成的朋友,迄今仍未來過臺東。對他們而言,後山臺東比太平洋對面的美國還要遙遠陌生。   說來慚愧,我對臺東甚至東海岸的認識大多來自那來自瑞士、已在臺灣服務半世紀以上的天主教白冷會士。我曾在二○○八年盛夏出版的《海岸山脈的瑞士人》書中提及,在酷愛登山,創立向陽登山社的歐思定修士帶領下,我知道臺東何處可觀星、泡野溪溫泉、賞梅,甚至觀看飛機起降的最佳地點。至於修士每天都要去游個兩回,緊臨太平洋濱的人工湖,由於面積廣大,早被我們戲稱為「國王的泳池」。   白冷會士足跡遍

及整個東海岸,過去半世紀,他們在這一百七十公里的海岸線上興建教堂、醫院、啟智中心,甚至辦學。除了長眠於此,幾位碩果僅存的老人,當年年初到臺灣時大多是三十左右的小夥子,今日都已成為會說流利國語、閩南語甚至精通阿美族、布農族語的歐吉桑。   過去近四分之一世紀,我去到許多地方,足跡遍及歐陸,更長期定居在新大陸東岸。然而在東海岸服務的白冷會士就是在身後也大多不願返回故里,而選擇長眠在這一處他們深愛的土地上,兩相比照實在諷刺。   從白冷會士身上,讓我有機會重新思考人生價值。   成功的定義是什麼?是要功成名就?還是要有很多錢?我們的歐修士迄今所睡的床鋪仍是四十多年前的古董,他那兩坪不到,夏天會熱死人

,沒有冷氣的小房間裡,仍有一個可以送進博物館、風行六○年代的「達新牌塑膠衣櫥」,至於葛德神父冬天禦寒的外套可能比愛美女孩的名牌包還少。然而他們卻生活得充實而自在,尤其是星期日要跑好幾個地方望彌撒,已有八十四高齡的魏主安神父,我常擔心,萬一他有天「蒙主恩召」,視他如親的教友怎吃得消?   我本以為幾年前那本《海岸山脈的瑞士人》雖只有卷一的三篇文章,卻已將這緣分表露殆盡,無以為繼。為此,我從不喜歡將深愛的人事物公諸於世,總覺得發表後,這濃厚情感將不再屬於我 ,此外,被我描述的人可能根本不認同我的想法,徒增尷尬。   然而這回我又來書寫製作一本有關他們的書,除了是這些故事很美,另一個鼓勵我往前的動機

,是這些故事讓我有機會以另一個角度回顧自己的成長與所在乎的終極價值。   人生有很多出乎意料的奇緣。   《海岸山脈的瑞士人》由於卷二寫了太多個人隱私與掙扎,竟覺得這樣的人生已到瓶頸,為此,我想就此根留新大陸,放棄藝術追尋,找個穩定工作不再遷徙。   二○一○年臺東縣將我的書選為「一城一書」,縣政府承辦人員透過出版社聯繫,多次邀我返臺演講,我始終不為所動(不是大牌,實在很怕立下的決心再受動搖),由於有一本早約定好的書得交稿,我最後將兩事合一,只想快去快回。   恰巧在那次短暫相會中意外得知,臺東有座興建於半世紀前的美麗教堂,且就位於白冷會當年創建的公東高工校園裡。   這座建築和它背後故事,攪

皺一池春水般地再度動搖了我的決心,又一次將我帶往另一個未知,卻也造就出了這本從不在計畫中的書。 從歐修士的描述中,我猜想自己會害怕與這位以嚴格紀律著稱的神父成為朋友。摘自《海岸山脈的瑞士人》第二十八頁多年前在寫《海岸山脈的瑞士人》有關錫神父事蹟時,我曾如此描述對他的觀感。然而所有曾與這位公東高工創辦神父共事或受教的學子,迄今仍對這位有一百八十公分高的大漢懷念不已,更信誓旦旦地對外人說,影響他們這一生最深的人莫過於這位來自瑞士的神父。很多公東校友雖已年過半百,但一提到過世逾四分之一世紀的神父,仍淚眼汪汪、不能自已。尤其是一九八五年,三月二十八日那天下午兩點二十分,仍在校的師生自擴音器得知錫神父

在臺東聖母醫院與世長辭,竟再也無法上課,哭成一團。直到今日,仍有不少校友,每回由東部往西,或由西往東來時,一定會到錫神父位於臺東大武鄉南興村的墓園看看。對他們而言,這位一九五二年就來到臺東,將自己全給了東部,還將遺體視為肥料、奉獻給這塊土地的異鄉人與他們的親人無異。一九一七年十月七號,出生於瑞士東北部聖加侖(St. Gallen)附近的畢斯威爾(Bichwil)小城的錫神父,來自一個有十位兄弟姊妹的大家庭。一九三八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二十一歲的錫質平加入了天主教體系的「白冷外方傳教會」。一九四四年,錫神父二十七歲時,晉升為神父。一心想到中國傳教的錫神父,由於亂世而無法前往,只好轉往瑞士的菲

力堡大學攻讀中國文化、歷史及語言。一九四六年,錫神父時年二十九歲,終於如願抵達北平,除了繼續攻讀中文,更準備前往東北的齊齊哈爾傳教。兩年後,左派勢力抬頭,無法北上的錫神父,失望透頂地返回瑞士。一九五三年,錫神父三十六歲,他那位連「臺東」都不知在哪的長上應花蓮教區費聲遠主教的支援請求,權且派遣這位一心想來中國服務、能力超強的神父自瑞士到臺東「瞧瞧」,評估此地情況後,再看是否要安排會士來臺。沒想到正值壯年的錫神父一到臺東,未經瑞士長上許可,就單槍匹馬地在此大興土木,進行前所未有的傳教計畫。白冷外方傳教會與臺東過一甲子的深情交會,就這樣揭開序幕。在臺東渡過大半生的錫神父,在這裡完成了眾多影響深遠的不

可能任務,其中一項就是造福無數東部學子,甚至為職業教育立下不朽典範的「公東高工」。「辦學」從不是這位神父在這偏遠之地的首選,然而這一心想救人靈的神父卻太清楚,讓上帝子民改變窮困的利器不只是祈禱,而是教育。為照顧學子而建立的臺東市貞德宿舍、農校康樂宿舍、成功鎮的成功宿舍、大武與鹿野的學生宿舍,隨著錫神父四處建堂而同時興建,一點也不讓人意外。眾多學生宿舍中,最知名的一座當屬位於臺東市的「培質院」,曾任臺北市副市長的歐晉德先生,入大專前就是住在這非常注重生活、品格教育的培質院內。一九五三年來到臺東的錫神父,在眾會士與國籍神父及當地教友的努力下,頭十年就在東部建立了四十三座教堂,其中十八座還以水泥建造

。一九五五年,同屬瑞士的聖十字架修女會來到臺東,她們為貧困者服務的診所,每日天亮前,就已有上百位病人在診所外等候。而曾接生東部無數新生兒的「臺東聖母醫院」更在數年後成立。在臺灣生活七年後,錫神父這一心想修直上主道路的修道人,在長期與貧困教友相處中,深知唯有教育能徹底幫助一個人改變現況,也只有一技之長才能不為人所奪。為此,當他有機會辦學時,能習得技術的職業學校,成為他的首選。公東創建來由一九五九年,錫神父自瑞士天主教勞工協會(Brucke Bruderhilfe) 募得籌建「公東高工」第一筆建設經費,錫神父本想將瑞士著名的鐘錶製作技術引進臺東,但由於氣候不合,這個計畫宣告放棄。被喻為臺灣廊香教堂

的公東教堂是公東高工第一座建築物。這座建築除了第四層為教堂外,以下二、三層全為學生宿舍(當年的學生一律住校),一樓則為後來改為教學用途的實習工廠。為照顧住校生,錫神父那間夏天會熱死人,連冷氣都沒有的小房間兼辦公室,就在教堂下的第三層。有教堂、寢室、工廠的四層樓現代建築,是當時臺東最高建築。為此當地人都戲稱公東是臺東的最高學府。除了這座樓,公東其他教學大樓幾乎都是在錫神父獨自奔走募款下一一籌建,錫神父就連在癌症末期,由瑞士返臺前,也將他唯一弟弟給的養病錢,全數捐出為學生蓋了座籃球場。今天在籃球架下,仍可隱約看到非常細小的一行字:錫安東(錫神父的弟弟)捐獻。

志工時數用途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陳麗娜新聞稿(9.3)

準公托爭議多

陳麗娜要求:6千元直接補助家長,回歸舊制

行政院推動準公托政策,保母和私托強力反彈。市議員陳麗娜今天質詢指出,用意良善的政策因制度面有問題,反而引起家長和業者的疑慮,建議將托兒費6000千元列為社會福利,直接匯給家長,托兒政策回歸舊制。

社會局長姚雨靜表示,準公托制進行滾動式修正,社會局已將新約部分業者有疑慮的文字拿掉。是否回復舊制,將向中央反映。

陳麗娜上午在社政部門質詢說,全市有立案保母2748人、私托機構54家,政府推動準公托一個多月,社會局努力推銷,到昨天簽約有保母142人,私托有3家。期間保母曾到市府前「野餐」抗議新制的不當。

準公托不只是業者不滿,家長也有疑慮。新制將托兒補助從2500元提升到6000元,希望改善少子化問題,出發點沒有錯,但是新制要求業者必須簽約,家長才能領到6000元,而新約卻沒有保障業者的權益,當然會引起反彈。過去舊制運作順暢,只要將補助款直接撥發家長,回歸舊制,問題迎刃而解。

另外,陳麗娜質提到長照制度照服員嚴重不足,社會局應緊快實施「時間銀行」,也就是建立志工制度,志工照顧時數將來可以回饋到自己,新北市實施後效果顯著。

氣爆案法院判決市府有40%的責任。全案法院判賠民眾金額13億元,榮化、華運要負擔3億6548萬元,市府要負擔9億3452元。這筆賠償金已由善款墊付,市府要編列預算歸墊善款。民眾捐助善款45億元,市府應把善款用途說明清楚,以免大眾認為去向不明,以後不願意再捐款。

華語文師資培訓之科技內容教學知識 (TPACK)研究

為了解決志工時數用途的問題,作者陳芳茹 這樣論述:

線上教學的推行與數位科技的發展日新月異,全世界的華語熱也搭上了數位技術的風潮,使數位科技與華語文教學的融合成為一種趨勢(林金錫、連育仁,2010)。網路教學普及、人工智慧蓬勃發展的現在,華語教師的資訊科技能力受到新一波的衝擊,數位科技與教學內容於課堂中如何整合與實施乃是現今教師所面臨的一大挑戰。為了提升數位技能,相關師培課程應該引入更加專業且符合時勢、時代的學習模式培訓第一線的教學者,使其朝著教學數位化的方向發展,並且有效地提升其教學成效與降低學習成本。本研究以 Mishra 和 Koehler於 2006 年發表的「科技內容教學知識」(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

ontentKnowledge, TPACK)作為基準,探討科技與華語文如何在新科技快速發展的現在將教學策略及學科內容知識融合。本研究以某部會 2020 至 2021 年間籌辦共四個梯次之全球華語文教師線上遠距研習班的 298 位教師為研究對象,並以 2020年第一次師資培訓班為前導型研究,分析本研究問卷信度及內容合宜性,後續三個師資班的參訓教師將填寫 TPACK 科技知能問卷,以了解現今參訓教師課程前後數位科技知能的變化。研究結果發現,僑校華語文教師在資訊科技知識(TK)方面應該學習如何自己解決科技問題以及接觸容易上手的入門數位工具為主;在科技教學知識(TPK)方面應該具備兼顧同步與非同步教

學的品質、建立良好的線上學習路徑幫助學生學習新知等;在科技內容知識(TCK)方面則強調教師應當瞭解如何於線上教授聽、說、讀、寫、打字等語言技能,以及最後的整合性知識科技內容教學知識(TPACK)提醒華語文教師應注重教學法、專業學科以及科技三者能力的結合,避免流於成為科技操作者的窘境。本研究最後亦提出培訓單位的未來發展建議,提供初級班及高級班課程名稱、授課內容、課程時長、課程流程的開課參考方向,期待未來相關培訓單位能更加符合華語文教師的培訓與進修需求。

用心飲食

為了解決志工時數用途的問題,作者JaneGoodall等 這樣論述:

  知名自然學家珍古德博士第一次針對飲食議題,勾勒出綠色地球的未來藍圖。書中探討了人們對於飲食的選擇,如何直接影響著全球環境、動物福利,以及我們人類的健康。一個偏重肉食的社會必然會對環境以及動物帶來負面影響;而一種浪費無度的消費觀念,則讓資源短缺且已千瘡百孔的地球形同雪上加霜。每一餐飯、每一口食物都蘊含著食物如何被栽種、飼養並收成的精彩歷史。人類與食物之間的關係如此微妙,吃的本身就決定了這個世界該有的樣貌。所以,請慎選你的食物!珍古德博士呼籲大家少吃肉食,購買有機食品,並購買在地生產的當季食品。她同時強調:如果一定得吃肉,一點點應該就夠了,而且應該確保動物是在人道環境中被飼養的。這是繼《一

座小行星的新飲食方式》之後另一次的味覺革命。讀者可藉以重建一個全新的飲食觀──永續的、有機的、環保的,以及對地球友善的。人類自己、芸芸眾生,以及我們僅有的這個地球也將因此共蒙其利。 作者簡介 珍古德 (Jane Goodall)   世界一流的黑猩猩權威。國際知名的保育人士,全球性的非營利組織「珍古德協會」創辦人,並獲頒許多科學方面的傑出獎項。珍古德博士著有多本備受讚揚的書,包括暢銷書《希望的理由》(Reason for Hope)等。

臺灣環境教育政策與立法影響之研究

為了解決志工時數用途的問題,作者吳鈴筑 這樣論述:

臺灣環境教育政策歷經超過30年的推動,對整體的環境教育具有正面效益。期間歷經多次政策演變,在不同階段,其所推動目標與內涵亦不同,具有歷史性的重要意義與作用。從過去文獻資料當中,發現我國環境教育政策發展,尚未有整體性及系統性的研究。因此,本研究從歷史宏觀的視角,採用文件分析法、訪談法和比較分析法等方法,探討環境教育政策發展脈絡與成果,以及分析環境教育政策與立法執行之影響。研究結果為因環境教育政策與立法執行的影響,在這30年來產生很大的變化,已是全面性發展,並受到學校、民間團體、社區、企業及民眾等各社群重視,也讓民眾對生存環境開啟新視野和關懷,環境保護也因而有卓越的進步。不僅大幅提升全民環境素養

,更重視保護環境的實踐。執行的問題為環境教育逐漸走向形式化、環境教育認證趨向制式化、通過環境教育認證者未能充分發揮所長、經費使用恐未符合用途或妥善運用、溝通協調有待加強、尚未建立環境教育政策成效評估、刪除參訪方法恐淪為室內靜態活動,以及行動力有待再努力。研究獲致結論為:1. 政府會因應環境變遷及社會需求,與時俱進修訂環境教育政策,作為各級政府施政依據,並引領各社群推動。2. 環境教育政策目標與內涵,呼應全球環境教育思潮,以永續發展為目標,呈現環境教育的時代性。3. 建立完整環境教育執行體系與資源,擴大各社群參與層面和機會,逐漸發揮效應。4. 積極推動學校環境教育,營造生態永續校園,將環境教育列

為課程重要議題,對培育環境公民貢獻良多,並致力推廣社會環境教育,已發揮正面的效應。5. 對於民眾環境素養及環境品質的提升絕對有幫助。6. 環境教育法施行對環境教育更具顯著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