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作步道 課程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手作步道 課程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台灣千里步道協會寫的 手作之道:築路,與自然對話的山徑美學【千里步道系列2】 和臺灣千里步道協會,古庭維,白欽源,吳雲天的 淡蘭古道[北路]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111年基隆市學習型城市計畫成果展示–翻轉學習.共創基隆也說明:此次課程由3/10(四)開始到5/26(四),一共12次,除了帶領學員從步道 ... 其中在手作步道製作的過程中,因要考量環境生態和承載、生態友善、以最小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果力文化 和晨星所出版 。

開南大學 觀光運輸學院碩士在職專班 江明倫所指導 倪美菁的 健行者目的地意象、旅遊體驗、休閒滿意度與重遊意願之研究 -以桃園市五酒桶山為例 (2021),提出手作步道 課程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休閒滿意度、旅遊體驗、健行、新冠肺炎。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環境教育研究所 王順美所指導 孟琬瑜的 走向心中的無名大山 ─ 一位解說員與書寫者的生命實踐與轉化之敘事探究 (2015),提出因為有 敘事研究、環境學習、環境教育的重點而找出了 手作步道 課程的解答。

最後網站【閱讀筆記】《手作之道》「真正重要的東西無法用眼睛察覺。」則補充:透過手作步道去理解、關懷自然,進而體認人與土地的連結。 很久以前還是上班族的我,應公司的要求去上了一堂所費不貲的「成長課程」,內容忘得差不多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手作步道 課程,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手作之道:築路,與自然對話的山徑美學【千里步道系列2】

為了解決手作步道 課程的問題,作者台灣千里步道協會 這樣論述:

手作步道 是尊重自然的山徑美學 也是一種綠色的社會設計 以「手作」開創人與自然的雙向療癒 以「綠道」串連生態廊道 以「步道師」傳承風土技藝 以「志工假期」開展生態旅遊、綠色經濟 ★ 手作之道 做的是通往自然的路 也是通往人心的路     透過「手作步道」之窗,我們看見行走其上的先民生活史、了解地質土壤與林相形成的自然史、觀察水的作用與人的需求交互影響,學習「就地取材」發展出來的工法智慧。——徐銘謙 台灣千里步道協會副執行長   「手作步道」是名詞,也是動詞,它是近年國際間極受矚目的綠色運動,強調:   ——以手工的方式維護步道   ——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與周遭自然景觀融入   ——減少

對自然山徑、環境生態的干擾   台灣千里步道協會在推動手作步道的過程中,發掘出台灣各地住民為了順應步道所在地的氣候、地質、原生生態習性而發展出的築路、修繕工法智慧,兼顧了使用者特性與棲地的整體性。     手作步道不僅強調尊重自然的山徑美學,更是一種綠色的「社會設計」,捲動更多人參與步道現場的實作與對話,讓步道的維護可以更自然、更即時、更節省經費,創造更多人與自然的正向互動、雙向療癒。   歷經十數年、一萬多名志工雙手揮汗勞作,手作步道在台灣山林間慢慢蜿蜒,成為地圖上相互串連、最美麗的綠色驚嘆號!   ★徒步,最深刻的旅行方式   幽靜的山林古道,是過去聚落間連結,走上步道就能實地體驗、

探索古道與在地人文、自然生態;還有更多必須藉由做步道才有能深入的祕徑,彷彿凍結在某個時空中,等待契機再度甦醒。   而2021年底甫完成的三條國家級綠道——淡蘭百年山徑、樟之細路與山海圳——則有如台灣版的「朝聖之路」,是長距離步道的代表。步道的漫長與沿途的多樣元素,讓每個人都可以發展出自己的走法,例如淡蘭山徑的土地公、樟之細路的伯公,更可以透過新的觀點串聯出獨具特色的路線,讓人用最深刻的方式,體驗島嶼上美好的生態、地景與人情。   本書精選十七條步道的手作與修復過程,分享每一條步道上難得的緣分、動人的故事:   ˙崩山坑古道:藏在知名景點之間的隱世秘境,暑夏仍有風廊、溪流、密林形成的避暑

空間,彷如穿梭時空的道光年間人文遺跡   ˙摸乳巷古道:距離台北最近的淡蘭古道,讓你轉個彎就遇見古道古厝,路上有聽不完的風土故事,如牧童「公家一頭牛」、土地公聯盟、土地公生日時「吃福」與修路故事   ˙老官道:台三線公路之前的交通要道、古道沿線上邊走邊讀碑文與故事、大窩穿龍圳、伯公的故事   ˙特富野古道:由鄒族的天神足跡帶領的山徑古道,綿延的叢山峻嶺環繞的山脊線、參天杉木成排的霧林風景,五感浸潤雲霧天籟之中,重建鄒族部落神話的遊程   ˙大南澳古道:跟著原住民獵人重訪大南澳傳奇的「莎韻之鐘」,花了六年才一步一步抵達舊部落,陪伴族人測繪傾頹家屋、3D建模,招募志工加入家屋重建、修復回家

的古道   ˙澎湖東嶼坪:離島中的離島、秘境中的秘境,是澎湖南方四島國家公園自然基地之一,菜宅與石塔、在地玄武岩與咾咕石、海上壯觀的菜圍石牆遺址群   ˙鼓勵「使用者即修復者」的原則,持續帶領志工,修復最知名的百岳熱門路線雪山主東線、最親民的綠郊台中大坑五之一   ˙龍肚國小步道:百年歷史國小的後山步道,由推動生態教育的小學校長與大學教師群一起修護與設計,是師生共學、共做的典範   ★手作,創造正向連結、綠色經濟   這十七條精選的手作步道,不只體現了「手作」與「土地」結合的時代精神,也呼應近年綠色公民、生態旅遊的新興力量,書中特別整體出具體的觀念與操作步驟,值得關心在地創生、綠色經濟

的讀者參考:   ˙如何透過手作步道的過程,協助各地社區守護環境、傳承文化、活化空間   ˙以點線面、山海圳串連國家綠道,陪伴在地發展徒步經濟、為沿線社區打開超連結   ˙以「步道師」制度,傳承即將消失的技藝與美學,發揚在地與手作的古道智慧   ˙工作假期(working holiday)的手作過程,既滿足自我成就又具公益性,結合生態旅遊深入社區的另類度假方式,透過在地消費促進社區小民經濟   ˙以志工力量常態修護、改變主流工程發包,讓台灣步道整體朝向更貼近自然、更手工的樣貌發展   手作步道,連結了我們的過去與現在——它揉合了生態、地理、人文、風土、族群與庶民生活,述說島嶼百年風

貌;它更指向未來,召喚我們對這片土地、對發展、對技術、對自然的集體想像。   和築徑人一起走讀最立體生動的島嶼風華,在徒步與手作中寫下歷史。   【手作步道・Eco-craft trail】小字典   手作步道以低設施、低衝擊的特性,具備適應大自然的韌性。強調嚴謹完整的事前調查與規劃,包括自然生態、文史資源調查,以掌握步道周邊環境因子等影響,進行問題分析與工項判斷,同時符合環境美學與生態保護的目的。數百年來台灣各地住民順應所在地的氣候、地質、生態習性等發展出許多傳統建築、步道修繕工法,體現的即是手作步道因地制宜的「適切設計」。 本書特色   ★ 收錄最新串連的國家綠道、長距離步道、離島

步道祕境   ★ 特寫「榮譽步道師」傳承風土技藝、天人合一的精湛工法   ★ 17條手作步道精選、98幀工法賞析、4季限定生態野趣 暖心推薦   小  野|千里步道發起人   李偉文|作家、牙醫師、環保志工   吳  晟|作家、詩人、種樹的人   吳雲天|台北市出去玩戶外生活分享協會秘書長   劉克襄|作家、詩人、步道志工   (按姓氏筆畫序) 

手作步道 課程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自2009年開始,協助太魯閣國家公園建立國內首支依據志願服務法成立的「步道志工」隊伍引領青年學生藉由手作步道與自然重新連結,也在永和社區大學成立步道社團課程,以持續步道觀念的推廣、溝通。
手作步道強調以人力方式運用非動力工具輔助進行施作,降低對生態環境與歷史空間的擾動,以增進步道的永續性與整體性。

手作步道的基本原則包括:

考量環境生態:順應步道所在地的氣候、地質、原生生態習性等,兼顧使用者特性與棲地整體性
考量人文歷史:依循歷史反映工法,結合傳統工藝、在地知識進行因地制宜的「適切設計」
設定環境承載量:基於在地資源調查,設定可接受的遊客衝擊程度,進行步道分級及相對應的施作強度,提供從大眾化到荒野級多樣的遊憩體驗機會
盡量就地取材:減少外來材料從採礦到運輸在能量與資源的損耗,善用現地既有自然材料
重視常態維護:確保步道具備一定彈性能因應大自然的變化,又能保持一定程度的穩定性。
6強調公私協力:政府的土地管理單位、專業者與民間組織從規劃討論、施作與後續維護需共同參與、平等合作。
在此過程中,志工的參與看似療癒受傷的土地,實際上透過與土地深層的互動,現代生活中與自然隔離的焦慮、以及人與人之間疏離的關係也將獲得療癒。手作步道期望帶來的是更全面的改變,藉由實作行動的過程促發環境的覺知、增進對環境的關懷與敏感度,進而關心更廣泛的環境議題。

健行者目的地意象、旅遊體驗、休閒滿意度與重遊意願之研究 -以桃園市五酒桶山為例

為了解決手作步道 課程的問題,作者倪美菁 這樣論述:

自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各國接連的封鎖國境及進行封城,國人無法正常的出國旅遊,國外旅客來台觀光旅遊也有諸多限制或禁止。因此在疫情期間健行已成為國人調劑身心和舒緩生活壓力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本研究選擇以桃園市的「五酒桶山」作為研究地點,旨在探討健行者目的意象、旅遊體驗、休閒滿意度與重遊意願之關係。研究方式採問卷調查法,以20歲以上曾參與過「五酒桶山」之健行者進行問卷調查,有效問卷共428份。以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及迴歸分析進行資料處理,研究結果顯示:「健行者之背景」在目的地意象、旅遊體驗、休閒滿意度有部分顯著差異,但對於重遊意願則無顯著差異;目的地意象對重遊

意願有顯著正向的影響;旅遊體驗對重遊意願有顯著正向的影響;休閒滿意度對重遊意願亦有顯著正向的影響,健行者在目的地意象、旅遊體驗、休閒滿意度及重遊意願互有相關性。

淡蘭古道[北路]

為了解決手作步道 課程的問題,作者臺灣千里步道協會,古庭維,白欽源,吳雲天 這樣論述:

「初野者」的最佳選擇, 感受百年前拓荒祖先所見所聞, 用雙手與雙腳認識北臺灣百年淡蘭古道, 體驗冒險、探索未知、尋找自我。     北臺灣璀璨百年的見證——淡蘭古道   西元一八00年至一九00年,為北臺灣開始由西部轉往東部發展的黃金時期,除地理因素外,清廷治理的政策與先民拓墾的韌性,不斷在地表留下足跡,形成淡水廳到噶瑪蘭廳(現今臺北到宜蘭)的交通大路。為使這具有歷史文化意義及故事性的古道,風華再現,我們開始探索散落在淡蘭歷史時空的浮光掠影,踏上尋找北臺灣百年淡蘭之路。   淡蘭古道擁有豐富的人文,歷史,生態,其路網分有北、中、南三大路徑,全程長約200公里,其中北路(約67公里)已完

成修復,新北市政府採用自然生態工法修築步道,復舊如舊,更用國際級格局推廣臺灣的長距離步道旅遊,秉持珍愛臺灣的心孕育本書。本書著重於淡蘭古道〔北路〕的文化、歷史、聚落、生態樣貌、旅遊路線等,帶領讀者品味淡蘭古道[北路]的多元風貌。   最有質感的登山風格書,每章都是不同面向的淡蘭   淡蘭古道相當具有多元性,精彩的兩百多年歷史故事外,兩億年前侏儸紀時代恐龍腳下的雙扇蕨,現在在淡蘭古道上俯拾即是,原始的自然環境住了許多環境指標小嬌客,翻開不同章節,就能閱讀到淡蘭古道北路最完整的歷史、小鎮故事、動植物生態及手作步道理念等不同風貌。帶領讀者走訪登山步道,再也不是走馬看花,而是走出步道的特色,品味濃

厚的歷史或自然風味。   達人帶你走讀淡蘭古道北路最秘境   延攬最了解淡蘭古道的臺灣千里步道協會、文史工作者及登山專家,推薦北路最值得走踏的路線,包括馬偕博士足跡、鐵道古道交會秘境、楊廷理古徑、燦光寮古徑等,並探訪淡蘭古道最「野」性的生態旅遊路線,「初野者」們,現在就跟著達人們一起體驗淡蘭古道! 本書特色   1.淡蘭古道[北路]延攬深耕淡蘭古道多年的臺灣千里步道協會及知名的登山專家吳雲天、古庭維撰寫,提供讀者最豐富且全面的淡蘭古道書籍。   2.淡蘭古道[北路]除了是登山旅遊地圖書外,更是一本可在家閱讀的淡蘭歷史人文書籍。   3.淡蘭古道[北路]與種籽設計合作,文字搭配精美手

繪風插圖值得一讀再讀。 好評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序)   王迦嵐 健行筆記總監   阿泰&呆呆 PCT太平洋屋脊步道行者/《步知道》作者   段慧琳 主持人/作家   胡 杰 街頭路跑創辦人   崔祖錫 臺灣知名登山作家/社大講師   游智維 DTTA臺灣觀光策略發展協會理事長   鄭 臣 戶外部落客   劉克襄 知名自然作家   蕭青陽 旅行藝術家

走向心中的無名大山 ─ 一位解說員與書寫者的生命實踐與轉化之敘事探究

為了解決手作步道 課程的問題,作者孟琬瑜 這樣論述:

本研究以自我敘說方式進行論文書寫,論文內容以我—一位解說員與書寫者在自然中學習與成長的生命經驗,以及以過去經驗為基礎展開的環境教育實踐,為敘事的兩條主要軸線。以我個人生命史的時間軸線為背景脈絡,交織出一條逐漸被踩踏清晰的「自然之路」,我的學習與理解,再編織進自身生命經驗的動態過程。在本研究中,我以「非正規與非正式環境教育者」(解說員與書寫者)此一位置發聲,透過敘事書寫追溯了我從童年起始,在自然中的經驗與學習,以及從工程師跨界成為解說員、書寫者,並展開更多學習和參與的轉化歷程。探究自己一路跨界至環境教育的召喚,過程的經驗與實踐,以及它們在環境教育中的意義。正如同展開一趟朝向內心的大山之行,運用

手邊文獻為地圖,逐步穿越迷霧前行。研究發現,召喚來自沉浸於自然的經驗、置身野地的美學、從自己出發的關懷。 實踐則跨越非正規、非正式環境教育與正規教育;從個人的學習到群體的學習、從個人的實踐到群體的實踐。一個環境教育者的學習,根本上是一個需要時間與經驗複雜交錯陶成的歷程。並以環境教育實踐中罕見的學生家長實際參與學校教育的角度,真實呈現了學校教育的問題。在沒有任何經費資源的條件之下,以發起家長師生參與行動的方式,進行校園生態棲地營造、長期維護以及環境問題的解決,實踐環境教育。以整個做中學的行動歷程為參與者的環境學習歷程,同時增進參與者的對地方的情感和認同、有力感與信心。這也是一趟不斷跨越邊界的旅

程。期許每個人做一個持續轉動的齒輪,帶著其他人一同轉動,讓週遭認同近似價值和理想的人,在貢獻自己的時間、經驗、技術和能力時,也再次深描對於自身生命意義和價值的認同。書寫是將經驗定格化為語言文字,串連起所有歷程的方式;記錄經驗、反思經驗、再現經驗。也扮演著傳播的功能。最後提出給解說員與環境教育者、給學校教育、給學生家長、家庭教育和生活教育的價值、從近身之處恆常實踐的研究啟示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