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揮家手勢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指揮家手勢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JohnMauceri寫的 古典音樂之愛:指揮家的私房聆聽指南 和(美)約翰·毛切里的 大師與他們的音樂:指揮的藝術與魔力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交响乐指挥的手势怎么才能看明白? - 知乎也說明:他通过每一件乐器,每一位音乐家,来达到自己对一个作品的解读,传递给听众。 指挥家理论上有基本的技巧,其他答主说了。初级的,两只手都可以表示节奏。音量强则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黑體文化 和九州所出版 。

東吳大學 音樂學系 江靖波所指導 鄒佳宏的 魔號交響曲: 馬勒《少年魔號》歌曲於 第二至第四號交響曲中的應用初探 (2018),提出指揮家手勢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馬勒、少年魔號、指揮、交響曲、藝術歌曲。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科技大學 資訊工程系 范欽雄所指導 李詩恩的 使用深度相機於動態時間校正分類器的即時音樂指揮手勢辨識之研究 (2017),提出因為有 人機互動、動態手勢辨識、樂指揮家、動態時間扭曲的重點而找出了 指揮家手勢的解答。

最後網站#指揮家| TikTok則補充:魏嘉瑩Arrow Wei其實我對指揮也是有涉略一二 (開玩笑) #指揮家#魏嘉瑩#arrowwei #後台#後台花絮. 謝雅欣使用謝雅欣的原聲- 謝雅欣創作的不可能KTV還有指揮家.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指揮家手勢,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古典音樂之愛:指揮家的私房聆聽指南

為了解決指揮家手勢的問題,作者JohnMauceri 這樣論述:

莫切里以畢生奉獻的烈焰燃起音樂之愛, 引導讀者以全新的方式聆聽古典音樂。     為何聆聽古典音樂?如何從聆賞體驗中得到最多收穫?在本書中,指揮家約翰.莫切里以畢生的經驗、淵博的知識、深刻的理解,以及令人感同身受的鑑賞力,回答了這些問題。      莫切里是李奧納德.伯恩斯坦的門生,兩人曾經共事十八年;他也是在世界各地巡演、錄製唱片的知名指揮家。莫切里發行的唱片超過八十張,曾獲葛萊美獎、東尼獎、奧利佛獎、戲劇桌獎、告示牌音樂獎、座艾美獎、金叉獎及德國錄音評論獎等獎項。在書中,他協助我們從古典音樂中獲得快樂和喜悅。他首先帶領我們略覽誕生於古希臘的音樂傳統,如何被羅馬帝國接

納,隨後吸收來自全球各地的養分,形成從日本到玻利維亞都接受的古典音樂。接著,莫切里細談音樂,幫助我們理解欣賞古典音樂時所聽見的內容為何:作品如何透過聲音隱喻表達人類最深層的感受與情緒、如何承載歷史痕跡,以及每一場獨特的音樂會經驗如何一再刷新我們對作品的看法。      本書樸實無華、文筆優雅,極具啟發性,適合愛樂人、入門者,以及所有期待在心中燃起音樂之愛的讀者。   名人推薦     呂紹嘉|國家交響樂團榮譽指揮   呂岱衛|資深音樂工作者   吳家恆|鏡好聽「時代奏鳴曲」主持人   張尹芳|國家交響樂團駐團指揮   焦元溥|倫敦國王學院音樂學博士  

 葉政德|國立臺灣交響樂團助理指揮   楊忠衡|廣藝基金會執行長、音樂時代劇場藝術總監   簡文彬|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藝術總監   鴻 鴻|詩人、導演   (依姓氏筆劃排列)   好評推薦     「思路流暢、啟發人心⋯⋯莫切里巧妙地將年少至今的音樂經驗融入其中⋯⋯這本書對於熟知古典音樂的愛樂者,或準備投身其中的入門讀者而言,都可提供完美的導讀。」—— 《圖書館學刊》(Library Journal),卡羅琳.穆雷克(Carolyn M. Mulac)     「莫切里情感豐沛的書寫能夠激發入門者對古典音樂的興趣,引導古典樂迷以全新的方式聆聽音樂。」—

—《出版者週刊》(Publishers Weekly)     「古典樂迷肯定會喜歡莫切里對作曲家及其作品的討論。入門者會發現本書令人增廣見聞,但作者卻會提醒所有的讀者不要只聽他的話,而是要親自體驗、聆聽音樂。」——《書單》雜誌(Booklist),瓊.克博(Joan Curbow)     「作者對音樂的喜悅之情具有感染力……即使是對古典音樂非常了解的人,閱讀這本生動而熱情的入門書也會有所收穫。」 ——《柯克斯書評》(Kirkus)     「《古典音樂之愛》重新將音樂視為記憶的匯編,與懷舊、個人經驗息息相關,而且整體來說,也與音樂所帶來的樂趣有關,人們重新聆聽作品時

可能發現無窮無盡的變化。」——出版觀察網站(Shelf Awareness)     「傑出的作品⋯⋯這本書帶給聽眾力量、信心與快樂。如果你投身進入古典音樂的世界,將會收穫滿滿。」——《紐約書訊》(New York Journal of Books)     「約翰.莫切里再次寫出精彩的作品。即使上了年紀還是受益良多,感謝這本書帶給我愉快的體驗。推薦給各位。」——歌劇演唱家瑪麗蓮.荷恩(Marilyn Horne)     「有些業餘愛好者以欣賞音樂為主要的娛樂,卻一直希望進一步認識古典音樂的語言,而且要比唱片的包裝說明文字與直覺更加深入;他們會感謝約翰.莫切里的這本書

——讓理解音樂的運作幾乎如同欣賞音樂一樣令人愉快。」——《一千個小理智:自由主義的道德冒險》(A Thousand Small Sanities: The Moral Adventure of Liberalism)作者亞當.高普尼克(Adam Gopnik)     「由於伴我成長的父親對音樂的熱情澎湃如濤,我很快就在約翰.莫切里對心儀曲目的思索中迎來熟悉的喜悅之情,每一頁都是以他畢生奉獻的烈焰溫暖我們。正如莫切里告訴我們的,音樂將帶領我們前往『一趟非常值得的旅程』,而他的作品也是如此。」——《出名的父親:伯恩斯坦女兒回憶錄》(Famous Father Girl: A Memoir

of Growing Up Bernstein)作者潔咪.伯恩斯坦(Jamie Bernstein)     「這本書讀來愉快,與其說打開了一道門,不如說像是一隻親切的手扶在臂膀上,以熱情與智慧引領讀者直達人生價值核心的美麗世界。」——鋼琴家、作曲家史帝芬.賀夫(Stephen Hough)     「這是莫切里在台灣出版的第四本著作,也的確如他所言,本書試圖總結他一生的感受。書雖不厚,但是信手拈來,提及的古典音樂作曲家、作品無數,話題還旁及其他領域,真的就像莫切里跟讀者促膝話家常:語調輕鬆,天南地北。對古典音樂接觸不多的人,會被親和誠摯所吸引,不致嚇跑;如果略有涉獵這個領域

又有心深究的讀者,循著作者的提點,把作品找來印證,將會有許多飽滿而有趣的收穫。」——鏡好聽「時代奏鳴曲」主持人吳家恆     「指揮這個職業在大眾的眼中是是個神秘又吸引人的工作,人們總是好奇為何一支指揮棒可以帶領著台上台下的所有人沉浸在音樂之中。在莫切里大師的帶領下,我們將一起認識指揮與音樂的前世今生,藉由莫切里大師的經驗與分享與您一同體驗這個工作的神奇奧妙之處。」──國立臺灣交響樂團助理指揮葉政德

指揮家手勢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今天請指揮家Jacob來告訴我們,指揮在台上的角色、如何用手勢跟音樂家溝通!
00:00 精彩預告、來賓簡介
00:58 指揮的角色
01:51 指揮在舞台上做什麼
02:56 練習當指揮遊戲
04:53 指揮示範-布拉姆斯正常版
05:39 布拉姆斯變化版
06:24 布拉姆斯誇張版
07:40 指揮示範-莫札特正常版
08:16 莫札特變化版
08:50 莫札特誇張版
09:27 指揮影片review
13:02 在台上發生最瘋狂的事

相關熱門影片:
Learn violin and cello in 15 minutes 與樂團首席交換樂器大對決!
https://youtu.be/WrLOOhBk_w8
The ultimate prestigious music school battle 美國音樂院名校終極大亂鬥!
https://youtu.be/fBZ9oJp_c6k
幕後直擊!音樂會的一天 表演前都在幹嘛?大提琴音樂家日常|on the day of my cello recital Vlog
https://youtu.be/wgR0SwzFuFQ
揭開茱莉亞音樂院的秘辛! 學到什麼?影響一生! Four things I learned from The Juilliard School
https://youtu.be/BYsrWsuY_e8

Jacob's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jjoyce1027/
Jacob's podcast: https://www.attentiontodetailpod.com
cellokoko 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cellokoko/
cellokoko 臉書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cellokoko/
合作信箱:[email protected]

#指揮 #樂團 #音樂家 #大提琴 #生活 #conductor #cello #cellist #musician #musicianslife

魔號交響曲: 馬勒《少年魔號》歌曲於 第二至第四號交響曲中的應用初探

為了解決指揮家手勢的問題,作者鄒佳宏 這樣論述:

馬勒的交響曲有許多元素來自他的藝術歌曲,本篇論文試圖從藝術歌曲的角度切入剖析,以分析與觀察的角度仔細逐小節審視不同版本的樂曲,再將解析出的零件一一放到交響曲當中比對。分析完畢後,在詮釋與指揮的段落,會加入些許本文作者的個人推測與意見,並小結前面的分析後,從指揮的實務層面去探討排練會遇到的狀況,以及作為指揮者會遇到的困難等等,本研究所論述的「指揮」,是採通則式的方式,並不會著重在敘述指揮的技巧層面,如用什麼手勢、左手或右手、舉得高或低等等,本論文研究的重點是音樂演奏的實務探討,從分析開始,總結到排練方法與演出,以期能夠達到由內心的感受出發來詮釋。

大師與他們的音樂:指揮的藝術與魔力

為了解決指揮家手勢的問題,作者(美)約翰·毛切里 這樣論述:

在國際樂壇馳騁半個世紀的知名指揮家,以充滿活力、親切易懂、精心配圖的方式,透視高深莫測的指揮藝術和技藝。 約翰·毛切裡將畢生的經驗,灌注於這場對自己職業的探究中,新意勃發,資訊豐富,趣味橫生。我們瞭解到菲利克斯·孟德爾松是第一位使用指揮棒的指揮家;聽到喬治·索爾蒂對與樂團一同工作的指揮提出的建議;見證阿圖羅·托斯卡尼尼因未能用英語表達自己對樂段的理解而將絲手絹甩到空中,再注視它落到地面的場景。除此之外還有一系列難得一聞的軼事,由倫納德·伯恩斯坦和赫爾伯特·馮·卡拉揚的一場急躁的私人會面引入(他們是20 世紀晚期的偉大指揮家以及對手)。 毛切裡坦率而幽默地向我們表明,指揮本身就是一種結合:是

包含了遺產和傳統的、由師傅傳給學徒的技法,而不只是一點難以言傳的魔術。他展示了指揮家如何處理一部音樂作品(那是個人詮釋、想像力以及對作曲家意圖洞見的恰當組合),如何能夠僅僅用手勢來與幾百個演奏者即時交流,還有旅行指揮家那偶爾令人神往、大多時候卻富於挑戰的生活。   南曦 法學門徒/德語譯者/書刊編輯/古典樂迷。 引 言 / 3 第1章 | 指揮簡史 / 15 第2章 | 指揮技法 / 29 第3章 | 如何研讀樂隊總譜/ 41 第4章 | 如何學做指揮 / 55 第5章 | 什麼使指揮的演繹各不相同 / 69 第6章 | 關 系 / 79 與音樂的關係

/ 79 與音樂家的關係 / 98 與聽眾的關係 / 119 與評論家的關係 / 124 與所有者和管理者的關係 / 141 第7章 | 由誰掌控 / 147 第8章 | 遠行指揮的孤獨 / 173 第9章 | 錄音vs. 演出(vs. 演出錄音) / 189 第10章 | 謎題:每件事和它的反面 / 211 致 謝 / 231 注 釋 / 233 索 引 / 237 關於作者 / 255  

使用深度相機於動態時間校正分類器的即時音樂指揮手勢辨識之研究

為了解決指揮家手勢的問題,作者李詩恩 這樣論述:

過去這幾年,人跟電腦一直都有越來越多機會互動與連結。在日常生活都有新的科技讓我們可以很方便的跟電腦互動,也可以透過手勢來控制他們。隨著科技迅速的演變與發展,人們使用各項技術來實現與機器溝通和互動的想法。本論文使用深度相機來即時的判斷音樂指揮家的動作。首先,我們使用Kinect的開發軟體,讓我們抓取使用者的骨架。找到骨架後我們可以辨識手掌的位子,進一步捕捉手勢。我們使用了Dynamic Time Warping來做分類,也透過我們的方法來判斷指揮的速度及手勢。我們對五位不同的人蒐集三種音樂指揮的動作。實驗結果顯示對於這六種手勢的平均辨識率達89.17%,總共實驗了5,600 次的指揮動作。我們

實驗了三種不同的動作,五種不同的速度,還有七種不同的角度,而實驗用的相機能拍到30F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