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市淡水區中山北路2段375號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另外網站「淡水麥味登中山北路」情報資訊整理 - 愛呷宜花東也說明:愛呷宜花東「淡水麥味登中山北路」相關資訊整理- 麥味登淡水運動中心店。 42 個讚· 60 個打卡次。 ... Taiwan (10414.63 km) 新北市淡水區中山北路二段381巷115號.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文化創意產業經營學系 林義斌所指導 彭忠珮的 臺北中山雙連街區遊客行為與滿意度之研究 (2018),提出新北市淡水區中山北路2段375號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中山雙連街區、遊客行為、遊客滿意度。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陽明大學 科技與社會研究所 楊弘任所指導 王志弘的 多重基礎設施化的物質政治:台北市道路治理的部署與轉譯 (2017),提出因為有 都市治理、治理術、運輸社會學、移動力、技術政治的重點而找出了 新北市淡水區中山北路2段375號的解答。

最後網站首頁-來全聯買進美好生活則補充:提供您更即時、更迅速的購物環境,讓您隨時隨地都能省!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新北市淡水區中山北路2段375號,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臺北中山雙連街區遊客行為與滿意度之研究

為了解決新北市淡水區中山北路2段375號的問題,作者彭忠珮 這樣論述:

臺北中山雙連街區因其歷史背景而具有特殊之人文藝術特色。為發展街區之觀光並吸引人潮,必須瞭解遊客之特質與滿意度之影響因素。本研究旨在:(一)瞭解中山雙連街區之遊客特質及行為;(二)探討中山雙連街區遊客滿意度;(三)探討遊客特質及行為與旅遊滿意度之關係。本研究自107年10月1日起至107年11月15日止,於臺北市中山雙連街區之公共空間發放問卷,問卷內容包含遊客基本特質、遊客旅遊行為與遊客滿意度,本研究總共發放448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共計433份,並以SPSS統計套裝軟體進行資料分析。除了整體滿意度,探索式因素分析將遊客滿意度分類為「環境因素滿意度」及「體驗感受滿意度」。多元迴歸模型顯示,在控

制了遊客人口學基本特質之後,來參加節慶活動者,滿意度顯著比來用餐者高;在百貨公司用餐者,滿意度顯著比小吃店用餐者高;造訪次數五次以上者,各項滿意度顯著比僅造訪一次者高。本研究對未來提升遊客滿意度之建議如下:(一)可結合街區特色的節慶活動,以主題性吸引遊客造訪;(二)提供套裝行程整合街區行銷,增加遊客停留時間;(三)透過網路社群媒體進行口碑行銷;(四)加強故事行銷,給予遊客一來再來的理由。

多重基礎設施化的物質政治:台北市道路治理的部署與轉譯

為了解決新北市淡水區中山北路2段375號的問題,作者王志弘 這樣論述:

本研究以基礎設施化之物質政治為取徑,探討當代城市的構成與轉變,並展望都市實踐的新方向。作者將城市界定為「多重基礎設施化的拼裝體」,並結合社會、技術與空間分析,將基礎設施化展開成為一個多層次的分析場域,以凸顯社會與物質的共構。社會分析方面有結構傾向、治理體制及實作網絡;技術分析方面有系統動量、部署/缺口,以及轉譯方案;空間分析方面,則有領域化、紋理/節奏,以及縐摺。社會、技術與空間分析乃相互為用、彼此疊合,但有各自的邏輯。為了示範基礎設施化的多層次分析,並與批判的政治經濟學、傅柯派權力分析,以及科技與社會研究(特別是行動者網絡理論及大型技術系統論)對話,作者以台北市的道路發展與交通治理為例,採

取多重個案的研究設計,分別探討多重基礎設施化的不同層面。本研究資料來源,取自官方規劃報告、統計資料、議會公報、新聞報導、田野觀察及訪談。作者首先以台北市中華路一段為例,說明道路空間生產在視線權力與空間修補引導下的彈性:在格網與圓環的基礎上,增添平交道、高架道路、天橋及地下道,以迄軌道運輸的地下化。但始於城牆設置的穩定方位格局,則彰顯了物質僵固性。視線權力、空間修補和僵固性,實為道路之物質政治的不同面向。其次,追求移動速率而引致風險的機動車城市,必須有分流化、保險化、監測化及合宜主體化等物質配置以保障安全。這些物質部署在生命政治與死亡政治之間,鋪展出韌命政治,但也引起爭議,例如測速照相機及其反制

設備之間的攻防。第三,1980年代以降交通危機深化導致的技術系統缺口,促發了各種道路轉譯方案,公車專用道便是一例。但道路轉譯方案的成效,須接合於道路交通形勢及都市政治形勢。轉譯方案能否奏效,往往以基礎設施化之部署為要件,但不同物質的作用仍取決於形勢。第四,相對於官方道路治理的領域化及僵滯紋理,四處漫溢的機車穿梭、街頭市集的彈性挪用,以及「自然」萌生的縐摺實作,則促成黏性紋理的浮現,甚而形成再領域化的轉譯動力。最後,作者考察歷史保存與道路規劃之間的爭議,藉此反思替代性都市實踐的可能。對抗拆遷史蹟而集結的保存運動,若能拋卻本真性的物質僵固性,轉而在參與都市治理、關注生活紋理的條件下,將文化塑造為另

類基礎設施化(生活支持網絡),則可能改變都市拼裝體的型態和意義。再者,權力與權利之基礎設施化的觀點,也有助於結合城市權與公民科學的倡議,開啟都市的物質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