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界東北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新界東北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馮邦彥寫的 香港地產史1841-2020 和香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的 吉澳.吉祥之灣(中英對照)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智取筍盤2——升值地段大發現 - 第 195 頁 - Google 圖書結果也說明:新界北的土地較零散,難以發展。 ... 提出新界北發展初步概念,被剝離出新界東北新發展區的坪輋/打鼓嶺變身為新界北新市鎮,羅湖和文錦渡兩個關口合成文錦渡物流走廊,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三聯 和天地圖書所出版 。

國立臺灣大學 戲劇學研究所 童偉格、謝筱玫所指導 姜麗明的 關於香港的亂世寓言:《未.亡者》 (2020),提出新界東北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香港、反送中、流水革命、電腦遊戲。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清華大學 社會學研究所 吳介民所指導 施懿倫的 從協調到衝突:香港政治運動的原型與變異 (2019),提出因為有 行動劇碼、守法主義、直接行動、反中突襲抗爭、行動理念、政治與社會運動、中港關係的重點而找出了 新界東北的解答。

最後網站新界東北新發展區| Our Hong Kong Foundation則補充:Solution to scarcity of land – farsighted planning and prioritizing basic infrastructure · 新界發展城市化釋放香港土地潛力 · 古洞北粉嶺北——命途多舛的房屋供應糧倉.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新界東北,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香港地產史1841-2020

為了解決新界東北的問題,作者馮邦彥 這樣論述:

  香港地產業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香港開埠初期的土地拍賣及地權制度與土地批租制度的確立。二次大戰後,以吳多泰、霍英東為代表的新興地產發展商,先後提出「分層出售,分期付款」的售樓方式,推動了地產經營方式變革,從供應和需求兩個方面,促進現代地產業的起步發展。     70年代初,隨著香港股票市場的崛興,以長江實業、新鴻基地產、合和實業、恒隆等為代表的新興地產發展商,相繼掛牌上市,並充份發揮股市功能,籌集大量資金發展業務,推動了地產業的快速發展。到90年代中後期,地產業已成為香港經濟的重要產業支柱,被稱為「香港經濟的寒暑表」。     2003年以後,在種種內外部、主客觀因素推動下,香港地產市道

展開長達16年的週期性大升浪。這一時期,由於土地、房屋供求嚴重失衡所導致的「高地價」、「高樓價」和「高租金」,對香港經濟發展和社會民生造成了負面影響,並成為香港經濟社會諸多問題的一個深層次因素。     本書以作者於2001年撰寫出版的《香港地產業百年》為基礎,將時空延伸至2020年,試圖在香港經濟發展、轉型和人口增長的宏觀背景下,揭示地產業從萌芽、起步發展到成熟的整個歷史軌跡,從中發現香港地產業的基本特性及發展規律,它在整體經濟和社會民生中的地位、作用及影響。與此同時,也深入研究了各主要地產集團成功的經營投資策略與挫折、失敗的教訓,以作借鑑。

新界東北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蕉徑,位處上水鄉郊,是一個農業耕種活動已然成熟活躍的地方。農田開揚,遠眺山脈,田間小路有流水淙淙,從雙魚河一直流向蕉徑大大小小的農田,潤澤泥土,渾然天成。然後,再往前走,卻見農地受橙色膠網及厚圍板封起,本來耕滿作物的農田變成倒滿石塊的「地盤重地」——農業園第一期工程已經開展。

二○一六年,政府宣布落實新農業政策,在古洞南設立高新科技農業園。農業園佔地約八十公頃,分為兩期發展。農業園內現有常耕農地會盡量保留作農業用途,另外約有五十公頃休耕農地將被復耕。另外,農業園也擬興建新行車道和行人路,預計需要徵收約8.1公頃私人農地,其中約十戶的農產地將會受道路工程影響,遷至復耕地,包括「達記園」農夫文哥。

對文哥來說,本土農業是傳承,也是人的選擇權,「香港農業式微,愈來愈多人放棄,第日香港不是1.9%蔬菜供應率,可能得番0.9%,你的自由選擇權又少了,你有權去選擇農產品是本地菜。」
-----------------------------------------------------------------------------------------
立即訂閱《明周》電子版:
https://bit.ly/3t1Jmmx

明周娛樂 Web/ https://www.mpweekly.com/entertainment/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entertainment.mpw
Mewe / https://bit.ly/39s8vgS
明周文化 https://www.mpweekly.com/culture/
想食明周 https://www.facebook.com/foodiempw/
INNER https://www.facebook.com/innermpw/
https://www.instagram.com/in__ner

關於香港的亂世寓言:《未.亡者》

為了解決新界東北的問題,作者姜麗明 這樣論述:

本論文分為兩個部分:劇本《未.亡者》及其創作論述。2040年,大型抗爭運動已結束了二十年,香港成了中民共和國的一個普通小鎮。一個在2019年中槍昏迷的抗爭者,去了一趟靈魂遊歷,不知不覺進入了一個關於抗爭的電腦遊戲裡;一位移居外地的中年女子,為了追查二十年前在香港發生的神祕死亡事件,在理工大學神祕的地下室,啟動了那個被禁的電腦遊戲……一切並不神秘,只是似曾相識。如果黑暗終究到來,生者如何活下去?亡魂還會平反的機會嗎?

吉澳.吉祥之灣(中英對照)

為了解決新界東北的問題,作者香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 這樣論述:

  聽說過她曾經繁榮,見證了她如今靜謐。即使不似舊時生氣勃勃,吉澳也繼續以其緩慢步伐留下歷史足跡。隨着大家認識到自然何等美麗、歷史何等重要,我們冀盼吉澳的美麗和她的獨特故事能夠世代承傳。   You have heard storied of the island’s prosperous past, and you have seen its tranquil beauty today. The lively bustle may have gone, but Kat O continues to leave its mark on history, albeit at a mellow

pace. Perhaps as we discover more about nature’s divine beauty and the importance of our cultural heritage, the beauty of Kat O will be preserved, and the Kat O storied will be handed down to many generations to come.   作者簡介 香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   前稱中國香港世界地質公園,舊稱香港國家地質公園,簡稱香港地質公園,是一座位於香港新界東部和東北部的地質公

園,包括新界東北沉積岩和西貢東部火山岩兩大園區等合共8大景區,佔地5,000公頃。 序 Preface 9 第一章:吉祥之灣 Chapter One: The Lucky Harbour 13 第二章:吉澳生活往事 Chapter Two: Life on Kat O 19 吉澳村民何處來 Origins of Kat O Villagers 20 信仰傳統奉馬娘 Faith in Tin Hau Goddess 21 天后宮的建築裝飾 Architecture Ornamentation of Tin Hau Temple 27 吉澳人生計談 Making a Liv

ing 51 樂業前先要安居 Making Home on Kat O 100 水上客家開枝散葉 A Growing Community on Land and Sea 106 客家婦女的標記:涼帽與花帶 The Icons of Hakka Women: Bamboo Hat and Colourful Braids 113 救死扶傷在吉澳 Island Medical Services 118 書本裏的新世界 Education 125 第三章:時代巨輪下 Chapter Three: Moments in History 147 吉澳拓荒 Kat O in Ancient Times

148 殖民之初 The Early Colonial Period 150 戰火連天 Memories of Wartime 152 二戰之後 Post-WWII Years 158 走出吉澳 Seeking New Opportunities 176 第四章:心之所在即為吉澳 Chapter Four: Heart with Kat O 181 移民起始 The Migration Story 182 第五章:族群關係與僑鄉社群 Chapter Five: Ethnic Relations and Overseas Communities (邱嘉露Yau Ka Lo) 203 族群關係

與海外同鄉會 Overseas Chinese Communities 204 海外鄉民的原鄉聯繫 Connections with the Home Village 216 小結 Summary 113 第六章:漫遊今日吉澳 Chapter Six: Discovering Kat O Today 225 如何前往吉澳 How to get to Kat O 227 如詩似畫的自然風光 Picturesque Natural Scenery 229 地質探奇 Geological Wonders 234 一睹昔時生活 Memories of Bygone Days 236 探索吉澳南部精

華 Attractions of South Kat O 247 傳統客家美食 Traditional Hakka Food 252 附錄1.全港天后廟名錄 Appendix 1: Tin Hau Temples in Hong Kong 254 附錄2. 香港維持打醮習俗的社區 Appendix 2: Da Jiu Festivals in Hong Kong 259  

從協調到衝突:香港政治運動的原型與變異

為了解決新界東北的問題,作者施懿倫 這樣論述:

這本論文從行動劇碼研究傳統出發來探討香港過去30多年政治行動的變遷經驗,藉此探問兩個Charles Tilly鉅視解釋觀點無法回答的問題。首先,為什麼香港社會的政治行動在1980年代維持到2000年代初期,得以穩定地維持二十多年,即便中間經歷過快速去工業化與金融化,且政權轉移、國家控制方式及強度等結構變遷?然而,其次,到了2010年代前後,在去工業化與政體轉型後十來年,香港的政治劇碼的創新才開始出現,且在非常短的時間內,政治行動的創新不斷且延續成為劇碼的組成部份,為什麼?這兩個問題關注的分別是政治行動的延遲變動與短期內的快速變遷,但Tilly的觀點缺乏對時間性跟行動者理念變動的討論。因此,我

引介William Sewell Jr.對於事件與行動者理念等的討論,並指出,劇碼的變遷是基於不同行動者——特別是先行與晚發的行動者——在事件內與事件之間的互動與競爭才得以促成,否則會緩慢地變動,甚至幾乎不變。在免於戰爭的情況下就結束殖民地統治,是香港殖民地社會的獨特轉型經驗。在這樣的情況下,1980年代開始協調與高度法律化的轉型過程不但促成香港法律威權政體的確立,同時催生香港政治運動的原型——高度守法主義的政治劇碼。法律威權主義和守法主義的行動者雖在90年代一度有合作並推動改革,但這個良性互動在90年代末以後並不多見,隨著中國對香港在政治與經濟上的集權化統治變得愈發困難。在這個背景下,運動圈

內部的互動交流帶來新穎的抗爭理念,理念的擴散促成新興的行動模式的萌芽。在體制矛盾未解的情況下,新興行動與先行的政治運動之間的競爭性進一步強化,也因而促成了劇碼的快速演化。我分別以直接行動與反中突襲抗爭來描繪這個行動變遷的過程,如何從溫和地、與統治者協調的行動,走向與北京對抗、甚至帶有暴力的衝突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