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界東北發展區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新界東北發展區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馮邦彥寫的 香港地產史1841-2020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東北發展區】港府公布古洞北及粉嶺北補地價安排也說明:政府為加快推進新界東北發展,周四(31日)公布以標準金額微收新發展區契約修訂補地價的安排,其中古洞北修契後作住宅及非住宅用途的標準金額,每方呎 ...

中國文化大學 國家發展與中國大陸研究所博士班 龐建國所指導 蕭督圜的 香港回歸後的社會衝突與調適之研究 (2018),提出新界東北發展區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香港回歸、社會衝突、一國兩制。

最後網站古洞北、粉嶺北新發展區 - 香港經濟日報hket.com則補充:政府銳意發展新界東北,近日當局提出放寬粉嶺北、古洞北共37幅公、私營住宅用地的地積比率至最高7.8倍,料新增逾萬伙供應。香港規劃師學會會長李建華認為,周邊地區的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新界東北發展區,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香港地產史1841-2020

為了解決新界東北發展區的問題,作者馮邦彥 這樣論述:

  香港地產業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香港開埠初期的土地拍賣及地權制度與土地批租制度的確立。二次大戰後,以吳多泰、霍英東為代表的新興地產發展商,先後提出「分層出售,分期付款」的售樓方式,推動了地產經營方式變革,從供應和需求兩個方面,促進現代地產業的起步發展。     70年代初,隨著香港股票市場的崛興,以長江實業、新鴻基地產、合和實業、恒隆等為代表的新興地產發展商,相繼掛牌上市,並充份發揮股市功能,籌集大量資金發展業務,推動了地產業的快速發展。到90年代中後期,地產業已成為香港經濟的重要產業支柱,被稱為「香港經濟的寒暑表」。     2003年以後,在種種內外部、主客觀因素推動下,香港地產市道

展開長達16年的週期性大升浪。這一時期,由於土地、房屋供求嚴重失衡所導致的「高地價」、「高樓價」和「高租金」,對香港經濟發展和社會民生造成了負面影響,並成為香港經濟社會諸多問題的一個深層次因素。     本書以作者於2001年撰寫出版的《香港地產業百年》為基礎,將時空延伸至2020年,試圖在香港經濟發展、轉型和人口增長的宏觀背景下,揭示地產業從萌芽、起步發展到成熟的整個歷史軌跡,從中發現香港地產業的基本特性及發展規律,它在整體經濟和社會民生中的地位、作用及影響。與此同時,也深入研究了各主要地產集團成功的經營投資策略與挫折、失敗的教訓,以作借鑑。

新界東北發展區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郭家麒議員及張超雄議員表示,部分村民(尤其是非原居村民)只是在十分遲的階段才得悉發展建議及建議對他們的影響。他們質疑政府當局在規劃過程中有否讓受影響村民妥為參與。儘管該等村民是近日才就新界東北新發展區的發展表達意見,郭議員促請政府當局認真考慮他們的意見。張議員表示,自政府當局表示會發展新界東北新發展區以來,該等地區內有大量農地已被發展商收購及破壞,很多村民已被迫遷出。他察悉,新界東北的農產品佔本地生產蔬菜的供應量約三分之一。他關注到,在沒有制訂政策支援本地農業的情況下,該項目對本地的蔬菜生產有何影響。他又詢問,如當局進行新界東北新發展區項目,估計本港會失去多少農地。

張超雄議員提到深圳市政府規劃局與香港特區政府規劃署在2008年9月發表《深港興建蓮塘/
香園圍口岸前期規劃研究》(下稱"聯合研究")的研究成果。他詢問,新口岸每天3萬人次的設計客流量及17 850架次的設計車流量,是否按照聯合研究所述深圳居民來港無需簽證的假設計算出來,訂定設計流量時有否與公眾進行討論,以及來港無需簽證的假設是否已經落實為政策。發展局常任秘書長(工務)回應時表示,新口岸會採用"兩地兩檢"的模式運作,深圳永久居民須在來港前取得出境簽注。

陳家洛議員表示,關於受新口岸工程計劃影響的居民,雖然政府當局曾就他們可獲的補償及安置安排諮詢若干鄉事委員會及村代表,但不乏有居民在相當後期才知悉有關安排。他詢問政府當局在這方面的諮詢範圍為何。關於受影響地區的個別居民對補償安排表示不滿,張超雄議員表達類似的關注。他表示,新口岸工程計劃涉及龐大的公共開支,因而備受市民注意。新口岸啟用後無疑會有助港深融合,使兩地之間的過境活動不斷增加。落實新口岸亦與新界東北新發展區的發展項目息息相關。張議員強調,讓公眾參與有關新口岸規劃及相關事宜的全面討論至關重要。他建議事務委員會應舉行公聽會,聽取市民就此項工程計劃表達意見。

2012年10月30日 發展事務委員會會議
日期: 2012年10月30日(星期二)
時間: 下午2時30分
地點: 立法會綜合大樓會議室3

會議議程:
http://www.legco.gov.hk/yr12-13/chine...

香港回歸後的社會衝突與調適之研究

為了解決新界東北發展區的問題,作者蕭督圜 這樣論述:

1997年香港主權回歸中國,香港開始實行「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香港的社會發展也因此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自回歸以來,香港面臨的社會變遷是劇烈而快速的,涵括了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等不同層面,當社會秩序的調整無法跟上變遷的速度時,就容易產生衝突,而衝突也將引發新一波的改革。本研究嘗試透過歷史社會學的脈絡檢視回歸後三任特首任內重大事件,並利用社會衝突理論解釋香港社會變遷的發展與結果,希冀能對香港研究做出個人些許的貢獻。本研究認為,影響香港變遷最大的因素來自於和中國的融合進程,而衝突最大的原因來自於中國擴大融合速度與範疇時香港社會的不滿及恐懼。而本應扮演社會安全閥的香港政府,也由於功能不彰

及管治效率的低落,進而激化香港經濟民生議題的矛盾,讓香港的結構性問題日益嚴重,致使香港社會將衝突的不滿歸咎於中國,「一國」與「兩制」的爭議更加難解。要解決香港社會衝突與調適的問題,端視香港政府能否發揮良善的管治效能,而香港政府能有善治的前提則是中國賦予它更多的空間與權力而非緊縮,而這顯然涉及中國的整體戰略及其治港政策。故而,以目前中國的政經發展趨勢而言,香港的社會衝突恐難以消弭,中港之間的互動發展也將提供吾人對兩岸關係的走向有更多借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