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潭玄光寺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日月潭玄光寺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林淑貞寫的 千秋苦旅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金盆阿嬤香菇茶葉蛋、海拔1000公尺慈恩塔- 凱文的生活 ...也說明:今天的重點都會在位於「青龍山脈」下、號稱「青龍直線」上的幾個景點,包含:有『日月潭石碑傳奇』的「玄光寺」、「玄光碼頭」必買的「金盆阿嬤香菇 ...

國立中興大學 歷史學系所 吳政憲所指導 簡妙如的 戰後日月潭東畔寺廟區的建造背景及其發展研究(1950-1993) (2020),提出日月潭玄光寺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臺灣、日月潭、玄光寺、玄奘寺、慈恩塔、中華文化復興運動。

而第二篇論文中國文化大學 地學研究所博士班 鄭勝華所指導 曹正偉的 中國大陸觀光客凝視下的臺灣觀光地景再形塑 (2014),提出因為有 觀光凝視、觀光地景、觀光場景、兩岸觀光旅遊、後衝突觀光的重點而找出了 日月潭玄光寺的解答。

最後網站南投魚池青龍山步道(玄光寺- 慈恩塔 - 小恐龍遊記相簿則補充:補充照片, 南投魚池青龍山步道(玄光寺、玄奘寺)、慈恩塔、二龍山(沙巴蘭山). 2013.02.14 年初五原打算遊覽南投埔里地區,行程中臨時加入日月潭行程,大清早的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日月潭玄光寺,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千秋苦旅

為了解決日月潭玄光寺的問題,作者林淑貞 這樣論述:

  題為千秋苦旅,記一段殊勝因緣。民國百年八月二十六日及九月六日偕亞傑二遊日月潭,玄光寺旁矗立「千秋苦旅」一碑,紀念玄奘大師憂憫悲懷,跋涉千里,天竺取經,見碑兀立,悵觸異常。設想前世、今生、來世種種因緣,契會靈犀,感極欲泣。詎料,亞傑因公赴山東,逝於九月九日,因記起千秋苦旅碑文,感念浮生若末夢,為歡幾何?愚妄嗔痴,生老病死,黯然銷魂。死生輪迴,亦是另類千秋苦旅,因以為題。

日月潭玄光寺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更多新聞與互動請上:
公視新聞網 ( http://news.pts.org.tw )
PNN公視新聞議題中心 ( http://pnn.pts.org.tw/ )
PNN 粉絲專頁 ( https://www.facebook.com/pnnpts/ )
PNN livehouse.in頻道 ( http://livehouse.in/channel/PNNPTS )

戰後日月潭東畔寺廟區的建造背景及其發展研究(1950-1993)

為了解決日月潭玄光寺的問題,作者簡妙如 這樣論述:

  本研究欲探悉日月潭東畔寺廟區與1950年後各文化運動的關係,主要目的為了解慈恩塔這類紀念性建築的建造背景與原因,藉此觀察其背後歷史價值與該時代背景,以玄光寺、玄奘寺等具宗教性質的建築對照慈恩塔。  中華民國政府正式遷臺後,國際間恰逢冷戰時期,民主陣營與共產陣營對立,中華民國政府因此在臺灣展開一系列運動,如改造運動、文化清潔運動、戰鬥文藝,以及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等。其核心目標皆為反共抗俄、反攻大陸、對抗中國共產黨,而玄光寺、玄奘寺、慈恩塔便是在此背景與目的下建成。1970年觀光示意委員會提出觀光事業與政治、社會、文化輸出相關,觀光事業發展應與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相配合;1971年日月潭特定區計劃

開始擬定,其中便有寺廟區的區域,目的是規劃出寺廟人員的區域。  戰鬥文藝運動期間,恰逢玄奘頂骨舍利來臺之事,其尚在日本時便傳出中共中國佛教協會干預玄奘頂骨舍利來臺之事,中華民國政府更加重視玄奘頂骨舍利一事。玄奘頂骨舍利的供奉事宜皆由中國佛教會操辦,直到塔寺定址日月潭青龍山後,才交由魚池鄉公所辦理;最後玄光寺因為建造經費混雜,導致魚池鄉公所與佛教協會發生爭執,加上建成後魚池鄉公所私自命名為「玄光寺」,引發奉安所委員會與中國佛教會的產權爭議。  另外,在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的背景下,慈恩塔開始動工興建,多數說法為蔣中正因感懷其母而興建。因為當時正推行的中華文化復興運動,其核心精神中便包括「孝」,許多關

於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的文章及報紙內容,皆有「蔣中正極具孝心」的說法出現。當時為維護慈恩塔,還成立了「財團法人先總統蔣公日月潭行館及慈恩塔管理委員會」,以供保養費用;後來因為涵碧樓產權問題,影響慈恩塔保養維護之事,直至日月潭升級觀光風景區,才正式由國家收回管理。

中國大陸觀光客凝視下的臺灣觀光地景再形塑

為了解決日月潭玄光寺的問題,作者曹正偉 這樣論述:

臺灣海峽兩岸關係從1949年的緊張對立、不相往來,至2008年迄今的和緩和解、交流熱絡,其間的觀光發展情形適合做為後衝突觀光 (post-conflict tourism) 研究的例證。中國大陸觀光客自2010年起超越日本觀光客,成為境外來臺觀光的最大客源,對於臺灣觀光發展及觀光地景形成相當程度的影響。觀光凝視 (tourist gaze) 經由社會文化所建構,被凝視的對象對於凝視者而言具有特別的意義,而這被凝視對象的具體形象就是觀光地景 (tourism landscapes)。思考陸客凝視何物,以及該物何以被建構的成因,是理解其所身處「常態社會」(normal society)

的有效途徑,分析陸客凝視下的臺灣觀光地景,有助於發掘陸客凝視背後蘊含的社會文化意義。 虛擬空間的角色由於網路及行動通訊的普及化,顯得日益重要,並透過想像的滲透影響了實體空間,使得觀光地景的意象在虛、實世界之間不斷的流轉、再現。許多人透過網路相簿、遊記、部落格等社群媒體 (social media),記錄、傳送及分享旅遊經歷中的心情故事,經由這種方式所傳遞的訊息,往往因為減少與他人面對面接觸的干擾,更能代表內心的情感與意見,成為可資據以瞭解陸客凝視下的臺灣觀光地景的另一種文本。 本研究整合供應面、需求面及回饋面等3個構面,採取行動觀光民族學 (mobile tourism ethno

graphy) 方法從事質性研究 (qualitative research),分別在實體世界中的臺灣北、中、南、東各主要陸客觀光景點,以及虛擬世界中的大陸主流網路旅遊論壇「螞蜂窩」(www.mafengwo.cn) 等網路遊記進行田野調查,嘗試發掘及詮釋陸客來臺觀光場景 (tourism performances) 的多元現象與意義。研究發現,透過陸客所接收與臺灣有關的電影、戲劇、音樂、網路遊記、部落格、官方教育及宣傳等文本的形塑與再形塑作用,使臺灣觀光地景再現豐富的內涵與多層次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