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治時期初等教育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日治時期初等教育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鄭政誠寫的 帝國殖民教育的逸出:日治臺灣教育發展論集 和許錫慶的 臺灣總督府檔案主題選編(23)教育系列4:日治時期初等教育史料選編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日據時期初等教育史料選編也說明:Publisher: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Author: 許錫慶, 本書依據《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臺灣總督府報》、《臺灣日日新報》及日文舊籍等,以日據初期之初等教育為主,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秀威資訊 和國史館台灣文獻館所出版 。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美術學系 盧福壽所指導 郭文筠的 大學入學美術術科考試試題之研究-以臺灣為例 (2020),提出日治時期初等教育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大學入學美術術科考試、試題趨勢、試題限制。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成功大學 建築學系 吳秉聲所指導 顏兆梁的 日治時期臺南市公學校的設置及其影響之研究(1898年至1941年) (2018),提出因為有 日治時期、臺南市、公學校、教育活動、通學區域、市民生活的重點而找出了 日治時期初等教育的解答。

最後網站日治時期原住民初等教育之探究-以呂家公學校(1905-1945) ...則補充:本研究探討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府的教育政策與呂家公學校的發展經緯,研究範圍為1905-1945年。本研究採文獻分析法,蒐集日治時期的教育政策、理蕃政策以及呂家公學校的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日治時期初等教育,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帝國殖民教育的逸出:日治臺灣教育發展論集

為了解決日治時期初等教育的問題,作者鄭政誠 這樣論述:

  日治時期,日本政府在臺灣如何拿捏並執行「近代化」與「同化」的雙軌教育?   本書聚焦「校史與教科書」、「戰爭與教育」與「殖民教育的觀察」三大主題,觸及議題包括:明治30年(1897)曾是臺北國語傳習所桃園分教場的桃園公學校(今桃園國民小學),如何成為桃園地區的新式教育傳播中心?臺灣漢人子弟的公學校國語讀本,如何具現「日本化」、「皇民化」、「文明化」與「農業化」的精神與概念?「蕃童教育所」的國語讀本及其修學旅行活動,如何向原住民學童傳達日本文化與精神?日治時期的臺灣教育會具備何種教育機能、又如何運作?二戰時期臺灣男子中等學校的軍事課程設計,如何進行學生的身體控制?又如何

將其規訓成準軍人的樣態?戰時臺南師範學校(今國立臺南大學)畢業生的軍事派駐點涵蓋東亞各地,從軍校友和在校生的戰爭記憶會是甚麼?戰後初期(1944-1947),《大公報》、《僑聲報》、《北方雜誌》等中國大陸報刊雜誌與來臺的知識分子,對於日治時期的臺灣教育有何評價與看法?面對解嚴前後臺灣的不同政治環境,桃園市各地出版的鄉鎮市志如何描繪日治時期該地的初等教育樣貌?──學者鄭政誠從八篇文章,深入探究臺灣近代教育史與社會史,多面向呈現日治時期的臺灣教育發展。 本書特色   八篇專文,聚焦「校史與教科書」、「戰爭與教育」與「殖民教育的觀察」三大主題,多面向呈現日治時期的臺灣教育發展。

日治時期初等教育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本集主題:「上學去」兒童繪本新書介紹
     
專訪作者: 莊世瑩、 許育榮
   
內容簡介:
來!來!來!來學校!
去!去!去!去上學!
在阿公的年代,是怎麼上學的呢?
爸爸媽媽以前上學時,又在學校裡做什麼呢?
以最生動的對話、最精采的圖畫開啟三代間的交流
最適合三代共讀的繪本
原來時光的流變,悄悄藏在童年裡
  
  《上學去》帶領讀者穿越時空,認識自1950年代至今,臺灣不同世代兒童的校園生活,以及社會變遷帶來的環境改變,並讓孩子了解上學真正的意義。
  
  臺灣在十九世紀末邁入近代西化的初等教育之路,由日治時期至今,社會政經嬗變,兒童在不同的年代裡,接受當時社會文化影響下的小學教育,不同的世代會有什麼樣的差異呢?
  
  本書以一個家族三代都上同一所小學的上學歷程,呈現臺灣小學教育的變化,同時也反映出社會的狀況和民眾的生活,在時光的流變中,尋找恆定不變的教育核心理念,那就是藉教育打開孩子的視野,讓每個人有能力追尋更好的自己。
  
系列簡介:
  初期出版的三本書,以「兒童的文化生活史」為主軸,推出《上學去》、《放學後》、《放假了》共一套3冊,時間軸從1950年到現在,呈現這些年來生長在臺灣這塊土地上的孩子的日常生活情景。同時,也展現歷史與文化軌跡的改變、日常生活樣貌的更替、過去與現今學校生活的不同、每個時代孩子所熱衷的童玩遊戲、日常生活的飲食等,運用強而有力的圖像和故事,向當代的孩童介紹,不同時代的臺灣孩子不同的生活樣貌。
  
作者簡介:莊世瑩
  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系文藝創作組畢業,曾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擔任研究助理,參與多項民間宗教信仰調查計畫,以及文建會地方博物館規劃案。

  長期於小大繪本館擔任志工及講師。曾擔任聯合報年度童書、信誼幼兒文學獎、OPENBOOK閱讀誌年度童書等各獎項評審。

  從小喜歡聽故事、說故事和寫故事,現致力於推廣兒童圖畫書與親子共讀,上山下海四處和小朋友說故事,也和大朋友分享賞析繪本的樂趣,並從事兒童文學創作、評論書寫及翻譯、書系策畫,出版繪本《貪睡的穿山甲》、《穿山甲的故事地圖》、《回家‧回部落》、《晃晃老師的禮物》、《石滬股份有限公司》、《小石獅的大發現》,曾兩度獲得「好書大家讀」年度最佳少年兒童讀物獎。
 
作者簡介:許育榮
生於新北市,屏東科技大學土木工程學系畢業。
目前從事插畫設計與繪本的創作。
出版繪本《幸好我是小灰狼》、《界線》、《為了特別的你》等書。
2018年出版《看見龍山寺》獲誠品選書。
曾獲選雲門舞集「流浪者計畫」補助、桃源美展創作獎、福報文學獎、BenQ真善美數位創作獎、信誼幼兒文學獎入選。
喜歡在淡水河畔走路閒晃,也熱愛旅行、閱讀及電影。
對於老舊的事物有著深深的迷戀,總喜歡從他們的身上,去感受時間的流動。
期待能將生活中每個小小的體悟轉化為養分,供給自己,持續創作出美好的作品和讀者分享。

大學入學美術術科考試試題之研究-以臺灣為例

為了解決日治時期初等教育的問題,作者郭文筠 這樣論述:

                   大學入學美術術科考試從92學年度轉為新制後,已將近20年未有任何改變,現教育現場正執行十二年國教的轉型,各年級不同的領域及升學考試皆有所調動,故本篇論文探討新制後的大學美術術科考試試題趨勢,以望給予相關單位及應考生們相關建議。                 本研究探討之科目包含〈素描〉、〈彩繪技法〉、〈水墨書畫〉、〈創意表現〉,其中〈水墨書畫〉僅探討水墨畫該科。本論文共分為五章,透過臺灣美術教育史的梳理,以理解執行(本研究的)相關背景,並藉由早期美術術科考試的內容了解術科考試執行的演變。後由筆者就試題的分類、歸納,探討試題的執行、限制及考試內容,並綜合

學生、教師的訪談內容,了解術科考試試題的趨勢。最後提出本研究〈大學入學美術術科考試試題研究-以臺灣為例〉之結論,並對執行單位及後續的研究方向提出相關建議。                  本研究問題包括:1.術科考試試題在長期的執行中是否有因應政策進行調整?2.新制與舊制是否遇到相似的問題?3.在辦理術科考試時題目受到了哪些限制?在進行相關比對後,可發現新制大學美術術科考試並未有太大的調整,彙整後發現以下要點:1.除〈創意表現〉,其餘三科皆以「重組構圖」為考題重點。2.術科考試試題結合該科之特性。3.試題的呈現及要求較難預測。4.繪製物件仍與傳統題材相關。5.講求公平性。         

        新制美術術科試題執行的問題包含:圖像呈現的缺點、各科題材不平衡、試題目的性不明、術科考試與升學的連結緊密、美術術科考試的執行限制考生的表現方式、其他。題目的限制涵蓋:圖片內容限制畫面呈現的物品、作品的呈現方式、〈素描〉受到寫實手法限制、〈創意表現〉受到平面繪畫限制。                   透過訪談,可發現學生對試題的感受還好,主要與升學壓力相關;老師們的感受則為滿意,因題目的鑑別度已提高許多。大學入學美術術科考試的優點在於:好做預備、公平性、技術的展示、提供就學管道;缺點則為:升學考試影響美術班的教學模式、術科考試與大學相關科系的課程及高中端有斷層、評分方式及標準

不清。                  就升學需求而言,美術術科考試是必然的存在,提供考生基本繪畫技術展示的空間,但也因在易預測的情況下引導學生進行練習,間接影響了學生的繪畫的學習情況,使得銜接大學相關科系課程時會較為吃力,考生須於平常的準備中多關注現代藝術的相關議題,精進自己其他藝術的相關能力。              

臺灣總督府檔案主題選編(23)教育系列4:日治時期初等教育史料選編

為了解決日治時期初等教育的問題,作者許錫慶 這樣論述:

  1896年日本中央公布「臺灣公學校令」,臺灣總督府除將原先臺灣各國語傳習所乙科生全部轉為公學校本科生外,又命令各地方縣廳積極招收臺灣學童就讀。日本設公學校主要目的是「對本島人子弟實施德教、傳授實學,以培養國民性格同時使其精通國語(按:日語)為主旨」,可瞭解日本統治臺灣之初,如何規劃及推展日語教育。

日治時期臺南市公學校的設置及其影響之研究(1898年至1941年)

為了解決日治時期初等教育的問題,作者顏兆梁 這樣論述:

日治時期日本將新式教育帶入臺灣,而在初等教育制度上,隨著時間的發展而有不同轉變,由最初國語傳習所、公學校到最後的國民學校。其中公學校在初等教育的發展歷程中,則是從1898年開始到1941年改制成國民學校而結束,也因如此,在日治時期新式教育的發展歷程中,公學校發展的這段期間可以看作是新式教育發展的主要歷程。而本研究以臺南市區作為研究範圍,討論1898年至1941年之間市區出現的6所公學校。隨著日治時期新式教育的帶入,最初1895年臺南市在孔廟內設置了臺南國語傳習所,到了1898年時隨著教育制度的改變,國語傳習所改制成為臺南公學校(國立臺南大學附設實驗國民小學),在這之後隨著新式教育逐漸被民眾所

接受,依序設立了臺南第二公學校(立人國民小學)、臺南女子公學校(成功國民小學)、臺南第三公學校(進學國民小學)、臺南第四公學校(協進國民小學)及竹園公學校(勝利國民小學)。以這6所公學校在1898年至1941年的發展狀況為基礎,建構不同時間的公學校通學區域,除此之外更探討學校在發展過程對市民生活產生的影響。在本研究中,關於建構不同時間公學校的通學區域,是以下面兩點為建構依據,第一點為各公學校在1898年至1941年之間臺南市區中公學校的發展情況;第二點則是公學校學生個人資料。首先將公學校的發展情況作為通學區域建構基礎,也就是不同時間點下,公學校出現及轉移的歷程。下一步則是將學生個人資料進行整理

,藉由學生個人資料中學生的居住地位置,透過QGIS系統,以圖面的方式呈現公學校學生來源,並進一步建構出不同時間點公學校通學區域範圍。隨著公學校在市區中設置,逐漸影響了居民生活,學校對市民所帶來的影響主要是藉由不同的方式來達成,而這些事則是從過去日治時期新聞報導、老照片、回憶錄等得知。學校對市民們所產生的影響主要是對人們認知觀念的改變,其中受「濡化」的學童,在其成年後,更為為新式觀念的傳遞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