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治時期中等教育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日治時期中等教育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王泰升寫的 建構台灣法學:歐美日中知識的彙整 和鄭政誠的 帝國殖民教育的逸出:日治臺灣教育發展論集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日治時期教育- 翰林雲端學院也說明:中等教育 以日本人為主,臺灣人只能就讀醫學校和國語學校。 西元1919 年,頒「臺灣教育令」,確立臺灣人的普通、實業、師範等教育制度(著重中等職業教育)。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和秀威資訊所出版 。

國立成功大學 建築學系碩博士班 陳太農所指導 蘇冠綸的 臺灣日治時期中學校講堂建築構法研究-以原臺南中學校(現台南二中)講堂為例- (2009),提出日治時期中等教育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日治時期、中學校、講堂、建築構法。

最後網站爸媽快筆記!全台6大免門票景點懶人包,遛孩放電去則補充:桃園防災教育館為免費的室內遛孩天堂,一邊玩各種體驗活動,一邊建立日常防災觀念! ... 逍遙園為日治時期留下的日式宅邸,提供民眾免費參觀。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日治時期中等教育,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建構台灣法學:歐美日中知識的彙整

為了解決日治時期中等教育的問題,作者王泰升 這樣論述:

  從台灣人法學的觀點,   不管是德國法、美國法、或日本法,   適合台灣人民的都是好的法。     本書連結法學者、法學論述、政治與社會環境,本於歷史學、法律學、社會學的關懷,敘述台灣如何跨越3個世紀,經歷殖民、威權、民主等政體,彙整來自歐美日中的現代法學知識,建構出當下的法學內涵,並提出應超越歷史束縛的主張。另從東亞視角,描繪法學緒論著述所顯現的「明治日本→民國中國→戰後台灣」的知識傳遞及流變。     本書也是為新的一代台灣法律人打造的法學緒論著述,在法源論,揚棄過時而形同盲腸的成文法與不成文法概念;在法解釋適用論,以德式法釋義學汰舊換新,納入英美法系之法適用方法,且「看見」台灣的

法事實,重構台灣版法學緒論。      Inspired by the disciplines in history, law, and sociology, this book links jurists, legal discourses, and political and social contexts to describe how the knowledge of legal science in Europe, the United States, Japan, and China has been compiled to shape the legal science in T

aiwan which have experienced colonial, authoritarian, and democratic regimes from the late 19th century to current 21th century. The author thus proposes further reforms to transcend the historical fetters. In addition, from an East Asian perspective, this book depicts the line of legal knowledge tr

ansmission from Meiji Japan to Republican China, and then to post-war Taiwan, as shown in the treatises for introducing legal science. In order to create an treatise on the introduction of legal science for the new generation of Taiwanese lawyers, it is advisable to replace the old with the new when

using the German-style theory of legal interpretations, and to incorporate the methodology of the application of law in the Anglo-American law, and more importantly to face, rather than ignore, the legal practices in current Taiwan for the purpose of reconstructing a Taiwanese version of the introd

uction of legal science.

臺灣日治時期中學校講堂建築構法研究-以原臺南中學校(現台南二中)講堂為例-

為了解決日治時期中等教育的問題,作者蘇冠綸 這樣論述:

隨著經濟的成長,人民生活水準提高,國人逐漸重視精神生活的滿足,代表台灣文化的有形資產也開始被重視。有幸參與台南市定古蹟台南二中講堂的調查研究更能體會國人對於臺灣曾經為日本殖民地的事實從逃避進而轉換成為台灣歷史文化重要的發展歷程。本文擬透過日治時期講堂建築構法的研究,瞭解時代背景下講堂建築的重要演變及特殊的工法。經由相關文獻回顧,從日治時期學制與建築風格瞭解軟體與硬體之關聯性。其中以原臺南中學校講堂(現台南二中)為例對講堂建築的構法進行探討分析,進一步對既存日治時期中學校講堂建築,包含台南一中、新竹女中、新竹高中、長榮女中、台中一中等五校講堂,就其「空間組構」、「造型型式」、「構造方式」及「結

構系統」加以分析比較。由六校講堂比較之結果,提出相關問題進行討論。綜合結論如下:當時所認為完整的中學校需具備有行政空間、講堂、教室、教職員宿舍以及操場等空間。講堂在當時具備著集會、教化、舉行各種儀式等功能,所以「講堂」為一所完整學校必要建築物。其構成如下所述:1. 空間組構:講堂建築空間特性為一大跨度空間,基本型空間內容包含講台、集會場、準備空間;複合型空間內容包含講台、集會場、準備空間、入口廊道等其他空間,原臺南中學校講堂則為有中殿與兩邊側廊的三跨間大空間。2. 造型形式:受歐洲建築思潮的影響,大正12 年(1923 年)以前多為西洋歷史式樣,後期多為現代風格過渡式樣。原臺南中學校講堂之造型

則接近西洋教堂之式樣,正背面有三個連續圓拱窗,側面則為突出的老虎窗,上層排窗為長方形,下層為圓拱形,富麗豪華。3. 建築構造:講堂構造方式隨材料、技術、工法、震災、建築思潮等因子的影響,基礎多為磚連續放腳基礎;主要結構由磚柱、承重磚牆、扶壁所構成;屋架由木桁架轉為鋼桁架。開口部以磚拱為主,拱型則與造形搭配,有半圓心拱及弧形拱,前者多用於大型開口,後者用於窗戶較小開口;日治後期多以R.C 楣梁處理。原臺南中學校講堂內兩排八角磚柱構成主殿空間,外牆則以八角扶壁柱與斜撐構成側廊。4. 結構系統:屋架由偶柱式木屋架(Queen Post Truss)轉變為芬克式鋼桁架(Fink Truss)。屋頂所產

生外推力以圈梁、扶壁柱或具有扶壁功能的框架(如入口廊道等)加以穩固磚牆牆體。原台南一中以磚柱支撐偶柱式木屋架,並以框架側廊抵抗外推力,而其他五校講堂則以各式外壁為承重牆並藉以消除外推力。由以上的比對,可之原臺南中學校講堂其空間組構、造型形式、建築構造方式與結構系統都是目前台灣僅存的一棟值得保留的文化資產。

帝國殖民教育的逸出:日治臺灣教育發展論集

為了解決日治時期中等教育的問題,作者鄭政誠 這樣論述:

  日治時期,日本政府在臺灣如何拿捏並執行「近代化」與「同化」的雙軌教育?   本書聚焦「校史與教科書」、「戰爭與教育」與「殖民教育的觀察」三大主題,觸及議題包括:明治30年(1897)曾是臺北國語傳習所桃園分教場的桃園公學校(今桃園國民小學),如何成為桃園地區的新式教育傳播中心?臺灣漢人子弟的公學校國語讀本,如何具現「日本化」、「皇民化」、「文明化」與「農業化」的精神與概念?「蕃童教育所」的國語讀本及其修學旅行活動,如何向原住民學童傳達日本文化與精神?日治時期的臺灣教育會具備何種教育機能、又如何運作?二戰時期臺灣男子中等學校的軍事課程設計,如何進行學生的身體控制?又如何

將其規訓成準軍人的樣態?戰時臺南師範學校(今國立臺南大學)畢業生的軍事派駐點涵蓋東亞各地,從軍校友和在校生的戰爭記憶會是甚麼?戰後初期(1944-1947),《大公報》、《僑聲報》、《北方雜誌》等中國大陸報刊雜誌與來臺的知識分子,對於日治時期的臺灣教育有何評價與看法?面對解嚴前後臺灣的不同政治環境,桃園市各地出版的鄉鎮市志如何描繪日治時期該地的初等教育樣貌?──學者鄭政誠從八篇文章,深入探究臺灣近代教育史與社會史,多面向呈現日治時期的臺灣教育發展。 本書特色   八篇專文,聚焦「校史與教科書」、「戰爭與教育」與「殖民教育的觀察」三大主題,多面向呈現日治時期的臺灣教育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