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成紙業新聞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另外網站台灣造紙業最神祕接班人如何帶領60年老企業成為越南最大紙廠?也說明:而走向台前「開箱」的,就是正隆第三代接班人、現任董事長鄭舒云。 44歲的她,9年前從父親鄭政隆手中接棒,成為台灣3大造紙廠永豐餘、正隆、榮成中的 ...

中央警察大學 犯罪防治研究所 陳玉書所指導 王彥婷的 外籍移工職場霸凌被害與因應之研究---以高雄地區為例 (2021),提出榮成紙業新聞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外籍移工、職場霸凌被害、職場情境、社會支持、因應策略。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台灣史研究所 薛化元所指導 許志成的 台灣民營製造業的發展(1946-1955)──以國民黨當局與台籍資本之互動為中心 (2010),提出因為有 民營企業、製造業、日產標售、民營化、產業發展的重點而找出了 榮成紙業新聞的解答。

最後網站企業社會責任政策與推行組織 - 榮成紙業股份有限公司則補充:榮成紙業 深切體認企業追求獲利目標與承擔社會責任的互補需要,故成立「企業社會責任管理委員會」(通稱CSR委員會),設置推動企業社會責任專(兼)職同仁,直屬董事長室,定期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榮成紙業新聞,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外籍移工職場霸凌被害與因應之研究---以高雄地區為例

為了解決榮成紙業新聞的問題,作者王彥婷 這樣論述:

臺灣引進外籍移工至今已逾30餘年,惟我國對外籍移工之關注往往僅注重表面,甚少關注其所遭受之不平等對待及霸凌等問題。面對來臺移工日益增加,應重視其相關權益並設法改善其所面臨的不平等或霸凌等問題。本研究主要目的為:(1)透過實證調查資料,瞭解受霸凌外籍移工職場霸凌被害及因應策略之特性與分布。(2)分析受霸凌外籍移工個人特性、加害者特性、職場情境與霸凌被害及因應策略之關聯性。(3)探討被害者特性與職場情境之關聯性,進而分析外籍移工個人特性與職場情境對霸凌被害經驗、因應策略之影響。(4)根據分析結果,提供有助預防外籍移工遭受職場霸凌之防治對策與建議。本研究透過問卷調查高雄地區420名外籍移工,包括印

尼籍190名(占45.2%)與越南籍230名(占54.8%);男性205名(占48.8%)與女性215名(占51.2%)。研究結果顯示: (1)外籍移工遭受之職場霸凌態樣主要以「權勢霸凌」及「言語霸凌」為主。(2)被害者人口特性方面,男性移工較女性易遭受職場霸凌被害;越南籍移工較印尼籍移工易遭受職場霸凌被害;從事農林漁牧業之移工較非從事農林漁牧業之移工易遭受職場霸凌被害。(3)加害者人口特性方面,印尼籍之加害者所造成的職場霸凌危害程度大於其他國籍之加害者;同事所造成的職場霸凌危害程度最高,其次為主管或雇主。(4) 職場霸凌、因應策略與社會支持之間存在顯著關聯性。(5)外籍移工之國籍與其從事之職

業、職場監控力與職場社會支持皆對職場霸凌被害與負向因應策略具有深遠的影響力。本研究依據研究結果,針對外籍移工職場霸凌被害提供其影響因子與未來研究參考建議: (1)強化職場中社會支持可有效降低外籍移工職場霸凌被害。(2)針對不同態樣之霸凌提供有效社會支持以減緩職場霸凌被害。(3)霸凌旁觀者應發揮監督作用,即時阻止霸凌事件發生(4)識別職場霸凌易受害族群,提供有效之反應管道,避免重複被害。(5)強化易發生職場霸凌風險情境之監控,降低被害可能。

台灣民營製造業的發展(1946-1955)──以國民黨當局與台籍資本之互動為中心

為了解決榮成紙業新聞的問題,作者許志成 這樣論述:

  戰後台灣經濟快速的發展,主要得力於民營製造業的高速成長。來台接收的官員陳儀,延續日治時期的專賣政策,將煙、酒、樟腦、度量衡與火柴繼續專賣。儘管在中國已廢除專賣制度,但在台灣仍舊繼續實行,限縮民營製造業發展的空間。  1945年10月全台民營製造業家數有10,300家,至1946年底家數減少39.6%,台灣人歷經二二八事件的抗暴,中國國民黨政府撤換陳儀,至1947年底家數成長45.6%,是民營製造業發展最黑暗的時期。大量日資企業被收編成官營事業,官股中的台股股權不是遭到漠視,不然就是遭到國家機構的侵權;台日合資企業則被清算標售,以排除台灣人在製造業的發展,陳儀當局則將標售日產美其名為扶植民

營企業的發展;新設立的大公企業則受到當局百般的刁難與阻撓,標售的日資企業相當有限,發展情況則因經營者而各有差異。  日本人在台灣苦心殖民經營50年,其所創造的財富則難以算計,遣返時每人只換得若干小行李,身上只准攜帶1千元的現金歸向日本,其在台領取的退職慰勞金、臨時賞與金與解散津貼無法攜回日本,巨額的財富則轉移到台灣人手中,不然就是在台灣社會消費掉。陳儀當局下令回存千圓券禁止流通一年,實則凍結台灣人的流動資產。回存銀行變成抵押品,當局規定給付年息2%,借款則需支付年息2.5%,從中剝削台灣人的財富。解凍後因通貨膨脹價值已減少一半,勤樸的台灣人將此資金投資創業,表現成為1947年製造業家數的突然增

加。  二二八事件後,中國國民黨當局逐漸改善對台灣的經濟政策,但中國國共內戰爆發,不當的貨幣與匯率政策,使民營製造業的經營環境遭致摧毀,工廠不是倒閉、半停工,不然就是易手。直到幣制改革,切斷台灣與中國的匯兌關係,中斷台灣的中國的貿易依賴關係,擴增對日本與美國的貿易關係,民營製造業才獲得重生的契機。官業則只願將經營不善的企業標售民營,民間申請經營的官業則因實施土地改革而被迫中止。官方依法不應該經營製糖的輕工業,但卻收編成官營事業;理應經營煉鐵的重工業,但反而要標售與出租給民間經營。台灣糖業公司的民股呈請撥一砂糖廠民營,財經官僚則以「不論可開工者,或不能開工者,一律不能出讓」,國民黨的官營政策是否

代表公共利益,則不禁令人感到懷疑!  中國國民黨當局實行的民營製造業政策,幾乎都是在應付當時的問題,並沒有一套有計畫的經濟政策。當局實施的補助與貸款政策、收購工礦業產品與工業配合供應軍事需求的政策,都是些短期性與臨時性的政策,實際發揮的功效有限。相反的,美援對穩定台灣通貨膨脹貢獻良多,只是外來統治的政權並未善盡將資源做合理分配,限制使用本地花生、芝麻等植物性的榨油業設廠,嚴重扭曲榨油業的發展。美援軍事資源,亦因當局未能有效推行軍工政策,使建設廳推行的民營工業配合軍需小組毫無成效可言,徒使民營業者大失所望。  美援貸款民營製造業,部份亦是四年經濟計畫的一部份。一般工業貸款又分中型民營工業貸款與小

型民營工業貸款。工業計畫貸款從1951年開始,小型民營工業貸款則從1954年開始,中型民營工業貸款則從1960年才開始。綜合民營工業計畫與小型民營工業貸款觀察,就貸款家數分析,平均每年受貸家數約76.9家,全國民營製造業只有將近1%左右的工廠得到美援的貸款。貸款以1955年的1億8千餘萬最多,1953年約1千萬最少。美援貸款除1952年由新竹玻璃一家大型企業獨佔該業全部及較多的貸款外,其餘各大小型製造業幾乎都是或多或少得到部分貸款,獲貸企業並未呈現出「幾乎完全吸收該產業的美援貸款」的現象。1954年以前可說是由少數業別,尤其是紡織業與非金屬製造業獲得較多的貸款;1954年以後各業則是獲得多寡不

一的貸款,美援貸款民營製造業並未集中於某一產業類別。  當局因土地改革而開放台灣水泥、台灣紙業、台灣工礦與台灣農林四間公司民營。1953年經濟部重估四間公司的資產,將資本額提高7-10倍;股票若根據1952年的市價重估,水泥、紙業、工礦與農林分別被高估4.32、3.33、3.7與3倍。而這被高估的佔數,也約略接近於1954年3月發行至當年6月,其盤價僅維持在面額的20%至30%之間。當局將四間公司股票做為補償地價,實際上並非有意要扶植民營企業的發展,故民營化後的產值並未增加。當局從中剝削小地主的利益,以做為補償統治機關財政赤字的一種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