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汽車排放標準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歐盟汽車排放標準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王廣宇寫的 零碳金融:碳中和的發展轉型 和(法)讓•梯若爾的 共同利益經濟學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欧洲汽车尾气排放标准 - 中文维基百科也說明:欧洲汽车废气排放标准是欧盟国家为限制汽車废气排放污染物对环境造成的危害而共同采用的汽车废气排放标准。当前对几乎所有类型的车辆排放的氮氧化物(NOx)、碳氢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中國對外翻譯 和商務印書館所出版 。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 海洋法律研究所 洪思竹所指導 陳玟樺的 國際環境法義務下美國、歐盟、日本之汽車廢氣排放管制法制之比較 (2015),提出歐盟汽車排放標準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京都議定書、全球暖化、汽車廢氣。

最後網站欧洲排放标准_百度百科則補充:汽车排放 的欧洲法规(指令)标准1992年前巳实施若干阶段,欧洲从1992年起开始实施 ... 欧共体(EEC)的排放指令共同加以实现的,欧共体(EEC)即是现在的欧盟(EU)。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歐盟汽車排放標準,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零碳金融:碳中和的發展轉型

為了解決歐盟汽車排放標準的問題,作者王廣宇 這樣論述:

中國確立了“2030 年前碳達峰、2060 年前碳中和”的發展目標,是人類應對氣候變化合作中的里程碑。作為發展中大國, 中國計畫僅用 30 年的時間減少排放,實現從達峰到中和任重道遠。在這一目標指引下,社會經濟和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將發生深刻變革。消費、市場、監管、投資等領域該如何應對?作為現代經濟的核心,金融部門需要做出哪些改變?《零碳金融》一書嘗試回答這些新問題。 本書聚焦碳中和實現的金融驅動力和經濟分析,結合金融投資的一線實踐,提出金融支持綠色轉型主要有三個作用域:綠色金融、碳金融以及轉型金融——尤其是後者,在雙碳目標落實中將發揮關鍵作用。本書還對碳金融、碳足跡、碳資產管理、碳交易監管等前

沿問題深入分析,提出要完善綠色金融及碳金融體制機制,著重發揮轉型金融在孵化突破技術和驅動產業“轉綠”方面的作用。 碳中和目標的實現需要靠政策、市場、技術三者合力完成。本書另外從數位化減排、有為政府以及新實體企業行動等角度,梳理綠色轉型的綜合路徑。現代企業實施“減碳為零”戰略,更多企業家抱著“重做一遍” 的精神躬身入局,吸引更多長期金融資本,投向低碳零碳科技,提高能源效率,實現規模化綠色產品和服務,才是全社會實現碳中和願景的通途。   王廣宇 華軟資本創始人、董事長,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理事長,國務院僑辦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中國人民大學校董,吉林大學校董,長江商學院金融

學會會長,中國人民大學—香港理工大學管理學博士校友會會長。 王博士于 2008 年創立的華軟資本是國內領先的私募股權和創業投資機構,主導項目曾多次獲評業界優秀案例。他在金融科技、上市與投資並購領域擁有豐富經驗,曾多次榮膺中國最受尊敬企業家、中國優秀股權和創業投資家突出成就獎、中國 TMT 產業十佳投資人物、中國股權投資行業傑出青年投資家、中國傑出並購人物、金牛股權投資精英、卓越金融科技領袖等榮譽。 王博士著有《負利率:銷金時代與貨幣狂潮》《新實體經濟》《先鋒:股權投資在中國》《2049 智慧崛起》《知識管理:衝擊與改進戰略研究》等多部作品。   第一章 碳中和金融分析

一、雙碳目標與新發展框架 / 003 (一)低碳轉型是未來發展路徑 / 003 (二)減排要依靠市場機制 / 004 二、綠色溢價 / 009 (一)平價碳成本 / 010 (二)綠色溢價與碳價 / 011 三、碳產權與外部性 / 012 (一)氣候變化的外部性 / 012 (二)碳產權 / 012 (三)碳配額與碳信用 / 016 四、便利收益 / 017 (一)便利收益與風險溢價 / 017 (二)碳便利收益的期權特性 / 018 五、風險管理 / 018 (一)非市場風險 / 019 (二)市場基礎、運行和濫用風險 / 021 第二章 綠色消費與碳足跡 一、碳足跡與碳資訊披露 / 02

7 (一)碳標籤 / 027 (二)消費源頭減排 / 029 (三)碳資訊披露 / 030 二、綠色消費引導綠色供給 / 032 (一)綠色戰略頂層設計 / 033 (二)執行新型消費計畫 / 035 (三)增加創新綠色供給 / 036 三、綠色行為與個人激勵 / 037 (一)觀念機制更新 / 037 (二)環保行為干預 / 041 第三章 零碳金融 一、金融:零碳化調整 / 047 (一)實現碳中和的三大金融域 / 047 (二)發展零碳金融至關重要 / 054 二、氣候金融 / 056 (一)內涵與實踐 / 057 (二)氣候金融體系 / 059 三、權益與包容性金融 / 063 (一

)權益金融和投資基金 / 063 (二)普惠與包容性金融 / 066 四、可持續金融 / 067 五、零碳金融應重視發輾轉型 / 069 (一)完善綠色標準 / 069 (二)披露環境資訊 / 070 (三)激勵低碳投融資 / 070 第四章 碳金融 一、碳排放權交易 / 075 (一)交易標的 / 075 (二)商品與金融屬性 / 077 二、主要規則 / 078 (一)交易制度 / 078 (二)市場主體 / 081 三、碳產品 / 082 (一)碳現貨:新征程 / 082 (二)碳期貨:大未來 / 084 (三)碳金融衍生品 / 086 四、碳基金投資 / 090 第五章 綠色金融

一、綠色信貸 / 101 (一)界定與概述 / 101 (二)綠色信貸制度 / 105 (三)銀行綠色信貸管理 / 107 二、綠色證券 / 109 (一)界定與概述 / 110 (二)制度與指數 / 113 (三)ESG與資訊披露 / 116 三、綠色債券 / 120 (一)界定與概述 / 120 (二)標準與實踐 / 121 (三)發行條件與流程 / 127 四、綠色保險 / 131 (一)界定與概述 / 131 (二)制度與實踐 / 133 (三)發展與保障 / 136 五、完善中國綠色金融政策框架 / 140 (一)優化綠色金融標準 / 141 (二)強化能力完善認證 / 142 (三

)創新產品鼓勵披露 / 143 第六章 轉型投資 一、能源清潔和可再生 / 147 (一)清潔發電和可再生能源 / 149 (二)生物質開發利用(非電力) / 151 二、能源密集型製造業 / 152 (一)製造端是主要排放源 / 152 (二)製造業升級與減排 / 153 三、交通和居住產業 / 154 (一)新能源汽車 / 154 (二)節能建築 / 156 四、農業現代化與科技化 / 157 (一)動植物資源與現代育種科技 / 158 (二)農產品與食品安全科技 / 161 (三)農業現代化設施與資訊化 / 161 (四)林業科技與森林碳匯 / 165 五、突破性前沿科技 / 165

(一)碳減排技術 / 165 (二)零碳與負碳技術 / 168 第七章 有為政府 一、碳政策組合 / 175 二、碳稅與碳邊境稅 / 178 (一)碳稅的討論 / 178 (二)碳邊境稅與碳洩漏 / 180 (三)碳關稅對中國的挑戰 / 182 三、碳監管 / 183 (一)國外碳市場的監管經驗 / 184 (二)構建公平有效監管體系 / 185 (三)強化市場監管手段 / 186 (四)全程監管:從排放行為到配額交易 / 187 四、完善法制體系 / 188 (一)提高層級配套細則 / 189 (二)完善法制內在邏輯 / 190 五、消除非市場壁壘 / 193 (一)規範各行業減排技術標準

/ 193 (二)構建碳排放核查體系 / 193 第八章 國際借鑒 一、美國:自主碳減排交易 / 197 二、歐盟:完備碳市場嘗試 / 199 三、日本:碳排放總量交易 / 202 四、印度:探索碳期貨和碳融資 / 205 第九章 數位化減排 一、數位化浪潮:推動減碳 / 211 二、數位化生活與居民減排 / 213 三、數位化轉型與企業減排 / 214 (一)數字產業發展優先減排 / 216 (二)數位化轉型加速製造業減排 / 219 四、能源互聯網驅動減排 / 220 (一)釋放數位化潛力提效 / 220 (二)能源與工業互聯網脫碳 / 221 五、數位化減排的新空間 / 224 (

一)發揮大型科技公司的優勢 / 224 (二)助力城市管理和運行減碳 / 227 第十章 新實體企業:重做一遍 一、實現碳中和,企業是主力軍 / 231 (一)明確雙碳戰略 / 231 (二)培育低碳新模式 / 232 (三)內部碳資產管理 / 233 二、零碳金融:支援新實體 / 235 (一)服務之上更應支援轉型 / 235 (二)傳統金融加速“點綠成金” / 237 三、企業家精神:實現碳中和的關鍵 / 238 四、應對氣候危機:中國企業在行動 / 241 參考文獻 / 247 後 記 / 255 附 錄 / 257  

歐盟汽車排放標準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新在哪裡?
●新增黑色懸浮式車頂選配(加價 1 萬)。
●標配 7 吋多媒體觸控螢幕,支援 Apple CarPlay 及 Android Auto 與倒車顯影。
●導入 Suzuki Safety Support,搭載 ACC 主動式車距巡航系統、DSBS 雙感知器煞車輔助系統、BSM 車側盲點偵測系統、ESS 緊急煞車訊號警示、HBA 遠光燈輔助系統、LDWS 車道偏離警示、RCTA 後方車側警示,以及 Weaving alert 駕駛疲勞警示等八大項主動式安全配備。
●導入 MILD HYBRID 輕油電科技,結合 ISG 整合式啟動發電機與鋰離子電池,最大輸出129.2ps、23.9kgm,平均油耗 19.5km/L。
●取消 6 速手自排變速箱,改採 6 速手排變速箱。

#Suzuki
#Swift_Sport
#Hybrid

現行代號 ZC33S 的 Suzuki Swift Sport 憑著 B-Segment 掀背車同價位間少有的渦輪大馬力以及動感造型,自從 2018 年在台推出以來,一直是小型進口掀背車市場上相當熱門的車種。不過為了對應歐盟的排放規範,金鈴汽車曾於 2020 年短暫停止 Swift Sport 的接單,隨後同年底依照原廠策略導入了小改款 Swift 車系,本次試駕的 Sport 車型同樣具備與標準版相同的 Mild Hybrid 輕油電科技,但依舊維持 1.4L Turbo 引擎,變速箱則取消自排的選項,改搭傳統的 6 速手排變速箱,建議售價為新台幣 80 萬元起。

延伸閱讀:https://www.7car.tw/articles/read/72243/first_2
更多車訊都在【小七車觀點】:https://www.7car.tw/
【七哥試駕都在這邊】:https://reurl.cc/O1xnWr
--------------------------------------
「小七哥」親自實測嚴選的商品都在【七車坊】
https://shop.7car.tw/
台灣商用車專屬網站【商車王】
https://www.truck.tw/

記得訂閱追蹤YouTube唷 》》》
7Car →https://reurl.cc/pdQL7d
7Car新聞頻道 →https://reurl.cc/MvnRrm
台灣車文庫 →https://reurl.cc/ar61QQ

國際環境法義務下美國、歐盟、日本之汽車廢氣排放管制法制之比較

為了解決歐盟汽車排放標準的問題,作者陳玟樺 這樣論述:

為防止全球溫室效應之擴大、緩和氣候變遷、地球永續經營,聯合國於西元1992年通過「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UNFCCC)」,對「人為溫室氣體」(anthropogenic greenhouse gases)排放做出全球性防制協議。我國目前雖非締約國成員,但身為國際社會一份子,仍有責任為地球盡義務。在2010年我國溫室氣體總排放量,二氧化碳(CO2)約占96.48%,為我國所排放溫室氣體中最大宗,其中運輸即占14.4.%。且因工業的蓬勃發展,使得我國人民使用汽機車普及化,在小客車

部分,依據行政院環境保護署之統計,2012年12月底平均每千人汽車持有率為261輛,約為2003年229輛的1.1 倍,平均年成長率為1.78%,明顯顯示汽車持有率逐年增加。因我國車輛已呈明顯增長趨勢,由此可見,汽車排放廢氣問題儼然成為改善空氣汙染重要議題之一,又目前全世界4分之3的汽車集中在美國、歐洲和日本,且美國、歐洲和日本對於汽車廢氣排放管制法規累積實行已久,並有效循序漸進減少汽車汙染物的排放、鼓勵車輛製造商生產低碳排放車輛、及促使高排碳量之老舊車輛加速替換。因此,本研究將以文獻資料蒐集彙整之研究方式,並以「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FCCC)、「京都議定書」(Kyoto Proto

col)之規範內涵為基礎,借鏡於美國、歐盟和日本對於汽車廢氣排放管制法規,探討我國汽車廢氣排放相關管制,導入所需法制或配套措施。

共同利益經濟學

為了解決歐盟汽車排放標準的問題,作者(法)讓•梯若爾 這樣論述: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享譽國際的經濟學大師讓·梯若爾教授的著作。該書回應時代關切議題,解析諸多重大挑戰,力倡經濟學社會責任,旨在促進人類共同利益。自出版以來,該書已榮獲多個獎項,包括2016年法國經濟圖書獎評委會特別獎、2017年杜爾哥經濟金融書籍獎、2017年法國經濟科學學會經濟學圖書獎、2018年進步學會獎等。目前已以法語、西班牙語、義大利語、英語、葡萄牙語、日語等多個語種出版。 讓·梯若爾教授是法國讓-雅克·拉豐基金會/圖盧茲經濟學院(TSE)董事會名譽主席、圖盧茲高等研究院(IAST)主席、產業經濟研究所(IDEI)科研主任、法國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EHESS)聯合研

究主任、法蘭西學院(Institutde France)院士、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訪問教授等。梯若爾教授的研究範圍涵蓋產業組織、監管、金融、宏觀經濟和銀行業,以及心理經濟學等諸多領域。   他在國際學術期刊上發表了200多篇高水準論文,出版了12部學術專著,榮獲了多個國際獎項,包括2007年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CNRS)金獎和201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 中文版自序… …………………………………………………………… i 致 謝… ………………………………………………………………… v   前言 共同利益出了什麼問題? 本書的安排… ………………………………………………

…………… 5 社會與經濟學的關係… ………………………………………………… 6 經濟學家職業… ………………………………………………………… 8 制度… ………………………………………………………………… 10 觀望世界的視窗… …………………………………………………… 11 本書的主線… ………………………………………………………… 12   第一部分 經濟學與社會   第一章 您喜歡經濟學嗎? 是什麼在妨礙我們理解經濟學?… …………………………………… 15 市場以及管理稀缺性的其他方法… ………………………………… 22 如何更好地理解經濟學?… ……………………………………………

27   第二章 市場的道德界限 市場的道德界限還是市場失靈?… ………………………………… 35 非商業和宗教領域… ………………………………………………… 39 市場是社會凝聚力的威脅嗎?… …………………………………… 45 不平等… ……………………………………………………………… 49   第二部分 經濟學家職業   第三章 公民社會中的經濟學家 作為公共知識份子的經濟學家… …………………………………… 64 參與社會活動的陷阱… ……………………………………………… 68 關於必要合作關係的一些保障措施… ……………………………… 74 從理論到經濟政策… ……………………………

…………………… 77   第四章 研究人員的日常工作 理論分析與經驗證據的相互作用… ………………………………… 79 學術經濟學的微觀世界… …………………………………………… 89 經濟學家究竟是“狐狸”還是“刺蝟”… ………………………… 98 數學的作用… ………………………………………………………… 101 博弈論與資訊經濟學… ……………………………………………… 106 工作中的經濟學家:方法論的貢獻… ……………………………… 115   第五章 拓展中的經濟學 經濟人並非一直理性:心理人(Homo Psychologicus)假設……… 120 社會人(Homo Socia

lis)… ………………………………………… 133 激勵人(Homo Incitatus):獎勵帶來的負面效應… ……………… 137 法律人(Homo Juridicus):法律和社會準則… …………………… 142 更多新奇的探索… …………………………………………………… 144   第三部分 經濟制度框架   第六章 走向現代政府 市場有很多必須矯正的缺陷… ……………………………………… 153 市場與政府的互補性及自由主義的基礎… ………………………… 156 政治家還是技術官僚?… …………………………………………… 159 政府改革:以法國為例… ……………………………………

……… 165   第七章 企業治理及其社會責任 社會上有諸多可能的組織形式,但只有極少數被選用… ………… 171 什麼是企業的社會責任?… ………………………………………… 181   第四部分 巨大的巨集觀經濟挑戰   第八章 氣候挑戰 什麼與氣候變化利益攸關?… ……………………………………… 191 停滯不前的原因… …………………………………………………… 195 有負眾望的談判… …………………………………………………… 202 溫室氣體減排人人有責… …………………………………………… 208 不平等與碳定價… …………………………………………………… 216 國際協定的可信度

… ………………………………………………… 220 總結:讓談判重回正軌… …………………………………………… 222   第九章 勞動力市場的挑戰 法國勞動力市場… …………………………………………………… 227 勞動合同的經濟學分析 … …………………………………………… 235 不當的制度性激勵… ………………………………………………… 238 改革能達到何目標及如何成功實施?… …………………………… 244 關於就業的其他重大爭論… ………………………………………… 248 緊迫性… ……………………………………………………………… 254   第十章 十字路口的歐洲 歐洲一體化:

從希望到質疑… ……………………………………… 258 歐元危機的緣起… …………………………………………………… 260 希臘:兩頭受苦… …………………………………………………… 275 歐盟和歐元區當下有什麼選擇?… ………………………………… 282   第十一章 金融有何用? 金融何用之有?… …………………………………………………… 289 有用產品何以變成有害產品?… …………………………………… 291 衍生產品的危險… …………………………………………………… 291 市場是有效的嗎?… ………………………………………………… 299 為何監管?… …………………………………

……………………… 313   第十二章 2008 年金融危機 金融危機… …………………………………………………………… 319 後危機時代的新環境… ……………………………………………… 327 誰應擔罪?經濟學家與危機防範… ………………………………… 342   第五部分 產業挑戰   第十三章 競爭政策與產業政策 競爭的目的何在?… ………………………………………………… 349 產業政策適用於何處?… …………………………………………… 357   第十四章 數位化如何改變一切 平臺:數字經濟守護者… …………………………………………… 370 雙邊市場… ………………………………

…………………………… 374 一個不同的商業模式:平臺作為監管者… ………………………… 380 雙邊市場對競爭政策帶來的挑戰… ………………………………… 383   第十五章 數字經濟:社會面臨的挑戰 信任… ………………………………………………………………… 393 誰擁有資料?… ……………………………………………………… 396 醫療保健與風險… …………………………………………………… 399 21世紀的新型就業形式… …………………………………………… 405 數字經濟與就業… …………………………………………………… 414 稅收系統… …………………………………………………

………… 418   第十六章 創新與智慧財產權 創新勢在必行… ……………………………………………………… 421 智慧財產權… …………………………………………………………… 422 專利費堆疊的管理… ………………………………………………… 427 創新的制度… ………………………………………………………… 434 合作開發與開源軟體… ……………………………………………… 438 還有很多其他爭論… ………………………………………………… 444   第十七章 產業監管 利益攸關… …………………………………………………………… 446 改革四重奏及依據… ……………………………………

…………… 447 激勵性監管… ………………………………………………………… 451 受監管企業的價格… ………………………………………………… 457 網路接入監管… ……………………………………………………… 462   後記… ………………………………………………………………… 471 注釋… ………………………………………………………………… 474 索引… ………………………………………………………………… 542 譯者說明… …………………………………………………………… 576   自柏林牆倒塌與中國經濟轉型以來,市場經濟已變成當今社會即便不是唯一,也是具有

主導地位的組織模式。縱然在所謂的“自由世界”,市場及其新參與者的影響亦是日趨增強,政治權力的影響則日漸式微。私有化、全球化和日趨強調的競爭,以及系統地使用拍賣機制來授予公共合同等,都限制了民選官員的權力,餘下的公共決策日益依靠獨立監管機構、中央銀行及法律體系來制定,而這些機構皆不直接受政治力量左右。 縱然如此,我們也只能說市場經濟僅取得了局部勝利,因為它尚未從心靈與思想上讓人們折服。對很多人而言,追求共同利益本應成為市場中重要公共干預背後的指導原則,卻變成了新經濟秩序下的犧牲品。在世界範圍內,市場的優越性遭到了廣泛質疑,公眾憤憤不平地勉強接受市場的宿命。碎片化的反對聲音哀歎,經濟學讓人類價值

潰敗,這個世界毫無憐憫和同情可言,一切都被個人私利左右。這些批評者警告我們,社會契約行將瓦解,人類尊嚴業已喪失,政治和公共服務正走向衰亡,生態環境在現有經濟模式下將不可持續。一個國際上頗能打動人心的流行口號警示我們:“世界並非用來買賣。”這些問題與當下特定境況產生了共鳴,包括金融危機、失業和不平等加劇、各國領導人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失策、歐洲計畫遭受挫敗、地緣政治不穩定以及由此帶來的移民危機、世界各地民粹主義崛起,等等。 難道我們已然忘記了共同利益?如果是這樣,經濟學如何幫助我們重回追求共同利益的正軌? 對共同利益(即我們對社會的集體願望)進行定義,從某種程度上講,需要基於價值判斷。我們每個

人的價值判斷反映了我們的個人偏好、我們可獲取的資訊,以及我們的社會地位。即使我們認同某些目標的基本合意性,也可能對公平、購買力、環境或工作與私人生活的相對重要性做出不同評價,更不用說在道德價值觀、宗教或精神生活等其他個人層面,人們的觀點會有天壤之別。 然而,在定義共同利益時,設法消除一些內在的主觀臆斷是有可能的。下面的思想實驗不失為解決這個問題的一種好方法。假如你尚未出生,你當然不會知道自己將來的社會地位如何,基因或家庭將會怎樣,出生以後的社會、種族、宗教或國家環境等也都無從知曉。現在你可以自問這樣一個問題:“假如我不知道自己是男是女,身體狀況好或壞,家庭富裕或貧窮,受過良好教育還是目不識丁

,篤信宗教或者為無神論者,生活在大城市還是在農村,追求工作滿足感或享受另一種生活方式,等等,那麼我會選擇在什麼樣的社會裡生活呢?”這種提問方式需要我們把自己從自身屬性和已有社會地位中抽象出來,置自己於“無知之幕”(theveil of ignorance)之下。這種思維具有悠久的知識傳統,肇始於17世紀英國的湯瑪斯·霍布斯(Thomas Hobbes)和約翰·洛克(John Locke),被18世紀歐洲大陸的伊曼努爾·康得(Immanuel Kant)和讓—雅克·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社會契約論”提出者)所推行,至近代因美國哲學家約翰·羅爾斯(John Rawls

)的《正義論》(1971)以及經濟學家約翰·海薩尼(John Harsanyi)的不同個體福利比較理論(1955)而得到復興。 為了縮小你的選擇範圍(且避免給出一個臆想的答案),我將重新表述這個問題:“你希望生活在一個什麼樣的社會體系中呢?”在此,關鍵的問題並非你想生活在哪種理想社會,比如市民、工人、商業領袖、政治官員和國家自發將共同利益置於個體利益之上的社會。儘管人類並非總是追求自身物質利益,但他們在共同利益面前常常優先考慮個人利益,不考慮個人利益及由此可預見的行為已經在歷史上導致了極權主義和日益貧困化的社會組織(蘇聯“新人”[newman]2神話的破滅可資為證)。 因此,本書將以如下原則

為出發點:無論是政治家、企業高管還是普通雇員,遑論失業者、獨立承包商、高官、農民還是研究人員,不管其社會地位如何,他們都會對其面臨的激勵做出反應。這些物質或社會激勵,加上他們的個人偏好,決定了他們將要選擇的行為,而這種行為有可能或者不可能與共同利益相衝突。因此,追求共同利益涉及相關制度的構建,以便盡可能地協調個人利益與共同利益。從這個角度講,市場經濟絕非一個目標,它充其量只是一種工具,而且,在考慮如何協調個人、社會群體和國家的私人利益與共同利益時,還是一種並不完美的工具。 我們既然在社會中佔據了某個特定位置,也就很難再說置身於“無知之幕”之下,但這種思想實驗可以將我們引導至達成共識的基礎之上

。也許我造成了污染,或者消耗了太多的水資源,這並非因為這樣做能使我愉悅,而是因為如此行事滿足了我的經濟利益。我可以生產更多的蔬菜,或者為了降低成本而減少隔熱材料的安裝,或者為了省錢而購買污染更嚴重的汽車,其他人將因我的行為受到損害,所以不贊成我的所作所為。但是,如果我們從社會組織著眼,就可以從其他人的角度,對我的行為是否可取這一問題達成共識,而這些人並不知道自己是受益者還是受害者,換句話說,不知道其作為受害者的成本是否超過作為受益者的收益。一旦我的自由意志與你的利益相衝突,個體利益與共同利益就會分化,但二者在“無知之幕”之下會部分地趨於一致。 在“無知之幕”之下推理的另一個好處是權利被賦予了

超越口號的理由:獲取醫療保健的權利為人們提供了保障,以防止不良基因帶來的不幸;公平的教育機會讓我們得以消除出生與成長環境差異的影響;人權和自由則保護人們免遭政府的任意專行,等等。從這個視角看,權利不再是社會可以隨意承認或否定的抽象概念。在實踐中,權利可以在不同的層次上授予,也可能相互衝突(例如,某個人自由的終點恰好是其他人自由的起點);這樣的視角也使權利更具操作性。 追尋共同利益的出發點是將我們的利益置於“無知之幕”之下,唯其如此,才能做到不對解決方案預設立場,並使集體利益成為利益標準的必然選擇。私人使用資源謀取個人福利是可行的,以他人利益為代價的資源濫用則不行。以共同利益概念為例,在“無知

之幕”之下,為了保證公平公正,下列資源應隸屬所有人:水、空氣、生物多樣性、文化遺產、地球、美景,等等。這些資源為全人類共同所有,但最終由個人消費。我們都可以享用這些資源,但要以我的使用不影響你的使用為度(知識、公共街道照明、國防也如此)。與此相對,如果資源數量有限,或者集體選擇限制其使用,比如有些地方限制碳排放,就需要以某種方式對其使用私有化。對水、碳或頻譜等公共產品設定某個價格,只要經濟人支付相應的價格,就可以授予其排他性使用權,從而將這些資源的使用私有化。實際上,正是人們對共同利益的需求催生了這樣的私有化,其目的就在於防止人們浪費水資源,讓經濟人對碳排放造成的危害擔責,將稀缺資源如通信頻譜

分配給那些能充分利用的運營商,等等。 這些案例預見了前面提出的第二個問題的答案,也就是經濟學如何為追求共同利益做出貢獻。與其他人文社會科學一樣,經濟學並不想篡奪社會在界定共同利益方面所扮演的角色,但它可以在兩個方面做出貢獻:首先,通過區別目標和實現目標的手段,讓公共討論聚焦在體現共同利益概念的目標上。我們將會看到,在很多時候,手段或工具往往備受矚目,不管是某種制度(如市場),還是某種權利,抑或是某項經濟政策,但人們最後往往忘記了真正的目的,最終導致手段與共同利益相悖,儘管其初衷是為了共同利益。其次,同時也是更重要的,一旦人們對共同利益達成共識,經濟學就能夠幫助開發促進實現共同利益的工具。 經

濟學並非為私有財產和個人利益服務,也不是為那些想利用政府權力強推其價值觀或保證其個人利益的人服務。它既不支持完全基於市場的經濟,也不為全部由國家掌控的經濟背書。經濟學致力於實現共同利益,其最終目標是讓世界變得更美好。為此,經濟學的終極任務是找到促進共同利益的制度和政策。在追求社會利益時,要同時涵蓋個人和集體兩個維度,既要分析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兼容的情形,也要分析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相悖的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