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細管黏度計原理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毛細管黏度計原理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陳偉寫的 高血壓,你吃對了嗎?:營養科醫師的飲食調養黃金法則,讓你安全、有效、快速穩定血壓(二版) 和(法)F.魯克羅爾的 粉體與多孔固體材料的吸附:原理、方法及應用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如何用毛细管法测定液体粘度也說明:此外毛细管粘度测定法血液粘度测定。 一、实验目的1.了解高聚物黏均相对分子质量的测定方法及原理; 2.掌握毛细管黏度计的使用方法,测定聚合物的黏均相对分子质量。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大都會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和化學工業所出版 。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環境與安全衛生工程系 徐啟銘、李樹華所指導 童倍萱的 以熱分析方法評估鹽份對離岸風機油品裂解之影響 (2019),提出毛細管黏度計原理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液壓油、齒輪油、熱重分析儀、閃火點測試儀、毛細管黏度計。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成功大學 化學工程學系 侯聖澍所指導 陳少文的 疏水修飾聚(N-乙烯甲醯胺)及十二烷基硫酸鈉水凝膠流變性質之研究 (2017),提出因為有 疏水修飾聚(N-乙烯甲醯胺)、十二烷基硫酸鈉、水凝膠、流變學的重點而找出了 毛細管黏度計原理的解答。

最後網站毛细管粘度计_抖抖音則補充:2022-08-09 18:08:36 毛细管粘度计推荐内容: 毛细管黏度计法是将一定体积的待测 ... 塑料使用毛细管黏度计测定聚合物稀溶液黏度 ... 传递相对论*毛细管粘度计的原理.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毛細管黏度計原理,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高血壓,你吃對了嗎?:營養科醫師的飲食調養黃金法則,讓你安全、有效、快速穩定血壓(二版)

為了解決毛細管黏度計原理的問題,作者陳偉 這樣論述:

低鹽飲食+補充鈣與鎂+控制體重+適度運動=全方位控制血壓   高血壓不是中老年人的專利!   依據衛生福利部最新資料指出,   18至39歲的民眾,高達36.6萬人罹患高血壓!   其中約有2/3的民眾不知道自己是高血壓患者,   這又跟年輕族群外食機率高、吃重鹹息息相關。   高血壓無明顯症狀,   卻容易引發心臟病、腎臟病、腦中風等疾病,   是典型的沈默殺手。   關於高血壓,你知道……   高血壓會遺傳嗎?   血壓高就是高血壓病患嗎?   有高血壓就一定要服用藥物控制嗎?   如何穩定情緒,不讓血壓升高?   高血壓可以攝取多少量的糖?   高血壓患者可以喝酒嗎?   高血壓

患者應該遠離哪些食物?   該怎麼吃才能穩定血壓?   陳偉醫師有多年的臨床經驗,   推薦具有顯著降血壓功效的11種營養素以及105種常見食材,   搭配簡單又美味的食譜,以及料理功效,   讓你吃的健康,攝取充足營養,不須擔心高血壓!  

以熱分析方法評估鹽份對離岸風機油品裂解之影響

為了解決毛細管黏度計原理的問題,作者童倍萱 這樣論述:

摘要 iABSTRACT ii誌謝 iii目錄 iv表目錄 vii圖目錄 viii第一章 緒論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31.3 研究架構 4第二章 文獻回顧 52.1 離岸風機與陸域風機比較 52.2 風機災例 62.3 風機結構與油品 82.4 齒輪油與液壓油比較 92.5 潤滑油熱分析研究 102.5.1 CuO 微粒於齒輪油之穩定性分析 102.5.2 石榴石奈米顆粒對市售齒輪油熱穩定性影響 102.6 氯化鈉、氯化鎂及硫酸鎂之比較 122.7 鹽與油的相關研究文獻 142.7.1 藉由氯化鈉將切削液油水份離 142.7.2

含氯之鹽類使原油腐蝕性增加 142.7.3 ASTM D6138-19 測試方法 142.8 熱穩定性 162.9 官能基變化 18第三章 實驗儀器與方法 203.1 樣品介紹 203.2 樣品製備 203.2.1 NaCl 坩堝製備 203.2.2 MgCl2 坩堝製備 203.2.3 MgSO4 坩堝製備 213.3 熱重分析儀 223.3.1 熱重分析儀原理 223.3.2 熱重分析儀實驗步驟與條件 233.4 傅立葉轉換紅外線光譜儀 243.4.1 傅立葉轉換紅外線光譜儀原理 243.4.2 FTIR 實驗步驟與條件 253.5 微量閃火點測試儀 27

3.5.1 閃火點測試儀原理 273.5.2 閃火點測試儀實驗步驟與條件 283.6 毛細管黏度計與運動黏度測定恆溫油槽 293.6.1 毛細管黏度計原理與恆溫油槽 293.6.2 黏度測試實驗步驟與條件 303.7 熱動力學 323.7.1 Model-free 熱動力學方法 323.7.2 Model-based熱動力學方法 34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354.1 原樣初步熱重分析及官能基結果 354.2 液壓油及齒輪油接觸三種不同鹽類之熱重分析結果 394.3 熱動力學分析 444.4 閃火點變化 544.5 黏度分析 564.6 Model-based 方法擬合

之模型 58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625.1 結論 625.2 建議 63參考文獻 64

粉體與多孔固體材料的吸附:原理、方法及應用

為了解決毛細管黏度計原理的問題,作者(法)F.魯克羅爾 這樣論述:

本書全面綜述了有關吸附理論、方法與應用的方方面面,首先對吸附的原理、熱力學和方法學進行一個總述;然後運用吸附方法討論表面積和孔徑大小;之後介紹並討論各種不同吸附劑(碳材料、氧化物、黏土、沸石、金屬有機框架MOF)的一些典型吸附等溫線和能量學。重點在於對實驗資料的確定和解釋,特別是具有技術重要性的吸附劑的表徵。 讀者對象主要為學生及表面科學初涉獵者,通過本書可以瞭解到如何利用現今先進的科學技術手段來測定表面積、孔尺寸和表面特徵,如何對材料的性能進行表徵與判斷。 第1章 緒言 1.1 吸附的重要性  / 1 1.2 吸附的歷史  / 1 1.3 定義及術語  / 5 1.4 

物理吸附和化學吸附  / 9 1.5 吸附等溫線的類型  / 9 1.5.1 氣體物理等溫線分類  / 9 1.5.2 氣體的化學吸附  / 12 1.5.3 溶液的吸附  / 12 1.6 物理吸附能和分子類比  / 12 1.7 擴散吸附  / 17 參考文獻  / 18 第2章 氣/固介面的吸附熱力學 2.1 引言  / 21 2.2 單一氣體吸附的定量表示  / 22 2.2.1 壓力不超過100kPa時的吸附  / 22 2.2.2 壓力超過100kPa及更高時的吸附  / 25 2.3 吸附的熱力學勢  / 28 2.4 Gibbs表示中與吸附態有關的熱力學量  / 32 2.4

.1 摩爾表面過剩量的定義  / 32 2.4.2 微分表面過剩量的定義  / 33 2.5 吸附過程中的熱力學量  / 34 2.5.1 微分吸附量的定義  / 34 2.5.2 積分摩爾吸附量的定義  / 36 2.5.3 微分和積分摩爾吸附量的優點及局限性  / 36 2.5.4 積分摩爾吸附量的評估  / 37 2.6 從一系列實驗物理吸附等溫線間接推導吸附量:等比容法  / 38 2.6.1 微分吸附量  / 38 2.6.2 積分摩爾吸附量  / 40 2.7 由量熱數據推導吸附量  / 41 2.7.1 非連續過程  / 41 2.7.2 連續過程  / 42 2.8 測定微分吸

附焓的其他方法  / 43 2.8.1 浸潤式量熱法  / 43 2.8.2 色譜法  / 44 2.9 高壓狀態方程:單一氣體和混合氣體  / 44 2.9.1 純氣體情況下  / 44 2.9.2 混合氣體情況下  / 46 參考文獻  / 47 第3章 氣體吸附法 3.1 引言  / 49 3.2 表面過剩量(及吸附量)的測定  / 50 3.2.1 氣體吸附測壓法(僅測量壓力)  / 50 3.2.2 重量法氣體吸附(測量品質和壓力)  / 56 3.2.3 流量控制或監測條件下的氣體吸附  / 59 3.2.4 氣體共吸附  / 62 3.2.5 校準方法和修正  / 63 3.2

.6 其他關鍵方面  / 71 3.3 氣體吸附量熱法  / 73 3.3.1 可用設備  / 73 3.3.2 量熱程式  / 77 3.4 吸附劑脫氣  / 79 3.4.1 脫氣目標  / 79 3.4.2 傳統真空脫氣  / 79 3.4.3 CRTA控制的真空脫氣  / 81 3.4.4 載氣脫氣  / 82 3.5 實驗資料的呈現  / 83 參考文獻  / 84 第4章 固/液介面的吸附:熱力學和方法學 4.1 引言  / 87 4.2 純液體中固體浸潤的能量  / 88 4.2.1 熱力學背景  / 88 4.2.2 純液體中浸潤式微量熱法實驗技術  / 96 4.2.3 純

液體浸潤式微量熱法的應用  / 101 4.3 液體溶液中的吸附  / 110 4.3.1 二元溶液吸附量的定量表達  / 111 4.3.2 溶液吸附中能量的定量表示  / 117 4.3.3 研究溶液吸附的基本實驗方法  / 119 4.3.4 溶液吸附的應用  / 126 參考文獻  / 130 第5章 氣/固介面上物理吸附等溫線的經典闡述 5.1 引言  / 135 5.2 純氣體的吸附  / 135 5.2.1 與吉布斯吸附方程相關的方程:在可用表面上或微孔中的吸附相的描述  / 135 5.2.2 Langmuir理論  / 139 5.2.3 多層吸附  / 141 5.2.4

 Dubinin-Stoeckli理論:微孔填充  / 148 5.2.5 Ⅵ 型等溫線:物理吸附層的相變  / 150 5.2.6 經驗等溫方程  / 153 5.3 混合氣體的吸附  / 155 5.3.1 擴展的Langmuir模型  / 155 5.3.2 理想吸附溶液理論  / 157 5.4 結論  / 158 參考文獻  / 158 第6章 類比多孔固體物理吸附 6.1 引言  / 162 6.2 多孔固體的微觀描述  / 163 6.2.1 結晶材料  / 163 6.2.2 非結晶材料  / 164 6.3 分子間勢能函數  / 165 6.3.1 吸附質/吸附劑相互作用的

一般表達  / 165 6.3.2 “簡單”吸附質/吸附劑體系的常用策略  / 167 6.3.3 更“複雜”的吸附質/吸附劑體系示例  / 168 6.4 表徵計算工具  / 170 6.4.1 引言  / 170 6.4.2 可接觸的比表面積  / 170 6.4.3 孔體積/PSD  / 173 6.5 類比多孔固體物理吸附  / 174 6.5.1 GCMC模擬  / 174 6.5.2 量子化學計算  / 186 6.6 模擬多孔固體中擴散  / 190 6.6.1 基本原理  / 190 6.6.2 單組分擴散  / 192 6.6.3 混合氣體擴散  / 195 6.7 結論與未

來挑戰  / 196 參考文獻  / 197 第7章 通過氣體吸附測定表面積 7.1 引言  / 201 7.2 BET方法  / 202 7.2.1 簡介  / 202 7.2.2 BET圖  / 203 7.2.3 BET單層吸附量的有效性  / 205 7.2.4 無孔和介孔吸附劑的BET面積  / 207 7.2.5 微孔固體的BET吸附面積  / 211 7.2.6 BET面積的一些應用  / 213 7.3 等溫線分析的經驗方法  / 214 7.3.1 標準吸附等溫線  / 214 7.3.2 t方法  / 215 7.3.3 as方法  / 216 7.3.4 對比圖  /

218 7.4 分形方法  / 219 7.5 結論和建議  / 222 參考文獻  / 223 第8章 介孔的測定 8.1 引言  / 228 8.2 介孔體積、孔隙率和平均孔徑  / 229 8.2.1 介孔體積  / 229 8.2.2 孔隙率  / 230 8.2.3 液壓半徑和平均孔徑  / 230 8.3 毛細凝聚和Kelvin方程  / 231 8.3.1 Kelvin方程的推導  / 231 8.3.2 開爾文方程的應用  / 233 8.4 介孔尺寸分佈的經典計算  / 235 8.4.1 基本原則  / 235 8.4.2 計算過程  / 236 8.4.3 多層吸附厚度

  / 239 8.4.4 Kelvin方程的有效性  / 240 8.5 介孔尺寸分佈的DFT計算  / 241 8.5.1 基本原則  / 241 8.5.2 77K下的氮氣吸附  / 244 8.5.3 87K下氬氣吸附  / 245 8.6 回滯環  / 246 8.7 結論和建議  / 252 參考文獻  / 252 第9章 微孔評估 9.1 引言  / 257 9.2 氣體物理吸附等溫線分析  / 259 9.2.1 經驗法  / 259 9.2.2 Dubinin-Radushkevich-Stoeckli法  / 260 9.2.3 Horvath-Kawazoe(HK)法 

/ 262 9.2.4 密度泛函理論  / 263 9.2.5 壬烷預吸附法  / 264 9.2.6 吸附物和溫度的選擇  / 266 9.3 微量熱法  / 267 9.3.1 浸沒微量熱法  / 267 9.3.2 氣體吸附微量熱法  / 269 9.4 結論和建議  / 269 參考文獻  / 270 第10章 活性炭吸附 10.1 引言  / 273 10.2 活性炭:製備、性質和應用  / 274 10.2.1 石墨  / 274 10.2.2 富勒烯和納米管  / 276 10.2.3 炭黑  / 278 10.2.4 活性炭  / 280 10.2.5 超活性炭  / 283

10.2.6 碳分子篩  / 284 10.2.7 ACFs和碳布  / 285 10.2.8 整體材料  / 286 10.2.9 碳氣凝膠和OMCs  / 287 10.3 無孔碳的氣體物理吸附  / 288 10.3.1 氮氣和二氧化碳在炭黑上的吸附  / 288 10.3.2 稀有氣體吸附  / 292 10.3.3 有機蒸氣吸附  / 295 10.4 多孔碳氣體物理吸附  / 297 10.4.1 氬氣、氮氣和二氧化碳吸附  / 297 10.4.2 有機蒸氣吸附  / 306 10.4.3 水蒸氣吸附  / 311 10.4.4 氦氣吸附  / 316 10.5 碳-液介面處的

吸附  / 318 10.5.1 浸潤式量熱儀  / 318 10.5.2 溶液中的吸附  / 320 10.6 LPH和吸附劑變形  / 322 10.6.1 背景介紹  / 322 10.6.2 啟動入口  / 322 10.6.3 低壓滯後  / 323 10.6.4 擴張和收縮  / 324 10.7 活性炭表徵:結論和建議  / 324 參考文獻  / 325 第11章 金屬氧化物吸附 11.1 引言  / 335 11.2 二氧化矽  / 335 11.2.1 熱解二氧化矽和結晶二氧化矽  / 335 11.2.2 沉澱二氧化矽  / 342 11.2.3 矽膠  / 344 1

1.3 氧化鋁:結構、材質和物理吸附  / 352 11.3.1 活性氧化鋁的介紹  / 352 11.3.2 原材料  / 353 11.3.3 水合氧化鋁的熱分解  / 356 11.3.4 活性氧化鋁的合成  / 361 11.4 二氧化鈦粉末和凝膠  / 364 11.4.1 二氧化鈦顏料  / 364 11.4.2 金紅石:表面化學和氣體吸附  / 365 11.4.3 二氧化鈦凝膠的孔隙率  / 370 11.5 氧化鎂  / 372 11.5.1 非極性氣體在無孔MgO上的物理吸附  / 372 11.5.2 多孔形式MgO的物理吸附  / 374 11.6 其他氧化物  / 3

77 11.6.1 氧化鉻凝膠  / 377 11.6.2 氧化鐵:FeOOH的熱分解  / 379 11.6.3 微晶氧化鋅  / 381 11.6.4 水合氧化鋯凝膠  / 382 11.6.5 氧化鈹  / 385 11.6.6 二氧化鈾  / 386 11.7 金屬氧化物吸附性質的應用  / 388 11.7.1 作為氣體吸附劑、乾燥劑的應用  / 388 11.7.2 作為氣體感測器的應用  / 389 11.7.3 作為催化劑和催化劑載體的應用  / 389 11.7.4 顏料和填料應用  / 390 11.7.5 在電子產品中的應用  / 390 參考文獻  / 390 第12

章 黏土、柱撐黏土、沸石和磷酸鋁的吸附 12.1 引言  / 397 12.2 結構、形貌和層狀矽酸鹽吸附劑的性質  / 398 12.2.1 結構和層狀矽酸鹽的形貌  / 398 12.2.2 層狀矽酸鹽的氣體物理吸附  / 402 12.3 柱撐黏土(PILC):結構和屬性  / 411 12.3.1 柱撐黏土的形成和屬性  / 411 12.3.2 柱撐黏土對氣體的物理吸附  / 412 12.4 沸石:合成、孔隙結構和分子篩性質  / 415 12.4.1 沸石的結構、合成和形貌  / 415 12.4.2 分子篩沸石吸附劑性質  / 419 12.5 磷酸鹽分子篩:背景和吸附劑的性質

  / 430 12.5.1 磷酸鹽分子篩的背景  / 430 12.5.2 鋁磷酸鹽分子篩吸附劑的性質  / 432 12.6 黏土、沸石和磷酸鹽基底的分子篩的應用  / 438 12.6.1 黏土的應用  / 438 12.6.2 沸石的應用  / 439 12.6.3 磷酸鹽分子篩的應用  / 441 參考文獻  / 441 第13章 有序介孔材料的吸附 13.1 引言  / 448 13.2 有序介孔二氧化矽  / 449 13.2.1 M41S系列  / 449 13.2.2 SBA系列  / 459 13.2.3 大孔的有序介孔二氧化矽  / 463 13.3 表面功能化對吸附性

質的影響  / 466 13.3.1 金屬氧化物結合到壁中  / 466 13.3.2 金屬納米粒子封裝到孔中  / 469 13.3.3 表面嫁接有機配體  / 470 13.4 有序的有機矽材料  / 472 13.5 複製材料  / 473 13.6 結束語  / 475 參考文獻  / 475 第14章 金屬有機框架材料(MOFs)的吸附 14.1 引言  / 480 14.2 MOFs的BET比表面積評估及意義  / 482 14.2.1 BET比表面積的評估  / 482 14.2.2 BET比表面積的意義  / 485 14.3 改變有機配體性質的影響  / 486 14.3.

1 改變配體長度  / 486 14.3.2 將配體功能化  / 490 14.4 改變金屬中心的影響  / 491 14.5 改變其他表面位點性質的影響  / 497 14.6 非框架物質的影響  / 501 14.7 柔性MOF材料的特殊例子  / 503 14.7.1 MIL-53(Al,Cr)  / 505 14.7.2 MIL-53(Fe)  / 508 14.7.3 Co(BDP)  / 510 14.8 MOF材料的應用  / 512 14.8.1 氣體存儲  / 513 14.8.2 氣體分離與純化  / 513 14.8.3 催化  / 514 14.8.4 藥物緩釋  /

514 14.8.5 感測器  / 515 14.8.6 與其他吸附劑的比較  / 515 參考文獻  / 515 索引  / 521 譯者前言 吸附現象很早就為人們所認識,比如古時候活性炭就被用來脫色和除味。而對吸附原理及應用的研究則是在最近的幾十年間才迅速發展起來,並對我們的生產生活產生了重要影響,比如許多具有優良性能的吸附劑和催化劑的開發。這本由法國蒙比利埃大學G. Maurin教授等五位作者合著的《粉末與多孔固體材料的吸附》,正是將最重要的粉末以及固態多孔物質的吸附原理、方法和應用進行了總結性回顧,能夠為在相關領域從事學習和研究的人員帶來全面、系統的基礎知識方面

的幫助。 全書共分為14章,其中第1~6章主要介紹氣-固、液-固介面上吸附的熱力學和方法學,以及吸附相關的基礎理論和模擬研究,第7~9章主要介紹如何通過氣體吸附法測定表面積以及如何對介孔和微孔進行評估,第10~14章則分別具體介紹了每一類典型的吸附材料,包括活性炭、金屬氧化物、黏土、沸石、有序介孔材料、金屬有機框架材料等。這種章節佈局既能讓初學者由簡至深全面瞭解吸附的基本概念和理論,又能讓研究者直奔主題查閱感興趣的相關內容。 本書的翻譯工作主要由陳建博士、周力博士和王奮英博士承擔,還有幾位研究生在初稿的翻譯過程中也做了相應的工作。其中,在翻譯初稿中,第1章由南昌大學周力博士承擔,第2、9、

14章由南昌大學的研究生袁雅芬承擔,第3、4、10~13章由浙江師範大學的陳建博士承擔,第5~8章由南昌大學王奮英博士承擔;在二次審校定稿中,第1~9、13、14章由周力博士完成,第10~12章由王奮英博士完成。非常感謝各位譯者在時間和精力上的付出,尤其是趙耀鵬博士在百忙之中為解答各種疑問所付出的辛勞。也特別感謝化學工業出版社的支持以及為稿件後期的處理所付出的辛勤工作。 受譯者理論知識水準所限,書中難免會存在疏漏之處,歡迎讀者朋友們提出,以幫助我們糾正。最後,希望這本譯著能夠為各個層次閱讀者的學習和工作帶來有益的作用。

疏水修飾聚(N-乙烯甲醯胺)及十二烷基硫酸鈉水凝膠流變性質之研究

為了解決毛細管黏度計原理的問題,作者陳少文 這樣論述:

疏水修飾為一種能將高分子水溶液形成水凝膠的技術。本研究透過逆乳化聚合方式,於甲苯中合成不同碳鏈長度與疏水修飾程度的疏水修飾聚(N-乙烯甲醯胺)[hydrophobically modified poly(N-vinylformamide), HMPNVF]。透過倒立法可知碳鏈長度為形成水凝膠之最重要因素。透過黏度及黏彈性質變化,推測出HMPNVF與陰離子型界面活性劑十二烷基硫酸鈉(sodium dodecyl sulfate, SDS)交互作用之機制。在HMPNVF及SDS水凝膠系統中,利用調整SDS濃度可調整整體物理性質。當SDS在水凝膠中為低濃度時,可增加其交聯密度;當SDS為高濃度時,

解開超分子化學鍵結,導致水凝膠強度降低,繼續提高SDS濃度會出現相分離情形。在結構回復實驗中,因SDS頭基彼此具有靜電排斥力,故可發現添加SDS的系統會比未添加SDS的系統回復時間來得久。對溫度的響應中,HMPNVF水溶液由於物理性架橋密度低,溫度上升後,其黏度降低;提高HMPNVF濃度形成水凝膠,物理性架橋密度提高,不受外界溫度影響其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