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務部行政執行署執行命令繳費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另外網站超商代收交通罰鍰及稅款20日起上限額提高至3萬元 - 太報也說明:法務部行政執行署 今(10月19日)宣布,自明(20日)開始,交通違規罰鍰、汽機車燃料使用費及衍生罰鍰欠繳案件,民眾往後至超商繳費,每件的代收金額從 ...

東海大學 法律學系 黃啟禎所指導 姚其聖的 公法上金錢給付義務執行名義之研究 (2013),提出法務部行政執行署執行命令繳費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公法上金錢給付義務、執行名義、行政執行、審查標準、執行名義審查之必要性。

而第二篇論文輔仁大學 法律學研究所 黃俊杰所指導 陳宜擁的 臺灣原住民族稅捐徵免法制 (2010),提出因為有 自治、條約、稅捐免除、稅捐徵收、稅捐、原住民族的重點而找出了 法務部行政執行署執行命令繳費的解答。

最後網站常見問題 - 法務部行政執行署花蓮分署則補充:1 那些案件欠款可到便利商店繳款? 2 我平常上班時間無法請假,只有中午休息有空,請問中午可以去繳款嗎? 3 我收到繳款通知單(傳繳通知書),但人在外地工作,無法親自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法務部行政執行署執行命令繳費,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公法上金錢給付義務執行名義之研究

為了解決法務部行政執行署執行命令繳費的問題,作者姚其聖 這樣論述:

摘要 行政執行是國家直接以強制力實現法律效果的一種法律制度;是所有國家行政法制中,侵害人民權利強度最深的法律,在立法高密度法律保留原則;及司法高密度審查之要求下,依循李惠宗教授法學方法論之四個層次──法本質論、立法論、法解釋論及法適用論之理路意脈,層層推進,終成全文。 本文共分十三章,第一章與第二章是本文之基礎理論。從法的本質論出發,針對公法上金錢給付義務如何進行審查,建立一個共通的法則,以為爾後各章敷演論述之根基;並著墨於立法論的探討,旨在檢討行政執行法律制度,是否符合法的本質或符合憲法所揭示的價值秩序。 第三章至第五章是本文之總論。直接就行政執行法第11條所明定,三種法

定之公法上金錢給付義務執行名義,從事法解釋論的討論,除對法律文義之理解外;更多的是出於法律文義之外的義理探索,實際上反映的是,立法者對憲法保障人權意旨的理解、闡釋和引申、發揮,企圖將抽象的法律具體化,使之成為可操作運用之工具。 第六章至第十二章是前述各章理論的具體運用,針對當前執行實務所發生之爭議問題,進行法律適用論的探尋,旨在追求個案法律涵攝之正確性,應證抽象法律適用到具體個案之妥當性。 第十三章研究結論。歸納整理前述各章具原創性之見解,將複雜的推論進程,以執簡馴繁之法,明確其大意,指涉其全貌。

臺灣原住民族稅捐徵免法制

為了解決法務部行政執行署執行命令繳費的問題,作者陳宜擁 這樣論述:

從國家與人民之關係而言,無論利益說或義務說,採取屬人主義或屬地主義,國家基於主權之行使,皆得對人民課稅。在重視依法行政之現代法治國家,人民有依法律納稅之義務,及租稅國家等原理原則,於今日之臺灣,幾乎已成為學界與實務之通說,被奉為圭臬。但是否放諸四海皆準,無可挑戰,本文採取懷疑的立場。本文一開始即從臺灣及美國等服從於國家主權下之原住民族,仍有不適用國家法律、不依法納稅之歷史事實,提出反證;另從臺灣原住民族最初擁有土地及其他天然資源權利之情形下,無須以稅捐為主要自治財政收入,及外來政權或國家亦捨棄對原住民族課徵稅捐,而改以掠奪其土地及其他天然資源俾取得更多之財政收入之歷史事實,益可得到佐證;甚至

以今日臺灣之司馬庫斯部落為例,亦透過觀光、合作社等事業之經營取得部落公共事務所需經費之滿足等,皆可說明於原住民族地區之課稅制度並不當然必要,而應屬開放之選項之一,由原住民族自行選擇最適合之制度。從前揭背景與理由,可發現原住民族之所以不納稅,並非與現行稅法中稅捐減免之理由相同,更基本之原因在於原住民族所擁有之主權或獨立固有之自治權,而與國家所屬之一般人民不同,該民族或其所屬之原住民,並無向外來統治者納稅之義務。於今日之臺灣,雖然形式上原住民族亦為中華民國之人民,似應適用相同之法律,並依法納稅;惟實質上原住民族仍擁有自我民族之獨立認同,依循非成文之原住民法,擁有部落等自治之組織;另一方面,國際法之

發展,如甫於98年4月22日透過制定公布「公民政治權利公約及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施行法」將其內國法化之兩公約,及聯合國於2007年9月13日通過之「原住民族人權宣言」,亦將原住民族自決權視為原住民族最重要之基本人權。是以,重建或確認國家與原住民族間之關係,及建構適用不同於國家與一般人民間之法制,除兩岸關係外,乃為近年來臺灣法律體系最大之變革項目。然而其中最基礎之原住民族稅捐徵免法制,反而於民國71年1月1日臺灣省山地籍同胞徵免租稅原則廢止後,與曾為歷史上巨大爭議之原住民族應否依法納稅問題,隨之受到遺忘與忽略。本文之提出,即企圖喚醒稅法學界對此問題之記憶與重新認識,於國內法及國際法對於原住民

族法制重視與重建之時,重新檢視原住民族不依國家法律納稅之可能性及其正當化基礎,或比照一般地方自治團體、或重新建立原住民族稅捐徵免制度;以及各項制度具體實施時,於符合程序正義尤其尊重原住民族真實意願之前提下應循之一系列法制程序,例如透過國家與原住民族簽訂條約協定確定雙方關係,據以開展後續國家法制、原住民族自治法制之配合訂定、修正。就前揭論文主軸,配合前述研究方法,爰以下列子題為本論文主要研究大綱,餘如詳目:一、法制史研究—臺灣原住民族稅捐徵免制度之形成與發展。二、比較法研究—原住民族稅捐徵免制度之外國法制比較。三、理論基礎研究—建構原住民族豁免於國家稅捐之正當化基礎。四、實證法研究—透過實際案例

或立法例了解原住民族稅捐減免與自治課稅權保障之實質內容,包括:(一)原住民族固有權利之肯認;(二)原住民族稅捐減免及自治財政法制環境之建構。五、法制程序研究—原住民族稅捐豁免及自治課稅權保障之法制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