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膠凝膠法優點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溶膠凝膠法優點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法)F.魯克羅爾寫的 粉體與多孔固體材料的吸附:原理、方法及應用 和〔美〕鮑勃•弗萊克斯納的 木工表面處理:正確選擇和使用塗料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溶膠-凝膠法:概念,化學過程,發展歷程,特點也說明:80年代以來,在玻璃、氧化物塗層、功能陶瓷粉料以及傳統方法難以製得的複合氧化物材料得到成功套用。 特點. 溶膠--凝膠法與其它方法相比具有許多獨特的優點:. (1)由於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化學工業 和北京科學技術所出版 。

國立聯合大學 化學工程學系碩士班 朱錦明所指導 朱柏豪的 以溶膠凝膠法製備Yb3+摻雜鋅鋁磷酸鹽玻璃的性質與結構之研究 (2009),提出溶膠凝膠法優點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溶膠凝膠、磷酸鹽、稀土氧化物、Raman光譜儀、傅立葉紅外光譜儀、吸收光譜、螢光。

而第二篇論文大同大學 材料工程研究所 胡毅所指導 高玄同的 SiO2–TiO2–ODS系薄膜之超疏水性研究 (2009),提出因為有 超疏水的重點而找出了 溶膠凝膠法優點的解答。

最後網站纳米陶瓷粉体的溶胶-凝胶法制备技术則補充:系统地概述了溶胶-凝胶法制备纳米陶瓷粉体的技术方法、特点和研究进展.认为溶胶-凝胶法具有许多优点,是一种极有应用前景的纳米陶瓷粉体的制备方法.-纳米陶瓷粉体的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溶膠凝膠法優點,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粉體與多孔固體材料的吸附:原理、方法及應用

為了解決溶膠凝膠法優點的問題,作者(法)F.魯克羅爾 這樣論述:

本書全面綜述了有關吸附理論、方法與應用的方方面面,首先對吸附的原理、熱力學和方法學進行一個總述;然後運用吸附方法討論表面積和孔徑大小;之後介紹並討論各種不同吸附劑(碳材料、氧化物、黏土、沸石、金屬有機框架MOF)的一些典型吸附等溫線和能量學。重點在於對實驗資料的確定和解釋,特別是具有技術重要性的吸附劑的表徵。 讀者對象主要為學生及表面科學初涉獵者,通過本書可以瞭解到如何利用現今先進的科學技術手段來測定表面積、孔尺寸和表面特徵,如何對材料的性能進行表徵與判斷。 第1章 緒言 1.1 吸附的重要性  / 1 1.2 吸附的歷史  / 1 1.3 定義及術語  / 5 1.4 

物理吸附和化學吸附  / 9 1.5 吸附等溫線的類型  / 9 1.5.1 氣體物理等溫線分類  / 9 1.5.2 氣體的化學吸附  / 12 1.5.3 溶液的吸附  / 12 1.6 物理吸附能和分子類比  / 12 1.7 擴散吸附  / 17 參考文獻  / 18 第2章 氣/固介面的吸附熱力學 2.1 引言  / 21 2.2 單一氣體吸附的定量表示  / 22 2.2.1 壓力不超過100kPa時的吸附  / 22 2.2.2 壓力超過100kPa及更高時的吸附  / 25 2.3 吸附的熱力學勢  / 28 2.4 Gibbs表示中與吸附態有關的熱力學量  / 32 2.4

.1 摩爾表面過剩量的定義  / 32 2.4.2 微分表面過剩量的定義  / 33 2.5 吸附過程中的熱力學量  / 34 2.5.1 微分吸附量的定義  / 34 2.5.2 積分摩爾吸附量的定義  / 36 2.5.3 微分和積分摩爾吸附量的優點及局限性  / 36 2.5.4 積分摩爾吸附量的評估  / 37 2.6 從一系列實驗物理吸附等溫線間接推導吸附量:等比容法  / 38 2.6.1 微分吸附量  / 38 2.6.2 積分摩爾吸附量  / 40 2.7 由量熱數據推導吸附量  / 41 2.7.1 非連續過程  / 41 2.7.2 連續過程  / 42 2.8 測定微分吸

附焓的其他方法  / 43 2.8.1 浸潤式量熱法  / 43 2.8.2 色譜法  / 44 2.9 高壓狀態方程:單一氣體和混合氣體  / 44 2.9.1 純氣體情況下  / 44 2.9.2 混合氣體情況下  / 46 參考文獻  / 47 第3章 氣體吸附法 3.1 引言  / 49 3.2 表面過剩量(及吸附量)的測定  / 50 3.2.1 氣體吸附測壓法(僅測量壓力)  / 50 3.2.2 重量法氣體吸附(測量品質和壓力)  / 56 3.2.3 流量控制或監測條件下的氣體吸附  / 59 3.2.4 氣體共吸附  / 62 3.2.5 校準方法和修正  / 63 3.2

.6 其他關鍵方面  / 71 3.3 氣體吸附量熱法  / 73 3.3.1 可用設備  / 73 3.3.2 量熱程式  / 77 3.4 吸附劑脫氣  / 79 3.4.1 脫氣目標  / 79 3.4.2 傳統真空脫氣  / 79 3.4.3 CRTA控制的真空脫氣  / 81 3.4.4 載氣脫氣  / 82 3.5 實驗資料的呈現  / 83 參考文獻  / 84 第4章 固/液介面的吸附:熱力學和方法學 4.1 引言  / 87 4.2 純液體中固體浸潤的能量  / 88 4.2.1 熱力學背景  / 88 4.2.2 純液體中浸潤式微量熱法實驗技術  / 96 4.2.3 純

液體浸潤式微量熱法的應用  / 101 4.3 液體溶液中的吸附  / 110 4.3.1 二元溶液吸附量的定量表達  / 111 4.3.2 溶液吸附中能量的定量表示  / 117 4.3.3 研究溶液吸附的基本實驗方法  / 119 4.3.4 溶液吸附的應用  / 126 參考文獻  / 130 第5章 氣/固介面上物理吸附等溫線的經典闡述 5.1 引言  / 135 5.2 純氣體的吸附  / 135 5.2.1 與吉布斯吸附方程相關的方程:在可用表面上或微孔中的吸附相的描述  / 135 5.2.2 Langmuir理論  / 139 5.2.3 多層吸附  / 141 5.2.4

 Dubinin-Stoeckli理論:微孔填充  / 148 5.2.5 Ⅵ 型等溫線:物理吸附層的相變  / 150 5.2.6 經驗等溫方程  / 153 5.3 混合氣體的吸附  / 155 5.3.1 擴展的Langmuir模型  / 155 5.3.2 理想吸附溶液理論  / 157 5.4 結論  / 158 參考文獻  / 158 第6章 類比多孔固體物理吸附 6.1 引言  / 162 6.2 多孔固體的微觀描述  / 163 6.2.1 結晶材料  / 163 6.2.2 非結晶材料  / 164 6.3 分子間勢能函數  / 165 6.3.1 吸附質/吸附劑相互作用的

一般表達  / 165 6.3.2 “簡單”吸附質/吸附劑體系的常用策略  / 167 6.3.3 更“複雜”的吸附質/吸附劑體系示例  / 168 6.4 表徵計算工具  / 170 6.4.1 引言  / 170 6.4.2 可接觸的比表面積  / 170 6.4.3 孔體積/PSD  / 173 6.5 類比多孔固體物理吸附  / 174 6.5.1 GCMC模擬  / 174 6.5.2 量子化學計算  / 186 6.6 模擬多孔固體中擴散  / 190 6.6.1 基本原理  / 190 6.6.2 單組分擴散  / 192 6.6.3 混合氣體擴散  / 195 6.7 結論與未

來挑戰  / 196 參考文獻  / 197 第7章 通過氣體吸附測定表面積 7.1 引言  / 201 7.2 BET方法  / 202 7.2.1 簡介  / 202 7.2.2 BET圖  / 203 7.2.3 BET單層吸附量的有效性  / 205 7.2.4 無孔和介孔吸附劑的BET面積  / 207 7.2.5 微孔固體的BET吸附面積  / 211 7.2.6 BET面積的一些應用  / 213 7.3 等溫線分析的經驗方法  / 214 7.3.1 標準吸附等溫線  / 214 7.3.2 t方法  / 215 7.3.3 as方法  / 216 7.3.4 對比圖  /

218 7.4 分形方法  / 219 7.5 結論和建議  / 222 參考文獻  / 223 第8章 介孔的測定 8.1 引言  / 228 8.2 介孔體積、孔隙率和平均孔徑  / 229 8.2.1 介孔體積  / 229 8.2.2 孔隙率  / 230 8.2.3 液壓半徑和平均孔徑  / 230 8.3 毛細凝聚和Kelvin方程  / 231 8.3.1 Kelvin方程的推導  / 231 8.3.2 開爾文方程的應用  / 233 8.4 介孔尺寸分佈的經典計算  / 235 8.4.1 基本原則  / 235 8.4.2 計算過程  / 236 8.4.3 多層吸附厚度

  / 239 8.4.4 Kelvin方程的有效性  / 240 8.5 介孔尺寸分佈的DFT計算  / 241 8.5.1 基本原則  / 241 8.5.2 77K下的氮氣吸附  / 244 8.5.3 87K下氬氣吸附  / 245 8.6 回滯環  / 246 8.7 結論和建議  / 252 參考文獻  / 252 第9章 微孔評估 9.1 引言  / 257 9.2 氣體物理吸附等溫線分析  / 259 9.2.1 經驗法  / 259 9.2.2 Dubinin-Radushkevich-Stoeckli法  / 260 9.2.3 Horvath-Kawazoe(HK)法 

/ 262 9.2.4 密度泛函理論  / 263 9.2.5 壬烷預吸附法  / 264 9.2.6 吸附物和溫度的選擇  / 266 9.3 微量熱法  / 267 9.3.1 浸沒微量熱法  / 267 9.3.2 氣體吸附微量熱法  / 269 9.4 結論和建議  / 269 參考文獻  / 270 第10章 活性炭吸附 10.1 引言  / 273 10.2 活性炭:製備、性質和應用  / 274 10.2.1 石墨  / 274 10.2.2 富勒烯和納米管  / 276 10.2.3 炭黑  / 278 10.2.4 活性炭  / 280 10.2.5 超活性炭  / 283

10.2.6 碳分子篩  / 284 10.2.7 ACFs和碳布  / 285 10.2.8 整體材料  / 286 10.2.9 碳氣凝膠和OMCs  / 287 10.3 無孔碳的氣體物理吸附  / 288 10.3.1 氮氣和二氧化碳在炭黑上的吸附  / 288 10.3.2 稀有氣體吸附  / 292 10.3.3 有機蒸氣吸附  / 295 10.4 多孔碳氣體物理吸附  / 297 10.4.1 氬氣、氮氣和二氧化碳吸附  / 297 10.4.2 有機蒸氣吸附  / 306 10.4.3 水蒸氣吸附  / 311 10.4.4 氦氣吸附  / 316 10.5 碳-液介面處的

吸附  / 318 10.5.1 浸潤式量熱儀  / 318 10.5.2 溶液中的吸附  / 320 10.6 LPH和吸附劑變形  / 322 10.6.1 背景介紹  / 322 10.6.2 啟動入口  / 322 10.6.3 低壓滯後  / 323 10.6.4 擴張和收縮  / 324 10.7 活性炭表徵:結論和建議  / 324 參考文獻  / 325 第11章 金屬氧化物吸附 11.1 引言  / 335 11.2 二氧化矽  / 335 11.2.1 熱解二氧化矽和結晶二氧化矽  / 335 11.2.2 沉澱二氧化矽  / 342 11.2.3 矽膠  / 344 1

1.3 氧化鋁:結構、材質和物理吸附  / 352 11.3.1 活性氧化鋁的介紹  / 352 11.3.2 原材料  / 353 11.3.3 水合氧化鋁的熱分解  / 356 11.3.4 活性氧化鋁的合成  / 361 11.4 二氧化鈦粉末和凝膠  / 364 11.4.1 二氧化鈦顏料  / 364 11.4.2 金紅石:表面化學和氣體吸附  / 365 11.4.3 二氧化鈦凝膠的孔隙率  / 370 11.5 氧化鎂  / 372 11.5.1 非極性氣體在無孔MgO上的物理吸附  / 372 11.5.2 多孔形式MgO的物理吸附  / 374 11.6 其他氧化物  / 3

77 11.6.1 氧化鉻凝膠  / 377 11.6.2 氧化鐵:FeOOH的熱分解  / 379 11.6.3 微晶氧化鋅  / 381 11.6.4 水合氧化鋯凝膠  / 382 11.6.5 氧化鈹  / 385 11.6.6 二氧化鈾  / 386 11.7 金屬氧化物吸附性質的應用  / 388 11.7.1 作為氣體吸附劑、乾燥劑的應用  / 388 11.7.2 作為氣體感測器的應用  / 389 11.7.3 作為催化劑和催化劑載體的應用  / 389 11.7.4 顏料和填料應用  / 390 11.7.5 在電子產品中的應用  / 390 參考文獻  / 390 第12

章 黏土、柱撐黏土、沸石和磷酸鋁的吸附 12.1 引言  / 397 12.2 結構、形貌和層狀矽酸鹽吸附劑的性質  / 398 12.2.1 結構和層狀矽酸鹽的形貌  / 398 12.2.2 層狀矽酸鹽的氣體物理吸附  / 402 12.3 柱撐黏土(PILC):結構和屬性  / 411 12.3.1 柱撐黏土的形成和屬性  / 411 12.3.2 柱撐黏土對氣體的物理吸附  / 412 12.4 沸石:合成、孔隙結構和分子篩性質  / 415 12.4.1 沸石的結構、合成和形貌  / 415 12.4.2 分子篩沸石吸附劑性質  / 419 12.5 磷酸鹽分子篩:背景和吸附劑的性質

  / 430 12.5.1 磷酸鹽分子篩的背景  / 430 12.5.2 鋁磷酸鹽分子篩吸附劑的性質  / 432 12.6 黏土、沸石和磷酸鹽基底的分子篩的應用  / 438 12.6.1 黏土的應用  / 438 12.6.2 沸石的應用  / 439 12.6.3 磷酸鹽分子篩的應用  / 441 參考文獻  / 441 第13章 有序介孔材料的吸附 13.1 引言  / 448 13.2 有序介孔二氧化矽  / 449 13.2.1 M41S系列  / 449 13.2.2 SBA系列  / 459 13.2.3 大孔的有序介孔二氧化矽  / 463 13.3 表面功能化對吸附性

質的影響  / 466 13.3.1 金屬氧化物結合到壁中  / 466 13.3.2 金屬納米粒子封裝到孔中  / 469 13.3.3 表面嫁接有機配體  / 470 13.4 有序的有機矽材料  / 472 13.5 複製材料  / 473 13.6 結束語  / 475 參考文獻  / 475 第14章 金屬有機框架材料(MOFs)的吸附 14.1 引言  / 480 14.2 MOFs的BET比表面積評估及意義  / 482 14.2.1 BET比表面積的評估  / 482 14.2.2 BET比表面積的意義  / 485 14.3 改變有機配體性質的影響  / 486 14.3.

1 改變配體長度  / 486 14.3.2 將配體功能化  / 490 14.4 改變金屬中心的影響  / 491 14.5 改變其他表面位點性質的影響  / 497 14.6 非框架物質的影響  / 501 14.7 柔性MOF材料的特殊例子  / 503 14.7.1 MIL-53(Al,Cr)  / 505 14.7.2 MIL-53(Fe)  / 508 14.7.3 Co(BDP)  / 510 14.8 MOF材料的應用  / 512 14.8.1 氣體存儲  / 513 14.8.2 氣體分離與純化  / 513 14.8.3 催化  / 514 14.8.4 藥物緩釋  /

514 14.8.5 感測器  / 515 14.8.6 與其他吸附劑的比較  / 515 參考文獻  / 515 索引  / 521 譯者前言 吸附現象很早就為人們所認識,比如古時候活性炭就被用來脫色和除味。而對吸附原理及應用的研究則是在最近的幾十年間才迅速發展起來,並對我們的生產生活產生了重要影響,比如許多具有優良性能的吸附劑和催化劑的開發。這本由法國蒙比利埃大學G. Maurin教授等五位作者合著的《粉末與多孔固體材料的吸附》,正是將最重要的粉末以及固態多孔物質的吸附原理、方法和應用進行了總結性回顧,能夠為在相關領域從事學習和研究的人員帶來全面、系統的基礎知識方面

的幫助。 全書共分為14章,其中第1~6章主要介紹氣-固、液-固介面上吸附的熱力學和方法學,以及吸附相關的基礎理論和模擬研究,第7~9章主要介紹如何通過氣體吸附法測定表面積以及如何對介孔和微孔進行評估,第10~14章則分別具體介紹了每一類典型的吸附材料,包括活性炭、金屬氧化物、黏土、沸石、有序介孔材料、金屬有機框架材料等。這種章節佈局既能讓初學者由簡至深全面瞭解吸附的基本概念和理論,又能讓研究者直奔主題查閱感興趣的相關內容。 本書的翻譯工作主要由陳建博士、周力博士和王奮英博士承擔,還有幾位研究生在初稿的翻譯過程中也做了相應的工作。其中,在翻譯初稿中,第1章由南昌大學周力博士承擔,第2、9、

14章由南昌大學的研究生袁雅芬承擔,第3、4、10~13章由浙江師範大學的陳建博士承擔,第5~8章由南昌大學王奮英博士承擔;在二次審校定稿中,第1~9、13、14章由周力博士完成,第10~12章由王奮英博士完成。非常感謝各位譯者在時間和精力上的付出,尤其是趙耀鵬博士在百忙之中為解答各種疑問所付出的辛勞。也特別感謝化學工業出版社的支持以及為稿件後期的處理所付出的辛勤工作。 受譯者理論知識水準所限,書中難免會存在疏漏之處,歡迎讀者朋友們提出,以幫助我們糾正。最後,希望這本譯著能夠為各個層次閱讀者的學習和工作帶來有益的作用。

以溶膠凝膠法製備Yb3+摻雜鋅鋁磷酸鹽玻璃的性質與結構之研究

為了解決溶膠凝膠法優點的問題,作者朱柏豪 這樣論述:

本研究以溶膠凝膠法針對不同摻雜量稀土氧化物(Yb2O3)的之三元系鋅鋁磷酸鹽玻璃(P2O5-Al2O3-ZnO),探討此系列玻璃之物理性質、熱性質及光學性質的變化以及結構的研究。實驗結果顯示,ZnO與Zn(NO3)2系列玻璃,玻璃軟化溫度(Td)在570℃以下;玻璃轉化溫度(Tg)在500℃以下;熱膨脹係數(α)為3.65~8.64×10-6/℃(100-300℃),其玻璃溶水率(H2O 90℃1days, wt% loss)可低至5.2×10-8 g/cm2‧min,折射率、玻璃密度隨著稀土氧化物(Yb2O3)含量增加而增加。 研究中利用傅立葉紅外光譜儀(FTIR)、Raman 光譜

儀以來探討分析玻璃內部的鍵結情形。在磷酸鹽玻璃中,隨著Al2O3 含量的增加,Al3+離子會以四配位的方式進入玻璃網絡體中,並形成Al-O-P 鍵結。 在光學性質方面,發現硝酸鋅系列磷酸鹽玻璃隨著Yb2O3含量增加,螢光強度受到抑制,其是因當稀土元素增加時,會使M…O…M鍵結距離縮短或是結構裡面存在-OH基,造成離子團聚(ions clustering)現象。吸收光譜也發現吸收強度隨Yb2O3含量增加而增加7-20%。

木工表面處理:正確選擇和使用塗料

為了解決溶膠凝膠法優點的問題,作者〔美〕鮑勃•弗萊克斯納 這樣論述:

這本書從木製品的表面預處理開始,以表面處理劑的選擇和使用為核心,直至處理劑的移除與修復,介紹了木製品表面處理的完整流程,重點介紹了各種化學處理劑及其物理、化學特性,並將其使用方法穿插其中,是一本木工表面處理的必備工具書。   鮑勃·弗萊克斯納 是木工表面處理領域的專家。在開始寫作和教學生涯之前,他已經從事木工製作並經營自己的木工修理店超過20年了。除了本書,鮑勃還創作了兩個屢獲殊榮的視頻,主持了“傢俱工房”(The Furniture Workshop)廣播電話節目,並為數百個木工房和研討會授課。此外,他還撰寫了300多篇文章,擔任傢俱修復行業龍頭雜誌的編輯。《木工表面處

理》出版10餘年來長期雄踞分類榜單的榜首,很多人把它當作必備的教科書使用。   第一部分 準備工作 1 1 為什麼木料必須做表面處理? 3 2 木料表面預處理 11 3 表面處理使用的工具 29 擦拭墊;抹布;刷子;刷塗問題;噴槍;噴槍的工作原理;噴漆房;噴塗問題;壓縮機;常見的噴槍問題 第二部分 染色劑的使用和選擇 53 4 木料染色 55 瞭解染色劑;選擇染色劑;化學染色;漂白木料;黑化木料;使用苯胺染料;配色;及防褪色;使用染色劑;基面塗層;端面染色;常見染色及解決方法 第三部分 其他表面處理產品的使用和選擇 89 5 油類表面處理產品 91 亞麻籽油;使用油和油

與清漆的混合物;油類表面處理產品;瞭解油;食品安全的傳言;瞭解清漆;溢出的油;如何辨別;選擇油類產品;維護與修復 6 蠟 111 表面處理使用的蠟;自製膏蠟;使用膏蠟;相容性 7 填充木料孔隙 117 用表面處理產品填充孔隙;用膏狀木填料填充孔隙;表面處理產品與膏狀木填料的對比;油基填料與水基填料的對比;使用油基膏狀木填料的常見問題;使用油基膏狀木填料;使用水基膏狀木填料 8 薄膜型表面處理產品 131 產品特性;固體含量;固化;使用消光劑控制光澤;固化類型;揮發型、反應型和聯合型表面處理產品;分類;封閉劑;溶劑和稀釋劑;相容性;薄膜型表面處理產品的未來 9 蟲膠 153 優缺點;蟲膠是什麼?

蟲膠的分類;酒精;蟲膠的現代用法;刷塗和噴塗蟲膠;法式拋光;使用蟲膠的常見問題;填補漆 10 合成漆 171 硝基漆的分類;優點和缺點 漆稀釋劑;合成漆的優勢;漆稀釋劑使用的溶劑;裂紋漆;合成漆的不足;使用合成漆的常見問題;魚眼與矽酮;噴塗合成漆; 11 清漆 189 油與樹脂的混合物;優點與缺點;清漆的特點;使用清漆;區分清漆的類型;擦拭型清漆;凝膠清漆;刷塗清漆;松節油和石油餾出物溶劑;使用清漆的常見問題;清漆的未來 12 雙組分表面處理產品 203 KCMA測試標準;催化型表面處理產品;優點和缺點;雙組分聚氨酯;交聯型水基表面處理產品;環氧樹脂 13 水基表面處理產品 213 優點和缺點

;特點;常見問題;刷塗和噴塗;乙二醇醚;水基表面處理產品適合你嗎? 14 選擇表面處理產品 225 外觀;保護性;耐久性;易操作性;安全性;處理廢棄溶劑;可逆性;擦拭品質;各種表面處理產品的對比;選擇表面處理產品 第四部分 高級技術 237 15 高級上色技術 239 工廠表面處理;上釉;木料做舊;調色;酸洗;分步色階板;常見的上釉和調色問題 16 完成表面處理 257 磨穿;影響因素;合成鋼絲絨;用鋼絲絨擦拭;擦拭型潤滑劑;整平與擦拭;機器擦拭 17 為不同木料做表面處理 273 松木;橡木;胡桃木;桃花心木;硬楓木;櫻桃木;白蠟木、榆木和栗木;紅香杉木;軟楓木、橡膠木和楊木;樺木;油性木

料 第五部分 表面處理塗層的後期維護 309 18 表面處理塗層的保養 311 塗層退化的原因;使用液態傢俱拋光劑;防止塗層退化;預防措施;傢俱拋光劑綜述;傢俱保養產品;古董傢俱的保養 19 表面處理塗層的修復 321 移除異物;修復表層損傷;修補顏色;補色;用熱熔棒填充;用環氧樹脂填充;修復劃傷與刀痕 20 室外用木料的表面處理 337 延緩木料降解;為戶外門做表面處理;給室外地板染色;紫外線防護;如何選擇產品? 21 剝離表面處理塗層 351 快速識別剝離劑;使用草酸;安全性;剝離劑綜述;專業剝離;常見問題;使用剝離劑;選擇剝離劑 後 記 371 資 源 373  

中國擁有世界上最為悠久燦爛的木文化和木工傳統,也是世界上最早對木料進行表面處理的國家。中國先民最早發現了生漆的特性,並將生漆調和成各種顏色,用於木料的表面防腐處理與裝飾美化。以距今六七千年的河姆渡文化遺址中出土的紅漆木胎碗為代表的多款原始木胎漆器,就是中國乃至世界上最早的木料表面處理的實例。 作為一名致力於木工傢俱設計、製作及精細木工教學與實踐的專業人士,我對木材加工本身的各項技術工序非常熟悉,但不得不說,我對作品完成後的木工表面處理知識知之甚少,相信很多木工領域的業內人士與我有相似的感受。很多人會膚淺地認為,木工表面處理是一項比木材加工更為簡單的技藝,只須把容器裡面的液體通過布、刷子或者

噴槍分散到木料表面,任務就完成了,這樣的操作相比製作木工作品的結構來說容易多了。 為什麼我們精於複雜的木材加工,而對更加簡單的木工表面處理更加陌生呢?我想這與我們的感官感受有直接的關係,因為表面處理屬於化學的範疇——它需要把多種不同的材料混合在一起才能形成具有特定屬性的液體,這個過程無法從視覺角度看出差別。就像你無法通過眼睛分辨出油漆的組成成分,卻能很容易地看出燕尾榫與普通榫卯的差別,也能輕易地區分台鋸與帶鋸那樣。 本書的作者從20 世紀70 年代開始接觸木料表面處理,並經過幾十年的實踐積累,收集第一手資料,將它們整理成有助於木匠和表面處理師學習的形式,在化學家與使用表面處理產品的木工工作

者之間架起一道橋樑。 本書共分為五部分。第一部分系統講解了為什麼要為木料做表面處理,木料表面預處理的類型及所使用的工具;第二部分介紹了木料染色的各種知識;第三部分介紹了木料表面處理產品的使用和選擇,包括油類表面處理產品、蠟、膏狀木填料、蟲膠、合成漆、清漆、水基表面處理產品等;第四、第五部分則進一步介紹了木料表面處理的高級技術,比如上色、不同木料的表面處理、表面處理塗層的後期維護等。 這是我迄今見過的最為系統且深入淺出地介紹木工表面處理科學的專業書籍,既適合業餘木工愛好者及發燒友,也適合職業院校及高等院校與木工相關專業的學生學習使用。本書圖文並茂,如同一本專業詞典,你可以從中找到大部分想要瞭

解的木工表面處理的知識。通過學習本書,我們可以解決在木工房遇到的實際問題,不用再通過反復的試錯和品嘗失敗的苦澀完成木工表面處理知識的積累。相信廣大讀者也能從中找到解決自身疑惑的方法。茲為序。 余繼宏博士 東華大學產品設計系副教授 世界技能大賽第44/45 屆精細木工專案中國專家組組長  

SiO2–TiO2–ODS系薄膜之超疏水性研究

為了解決溶膠凝膠法優點的問題,作者高玄同 這樣論述:

本研究是以溶膠—凝膠法(Sol—Gel)製造出二氧化鈦顆粒及二氧化矽顆粒,目的使基材表面的薄膜可以提供粗糙度,接著再使用低表面能材料對基材表面進行改質。用SEM觀察薄膜的表面結構;紫外光─可見光分光儀測量薄膜在可見光波長之透光度;薄膜水接觸角的量測。實驗結果顯示出薄膜的透光度和水接觸角的角度都受濃度與熱處理溫度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