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媽祖要遶境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為什麼媽祖要遶境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陳毅寫的 在長大之前,紀錄片1819拍攝紀實 和謝宗榮的 圖解台灣廟會文化事典:廟會實境╳角色轉換╳進香遶境╳祈福拜拜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遭質疑財務不透明大甲鎮瀾宮不忍了公布資產 - CTWANT也說明:對於鎮瀾宮在這段時間遭受媒體誣衊,顏清標日前曾表示,對外說明是要捍衛鎮瀾宮,怎麼謾罵他都沒關係,但鎮瀾宮所有董監事、來自海內外,每年參加遶境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布克文化 和晨星所出版 。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傳播研究所 陳延昇所指導 陳亭安的 虛擬實境應用於宗教體驗之持續使用意願與捐款行為研究—以中高齡與高齡者為對象 (2021),提出為什麼媽祖要遶境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虛擬實境、宗教捐款、遠距臨場感、社會臨場感、情感依附、滿意度、高齡族群。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屏東大學 中國語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黃文車所指導 丁尹茱的 臺南節俗故事於國小一年級生活領域教學之研究 (2021),提出因為有 臺南、節俗故事、國小一年級、生活領域、教學研究的重點而找出了 為什麼媽祖要遶境的解答。

最後網站黃偉強/從政治力到民間力:台灣媽祖遶境的時代意義 - 報導者則補充:從大甲鎮瀾宮擇定南下的時間開始,社會輿論逐漸開始討論防疫期間,宗教活動是否要配合暫停或延期,引發了一連串的風波,討論的面向從公共衛生與民間習俗的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為什麼媽祖要遶境,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在長大之前,紀錄片1819拍攝紀實

為了解決為什麼媽祖要遶境的問題,作者陳毅 這樣論述:

金鐘獎得主 藝人黃子佼 金馬獎得主 導演楊力州 金鐘獎得主 演員盧以恩 金鐘獎得主 演員陳鼎中 金穗獎影后 演員李雪 桃園市長鄭文燦 Youtube 百萬創作者  黃氏兄弟 青春推薦   這本書是陳毅拍攝紀錄片《1819》的紀實,不只是校園拍攝紀錄片的過程與觀察,也記錄年輕世代所關心的各種議題,希望讓大家認識、理解年輕人的想法,同時鼓勵年輕人保持對社會的好奇心,勇於挑戰夢想。 ──桃園市長 鄭文燦   因為平凡,所以能夠觸碰人心最純粹的那一面,也因為平凡,所以讓人生的每分每秒都顯的重要。努力精進自己,不論身在何處,只要設定好目標就是全力以赴。推薦大家透過《1819》,一起做一個有溫度的人。

── YouTuber 黃氏兄弟   拍攝過程中發生非常多特別的事情,經費上、紀錄片的男主角、其他的學生、老師,有時也會排斥拍攝,導演陳毅得克服內心的各種情緒,可以說無奇不有,這在本書中,拍攝的酸甜苦澀都公開給大家知道。他堅持著理念,努力打拚又運用智慧,老天爺也疼惜他,讓他過關,才有辦法繼續拍攝下去。 ── 國巨洋傘欣業有限公司 董事長 李銘智   光愈強,影就愈深,這是我在陳毅身上所看見的。小小的年紀有著大大的勇氣,光鮮亮麗的背後,是要背負更大的壓力,最需要的是「毅」力,……「長大」是我們一輩子的課題,每個人生階段有不一樣的功課要去完成;有不一樣的障礙要去突破;更有不一樣的自己要去蛻變,度

過了就是自己的了…… ── 桃園龍德宮美編組組長 吳俞鋐   我對陳毅的親切感,大抵來自我們有太多相像的地方:同樣對很多事不平;一邊長大一邊害怕長大,也努力長成自己想要的模樣。都是「壞孩子」的我們,都在努力的「好好長大」。讀他的故事,裡頭也是我們自己。 ── 國立中央大學中文系 吳双   常常忘記他是個很厲害的人,他的厲害不只來自他的多重身分──導演、作家、學生、愛狗人士、老人、小屁孩──主要是他對心裡夢想的衝勁,別人會考慮千萬次,或懶惰千萬次,他卻直接做了,其實我覺得呀,不管有沒有達成,他都已經踏在夢想的路上了。 ── 國立中央大學中文系 莊雅筑   作為陳毅的朋友,聽著他娓娓道來那段路程,

不僅僅是看見他的成果,也不只是感受到他的成長,更重要的是見證他那一段向自我深處挖掘的歷程,那種不安,那種掙扎,以及那種如小王子般,純然的對生命的體悟。因著陳毅,所以我們也回過頭來探問自己的玫瑰是什麼,以及我們又是以什麼態度和行為來面對自己的玫瑰。 ── 國立清華大學 楊正賢   家長並不了解小孩在學校長達將近九個小時的時間,到底是在做什麼,我也推薦家長及小孩一起來看紀錄片《1819》和這本書,或許這是你們可以互相理解的機會。十八、十九歲的你,或許看了這本書可以協助你思考未來的人生方向……二十幾歲的你,看了這本書可以讓你回味那些年的青春回憶…… ── 彰化崇實高工學生 巫秉穆 《自序》 在長

大之前                          陳毅   在出版上一本書《十八後,成為你想成為的大人》時,我並沒有等到整本書寫完才寫作者自序,反而跟現在一樣先偷寫。作者自序是一個微妙的存在,比起推薦序,它還能受到讀者些許重視,博客來等網路書店頁面甚至還會摘錄其中的字句拿來讓讀者參考是否購買,所以每個字句的下筆,我都格外謹慎。   這本書的出現,源自於這兩年拍攝的紀錄片《1819》,這部片從十八歲拍到二十歲,兩年的製作經歷了非常多的波折,預算從起初的十五萬,一直增加到接近一百五十萬;劇組團隊也從最早的三個人增加到十三個,這十三個人包含了六間大專院校的學生,年輕的劇組夥伴為紀錄片戰戰兢兢

,創造了許多奇蹟。兩年內拿下台積電等重要企業的贊助、在flyingV平臺發起的募資也順利達標,公視等媒體專題介紹、報導,讓這部片擁有好的資源去發揮,也因為這部片的拍攝,讓我有機會回到曾經極度排斥的母校南崁高中,等於擁有了五年的高中生活。   在二○一九年十一月出版《十八後,成為你想成為的大人》後,我常在演講時被問到,下一本書何時出?我都不敢回答,出了一回書才知道寫書、出書的不易。我又是個極為自卑的人,《十八後,成為你想成為的大人》寫了我許多生命的故事,還都是苦難跟傷疤居多,出版後我沒有勇去去翻看,這樣子不照顧自己的作品,它卻一次次帶給我驚喜跟喜悅,那樣的振奮,成為我再提筆書寫新書的動力。  

書籍出版後,我常有機會到各學校、活動中演講,抑或是在網路上與讀者對話,有一位讀者在讀完後寫了心得給我:「第一次買書,在拿到後的第八個小時將它看完了,中間被迫停下了多次,也在上課時沒能忍住,偷偷看了幾頁,如同書名,今年我十八了,爾後的我,會不會成為我想成為的大人,我不知道,但我有自信,成為一個了解自己的大人。謝謝陳毅學長寫了這本書,也謝謝我自己買了這本書,我想,我是幸運的。」看到這個回饋我紅了眼眶,出書後我從來不覺得需要有什麼使命感,一定要改變世界,我出版的書籍卻比我爭氣,默默帶給世界禮物,有很多讀者看到捧腹大笑,也有讀者看到淚流滿面,我想一本書籍的出版,創造了一次次旅行,製造我與好多人的相遇,

這是最難得的。   《在長大之前,紀錄片1819拍攝紀實》書籍之所以會出版,又是我一個任性使然。陳毅,你明明知道出書不易、賣書更不易,你又不是那種自備超多粉絲的作者,還硬要出書,出書就算了還出紀錄片拍攝紀實……是嫌出版社倉庫放得東西不夠多嗎?沒有人跟我說過這些話,我自己就先念了自己一頓,可是我又是超級念舊、超怕健忘的任性作者,紀錄片《1819》花了我兩年,帶給我的是一輩子珍貴的回憶,遇到的人、遭遇的事,不論悲喜都有我活過的痕跡。這本書的內容,是我跟一群年輕人拍片兩年的故事,有許多對於高中教育的觀察、對長大的省思、實踐夢想的經過,也許能促進讀者有新的思考;除了紀實書籍外,後頭還有四個章節,分別寫

了愛情、友情、夢想、生死等議題,也能成為青年學子在長大之前重要的參考。   原先設定我能有半年慢慢書寫新書(泡杯奶茶,在陽臺聆聽鳥叫,怡然自得),結果我就一路忙到底,忙到剩下一個月就要交稿,每天都得花時間生幾個字出來,不然真的會來不及。這本書的書寫常常遇到困難,最大的困難就是,這部片前半段的故事早就在上一本書寫過了,那我到底該怎麼把同樣的故事寫成不同的文字?還好這部片拍了兩年,有好多精采可以在這本書述說。此時我剛過二十一歲生日,朋友以為我這本書要叫作《二十一後,成為你想成為的……》,二十一歲不像十八歲或二十歲那麼具有明顯的重要性,它就像十九歲卡在中間,又不能說它不重要。愈長愈大因為生活的忙碌,

每一天的差異性愈來愈少,跨年也不再有太多興奮感、生日吃蛋糕時只在意奶油有沒有反式脂肪。我意識到最美好的童年真的回不去,生活又常常被自己搞砸,未來會不會愈來愈好,誰也不知道。   從二○一八年拍攝紀錄片《1819》,這幾年我確實是變了不少,不再刻意追求大人的掌聲,也懶得參與無意義的社交活動,更排斥許多人刻意討好前輩、阿諛奉承的嘴臉,我就是看不慣也學不會那套,連創作都要看人臉色、需要被誰打分數來滿足虛榮心,那不如不要創作。曾經迷失到漸漸找到自己,我便覺得善良也是種奢侈,心愈單純,力量就愈強大,好的人終究會被看見,且會互相吸引;如今生活仍是忙碌,卻愈來愈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這都源自於創作帶來的豐沛力

量,我常覺得創作有許多形式跟媒介,我選擇了文字創作、紀錄片創作,這兩種形式相輔相成,也帶給我非常多的喜悅跟挫折感。   這兩年要說的事情太多,盡可能把精采的瞬間、在乎的人事物都寫進書裡紀念,兩年的日子裡,許多很在乎的人離開了我,許多深刻的關係,趨於平淡;曾發生了幾次意外,跟死亡擦身而過;被不少謠言攻擊,也被許多人珍惜;熬過黑夜,終於見到天光。謝謝在這兩年來到身旁,可愛的人事物,謝謝 自由的臺灣、勇敢的陳毅。   PS.:要謝謝的人真的太多了,讓我留在片尾,遺漏的就刻在我心裡,我會記得的。謝謝曾經陪伴我的人,深刻的關係有朝一日如果趨於平淡,也會慶幸曾相遇。未來在哪裡,誰也不知道,拼湊每一個快樂的

當下,繼續創作,保有勇氣去愛人,用自己的方式活著,成為我想成為的大人。對了,這次我邀請了好多人幫我寫推薦序,我希望讀者們都能看完,因為這些人寫得都好真誠,每一篇我都讀了數遍,邊看邊哭,礙於篇幅這本書沒有把小王子寫進來,希望他不會介意。  

為什麼媽祖要遶境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小時後在雲林,常常看到許多神明的進香團,
看著很多人走了好長好長的路,一直不知道為什麼,
長大後,才慢慢了解台灣不同的文化
剛好回到雲林阿嬤家,決定和朋友一起去體驗看看,
大家都說粉紅超跑超級快,跟著急行軍走,
速度真的有讓我驚訝到!
每個人都有不同信仰,
每個人都有來的目的,
每個人都有不同對媽祖回饋的方式,
隨著媽祖穿越田埂、市區、大街小巷,
看到了很多感人的畫面,
真的是走過才能深刻體驗台灣的特有文化,
白沙屯居民多數先祖是福建泉州同安、惠安移居而來,
自乾隆年間奉請媽祖渡海來台啟肇以來,
媽祖已成為當地人最重要的心靈依靠,
更在2011年由文建會正式指定為國家重要民俗文化資產,
進香歷史至少百年以上
揪竟超馬腿追不追的上粉紅超跑呢!
有一起去走的快快舉手讓我知道~

#白沙屯媽祖
#白沙屯拱天宮
#粉紅超跑
#媽祖進香
#自己拍剪請多多支持嗚嗚
---------------------------------------------------------------------------------------------------------------------
喜歡我的頻道『請記得"訂閱"彥博的頻道,並開啟小鈴噹的"所有通知"功能』唷!
這樣就能每週準時收看我的教學影片唷!
▶記得訂閱我的youtube並開啟小鈴鐺的"所有通知"功能!
https://www.youtube.com/tommychenpo?sub_confirmation=1
▶追蹤我的IG
https://instagram.com/tommychen1986
▶追蹤我的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tommychen0610

虛擬實境應用於宗教體驗之持續使用意願與捐款行為研究—以中高齡與高齡者為對象

為了解決為什麼媽祖要遶境的問題,作者陳亭安 這樣論述:

中文摘要..........................i英文摘要..........................ii目 錄...........................iii圖目錄...........................vi表目錄...........................vii第壹章 緒論...........................1第一節 研究背景........................1一、 近年虛擬實境的發展................1二、 虛擬實境新體驗:宗教...............2

三、 新型冠狀肺炎對宗教生活的影響........3四、 中高齡與高齡族群對宗教的依賴........5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8第貳章 文獻探討...........................10第一節 虛擬實境及其特性....................10一、 虛擬實境的歷史....................10二、 虛擬實境技術分類與軟硬體裝置發展.....11三、 虛擬實境的特性....................14四、 虛擬實境之應用範圍與宗教體驗........16第二節 捐款意

願與行為......................20一、 捐款行為與動機....................20二、 宗教捐款的意涵....................23第三節 虛擬實境中的臨場感...................25一、 社會臨場感(Social Presence).....26二、 遠距臨場感(Telepresence)........29第四節 滿意度.............................33一、 滿意度(Satisfaction)之概念..................................

....33二、 臨場感與滿意度的關聯...............36三、 滿意度與捐款......................37第五節 情感依附...........................39一、 情感依附理論之發展.................39二、 宗教、情感依附與心理健康之相關研究....41三、 中高齡和高齡族群與情感依附之關聯性....42第參章 研究方法............................48第一節 研究架構及研究設計....................48一、 研究架構與實驗設計........

..........48二、 實驗刺激物.........................50三、 變項測量與實驗問卷設計...............53第二節 實驗前測與正式實驗流程.................60一、 前測測量...........................60二、 正式實驗流程設計....................61第肆章 資料分析.............................62第一節 描述性統計...........................62第二節 信度檢測......................

.......67第三節 實驗操弄檢定..........................68第四節 假設檢定與研究問題驗證..................69第伍章 討論與結論............................83第一節 研究發現與討論.........................83一、 中高齡及高齡族群於科技抗拒與宗教需求之間的選擇.........84二、 與市場導向抵觸的使用者消費行為......................86三、 不只在意臨場感體驗,更強調進一步的心靈追求............88第二節 研究貢獻與實務貢獻..

....................91第三節 研究限制與建議.........................94參考文獻....................................96附錄一 正式實驗問卷.....................127

圖解台灣廟會文化事典:廟會實境╳角色轉換╳進香遶境╳祈福拜拜

為了解決為什麼媽祖要遶境的問題,作者謝宗榮 這樣論述:

  以廟宇為中心進行的廟會,堪稱另類的「台味嘉年華會」,舉凡廟會期間舉行的宗教儀式及遶境出巡活動,各社區都會組成或聘請藝陣遊行,如同與神明一起巡邏,除有消災祈福的意旨外,亦有除煞鎮定、安撫人心、藝文娛樂功能的作用,同時也是台灣庶民文化的精彩縮影。   本書針對台灣廟會實境中光彩奪目且變化萬千的內容,以圖解紀錄常民參與的祭拜、迎神、儀式等廟會儀式與活動,彷彿跟著廟會去巡遊,提供讀者進一步理解廟會文化的脈絡,且一次看懂廟會大拜拜、逗熱鬧的超強文化特色,及其獨特的台灣生命力。 本書特色   1.過去台灣常民的表演藝術多在廟口進行,如傳統戲曲南北管、民俗藝陣或民俗曲藝唸歌、講古、雜耍等,相當於現

代的街頭藝人,廟口也成了實實在在的地方演藝中心。又因為人口聚集帶動經濟,自然也使附近成為商業黃金地段。 台灣民間一般慣俗在神誕、廟會時期都會舉行宗教儀式以及遶境出巡儀式,這些活動並與消災祈福的民間習俗融合在一起,堪稱為傳統村落的「嘉年華會」,更衍伸為吸引眾多觀光客的著名民俗活動。因此,觀察傳統的神誕、廟會、陣頭、習俗等廟會活動,當可瞭解傳統民間社會的宗教信仰意涵與民俗文化中豐沛的生命力。   2.以廟宇為中心所進行的廟會,更是一種常民參與的公共性民間信仰的活動,各社區廟宇、行業都會組成或聘請藝陣遊行,如同與神明一起巡邏,有除煞鎮定、安撫人心的作用,除了具有藝術、娛樂功能之外,也是台灣文化的精

彩縮影之一。   3.台灣廟會的文化十足的奪目且變化萬千,以圖解紀錄動態的祭拜、迎神、儀式等廟會儀式與活動就越顯重要,除了可深入理解廟會文化的脈絡,並可彰顯獨特的台灣生命力文化特色。 作者簡介 謝宗榮   ◆出生於南投,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所碩士。   ◆曾任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所研究助理、私立大葉大學兼任講師、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傳統工藝系、輔仁大學進修部宗教系兼任講師。   ◆現職:耕研居宗教民俗研究室主持人,新北市、桃園縣、雲林縣文化資產審議委員,從事臺灣漢人民俗藝術、民間信仰、道教文化研究多年。   ◆著有《神像與信仰》(臺北縣立鶯歌陶瓷博物館,2003)、《臺灣傳統

宗教文化》(晨星出版,2003)、《臺灣傳統宗教藝術》(晨星出版,2003)、《臺灣的信仰文化與裝飾藝術》(博揚文化,2003)、《臺灣的王爺廟》(遠足文化,2005)、《臺灣的廟會文化與信仰變遷》(博揚文化,2005)、《土城祀義塚・擺接慶中元—土城大墓公沿革與2012中元祭典》(新北市政府,2013)、《臺灣的道教文化與祭典儀式》(博揚文化,2014)、《臺灣的民俗信仰與文化資產》(博揚文化,2015)、《圖解台灣民俗工藝》(晨星出版,2016)、新版《圖解台灣傳統宗教文化》(晨星出版,2018)等書。   自序:台味嘉年華會 緒論:台灣廟會活動的文化脈絡 ■廟會的起源:祭祀天神、人

鬼、地祇、物魅等活動 ■台灣民間信仰發展與廟會型態的變遷 台灣廟會的類型、結構與功能 ■台灣廟會的類型: ‧以舉行的時間區分:定期性與不定期性。 ‧以舉行的性質區分:神誕、節慶、祭典。 ‧以舉行的形式區分:祭拜、迎神、儀式。 ‧以廟會的名稱區分:神明生、進香、繞境、出巡、暗訪、獻禮、法會、醮典等。 ■廟會的結構:從核心的神祇、祭儀,到外圍的演藝、廟市活動。 ■廟會的功能:信仰的、族群的、社會的、經濟的、娛樂的。 廟會祭典儀式中的人物 ■道士:多由世代相惜或拜師學藝,從事道教儀式活動,如醮典儀式、神誕祭禮、安太歲誦經祭拜等。 ‧台灣道士的主要派別與分布 ■法師:對佛教出家僧眾的尊稱,也見於道

士的法職稱呼,台灣民間信仰中也稱呼為信眾進行「制改」、「收驚」的法派神職人員為法師或法官。 ‧說法的法師與行法的法師 ■乩身:台灣又稱「童乩」、「乩士」,可分文乩與武乩,藉由降筆或開口方式,以作為神明或鬼魂跟人之間的媒介,藉以傳達神鬼旨意而解決個人難題。 仙姑(通靈人)與乩童、桌頭 ■禮生:儒教祭儀的司儀角色,其工作從準備祭品、唱儀節、讀祝文等之執行。 ‧祝官與祭司 廟會祭典儀式中的法器與服飾 ■道教法器:常見如令牌、帝鐘、法印、淨水缽、龍角、七星劍、師刀、法尺、法索等。 ■佛教法器:木魚、銅磬、法鈴、鐃鈸、鐺子、引磬、淨水缽、金剛杵、念珠等。 ■乩童法器:刺球、釘棍、鯊魚劍、月斧等。 ■宗

教服飾:道教服飾、佛教服飾、乩童服飾、禮生(鸞生)服飾。 廟會祭典儀式中的祭具與供品 ■祀具:主要有供具、卜具與出巡用具等三大類。 ■卜具:筊筶、籤筒等。 ■出巡用具:神轎、儀仗、法船等。 ■供品:香、燈、茶、酒、果、飯等,是民間祀神祈福的重要供品。 ■紙錢:是台灣民間信仰習俗中非常重要的祈具,具有通行買路及支付基本生活費用等功能。 跟著神明去巡遊 ■進香:信眾跟隨神明到祖廟或大廟乞求香火的活動,藉以獲得更多的靈力。進香的行列主要以神明鑾駕和護衛香火的各式隊伍為主,如儀仗隊、繡旗隊、前鋒隊、報馬仔等。 媽祖進香觀察:台灣三大媽祖盛會 ■遶境、出巡:指神明外出巡遶「轄境」的行為,是民間所稱的

迎神賽會。在廟會活動中,常有許多迎神遶境與陣頭、演戲等表演活動,以達到娛神、娛人的目的。 ‧跟著城隍爺去遶境 ■暗訪:暗訪又稱夜巡,是指神明的夜間出巡的民俗活動,如新莊大眾爺暗訪等。 ‧跟著艋舺青山王暗訪 ■過爐:主要由送爐、迎爐、安座等儀式為核心。 ■過火: 台灣民間十分普遍的潔淨除穢儀式。 ■安營、調營、犒軍:安營即「安五營」,是安奉一種具有辟邪與守護廟境信仰功能的「外五營」儀式活動。 敬天祭神來祈福 ■醮典:為傳統道教的主要儀式祭典,是指民間為了許願祈神或還願酬神,設置道場並聘請道士所主持的一種道教儀式。 ‧台灣常見的醮典類型與規格 ■法會:目的可區分為祈福、超度、禳災等,名稱主要有祝

壽法會、禮斗法會、超度法會、水陸法會等,皆台灣常見法會。 ‧禮斗「斗燈」的內容與意義 ■三獻禮:禮儀中主要以奉獻供品為表徵,民間稱為「獻禮」,其中以三獻禮最為常見。 ‧祭、奠與釋奠 救濟施食「好兄弟」 ■中元信仰與普度習俗的起源:鬼魂信仰與儒家祭厲傳統、道教三元信仰與齋儀傳統、佛教盂蘭盆信仰與超薦傳統。 ■台灣的普度習俗與類型:公普和私普。 ■台灣的普渡祭典行事:豎燈篙、放水燈、敬謝三界、誦經拜懺、牽[車藏]、普施化食等。 ‧為什麼要搶孤? 送瘟出境求平安 ■台灣的王爺信仰:民間神話傳說中的王爺公,人們或尊稱為千歲爺,是具有驅除瘟疫、保境安民職能的守護神。 ■台灣的王船文化:在台灣眾多祭祀王

爺的廟會祭典當中,「送王船」儀式者最受矚目,一般民間多通稱為「王船祭典」或「燒王船」。 ■東港迎王與西港香:在盛行「送王船」地區的王船祭典中,一般公認較為著名而具有代表性者,以屏東東港的「迎王平安祭典」與台南西港的「王醮刈香祭典」。 ‧東港平安祭典VS西港王醮刈香 ■台灣其他各地的迎王與送王 常民小人物的真心願 ■安太歲:道壇或寺廟每年年初多有為善信「安太歲」之俗,在新供奉的值年太歲的牌位前誦經懺以為信眾消災解厄。 ‧太歲哪裡來? ■乞龜:龜是長壽的象徵之一,民間在敬神、婚禮、祝壽等喜慶時都喜歡用龜做造型,經常成為向神明乞願、還願的重要表徵。 乞龜是就信徒供奉或還願的龜食,向神明許願乞求並加

倍還願的過程。 ‧壽龜、平安龜、金錢龜 ■點光明燈:個人性的祈福行為,多配合年節舉行,點光明燈集中於新年期間。 ‧民俗信仰中的燈 ■制解、補運:改運的一種方式,為民間盛行的把霉運不順、家運不濟解除改變運勢的一種術法。 ‧十二生肖流年關煞 ■扶鸞、降乩:民間巫術信仰之一種, 特別是存在於私廟、私壇等供人求神問卜、求符作法的非公眾性祭祀場所。 ■補財庫、求姻緣、祈考運 廟會演藝、陣頭活動 ■戲曲:戲劇與曲藝兩種表演藝術的合稱。 ■文陣(小戲、音樂陣頭): 一般有音樂性陣頭與戲劇性陣頭兩類。 ■武陣: 常見有舞獅、舞龍與宋江陣等三大類型。 ■趣味性陣頭、歌舞:有逗趣性質的表演團體。 ■宗教性陣頭:

要有官將團與神將(偶)團兩大類型。 ‧家將、官將首與八將 ■藝閣: 通常由人裝扮作成組的故事人物等,呈現裝置於車上參加綵街行列。 ‧曾文溪與百足真人 ■香陣、還願:參加進香隊伍陣頭的通稱。 ‧香燈腳、服勞役、扮犯 ■當代新興陣頭:主要有電子琴花車、鋼管吉普車、辣妹熱舞、民族舞蹈、國樂團、特技雜耍等。 結語:一心誠敬的社會活動 參考書目 作者序 台味嘉年華會   台灣人愛熱鬧,湊熱鬧、看熱鬧經常是大多數人的生活重心之一,而以迎奉神明為主的迎熱鬧,也就是通稱的廟會,也成為相當普遍的集體人群信仰活動。以迎神為主的廟會活動,除了表現民間信仰的重要精神之外,所呈現出的熱鬧氣氛更是台灣十分特殊的

社會現象。廟會、夜市與選舉也並列成為台灣晚近三大熱鬧現象。台灣的廟會活動蓬勃興盛,內容豐富,類型多元,除了是台灣人的傳統休閒活動以及文化學者研究、觀察的對象之外,許多深具地方特色的廟會活動,也被中央文化部或各縣市文化局登錄為無形文化資產。由於這些廟會具有豐厚的文化價值,因此坊間也不乏以廟會為主題的出版品,只是這些出版品不論是影像的或是書面的, 大多數都是以單一的廟會活動(如某某祭典)或是特定主題(如中元祭典)居多,少數則有含括一個地區內的數項廟會活動者,或是列舉各類型祭典儀式者,但是以廟會為主題而就各個面向做整體性介紹者,迄今仍是十分罕見。   筆者過去也曾經撰擬多篇以廟會文化為內容的文稿,

也曾出版與廟會文化相關的專著,但大都是以論文或專題報導的方式寫就, 或發表於研討會,或刊載於期刊。而這冊《圖解台灣廟會文化事典》的內容,則是在信仰文化的架構下,就廟會各個主要面向,逐一編撰而成,不同於以往將數篇論文集結而成的型態。首先,筆者在第一章〈緒論〉中概略說明台灣廟會的文化脈絡,第二章則解析台灣廟會的類型與功能。其次在第三章與第四、五章中,分別介紹廟會中所見的人與物。接下來的第六章到第十一章,筆者用了超過半數的篇幅,分別介紹台灣常見的廟會類型,包括人們較為熟悉的進香、遶境、法會、醮典等,與深具台灣本土特色的普度賑濟、送瘟禳災, 還有就是一些習俗性法事如安太歲、乞龜、制解、扶乩、求財、求姻

緣與祈考運等,以及一般人對於廟會最主要的印象—戲曲與陣頭。最後在〈結語〉一章中,簡略說明舉行廟會的主要精神與內涵。   筆者深知台灣的廟會其內容相當豐富而多元,光是某一項大型廟會活動,如東港平安祭典、西港刈香醮典等,就足以編撰成一部十分具「份量」的專著,而想要在二、三百頁的篇幅中囊括如此多樣化的內容,其結果是所有的項目都難免落入抓襟見肘的狀況。如何能精要的說明廟會文化的各個面向?又必須全面性關照到廟會的各項內容,這正是本書在撰寫時最大的挑戰。作為一冊廟會文化的「入門」讀本,筆者想要呈現在讀者面前的不僅是「看熱鬧」式的印象,也希望能在這不算大的篇幅中,讓讀者也能有「看門道」的收穫。   人類

學者有一個十分重要的理論—「文化變遷」,意思是說所有人類的文化現象都是會隨著時間、環境的不同而產生變化,這種變遷若非來自外力的強力干預,如1950 年代官方推行的「改善民俗、統一祭典」,都是應該被尊重的自然變化,生活、民俗與宗教都是如此,廟會文化自然也不例外,因此當代我們在廟會活動中所見所聞或許已和二、三十年前有很大的變化,尤其是形之於外的各種供品、祀具,甚至是祭祀進行的方式。文化變遷既然是無可避免的趨勢,當我們在觀察當代廟會文化時,也就無須過度執著於一些外在現象或行為的改變,而是應該省察廟會內在的精神與義理是否能一本初衷?台灣北部地區拜三界的紙糊燈座中印有一句話— 「一心誠敬」,這應該才是我

們在敬神、祭祖或觀察廟會活動時所要秉持的心態!   台灣的廟會文化豐富多元,除了因應節令、神明聖誕而舉行的信仰活動之外,又有許多不定時舉行的祭祀活動,再加上同一主題的廟會活動在不同的區域也都有其各自的特色,即便是個人窮其一生也無法全部加以「閱覽」一遍,更何況是生命中短短的三十年? 生命有限而知識無限,想要用人生有限的精力來追尋浩瀚無限的文化內涵,這不正是莊子所說的「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就一個已進入耳順之齡的人來說,髮蒼蒼、視茫茫、齒牙動搖已經是既成的現實,今後恐怕也難以再效法屈原「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精神了。   感謝晨星出版公司執行主編文青兄的敦促並參與本書的企劃, 第

六章到第十章的標題其實是出自他的手筆。而這本「為成書而撰稿」的著作,其實在一年前就應該準備付梓了,只是一年多來筆者因突遭家庭變故而無法專心寫作,甚至曾幾度想要放棄。所幸內子李秀娥女士在這段時間幫忙擔起較多無法避免的生活雜務,讓筆者在奔波之餘還能勉力完成書稿。   在邁入生命中第二個「甲子輪」之後,筆者即便對於探索傳統宗教、民俗文化的熱情仍不減,但體力與精神已無法像一、二十年前那般的「馳騁」了,因此以這本書作為筆者人生中第二個本命年的紀念也別具意義。而這一冊作為企圖囊括所有台灣廟會文化各個面向內容的「通識」讀本,在個人有限的時間、精力之下,難免會有許多遺珠之憾,這一點還是希望讀者能夠體諒。

  最後,筆者還是要一貫性的在序文中許願:祈願慈悲的眾神庇佑居住在這個美麗寶島上的萬千良善子民! 2020年歲次庚子立夏 常民小人物的真心願以寺廟為主的相關活動中,除了前述的神明生、進香、遶境、出巡、暗訪,以及典型的宗教儀式如醮典、法會之外,也常有許多規模較小、形式不一的習俗活動,常與民間習俗融合在一起。這些習俗常見的有安太歲、點光明燈、乞龜、制解補運、扶鸞,甚至是晚近十分熱門的補財庫、求姻緣、祈考運等,也在大型的慶典活動之外,更為貼近與滿足一般人消災祈福的心願。■安太歲寺廟或神壇每年年初多有為善信「安太歲」之俗,在新供奉的值年太歲的牌位前誦經懺以為信眾消災解厄。近年有些廟則仿照北京白雲觀

而建有「太歲殿」,供奉斗姆及六十甲子太歲星君。古代中國使用干(十干)支(十二支)紀年法,從甲子到癸亥,六十年為一周,即所謂「六十甲子」。每人出生時即以所屬干支為本命年, 漢代以來又有十二生肖的屬相配合,六十年剛好有五組。如果該年值年太歲與自己所屬的干支相同,或是相隔六年者,通稱為「犯太歲」。前者為「坐太歲」,或稱「年沖」,後者為「沖太歲」或稱「正沖」。俗諺有「太歲當頭座,無喜必有禍」之說,為了避免沖犯而招致不利,年初時就要在所沖犯的值年太歲前,請道士代為誦經祭拜,以求消災祈福。每一位太歲星君都有其名諱、形象及服色,在年初逛廟會時, 民眾縱使不安太歲,也會到本命所屬的太歲前祭拜,故「安太歲」成為

民間的新春習俗。信眾若是未到寺廟安奉太歲者,也可在住家公媽廳的左側神案上每年固定安奉,一般在陰曆正月初九天公生或正月十五上元節時安奉太歲,而在陰曆十二月廿四日送神時恭送當年太歲。 ‧太歲哪裡來?在傳統漢人社會的星辰信仰中,除了日、月之外,就是與生命最貼近的木、火、土、金、水等五星,其中以木星的體積最大,古人認為它對命運的影響也最大,後來也用木星來紀年,稱為「歲星」。由於木星約十二年繞太陽運行一週,古人就依照木星每年在黃道的角度不同,將週天劃分為十二段,每段以一地支加以對應,形成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等,漢代以後又以十二種動物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

與之相應,稱為十二生肖。

臺南節俗故事於國小一年級生活領域教學之研究

為了解決為什麼媽祖要遶境的問題,作者丁尹茱 這樣論述:

  本論文旨在探討故事聽讀、民俗體驗活動和其他課程產出,對國小一年級學童認識臺南在地特色節俗的成效。本研究以每個月共十二個節俗故事為主題,採用行動研究法、質性研究法和觀察研究法,以臺南市關廟區某國小一年級學生共 25名為研究對象,結合十二年國教生活領域核心素養,實施為期五個月、每週二至三節課,共約三十節課的生活領域外加課程。  教學前、中、後,藉由自編問卷和學習單、課堂錄影和訪談錄音、學生的主題課程作品、教師教學省思和學生故事聽讀、親子參訪回饋… …等,分成認知、情意和技能三大面向來進行資料分析。認知方面以研究者自行設計之「臺南歲時節俗故事課程問卷」共24題,進行前(中)後測,施測結果實驗組

中有17人達到滿級分的6級分(答對21-24題),其中進步最多的同學有4個級分(16題)之多。情意方面則包括:班級氣氛的改變、學生的學習態度進步、個人的情緒和行為能自我調整… …等。技能方面的進步則是畫圖、寫字、勞作… …等,成熟度高且創意十足。  研究結果顯示:一、主題故事聽讀結合在地特色節俗,能有效促進學生對節俗的認知。二、民俗體驗、手做活動和主題學習單,可以增進學生寫、畫、做的技能與藝術涵養。三、故事聽讀討論與回饋、作品分享和親子參訪,增進學童學、思、達能力外,也可促進班級氣氛和親師生間的融洽。四、本研究確實有助於教學者的課程編排專業成長及教學省思能力。臺南節俗故事課程結合在地節俗、教學

課程、社區情感和親情人際,期盼在文化傳承的使命之外,也能成為可供其他教育現場複製的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