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學概念與應用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國立臺南大學 生態暨環境資源學系碩士班 張原謀所指導 梅慧玲的 臺灣暗蟬的羽化模式、若蟲棲地利用與發展相關環境教育教案之研究 (2021),提出生態學概念與應用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臺灣暗蟬、溫溼度、繁殖期、族群數量、防風林、羽化、保育、環境教育。

而第二篇論文長榮大學 神學系碩士班 黃伯和所指導 陳惠世的 台灣本土生態神學的實踐: 以樸門永續設計營造校園可食地景 —以高雄市立大寮國中為例 (2021),提出因為有 可食地景、生態學、生態神學、樸門永續設計、糧食安全、生態永續、大寮國中、校園的重點而找出了 生態學概念與應用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生態學概念與應用,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生態學概念與應用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本集主題: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科學的考古學

  連續三集聽完了臺灣史前史廳,再來就是進入科學的考古學,一樣由研究典藏組的 #葉長庚研究助理,來為大家介紹。

展覽說明:

  本展示廳是考古學的探索之旅,也是關於考古學學科本身的故事。主要在向觀眾介紹考古學的內涵與精神,認識考古學如何逐步發現、探索、分析現象、並利用科學精神與技術來解釋驗證考古發現的器物與現象。在這個展覽中,並非僅止於呈現特定的文化或遺址的文化史,而是考古學家如何發現、分析與還原事實的過程,以及在解釋或詮釋現象時的依據。

  本展示廳利用不同的遺址造景,具體呈現考古現場的氣氛,使觀眾瞭解考古學家如何解讀考古遺址的各種現象。藉著不同的考古學案例與問題思考,逐步引導觀眾探索考古學家復原古代人類歷史的過程。透過現場情境的營造,藉著空間中視覺美感、觸覺、聽覺的運用,觸動觀眾的感覺神經,使之彷彿走入考古第一現場。藉著運用不同形式的高科技互動、多媒體媒材,讓觀眾親手操作、觀察、親身體驗與參與考古工作的流程。

一、探索古代:什麼是考古學

考古學是一藉由對物質遺留研究建立過去人類行為活動的系統性知識學科,以建立史前的文化史、瞭解過去人類的生活方式、文化發展與變遷,與進一步對文化意義的解釋等。本單元以文化層的概念,提供訪客初步了解考古學是必須藉由地球科學、動物學、植物學及化學等不同學科的研究來搜集、記錄與分析考古材料,從地表的探測到實驗室的分析,來解釋與重建過去的歷史。在這單元我們利用了測地雷達與土芯鑽探的互動展示,開啟了考古中科學知識的應用。

二、神機妙算:如何測定年代

考古學家確定年代的方法,可以分為相對年代及絕對年代。「相對年代」是指運用層位學及類型學比較物質遺留的年代早晚。而「絕對年代」則是運用各種物理學、化學及植物學等方法,計算出遺物可能的時間範圍,或是運用歷史文獻與曆法定年。

三、天工開物:如何復原工藝技術

人類與其它動物最大的不同在工具的制作,以克服、改造所面對的自然環境,在考古遺留中,所發現各式的工具如石斧、石錛或是陶製的容器,這些工具的材質、器型風格、使用痕跡,都與製作者所處的環境與文化息息相關。考古任務便是從這些器物尋找蛛絲馬姬,重建古代人類的生活。

四、朽骨玄機:如何瞭解古代的人類

人骨在考古遺留中是我們研究古代人類大量訊息的直接證據。考古學家透過對人骨的形態測量與化學分析,以了解人類的死亡年齡、性別、飲時與建康狀況,重建過去人類的容貌與體質,以進一步瞭解古代人類的社會結構、性別分工、飲食習慣及遷移過程等議題。

五、以食為天:如何瞭解史前人類的食物

人類的飲食可以透露出人如何去適應他所處的環境,因此考古學家不但想知道古代人類吃了什麼,更進一步想探究古代人類如何獲得與處理食物,以及因文化而形成的特殊飲食偏好。

六、山川水土:如何重建生態環境

人類社會的發展,相當程度受到生態環境的制約。因此,環境考古學家對史前人類所居住的環境,進行對古代環境的探索。在研究方法上,經常藉由生態學的角度,透過生物物理的環境來觀察古代社群的文化,因此強調社群與其環境間的關係。

七、棲身之所:如何重建和認識聚落型態

考古學中所謂的聚落形態指的是人類存在的物質跡象在地面上的分布,包括房屋、各種設施和村落,以及這些遺留的空間關系。研究聚落形態時可分為多種不同的層次,小自單一房屋結構,大至區域中各聚落及環境間的互動關係。都是考古學家想要探索的問題。

八、尊天敬地:如何瞭解古代人類的心靈

從遺址現象推論古人的心靈及思想,是考古學家最感興趣,卻也最困難的一項工作。在無文字的社會裡,只能透過遺物、墓葬形式及壁畫作為輔助研究。有文字的社會,考古學家可透過文字推測其宗教信仰。因此舊石器時代的維納斯雕象、中國古代的青銅工藝都是探討古人心靈的重要橋樑。

九、日久天長:文化的變遷過程

由於物質遺留可承載人類長期活動的過程與變化,因此,考古學可探究長期的文化現象或人類行為,而針對如早期國家的形成或古文明的衰弱。這類文化變遷的研究,考古學家要設想出政治、經濟、宗教、軍事及環境等各種變數,並運用各種科技方法來評估這些變數對於文化的影響。

十、鑑往知來:為什麼要保存文化資產

考古遺址保存有許多珍貴的資訊,是破解過去的重要關鍵,使人們得以瞭解過去的歷史。由於遺址一但遭受破壞就不能復原,是相當珍貴的文化資產,因此保護文化資產是每一個生活在這土地的人應該要關心的課題。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亂亂分享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happy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臺灣暗蟬的羽化模式、若蟲棲地利用與發展相關環境教育教案之研究

為了解決生態學概念與應用的問題,作者梅慧玲 這樣論述:

臺灣暗蟬是台灣的特有種蟬類,然而其分布不同於大部分的蟬類,主要棲息於都市和淺山地區,而是以海邊的防風林為主。由於棲息於海邊的防風林,族群呈現不連續與零星分布的情形。台江國家公園內與周緣地區為目前暗蟬較大的一個分布區域。僅管過去臺灣暗蟬已經累積不少的研究資料,還是有些基礎生態學知識尚未被了解,因此需要進一步的研究。另外,隨著台江當地的民眾對於暗蟬的了解與認同,暗蟬逐漸被認為是一種可以用來代表地方特色的物種。儘管臺灣暗蟬有台江國家公園提供的庇護,台江地區的開發還是讓暗蟬的棲息地面臨一些衝擊,面臨保育上的壓力。然而透過環境教育的實施,相關知識技能的傳遞有機會可以轉變大眾的環境保育概念,進而達到保育

暗蟬的目的。本研究分成兩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希望了解臺灣暗蟬的羽化模式與若蟲的棲地利用情形,以作為發展環境教育教案之參考。第二部分為發展環境教育教案。教案的設計依循十二年國教的核心素養,將其融入於環境議題設計成環境教育教案,從學校的環境教育為起點建立暗蟬的保育觀念。研究結果顯示臺灣暗蟬的雄蟬的羽化會比雌蟬來得早;雄雌性比為1.22:1,雄性數量明顯高於雌性。暗蟬若蟲從森林邊緣到內部數量變化沒有顯著差異,顯示台灣暗蟬非屬於森林內部物種,也不是邊緣物種,另外也發現和環境因子如空溫、土溫、土壤濕度和樹徑大小無相關。透過整合前人的研究與本研究成果,發展出的教案分為三個單元:(一)區別暗蟬與其他蟬的不同及

其特徵。(二)辨認雄雌、先雄後雌的現象及優勢。(三)了解何謂防風林,以及為何要保育暗蟬,進而以解說員進行推廣。期望本教案的設計能讓民眾從小建立相關的環境保育的觀念,深根於參與者的內心,並落實臺灣暗蟬的保育工作。另外也希望本教案在未來也有機會成為社區或NGO團體以及台江國家公園環境教育課程設計之參考。

台灣本土生態神學的實踐: 以樸門永續設計營造校園可食地景 —以高雄市立大寮國中為例

為了解決生態學概念與應用的問題,作者陳惠世 這樣論述:

摘要 全球暖化、溫室效應、極端氣候的產生,導致許多物種的消失。工業興起後,交通運輸的發展和農業機具的普及使用,人類對石油依賴與日俱增。台灣農業重視經濟效益,長期使用慣行農法、過度施用農藥與化肥、耕作上依賴機具過度翻土,導致土地失去生物多樣性,土壤團粒結構被破壞、地力耗損,使生態鏈結失序。近年,多起黑心食品,糧食供應和食用安全面臨極大的威脅。 生態永續和糧食安全是台灣人當前急需解決的重要課題。為了提供安全無虞的在地糧食,並兼顧生態永續,我們應該從在地著手進行生態教育。校園是環境教育最佳的場域,如果能夠以生態永續為前提,以「樸門永續設計」的倫理和原則為方法,結合生態和設計,在各地營造

「可食地景」,對生態環境和生態教育將有很大的助益。 推廣可食地景既能縮短食物里程,間接也鼓勵在地消費,並增加糧食自給率。在校園內營造可食地景的好處,除了可以提供食用與觀賞之外,也能在營造過程凝聚社區的關係。 本論文從探討生態學、生態神學的觀點來思考台灣生態的處境,再以「樸門永續設計」(Permaculture)的三個倫理與十二個設計原則,探討樸門永續設計在生態永續的應用。並以營造高雄市大寮國中的樸門基地為例,探討以樸門永續設計原則營造校園可食地景的成果與建議。結論時,筆者將以生態神學的觀點提出對校園可食地景的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