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甲醇燃料電池應用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直接甲醇燃料電池應用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國立臺灣大學化學系寫的 大學普通化學實驗(第15版) 和王大銘,呂幸江,阮若屈,李亦宸,李岳憲,李魁然,安全福,洪維松,胡蒨傑,孫一明,崔玥,莊清榮,陳世雄,陳榮輝,高從堦,童國倫,黃的 薄膜科技概論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甲醇燃料電池放電效能之研究也說明:本文針對直接甲醇燃料電池模組進行放電效能之測試,包括甲醇燃料溫度. 變化,甲醇燃料入口壓力變化與長時間放電功率穩定性之實驗分析。希望藉此.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和五南所出版 。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 化學工程系 林昇佃所指導 楊智翔的 製備以含鈦混合氧化物PtRu觸媒及其在含CO氫氣電化學氧化之研究 (2019),提出直接甲醇燃料電池應用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含鈦混合氧化物、鈣鈦礦、乙二醇還原法、氫氣氧化反應、CO耐受性。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中興大學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系所 顏秀崗所指導 林建宏的 添加PVP改善白金/氫氧磷酸銅/碳黑雙功效觸媒應用於燃料電池之研究 (2016),提出因為有 氫氧磷酸銅、白金觸媒、電阻、碳黑、直接甲醇燃料電池的重點而找出了 直接甲醇燃料電池應用的解答。

最後網站第二章文獻回顧2.1 燃料電池2.1.1 燃料電池工作原理燃料電池 ...則補充:(1)低溫燃料電池(<150℃):有直接甲醇燃料電池(DMFC),質子交換 ... 表2.1 各種類型燃料電池的應用[2]. 電池種類. 傳導離子. 操作溫度. 應用. 鹼性(AFC).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直接甲醇燃料電池應用,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大學普通化學實驗(第15版)

為了解決直接甲醇燃料電池應用的問題,作者國立臺灣大學化學系 這樣論述:

  本書是專為臺大修習普通化學實驗之一年級學生所編寫的實驗教材。內容涵蓋基礎化學、定性與定量分析化學、動力學、熱力學、電化學、有機化學及新穎的材料化學等,共21個實驗。適合生命科學及材料工程領域學生之學習。實驗編寫理念著重於:印證化學原理、訓練基礎實驗技能、強化實驗安全與環保,並設計合成與性質鑑定兼具之統整型實驗。讓學生由實作中學習科學研究方法,養成探究精神,並經由合成新穎材料,如高溫超導體、導電塑膠、金奈米粒子等實驗,瞭解科學發展動向,從而增進對基礎科學研究之興趣。   第15版特別以實作示範照片搭配實驗步驟、全彩印刷的方式呈現,以幫助學生理解並提升學習成效。修訂部分實

驗內容,以減少藥品用量及讓實驗流程更順暢;加強原理說明,以連結普化核心內容;同時強調實驗結束後廢棄物之回收與處理以提升環保意識。期以多面向的修訂,使此實驗課本的內容更充實多元且資料完整。  

製備以含鈦混合氧化物PtRu觸媒及其在含CO氫氣電化學氧化之研究

為了解決直接甲醇燃料電池應用的問題,作者楊智翔 這樣論述:

本研究探討含鈦混合氧化物載體製作PtRu觸媒,作為H2燃料電池陽極並分析其氫氣氧化活性與CO耐受性,混合氧化物載體的導電性不如傳統碳黑載體,但其潛在優勢為穩定性較碳黑高。實驗室先前探討含鈦釕混合氧化物載體,在擔載Pt的過程中,會有部分Ru還原析出,並可進一步與Pt形成Pt-Ru合金相,但對生成Pt-Ru合金相的組成結構不易控制,本研究探討改善混合氧化物擔載Pt-Ru合金觸媒的製備。首先測試前處理條件對實驗室先前製作Ti0.7Ru0.3O2載體的影響,進一步調整Pt與PtRu的擔載參數。其次為含鈦之鈷鎳鈣鈦礦混合金屬氧化物(CoTiO3、NiTiO3),具有高介電性質、特殊的電子結構且對CO、

烴類等完全氧化有良好的活性,故將其擔載金屬並進一步優化調整PtRu的擔載比例,了解觸媒中各成分可能扮演的角色,及其對電化學反應特性與抗CO毒化的影響。研究結果顯示經前處理之Ti0.7Ru0.3O2-C650載體有良好的結構穩定性,在擔載Pt過程中Ru不易還原析出,並透過調整PtRu的擔載參數擔所製20Pt10Ru/Ti0.7Ru0.3O2-C650 觸媒其PtRu合金粒徑約2奈米,分析顯示CO氧化起始電位低於20Pt10Ru/C-JM商用觸媒,氫氣氧化反應(HOR)在純氫、250和500 ppm CO/H2環境下的旋轉圓盤電極分析也具有良好的氫氣氧化活性與穩定性。含鈦之鎳鈷混合氧化物CoTiO

3-1000及NiTiO3-1000載體經優化調整PtRu的擔載比例後所製的30Pt15Ru/CoTiO3-1000、 40Pt20Ru/CoTiO3-1000觸媒及 30Pt15Ru/NiTiO3-1000觸媒,亦有約2奈米之PtRu合金粒徑,具有低於商用觸媒的CO氧化電位、良好的氫氣氧化活性與穩定性,在長時間CO耐受性測試中,30Pt15Ru/CoTiO3-1000觸媒具有最好的CO容忍度表現。

薄膜科技概論

為了解決直接甲醇燃料電池應用的問題,作者王大銘,呂幸江,阮若屈,李亦宸,李岳憲,李魁然,安全福,洪維松,胡蒨傑,孫一明,崔玥,莊清榮,陳世雄,陳榮輝,高從堦,童國倫,黃 這樣論述:

  鑒於國內學界參與薄膜科技研究及業界運用膜者眾,但缺少一本適當的書籍,既可作為學界的教科書,也提供自修者學習的參考書。因此,撰寫一本薄膜科技的專門書籍,是編者多年來的願望。希望此書面世能成為產學界投入薄膜科技研發學習的重要參考書。   本書涵蓋傳統薄膜科技以及新興薄膜領域,從基礎學理說明到應用領域的解析。第一部分為薄膜科技基礎與學理篇;第二部分以薄膜應用為範疇,進行薄膜的結構與分離特性介紹;第三部分則以薄膜分離在生物科技與醫學上的應用為標的,學習者可以透過本書完整地認識薄膜科技的技術以及知識。   期待本書能成為人才培育「薄膜化」的平台,擴展薄膜知識的傳播。  

添加PVP改善白金/氫氧磷酸銅/碳黑雙功效觸媒應用於燃料電池之研究

為了解決直接甲醇燃料電池應用的問題,作者林建宏 這樣論述:

直接甲醇燃料電池應用於小型可攜帶的裝置上,而觸媒以白金為主,因為白金具有優越的催化活性和化學穩定性,但白金觸媒在直接甲醇燃料電池中有兩個問題必須克服:(1)解決一氧化碳對於白金毒化的現象;(2)提升電化學活性,以減少白金的使用量,降低產品成本。根據本實驗室先前的研究成果,氫氧磷酸銅(libethenite),Cu2PO4(OH)在本文中簡稱CuPH,係一種對於醇類氧化有優越功效的磷酸鹽類,且帶有OH基也能增加一氧化碳的解毒功效觸媒成功的改善一氧化碳的毒化現象,但白金還原後分散效果不佳,因此本研究企圖添加PVP改善白金/氫氧磷酸銅/碳黑複合觸媒,更進一步去提升它的分散性以及解毒效應與電化學表現

。 本實驗首先將PVP與碳黑混合改善其分散性,再把碳黑置於雙氧水中使其表面富含OH-官能基,之後將氫氧磷酸銅沉積於改質的碳黑上增加其導電性,再把白金還原於其上形成Pt/CuPH-PVP-C觸媒,最後再將此觸媒做熱處理100℃ 3小時。再與未添加PVP之觸媒相互比較,並利用X光繞射(XRD)、場發射掃描式電子顯微鏡(FE-SEM)、場發射穿透式電子顯微鏡即時富利葉轉換(FE-TEM Live-FFT)、X-ray光電子能譜(XPS)、感應耦合電漿質譜儀(ICP-MS)、富利葉轉換紅外線光譜儀(FTIR)與循環伏安法(CV)進行材料分析。  在電阻方面,Pt/CuPH-PVP-C 3個觸媒明

顯低於Pt/CuPH/CB觸媒,FTIR部分也顯示氫氧磷酸銅成功地批覆在改質的碳黑上,透過FE-TEM和FE-SEM可觀察到Pt/CuPH-PVP-C分散性有提升,透過TEM也可以觀察到白金顆粒大小為2.62~3.52奈米。在CV測試中,相較於未添加PVP者氫氣吸/脫附反應電化學活性表面積在添加適量之觸媒表現,由752 提升至895(cm2/mg),在額外添加了兩倍量的碳黑於觸媒,電化學活性表面積更由1067提高至1290(cm2/mg);在甲醇氧化反應中,添加PVP之觸媒最高的質量活性由262提升至328(A/gPt)和最低的起始電位由0.315降至0.256(V)且沒有明顯反應峰出現,顯示

無一氧化碳毒化現象,由於這些觸媒中的Cu2+能產生Cu-OH,能進一步把Pt上的CO氧化成CO2故達到解毒效果;在1000圈循環壽命測試下,觸媒之殘留電化學活性表面積仍達80.1%,然而添加過多的PVP會使氫氧磷酸銅較難沉積於碳黑上使白金分散又變差終而降低觸媒效果。此外,在額外加入碳黑後可使阻抗下降進而增加觸媒的催化活性。 在MEA測試下,與Pt/CuPH/CB, Pt/C比較,Pt/CuPH-PVP-C表現出較高的功率密度且有較高之開路電位,除了因具有較低之阻抗外,這些觸媒裡的Cu2+在低電位活化水而產生Cu-OHads,因而創造機會使在Pt上的CO反應成CO2和H+,這些論點也適用於解釋

MOR的種種現象,顯然,在DMEC裡的觸媒表現,電阻與CO中毒現象扮演了主要的角色,由添加PVP改善調製的Pt/CuPH-PVP-C確實提高了導電率和解毒功效,而已呈現可接受之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