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 壓 機 機油 R68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空 壓 機 機油 R68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吳曉鈴寫的 現代機械設計手冊:單行本潤滑和密封設計(第二版) 和李憲光的 工業製冷集成新技術與應用(第2版)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空壓機機油 - WFG也說明:4/7/2010 · 前不久去中油加油站買空壓機油,結果拿給我一瓶1公升裝特優級SJ/CD車用機油15W/40,適用各小客車四行程汽油引擎車—– 請問一這油可以嗎????? 二換油後,最近空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化學工業 和機械工業所出版 。

國立中興大學 機械工程學系所 盧昭暉所指導 陳昶源的 空氣壓縮機油氣分離桶的設計參數對分離效率的影響探討 (2021),提出空 壓 機 機油 R68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空氣壓縮機、油氣分離桶、CFD。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勤益科技大學 化工與材料工程系 張惠玲、陳志明所指導 張政傑的 溫度和污染物對潤滑油影響之研究 (2016),提出因為有 潤滑油、污染物、氧化官能基、定量水分、傅立葉紅外線光譜儀、熱重分析儀的重點而找出了 空 壓 機 機油 R68的解答。

最後網站空壓機保養問題?? - Mobile01則補充:國光牌特級循環機油R68、車用機油SAE10W-40(礦物油)、車用機油SAE20W-50(礦物油),我在往復式空氣壓縮機都用過,感覺不出來有啥差異,那台天鵝牌空壓機用了快20年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空 壓 機 機油 R68,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現代機械設計手冊:單行本潤滑和密封設計(第二版)

為了解決空 壓 機 機油 R68的問題,作者吳曉鈴 這樣論述:

一部順應“中國製造2025”智慧裝備新要求、技術先進、資料可靠的現代化機械設計工具書,從新時代機械設計人員的實際需求出發,追求現代感,兼顧實用性、通用性,準確性,涵蓋了各種常規和通用的機械設計技術資料,貫徹了新的國家及行業標準,推薦了國內外先進、智慧、節能、通用的產品。 第17篇  潤滑 第1章 潤滑基礎 1.1潤滑劑的作用17-3 1.2潤滑狀態及分類17-3 第2章 潤滑劑 2.1潤滑劑及其物理化學性能17-6 2.1.1潤滑劑的分類17-6 2.1.2潤滑劑的物理化學性能及其分析評定方法17-7 2.1.2.1黏度17-7 2.1.2.2黏溫特性17-10 2.1

.2.3潤滑劑的其他性能分析評定17-13 2.2潤滑油添加劑的種類及功能17-14 2.2.1添加劑的分類與代號17-14 2.2.2各種添加劑的功能與作用機理17-16 2.2.2.1清淨分散劑17-16 2.2.2.2抗氧抗腐劑17-19 2.2.2.3極壓抗磨劑與油性劑17-21 2.2.2.4金屬鈍化劑17-25 2.2.2.5黏度指數改進劑17-25 2.2.2.6防銹劑17-26 2.2.2.7降凝劑17-27 2.2.2.8抗泡劑17-28 2.2.2.9乳化劑和抗乳化劑17-29 2.2.2.10其他潤滑油添加劑17-30 2.2.2.11潤滑油複合添加劑17-30 2.3潤

滑劑的類型及應用17-31 2.3.1潤滑油17-31 2.3.1.1車用潤滑油17-31 2.3.1.2工業齒輪油17-58 2.3.1.3液壓油及液力傳動油17-65 2.3.1.4汽輪機油17-84 2.3.1.5壓縮機油17-90 2.3.1.6軸承潤滑油17-97 2.3.1.7鐵路內燃機車用油17-102 2.3.2潤滑脂17-106 2.3.2.1潤滑脂的分類、代號及組成17-106 2.3.2.2潤滑脂的選用17-106 2.3.2.3潤滑脂稠度分類17-119 2.3.3合成潤滑劑17-120 2.3.4固體潤滑劑17-121 2.3.5其他潤滑材料17-123 第3章 軸

承的潤滑 3.1滾動軸承的潤滑17-124 3.1.1潤滑的作用和潤滑劑的選擇17-124 3.1.2潤滑脂潤滑17-124 3.1.2.1潤滑脂的選用17-124 3.1.2.2填脂量和換脂週期17-126 3.1.3潤滑油潤滑17-128 3.1.3.1潤滑油的選擇17-128 3.1.3.2潤滑方式的選擇17-128 3.1.3.3換油週期17-131 3.2滑動軸承的潤滑17-131 3.2.1非完全流體潤滑軸承的潤滑17-131 3.2.2液體靜壓滑動軸承17-133 第4章 齒輪傳動的潤滑 4.1齒輪潤滑基礎17-135 4.1.1齒輪潤滑的特點和作用17-135 4.1.2齒輪

傳動的潤滑狀態17-135 4.2齒輪潤滑油及添加劑17-137 4.2.1齒輪潤滑油的基礎油及添加劑17-138 4.2.1.1齒輪潤滑油的基礎油17-138 4.2.1.2齒輪潤滑油的添加劑17-139 4.2.2齒輪潤滑油的調製17-139 4.2.3齒輪潤滑油的分類17-139 4.2.3.1工業齒輪油的分類17-139 4.2.3.2車輛齒輪油的分類17-144 4.2.4齒輪潤滑油的規格標準(品質指標)17-145 4.3齒輪潤滑油的合理選用方法17-145 4.3.1工業閉式齒輪油的選用方法(包括高速齒輪的潤滑)17-147 4.3.1.1潤滑油種類的選擇17-147 4.3.1

.2潤滑油黏度的選擇17-148 4.3.1.3潤滑方式的選擇17-149 4.3.2開式工業齒輪油(脂)的選用方法17-149 4.3.3蝸輪蝸杆油的選用方法17-149 4.3.3.1蝸輪蝸杆油種類的選擇17-149 4.3.3.2蝸輪蝸杆油黏度的選擇17-150 4.3.3.3蝸杆傳動裝置潤滑方式的選擇17-151 4.3.4車輛齒輪油的選用方法17-151 4.3.4.1車輛齒輪潤滑油種類的選擇17-151 4.3.4.2車輛齒輪油黏度的選擇17-151 4.3.5儀錶齒輪傳動的潤滑17-152 4.4潤滑對齒輪傳動性能的影響17-153 4.4.1潤滑對齒面膠合的影響17-153 4

.4.2潤滑對齒面磨損的影響17-156 4.4.3潤滑對齒面疲勞點蝕的影響17-158 4.4.4潤滑對齒輪振動、雜訊的影響17-160 4.4.5潤滑對齒輪傳動效率的影響17-160 4.4.6潤滑對齒面燒傷和輪齒熱屈服的影響17-161 4.5齒輪傳動裝置的潤滑方式及潤滑系統的設計17-161 4.5.1齒輪傳動裝置的潤滑方式和潤滑裝置17-162 4.5.1.1油浴潤滑17-162 4.5.1.2迴圈噴油潤滑17-162 4.5.1.3油霧潤滑17-164 4.5.1.4離心潤滑17-165 4.5.1.5潤滑脂潤滑17-165 4.5.1.6固體潤滑和自潤滑17-166 4.5.2齒

輪傳動的冷卻17-166 4.5.2.1功率損耗與效率17-166 4.5.2.2自然冷卻17-168 4.5.2.3強制冷卻17-168 4.5.3齒輪潤滑油的過濾淨化17-170 4.6齒輪傳動裝置油液監測17-172 4.6.1油液監測的方法和分析手段17-172 4.6.2油液監測流程圖及取樣要求17-173 4.7齒輪潤滑油的更換17-173 4.7.1齒輪油使用中品質變化原因17-173 4.7.2齒輪油使用中品質變化的表現17-174 4.7.3齒輪潤滑油的換油指標17-177 4.7.4齒輪潤滑油的混用與代用17-179 4.7.4.1齒輪潤滑油的混用17-179 4.7.4.

2齒輪潤滑油的代用17-180 第5章 其他元器件的潤滑 5.1導軌的潤滑17-181 5.1.1導軌油的分類及規格17-181 5.1.2導軌潤滑油的選用17-182 5.1.3機床導軌潤滑方法的選擇17-183 5.1.4機床導軌的維護保養17-183 5.2自動變速器的潤滑17-183 5.2.1自動變速器油的特性17-183 5.2.2自動變速器油的分類和規格17-184 5.3離合器的潤滑17-186 5.4聯軸器的潤滑17-187 5.5機械無級變速器的潤滑17-188 5.5.1機械無級變速器油的分類和規格17-188 5.5.2機械無級變速器油的選用17-189 5.5.3機

械無級變速器油的合理使用17-190 5.6螺旋副的潤滑17-190 5.6.1螺紋連接的潤滑17-190 5.6.2回轉變位及微調用螺旋副的潤滑17-190 5.6.3機床螺旋傳動的潤滑17-191 5.7鋼絲繩的潤滑17-191 5.7.1鋼絲繩潤滑劑的種類及性能17-191 5.7.2鋼絲繩的合理潤滑17-192 5.8鏈傳動的潤滑17-194 5.8.1鏈傳動對潤滑劑的要求和選用17-194 5.8.2鏈條潤滑方法的選擇17-196 5.9活塞環和氣缸的潤滑17-196 5.9.1活塞環的潤滑17-196 5.9.2活塞和氣缸的潤滑17-197 5.10凸輪的潤滑17-198 5.11

彈簧的潤滑17-198 5.12鍵銷的潤滑17-199 第6章 潤滑方法及裝置的選用 6.1潤滑方法及裝置簡介17-200 6.1.1潤滑方法的分類17-200 6.1.2集中潤滑系統的分類17-202 6.1.3潤滑部件及圖形符號17-203 6.1.3.1潤滑元件17-203 6.1.3.2集中潤滑系統的分類與圖形符號17-208 6.2稀油集中潤滑系統17-209 6.2.1稀油集中潤滑系統設計的任務及步驟17-209 6.2.1.1設計任務17-209 6.2.1.2設計步驟17-209 6.2.2稀油集中潤滑系統的主要設備17-213 6.2.2.1潤滑油泵及潤滑油泵裝置17-21

3 6.2.2.2稀油潤滑裝置17-213 6.2.2.3輔助裝置及元件17-233 6.2.2.4潤滑油箱17-248 6.3幹油集中潤滑系統17-252 6.3.1幹油集中潤滑系統的分類和組成17-252 6.3.2幹油集中潤滑系統的設計計算17-256 6.3.2.1潤滑脂消耗量的計算17-256 6.3.2.2潤滑脂泵的選擇計算17-256 6.3.2.3系統工作壓力的確定17-257 6.3.2.4滾動軸承潤滑脂消耗量估算方法17-257 6.3.3幹油集中潤滑系統的主要設備17-260 6.3.3.1潤滑脂泵及裝置17-260 6.3.3.2分配器與噴射閥17-272 6.3.4其

他輔助裝置及元件17-280 6.3.5幹油集中潤滑系統的管路附件17-288 6.3.5.1配管材料17-288 6.3.5.2管路附件17-288 6.4油霧潤滑17-291 6.4.1油霧潤滑工作原理、系統及裝置17-291 6.4.1.1工作原理17-291 6.4.1.2油霧潤滑系統和裝置17-291 6.4.2油霧潤滑系統的設計和計算17-293 6.4.2.1各摩擦副所需的油霧量17-293 6.4.2.2凝縮嘴尺寸的選擇17-294 6.4.2.3管道尺寸的選擇17-294 6.4.2.4空氣和油的消耗量17-294 6.4.2.5發生器的選擇17-295 6.4.2.6潤滑油

的選擇17-295 6.4.2.7凝縮嘴的佈置方法17-295 6.5油氣潤滑17-298 6.5.1油氣潤滑工作原理、系統及裝置17-298 6.5.1.1油氣潤滑裝置17-299 6.5.1.2油氣潤滑裝置17-301 6.5.2油氣混合器及油氣分配器17-303 6.5.2.1QHQ型油氣混合器17-303 6.5.2.2AHQ型雙線油氣混合器17-304 6.5.2.3MHQ型單線油氣混合器17-304 6.5.2.4AJS型、JS型油氣分配器17-305 6.5.3專用油氣潤滑裝置17-306 6.5.3.1油氣噴射潤滑裝置17-306 6.5.3.2鏈條噴射潤滑裝置17-307 6

.5.3.3行車軌道潤滑裝置17-308 6.6微量潤滑17-309 6.6.1微量潤滑工作原理、系統及裝置17-309 6.6.1.1油氣兩相微量潤滑17-309 6.6.1.2油水氣三相微量潤滑17-310 6.6.2微量潤滑裝置元件17-311 6.6.2.1精密氣動泵17-311 6.6.2.2混合閥17-311 6.6.2.3頻率發生器17-312 6.6.3微量潤滑裝置的應用17-312 6.6.4微量潤滑油17-313 第7章 典型設備的潤滑 7.1潤滑系統的換油和沖洗淨化17-314 7.1.1潤滑油的更換週期17-314 7.1.2潤滑系統的沖洗淨化17-317 7.2金屬

切削機床的潤滑17-318 7.2.1機床潤滑的特點17-318 7.2.2機床潤滑劑的選用17-318 7.2.3機床常用潤滑方法17-320 7.3內燃機的潤滑17-320 7.3.1內燃機的工作特點17-320 7.3.2內燃機油的基本性能17-321 7.3.3內燃機油的分類17-322 7.3.4內燃機油的選用17-323 7.4壓縮機的潤滑17-325 7.4.1壓縮機油的選用17-327 7.4.2壓縮機潤滑管理17-327 7.5汽輪機的潤滑17-330 7.5.1汽輪機油的作用17-330 7.5.2汽輪機油的性能17-330 7.5.3汽輪機油的選擇及使用管理17-331

7.6起重運輸機械的潤滑17-332 7.6.1起重運輸機械的潤滑特點17-332 7.6.2起重運輸機械典型零部件的潤滑17-332 7.6.3典型起重運輸機械的潤滑17-333 7.7軋鋼機的潤滑17-335 7.7.1軋鋼機對潤滑的要求17-335 7.7.2軋鋼機潤滑採用的潤滑油、脂17-335 7.7.3軋鋼機常用潤滑系統17-335 7.7.4軋鋼機常用潤滑裝置17-336 7.7.5軋鋼機常用潤滑設備的安裝維修17-337 7.8食品加工機械的潤滑17-339 7.8.1食品加工機械對潤滑的要求17-339 7.8.2食品機械潤滑劑的選用17-339 7.9鍛壓設備的潤滑17-3

42 7.9.1機械壓力機的潤滑17-342 7.9.2螺旋壓力機的潤滑17-342 7.9.3鍛錘的潤滑17-343 7.10礦山設備的潤滑17-344 7.10.1礦山機械對潤滑油的要求17-344 7.10.2礦山機械用油舉例17-344 參考文獻17-346 第18篇  密封 第1章 密封的分類及應用 1.1洩漏方式、密封方法及密封設計要求18-3 1.2靜密封的分類、特點及應用18-4 1.3動密封的分類、特點及應用18-6 第2章 墊片密封 2.1墊片類型、應用及選擇18-11 2.2法蘭密封18-12 2.2.1法蘭密封面形式18-12 2.2.2管道法蘭墊片選擇18-1

3 2.2.3法蘭密封設計18-14 2.2.4高溫法蘭防漏措施18-16 2.3高壓與自緊密封18-16 2.3.1高壓密封的特點及設計原則18-16 2.3.2高壓與自緊密封類型18-17 2.3.3高壓與自緊密封的設計和計算18-20 2.4墊片標準18-22 2.4.1管法蘭用非金屬平墊片尺寸(GB/T 9126—2008)18-22 2.4.2管法蘭用非金屬平墊片技術條件(GB/T 9129—2003)18-29 2.4.3管法蘭連接用金屬環墊技術條件(GB/T 9130—2007)18-31 2.4.4纏繞式墊片分類(GB/T 4622.1—2009)18-33 2.4.5纏繞式墊

片管法蘭用墊片(GB/T 4622.2—2008)18-34 2.4.6纏繞式墊片技術條件(GB/T 4622.3—2007)18-39 2.4.7管法蘭用聚四氟乙烯包覆墊片(GB/T 13404—2008)18-41 2.4.8管法蘭用金屬包覆墊片(GB/T 15601—2013)18-42 2.4.9柔性石墨金屬波齒複合墊片尺寸(GB/T 19066.1—2008)18-44 2.4.10柔性石墨金屬波齒複合墊片技術條件(GB/T 19066.3—2003)18-52 2.4.11鋼制管法蘭用金屬環墊尺寸(GB/T 9128—2003)18-54 第3章 密封膠及膠黏劑 3.1密封膠及膠

黏劑的特點及應用18-57 3.2密封膠的分類及特性18-57 3.3密封膠品種牌號及應用範圍18-58 3.4密封膠選用及應用18-59 3.5膠黏劑使用原則18-60 第4章 填料密封 4.1毛氈密封18-61 4.2軟填料密封18-62 4.2.1基本結構、密封原理及應用18-62 4.2.2軟填料密封的設計和計算18-62 4.2.3軟填料密封材料及選擇18-64 4.2.4軟填料密封的結構設計18-65 4.3硬填料類型18-68 4.3.1活塞環及脹圈密封18-68 4.3.1.1密封結構及應用18-68 4.3.1.2密封設計18-69 4.3.2活塞杆填料密封18-70 4.

3.3往復活塞壓縮機金屬平面填料18-72 4.3.3.1三斜口密封圈(JB/T 9102.1—2013)18-72 4.3.3.2三、六瓣密封圈(JB/T 9102.3—2013)18-74 4.3.3.3徑向切口刮油圈(JB/T 9102.4—2013)18-76 4.3.3.4密封圈和刮油圈用拉伸彈簧(JB/T 9102.5—2013)18-78 4.3.3.5密封圈和刮油圈技術條件(JB/T 9102.6—2013)18-79 第5章 成形填料密封 5.1O形密封圈18-81 5.2V形密封圈18-81 5.3Y形密封圈18-82 5.4鼓形和山形密封圈18-82 5.5J形和L形密

封圈18-83 5.6管道法蘭連接結構中的U形密封圈18-83 5.7密封件及相關標準18-84 5.7.1O形橡膠密封圈18-84 5.7.1.1液壓氣動用O形橡膠密封圈尺寸及公差(GB/T 3452.1—2005)18-84 5.7.1.2液壓氣動用O形橡膠密封圈溝槽尺寸和設計計算準則(GB/T 3452.3—2005)18-88 5.7.1.3O形橡膠密封圈用擋圈18-114 5.7.1.4液壓缸活塞和活塞杆動密封溝槽尺寸和公差(GB/T 2879—2005)18-115 5.7.1.5液壓缸活塞和活塞杆窄斷面動密封溝槽尺寸系列和公差(GB/T 2880—1981)18-120 5.7.

1.6液壓缸活塞用帶支承環密封溝槽形式、尺寸和公差(GB/T 6577—1986)18-125 5.7.1.7液壓缸活塞杆用防塵圈溝槽形式、尺寸和公差(GB/T 6578—2008)18-126 5.7.1.8不銹鋼卡壓式管件組件用O形橡膠密封圈(GB/T 19228.3—2012)18-131 5.7.2VD形橡膠密封圈(JB/T 6994—2007)18-132 5.7.3單向密封橡膠圈(GB/T 10708.1—2000)18-135 5.7.4Yx形密封圈18-144 5.7.4.1孔用Yx形密封圈(JB/ZQ 4264—2006)18-144 5.7.4.2軸用YX形密封圈(JB/Z

Q 4265—2006)18-148 5.7.5雙向密封橡膠密封圈(GB/T 10708.2—2000)18-151 5.7.6往復運動橡膠防塵密封圈(GB/T 10708.3—2000)18-154 5.7.7液壓缸活塞和活塞杆動密封裝置18-157 5.7.7.1同軸密封件尺寸系列和公差 (GB/T 15242.1—2017)18-157 5.7.7.2支承環尺寸系列和公差(GB/T 15242.2—2017)18-162 5.7.7.3同軸密封件安裝溝槽尺寸系列和公差  (GB/T 15242.3—1994)18-173 5.7.7.4支承環安裝溝槽尺寸系列和公差(GB/T 15242.

4—1994)18-174 5.7.8車氏組合密封18-176 5.7.8.1使用範圍18-176 5.7.8.2密封材料18-176 5.7.8.3直角滑環式組合密封18-177 5.7.8.4腳形滑環式組合密封18-178 5.7.8.5齒形滑環式組合密封18-179 5.7.8.6C形滑環式組合密封18-180 5.7.8.7TZF型組合防塵圈18-181 5.7.9氣缸用密封圈(JB/T 6657—1993)18-181 5.7.9.1氣缸活塞密封用QY型密封圈18-181 5.7.9.2氣缸活塞杆密封用QY型密封圈18-183 5.7.9.3氣缸活塞杆用J型防塵圈18-185 5.7

.9.4氣缸用QH型外露骨架橡膠緩衝密封圈18-186 5.7.10密封圈材料18-187 5.7.10.1普通液壓系統用O形橡膠密封圈材料(HG/T 2579—2008)18-187 5.7.10.2耐高溫滑油O形橡膠密封圈材料 (HG/T 2021—1991)18-189 5.7.10.3往復運動密封圈材料(HG/T 2810—2008)18-190 第6章 油封 6.1油封結構形式及特點18-192 6.2油封設計和計算18-192 6.3油封材料及選擇18-194 6.4油封相關標準18-195 6.4.1旋轉軸唇形密封圈橡膠材料(HG/T 2811—1996)18-195 6.4.

2密封元件為彈性體材料的旋轉軸唇形密封圈基本尺寸和公差(GB/T 13871.1—2007)18-196 6.4.3液壓傳動旋轉軸唇形密封圈設計規範(GB/T 9877—2008)18-197 第7章 機械密封 7.1接觸式機械密封的基本構成與工作原理18-205 7.2常用機械密封分類及適用範圍18-205 7.3機械密封的選用18-211 7.4常用機械密封材料18-213 7.4.1摩擦副用材料18-213 7.4.2輔助密封件用材料18-215 7.4.3彈性元件用材料18-216 7.4.4傳動件、緊固件用材料18-217 7.4.5不同工況下機械密封材料選擇18-218 7.5波

紋管式機械密封18-220 7.5.1波紋管式機械密封形式及應用18-220 7.5.2波紋管式機械密封端面比壓計算18-221 7.6機械密封設計及計算18-222 7.7泵用機械密封18-229 7.7.1高溫介質泵用機械密封18-229 7.7.2易汽化介質泵用機械密封18-229 7.7.3含固體顆粒介質泵用機械密封18-231 7.7.4腐蝕性介質泵用機械密封18-232 7.7.5易凝固、易結晶介質泵用機械密封18-232 7.8風機用機械密封18-233 7.9釜用機械密封18-234 7.10機械密封輔助系統18-236 7.10.1泵用機械密封輔助系統的組成和功能18-236

7.10.2泵用機械密封沖洗和冷卻輔助系統18-236 7.10.3泵用機械密封封液雜質過濾、分離器18-240 7.10.4風機用機械密封潤滑和冷卻系統18-241 7.10.5釜用機械密封的潤滑和冷卻系統18-242 7.10.6非接觸式機械密封監控系統18-245 7.11非接觸式機械密封18-245 7.11.1流體靜壓式機械密封18-245 7.11.2流體動壓式機械密封18-246 7.11.3非接觸式氣膜密封18-247 7.11.4非接觸式液膜密封18-251 7.11.5泵用非接觸式機械密封18-252 7.11.6風機用非接觸式機械密封18-253 7.11.7釜用非接觸

式機械密封18-255 7.12機械密封有關標準18-256 7.12.1機械密封的形式、主要尺寸、材料和識別標誌(GB/T 6556—2016)18-256 7.12.2機械密封技術條件(JB/T 4127.1—2013)18-260 7.12.3機械密封用O形橡膠密封圈(JB/T 7757.2—2006)18-262 7.12.4泵用機械密封(JB/T 1472—2011)18-267 7.12.5焊接金屬波紋管機械密封(JB/T 8723—2008)18-275 7.12.6耐酸泵用機械密封(JB/T 7372—2011)18-278 7.12.7耐鹼泵用機械密封(JB/T 7371—2

011)18-282 7.12.8潛水電泵用機械密封(JB/T 5966—2012)18-285 7.12.9液環式氯氣泵用機械密封(HG/T 2100—2003)18-287 7.12.10船用泵軸的機械密封(CB/T 3345—2008)18-289 7.12.11船用泵軸的變壓力機械密封(CB* 3346—1988)18-290 7.12.12機械密封迴圈保護系統(JB/T 6629—2015)18-291 7.12.13釜用機械密封技術條件18-319 7.12.14攪拌傳動裝置機械密封(HG/T 21571—1995)18-321 7.12.15搪玻璃攪拌容器用機械密封(HG/T 2

057—2017)18-325 7.12.16焊接金屬波紋管釜用機械密封技術條件18-329 7.12.17釜用機械密封輔助裝置(HG/T 2122—2003)18-330 7.12.18攪拌傳動裝置機械密封迴圈保護系統(HG/T 21572—1995)18-332 7.12.19離心泵及轉子泵軸封系統18-336 第8章 真空密封 8.1真空用橡膠密封圈18-347 8.1.1真空用橡膠密封圈結構形式18-347 8.1.2真空用橡膠密封圈標準18-347 8.1.2.1J型真空用橡膠密封圈的型式及系列尺寸18-347 8.1.2.2J型真空用橡膠密封圈壓套的型式及系列尺寸18-347 8

.1.2.3密封墊圈的型式及系列尺寸18-347 8.1.2.4JO型真空用橡膠密封圈的型式及系列尺寸18-347 8.1.2.5JO型真空用橡膠密封圈鎖緊彈簧的型式及系列尺寸18-347 8.1.2.6JO型真空用橡膠密封圈壓套的型式及系列尺寸18-348 8.1.2.7骨架型真空用橡膠密封圈的型式及系列尺寸18-348 8.1.2.8真空用O形橡膠密封圈的型式及系列尺寸18-348 8.1.2.9真空用O形橡膠密封圈壓套的型式及系列尺寸18-348 8.1.2.10真空用O形橡膠密封圈平墊的型式及系列尺寸18-348 8.1.2.11真空用O形橡膠圈材料18-348 8.2真空用金屬密封圈

18-348 第9章 迷宮密封 9.1迷宮密封方式、特點、結構及應用18-349 9.2迷宮密封設計18-349 第10章 浮環密封 10.1浮環密封結構特點及應用18-351 10.2浮環密封設計18-352 10.3碳石墨浮環密封結構及應用18-354 第11章 螺旋密封 11.1螺旋密封方式、特點及應用18-355 11.2螺旋密封設計18-355 11.3矩形螺紋的螺旋密封計算18-356 第12章 磁流體密封 12.1磁流體密封的結構和工作原理18-358 12.2提高磁流體密封能力的主要途徑18-358 12.3磁流體密封與其他密封形式的對比18-358 第13章 離心密

封 13.1離心密封結構形式18-359 13.2離心密封的計算18-359 參考文獻18-361 《現代機械設計手冊》第一版自2011年3月出版以來,贏得了機械設計人員、工程技術人員和高等院校專業師生廣泛的青睞和好評,榮獲了2011年全國優秀暢銷書(科技類)。同時,因其在機械設計領域重要的科學價值、實用價值和現實意義,《現代機械設計手冊》還榮獲2009年國家出版基金資助和2012年中國機械工業科學技術獎。 《現代機械設計手冊》第一版出版距今已經8年,在這期間,我國的裝備製造業發生了許多重大的變化,尤其是2015年國家部署並頒佈了實現中國製造業發展的十年行動綱領——中國

製造2025,發佈了針對“中國製造2025”的五大“工程實施指南”,為機械製造業的未來發展指明了方向。在國家政策號召和驅使下,我國的機械工業獲得了快速的發展,自主創新的能力不斷加強,一批高技術、高性能、高精尖的現代化裝備不斷湧現,各種新材料、新工藝、新結構、新產品、新方法、新技術不斷產生、發展並投入實際應用,大大提升了我國機械設計與製造的技術水準和國際競爭力。《現代機械設計手冊》第二版最重要的原則就是緊密結合“中國製造2025”國家規劃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在內容上與時俱進,全面體現創新、智慧、節能、環保的主題,進一步呈現機械設計的現代感。鑒於此,《現代機械設計手冊》第二版被列入了“十三五國家重

點出版物規劃專案”。 在本版手冊的修訂過程中,我們廣泛深入機械製造企業、設計院、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進行調研,聽取各方面讀者的意見和建議,最終確定了《現代機械設計手冊》第二版的根本宗旨:一方面,新版手冊進一步加強機、電、液、控制技術的有機融合,以全面適應機器人等智慧化裝備系統設計開發的新要求;另一方面,隨著現代機械設計方法和工程設計軟體的廣泛應用和普及,新版手冊繼續促進傳動設計與現代設計的有機結合,將各種新的設計技術、計算技術、設計工具全面融入傳統的機械設計實際工作中。 《現代機械設計手冊》第二版共6卷35篇,它是一部面向“中國製造2025”,適應智慧裝備設計開發新要求、技術先進、資料可靠、

符合現代機械設計潮流的現代化的機械設計大型工具書,涵蓋現代機械零部件及傳動設計、智慧裝備及控制設計、現代機械設計方法及應用三部分內容,具有以下六大特色。 1.權威性。《現代機械設計手冊》陣容強大,編、審人員大都來自設計、生產、教學和科研第一線,具有深厚的理論功底、豐富的設計實踐經驗。他們中很多人都是所屬領域的知名專家,在業內有廣泛的影響力和知名度,獲得過多項國家和省部級科技進步獎、發明獎和技術專利,承擔了許多機械領域國家重要的科研和攻關項目。這支專業、權威的編審隊伍確保了手冊準確、實用的內容品質。 2.現代感。追求現代感,體現現代機械設計氣氛,滿足時代要求,是《現代機械設計手冊》的基本宗旨

。“現代”二字主要體現在:新標準、新技術、新材料、新結構、新工藝、新產品、智慧化、現代的設計理念、現代的設計方法和現代的設計手段等幾個方面。第二版重點加強機械智慧化產品設計(3D列印、智慧零部件、節能元器件)、智慧裝備(機器人及智慧化裝備)控制及系統設計、數位化設計等內容。 (1)“零件結構設計”等篇進一步完善零部件結構設計的內容,結合目前的3D列印(增材製造)技術,增加3D列印工藝下零件結構設計的相關技術內容。 “機械工程材料”篇增加3D列印材料以及新型材料的內容。 (2)機械零部件及傳動設計各篇增加了新型智慧零部件、節能元器件及其應用技術,例如“滑動軸承”篇增加了新型的智慧軸承,“潤

滑”篇增加了微量潤滑技術等內容。 (3)全面增加了工業機器人設計及應用的內容:新增了“工業機器人系統設計”篇;“智慧裝備系統設計”篇增加了工業機器人應用開發的內容;“機構”篇增加了自動化機構及機構創新的內容;“減速器、變速器”篇增加了工業機器人減速器選用設計的內容;“帶傳動、鏈傳動”篇增加並完善了工業機器人適用的同步帶傳動設計的內容;“齒輪傳動”篇增加了RV減速器傳動設計、諧波齒輪傳動設計的內容等。 (4)“氣壓傳動與控制”“液壓傳動與控制”篇重點加強並完善了控制技術的內容,新增了氣動系統自動控制、氣動人工肌肉、液壓和氣動新型智慧元器件及新產品等內容。 (5)繼續加強第5卷機電控制系統設

計的相關內容:除增加“工業機器人系統設計”篇外,原“機電一體化系統設計”篇充實擴充形成“智慧裝備系統設計”篇,增加並完善了智慧裝備系統設計的相關內容,增加智慧裝備系統開發實例等。 “感測器”篇增加了機器人感測器、航空航太裝備用感測器、微機械感測器、智慧感測器、無線感測器的技術原理和產品,加強感測器應用和選用的內容。 “控制元器件和控制單元”篇和“電動機”篇全面更新產品,重點推薦了一些新型的智慧和節能產品,並加強產品選用的內容。 (6)第6卷進一步加強現代機械設計方法應用的內容:在3D列印、數位化設計等智慧製造理念的宣導下,“逆向設計”“數位化設計”等篇全面更新,體現了“智慧工廠”的全數位

化設計的時代特徵,增加了相關設計應用實例。 增加“綠色設計”篇;“創新設計”篇進一步完善了機械創新設計原理,全面更新創新實例。 (7)在貫徹新標準方面,收錄並合理編排了目前最新頒佈的國家和行業標準。 3.實用性。新版手冊繼續加強實用性,內容的選定、深度的把握、資料的取捨和章節的編排,都堅持從設計和生產的實際需要出發:例如機械零部件資料資料主要依據最新國家和行業標準,並給出了相應的設計實例供設計人員參考;第5卷機電控制設計部分,完全站在機械設計人員的角度來編寫——注重產品如何選用,摒棄或簡化了控制的基本原理,突出機電系統設計,控制元器件、感測器、電動機部分注重介紹主流產品的技術參數、性能、

應用場合、選用原則,並給出了相應的設計選用實例;第6卷現代機械設計方法中簡化了煩瑣的數學推導,突出了最終的計算結果,結合具體的算例將設計方法通俗地呈現出來,便於讀者理解和掌握。 為方便廣大讀者的使用,手冊在具體內容的表述上,採用以圖表為主的編寫風格。這樣既增加了手冊的資訊容量,更重要的是方便了讀者的查閱使用,有利於提高設計人員的工作效率和設計速度。 為了進一步增加手冊的承載容量和時效性,本版修訂將部分篇章的內容放入二維碼中,讀者可以用手機掃描查看、下載列印或存儲在PC端進行查看和使用。二維碼內容主要涵蓋以下幾方面的內容:即將被廢止的舊標準(新標準一旦正式頒佈,會及時將二維碼內容更新為新標準

的內容);部分推薦產品及參數;其他相關內容。 4.通用性。本手冊以通用的機械零部件和控制元器件設計、選用內容為主,主要包括機械設計基礎資料、機械製圖和幾何精度設計、機械工程材料、機械通用零部件設計、機械傳動系統設計、液壓和氣壓傳動系統設計、機構設計、機架設計、機械振動設計、智慧裝備系統設計、控制元器件和控制單元等,既適用于傳統的通用機械零部件設計選用,又適用于智慧化裝備的整機系統設計開發,能夠滿足各類機械設計人員的工作需求。 5.準確性。本手冊儘量採用原始資料,公式、圖表、資料力求準確可靠,方法、工藝、技術力求成熟。所有材料、零部件和元器件、產品和工藝方面的標準均採用最新公佈的標準資料,對

於標準規範的編寫,手冊沒有簡單地照抄照搬,而是採取選用、摘錄、合理編排的方式,強調其科學性和準確性,儘量避免差錯和謬誤。所有設計方法、計算公式、參數選用均經過長期檢驗,設計實例、各種算例均來自工程實際。手冊中收錄通用性強、標準化程度高的產品,供設計人員在瞭解企業實際生產品種、規格尺寸、技術參數,以及產品品質和使用者的實際反映後選用。 6.全面性。本手冊一方面根據機械設計人員的需要,按照“基本、常用、重要、發展”的原則選取內容,另一方面兼顧了製造企業和大型設計院兩大群體的設計特點,即製造企業側重基礎性的設計內容,而大型的設計院、工程公司側重於產品的選用。因此,本手冊力求實現零部件設計與整機系統

開發的和諧統一,促進機械設計與控制設計的有機融合,強調產品設計與工藝技術的緊密結合,重視工藝技術與選用材料的合理搭配,宣導結構設計與造型設計的完美統一,以全面適應新時代機械新產品設計開發的需要。 經過廣大編審人員和出版社的不懈努力,新版《現代機械設計手冊》將以嶄新的風貌和鮮明的時代氣息展現在廣大機械設計工作者面前。值此出版之際,謹向所有給過我們大力支持的單位和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謝! 主編

空氣壓縮機油氣分離桶的設計參數對分離效率的影響探討

為了解決空 壓 機 機油 R68的問題,作者陳昶源 這樣論述:

壓縮空氣是空氣壓縮機將大氣中的空氣壓縮後所形成的具有壓力的氣體,壓縮後的空氣貯存在容器中,再經由使用端釋放壓力來達到作功的目的。而油潤滑螺旋式空壓機的油氣分離單元分為初次分離的油氣分離桶,及第二次分離的油氣分離器,前者主要是以旋風分離的方式分離大部分的潤滑油油滴,後者則是以多孔性材質(如:玻璃纖維網)濾除剩餘較小粒徑的油滴,因此,初次油氣分離的效率變得至關重要,如果效率不彰,後續分離過程會無法負荷過多的油滴,造成壓縮空氣出口含有過多的殘油。本研究使用套裝軟體ANSYS中的計算流體力學(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CFD) 軟體ANSYS CFX做模擬,藉由不同

設計參數幾何模型的建立,以探討油氣分離桶設計參數對分離效率的影響。本研究得到以下結果:(1)油氣分離桶桶身直徑越大,油氣分離效率越佳;(2)油氣分離桶擋油板直徑越小,分離效率越佳;(3)油氣入口口徑值越小時,分離效率越高,且有最佳尺寸範圍;(4)桶身高度值越小,分離效率越高。考慮油氣分離器底部圓板的油氣分離桶,得到高於原設計的油氣分離桶25.28%分離效率的結果。後續研究者可按照本研究的模擬方法做分離效率的預測;設計者則可以模擬結果的綜合討論做為設計的依據。

工業製冷集成新技術與應用(第2版)

為了解決空 壓 機 機油 R68的問題,作者李憲光 這樣論述:

本書介紹了歐美國家在工業製冷領域的理論,以及近十年來在冷鏈物流冷庫與速凍加工中製冷工藝的設計理念;介紹了作者在吸收了這些先進理念與技術的同時,結合國內現狀,在製冷工程項目中的具體應用。這些應用在製冷系統節能與操作無人值守方面達到了預期效果。 歐美國家的製冷系統是如何優化設計的? 螺杆壓縮機的補氣負荷是如何形成與計算的? 螺杆壓縮機油冷卻的虹吸桶的設計依據是什麼? 配套的製冷劑冷卻液進、回氣管是如何計算的? 冷風機設計有什麼特點? 熱氣融霜的技術與設計有什麼要求? 蒸發式冷凝器目前在國外又有什麼進展? 自動放空氣器與國內的產品有哪些差別? 真正放空氣原理是如何實現的? 製冷使用的分離器的設計原

理是什麼? 氨與氟利昂又有什麼差別? 立式分離容器與臥式容器的計算是如何進行的? 其製冷量又是如何計算的? 以上問題本書均能給讀者一些啟示。 第2版是在第1版的基礎上進行深化和完善的結果,第2版的大亮點是把分離容器(包括低壓迴圈桶、氣液分離器、中間冷卻器和閃髮式經濟器)以理論推導的方式進行計算與選型,並介紹了系統的一些技術參數對這些容器資料的相關要求,適合目前使用在工業製冷的全部製冷劑。這是作者長期跟蹤和研究歐美國家在這方面的計算選型方式,經歷十多年取得的研究成果。 第2版還新增了冷風機在使用相同材料與蒸發面積時不同製冷劑的製冷量,以及目前流行的氨系統低灌注量的不同工藝方式與節能指標。

本書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工具書,許多技術資料來源於工程實際和國外廠家提供的實驗資料。本書可作為工程技術人員在製冷工程設計時的參考依據,也可供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製冷方向研究生參考。 序 賀信 前言 第1 章 工業製冷 1 1. 1 什麼是工業製冷 1 1. 2 工業製冷的定義與範圍 1 1. 3 工業製冷的理論基礎 2 1. 4 轉型中的冷鏈物流冷庫與發展情況 3 本章小結 7 參考文獻 7 第2 章 製冷迴圈的演變 8 2. 1 閃發氣體的產生 8 2. 1. 1 作圖計算 9 2. 1. 2 理論計算 10 2. 2 軟體計算工具 11 2. 2. 1 採用工程管道閥門的

選型軟體計算 11 2. 2. 2 品質流量 12 2. 3 閃發氣體的去除 13 2. 3. 1 含有閃發氣體的製冷迴圈 13 2. 3. 2 去除部分閃發氣體的製冷迴圈 14 2. 3. 3 現代去除閃發氣體的方式 17 2. 4 雙級壓縮系統 23 2. 4. 1 實現製冷迴圈雙級壓縮運行的幾種模式 23 2. 4. 2 雙級製冷系統壓縮的改進 25 2. 5 壓縮機的吸氣壓力損失與排氣壓力損失 25 2. 5. 1 壓縮機的吸氣壓力損失與吸氣溫度過熱度 25 2. 5. 2 排氣壓力損失 26 2. 5. 3 不同工質的過熱度與能效比 27 2. 5. 4 壓縮機吸氣和排氣壓力損失對壓

縮功率的影響 28 2. 5. 5 雙級製冷壓縮的選型計算 29 2. 6 複雜的混合製冷系統 32 2. 6. 1 同時具有冷藏物冷藏間和凍結物冷藏間的製冷系統設計 32 2. 6. 2 同時具有冷藏物冷藏間和凍結物冷藏間?速凍系統的製冷系統設計 34 2. 6. 3 高層凍結物冷藏間的製冷系統設計優化 34 本章小結 35 參考文獻 36 第3 章 壓縮機與製冷工藝相關的技術 38 3. 1 螺杆壓縮機及油冷卻 38 3. 1. 1 螺杆壓縮機的產生與發展 38 3. 1. 2 螺杆壓縮機的油冷卻 39 3. 2 油冷卻負荷的計算及虹吸冷卻系統 42 3. 2. 1 螺杆壓縮機的油冷卻負

荷計算 42 3. 2. 2 螺杆壓縮機的熱虹吸冷卻及計算 42 3. 2. 3 螺杆壓縮機的熱虹吸桶佈置 47 3. 2. 4 熱虹吸與系統貯液器的合併 48 3. 3 螺杆壓縮機的補氣原理與中間壓力 48 3. 3. 1 螺杆壓縮機的補氣 48 3. 3. 2 螺杆壓縮機補氣旁路的吸氣壓力與中間壓力 50 3. 3. 3 旁路負荷的應用概念 53 3. 3. 4 螺杆壓縮機補氣系統單向閥的設置 54 3. 4 並聯壓縮機組 54 本章小結 56 參考文獻 56 第4 章 蒸發器的現代技術 57 4. 1 蒸發器 57 4. 2 冷風機的基本設計參數 58 4. 2. 1 冷風機 58 4

. 2. 2 冷風機的基本計算 60 4. 2. 3 對數溫差的概念 62 4. 2. 4 製冷劑流動與進風對比的逆流與順流 62 4. 2. 5 傳熱係數U 值 63 4. 2. 6 換熱管的直徑以及佈置 63 4. 2. 7 管的排列形式(順排與叉排) 64 4. 2. 8 管間距與位置 64 4. 2. 9 翅片材料和厚度對冷風機製冷量的影響 64 4. 2. 10 翅片形狀的影響 64 4. 2. 11 翅片與換熱管的接觸 65 4. 2. 12 片距 65 4. 2. 13 冷風機迎風面的流速 65 4. 2. 14 外部傳熱效率(製冷量的百分比)與迎風面速度 65 4. 2. 15

內部傳熱效率 66 4. 2. 16 顯熱率(SHR) 66 4. 2. 17 外部污垢係數 67 4. 2. 18 相對濕度對冷風機的影響 68 4. 2. 19 供液過冷對直接膨脹的冷風機換熱量的影響 70 4. 2. 20 霜層厚度對冷風機換熱量的影響 72 4. 2. 21 射程的定義 72 4. 2. 22 計算冷風機的換熱面積 72 4. 3 不同類型的冷風機設計 73 4. 3. 1 冷風機的最佳蒸發回路 73 4. 3. 2 泵供液盤管 75 4. 3. 3 垂直供液盤管 76 4. 3. 4 重力供液盤管 76 4. 3. 5 乙二醇盤管設計 76 4. 3. 6 冷風機的

變片距設計 77 4. 3. 7 分液器的設計 78 4. 4 冷風機的類型與特點 78 4. 4. 1 冷風機兩種典型送風形式 78 4. 4. 2 兩種吹風形式的製冷量比較 79 4. 4. 3 兩種吹風形式的相對濕度比較 80 4. 4. 4 風機的選擇 80 4. 4. 5 吊頂式冷風機 82 4. 4. 6 落地式冷風機 82 4. 4. 7 屋頂式冷風機 82 4. 4. 8 貨倉式冷風機 83 4. 4. 9 絕熱型冷風機 83 4. 5 冷風機的迴圈風量和氣流組織 84 4. 5. 1 貯存冷庫風量的選擇 84 4. 5. 2 速凍產品的風量以及風速的選擇 84 4. 5. 3

冷風機風機參數之間的關係 85 4. 5. 4 冷風機在冷庫中的氣流組織 86 4. 5. 5 冷風機選擇的基本原則 88 4. 5. 6 製冷劑對蒸發器傳熱的影響 89 4. 6 冷風機的融霜 90 4. 6. 1 霜層的估算 91 4. 6. 2 計算融霜所需的熱量 91 4. 6. 3 空氣融霜 93 4. 6. 4 電熱融霜 93 4. 6. 5 熱氣融霜 94 4. 6. 6 水融霜 100 4. 6. 8 有利於融霜的附件 102 4. 6. 9 融霜溫度探頭在蒸發盤管的位置 103 4. 7 管殼式?板式及板殼式換熱器 104 4. 7. 1 管殼式換熱器 104 4. 7.

2 板式換熱器 104 4. 7. 3 板殼式換熱器 107 本章小結 108 參考文獻 109 第5 章 冷凝器的發展 110 5. 1 冷凝器概述 110 5. 2 蒸發式冷凝器 112 5. 2. 1 冷凝過程 112 5. 2. 2 排熱比 113 5. 2. 3 管內冷凝 113 5. 2. 4 濕球溫度對蒸發式冷凝器排熱能力的影響 114 5. 2. 5 蒸發式冷凝器的選型方法 115 5. 2. 6 蒸發式冷凝器的迴圈水參數 117 5. 2. 7 排熱量的控制 117 5. 2. 8 蒸發式冷凝器的發展 119 5. 2. 9 蒸發式冷凝器的安裝位置 122 5. 2. 10

冷凝器的放空氣 122 5. 2. 11 蒸發式冷凝器管道的連接要求 126 5. 2. 12 蒸發式冷凝器並聯運行時管道的連接要求 126 5. 2. 13 蒸發式冷凝器的水處理 129 5. 3 風冷式冷凝器 131 本章小結 133 參考文獻 133 第6 章 供液方式與液體循環 135 6. 1 供液方式 135 6. 1. 1 直接膨脹供液 135 6. 1. 2 滿液式供液 136 6. 2 迴圈倍率 139 6. 3 製冷劑泵 142 6. 3. 1 製冷劑泵的種類 142 6. 3. 2 淨正吸入壓頭 142 6. 3. 3 製冷劑泵的主要參數 142 6. 3. 4 最大

流量孔板和最小流量孔板的設置 144 6. 3. 5 製冷劑泵的佈置 144 6. 3. 6 迴圈桶的控制液面至製冷劑泵的進液管中心線的高度要求 146 本章小結 147 參考文獻 147 第7 章 管道與閥門的選擇 149 7. 1 管道的選型 149 7. 1. 1 管道的種類 149 7. 1. 2 迴圈管道內流體的壓力降 150 7. 1. 3 壓力降的測定 153 7. 1. 4 管道配件的壓力降 153 7. 1. 5 最佳管道尺寸 155 7. 1. 6 液體提升管 159 7. 2 閥門及配套的控制元件 161 7. 2. 1 閥門的類型 161 7. 2. 2 閥門的流量和

阻力損失 162 7. 2. 3 同一種閥門不同的用途 162 7. 2. 4 選擇閥門的一些特殊要求 163 本章小結 165 參考文獻 165 第8 章 容器的功能設計 166 8. 1 我國容器的設計計算現狀 166 8. 2 容器體積的基本計算方法 169 8. 3 立式分離容器的分離計算原理 171 8. 3. 1 立式分離容器的分離概念 171 8. 3. 2 重力模型的基本原理和理論 172 8. 3. 3 立式分離容器的實際工程計算 176 8. 3. 4 立式分離容器參數的基本構成 177 8. 3. 5 立式分離容器的產品資料設計 184 8. 3. 6 立式分離容器的實

際選型方式 188 8. 4 臥式分離容器的分離計算原理 188 8. 4. 1 臥式分離容器的分離理論 188 8. 4. 2 臥式分離容器的基本構成 191 8. 4. 3 臥式分離容器的分離資料設計 193 8. 5 一些特別容器的設計 205 8. 5. 1 不帶冷卻盤管的開式中間冷卻器 205 8. 5. 2 為分離容器下方的蒸發器設置的氣液分離器 206 8. 5. 3 閃髮式經濟器 207 8. 5. 4 沒有中溫負荷的集中閃髮式經濟器的設計 208 8. 5. 5 分離容器的新設計理念 209 8. 6 常溫容器 209 本章小結 209 參考文獻 211 第9 章 冷鏈物流

冷庫的自動控制 213 9. 1 冷鏈物流冷庫常用的自動控制系統 213 9. 1. 1 冷鏈物流冷庫總的控制概念 213 9. 1. 2 壓縮機控制回路 213 9. 1. 3 桶泵機組的控制回路 215 9. 1. 4 冷風機(蒸發器) 的控制回路 215 9. 1. 5 蒸發式冷凝器的控制回路 216 9. 2 自動控制系統與製冷工藝的配合 220 本章小結 221 參考文獻 222 第10 章 製冷系統計算的應用與實踐 223 10. 1 實際的冷庫工程設計 223 10. 1. 1 高層冷庫的設計應用 223 10. 1. 2 確定中溫低壓迴圈桶兼經濟器的計算負荷以及容器的相關參數

224 10. 1. 3 確定低溫低壓迴圈桶的相關參數 228 10. 1. 4 螺杆壓縮機補氣口閥組的選擇與計算 232 10. 1. 5 蒸發器的連接與佈置 232 10. 1. 6 閥站的佈置 233 10. 1. 7 高壓貯液器的設置 235 10. 2 冷凍速凍生產線的設計 235 10. 2. 1 速凍加工生產線的氟利昂系統設計 235 10. 2. 2 閃髮式經濟器的選擇 236 10. 2. 3 低壓迴圈桶的選型 237 10. 3 多級節流技術 239 本章小結 242 參考文獻 243 第11 章 冷鏈物流冷庫的新動態 244 11. 1 製冷系統的熱回收 244 11

. 2 冷鏈物流冷庫熱負荷的其他計算方式 247 11. 3 未來的製冷劑 249 11. 4 二氧化碳製冷系統的特點 253 11. 4. 1 二氧化碳製冷系統應用的壓縮機 254 11. 4. 2 二氧化碳製冷劑在冷庫的工作壓力範圍 254 11. 4. 3 採用二氧化碳複疊製冷系統在冷庫的節能問題 256 11. 4. 4 二氧化碳製冷系統的小型並聯機組系統 257 11. 4. 5 冷庫二氧化碳製冷系統的融霜問題 257 11. 4. 6 二氧化碳作為載冷劑的製冷系統 258 11. 5 冷庫快速門 259 11. 5. 1 滑升門 260 11. 5. 2 快速捲簾門 261 11.

6 自動倉儲系統 262 11. 6. 1 自動倉儲系統在冷庫的基本構成 262 11. 6. 2 堆垛機 263 11. 6. 3 自動倉儲系統的貨物進出模式以及盤點模式 263 11. 6. 4 自動倉儲系統在冷庫的佈置與安裝要求 265 11. 7 冷鏈物流冷庫的系統安全 266 11. 7. 1 設計與安裝規範 266 11. 7. 2 製冷系統的氣體檢測 268 11. 7. 3 氨製冷系統的緊急關閉閥 272 11. 7. 4 新的安全技術———設備機房以及管道閥門佈置在冷庫的頂層 272 11. 7. 5 氨製冷系統的安全標識 272 11. 8 冷鏈物流冷庫的網路監控 275

11. 8. 1 網路監控的基本概念 275 11. 8. 2 網路監控的分類 275 11. 8. 3 實現製冷系統的互聯網監控 276 11. 8. 4 製冷系統在互聯網上真正實現即時監控 279 11. 9 冷鏈物流冷庫設計的新工具 280 11. 9. 1 三維設計軟體Revit 280 11. 9. 2 Revit 在冷庫建築上的設計應用 280 11. 9. 3 Revit 在冷庫製冷系統管道佈置上的應用 2

溫度和污染物對潤滑油影響之研究

為了解決空 壓 機 機油 R68的問題,作者張政傑 這樣論述:

潤滑油是石油化工產品中應用範圍最廣的產品,各種交通工具如汽車、火車乃至飛機,以及工廠各種機械之液壓、轉動設備及金屬加工等各種作業,都須用潤滑油。正確的使用潤滑油潤滑機械是保持機械使用壽命的重要關鍵。根據統計,機械故障的原因在於使用了被污染的潤滑油或是選用錯誤的潤滑油,因此選用正確的潤滑油和監測使用後的潤滑油是很重要的。但在機械運轉的過程中並不能夠時時檢測潤滑系統的使用情況,往往潤滑系統已經發生了問題卻無法及時發現,為了避免此現象,本篇研究模擬潤滑系統在真實使用過程中所會遭到的破壞,如高溫的影響、長時間使用的影響以及水分的破壞,還模擬了潤滑系統可能會受到的影響,如酸、鹼、清潔劑、有機溶劑和機油

的影響,分別經由加熱潤滑脂前加入模擬的污染物及加熱潤滑脂後加入模擬的污染物,以模擬潤滑系統在受到污染後繼續使用會產生的變化以及潤滑系統在使用的過程中受到污染會產生的影響,經由傅立葉紅外線光譜儀和熱重分析儀分析,由結果了解潤滑系統會受到的影響。由實驗結果了解了自由水分對潤滑脂的影響主要是在O-H官能基上,所以藉由O-H官能基的面積變化能夠定量潤滑脂中的水分。目前檢測潤滑油中水分的方法有很多,如使用萃取、偏最小二乘法和卡爾-費雪法經過計算面積…,這些方法不但費時費力,還有可能會造成環境污染,若是使用本篇研究的方法,能夠大大減少測量所需的時間和污染,還能達到相當高的準確性。並得知溫度和污染物對潤滑脂

之影響,並藉由學理證實,藉由這些結果能夠達到在分析潤滑脂時,清楚污染物的來源和種類,減少分析所需的時間,提高潤滑脂的使用壽命,提早預知潤滑脂可能產生的變化,藉此避免無法挽救的機械損耗及減少不必要的維修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