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粹大屠猶原因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納粹大屠猶原因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霍華德•加德納寫的 統合心智:解構多元智能大師,重現心智對話 和蘇珊.奈門的 父輩的罪惡:德國如何面對歷史,走向未來?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猶太大屠 - Atelierpoppy也說明:南京大学教授:有四个重要原因. 大家都知道,二战期间犹太人遭到了纳粹德国的疯狂屠杀,一些犹太人为了逃命甚至逃到中国上海。. 犹太人是公认的聪慧种族,善于经商是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親子天下 和衛城出版所出版 。

國立臺北大學 犯罪學研究所 沈伯洋所指導 曾郁芯的 民眾對二戰時期慰安婦議題之認知 (2021),提出納粹大屠猶原因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慰安婦、權力者犯罪、戰爭時性暴力、嚴重性認知、中立化技巧之應用。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中央大學 藝術學研究所 周芳美所指導 汪南的 民國時期上海漫畫家張英超(1912-1977)之研究 (2020),提出因為有 張英超、都市漫畫、時事漫畫、張珍侯的重點而找出了 納粹大屠猶原因的解答。

最後網站德國納粹屠殺事件之處理與借鏡則補充:本文討論納粹屠殺之重點有三:納粹執政時期之法律狀態,納粹 ... 估計,戰後消失者有大約5,700,000 人,人之所以消失了,其原因大部分. 不外乎納粹之屠殺行為。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納粹大屠猶原因,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統合心智:解構多元智能大師,重現心智對話

為了解決納粹大屠猶原因的問題,作者霍華德•加德納 這樣論述:

美國亞馬遜書店4.6星讀者好評,布洛克(Brock)國際教育大獎得主, 「多元智能理論」之父最新力作! 別人常問我,我擁有什麼智能,又欠缺什麼智能。 我漸漸認為,更有助益、更實用、甚至更正確的回答, 應該是:「我擁有統合心智。」————霍華德‧加德納 (Howrad Gardner)     享譽國際、當代傑出的哈佛心理學家暨教育家——霍華德•加德納(Howard Gardner),   在40年前提出顛覆傳統教育思想的「多元智能」(Multiple Intelligences,簡稱MI)理論,   反駁傳統「IQ測驗」以紙筆測驗定終身的智力觀點,主張智力不該被局限在狹隘的單一面向。   

他大聲呼籲,每個人的智能組成光譜不同,應擺脫過去獨斷的單一智能框架,   任何人都可以透過自己的優勢智能,持續且廣泛地培養其他面向的智能。     加德納教授擁有二十多項榮譽學位,長年為哈佛教育學院零點計畫(Projecr Zero)核心團隊成員,   曾獲《外交政策》與《展望雜誌》選為當今世上百大最具影響力人物之一;   2015年獲布洛克國際教育大獎(Brock international prize in education)時,   提名委員如此定位他:「多元智能理論是美國現代教育理論中最重要的票房明星,   歷史上很少有人能像加德納,對教育發揮如此巨大的影響力。」     多元智能理

論問世後,不僅掀起全世界的教改浪潮,激發眾人思索教育的新思路,   更成為眾多教育工作者與父母在教育及教養議題上廣為接受的顯學。   即使是將近40年後的今天,台灣教育政策的方向依然深受多元智能思潮的影響。   如「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的國小階段學習重點,便是「開發多元智能,培養多方興趣」;   而「學生學習歷程檔案」重視「真實呈現學生的學習軌跡、個人特質、能力發展等,補強考試之外無法呈現的學習成果」的理念,更完全符合加德納對於傳統標準化測驗的批判。     至今著作已逾30本的加德納教授在這本個人回憶錄之中,   不僅以精闢的見解闡釋新時代下的多元智能理論,   回顧多元智能理論發展

過程中,曾被錯誤詮釋、誤解使用等另作者驚恐不已的軼事,   更追本溯源檢視自我心智架構,梳理自身提出開創性研究的源頭,   娓娓道來自己如何從一個鎮日埋首書堆、熱愛彈奏鋼琴的內向猶太裔小男孩,   一路演變成意氣風發的大學生、思想不受拘束的研究生,最終成為哈佛教授的曲折回憶。   回首過去,他說:「我就像唐吉訶德那樣,義無反顧地追尋我自己的路!」     在本書中,加德納教授引用諾貝爾物理獎得主、跨領域天才蓋爾曼(Murray Gell-Mann)之語:   統合心智,勢必成為二十一世紀最重要的焦點心智!   除了詳細說明統合心智在當今社會特別可貴的原因,   強調統合心智是理想的課程、教學與

教材所應當呈現的內容,也是生活中所應讓孩子學會的關鍵能力,   在親師的共同合作之下,讓孩子的優勢能力發光發熱!     這不只是一本以加德納學術之路為主軸的回憶錄,   更是一本作者探究自我心智、親身驗證多元智能理論的真誠之作。   加德納教授告訴所有父母和老師,   不要再寄望用更多分數來評量孩子潛能,不要再用考試去衡量孩子的聰明或是成就。   重要的是幫助孩子培養統合心智、懂得問問題、願意思考並解決問題,   更重要的是,願意恆久懷抱學習熱情,才是身為教育及教養者必須念茲在茲的重點所在。      讓我們跟隨著書中平易近人、優美抒情的文字,   一窺大師生命中貌似截然不同的多條學習軌跡,

最後如何交織出一個不凡的統合心智!   各界好評     【國內好評】   嚴長壽公益平台董事長   藍偉瑩社團法人瑩光教育協會理事長   謝伯讓台大心理系副教授,腦與意識實驗室主任、〈謝伯讓的腦科學世界〉粉專創立者   賴以威臺師大電機系副教授、數感實驗室共同創辦人   鄭麗君青平台基金會董事長   蔡宇哲「哇賽心理學」創辦人   劉安婷為台灣而教(TFT)創辦人暨董事長   詹志禹政治大學教育學系教授    曾世杰臺東大學特殊教育系教授   陳瓊花退休教授,前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副校長、藝術學院院長   陳怡倩美國國家藝術教育協會亞洲藝術文化委員會主席   許芯瑋社團法人臺灣童心創意行動協會(

DFC 臺灣)發起人兼執行長   張純淑慈心華德福學校創辦人、慈心兒童教育基金會董事長、人智學教育基金會董事   林崇熙國家教育研究院院長   周育如清華大學幼兒教育系副教授   吳武典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名譽教授、中國教育學會(台灣) 理事長   方新舟誠致教育基金會、均一教育平台創辦人     【海外讚譽】   一本深刻的知名心理學家回憶錄!——《科克斯書評》(Kirkus Reviews)     一本易讀性高且值得一讀的好書!——《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     常有人打趣說,心理學理論往往能反映出理論提出者的真實樣貌,這個說法絕對能套用在加德納

身上,因為他本身就具有創造力、心胸寬闊、機靈巧妙、律己甚嚴,而且能駕馭多元智能。如今,我們能讀到這位當代最具影響力的心理學家,在書中暢談如何將多元智能見解貫徹在自身生活與工作上,實在令人可喜可賀!——史迪芬•平克(Steven Pinker),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心智探奇》(How the Mind Works)及《再啟蒙的年代》(Enlightenment Now)作者     本書記錄一位不同凡響的學者心路歷程。加德納以反思的角度回顧一生,雖是個人回憶錄,卻不失客觀。他為讀者娓娓訴說人生故事,對於形塑人生的重大事件也有深刻見解,讀來趣味盎然,讓我們一窺生命中貌似截然不同的多條線,最後如何

交織出一個不凡的心智。——吉蘭•瑟吉(Kiran Bir Sethi),印度河濱學校創辦人兼Design for Change發起人     霍華德•加德納做到眾多學者一生夢想要做、卻鮮少完成的成就——他提出一個強大的原創想法,加以發展後,改變了整個學科領域的對話方式,更將觸角延伸到學術界外,影響世界各地的社會政策與集體思維。本書清楚說明加德納做出的重大突破,並深刻地描述如何造就他這番成就的人生軌跡及知識養成過程。——史蒂芬•葛林布萊(Stephen Greenblatt),《暴君:莎士比亞論政治》(Tyrant: Shakespeare on Politics)作者     「這個世界太依賴

用大腦和神經元來解釋人類行為,加德納這本眾所矚目的回憶錄則把我們帶往另一個方向,帶我們真實走進他的心智與人生。在這部精彩絕倫、深刻省思的傳記中,加德納對每位讀者敞開心胸,讓讀者檢視當代最偉大且最常被引述之知識份子的非凡心智。」——安迪‧哈格里夫斯(Andy Hargreaves),波士頓學院研究教授;《感動:教育與社會流動回憶錄》(Moving: A Memoir of Education and Social Mobility)作者     「本書帶領我們認識加德納的自我反省,並探索他對於變動中的學術界的種種觀察與心聲。讓我們也開始反省:在這個最需要大家敞開心胸的時候,我們是否反而縮小自己的

眼界呢?」——雪莉‧特克(Sherry Turkle),麻省理工學院教授;《重新與人對話》(Alone Together: Why We Expect More from Technology and Less from Each Other)及《在一起孤獨》(Reclaiming Conversation: The Power of Talk in a Digital Age)作者   短評推薦     方新舟,誠致教育基金會、均一教育平台創辦人   在教育史上,很少有人像霍華德‧加德納能用一個簡單有力的多元智能理論說服社會大眾,全面改變教育理念及教學方法。加德納的這本書不但分享他當初創立多

元智能理論的過程,更分享他如何跳脫這個榮譽的束縛,創造出另一個統合理論架構。這本書是所有對教育有興趣的人的最好禮物!     吳武典,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名譽教授、中國教育學會(台灣) 理事長   我是「多元智能之父」Howard Gardner的粉絲,和他認識多年,也從事了二十多年多元智能 (MI)研究,並修訂了多元智能量表在兩岸發行,深知他是位劃時代的學者,猶記得1983年時代雜誌曾以他為封面,並宣稱:多元智能的時代來臨了。其MI理論影響當代教育,既深且廣,歷40年不衰,可見其理論含金量之高。其實,他的精彩人生也很有看頭,欣見他的回憶錄《統合心智》出版了,是粉絲們的福音,我當先睹為

快!     許芯瑋,社團法人臺灣童心創意行動協會(DFC 臺灣)發起人兼執行長   何其有幸,我能在 2012 年 2月,與 Howard Gardner 博士見上一面,我們在 Design for Change 學習法的發源地,也是電影《三個傻瓜》片尾的那所發人深省的河濱學校(Riverside School)相遇。但最讓我感到醍醐灌頂的,是在那兩天的「追星」時光中,聽到他分享一個又一個改變他人生的故事,而十年後,這本書的問世,讓我能重溫當時那些來不及記下的感動、充滿學習的瞬間。   印象中,我一逮到機會跟 Gardner 博士談話的空檔,就跟他表達我的感謝:從小,我就認為自己不夠聰明,也

不夠有自信,因為我就是那個在傳統一元觀念中的語文讀寫和數理能力評量結果都很普通的孩子。終於,我在大學教育學程接觸到多元智能論後,了解我們其實不用再繼續測驗孩子「你有多聰明?」(How SMART are you?)而是引導孩子們探究「你是怎麼樣的聰明法」(HOW are you smart?)身為教育者,我們必須先了解每個孩子的特質,才有辦法開始接下來「因材施教」。我自己也在和自己對話、分析的過程中,漸漸從「人際智能」領域中找到自信,肯定了自己「天生我才必有用」的價值。     陳怡倩,美國國家藝術教育協會亞洲藝術文化委員會主席   「從多元智能到統合心智,加德納的理念不僅突破教育實踐的盲點,

也是奠定全人教育與心智潛能的發展的重要基石」。     謝伯讓,台大心理系副教授、腦與意識實驗室主任、〈謝伯讓的腦科學世界〉粉專創立者   哈佛大學的加德納教授是當代最知名的教育心理學家,以多元智能理論聞名世界。在這本自傳中,他描述過去的學思歷程如何塑造出自己的「統合心智」。1969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蓋爾曼曾說:「21世紀最重要的心智類型就是統合心智」。如果你還不熟悉什麼是多元智能和統合心智,這本書你絕不能錯過!

民眾對二戰時期慰安婦議題之認知

為了解決納粹大屠猶原因的問題,作者曾郁芯 這樣論述:

二戰時期日本政府因自己的私利,以不人道的方式欺騙或強迫台灣年輕女子投入另類戰場-慰安所,成了慰安軍人的慰安婦,戰爭結束後回到自己家鄉,被親人朋友不諒解,讓這些阿嬤成了自己人生中的「加害者」,怪罪自己並伴隨自責度過餘生,國家把人民的信任當作是犯罪的工具,造成阿嬤們身心靈受煎熬,這類型「權力者犯罪」(Crimes of the Powerful)於社會上漸漸不受重視。研究者蒐集國內碩博士論文,不外乎以阿嬤們的心路歷程及博物館學等角度看待「慰安婦」或慰安婦博物館之議題,尚未有「犯罪學」面向做深入探討,研究者認為這種權力者犯罪 (Crimes of the Powerful)有必要讓民眾重視。本研究

欲探討一般民眾如何理解「慰安婦」議題及參觀「阿嬤家」民眾對於「慰安婦」議題認知有何異同? 本研究採兩種研究方法,以量化為主質化為輔方式進行研究,先論述量化方法所需研究工具,後續再針對質化研究工具予以說明,會採取兩種研究方式之原因在於,有些題目適合用問卷調查(性別、年齡、教育程度、自認對「慰安婦」議題瞭解程度、傳統白領與國家犯罪涵攝程度、遭受生命身體之白領暴力類型),反之,有些適合用訪談方式詢問(「慰安婦」議題之事實、媒體接觸、對日本之先入為主觀念),藉此瞭解受試者自身想法與認知。研究結果發現參觀「阿嬤家」民眾與臺北大學學生對「慰安婦」議題之認知無明顯差異,但根據訪談結果得知,參觀「阿嬤家」民眾

認為將資訊以展覽方式呈現,有助影響「慰安婦」議題之一般性認知,因此研究者希冀(一)國高中歷史課本提高「慰安婦」議題內容,或入校宣導相關議題。(二)廣泛推廣「慰安婦」或「戰爭時性暴力」資訊與紀錄片。(三)鼓勵政府、民間組織舉辦相關議題講座與展覽。(四)提升民眾意識,避免「中立化技巧之應用」。

父輩的罪惡:德國如何面對歷史,走向未來?

為了解決納粹大屠猶原因的問題,作者蘇珊.奈門 這樣論述:

愛因斯坦論壇主席、前耶魯大學哲學教授蘇珊.奈門 走出學術圍牆,走入歷史記憶現場 戰後德國、美國南方如何致力釐清過往? 德國轉型正義的漫長道路,怎樣塑造了更寬容多元的社會?   德國納粹屠殺猶太人、美國南方奴役黑人……   這些發生在歷史上、父輩的罪惡,今日人們應當如何看待?   釐清過往,面對歷史上的錯,何以能幫助我們走向未來?   ★誠品書店七月選書   ★中文版收錄2020年新版後記   ★臺灣民間真相與和解促進會理事長陳嘉銘專文導讀   ★亞馬遜書店4.6顆星評鑑、Goodreads書評4.3顆星評鑑   愛因斯坦論壇主席、前耶魯大學哲學教授蘇珊.奈門,是一位在美國南方

出生長大,長年居住在德國的猶太白人。她童年生活在60年代的美國南方,正是美國民權運動方興未艾,但種族隔離勢力也劇烈反撲的時代。成年後,80年代她居住在柏林,作為一位猶太人,體驗了冷戰尚未結束、德國人對戰爭的罪惡仍然非常敏感的時期。   當兩德統一後成立的愛因斯坦論壇,邀請奈門擔任主席時,首先出現在奈門心頭的是身為一位母親的考慮:她會讓自己的三個猶太孩子,在前納粹德國的首都生活長大嗎?   經過觀察與思考,奈門的答案是肯定的。80年代的柏林或許還不是一個外國人和猶太人能自在生活的地方。但是2000年時的柏林已經徹底轉變。她三個孩子能在當地安然成長,絲毫不感到畏縮。   這轉變是如何發生的?

多元文化、寬容的氣氛,如何成為當地的特質?這並不是由官方下一道命令,更不是一夕之間就能改變的。奈門身為研究「正義」的哲學家,想要瞭解面對過去、釐清過往,如何能幫助現在,為更好的未來鋪路。   對這個問題,她決定不在書房中做抽象的哲學思辨,而是走出學院圍牆,實際在德國與美國南方進行了深度的訪談。通過與德國人的對談,奈門講述了德國人面對歷史真相,漫長而艱難的道路。在美國,她也採訪了許多不畏種族主義者挑釁,持續在南方進行教育、推動正義平權的社運人士。   有人說,過去已經過去。然而釐清過往,不只是為了過去,而是為了創造一個人們能誠實參與自身歷史、真實活在當下的世界,更是為了未來不會再受到過去的不

平等所支配。   面對歷史上的傷,那是治癒終將開始的地方!   「釐清德國不道德的過往並不是一項學術任務,這是更為私密之事。這意味著當面質問你的雙親與老師、指出其權威的腐敗之處。……我並非中立的觀察者,這個故事中也有我的身影。不過,我決定使用第一人稱寫作不是因為我相信歷史的主觀性無可改變,而是因為這是種指認出個人主張背後之責任並且承擔起責任的做法。」——本書作者蘇珊.奈門   「『密西西比是公民運動的百老匯,沒人會離開百老匯。』較不那麼戲劇性的說法是,如果你能改變密西西比社群,你也許就能改變任何人。站在原爆點上,知道你身處美國最糟糕的核心,是否帶來一種救贖感?傑西.傑克遜說:『我仍然認為

密西西比州是治癒美國的關鍵,密西西比有種魔力。』」(引自本書第四章)   釐清過往(Vergangenheitsaufarbeitung)、處理過往(Vergangenheitsverarbeitung)、克服過往(Vergangenheitsbewältigung)、紀念文化(Erinnerungskultur)等幾個詞彙,是用來指涉當代德國人面對納粹歷史時,國家、公共和個人多層次的處理工作和過程。它包括面對過去、釐清過去的事實、原因與影響、確認責任歸屬、承擔集體罪責、給予過去該當的正義與紀念、記憶過去、重建關係、文化和制度,並學習與過去共存等工作。不僅是以中文為主的臺灣,似乎連其他國家與

語種也沒有完全對應這類行為的詞彙。而唯一比較接近於這項行為的稱呼,在臺灣或中文世界裡被稱作「轉型正義」。 本書特色   蘇珊.奈門是一名當代活躍的公共知識分子與哲學家,也是愛因斯坦論壇的主席。愛因斯坦論壇是在兩德統一後的1993年成立,願景是打造一個學術體制外,能讓眾學科與全人類對話的機構,總部設於德國波茨坦(Postdam)。成立以來邀請各領域學者專家訪問,舉辦深度知識講座。奈門自2000年以來擔任論壇主席至今。   身為論壇主席,奈門非常注重如何讓一般人可以和學術思想交流,形成良性的互動。正如她在本書開頭所說:「位於生之起點的我,是個住在美國南方、活在種族隔離制度之中的白人女孩。位於

生之終點的我,是個也許住在柏林的猶太婦女。」本書從她親身經歷出發,考察當代德國的轉型正義、釐清過往的努力,也為寫作本書而走訪美國南部,訪談許多為釐清過往而努力的人們。因此這本書有報導文學的紀實性質,文筆流暢好讀,更處處可見她充滿哲學洞見的分析,傳達人權的普世價值。   無論是德國柏林還是美國密西西比,過去都曾發生可怕的惡行,當地的人們也曾難以改變。但是倘若能面對,促成真正的改變,則這些曾經生過歷史悲劇的地方,反而能誕生我們正在追尋的答案。 名人推薦   專文導讀   陳嘉銘(中央研究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共同推薦   陳思宏(旅德作家)   葉浩(政治大學政治系副教授)

各界好評   ★令人著迷。 ……蘇珊.奈門的書是這場戰鬥中重要且受歡迎的武器。——狄波拉.利普斯泰(Deborah E. Lipstadt),《紐約時報書評》(The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讓奈門的書如此強大的不是德國的資料,而是她以清晰、精湛的簡潔敘述了這些材料,但這裡真正重要的是本書第一句話中那個以併置為手法的敘事:『位於生之起點的我,是個住在美國南方、活在種族隔離制度之中的白人女孩。位於生之終點的我,是個也許住在柏林的猶太婦女。』見過這種聯繫的美國人都沒有像奈門那樣全面瞭解德國人如何努力克服他們的過去。沒有人如此頑強地追求它,如此原始。——

麥可.高拉(Michael Gorra),《紐約書評》(Th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蘇珊.奈門講述了其他人畏縮不前的殘酷事實。 她大膽的工作是一種令人耳目一新的變化,那些害怕冒犯、留下看似不言而喻的事情的人。……她五年研究的結晶產生了一種強大的滋補品。……優秀。——麥可.亨利.亞當斯(Michael Henry Adams),《衛報》(The Guardian)   ★奈門的書是一本內容豐富且令人振奮的讀物,令人遺憾的是,這些問題在今天仍然太相關了。……分析和軼事的迷人結合,在其中可以清楚地聽到奈門自己聰明的聲音。——瑪莉.富博若克(Mary Fulb

rook),《BBC歷史雜誌》(BBC History Magazine)   ★本書對二戰後德國人對納粹暴行的看法以及美國南方人對內戰和奴隸制的態度進行了富有洞察力的比較分析,並建議美國人如何更好地接受他們國家的歷史……奈門的評論是深思熟慮和敏銳的,她的比較是及時的。這種特殊的歷史和政治哲學提供了一種看待內戰遺產的有意義的方式。——《出版者週刊》(Publishers Weekly)星級評鑑     ★德國如何為解決過去和現在的兩極分化問題提供教訓……本書對於那些尋求正視這個國家過去錯誤的人來說是一個重要的教訓。及時 ,緊急呼籲重新審視過去,著眼於糾正和補救。——《柯克斯書評》(Kirku

s Reviews)     ★結合宏大的思想和驚人的快照細節,本書是對大規模社會罪惡及其在後第三帝國德國和種族隔離後的美國南部實行的贖罪的令人著迷的道德沉思。 蘇珊.奈門是一位公民哲學家,從不迴避棘手的話題,她集結了她時尚的筆、強大的智慧和作為德國南部猶太僑民的獨特經驗,創作了一部具有當今緊迫意義的細緻入微的良心著作。——普立茲獎得主黛安.麥克沃特(Diane McWhorter)   ★本書提出了一個深刻的問題:當美國人再次與奴隸制的遺產鬥爭時,他們能從德國人與大屠殺達成協議的嘗試中學到什麼?蘇珊.奈門雄辯、感人、探尋的答案是明確的。 現在是美國人傾聽並從德國與邪惡對抗中的痛苦和尋求真相

中學習的時候了。——中歐大學校長麥可.伊格納帝夫(Michael Ignatieff)   ★蘇珊.奈門在這本書中把對美國反黑人種族主義恐怖的討論變成了富有啟發性、引人入勝和令人不安的對話,同時對德國納粹主義的記錄進行了反思。這是一本感人、深刻、重要的書。——哈佛法學院教授藍道.甘迺迪(Randall Kennedy)   ★蘇珊.奈門設計了一種足以解決邪惡問題的流派:調查哲學。她將道德概念與生活現實進行對比,揭示了真實的人類正在與(或遠離)無情的過去搏鬥:德國人在城市中植入紀念牌匾街頭,他們致力於整合移民,他們認為德國在一九四五年沒有被打敗而是解放了;而在密西西比州,那些堅持認為人類在花

時間凝視後視鏡時會更好地開車的人。這本引人入勝、有洞察力的書就像必要和挑釁作為它的標題。——哥倫比亞大學傳播研究主任陶德.吉特林(Todd Gitlin)   ★美國可以從二十世紀的德國歷史中學到很多東西。作為一個博學而熱情的嚮導,蘇珊.奈門利用她對德國歷史的長期沉浸和她對美國(尤其是南方)種族主義的了解來解決一些重要問題: 德國對納粹主義的清算為美國提供了教訓?應該如何向新一代講述一個國家的歷史?是否應該拆除邦聯領導人的紀念碑?是否應該對奴隸制和其他歷史不公正行為進行賠償? 種族暴力的遺產,向德國人學習確定了解決過去和現在以創造不同未來的建設性步驟。——哈佛大學三百週年大學特聘教授(300

th Anniversary University Professor)瑪莎.米諾(Martha Minow)

民國時期上海漫畫家張英超(1912-1977)之研究

為了解決納粹大屠猶原因的問題,作者汪南 這樣論述:

1929年,就讀於復旦大學社會科學科的張英超踏入了上海漫畫界。進入30年代後,張英超積極創作漫畫,並尋找個人的漫畫風格,同時他也參與各類漫畫活動,與眾漫畫家一同推動著中國漫畫向前發展。由於第一手生平資料的匱乏、作品散落,在以往的研究中,學者多以單一觀點對張英超的都市漫畫作解讀,且其生平信息未見完整的論述,對其時事漫畫的討論更是不見其蹤。因此本論文試圖透過後人的口述,同時期報刊、文學作品的資料收集,具體呈現出張英超的家庭環境與生平;并将他的漫畫作品分為「都市漫畫」與「時事漫畫」兩類,进而進行漫畫風格與內容的解讀。 本文分為三章論述。第一章首先梳理了張英超的生平與家庭背景。以父親張珍侯為切入

點,探尋張英超漫畫生涯的開始與父親之間的關聯。其次在第二節展開論及張英超1929年以前的藝術學習,以及1929年至1946年間的重要漫畫活動與軌跡。第二章以張英超「都市漫畫」為研究對象,尋找張英超畫中摩登女性構形之過程,並透過解讀漫畫內容,還原30年代上海摩登生活面貌。第三章則以「時事漫畫」為研究對象,分析漫畫所反映的政治事件與經濟現象,探究漫畫所承載的意涵與社會功能。